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红烛》课中-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课前课中课后同步试题精编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85605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红烛》课中-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课前课中课后同步试题精编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85605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红烛》课中-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课前课中课后同步试题精编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85605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课前课中课后同步试题精编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2 红烛课时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2 红烛课时训练,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分析,现代诗歌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红烛》课中一、课内分析1.赏析《红烛》第一节: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2.赏析《红烛》第二三节: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3.对于红烛的自焚,诗人显然困惑不解:“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诗人产生这种困惑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有没有解除?4.《红烛》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都是五四时期激情澎湃的青年的热血表白,这两首诗的情感表达有哪些共同点?请从修辞手法等角度谈谈你的看法。5.试分析《红烛》引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原因和作用。6.赏析诗歌内容。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7.赏析《红烛》中诗句。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8.有人说在《红烛》一诗中,诗人的情绪抑扬顿挫,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请你简要分析。9.闻一多的《红烛》寄寓了诗人丰富强烈的情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学习了这首诗歌,你受到哪些启发?请结合诗歌加以阐述。 二、现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红烛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来?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10.开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11.自读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12.怎样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13.第五至第七节你认为写了“泪”的哪些内容?14.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阅读《红烛》,完成后面的问题。红烛闻一多“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 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15.下列对课文《红烛》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一落笔便超越了古典诗词,他把“红烛”和诗人区别开来,没有把自我直接投入到令人欣羡的红烛中去。B.诗人用了整整七个诗节来抒写他对红烛的感受。从总体上看,他主要抓住了红烛的两个显著特征:自焚与流泪。C.对红烛悲剧性命运的疑虑也是诗人不曾直接融入自我的现实原因。严谨审慎的闻一多从不会不经理性的思考而轻率地将他物呼为同类。D.“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集中抒发。16.“红烛”是这首诗的核心意象,请写出这一意象的三个特点,并分析其内涵。
参考答案1.第1节 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人格的化身,一个“吐”字将所咏之物与要言之志自然地联系起来。【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是一个意义很宽泛的术语,内容表现的角度、表达方式、遣词造句的特色、语言表达的风格、修辞手法等均涵盖其中,解答时应学会结合具体的文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在《红烛》诗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作者强烈的献身精神。诗人选择具有民族特色的红烛作为题咏的对象,红烛在我们传统的民族习俗中多用于喜庆节日,在这首诗中,作者却赋予了它以新的含义。诗人借红烛来象征自己的一颗心。而他的这颗心,就是要燃烧着,为人类、为世界创造光明。在诗的第一节中,作者就点明这种象征的含义,以后逐步展开,完成这象征意象的表达。2.第2-3节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诗人自问自答,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诗人的觉悟,也更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世人对红烛的理解,表现了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的思想矛盾和觉悟。【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是一个意义很宽泛的术语,内容表现的角度、表达方式、遣词造句的特色、语言表达的风格、修辞手法等均涵盖其中,解答时应学会结合具体的文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首先从内容表现的角度看,2-3节主要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其次从手法上看是设问的修辞,自问自答式。诗人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矛盾!冲突!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因为,诗人坚定地说:“不误!不误”。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3.就一个受到“五四”文化熏陶的现代人而言,产生这样的困惑不足为奇:自我的价值为什么一定要在自我毁灭中去实现呢?个体的独立意义究竟在哪里?故诗人在诗中穷追不舍:“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这似乎在暗示,个体的命运又决定于某种外来的力量。那么,自焚不就是某种悲剧性的被迫行为吗?可见,在现代意识的哺育下,诗人的困惑是深刻的,前无古人的。当然,人毕竟生活在“文化”之中,民族文化既然是中国诗人的胎教,也将在实际创作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感情,部分地决定着他们思考的方向,于是,闻一多在思考中认可了蜡烛自焚的现实:“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困惑暂时得到了解除,于是诗人似乎为熊熊燃烧的红烛所感奋,所启示,从中也看到了自身的形象。“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燃烧的“红烛”不再是单纯的自我奉献的象征,不再是有情人的幽长的情愫,它是力量,是英雄,是时代的呐喊。【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句内容和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依据上下文诗句,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特质,分析作者思想观点或情感态度,准确答出产生原因和结果。诗人困惑“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之后,思考领悟到的答案是:原是要"烧"出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而且“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可知,闻一多在思考中认可了蜡烛自焚的现实,燃烧是展现自我光芒的方式,且可以拯救世人灵魂,对时代和世界有所贡献。这样就深化了情感和价值力量,突出了自我价值实现的方式,给人以启示。4.从修辞手法看,这两首诗都使用了反复、呼告等修辞手法以表达强烈的感情。《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中,“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使用反复,排比和呼告的手法,使诗的情感表达澎湃汹涌,一泻千里,不可阻挡。《红烛》中使用反复加呼告的手法,“红烛啊”反复颂扬强调红烛的牺牲奉献精神,荡气回肠,深情难以止息。【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从修辞的角度去体味文学作品的情感。答题时,了解两首诗歌使用的具体修辞手法并且回答其作用,即可解答本题。《红烛》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都是五四时期激情澎湃的青年的热血表白,这两首诗的情感表达有哪些共同点首先这两首诗歌都使用了反复、排比、呼告的手法;反复的效果是使内容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排比的效果是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呼告的效果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手法。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与之说话。一般可把它分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增强感染力,并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比如,《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中,“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使用反复,排比和呼告的手法,使诗的情感表达澎湃汹涌,一泻千里,不可阻挡。《红烛》中使用反复加呼告的手法,“红烛啊”反复颂扬强调红烛的牺牲奉献精神,荡气回肠,深情难以止息。5.①《红烛》引用李商隐诗句不仅是因为这句诗概括了全诗的主旨,点出了蜡烛甘愿自我牺牲直至生命终止的高尚品格,更是安排内在情感结构的需要:诗人先知道并接受了“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事实,在心底生出赞叹、困惑、怜悯、认可和歌颂,继而托物言志,更加坚定不移地忠于自己的理想去献身世人,由此,情感得以建构。②引用李商隐的诗句与全诗结尾所引“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以引用起,以引用终,让诗歌首尾照应、丰润圆满,加上中间部分的赞叹、困惑、感伤等情感,全诗体现出一种起承转合之美。【详解】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同“五四”时代的其他一些诗人比较,闻一多显然对中国传统诗学的感情更为深厚,在接受西方诗学营养的同时,他未曾放弃过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研习、摹写,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是最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歌之一,其传世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当然亦是烂熟于心的,就这样,“红烛”作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就被现代诗人闻一多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下来。当他为自己第一个诗集题名作结时,“红烛”也就首先清晰地浮现了出来,这就是《红烛》诗集的取名及《红烛》序诗的缘起。《红烛》引用李商隐诗句不仅是因为这句诗概括了全诗的主旨,点出了蜡烛甘愿自我牺牲直至生命终止的高尚品格。但是,《红烛》显然又不是李商隐《无题》的现代翻版。诗人先知道并接受了“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事实,在心底生出赞叹、困惑、怜悯、认可和歌颂,继而托物言志,更加坚定不移地忠于自己的理想去献身世人,由此,情感得以建构。诗中到处充满了现实的投影、时代的声音,诗人属于"五四"的、属于个体的那个"自我"与属于传统文化的、属于民族心理沉淀的"自我"又是如此错综复杂地绞结在一起,互相有补充、有说明、有申发,但更有矛盾、冲突,由此而诞生了一首奇特的《红烛》。结构上,引用李商隐的诗句与全诗结尾所引“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以引用起,以引用终,让诗歌首尾照应、丰润圆满,加上中间部分的赞叹、困惑、感伤等情感,全诗体现出一种起承转合之美。6.这一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光芒,诗人借红烛激励自己坚定信念,为唤醒沉睡的旧中国而奋起。【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诗歌内容,结合全诗,诗歌创作背景以及作者情况具体分析。分析时要抓住诗中主要意象和体现诗人情感的关键词语。这一节诗歌选自闻一多先生的《红烛》,诗中到处充满了现实的投影、时代的声音,诗人属于“五四”的、属于个体的那个“自我”与属于传统文化的、属于民族心理沉淀的“自我”又是如此错综复杂地绞结在一起,互相有补充、有说明、有申发,但更有矛盾、冲突。“既制了,便烧着!表明”闻一多在思考中认可了蜡炬自焚的现实“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诗人为熊熊燃烧的红烛所感奋、所启示,从中也看到了自身的形象。“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这又属于闻一多式的现代认同方式:在以物明志的时候,他的自我情绪仍然格外强盛,于是“物”的内涵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燃烧的“红烛”不再是单纯的自我奉献的象征,不是有情人的幽长的情愫,它是力量、是英雄、是时代的呐喊,诗人认为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光芒,“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表达了诗人对旧中国的痛恨和改变旧世界的决心。7.这一节揭示红烛的精神本质和灵魂所在。“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是画龙点睛之笔,这既是对红烛精神的提炼,也是诗人对自己的勉励:不惜牺牲,无私奉献。主题: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表达了诗人对红烛不惜牺牲、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特点:①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在表现手法上注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反复使用感叹词表达情感。②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节奏感,配合情感表达,使用反复修辞,注重押韵和格律。【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诗歌内容,结合全诗,诗歌创作背景以及作者情况具体分析。分析时要抓住诗中主要意象和体现诗人情感的关键词语。这一节诗歌选自闻一多先生的《红烛》,这节诗歌中“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点睛之笔,既是对红烛精神的颂扬,又是对自己的勉励。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流。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因此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从特点上来看,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红烛啊!”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8.闻一多在诗中形象地表现了自己内心的波澜起伏,使得全诗充满了张力。诗人的情绪抑扬顿控,感染力极任。归纳起来,这样的抑扬顿挫大体上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赞叹红烛的“红”,这是扬;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这是抑;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这是扬;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这是抑;欣喜于红烛的伟绩,这又是扬;最后,写“灰心”与“创造”不公平的因果关系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但全诗的收束却又是昂扬向上的。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线索清晰,形成了全诗特有的情绪型节奏。【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语句以及情感的感悟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先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并结合前后文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加以解答。从诗歌内容上来说,《红烛》 一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情感经历了由“冷静的缓冲到热烈的赞颂,困惑、明白、感伤,再困惑、再明白,以及明白后的安慰,最后归于理性冷静的颂扬”这样一个完满的过程就具体诗句来说,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这是一扬一抑。“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这是一扬一抑。“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又是一扬一抑。最后,“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于昂扬中结束全篇,又是一扬。9.观点一:乐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既制了,便烧着!”红烛的价值在于燃烧发光,个人的价值呢?只有在投身社会、造福人类时才能实现。那些持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人是无法理解红烛的献身精神的,也无法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观点二:家国情怀,以国家发展为己任。“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诗是真诚的、严肃的,它使我们想起了狂风翻卷、个性张扬的“五四”时代,热血青年无不探求着祖国的命运和自我的价值,闻一多也是搏击于这一时代大潮中的弄潮儿,尽管身居异乡,与祖闻相距甚远,但当时这块土地上的蒙昧、落后、麻痹使他忧心如焚。他把个人的价值和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鲜明地表挥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这种以国家发展为己任的家国情怀正是我们青年一代应当具有的精神品质。【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主题及个性化解读能力。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既制了,便烧着!”以及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这就启示我们,个人价值只有在为社会奉献中才能实现,不能只贪图享受,过于自我。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不能为国家发展而着急,流泪。这就启示我们,人应当有家国情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一颗火热的心。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作者虽苦于找不到一条理想的救世之路,但对于自己所进行的奋斗却丝毫不悔。对现实的黑暗、世人的沉迷,诗人更是忧心如焚,他要以他的一颗赤诚的心打破旧的封建枷锁,唤醒沉睡在黑暗中的人民。10.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11.不矛盾。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12.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13.写了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14.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从诗中来看,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由此可知,“红烛啊,这样红的烛”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从诗中来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一开始“一误再误”表现出诗人在现实面前的迷茫,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后来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因此他说“不误不误”。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句子含义的能力。从诗中来看,“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既制了,便烧着”,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人生的天职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也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烧罢!烧罢!……监狱!”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囵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古代诗词常把蜡烛燃点时流溢的油脂叫作“烛泪”。诗人沿用这种拟人手法,驰骋想象,亲切地问红烛:“又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同情、惊疑、思索。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旋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诗人经过一番求索,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他寻求到的答案,是还有“残风”的存在。红烛“心火发光”,自身“烧蜡成灰”,世人并非都像诗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那种邪恶的势力不但对此毫无敬意,相反却“来侵你的光芒”。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它要充分地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它“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样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么?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你要创造光明,不但要牺牲自己,还要“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但是,红烛的泪不会白流。诗人劝慰道:“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的泪便是对世人的又一种贡献。诗人托物言志,他既已抱定献身祖国的心愿,也就不怕不幸的遭遇,那些带泪的诗行,可以“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明确了这些再来概括就可以了。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从诗中来看,题干中的两句诗是诗歌的结尾句,而第8、9两节发出对“红烛”的呼唤,这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做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15.D16.“红烛”的意象具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赤诚,诗中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歌开端就突出了“红烛”意象的颜色,“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的意象第二个特点是奉献,诗中说“既制了,便烧着”,“烧着”写出了“红烛”的价值在于燃烧,在于奉献。第三个特点是创造光明,诗中说“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写出“红烛”只要创造光明,个人得失荣辱可忽略不计。【解析】15.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D 项,“又是诗人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集中抒发”错误,应为诗人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诗人向悲剧挑战,为未来搏击。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阅读全诗,从诗中找出“红烛”的意象的三个特点。“红烛”意象的第一个特点是赤诚,诗中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歌一开始就突出“红烛”的颜色,由此联想到诗人热烈的心,并深情地发出邀请——要吐出心来与红烛作对比。在诗人眼里,“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是理想人格的化身。“红烛”意象的第二个特点是奉献,诗中说“既制了,便烧着”,“烧着”写出了“红烛”的价值在于燃烧,在于奉献。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诗人其实是借“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了自己奉献的信念和心愿。“红烛”意象的第三个特点是创造光明,诗中说“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在自然的方法里,“红烛”是要烧出自己的光的,是要创造出光明的,“创造光明”与“灰心流泪”之间的不公平,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里,“红烛”依然要创造光明,“红烛”只要创造光明,个人得失荣辱可忽略不计,这也是“红烛”品格的精髓所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2 登高随堂练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选择题组,选择 简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4* 致云雀练习,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选择题组,现代诗歌阅读,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4* 致云雀练习,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被牛津大学开除的贵族——雪莱,填空题,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