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表现手法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表现手法课件,共25页。
1.表达方式:记叙 描写 议论 抒情 说明
2.修辞手法:比喻 拟人 夸张 反复 排比 对偶 设问 反问 对比 引用
3.描写方法:人物描写 景物描写
4.表现手法(常见):对比 欲扬先抑 象征 衬托 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
正侧面描写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以小见大 铺垫
表现手法一般着眼于文章整体的构思,笼罩于全文或几个段落,直接为表现人物、突出主题服务;
修辞方法则着眼于具体的语句,直接服务于语言,使其更具感情色彩。
表现手法,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对比 欲扬先抑 象征 衬托 烘托 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 正侧面描写 卒章显志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以小见大 白描 铺垫 讽刺
1.本文在写鼓神奇迹般的表演之前作了多处铺垫。请细读原文,指出其中两处并作简要分析。(4分)
2.文章多处为母亲修复母子关系埋下了伏笔,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分析。(4分)
3.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的分析。(6分)
1、掌握各种表现手法的特点。2、具体阐释该手法在文章中的体现.(结合文本具体阐释)3、结合人物、结构、中心等。
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在于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对比没有主次之分,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课文典例 《变色龙》 通过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的事故中,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 《我的叔叔于勒》 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
注意:一个人的前后变化也可以形成对比 。
去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天降大雨,那是场罕见的倾盆大雨。我打着伞去车站接一个朋友。我们曾约定,风雨无阻。我在车站久等也没见朋友露面,倒是看见一个少年,没带伞,抱着肩瑟瑟地站在车牌边。我把伞伸过去,他感激地说谢谢,告诉我说,他在这儿等一个朋友。车一辆一辆开过,雨在伞边形成一道道雨帘,天地间茫茫一片,怎么也不见我们所盼望的人。我对少年说他们也许不会来了,可少年固执地摇摇头。又来了一辆车,从车上跳下一个少年,无比欢欣地叫了一声。伞下的少年一下子蹿了出去,两个人热烈地击掌问候,那份快乐是如此坦荡无愧,相互的欣赏流淌在那一击中让目睹那画面的我感到一种灵魂的升华。 我终于未能等到我的那份欣喜。我失望而归,却在家接到朋友的电话。她说雨实在太大,所以……我想说:约定时为何要说风雨无阻,完全可以说大雨取消;既然已说了风雨无阻,区区风雨又何足畏惧!不过,我什么也没说,只是轻轻地挂断了电话。因为一个并不怎么重诺言的人,她会找出一千条为自己开脱的理由;而我,更爱腾出时间想想那两个相会在暴雨中的少年。 问题:从全文看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运用对比,将两个少年冒雨相见和我的朋友迟迟未来做对比,突出了孩子的真诚守信。含蓄地批评成人的失信,不守诺言。
运用对比,将 和 作对比,突出了人物或事物的 的特点,表达了 。
触摸中考:《青松的情怀》 文章主要写青松,第⑤段为什么要写到杉树、榧林、樟 树、皂荚树、枫树、银杏树等林中杂木?请加以分析。
青松虽然声震山野,誉满寰中,却韬曜含光,从不张扬。许多树林中杂木颇多,青松处于硕大强悍的树种之旁,时时被挤压,被侵占。杉树、榧林、樟树、皂荚树、 枫树、银杏树……它们似乎都威武霸气,在青松四周疯 长、攀比。青松从来不恼也不怒,即使被挤到了涧底,依 然能够低垂着头顽强地生长。青松有一种以径寸之苗, 长出遮盖百尺之气势。所以,青翠如泻,让山脊次第织 染着凝翠,从而获得四季常青的好口碑。青松这种胸襟和境界,足以让那些形形色色的邻居们揣摩和评判了。
运用对比,将硕大强悍、威武霸气的林中杂木与青松进行对比,突出青松低调宽容、顽强生长、不事张扬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青松的赞美之情。
欲扬先抑,指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这种方法,使情节波澜起伏,引起读者阅读兴趣,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课文典例 《阿长与》 作者先写自己对阿长“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 动”及“睡觉摆‘大’字”的讨厌,后面写她为自己买来《山海经》,自己又心生敬意。 欲扬先抑,使描写的人物形象阿长给人以意外的惊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
运用欲扬先抑,先写了 ,接着写了 ,突出了人物 的特点,同时使文章波澜起伏,情节生动,点明主旨,表达了 。
选文运用欲扬先抑,先写搬家时中年汉子对大男孩恶声恶气,态度恶劣,后写明这样做的原因,以及打算凑钱供小男孩读书的事情,突出了中年汉子善良、有爱心的品质,同时使文章波澜起伏,情节生动,表达了人间充满温情的主旨。
触摸中考:《藏不住的温情》 选文主要运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中年汉子恶声恶气地吆喝——脾 气越发恶劣,不住大声呵斥男孩 凶狠 解释态度恶劣的原因,是让小男孩知道挣钱的难处,以及大家凑钱供他读书 善良,有爱心
象征: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
常见为具体事物象征某种精神品质。
三 象征 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
课文典例 《白杨礼赞》 细致描写了黄土高原上白杨树枝干笔直、叶子片片向上的形象,表现了它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象征了华北农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运用象征,描写了物的 ,象征了 的品质或 一类人 。
托物言志:明是写物,实则通过物来表明作者自己的志向、情感,和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课文典例 《紫藤萝瀑布》 本文生动描写了紫藤萝花的形态美、颜色美、香气美、精神美,赞美了紫藤萝花旺盛的生命力。由花的遭遇想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不幸终究是有限的、短暂的,我们不能被昨天的不幸压垮,应该像紫藤萝一样,乐观、勇敢地面对生命长河中无止境的生活,实现人生的价值。
借物喻人:明着是写物,实质上是通过对物的赞颂,来歌颂赞美和物具有相同品质的人。这也是散文中常用的一种写法。
课文典例 《白杨礼赞》 通过赞扬白杨树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表达了作者对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华北农民的赞美。
触摸中考: 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
①春日,人们的视野里总是万物葱绿,百花次第开放,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②百花繁,万花灿,唯有苔草很少被人提及,因为它实在微小,可以说是微不足道。我却惊讶于这细小低微的青青苔草,它没有茂林的硕大气象,也没有百花的美妙身姿,只是静静地躲藏在不容易被人注视的角落里。但她依然有着茂林一般的风情,百花一样的美丽。 ③江南民间有句谚语:三月青苔露绿头,四月青苔绿满河。春风拂面之际,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倚在高高的墙头上,藏匿于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在青石板的夹缝中撑出绿意,在波光潋滟的春江上泼墨、写意…… ④此时,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微不足道的青苔,竟是如此有气势。她们一根连着十根,十根连着百根,连绵起伏,渐成气象。无论是断墙残垣,还是悬崖绝壁之上,其它植物都无法落脚,唯有青苔从墙缝里、石缝隙中奋力拱出,四处蔓延着绿意,在荡漾的春风中记录着比石头还硬的倔强。 ⑤在岁月的戏台上,青苔似乎错过了《诗经》,却赶上了唐诗宋词的好时光,也融进了明清纷繁的花事。在诗意的年代,青苔倍加受人珍爱,“应怜屐齿印苍苔”,园子的主人因怕满地青苔被人践踏,所以闭门谢客;但有时也夹杂着几分苍凉和凄美,“小庭春老,碧砌红萱草”,青苔似乎总是见不到阳光,只在凄凄惨惨中顽强地生长着。
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
⑥中国人还喜欢把青苔之绿意融入古画中,使其诗意更加飞扬。最早是“元四家”,后有沈周、唐伯虎、徐渭、程嘉燧、渐江、查士标等。到了清代,苔草在中国画中出现的频次渐多,随心所欲,恣意点苔,笔情墨趣,已臻成熟。尤其是“扬州八怪”中的金农,其画梅善于在粗干上以浓墨点苔,使梅花显得气韵非凡,虽苍老而生机勃发。青苔虽然微小,却点缀出他画中的春色;虽然微不足道,却烘托出画中梅花的冰光雪影。他深爱着“苔花如米小”的气质,把自己也取名为“小善庵主”“如来最小者”,可谓青苔知己也。 ⑦真正懂得青苔心意之人,应是清代的袁枚先生。“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他知青苔的气质风度,不流俗、不谄媚、不张扬,却志向远大,生机勃勃,寓微小于浩荡之中。青苔的生存环境是很恶劣的,虽然是“白日不到处”,却是历尽千磨万难,凭着坚忍坚强,冲破困境,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她虽然看似弱不禁风,却凭着自强不息,争得和百花一样的开放权力。春光因为她们的点缀,显得如此明媚无比;百花有了她们的衬托,更为明艳动人;人世间因为有了她们,更为生机盎然。 ⑧我是江南人,我爱着家乡门前残墙上的青苔,绿痕从墙根开始,一直蔓延到墙顶上。我爱着回乡路上青石板夹缝里的青苔,她们一点点,一丛丛,悄无声息地吐着绿,伸展着,变幻着,哧哧地笑着,撑起满眼的绿意。 ⑨没有青苔的世界,是寂寞的。(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5月18日,有删改)
《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物 青苔 生长在角落,环境恶劣,墙缝里、石缝隙中,弱不禁风 坚强的活力,冲破困境,一根连着十根,十根连着百根,奋力拱出。
运用象征(托物言志,借物喻人)(1分)。作者细致描写了青苔生长环境恶劣却努力生长的样子,象征了在艰苦环境中自强不息,坚韧自持,努力抗争,谦逊,高洁,不屈服于命运的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的精神与意志。(2分)。
人 普通劳动者 艰苦环境不怕苦,坚持,自强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次要事物作陪衬,从而突出主要事物,强化思想感情。
烘托:指通过侧面,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四 衬托 烘托
“烘托”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藤野先生》写到了“几个职员”和“本级的学生会干事(日本所谓的爱国年)” ,这对于表现本文的主要人物藤野先生来说,是否属于赘笔?为什么?
不是赘笔,这里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运用衬托,仙台医专的职员对我的优待对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和帮助作正面衬托,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无礼对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毫无民族偏见作反面衬托,更加突出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德以及我对先生的崇敬怀念。
铺垫: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基础性描写。先描述的内容就是为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作陪衬的。
五 铺垫 伏笔 照应
课文典例 《皇帝的新装》 开头极力描述皇帝如何喜爱新衣服,这就交代了他被两个骗子所骗,最后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原因,为故事的发生、发展作铺垫 。
判断一篇文章是否运用了铺垫手法: 首先要弄清文章的主旨,再根据主旨判断文中哪些是主要材料,哪些是次要材料,用在前面的次要材料往往是铺垫 通过对……的描写,为下文……(或情节的发展、人物出场、性格的塑造)等作铺垫。
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提前隐藏一些与后文相关的信息,但这个信息在后文的哪里出现,就不得而知了。但总之不会马上出现。
《社戏》:去赵庄途中朦胧在月色里的山水明朗,河两岸的豆麦散发出了阵阵清香。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清新而又静谧的夜景使“我”和小朋友们陶醉了,而此处一提“豆麦”又为后文偷豆的情节打了一个伏笔。
伏笔与铺垫的区别
1 铺垫是对主要内容起烘托作用,比如推动情节,为下文做铺垫,突出人物等等。
伏笔是预先作提示或暗示下文。主要是谋篇布局即结构上的技巧,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2 铺垫一般是紧接着,如前面写环境景物他人,接着就写主要人物。
伏笔与下文承的“点”有一段距离,甚至是文首与文尾.
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呼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主题鲜明。
1.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完整。 2.照应前文 3.照应标题
错过就会永远失去 ①几年前,在北京孔庙的卖纪念品处,反复地放着古乐器埙的音乐磁带,十分地悠远苍凉。从远古飘来的声音,重重地敲击着自己麻木的灵魂。问了一下价,卖15元一盘,只觉得太贵,就放下了。出了孔庙大门,立即就又后悔了,可是再进去还得花15元买门票,便作罢。心想或许别处还能买到。然而,别处竟然没有。那埙的奇音至今揪扯着心中的悔,想起来就隐隐地针扎般地痛。 ②一次,街上来了个卖水仙花根块的,我正骑着车去上班,懒得停下来,心想等一会儿下班时再买也不迟。可是,下班后再找时那人早已不知去向。本来非常喜欢水仙花的翠叶,哪怕就是不开花,只为那一丛亭亭昂首的青葱也值得。然而,又一次与美好的东西失之交臂,那个冬的居处就没有了一簇蓬勃的春意在案头挺立,心中也就怎么也生不出厚重的诗情画意来。 ③…… ④一次又一次地错过,一次又一次地失去。失去的都是让自己梦魂牵绕的好东西。失去了,竟然就从此永远无法找寻,无处可觅了。 在第①段中找出与第④段“失去的都是让自己梦魂牵绕的好东西”一句相照应的语句。
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是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心理、行动和语言来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六 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更好地突出了人物 的品质。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记叙文阅读——句子含义,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句子含义,常见题型,常考句子类型,答题思路,描写句,修辞句,抒情议论句,小试牛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记叙文专题复习》课件,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记叙文文体知识,记叙文线索,记叙人称,记叙顺序,常见修辞手法,常见描写方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常见表现手法,欲扬先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共26张PPT),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吸烟前,吸烟后,衬托分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