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图片课件ppt
展开1、阅读文章,理清思路,概括大意; 2、学习引用论证; 3、理解文章由“木叶”所阐说的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理论。 4、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的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 “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的意象进行分析、说理的。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并对我国古代诗歌语言无限的表现力进行了精准的透视。
林庚(1910—2006),字静希,祖籍福建福州,生于北京。 1.诗人。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他创作的《春野的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诗集,被誉为给诗坛带来了“一份晚唐的美丽”。 2.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显示出了诗人学者独有的特色。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他认为:“当唐诗上升到它的高潮,一切就都表现为开朗的、解放的,唐人的生活实是以少年人的心情作为它的骨干。”
上世纪80年代,诗坛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刊、杂志寥寥无几。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他写的《说“木叶”》一文,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特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一、初读课文,分析综合。
1、完成导学案第一层级基础试题; 2、第一自然段引用了哪些诗人的诗句?其用意是什么? 3、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1-7段的大意; 4、理清全文思路,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5、请简要概括“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 6、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对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2、第一自然段引用了哪些诗人的诗句?其用意是什么?
引用: 屈原《九歌》“袅袅兮来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谢庄《月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 王褒《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用意:引出话题;论述“木叶”成为诗人笔下所钟爱的形象。
3、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述1—7段的段意。
(1)说明从屈原开始,“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2)古诗中很少用“树叶”,后发展到用“落木”。(3)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4)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5)说明为什么会有这个特征。(有暗示性)(6)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7)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
“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4、理清全文思路,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5.请简要概括“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
①含有落叶的因素。②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6、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对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引子,可以援引出议论话题; 二是例证,可以使得对道理的分析有根有据; 三是增强文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
引经据典 说理透彻 ——谈论证方法之引用论证 引用论证也叫“引证”,即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一种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其出处。 引用方法多变,十分灵活。运用引用论证,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和文采性,使论述更具权威性,进一步支撑文章论点。 很多古人在写文章时也喜欢引用论证,以求巩固自己的观点。如:苏洵的《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其中“古人云”这句在《战国策》《史记》中均有提及,《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引用了贤人周任的话来加强自己的观点。
此外,引用论证是道理论证的一种,道理论证是运用讲道理的方法,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以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例如《谈读书》第十段列举“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思想,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这六门科学知识的作用进行论证,归纳出“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的结论。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得出的论断令人信服。由于道理论证所引用的材料都是被客观实际所证实的科学结论,或是被人们所公认的道理,具有理论的权威性和思想的深刻性,因而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和说服力。
二、精读课文,鉴赏评价。
1、比较以下几组意象的不同意味: (1)“木”和“树”;“木叶”和“树叶” (2)“高木”和“高树” (3)“落叶”、“木叶”和“落木”2、我国古代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用“树叶”而多用“木叶”?3.“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1、比较以下几组意象的不同意味:
(1)“木”与“树”:“木”——叶落的形象“树”——树叶多“木叶”与“树叶”:“木叶”——微黄干躁“树叶”——繁密湿润(2)“高木”和“高树”高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没有落叶的形象 ;——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
高木:吴均的“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是落叶的景况。——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3)“落叶”“木叶”与“落木”: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木叶:秋风叶落,树叶疏朗,树干微黄干燥。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清秋的性格
2、我国古代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用“树叶”而多用“木叶”?
①“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有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惯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 ②“木叶”比“树叶”显得“单纯”,它能准确地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而“树叶”就缺少艺术的暗示性。
3.“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的“落叶”则饱含水分,繁密;“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古代诗歌中,类似“木叶”的意象不胜枚举。试析“月”、“柳”在不同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
贺诗: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分披,细叶精致。诗人借咏柳赞美春色的美丽和自然的活力。
李诗:用春日之柳的繁茂衬秋日之柳的枯凋。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
月:寄托对家乡、亲人思念;怀 古之情。梧桐:悲秋,愁,凄苦之情。折柳:喻送别。杜鹃:悲苦,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乡愁乡思。鸿雁:指书信。相思之情。松:象征孤直的品格。梅:象征高洁的品格。竹:象征君子的品德修养。菊:表现隐逸、不随流俗、坚贞不屈的品格。荷花:象征纯洁、清高。
白云:见月怀人,望云思友;寓归隐。蝉:指餐风露宿的雅士高人。高洁象征。芳草:常喻离恨;喻离别忧愁。落花: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 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南浦:水边送别之所。喻离别。长亭:陆上送别之所。喻离别漂泊。西楼:相思之所。喻思念、忧愁。
四、探究难点,思考讨论:
1、本文是怎样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来论证的?除此之外,在论证上有哪些特色? 2、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认为如何? 3、文中说:“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对此,你有何看法?
1、本文是怎样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来论证的?除此之外,在论证上有哪些特色?
(1)作者采用层层设疑、由表及里的比较分析方法,使文章井然有序,亲切自然,让“木叶”的艺术魅力跃然纸上。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模式:先由诗句总结“木叶”出现的场合,再由此深入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由于作者紧扣诗句,并对诗句意境进行了想象挖掘,使得读者也一同进入了诗歌鉴赏的境界,学会了品味诗歌的内部和外部语言。(2)①选题小、论理深。虽然本文论证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这样一个大的论点,作者选取了古诗中的“木叶”形象作为论题,言近而旨远,深入而浅出。②逐层剥笋探究。古代诗人为什么用“木叶”而不用“树叶”,作者以探寻的目光层层分析。③颇富文化内涵。这是一篇诗论,作者不仅深谙诗歌妙道,而且在诗的海洋里游弋自如,在行文中许多有关“木叶”的古诗信手拈来,这样不仅使析理有凭有据,而且使文章平添了文化内涵,读之令人赏心悦目,受到美的熏陶。
2.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认为如何?
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这恐怕会被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 标题拟为“说‘木叶’”,选取古诗中的“木叶”意象作为论题,在结构安排上由引古诗到探意蕴: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从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探寻其含有落叶等因素,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并加以阐释。这样,文章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逐层深入,探幽发微,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说‘木叶’”的拟题其实就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集体备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集体备课课件ppt,共4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走近作者,初读文本,“木叶”,研读文本,浓密繁华,疏朗绵密,探究思考,暗示性,事物特征暗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教学演示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教学演示ppt课件,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题目解说,写作背景,课文探究,说“木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背景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背景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说“木叶”,走近作者,识词释义,关键点,在“木”字,第三段,秋风叶落的季节中,落木千山,枝叶繁茂,暗示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