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年春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随堂练习题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随堂练习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春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同步练习
一、 选择题
1.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他评价的是( )
A.秦王嬴政
B.汉高祖刘邦
C.唐太宗李世民
D.宋太祖赵匡胤
【答案】D
【解析】由诗歌中的“陈桥驿站披旗冕”结合所学,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可知,D符合题意。故选D。
2.唐朝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名句,宋代却出现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代( )
A.强干弱枝
B.独尊儒术
C.用人唯才
D.重文轻武
【答案】D
【解析】唐朝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名句,宋代却出现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代重文轻武。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具体表现是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宋朝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故选D。
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宋王室的一个历世相传的家训,厥为优待士大夫,永远让文人压在武人的头上。”这反映了宋朝的治国策略是( )
A.强干弱枝 B.分解相权 C.民贵君轻 D.重文轻武
【答案】D
【解析】据题干“宋王室的一个历世相传的家训,厥为优待士大夫,永远让文人压在武人的头上”可知,这反映了宋朝的治国策略是重文轻武,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故选D。
4. “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宋太祖这一政治理念实施后产生的影响是( )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
②使得军队战斗力增强
③士人更加受到尊重
④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C
【解析】“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宋太祖这一政治理念是重文轻武,它实施后产生的影响是③士人更加受到尊重④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具体表现是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宋朝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故选C。
5.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
A.轻视武备乃至军队
B.提高武将的地位和待遇
C.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人权
D.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答案】C
【解析】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一致无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故选C。
6.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在进行统一的同时,便开始加强中央集权。下列措施属于其强化中央集权措施的是( )
①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②分化事权,分割宰相权力
③设置通判分散知州权力
④设置御史台,监察百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禁军将领的兵权,通过分化事权的办法,分割宰相的权力,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设置通判分散知州权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④不属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选A。
7.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后,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加强皇权。在军事、政治、经济上采取了许多措施,下列措施中,属于经济措施的是( )
A.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B.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C.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知州三年一换,设通判,分知州权力
D.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答案】D
【解析】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政收归中央。故选D。
8.宋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当时人们不以从军为荣的主要原因是( )
A.宋朝重武轻文
B.从军收入低
C.从军死伤几率大
D.宋朝重文轻武
【答案】D
【解析】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推行重文轻武政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武将受到过于限制,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宋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当时人们不以从军为荣的主要原因是宋朝重文轻武。故选D。
9.从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到宋“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折射出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选官制度的调整
B.基本国策的改变
C.战争时局的变化
D.经济重心的迁移
【答案】B
【解析】从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到宋“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折射出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基本国策的改变。故选B。
10.“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材料中宋太祖这一举措( )
①造成重文轻武的局面
②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
③导致地方反叛中央
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从题目中的“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可知,这体现了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这项政策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但不利于军队作战能力的增强。故选D。
11.历史上“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与下列哪一人物有关
A.赵匡胤
B.李隆基
C.李世民
D.朱温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年仅7岁的幼帝即位。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等掌握实权,密谋取而代之。第二年,赵匡胤以契丹和北汉发兵南下为借口,率兵出征。大军行至陈桥驿,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改国号为“宋”。赵匡胤即宋太祖”。961年,赵匡胤召集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禁军将领举行酒宴会,以威胁和利诱相结合的手段,解除了他们的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A选项符合题意;唐玄宗,就是李隆基,统治前期被后世称为“开元盛世”;B选项不符合题意;唐太宗,就是李世民,统治时期被后世称为“贞观之治”;C选项不符合题意;朱温,灭亡唐朝,后梁的建立者。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2.下列和宋太祖有关的事件有
①发动“陈桥驿兵变”
②采取“崇文抑武”策略,提高了文人地位
③“杯酒释兵权”
④建立科举考试制度,完善了人才选拔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禁军将领的权力。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采取“崇文抑武”策略,提高了文人地位,所以和宋太祖有关的事件①②③,A项符合题意。而④建立科举考试制度,完善了人才选拔,与隋唐有关,排除。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3.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与下列哪一历史现象直接相关?
A.唐末农民起义
B.唐末以来武将专权
C.五代的频繁更替
D.陈桥驿兵变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称皇帝,建立北宋,定都开封,赵匡胤就是宋太祖;为了巩固统治,宋太祖按宰相赵普的建议,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他首先利用设酒宴的手段,解除石守信等统军大将的兵权,这就是“杯酒释兵权”。故D符合题意;ABC与题干无关,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14.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①将兵权收归中央
②派文官担任知州
③设置通判
④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将兵权收归中央,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立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所以①②③④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5.《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去年热播电视剧,剧中女主角盛明兰的父亲盛宏最初是在扬州做官,其职责是与守臣共同签书以裁决兵民、户口、赋役等事,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进行有效监督。由此可知盛宏所任官职是
A.枢密使
B.通判
C.转运使
D.市舶使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设通判分散知州权力,并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依据材料“其职责是与守臣共同签书以裁决兵民、户口、赋役等事,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进行有效监督”可知,盛宏所任官职是通判,故B正确。枢密使是宋朝设置的分散宰相军权的官员,A项错误。转运使的任务是把地方的财赋收归中央,C项错误。市舶司是管理港口事务的,D项错误。A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点睛】
分析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地方官员。通过其职责分析可知,目的是分散知州的权力,从而推出盛宏所任官职是通判。
16.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与史实不符的是
A.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
B.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
C.各州设通判,分知州权力
D.地方陆续设置转运使
【答案】A
【解析】宋代为强化中央集权,在地方,安排文臣担任知州等,并且三年一换,设通判分权。在地方设转运使,各地赋税收入除少部分留作地方开支外,全部运交中央,从而消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不符合宋朝史实,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符合宋朝史实,不符合题意,故选A。
17.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A.防止武将专政、跋扈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战场上连连败仗
【答案】A
【解析】联系所学可知,宋朝为了消除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有意重用文臣掌管军政大权。BCD三项都不是正确的原因,比如B项宋太祖本人就是武将出身,C项和D项,没有依据。故选A。
18.961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太祖为“稍夺其权”而采取的措施有
A.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利
B.派文官担任地方州县长官
C.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D.设转运使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为了“稍夺其权”所采取的措施是陆续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文官担任地方州县长官,借此剥夺了地方大将的权力,B符合题意。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利不是宋太祖为“稍夺其权”而采取的措施,A不符合题意。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体现的是“收其精兵”,C不符合题意。设转运使体现的是“制其钱谷”,D不符合题意。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9.宋初的大将曹翰有诗云“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下列关于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的说法错误的是
A.目的是防止武将专横跋扈,但轻视军队
B.文臣统兵,军队战斗力削弱
C.使宋代读书风气浓厚,社会文化素养提高,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D.造就了宋代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为了避免出现唐朝末期藩镇割据的局面,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使宋代读书风气浓厚,社会文化素养提高,有利于社会的安定,造就了宋代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但是文臣统兵,使得军队战斗力削弱,BCD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
20.某校七年级(2)班学生在学习过第6课《北宋的政治》后,做了以下课堂练习,其中判断不正确的是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扩大科举考试录取名额。从而得出C选项符合题意;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A选项不符合题意;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B选项不符合题意;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二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材料三 如下图。
(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统治者实行的什么政策?
【答案】(1)重文轻武政策。
【解析】(1)依据材料信息:“做人莫做军、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可知,宋朝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2)宋朝统治者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有何影响?
【答案】(2)目的: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解析】(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宋朝统治者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3)材料三中宋朝科举考试的人数大大增加,其原因是什么?产生了什么作用?
【答案】(3)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作用:科举制度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解析】(3)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科举制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因何也?……”普曰:“……其故非他,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太祖”指何人?
【答案】(1)赵匡胤。
【解析】(1)依据材料内容及出处(《续资治通鉴长编》)结合所学可知,“太祖”指宋太祖赵匡胤。
(2)“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指的是哪一历史现象?
【答案】(2)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解析】(2)依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指的是北宋建立前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3)赵普说的“权”“钱”“兵”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案】(3)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财权和掌控的士兵。
【解析】(3)依据材料“……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及所学可知,赵普说的“权”“钱”“兵”分别指的是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财权和掌控的士兵。
(4)太祖接受了赵普的建议,如何“夺其权”的?
【答案】(4)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夺朝中大将的兵权,解除地方节度使的兵权。
【解析】(4)依据所学知识,针对地方割据势力,赵匡胤接受赵普的建议,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夺朝中大将的兵权,解除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了君权。
点睛:本题考查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属识记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和对基础知识的熟练记忆。公元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建立了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为消除地方割据势力,赵匡胤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夺朝中大将的兵权,解除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据此即可得出答案。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课后练习题,文件包含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同步练习教师版2022-2023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docx、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同步练习学生版2022-2023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 北宋的政治当堂检测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同步练习题,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