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西省景德镇市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19班)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景德镇一中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
高一(19)班生物
一、单选题
1. 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曲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施莱登利用了完全归纳法的科学方法得出细胞是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B. 细胞学说提出所有生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C. 细胞学说阐明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多样性
D. 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的结论为生物进化论的确定埋下了伏笔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详解】A、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植物体的基本单位,运用了观察法和不完全归纳法,A错误;
B、细胞学说提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B错误;
C、细胞学说阐明了细胞的统一性,没有涉及生物体结构的多样性,C错误;
D、细胞学说阐明了动物和植物结构的统一性,其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的结论不仅解释了个体发育,也为生物进化论的确立埋下了伏笔,D正确。
故选D。
2. 下列有关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说法错误的有几项( )
①真核细胞、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都主要是DNA
②真核细胞不一定都有细胞壁,原核细胞也不一定都有细胞壁
③有染色体的细胞是真核细胞,没有染色体的一定是原核细胞
④原核生物细胞虽然没有线粒体,但有的也可以进行有氧呼吸
⑤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有核糖体,并且核糖体的形成都与核仁有关
A. 一项 B. 二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1.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2.常考真核生物有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等;常考的原核生物有蓝藻(蓝细菌)(如颤藻、发菜、念珠藻、蓝球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等)、支原体、放线菌等;此外,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
3.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均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遗传物质都是DNA。
4.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是二分裂;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详解】①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都是DNA,①错误;
②真核细胞不一定都有细胞壁,如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原核细胞也不一定都有细胞壁,如支原体没有细胞壁,②正确;
③有染色体的细胞是真核细胞,因为染色体是真核细胞特有的,但没有染色体的不一定是原核细胞,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③错误;
④原核生物细胞虽然没有线粒体,但有的也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如蓝细菌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但可以进行有氧呼吸,④正确;
⑤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有核糖体,但原核细胞中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无关,⑤错误;
共三项错误,即C项符合题意。
故选C。
3. 内皮素在皮肤中分布不均是形成色斑的主要原因。内皮素拮抗剂进入皮肤后,可以与黑色素细胞膜的受体结合,使内皮素失去作用,这为美容带来了福音。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组成细胞膜脂质主要是磷脂、脂肪和胆固醇
B. 细胞膜是边界,具有严格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功能
C. 细胞膜上某些蛋白质可完成细胞间信息传递功能
D. 内皮素拮抗剂进入细胞,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
【详解】A、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主要是磷脂和胆固醇,A错误;
B、细胞膜作为细胞的边界,严格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根据题干信息“内皮素拮抗剂进入皮肤后,可以与黑色素细胞膜的受体结合,使内皮素失去作用”可知此题并没有体现细胞膜的这一功能,而是体现了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B错误;
C、根据题干材料分析可知内皮素只有与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其中信号分子和受体结合可完成信息传递,因此这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C正确;
D、内皮素拮抗剂进入皮肤后,可以与黑色素细胞膜的受体结合,内皮素拮抗剂未进入细胞,D错误。
故选C。
4. 如图是某同学做“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实验中,用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做实验材料所观察到的细胞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此实验的实验材料,可以用叶肉细胞来代替
B. 图中1、2、6组成了细胞的原生质层
C. 图中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此时6处的溶液浓度一定大于7处的溶液浓度
D. 可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进行实验,探究细胞液的浓度大小,若某浓度下细胞失水,则此蔗糖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该图是一个植物细胞模式图,1是细胞壁,2是细胞膜,3是细胞核,4是液泡膜,5是细胞质,6是细胞壁与细胞膜之间,7是细胞液。
【详解】A、能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的植物细胞,需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有大型的中央液泡,第二,能区分液泡体积变化,叶肉细胞中叶绿体的存在,能将原生质层所占区域显示出来,A正确;
B、图中2、4、5组成了细胞的原生质层,B错误;
C、图中细胞的细胞壁与原生质层分离,处于质壁分离状态,但不知道是处于质壁分离的过程中还是处于质壁分离复原的过程中,因此无法判断6与7的浓度大小,C错误;
D、水分子从低浓度溶液的一侧向高浓度溶液的一侧扩散,若细胞失水,则蔗糖溶液浓度应高于细胞液浓度,D错误。
故选A。
5. 下列有关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
B. 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在较温和条件下进行
C. 酶都是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的
D.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
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详解】A、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A正确;
B、高温、低温、过酸、过碱都会影响酶的活性,故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在较温和条件下进行,B正确;
C、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少数酶是RNA,是在细胞核合成的,C错误;
D、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D正确。
故选C。
6. 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及归纳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施莱登和施旺通过科学观察和归纳概括的结合提出各自相应理论
B. 施旺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这一结论
C. 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都是可信的,可以用来预测和判断
D. 归纳法是指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
【答案】A
【解析】
【分析】归纳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完全归纳法:由所有事实推出一般结论;不完全归纳法:由部分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科学假说(理论)的提出通常建立在不完全归纳的基础上,因此常常需要进一步的检验。
【详解】A、施莱登和施旺通过科学观察和归纳概括提出各自相应理论,最后得出了细胞学说,A正确;
B、施莱登通过对植物花粉、胚珠、柱头组织的观察,发现这些组织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且这些细胞都有细胞核,得出结论:植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为不完全归纳法,B错误;
C、不完全归纳法因其本身具有局限性,得出的结论是可信的,可以用来预测和判断,但可能存在例外,C错误;
D、归纳法是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即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是具有可信度的,D错误。
故选A
【点睛】
7.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千古名句生动形象地勾画出早春的秀丽景色。与其相关的生命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桃花属于生命系统的器官层次
B. 一片江水中的所有鱼构成了一个群落
C. 江水等非生物也能参与生命系统的组成
D.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命系统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命的结构层次生命系统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1)单细胞生物由单个细胞直接构成个体,不具组织、器官、系统这三个结构层次。(2)植物没有系统这一结构层次。(3)病毒无细胞结构,不属于生命系统,但病毒在宿主细胞中能繁殖,产生与亲代相同的子代病毒,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所以病毒属于生物。
【详解】A、桃花是桃树开的花,属于生命系统的器官层次,A正确;
B、一片江水中的鱼有好多个品种,所以所有鱼构成了多个种群,B错误;
C、江水等非生物是构成生态系统的非生物因素,也能参与生命系统的组成,C正确;
D、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命系统,D正确。
故选B。
【点睛】
8. 研究真核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时,常采用差速离心法分离细胞器。某同学用该方法对菠菜的叶肉细胞进行了如图所示操作,其中 S1-S4 表示上清液,P1-P4表示沉淀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示四次离心,离心机的转速设置应该是依次变小
B. 全面考虑 S1-S4,P1-P4,DNA仅存在于 P1、P2、P3中
C. S1、S2、P2、P3在适宜条件下均能进行能量转换
D. S1、S2、S3、P4中均有具膜的细胞器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各个部分中所含有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P1为细胞核、细胞壁碎片,S1为各种细胞器;P2为叶绿体,S2为除叶绿体之外的细胞器;P3为线粒体,S3为除叶绿体、线粒体之外的细胞器;P4为核糖体,S4为除线粒体、核糖体、叶绿体之外的细胞器;S1包括S2和P2;S2包括S3和P3;S3包括S4和P4。
【详解】A、图示四次离心,试管中的物质或结构质量越来越低,离心机的转速设置应该是依次变大,A错误;
B、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还有少量分布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图中的P1、P2、S2、P3都含有DNA,B错误;
C、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能进行能量转换的细胞器,则图中的S1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P2为叶绿体、S2和P3都含有线粒体,C正确;
D、P4为核糖体,不含有膜结构,D错误。
故选C。
9. “茶园养鸡”是一种新型的生态养殖模式,为探究鸡粪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人员将C、N、P作为计量土壤肥力的元素进行了调查,结果下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土壤中碳与氮的含量比值与鸡粪添加量呈负相关
B. 通过添加鸡粪可增加氮的相对含量来提高茶园土壤肥力
C. 磷是叶绿素的组成元素,缺磷会使叶片变黄且影响产量
D. 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够找到,体现了二者具有统一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随着鸡粪添加量的增加,C元素几乎不变,N元素增加,P元素逐渐减少。
【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随着鸡粪添加量的增加,土壤中碳的相对含量基本不变,氮的相对含量逐渐增加,所以土壤中碳与氮的含量比值与鸡粪添加量呈负相关,A正确;
B、随着鸡粪添加量的增加,土壤中氮的相对含量逐渐增加,通过添加鸡粪可增加氮的相对含量来提高茶园土壤肥力,B正确;
C、叶绿素的组成元素有C、H、O、N、Mg,磷不是叶绿素的组成元素,C错误;
D、组成细胞的元素在无机环境中都能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特有的,这体现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但无机环境中的某些元素不存在生物体内,D正确。
故选C。
【点睛】
10. 下列有关细胞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的DNA存在于线粒体、叶绿体以及细胞核中
B. 线粒体作为细胞内的“动力车间”是所有进行有氧呼吸生物必不可少的细胞器
C. 溶酶体能进行细胞内的消化,主要原因为其能合成并储存多种水解酶
D.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可以选用黑藻、藓类叶、菠菜叶稍带叶肉的下表皮等材料
【答案】D
【解析】
【分析】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其次线粒体和叶绿体也含有少量的DNA;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无叶绿体,因此DNA分布在细胞核和线粒体中。
【详解】A、洋葱根尖细胞不含叶绿体,A错误;
B、有的原核生物也可进行有氧呼吸,但不含线粒体,B错误;
C、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但水解酶的本质为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C错误;
D、观察叶绿体时选用藓类的叶或黑藻的叶,原因是叶片薄而小,叶绿体清楚;也可以用菠菜做实验材料,须撕取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细胞,D正确。
故选D。
11. 如图是达到平衡的渗透装置,半透膜不允许蔗糖分子通过,允许无机盐、单糖分子通过,此时漏斗内(S1)和漏斗外(S2)为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液面的高度差为△h,初始时漏斗内、外液面相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初始时水分子从S1到S2的速率小于S2到S1的速率
B. 此时漏斗内外液体浓度大小关系为S1小于S2
C. 若向漏斗内加入蔗糖酶,则△h逐渐变大
D. 若漏斗内外是不同浓度的硝酸钾溶液,平衡时S1的浓度大于S2的浓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是具有半透膜,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渗透平衡时液面差△h与浓度差的大小有关,浓度差越大,△h越大;蔗糖是不能穿过半透膜的分子,图中由于漏斗内的蔗糖溶液浓度高,因此烧杯中的水分子通过渗透作用进入漏斗,使漏斗内液面升高,渗透平衡时△h会产生压力与漏斗内因溶液浓度差产生的压力的大小相等,故漏斗内的浓度仍然大于漏斗外。
【详解】A、初始时半透膜两侧浓度S1>S2,水分子从S1到S2的速率小于S2到S1的速率,漏斗液面上升,A正确;
B、渗透平衡时△h会产生压力与漏斗内因溶液浓度差产生的压力的大小相等,故漏斗内的浓度仍然大于漏斗外,为S1>S2,B错误;
C、若在漏斗管内加入少量蔗糖酶,蔗糖分解为单糖,漏斗内溶液浓度会先上升,由于半透膜允许单糖通过,继而漏斗内溶液浓度会下降,则漏斗液面将先上升后下降,C错误;
D、若S1、S2是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可以通过半透膜,平衡时S1浓度等于S2浓度,D错误。
故选A。
12. 下列关于归纳法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部分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认为所有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
B. 丹尼利和戴维森研究了细胞膜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进而研究细胞膜成分属于不完全归纳法
C. 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
D. 细胞学说的建立主要运用了归纳法
【答案】B
【解析】
【分析】归纳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1)不完全归纳法是以某类中的部分对象(分子或子类)具有或不具有某一属性为前提,推出以该类对象全部具有或不具有该属性为结论的归纳推理。(2)完全归纳法是以某类中每一对象(或子类)都具有或不具有某一属性为前提,推出以该类对象全部具有或不具有该属性为结论的归纳推理。
【详解】A、归纳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部分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而得出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实际上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A正确;
B、丹尼利和戴维森利用细胞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得到的结论时细胞膜中除含有脂质外,可能还附有蛋白质,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不属于归纳法,B错误;
C、科学研究中经常运用不完全归纳法,由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可信的,因此可以用来预测和判断,C正确;
D、细胞学说建立过程中,只从观察部分动植物细胞由细胞核细胞产物构成,得出动植物细胞都由细胞及细胞产物构成这一结论,运用的就是不完全归纳法,D正确。
故选B。
【点睛】
13. 氨基酸的化学性质十分稳定且无催化作用,但当某些氨基酸与磷酸作用合成磷酰化氨基酸时就具有了催化剂的功能,称为“微型酶”。“微型酶”与氨基酸结合时,催化形成二肽并释放磷酸;与核苷作用时,催化核苷酸的生成并释放出氨基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微型酶”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B. “微型酶”不易受到pH、温度的影响而变性失活
C. “微型酶”与腺苷作用时生成的AMP可参与RNA的构建
D. “微型酶”既可以催化化学反应又可以作为化学反应的反应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分析题意可知,氨基酸与磷酸作用合成磷酰氨基酸时就变得极其活泼,具有了催化剂的功能,故“微型酶”的化学本质既不是蛋白质也不是RNA。
【详解】A、微型酶是某些氨基酸与磷酸作用合成的磷酰化氨基酸,其本质是氨基酸的衍生物,不含肽键,故不会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A错误;
B、微型酶的组成是氨基酸和磷酸结合,其本质是氨基酸的衍生物,故“微型酶”不易受到pH、温度的影响而变性失活,B正确;
C、“微型酶”与核苷作用时,催化核苷酸的生成,故“微型酶”与腺苷作用时生成的AMP(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可参与RNA的构建,C正确;
D、由题意可知,微型酶具有催化功能,且“微型酶”与氨基酸结合时,催化形成二肽并释放磷酸;与核苷作用时,催化核苷酸的生成并释放出氨基酸,故“微型酶”既可以催化化学反应又可以作为化学反应的反应物,D正确。
故选A。
14. 香蕉成熟过程中,果实中的贮藏物不断代谢转化,香蕉逐渐变甜。图A中I、II两条曲线分别表示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两种物质含量的变化趋势。取成熟到第x天和第y天的等量香蕉果肉,分别加等量的蒸馏水制成提取液。然后在a、b试管中各加5 mL第x天的提取液,在c、d试管中各加5 mL第y天的提取液,如图B。
下列对于该实验的一些分析, 正确的是( )
A. 向a、c试管加入碘液后,c试管中蓝色更深
B. 曲线Ⅰ表示还原糖,曲线Ⅱ表示淀粉
C. 向b、d试管加入斐林试剂后试管d立即出现比试管b更深的颜色
D. 在果实成熟过程中,淀粉不断转变成还原糖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香蕉成熟过程中逐渐变甜,说明成熟时间越长,淀粉转变成的可溶性还原性糖越多。而鉴别用的试剂是碘液和斐林试剂,淀粉遇碘变蓝色,还原性糖与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会出现砖红色沉淀。a试管中是成熟x天的提取液,成熟时间较短,物质转化较少;b试管中是成熟y天的提取液,成熟时间较长,物质转化较多。由此可判定I代表的是淀粉的变化,Ⅱ代表的是还原糖的变化。
【详解】A、随着香蕉成熟时间的延长,淀粉越来越少,可溶性还原糖越来越多,故向a、c试管加入碘液后,c试管中蓝色更浅或无蓝色出现,A错误;
B、由分析可知,果实在成熟过程中淀粉逐渐转变成可溶性还原性糖,故曲线Ⅰ表示淀粉,曲线Ⅱ表示还原性糖,B错误;
C、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性糖的操作中需要水浴加热,故向b、d试管加入斐林试剂后,不能直接比较试管d、b颜色的深浅, C错误;
D、在果实成熟过程中,淀粉不断转变成还原性糖,故果实成熟过程中,逐渐变甜,D正确。
故选D。
15. 谷胱甘肽(分子式C10H17O6N3S)是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细胞中的一种重要三肽,它是由谷氨酸(C5H9O4N)、甘氨酸(C2H5O2N)和半胱氨酸缩合而成的,半胱氨酸可能的分子简式为( )
A. C3H3N B. C3H5ONS
C. C3H7O2NS D. C3H3O2NS
【答案】C
【解析】
【分析】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脱水缩合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脱去的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个数=氨基酸个数-肽链条数。
【详解】设半胱氨酸可能的分子简式为CxHyOzNwSa,肽链是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由题意可知,谷胱甘肽含有一个S,而谷氨酸(C5H9O4N)、甘氨酸(C2H5O2N)都不含有S,因此S只存在于半胱氨酸中,因此a=1,由脱水缩合的反应式C5H9O4N+C2H5O2N+CxHyOzNwS→C10H17O6N3S+2H2O,根据反应前后化学元素守恒可以得出2+5+x=10,x=3;9+5+y=17+2×2,y=7;4+2+z=6+2,z=2;1+1+w=3,w=1;所以半胱氨酸的分子简式为C3H7O2NS。
故选C。
16. 海藻糖是由两个葡萄糖结合而成的二糖,其结构稳定,能帮助酵母菌度过不良环境。在无生存压力的状态下,葡萄糖的代谢产物G-6-P等可抑制海藻糖的合成,同时细胞会降解已经存在的海藻糖。在有生存压力的状态下,转运蛋白将细胞内合成的海藻糖运至膜外,结合在磷脂上形成隔离保护,有效地保护蛋白质分子不变性失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无压力状态下细胞中海藻糖含量增加有利于能源的储备
B. 酵母菌代谢速率减慢时,细胞内结合水的比例会增加
C. 组成海藻糖的化学元素与组成磷脂的化学元素相同
D. 食物中的海藻糖可被人体小肠上皮细胞直接吸收
【答案】B
【解析】
【分析】1、二糖与多糖都是由单糖经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的。
2、当自由水比例增加时,生物体代谢活跃,生长迅速。
【详解】A、通过题干信息可知,无压力状态下细胞中抑制海藻糖的合成,故其含量下降,A错误;
B、酵母菌代谢速率减慢时,细胞内结合水的比例会增加,B正确;
C、组成海藻糖的化学元素有C、H、O,组成磷脂的元素有C、H、O、N、P,两者元素不完全相同,C错误;
D、食物中的海藻糖是二糖,不可被人体小肠上皮细胞直接吸收,人体小肠上皮细胞直接吸收的是单糖,D错误。
故选B。
17. 图1、图2是在不同放大倍数的显微镜下观察某种细胞时看到的图像。据图分析,若不换目镜,由图1切换到图2,下列相关叙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若不调光,则图1的视野比图2亮
B. 若不调焦,则图1的物镜与玻片的距离比图2远
C. 若图1的物镜是10×的,则图2的物镜应为40×的
D. 若移动装片,视野中的细胞向左移,则实际上装片也向左移
【答案】D
【解析】
【分析】1、高倍显微镜的操作流程: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找到物像→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镜观察→调节反光镜或光圈使视野变亮,同时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可见。
2、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上下、左右都颠倒的虚像。
【详解】A、由图1到图2是换上高倍物镜,视野变暗,A正确;
B、物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筒长度成正比,所以由低倍镜转换为高倍镜后,物镜距玻片变近,B正确;
C、若图1的物镜是10×的,则图2的物镜应为40×的,C正确;
D、由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上下、左右都颠倒的虚像,D错误。
故选D。
18. 下图所示为载体蛋白1和载体蛋白2依赖于细胞膜两侧的Na+浓度差完成相应物质的运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所示过程体现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功能特点
B. 图中细胞对C6H12O6和K+的吸收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C. 图中细胞的胞外pH高于胞内pH
D. 图中载体蛋白有的具有催化剂的功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载体蛋白1在Na+-K+泵转运离子的过程同时又把Na+和葡萄糖运进细胞内,而载体蛋白2在Na+-K+泵转运离子的过程同时又把Na+转运到细胞内,把氢离子运出细胞。
【详解】A、图中所示物质的运输依靠特定的载体完成,说明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A正确;
B、图中细胞对C6H12O6的吸收方式属于主动运输,动力依赖于细胞膜两侧的Na+浓度差,K+的吸收方式也属于主动运输,能量来源于ATP水解,B正确;
C、图中H+的运输是主动运输,动力依赖于细胞膜两侧的Na+浓度差,说明细胞外H+浓度高,则胞外pH低于胞内pH,C错误;
D、“Na+-K+泵”具有ATP酶活性,所以Na+-K+泵既有运输功能,又有催化功能,D正确。
故选C。
19. 铁是人体内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下图表示铁被小肠吸收和转运至细胞内的过程。图中转铁蛋白(Tf)可运载Fe3+,以Tf-Fe3+结合形式进入血液。Tf-Fe3+与转铁蛋白受体(TfR)结合后进入细胞,并在囊泡的酸性环境中将Fe3+释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Fe2+顺浓度梯度通过蛋白1通道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
B. Tf与TfR结合后携带Fe3+进入细胞的过程属于胞吞
C. 蛋白2和转铁蛋白(Tf)都是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
D. H+进入囊泡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物质运输的方式:
【详解】A、通过题图可知,Fe2+ 从小肠上皮细胞进入组织液时,是顺浓度梯度且需要载体,但不需要能量,属于协助扩散,A正确;
B、由题图知细胞膜上的转铁蛋白受体(TfR)具有识别作用,与 Tf-Fe识别并结合后通过胞吞进入细胞,B正确;
C、转铁蛋白(TF)是血液中运载 Fe3+ 的蛋白,不在细胞膜上,C错误;
D、由图可知 H 进入囊泡是通过质子泵逆浓度梯度进行,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
故选C。
20. 某嗜热好氧杆菌长有许多触角,内含大量叶绿素,能在培养基上同其他细菌争夺阳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菌的细胞质高度区室化、功能专一化
B. 除去该菌的细胞壁需要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C. 培养该菌的培养基可以不用碳源,但必须给予光照
D. 该菌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全部游离在细胞质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嗜热好氧杆菌属于原核生物,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比较项目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大小
较小
较大
主要区别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有拟核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细胞壁
有,主要成分是糖类和蛋白质
植物细胞有,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动物细胞无;真菌细胞有,主要成分为多糖
生物膜系统
无生物膜系统
有生物膜系统
细胞质
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
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
DNA存
在形式
拟核中:大型环状、裸露
质粒中:小型环状、裸露
细胞核中:和蛋白质形成染色体
细胞质中:在线粒体、叶绿体中裸露存在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异方式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详解】A、该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细胞器膜,不能将细胞质高度区室化,A错误;B、该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根据酶的专一性原理,不能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该菌的细胞壁,B错误;
C、该菌体内含大量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因此培养该菌的培养基可以不用碳源,但必须给予光照,C正确;
D、该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线粒体,其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分布在细胞质中和细胞膜上,D错误。
故选C。
21. 下列关于细胞膜成分的探究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欧文顿通过实验发现,物质是否容易通过细胞膜与该物质能否溶于脂质有关
B. 戈特和格伦德尔用丙酮提取不同动物红细胞中的脂质,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的单分子层的面积都为细胞膜面积的两倍
C. 罗伯特森在电镜下观察到暗—亮—暗三层结构,并据此推断膜是静态的统一结构
D. 科学家用发绿光和红光的荧光物质标记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进行细胞融合实验,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1、细胞膜的成分: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的糖类。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2、细胞膜有三大功能: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详解】A、欧文顿通过上万次的实验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A正确;
B、戈特和格伦德尔用丙酮提取人的红细胞中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这证明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B错误;
C、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据此提出了细胞膜模型的假说,把细胞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C正确;
D、科学家将用发红色荧光和绿色荧光的物质标记的人细胞和小鼠细胞进行融合,表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正确。
故选B。
22. 如图表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某一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液泡体积和细胞吸水能力的相关曲线。不考虑细胞失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B点时,细胞液浓度小于此时的外界溶液浓度
B. 若适当增大外界溶液浓度,则A点将向左上方移动
C. 液泡体积为V1时,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D. 细胞失水,细胞液浓度增大导致细胞吸水能力增强
【答案】C
【解析】
【分析】如图表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某一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液泡体积和细胞吸水能力的相关曲线,由图分析可知,在一定程度下,当液泡的体积越大时,细胞的吸水能力越弱。
【详解】A、B点时,由于细胞失水,液泡体积变小,但未达到失水最多的程度,所以此时细胞液浓度依然小于此时的外界溶液浓度,A正确;
B、若适当增大外界溶液浓度,则细胞内外浓度差增大,细胞失水总量增加,液泡体积减小,吸水能力增加,因此A点将向左上方移动,B正确;
C、当液泡体积为V1时,此时质壁分离的程度达到最大,水分进出细胞达到平衡,细胞液浓度等于外界溶液浓度,C错误;
D、随着细胞失水,细胞液浓度逐渐增大,导致细胞吸水能力逐渐增强,D正确。
故选C。
23. 集流是指液体中成群的原子或分子在压力梯度下共同移动。植物体中有水分集流,植物体的水分集流是通过膜上的水孔蛋白形成的水通道实施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单个水分子通过渗透作用进入植物细胞不属于水分集流
B. 水分集流通过通道蛋白不需要ATP水解提供能量
C. 水分子通过通道蛋白进入细胞的方式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
D. 若水通道蛋白遭到破坏,水分子也能进出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植物体中有水分集流,该过程是通过膜上的水孔蛋白形成的水通道实施的,即该过程需要通道蛋白的协助,且为顺浓度梯度运输,属于易化扩散(协助扩散)。
【详解】A、由分析可知,集流是指液体中成群的原子或分子在压力梯度下共同移动,单个水分子通过渗透作用进入植物细胞不属于水分集流,A正确;
B、水分集流通过水通道蛋白是易化扩散,不需要ATP水解提供能量,B正确;
C、水分子通过通道蛋白进入细胞的方式为易化扩散,该过程中水分子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C错误;
D、若水通道蛋白遭到破坏,水分子也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D正确。
故选C。
24. 为了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下列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
实验编号
探究课题
选用材料与试剂
①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过氧化氢溶液、新鲜的肝脏研磨液
②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
③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蔗糖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
④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斐林试剂
A. 实验① B. 实验② C. 实验③ D. 实验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 (pH)前,随着温度(pH) 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 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 (pH)后,随着温度(pH) 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详解】①、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不能使用过氧化氢溶液,因为过氧化氢溶液受热易分解,其分解速率受温度的影响,①错误;
②、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可用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和可溶性淀粉溶液,最后用碘液检测是否水解,②正确;
③、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不能用新制的蔗糖酶溶液和可溶性淀粉溶液,因为酶具有专一性,蔗糖酶不能水解淀粉,③错误;
④、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不能用可溶性淀粉和淀粉酶,因为酸性条件可溶性淀粉溶液会被酸解,④错误。
综上所述,实验②说法错误,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5. 如图甲表示蔗糖酶催化蔗糖水解的模型,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蔗糖酶的催化速率与蔗糖浓度的关系。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该模型能解释酶具有专一性,其中a代表蔗糖酶
B. 限制F~G段上升的原因是温度
C. 如果温度升高或降低5°C,F点都将下移
D. 可用斐林试剂检测蔗糖酶是否将蔗糖催化分解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该图是蔗糖酶催化蔗糖水解的模型,图中a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为蔗糖酶,b分解形成了d、c,因此b是反应底物蔗糖,b、c是反应产物葡萄糖和果糖,图乙中该曲线表示蔗糖酶的催化速率与蔗糖含量的关系,蔗糖量小于F时,随蔗糖量增加,催化速率增大,说明该阶段限制酶催化速率的因素主要是底物浓度,当蔗糖量大于F所对应的值后,随着蔗糖量增加,催化速率不再增大,说明该阶段限制酶催化速率的因素不再是底物浓度,可能是酶的数量等。
【详解】A、酶在反应前后数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发生变化,所以a代表蔗糖酶,结合模型中与底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过程,可看出酶具有专一性,A正确;
B、因图乙是在最适温度下进行的,所以限制F~G段上升的原因不会是温度,B错误;
C、因图乙是在最适温度下进行的,故温度升高或降低都会使酶活性下降,导致催化速率下降,F点将下移,即温度升高或降低5°C,F点都将下移,C正确;
D、蔗糖在蔗糖酶的作用下被分解为葡萄糖和果糖,蔗糖为非还原糖,葡萄糖和果糖均为还原糖,不管蔗糖酶是否完成对蔗糖的催化分解,检测时都会出现砖红色沉淀,因此可用斐林试剂检测蔗糖酶是否将蔗糖催化分解,D正确。
故选B。
二、不定项选择题
26. 假如蛋白酶1作用于苯丙氨酸(C9H11NO2)羧基端的肽键,蛋白酶2作用于赖氨酸(C6H14N2O2)两侧的肽键。某四十九肽分别经蛋白酶1和蛋白酶2作用后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此多肽中含2个赖氨酸
B. 苯丙氨酸位于该四十九肽的第17、31、49位
C. 短肽D、E与该四十九肽的氧原子数相同,氮原子数减少2个
D. 适宜条件下蛋白酶1和蛋白酶2同时作用于此多肽,可得到5条短肽
【答案】AB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蛋白酶1作用于苯丙氨酸(C9H11NO2)羧基端的肽键后,形成了三个短肽A、B、C,说明酶1作用位点是16-17、30-31、48-49,则位点16、30、48为苯丙氨酸;蛋白酶2作用于赖氨酸(C6H14N2O2)两侧的肽键后,形成的短肽D、E中,少了位点23,说明位点23为赖氨酸。
【详解】A、蛋白酶2作用于赖氨酸两侧的肽键后,形成的短肽D、E中,少了位点23,说明位点23为赖氨酸,此多肽种只有一个赖氨酸,A错误;
B、蛋白酶1作用于苯丙氨酸羧基端的肽键后,形成了三个短肽A、B、C,说明酶1作用位点是16-17、30-31、48-49,则位点16、30、48为苯丙氨酸,B错误;
C、已知赖氨酸的分子式为C6H14N2O2,而短肽D、E与四十九肽相比减少两个肽建和1个赖氨酸,即水解消耗了两个水并减少了一个赖氨酸,则氧原子数目不变、氮原子数减少2个,C正确;
D、适宜条件下酶1和酶2同时作用于此多肽,可得到短肽1-16、17-22、24-30、31-48四个短肽和23位、49位两个氨基酸,D错误。
故选ABD。
27. 钙泵是一种存在于细胞膜及细胞器膜上的运输Ca2+的ATP水解酶,其能驱动细胞质中的Ca2+泵出细胞或泵入细胞内的钙库(内质网等储存Ca2+的细胞器),以维持细胞质内低浓度的Ca2+。当细胞受到刺激时,Ca2+又会从细胞外或钙库中借助通道蛋白进入细胞质。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一氧化碳中毒时钙泵的活性不受影响
B. Ca2+泵出细胞或泵入内质网腔内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C. Ca2+从细胞外或钙库中借助通道蛋白进入细胞质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
D. 钙泵参与运输Ca2+的过程属于放能反应
【答案】AD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钙泵是一种存在于细胞膜及细胞器膜上的运输Ca2+的ATP水解酶,其能驱动细胞质中的Ca2+泵出细胞或泵入细胞内的钙库”,则细胞质中的Ca2+泵出细胞或泵入细胞内的钙库是主动运输;而“Ca2+又会从细胞外或钙库中借助通道蛋白进入细胞质”,说明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
【详解】A、一氧化碳中毒,则氧气运输速率下降,影响能量供应,则钙泵的活性会降低,A错误;
B、Ca2+泵出细胞或泵入内质网腔内,需要钙泵,钙泵能运输Ca2+,而且能将ATP水解提供能量,属于主动运输,B正确;
C、Ca2+从细胞外或钙库中借助通道蛋白进入细胞质,是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属于协助扩散,C正确;
D、钙泵参与运输Ca2+的过程消耗ATP,属于吸能反应,D错误。
故选AD。
28. 下列关于几丁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几丁质是一种多糖,也称壳多糖,是一种重要的能源物质
B. 几丁质只含有C、H、O三种元素
C. 几丁质能与溶液中的重金属离子有效结合,可用于废水处理
D. 几丁质可用于制作人造皮肤
【答案】AB
【解析】
【分析】壳多糖又称几丁质,为N-乙酰葡萄糖胺通过β连接聚合而成的结构同多糖。广泛存在于甲壳类动物的外壳、昆虫的甲壳和真菌的胞壁中,也存在于一些绿藻中,主要是用来作为支撑身体骨架以及对身体起保护的作用。
【详解】A、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但不是所有糖类都是生命活动的能源物质,如几丁质又称壳多糖是组成生物结构的成分,A错误;
B、几丁质的单体是乙酰葡萄糖胺,乙酰葡萄糖胺含有N元素,因此几丁质也含有N元素,B错误;
C、几丁质能与溶液中的重金属离子有效结合,可用于废水处理,C正确;
D、几丁质可用于制作人造皮肤,不能用于人造骨骼,D正确。
故选AB。
【点睛】本题考查几丁质的相关知识,只要考生识记几丁质的化学组成及功能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9. 动物细胞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溶酶体酶不作用于细胞正常结构成分的原因是:一方面酶被溶酶体膜包住,另一方面溶酶体内环境与细胞溶胶的pH不同,溶酶体内pH≤5,而细胞溶胶pH≈7,溶酶体膜上有质子泵维持pH差异,该过程需要线粒体;植物细胞内无溶酶体,但其液泡执行类似的降解功能。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溶酶体合成的水解酶通过双层磷脂分子包裹
B. 质子穿过溶酶体膜进入溶酶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C. 溶酶体酶在细胞溶胶中仍能发挥正常的水解作用
D. 细胞液渗透压较高的主要原因是液泡中含有多种水解酶
【答案】ACD
【解析】
【分析】1、溶酶体:(1)形态: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膜上有许多糖,防止本身的膜被水解;(2)作用: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2、液泡:(1)形态分布: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中,内含细胞液;(2)作用:①储存细胞液,细胞液中含有糖类、无机盐、色素、蛋白质等物质;②冬天可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细胞液浓度增加,不易结冰冻坏植物);③充盈的液泡还可以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
【详解】A、水解酶的本质为蛋白质,由核糖体合成,溶酶体不能合成水解酶,A错误;
B、溶酶体内pH≤5,而细胞溶胶pH≈7,说明质子是逆浓度梯度穿过溶酶体膜,故进入溶酶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B正确;
C、细胞溶胶中的pH和溶体酶的pH不同,故溶体酶在细胞溶胶中不能发挥正常的水解作用,C错误;
D、细胞液渗透压较高的主要原因是液泡中含有有机酸、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D错误。
故选ACD。
30. 叶绿体的结构与蓝细菌十分相似,科学家在研究叶绿体的起源时,提出一种假说,即原始真核细胞将蓝细菌吞噬后,蓝细菌生活于其内,形成共生体,原始真核细胞逐步演化为植物细胞,而蓝细菌演化为叶绿体。下列证据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 叶绿体和蓝细菌都具有光合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
B. 叶绿体和蓝细菌都具有生产蛋白质的机器——核糖体
C. 叶绿体内存在与蓝细菌DNA相似的环状DNA
D. 叶绿体膜的层数与蓝细菌相同
【答案】ABC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可知,该假说认为植物中的叶绿体起源于一种细胞:蓝细菌,因为叶绿体有一些细胞结构的遗留痕迹如含有少量的DNA和RNA,具有一定的自我复制能力,在结构和遗传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详解】A、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蓝细菌细胞中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两者均含光合色素,均能进行光合作用,故可以作为支持叶绿体起源于蓝细菌假说的证据,A符合题意;
B、叶绿体和蓝细菌中都含有合成蛋白质的机器即核糖体, 都能合成蛋白质,故可以作为支持叶绿体起源于蓝细菌假说的证据,B符合题意;
C、叶绿体中含有DNA和RNA,其中的遗传物质是环状DNA,在遗传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且蓝细菌细胞中也有环状DNA,故可以作为支持叶绿体起源于蓝细菌假说的证据,C符合题意;
D、叶绿体膜的层数为2,而蓝细菌细胞膜层数为1,不可以作为支持叶绿体起源于蓝细菌假说的证据,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C。
三、填空题
31. 胶原蛋白是动物体中的一种结构蛋白,广泛分布于人体的皮肤、骨骼和血管壁等组织器官,可保护皮肤黏膜、增加组织弹性和韧性。研究人员提取了一种主要含图1中三种氨基酸的胶原蛋白用来制作手术缝合线。
(1)据图1氨基酸分子式可知,组成这种胶原蛋白的主要化学元素是____________。
(2)这三种氨基酸分子通过________反应,形成一条包含“-甘-赖-脯-”序列重复200次的肽链,此肽链所含游离的氨基(一)个数至少为________个,连接相邻氨基酸的化学键是________键。
(3)上述三条同样的肽链螺旋缠绕在一起形成三螺旋结构(图2所示),称为原胶原蛋白。其中,甘氨酸的R基为________,具有较强的疏水性,赖氨酸和脯氨酸的R基被修饰而具有较强的亲水性。由此推测,机体内原胶原蛋白的结构俯视示意图为图3中的________ (填选项前字母),原胶原蛋白可进一步聚合,形成胶原蛋白
(4)作为手术缝合线的胶原蛋白能被人体组织吸收,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5)缺乏维生素C会导致赖氨酸和脯氨酸的R基无法发生亲水性修饰,造成胶原蛋白易被降解。结合题目信息及生活常识,推测人体缺乏维生素C易引发的疾病,并提出预防措施____________。
【答案】(1)C、H、O、N
(2) ①. 脱水缩合 ②. 201 ③. 肽
(3) ①. -H ②. C
(4)胶原蛋白被分解为可以被人体吸收的氨基酸
(5)平衡膳食,适量补充维生素
【解析】
【分析】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2、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 )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其结构式是-CO-NH-。
3、蛋白质结构多样性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有关。
【小问1详解】
图中氨基酸的组成元素有C、H、O、N,所以组成胶原蛋白的主要元素是C、H、O、N。
【小问2详解】
氨基酸经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甘-赖-脯-”序列重复200次的肽链共含有3×200=600个氨基酸,构成该多肽中只有赖氨酸的R基含有氨基,构成该多肽有200个赖氨酸,所以R基上有200个氨基,所以构成该肽链所含游离的氨基数至少有201个。连接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结构简式为-CO-NH-。
【小问3详解】
甘氨酸的R基是-H;根据甘氨酸的R基有较强的疏水性,赖氨酸和脯氨酸的R基具有较强的亲水性,则构成的胶原蛋白中赖氨酸和脯氨酸位于外侧,甘氨酸位于内侧,对应的图C。
【小问4详解】
手术缝合线的本质是蛋白质,胶原蛋白被分解为可以被人体吸收的氨基酸,所以手术缝合线能被人体组织吸收。
【小问5详解】
维生素C是制造胶原蛋白的小能手,缺乏维生素C会导致胶原蛋白易降解,长期以往,容易引发坏血病,干皮症等,因此在平常的饮食中要注意平衡膳食,适量补充维生素。
【点睛】本题考查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的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明确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和实质。
32. 图甲是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图象,图乙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某一时刻的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细胞,图丙表示某细胞膜结构,图中A、B、C、D、E、F表示某些物质,a、b、c、d表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细胞的质壁分离是指细胞壁与由_________(填数字)共同组成的结构发生分离;细胞外的水分子经此结构进入液泡时需要穿过_________层磷脂分子层。
(2)图乙此时细胞的状态为____________(填活细胞、死细胞、无法确定)。
(3)图丙a、b、c、d过程主要体现细胞膜的________________功能,图中D物质还与细胞膜的_________功能有关。
(4)若图丙是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膜,该细胞吸收氨基酸的跨膜运输方式可用图中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表示。
(5)若图丙为胃黏膜上皮细胞的细胞膜,人在饮酒时,下列曲线与酒精跨膜运输方式相符合的是_________(填字母表示)。
A. B.
C. D.
【答案】(1) ①. 2、4、5 ②. 4
(2)无法确定 (3) ①. 控制物质进出 ②.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4)a (5)A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甲是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1是细胞壁,2是细胞膜,3是细胞核,4是液泡膜,5是细胞质,6是外界溶液,7是细胞液。
图乙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某一时刻的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细胞图象。
图丙中A为蛋白质,B为磷脂双分子层,D为糖蛋白,上面部分为细胞膜的外侧,下面部分为细胞膜的内侧。图中a过程表示物质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内,b、c过程表示自由扩散,b为物质扩散进入细胞,c为物质扩散出细胞,d为物质主动运输出细胞。
【小问1详解】
质壁分离指的是细胞壁和原生质层的分离。原生质层是由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构成,包括图中的2、4、5。细胞外的水分子经此结构进入液泡时需要穿过细胞膜和液泡膜,共有4层磷脂分子层。
【小问2详解】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乙中的细胞可能处于质壁分离状态、也可能处于质壁分离复原状态,所以无法确定。
【小问3详解】
图丙a、b、c、d都是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体现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D为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体现细胞膜的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小问4详解】
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的方式为主动运输,因此对应图丙中的a。
【小问5详解】
酒精跨膜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与物质的浓度成正相关,则对应的曲线是A和C。
【点睛】本题结合考查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物质运输的方式和特点的知识,要求学生识记物质运输的方式和特点、以及细胞膜的结构组成和功能,把握质壁分离的概念和原生质层的组成,能够通过阅读题图获取正确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33. 为探究玉米籽粒发芽过程中一些有机物含量的变化,研究小组利用下列供选材料用具进行了实验。材料用具:玉米籽粒;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碘液,缓冲液,淀粉,淀粉酶等;研钵,水浴锅,天平,试管,滴管,量筒,容量瓶,显微镜,玻片,酒精灯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检测玉米籽粒发芽过程中蛋白质(肽类)含量变化,在不同发芽阶段玉米提取液中,分别加入__________试剂,比较颜色变化。该实验需要选用的器具有__________(填序号)。
①试管 ②滴管 ③量筒 ④酒精灯 ⑤显微镜
(2)为了检测玉米籽粒发芽过程中淀粉含量变化,将不同发芽阶段的玉米籽粒纵切,滴加__________,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胚乳呈蓝色块状,且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蓝色块状物变小。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3)为了验证上述蓝色块状物变小是淀粉酶作用的结果,设计了如下实验:在1~4号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应的提取液和溶液(如下图所示),40℃温育30 min后,分别加入斐林试剂并60℃水浴加热,观察试管内颜色变化。
请继续以下分析:
①设置试管1作为对照,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_。
②试管2中应加入的X是__________的提取液。
③预测试管3中的颜色变化是_________。若试管4未出现预期结果(其他试管中结果符合预期),则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 ①. 双缩脲 ②. ①②③ ③. 碘液 ④. 玉米发芽过程中胚乳的淀粉逐渐减少 ⑤. 排除用于实验的淀粉溶液中含有还原性糖 ⑥. 发芽前玉米 ⑦. 蓝色→砖红色 ⑧. 淀粉酶已失活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玉米籽粒萌发过程中蛋白质、淀粉等化合物的含量变化,蛋白质和多肽可以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测,产生紫色反应,而氨基酸不能产生紫色反应;淀粉可以用碘液检测产生蓝色,淀粉水解产生的麦芽糖、葡萄糖属于还原糖,可以用斐林试剂检测,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检测蛋白质或多肽应该用双缩脲试剂;该实验需要用量筒量一定量的蛋白质溶液、双缩脲试剂A液,需要用滴管滴加双缩脲试剂B液,但是该实验不需要加热,也不需要显微镜观察,故选①②③。
(2)检测淀粉应该用碘液;胚乳呈现蓝色块状,说明胚乳含有大量的淀粉,而随着时间的延长,蓝色块状变小了,说明玉米发芽的过程中胚乳的淀粉逐渐减少了。
(3)①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上述蓝色块状物变小是淀粉酶的作用,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淀粉水解产生了还原糖,还原糖用斐林试剂检测会出现砖红色沉淀。1号试管加的是缓冲液和淀粉,作为对照试验,其可以排除用于实验的淀粉溶液中含有还原糖。
②根据单一变量原则,1号试管加的是缓冲液作为对照,3号、4号实验组分别加了发芽玉米提取液、淀粉酶溶液,则2号试管加的X溶液应该是发芽前玉米提取液。
③3号试管发芽玉米提取液中含有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产生了还原糖,因此其颜色由蓝色变成了砖红色;如4号试管的颜色没有从蓝色变成砖红色,可能是因为淀粉酶已失活,不能催化淀粉水解。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细胞中不同的化合物的鉴定原理、所需试剂及其产生的颜色反应,能够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对照性原则等设计关于酶的验证实验,并能够根据产生的颜色变化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34. 某些正常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后,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我国科学家发明一种小分子绑定化合物ATTEC,这种“小分子胶水”(ATTEC)能将自噬标记物LC3和空间结构改变的蛋白质黏在一起,形成黏附物,进而将黏附物包裹形成自噬体进行降解,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其过程如图所示。回答问题:
(1)图示过程中,溶酶体与自噬体融合后,其内的多种______________将黏附物降解,降解产物的去向是______________。
(2)ATTEC与异常蛋白的结合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自噬体由________层磷脂分子构成。溶酶体与自噬体相互融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_________特点,溶酶体膜和自噬体膜能相互转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表明,溶酶体内的pH为5左右,若有少量的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泄露也不会引起细胞损伤,请推测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水解酶 ②. 排出细胞外或被细胞利用 ③. 专一性(或特异性) ④. 4 ⑤. (一定的)流动性 ⑥. 两种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相似 ⑦. 细胞质基质的pH高于(或不同于)溶酶体,泄露到细胞质基质中的水解酶活性降低甚至失活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ATTEC可以和LC3结合到异常蛋白,而不能和正常蛋白结合,结合异常蛋白后会被内质网包围形成自噬体,自噬体与溶酶体结合,通过溶酶体中的酶将异常蛋白降解。
【详解】(1)溶酶体内有多种酸性水解酶,这些酶能将黏附物降解,起到去除细胞内异常蛋白质的作用,溶酶体降解的产物,若是对细胞有用的,则留到细胞内再利用,若是废物则排到细胞外;
(2)由图示可知,ATTEC与异常蛋白的结合具有一定的专一性。图中自噬体由两层生物膜构成,每层生物膜含两层磷脂分子,因此自噬体由4层磷脂分子构成,溶酶体与自噬体相互融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流动性的特点,由于溶酶体膜和自噬体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相似,因此二者能相互转化;
(3)由于细胞质基质的pH高于溶酶体的pH,而酶的活性受pH影响,因此泄露到细胞质基质中的溶酶体内的酶活性降低甚至失活,因此少量的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泄露也不会引起细胞损伤。
【点睛】题目需要考生能从题图中获取到有效信息,并将其和课本知识进行联系作答,题目对学生要求较高,需要能够灵活运用课本所学。
江西省景德镇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19班)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西省景德镇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19班)生物试题(含答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读图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景德镇市景德镇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江西省景德镇市景德镇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江西省景德镇市高一上学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西省景德镇市高一上学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