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
093海岸地貌、冰川地貌、喀斯特地貌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自然地理之地表形态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093海岸地貌、冰川地貌、喀斯特地貌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自然地理之地表形态课件PPT,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CAC,AAC,海蚀地貌,ABA,海积地貌,CBD,A5.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关于海岸地貌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海蚀柱是高出海平面的陡崖B.海蚀平台在波浪作用下不断后退形成海蚀崖C.海滩是海岸边缘沙砾堆积体D.海蚀平台上抗蚀能力强的保留形成水下沙坝1.“大岩门形成的四个阶段按由早到晚的顺序排列为( )A.①④②③B.①③④②C.②③①④D.②①③④2.形成“大岩门”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侵蚀B.流水堆积C.海水侵蚀D.冰川堆积
下图为法国诺曼底海岸“大岩门”景观地貌演化过程示意图。
48 下图是鼓浪屿西南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
形成鼓浪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A.海水侵蚀 B.风化和风蚀C.冰川侵蚀 D.流水侵蚀
位于山东半岛南部崂山距岸百米的“石老人”海蚀柱,岩石表面呈现大片烧焦样蜂窝状石孔,是我国基岩海岸典型的海蚀景观。下图示意“石老人”所在地区海蚀地貌景观。
49.海蚀柱的形成过程可反映出A.岩石坚硬度不同B.山脉的走向不同C.海水运动方向不同D.岩石新老关系不同50.“石老人”所在地区的海蚀平台( )A.向海一侧形成时间早且坡度较陡 B.向岸一侧形成时间早且坡度陡C.基岩层理构造发育明显,常见化石 D.发育有适合夏季日光浴的沙滩51.推测未来图示地区海蚀地貌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A.海蚀崖逐渐向南推移 B.海蚀崖所处高程逐渐增大C.海蚀平台逐渐消失 D.海蚀崖与海蚀柱距离变小
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塞浦路斯格雷科国家公园,拥有壮观的石灰岩海岸地貌,崖壁陡峭,且发育有天然拱桥。下图为“格雷科国家公园石灰岩海岸典型景观图”。
1.格雷科国家公园海岸地貌的形成依次经历了A.浅海沉积—流水侵蚀—地壳下沉—海水侵蚀B.浅海沉积—地壳抬升—海水侵蚀—重力崩塌C.流水侵蚀—地壳抬升—重力崩塌—海水侵蚀D.流水侵蚀—重力崩塌—海水侵蚀—地壳抬升2.图示崖壁上部未来可能A.坡度平缓,向海延伸 B.坡度平缓,间歇性后退C.坡度陡峭,向海延伸 D.坡度陡峭,间歇性后退
江苏省盐城市拥有大片淤泥质海滩,海滩潮间带因潮汐作用形成的潮沟会形成一颗颗向陆地延伸的“潮汐树”(如图),进而构成一片壮观的“潮汐森林”。近年来,当地“潮汐森林”面临“砍伐”的危险,面积萎缩、品质下降。
1.图中海岸地貌的主要特征是A.滩面千沟万壑,起伏较大B.沿岸海水深度变化较大C.滩面开阔,稍稍向海洋倾斜D.组成物质颗粒物大小混杂2.下列与“潮汐树木”的形成机理类似的是A.流水侧蚀B.溯源侵蚀C.风力侵蚀D.冰川刨蚀3.推测导致潮汐森林面积萎缩的人类活动主要是A.港口建设B.渔业捕捞C.滩涂围垦D.旅游开发
黄河曾于1194~1855年由江苏北部入海,在江苏沿海发育了宽阔的泥质湖滩及大量的潮沟系统(下图)。潮沟是在沙泥质潮滩上由于潮流作用形成的冲沟,潮沟的横向运动和溯源侵蚀形成复杂多变的潮滩形态,并对海岸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1.图示地区潮沟发育较为典型,主要由于该地( )A.植被覆盖密 B.地形坡度大C.泥沙淤积多 D.河流侵蚀强2.潮沟的发育会( )A.破坏海堤 B.加重滨海地区的涝灾C.利于围垦 D.阻碍渔船停泊和出海
潟湖是被沙嘴、沙坝或珊瑚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巴西最大的湖泊帕图斯湖为一潟湖,与大西洋仅隔一北宽南窄的沙坝,湖水最大深度仅5米,辟有人工航道。下图为帕图斯湖位置图。
1.帕图斯湖是雅库伊河和海水共同作用的产物,其海水作用A.沿岸流自南向北搬运泥沙B.波浪不断侵蚀沿岸泥沙C.波浪使泥沙平行海岸堆积D.沿岸流提供丰富的泥沙2.帕图斯湖东岸的沙坝A.增加风暴潮冲刷海岸 B.可作为港口防波堤C.长度与宽度不断减小 D.沉积物质颗粒杂乱
澙湖是海岸地带由离岸堤(沙坝)或沙嘴与外海隔开的平静的浅海水域,多呈狭长带状,大致平行于海岸延伸。当海浪向岸运动,泥沙平行于海岸堆积,形成高出海水面的离岸堤(沙坝)或沙嘴,坝体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了半封闭或封闭式的澙湖。在潮水的作用下,会冲开堤坝,形成潮汐通道。澙湖通过潮汐通道与外海相连。由于澙湖地处海陆相交的特殊地带,受河流和海水的共同影响,在水文特征和堆积作用上都具有特殊性。涨潮时带入澙湖的泥沙,在潮汐通道口内侧形成潮汐三角洲。
据研究,山东乳山市白沙口湾水深约2米,因第四纪冰期后期气候转暖,被黄海海水浸没而成,并在基岩海岸发育了古海蚀崖。距今约5~1万年前,该海湾形成了东西延伸的白沙滩沙坝,潟湖也随之形成。在潟湖北部,白沙滩河每年携带泥沙输入,但其输沙量季节差异大。1984年,为阻挡东来的沿岸泥沙淤积堵塞潮流通道,于是顺着潟湖出口修建了350米长的丁坝。右图为“白沙口海岸地貌简图”。
1.推测第四纪冰期后期至今海岸线形成过程正确的是A.海平面上升—海浪侵蚀—海岸线后 退—泥沙淤积B.海浪侵蚀—泥沙淤积—湖岸线后退 —海平面上升C.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后退—泥沙淤 积—海浪侵蚀D.海浪侵蚀—海岸线后退—海平面下 降—泥沙淤积
2.判断白沙滩河输入潟湖泥沙量最多的季节是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3.修建丁坝后对潟湖面积带来的变化判断正确的是A.面积变小B.面积变大C.不确定D.无明显变化
下图示意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域1890年以来海岸线的变化。
7.在图示区域海岸线变化最快的时段,该区域可能经历了( )A.强烈的地震B.剧烈的海啸C.频发的飓风D.汹涌的洪水8.判断甲水域是湖泊而非海湾的依据是( )①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②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③甲水域有河流汇入④甲水域呈半圆形形态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52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
(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2)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黄河改道或者上游植被覆盖率良好,流水作用不强,在天津出海的径流量和输沙量较少→海浪与潮汐作用相对较强海浪与潮汐将贝壳搬移到海岸堆积→随着贝壳的逐年累积,也就形成了独特的贝壳堤海岸→黄河回归,携带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形成新的海岸线→黄河改道,流水作用和输沙量减弱,海浪与潮汐作用增强,又形成新的贝壳堤。
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1.图a中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A.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B.由西向东倾斜C.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D.由北向南倾斜2.该地区5 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 )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B.气候持续性变暖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 D.地壳阶段性下沉
1.图2谷地景观可见于图1中的A.甲地 B.乙地C.丙地 D.丁地2.图2谷地的成因是A.构造断裂下陷 B.流水侵蚀作用C.岩层挤压弯曲 D.冰川侵蚀作用
我国某山脉主峰由古老的片麻岩构成,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为海拔3 500~3 600米。图1为“该主峰附近地形图”,图2为“图1中某地的谷地景观图”。
峡湾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槽谷,为海侵后被淹没的冰川槽谷,是冰川槽谷的一种特殊形式。下图为峡湾地貌形成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地形剖面图。
1.下列关于峡湾地貌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冰川沉积,后气候变冷 B.海浪沉积,后气候变暖C.冰川侵蚀,后气候变暖 D.海浪侵蚀,后气候变冷2.能正确演示峡湾地貌形成过程的是( )A.①—②—③ B.②—①—③C.③—①—② D.②—③—①3.图示峡湾分布地区( )A.多暗河发育,地层不稳 B.海岸破碎,气候湿润C.地形复杂,不利于筑港 D.海域宽浅,利于造陆
由于冰岛的地理位置和“冰与火之国”独有的地质特征,这里分布有欧洲最大的冰川。冰川上的融水在流动过程中往往形成树枝状的小河网,时而曲折蜿流,时而潜入冰内。在一些融水多、面积大的冰川上,冰内河流特别发育。当冰内河流从冰舌末端流出时,往往冲蚀成幽深的冰洞,这些冰洞因其透亮冰蓝的颜色而被称作蓝冰洞。下图为“蓝冰洞形成机理示意图”。
1.冰岛蓝冰洞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冰川侵蚀 B.海浪侵蚀C.流水侵蚀 D.风力侵蚀2.蓝冰洞观测的最佳时间是A.12月~次年2月 B.3~5月C.6~8月D.9~11月
冰川运动时(冰进),冰川包裹或推着碎屑一同前进。当冰川部分消融后(冰退),消失冰体中的碎屑就地沉积,最前端的推移物称为终碛,原冰体底部的包裹物称为底碛。后退碛是由于冰川在后退的过程中,发生局部的短暂停留而产生的冰碛物。冰川每消融一部分,这部分冰川体所包裹的物质就会沉积下来,当冰川完全消失后,就会形成一系列环状的沉积地貌。
1.冰川消失后,对图示区域的地貌特征表述最为贴切的是( )A.阶梯状 B.波状起伏 C.平坦开阔 D.崎岖不平2.图示地区经历的大规模冰进、冰退次数是A.一次冰进,一次冰退 B.一次冰进,两次冰退C.两次冰进,一次冰退 D.两次冰进,两次冰退
鼓丘是由一个基岩核心和冰砾泥组成的数百米长的流线型小丘,是冰川前进过程中,底部砾泥物质翻越凸起的基岩后,冰川前进能力减弱,砾泥物质堆积而成,下图为“某地鼓丘平面示意图”,闭合曲线为等高线(单位:米)。
5.塑造图示地貌形态的冰川前进方向为( )A.正北 B.正南 C.西北 D.东南6.该地最可能位于( )A.东欧平原 B.辽东丘陵C.东北平原 D.中西伯利亚高原
1.该区域地势总体A.北高南低 B.四周高中间低C.西北高、东南低 D.东南高、西北低2.冰碛垄的形成A.与侵蚀无关 B.位于地势平缓处C.沉积物大小均匀 D.与山谷平行3.在任一高大冰碛垄的形成过程中A.气候逐渐变暖 B.气候逐渐变冷C.气温反复升降 D.气候持续稳定
在冰川末端,由冰川运动携带的砂石因冰川融化在冰舌侧面与前缘不断堆积、增高,形成一条弧形垄岗状地貌冰碛垄。右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地区不同年代冰碛垄的分布位置(范围)。
终碛堤是冰川携带物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堤状堆积体。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冰水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堆积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冰水扇。下图示意终碛堤及冰水扇的分布。
1.终碛堆积物具有的特点是( )A.大小均匀 B.层状结构 C.磨圆度好 D.棱角明显2.冰水扇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过程是( )A.流水堆积、侵蚀→冰川堆积、侵蚀B.冰川堆积、侵蚀→流水侵蚀、堆积C.冰川侵蚀、堆积→流水堆积、侵蚀D.冰川侵蚀、堆积→流水侵蚀、堆积
下图为珠穆朗玛峰北坡某谷地上游微观地貌(海拔约5000米)示意。该侧谷地由冰川堆积作用形成的冰碛陇坡面上分布着成群的冰碛土柱,这些冰碛土柱的形成发育存在多种外力的综合作用,其相对高度在生命周期中经历先增大后降低直至消失的过程。
5.冰碛土柱的形成发育存在多种外力的综合作用,其中存在显著日变化的是( )①山谷风 ②重力崩塌③坡面径流 ④冻融风化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6.冰碛土柱相对高度增大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 )A.坡面草甸覆盖率上升B.冰碛土柱顶部的沉积物增多C.坡面径流量不断减少D.披面冲沟的深度和规模增大7.冰碛土柱相对高度降低直至消失的过程中,其所在坡面( )A.倾角保持不变B.底部堆积物趋于减少C.形态趋于稳定D.重力崩塌现象会加剧
D D C
意大利北部南提洛尔的阿尔卑斯山区拥有自然界奇异的自然景观——“粘土塔”(下图)。这些柱子由顶部有一块巨石的土柱组成,巨石的下部是由杂乱的堆积物组成,看起来像某种神秘的祭祀场景。
3.关于形成“粘土塔”景观岩层的主要地质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A.冰川搬运、堆积形成冰碛土B.流水搬运、堆积泥沙固结成岩C.岩浆喷出形成岩柱,风化而成D.岩柱硬度不同受风力侵蚀而成4.“粘土塔”得以保存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海拔较高,人类破坏较少 B.粘土紧实,抗侵蚀能力强C.焚风效应,没有雨水冲刷 D.顶部巨石,阻挡雨水侵蚀
冰川擦痕是古冰川地区基岩表面最常见的冰川侵蚀微形态。它们是底部冰中岩屑在基岩上刻划的结果,具有指示冰流方向的意义。同一基岩面上出现几组擦痕,说明冰流方向曾发生变化;相邻地方擦痕方向不同则表示冰川底部流向的局部变化。羊背石是冰川侵蚀岩床造成的石质小丘。它们大体顺冰川流向成群分布,长达数米至数百米不等,有时大的羊背岩上叠加小的羊背岩。它的迎冰面坡长而平缓光滑,是磨蚀作用造成的;背冰面陡峭、参差不齐,是冰川拔蚀作用的产物。如果羊背石的迎冰面和背冰面都发育成流线型,便名鲸背岩。
下图为“某洞穴剖面景观示意图”。
1.图中所表示的地貌景观是在( )A.石灰岩分布区B.花岗岩分布区C.玄武岩分布区D.片麻岩分布区2.该地形景观广泛分布于我国的( )A.青藏高原B.云贵高原C.内蒙古高原D.黄土高原3.形成图示洞穴的外力作用是( )A.风力侵蚀B.流水溶蚀C.冰川侵蚀D.海浪侵蚀4.该类地貌发育过程对当地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有( )A.地表水资源变丰富B.地形变得更加平坦C.交通运输建设便利D.旅游资源更加独特
条件: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炎热、多雨的地区,溶蚀速率快
一般情况下,温度越高,溶蚀作用越快。中国广西的碳酸盐岩溶蚀速率是河北的10倍以上,是新疆塔里木盆地的1000倍。
集中分布西南地区(云南、广西、贵州)
骆驼山位于辽东半岛海岸线边缘处。该地碳酸盐岩地层发育,溶洞众多。因第四纪时期该地发生了两次抬升运动,溶洞分布在三级台地上。图为“骆驼山地区位置及溶洞分布示意图”。
1.影响该地溶洞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降水分布B.海陆位置C.地势高低D.断裂构造2.侵蚀该地溶洞的流水主要是( )A.大气降水B.海洋水C.河流水D.积雪融水3.该地溶洞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为( )A.地壳抬升——风化沉积——流水侵蚀——断裂发育——地壳抬升B.固结成岩——地壳抬升——断裂发育——流水侵蚀——地壳抬升C.风化沉积——断裂发育——地壳抬升——流水侵蚀——地壳抬升D.地壳抬升——流水侵蚀——固结成岩——断裂发育——地壳抬升
狄那里克山脉是欧洲东南部的一条主要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山上广泛发育有石林、漏斗、小盆地、溶洞和地下河等地貌。图示意狄那里克山脉地理位置。
1.狄那里克山脉主要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是( )A.沉积作用--断裂下降--流水溶蚀B.地壳抬升--变质作用--流水溶蚀C.流水溶蚀--地壳抬升--外力侵蚀D.沉积作用--地壳抬升--流水溶蚀2.关于狄那里克山脉,下列说法可信的是( )A.冬季溶蚀作用更加显著B.地表水丰富,河流众多C.山体主要由花岗岩组成D.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1.关于天坑发育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岩层断裂发育②石灰岩层厚度小③岩层较为平缓④地下河水浅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2.巨量崩塌物造成地下河通道的阻塞和改道,会促使流水对岩石( )A.溶蚀、冲蚀增强B.溶蚀减弱,冲蚀增强C.溶蚀、冲蚀减弱D.溶蚀增强,冲蚀减弱3.天坑的形成归结为流水对崩塌堆积物的( )A.冲蚀作用B.溶蚀作用C.搬运作用D.堆积作用
天坑是四周岩壁陡直、平均宽度和深度均超过100米的大型塌陷漏斗,其发育在特定的地质、地貌、气候和水文环境下,是一种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图示意天坑形成与演化过程。
“壶穴”是指自然外力对基岩表面侵蚀而形成的凹坑。我国贵州省绥阳县境内的阴河洞内发育着数量众多的壶穴。阴河洞内碳酸盐岩广布,气温常年保持在10-14℃。下图为“阴河洞壶穴的演变过程示意图”。
1.壶穴发育的过程是( )A.a→b→c→dB.b→d→a→cC.c→b→d→aD.d→a→b→c2.始终伴随壶穴发育的地质作用是( )A.流水侵蚀B.流水溶蚀C.冰川侵蚀D.风力侵蚀3.壶穴发育最快的时段在( )A.1-3月B.3-6月C.6-9月D.9-12月
1.近一万年以来,七百弄地区地壳无明显抬升,这导致“深洼地”( )①流水侵蚀、切割能力减弱②流水汇聚,沉积物增多③岩石崩解、风化作用增强④岩石溶蚀,加速垮塌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下列措施与七百弄地区可持续发展无关的是( )A.利用深洼地貌,进行旅游开发B.积极拓展交通,发展公路建设C.扩大水稻种植,实现粮食自给D.实行异地扶贫,进行生态移民
“深洼地”又称峰丛洼地,是喀斯特地区的典型地貌。七百弄为岩溶平原,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是我国“深洼地”集中分布地区之一。下图示意七百弄“深洼地”剖面及形成过程。
1.形成图中天窗的主要作用是( )A.风化作用B.风力侵蚀C.板块张裂D.流水侵蚀2.该地地表可能发育的地貌有( )①洼地②峰林③石柱④石笋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该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 )①土壤肥沃,适合发展种植业 ②地表水源丰富,生产生活供水充足③地貌景观丰富独特,适合发展旅游业 ④地表破碎,地形崎岖,交通不便A.①③B.②③C.③④D.①④
下图示意某地常见的地貌简图。
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水文| 下渗强烈 地表水缺乏 地下暗河发育
耕地面积少多分布于坪坝等山间洼地
陡坡开荒水土流失加剧发生石漠化
生态移民退耕还林还草调整生产结构
交通等基础设施修建难度大,成本高
地质| 泥石流、滑坡、 崩塌等地质灾害的高发区
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型产业
如:大数据中心 FAST望远镜等
1. 西藏地区聚落主要分布在( ) A. 半山腰 B. 狭窄河漫滩平原 C. 三角洲平原 D. 高山顶部
读下图,回答下列题。
2. 西藏山南地区聚落分布的成因( ) A. 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 B. 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 C. 半山腰降水丰富 D. 便捷的内河航运及海上运输
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堵截物质许为堰塞体,往往不够稳定,容易垮坝。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三个聚落都受到堰塞湖的不利影响,影响程度从小到大依次是A.a、c、bB.b、c、aC.c、a、bD.c、b、a5.与图中聚落分布规律最相似的地区是( )A.东北地区B.江南水乡C.青藏高原D.内蒙古高原
1、聚落形态:条带式、放射式、团聚式、组团式、棋盘式
2、各类地形与聚落的关系①平原※形成聚落的有利因素:地形平坦开阔,节省建设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水陆)交通便利;历史悠久,经济发达,人口稠密。※河流较少平原:聚落多呈团聚式(圆形或多边形),分布密集,例如华北平原。 河流较多平原:聚落往往沿高地呈带状,例如长江中下游平原。※特例: 亚马孙平原:地处热带,气候闷热潮湿,居住条件差,聚落少。 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处高纬,气候寒冷,沼泽、冻土广布,聚落少。
1、图中P处的地貌名称是( )A.河漫滩 B.冲积扇 C.三角洲 D.侵蚀平原2、按照“地势平坦、取水方便、无水患洪灾之地建立聚落”的原则,Q地聚落选址的最佳位置是A.甲 B.乙 C.丙 D.丁
1,P处落差变小,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沉积,形成冲积扇。答案:B2,乙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靠近河流取水便利;河漫滩平原,无水患之灾。B
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区域地形,计划修建一条通过该地的公路,技术人员提供了四个线路方案。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3.甲、乙、丙、丁四处最易形成沙洲是( )A.甲B.乙C.丙D.丁14.下列对四个公路选线方案的评价,正确的是( A.①方案线路短B.②方案坡度最小C.③方案桥梁数量多D.④方案积雪时间长
13.A 14.D
太原天龙山公路全长30千米,为太原西山旅游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公路宛若惊龙,腾飞在山脊之上。从起点到终点有四座高架桥和一处隧道。受到网民的高度关注。下图示意其中一座高架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天龙山公路沿山脊布线( )A.投资少B.起伏大C.易施工D.线路短2.天龙山公路除了具有旅游功能外,还有利于防范( )①火灾 ②水灾 ③生态破坏 ④地震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3.图示高架桥的修建主要是为了( )A.增加景点B.连接景区C.方便观景D.降低坡度
1.B 2.A 3.D
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世代耕作留下的杰作。
3.梯田的开发改变了 ( ) A.地貌类型 B.坡向 C.坡度 D.土壤类型4.元阳梯田的开发,有利于( ) ①形成森林-村寨-梯田景观结构,发展旅游观光农业 ②扩大耕作面积,保障农业产量 ③保持当地水土 ④增加土壤肥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三、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读悬空寺位于山西省恒山(39°42′N,113°41′E)的金龙河峡谷(南北走向),“悬挂”于崖壁的天然凹槽处。古时人们在峭壁上修建了栈道,后世以此为依托建起悬空寺。悬空寺“日晒不着、雨淋不着、风吹不着、千年不倒”。始建初期,悬空寺距离谷底近百米,后来与谷底距离越来越近。如图示意悬空寺所在山谷形状。据此回答5~6题。
5. 悬空寺的选址对其能“千年不倒”的自然原因说法正确是( ) A. 凹槽阳光被遮挡可避免风化 B. 较高的位置可阻挡雨水冲刷 C. 港湾形山谷减少风力的侵蚀 D. 山体遮挡可避免了洪水侵袭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 4.5 冰川地貌和海岸地貌,共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山谷中的冰碛物,海岸地貌,海蚀地貌,海岸地貌分类,海积地貌,海岸类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八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38课时海岸地貌与冰川地貌课件新人教版,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梳理,知能转化演练,关键能力突破,学科素养专攻,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海蚀崖,海蚀平台,审题解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四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2课时海岸地貌与冰川地貌课件湘教版,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梳理,知能转化演练,关键能力突破,学科素养专攻,水下沙坝,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海蚀崖,海蚀平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