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3* 声声慢(寻寻觅觅)精练
展开《声声慢》课后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周郎 公谨 浪涛尽 雄姿英发
B.豪杰 峰火 这次弟 元嘉草草
C.神鸦 仓惶 憔悴陨 晚来风急
D.杯盏 寻觅 扬州路 乍暖还寒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樯橹灰飞烟灭 樯橹:樯,挂帆的桅杆;橹,船桨。这里代指曹操的战船
早生华发 华:同“花”,花白
B.一尊还酹江月 酹:将酒洒在地上,表示凭吊
凭谁问 凭:靠
C.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风流:英雄业绩
千古风流人物 风流:有功业、有文采
D.怎敌他、晚来风急 敌:对付、抵挡
舞榭歌台 榭:楼台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B.独自怎生得黑
C.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D.赢得仓皇北顾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垒西边 故国神游
B.赢得仓皇北顾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C.雁过也,正伤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D.怎敌他、晚来风急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5.下列对联分别对应不同的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宣;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②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翼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③明月皓无边,安排铁板铜琶,我亦唱大江东去;春风睡正美,迢递珠崖儋耳,谁更怜孤鹤南飞。
④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绿杨深处;漱玉词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A.①范仲淹②苏轼 ③李清照④李清照
B.①范仲淹②辛弃疾③苏轼 ④李清照
C.①苏轼②辛弃疾③岳飞 ④李煜
D.①苏轼②范仲淹③辛弃疾④李煜
6.下面均是宋代词人的词句,按词人词风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③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⑤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A.①③⑤⑥/②④ B.①②③⑤/④⑥
C.①③④/②⑤⑥ D.①③⑥/②④⑤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蒋勋先生讲宋词,不仅讲诗词本身的含义,也讲宋词的来路与根基。他尝试以一朵花或者一片雪的姿态来体会宇宙自然,在柔性与刚性之间 ,帮助读者与宋词之美结一段善缘。不仅这种美存在于古今共通的情感以及挥之不去的乡愁和那份家国情怀里,也存在于文字或音韵当中。
又如,蒋勋先生凭借深厚的美学功底,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敏锐洞察,以平实的语言将唐代至现代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作品 ,以文学特有的意境, 当下人们的内心世界,帮助读者重拾对美和生命的感动,带领大家一起体验美。
古往今来,《诗经》的真挚含蓄,屈原的忧国忧民陶渊明的田园风格,李白的热情奔放,杜甫的人间冷暖,李煜的繁华幻灭,苏轼的豪迈深情,李清照的欲说还休,辛弃疾的侠士之情,韩柳的民间声音,《牡丹亭》的梦幻纯真,《水浒传》的草莽叛逆,《红楼梦》的青春孤独,张爱玲的荒凉凄美,沈从文的平和恬淡…几千年来的文学之美,一段段意境与情思, 文学的性情,( ),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更深的体悟。
蒋勋先生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他“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让我们看见精灿灼人的明眸;更善于把沉哑喑灭的美唤醒,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得心应手 侃侃而谈 关照 乃至
B.游刃有余 侃侃而谈 关照 以至
C.游刃有余 娓娓道来 观照 乃至
D.得心应手 娓娓道来 观照 以至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种美不仅存在于古今共通的情感以及挥之不去的愁和那份家国情怀里,也存在于文字或音韵当中。
B.这种美不仅存在于文字或音韵当中,也存在于古今共通的情感以及挥之不去的乡愁和那份家国情怀里。
C.不仅这种美存在于古今共通的情感以及挥之不去的乡愁和那份家国情怀里,也存在于文字或音韵当中。
D.不仅这种美存在于文字或音韵当中,也存在于古今共通的情感以及挥之不去的乡愁和那份家国情怀里。
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蒋勋先生娓娓道来的细细解读
B.蒋勋先生经由娓娓道来的细细解读
C.经由娓娓道来的蒋勋先生细细解读
D.经由蒋勋先生娓娓道来的细细解读
三、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济南因泉水闻名。“家家泉水,户户垂杨。”《老残游记》中的八个字,清代刘鹗道出了济南多泉水。泉水是济南的灵魂。趵突泉作为群泉之首,其水位的变化牵动着济南人的心:水位上涨,人们面露喜色;水位下降,全城人跟着心急。( )“诗圣”杜甫曾用“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感叹济南文化底蕴深厚,人才济济,著名词人李清照就是其中的代表。相传李清照曾在漱玉泉(位于今济南趵突泉公园内)边掬水梳妆、填词吟诗,她的词集《漱玉集》即以此泉命名。
泉水与济南人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黑虎泉边前来打水做饭的人络绎不绝,水壶、矿泉水瓶、塑料桶等各式各样的容器悉数登场,令前来赏泉的外地游客艳羡不已。泉水已成为济南人的生命之水,它滋养着济南人的身体,涵养着济南人的心性。
1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泉水不仅滋养了这座城,还孕育了这里的文化。
B.泉水滋养了这座城,这里的文化也被泉水孕育。
C.泉水可以滋养这座城,除了孕育这里的文化外。
D.除了孕育文化外,泉水还具有滋养城市的功能。
11.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B.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C.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D.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12.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四、语言表达
13.阅读文学作品时,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用简要的文字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写出来,就是文学短评。请你结合李清照《声声慢》中开篇三句话(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表达效果,写一则文学短评。100字左右。
14.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写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请用比喻和烘托的手法描写出李清照此时的心理活动,不少于200字。
15.阅读下面的材料,点评材料中的对联(至少从三个角度点评)。
1959年8月,郭沫若来到济南,适值趵突泉公园内的李清照纪念堂复修扩建,管理部门请郭沫若题联,郭沫若欣然同意,不久即题联一副:
大明湖畔 趵突泉边 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 金石录里 文采有后主遗风
16.请仿照示例,在“苏轼”“辛弃疾”“李清照”中任选两位作为写作对象,再写两个句子,使其构成一组排比句。
示例:柳永,你泼墨的瞬间,委婉含蓄,隐约听到红牙板叮当,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①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②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晩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①本词是李清照南渡后(晚年)的赏梅词作,也是词人对自己一生早、中、晚三期带有总结性的追忆之作。②挼:ruó,揉搓。
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清照在词中把个人身世与梅花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梅花上寄托了遭际与情思,构思甚巧而寄托甚深。
B.“常插梅花醉”的“醉”,既可指词人是在酒后赏梅,也可指醉人、醉心之意,再现了词人晩年赏梅的情景。
C.“无好意”:心情不好。上片三四句透露了词人生活坎坷,屡处忧患,当年那种赏梅的雅兴大减。
D.“看取”二句:“看取”是观察的意思,观察自然界的“风势”。虽然出于对“梅花”的关切和爱惜,但此处“晚来风势”应包含深层语义。
18.这首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添字采桑子·芭蕉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①。点滴霖霪。愁损②北人③,不惯起来听。
(注)①霖霪:指雨点绵绵不断的样子。②愁损:因发愁而损伤身体和精神。③北人:北宋灭亡,词人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自称“北人”。
1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将“点滴霖霪”组成叠句,不但从音韵上起到连绵悠长的效果,而且烘托了清新明快的氛围。
B.词的上片描述芭蕉树的“形”与“情”,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将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进一步将愁引向深处。
C.这首词借吟咏芭蕉抒发了怀恋故国、故土之幽情。上片首句借芭蕉以寄情思,表达了在失意、无奈与痛苦中煎熬的词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D.这首词将芭蕉与雨联系在一起,就多了几分悲凉凄清。静寂的雨夜,词人辗转难眠,听窗外苦雨,绵长的愁绪随着雨打芭蕉的声音更重更深。
20.有人评论:“下片结句用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煞笔,看似平淡,实极深刻。”试结合李清照生平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①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局。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②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③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1129)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②秣(mò)陵:与下句中的“建康城”是同一地方,即今江苏南京。③试灯: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张灯,以祈丰稔,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2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句与欧阳修《蝶恋花》词一样,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重在形容庭院的幽深,第三个“深”字有加强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B.次句“云窗雾阁常扁”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都表现了恬然自适之情。
C.“柳梢梅萼渐分明”写出词人喜见之景:柳梢吐绿,梅萼泛青,一片早春风光。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勾线,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
D.下片紧承上片,触景而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心灰意冷。“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
E.“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与上片情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落寞无奈的心绪,读者仿佛看到了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的形象。
22.前人评本词“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两句巧妙,请简要赏析这两句妙在何处。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寻菊花无有,戏作
宋·辛弃疾
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自从来住云烟畔①,直到而今歌舞忙。
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秋风一夜霜。
(注)①云烟畔:词人闲居的江西上饶铅山县乡间别墅。
23.下列诗句的意思跟重阳节无关的一项是( )
A.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B.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C.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D.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24.下列关于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掩鼻”两句从时空的角度写出了官场之“臭腐”,极具艺术概括力。
B.上阕“人间”与“云烟畔”形成鲜明对照,突出词人不问世事的隐居生活。
C.下阕“呼老伴”三句呼应题目,将菊花拟人化,读来婉曲有味且意趣盎然。
D.题目为“寻菊”,直到下阕才出现菊,实是词人意不在菊,而是借题发挥。
25.本词与李清照的《声声慢》借“黄花”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A.“公谨”中“谨”应改为“瑾”。“浪涛尽”中“涛”应改为“淘”。
B.“峰火”中“峰”应改为“烽”。“这次弟”中“弟”应改为“第”。
C.“仓惶”中“惶”应改为“皇”。“憔悴陨”中“陨”应改为“损”。
故选D。
2.D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D项,“榭:楼台”错误,“榭”指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故选D。
3.D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的能力。
A项,相识:彼此认识;相识的人。古今意思相同。
B项,独自:就自己一个人;单独地。古今意思相同。
C项,寻常:平常,普通;经常,平时。古今意思相同。
D项,赢得:古义,落得;今义,博得,获得。古今意思不相同。
故选D。
4.A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
A项,“故”的意思都是“旧有的,原来的”。
B项,“顾”的意思分别是回头看/拜访。
C项,“过”的意思分别是经过/过分,过于。
D项,“敌”的意思分别是抵挡,对抗/匹敌,相当。
故选A。
5.B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对联内容和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①由“忧乐关乎天下”可联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此可知此联说的是范仲淹。
②辛弃疾是继苏轼之后豪放词的又一代表词人,曾作《美芹十论》,根据“继东坡”“美芹悲黍”“南宋”等可推知,此对联说的是辛弃疾。
③引用苏东坡“大江东去”之千古名句,情怀豪放,文胆舒张;“珠崖儋耳”都是苏东坡贬官的地方。由“大江东去”“珠崖儋耳”等可推知,此联说的是苏轼。
④《漱玉词》是李清照的词集名;《金石录》,共三十卷,先由宋代赵明诚撰写大部分,其余部分由其妻李清照完成。由“漱玉词”“金石录”等可知,此联说的是李清照。
故选B。
6.D
【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宋词的风格流派。宋词的两大流派:一是豪放派。豪放派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南渡以后,词风变为悲壮慷慨。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一是婉约派。婉约派词的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柔婉之美。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李清照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本题,词人词风的不同可以从语言风格来区分。①③⑥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属婉约派。②④⑤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属豪放派。故选D。
7.C
8.B
9.D
【分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或成语)的把握能力。
得心应手: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比喻技艺纯熟或做事情非常顺利。游刃有余: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本处指在柔性与刚性之间自由切换,毫不费力,所以选用游刃有余。侃侃而谈: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娓娓道来:连续不断不停地说、生动地谈论。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本处指蒋勋先生用平实的语言将唐代至现代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作品讲得很动听,所以选用娓娓道来。关照:关心照顾。观照:显示;反映。本处指用文学特有的语言反映当下人们的内心世界,所以选用观照。乃至,以至于;甚至。以至,表示延伸或表示结果。本处表示更深一步的强调,所以选乃至。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把握能力。
本题中,“不仅”和“也”所带的句子主语一致,所以“不仅”应放在“这种美”之后,排除C、D;“不仅……也”表示递进关系,所以这种美首先存在于文字或音韵当中,然后存在于古今共通的情感以及挥之不去的乡愁和那份家国情怀里,所以“不仅”“也”后面所带的句子要调整语序,排除A。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联系上下文语境补充句子的能力。
本题中,“经由”的主语是文学的性情,而不是蒋勋先生,所以排除B;而“娓娓道来”不能修饰蒋勋先生,所以排除C;“蒋勋先生”不能直接修饰“细细解读”,并且A项和前文衔接不紧密,排除A。
故选D。
10.A
11.C
12.“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清代刘鹗在《老残游记》中用八个字道出了济南多泉水的特点。
【分析】
1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和情境补写的能力。
括号前写的是泉水和济南这座城市的关系,括号后讲的是泉水对济南文化的影响,因此括号内应强调泉水对城市文化的影响,据此排除CD;B项两个分句的主语不一致,句子的连贯性不如A项,排除B。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容器悉数登场”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容器以人的动作。
A.出自李白的《秋浦歌》,诗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白发有三千丈之长。
B.出自白居易的《暮江吟》,诗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露珠”比作“珍珠”,将“弯月”比作“弓”。
C.出自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其一)》,诗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羌笛以人的情感。
D.出自崔颢的《黄鹤楼》,诗句工整,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故选C。
12.本题要求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一是中途易辙,前面说的是“《老残游记》中的八个字”,后面却另起话题,可将“《老残游记》中的八个字,清代刘鹗道出了……”改为“清代刘鹗在《老残游记》中用八个字道出了……”;二是成分残缺,“道出”后缺少宾语,可在“多泉水”后加上“的特点”。
1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几句叠词,反反复复之用意,不仅富于音乐美和韵律美,而且借以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词人晚年的孀居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一生的寻寻觅觅,只落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吟咏此句,不禁使人感同身受。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文学评论的写作能力。
高考文学评论写作,一般是写作微型文学评论。微型文学评论写作所提供的评论文本应该比较短小,评论的文字也应该是比较短小的,抓住学生自己感觉熟悉的一点来展开即可。
本题是根据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三句的表达效果进行文学评论的写作,要审清题目要求。“表达效果”,就要从手法、效果两方面进行评论,这三句的主要特点就是叠词的运用,因此,评论时要抓住叠词的使用效果,而叠词运用的好处,不只在音韵上朗朗上口,更多的是在表现情感上的效果。写作时要注意引议结合,观点明确,论证合理。
14.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这里作者只写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然而我们可以想像出,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正如她的词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所写: “只 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详解】
此题要紧扣“愁”字来体会李清照的心理活动,答题时,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无形的愁绪化为有形的,给人以形象感,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来凄凉孤寂的气氛,以此烘托李清照的凄愁。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5.①勾勒出李清照故居所处的环境特点。②突出了李清照的创作成就及诗词特色。③对仗工整。④声韵和谐。⑤语言生动浅显。⑥用典。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对联的撰写要符合以下要求: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前两者指外在形式上,后两者指内容上。回答本题也要从形式和内容上来加以点评。
本对联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即语言相对浅易,“后主遗风”则言简意赅地运用了南唐后主李煜的典故。
就形式上来说本对联的上联写的是李清照故居所在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下联则通过李清照作品集和南唐李后主的典故表明了李清照的创作成就及诗词特色。
当然对仗工整、声韵和谐是本对联的基本的特点。
16.苏轼,你挥笔的刹那,慷慨激昂,隐约听到铜琵琶铿锵,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李清照,你运笔的当儿,冷清凄惨,隐约听到红藕私语,叹“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能力。
先来分析例句的结构。本题所给的例句结构为:词人名,你+偏正短语,词人的写作风格,隐约听到+主谓短语,动词+词人的代表词句。然后,从题目所给的三位著名词人中任意选取两位作为陈述主体,按照例句的结构格式进行仿写。仿写时注意陈述的内容与词人的创作倾向和主要风格要对应。
17.B
18.①漂泊天涯的愁苦之情;②感叹年华已逝,物是人非的悲伤之情;③对国势衰颓的担忧之情。
【分析】
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再现了词人晩年赏梅的情景”错误,开头两句回忆早年与赵明诚共赏梅花的生活情景:踏雪寻梅,折梅插鬓,多么快乐,多么幸福!这“醉”字,不仅是酒醉,更表明女词人为梅花、为爱情、为生活所陶醉。可见“常插梅花醉”描写的是作者早期年轻时生活。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今年海角天涯”,交代了作者晚年远离故土,背井离乡,词人南渡后,特别是丈夫去世后更是颠沛流离,沦落飘零,心中饱受漂泊天涯的愁苦;
“萧萧两鬓生华”,年华飞逝,两鬓斑白,生活的折磨使词人很快变得憔悴苍老,头发稀疏,两鬓花白,如今已无丈夫陪伴身侧,只能自己赏梅,由此感叹年华已逝,抒发物是人非的悲伤之情;
“看取晩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词人说:如今虽然赏梅季节又到,可是哪里还有心思去插梅呢?而且看来晚上要刮大风,将难以晴夜赏梅了。而且一夜风霜,明朝梅花就要凋零败落,即使想看也看不成了。最后的“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可能还寄托着词人对国事的忧怀。古人常用比兴,以自然现象的风雨、风云,比政治形势。这里的“风势”既是自然的“风势”,也是政治的“风势”,即“国势”,“风势”似乎是暗喻当时极不利的民族斗争形势;“梅花”以比美好事物,“难看梅花”,则是指国家的遭难,而且颇有经受不住之势。在这种情况下,她根本没有赏梅的闲情逸致。身世之苦、国家之难糅合在一起,使词的思想境界为之升华。
19.A
20.从字面上看,“起来听”似平纯系由于“北人不惯”,但这里的“北人”。实际上指的是“流离之人”“沦落之人”,因此,这种“不惯”也就绝不只是水土气候上难以适应的“不惯”,还是一种飘零沦丧的异乡之感导致的“不惯”
【解析】
19.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A项,“清新明快的氛围”错,应是“悲凉凄绝的氛围”。由“伤心”“愁”等字眼以及词中的意象可知。
故选A。
20.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
回答本题,着重分析“看似平淡,实极深刻”。由注释③可知,此词作于作者南渡之后。此时,作者失去了丈夫赵明诚,又失去了故乡、故国。落花时节,词人极易生发伤春之情。表面上是那连绵的雨让“北人”“不惯”,水土不服;“深刻”之处却在于用“不惯”,表现了飘零异乡之人对故人、故乡、故国的思念,对异乡的情感上的不适应。
21.BC
22.这两句运用对比和对偶的手法,用“春归”与“人老”形成对比,写出春天又回到了建康,而“我”却只能在建康终老,再也难以回到北地家乡,创设出令人悲痛欲绝的意境。对偶使词句音韵和谐,便于抒发情感。
【分析】
2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表现了恬然自适之情”错误,本句应是“表现了孤寂、忧愤之情”。
C项,“写出词人喜见之景……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错误,词人在上片中表现的是哀情,是怕见春景,而不是“喜见之景”“欣喜之情”。
故选BC。
2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翻译:庭院很深很深,不知有多少层深,云雾缭绕的楼阁门窗经常关闭。骋目四望,只见柳梢返青和梅枝吐蕊的景象越来越分明了。在古秣陵城的周围,树木渐绿,宣告春已归来,但我却无家可归,看来要老死建康城了。忆往昔多少回吟赏风月,饮酒作诗,那是多么幸福啊,而如今却人已老去,什么事也做不成了!还有谁会怜悯你的憔悴与衰败?元宵试灯也好,踏雪赏景也好,都没有这份心情了。《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上片写春归大地,词人闭门幽居,思念亲人,自怜身世;下片承上片怕触景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目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此词不单是作者个人的悲叹,而且道出了成千上万想望恢复中原的人之心情。全词格调苍凉沉郁,几乎全以口语入词,明白晓畅,又极准确、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彼时的心理状态。“春归秣陵树,人客建安城”,这两句运用对比和对偶的手法,写怕见春光的原因,这两句内涵极其丰富,所蕴含的痛楚情怀是相当深沉的。两句铺叙,合时、合地,境界自成。“春归”时间概念,“秣陵树”空间概念,意谓南宋偏安建康又一度春光来临了;“人老”时间概念,“建康城”空间概念,痛北人将老死南陲,创造出一种悲恸欲绝的境界。秣陵、建康,同地异名。它被分别置于上下对句之中,看似合掌(诗文内对句意义相同谓之“合掌”)。但上句写春归,是目之所见;下句写人老,是心之所感。它把空间的感受转化为时间的感受,从初春来临联想起人的青春逝去。情致丰富,毫不显得单调、重复。它貌似“正对”(即同义对)而实比“反对”(即反义对)为优,可视为此篇的警策。
23.D
24.B
25.李词呈现了一幅黄花枯萎,满地堆积,再也无人摘取的悲凉画面,抒发了晚年词人历经国破、夫死、家亡等人生之苦后内心难以排遣的孤寂、凄凉与愁苦,可谓缠绵哀怨,欲说还休;
辛词中,词人由重阳佳节登高赏菊却不见菊踪而推测菊花的开放需等待刮阵秋风、落夜严霜,词人托菊花不趋炎附势傲霜凌寒的品给来言自己之人格,表现自己愤世的情怀和高洁的志趣。
【分析】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A.“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出自《九日齐山登高》,诗歌标题已经点明重阳,“九日”指九月初九,是重阳节的时间,“登高”是重阳节的习俗;从诗歌内容来看,“上翠微”点题“登高”,和“菊花须插”都是重阳节的习俗。
B.“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出自《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九月九日”是重阳节的时间,“金花酒”指菊花酒,饮菊花酒是重阳节的习俗。
C.“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自《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登高”“插茱萸”都是重阳节的习俗。
D.“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出自《菊花》,吟咏菊花,与重阳节无关。
故选D。
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
B.“突出词人不问世事的隐居生活”错误,从词中来看,词人隐退田园后以诗酒自娱,并没有不问世事,从词人对官场“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的讽刺来看,词人还是很关心时事的。
故选B。
2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要把握两首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基调,然后分析涉及“黄花”这一意象的诗句,概括其特点,体会情感差别。
辛词写的是重阳时节呼朋唤友共享美丽秋色,只是这菊花竟还未开放,看来要想菊花开的热烈绚烂,还得等待刮一阵秋风,落一夜严霜。这些只是字面的意思,实际上词人借菊花未开,需要这些条件来赞美菊花的傲霜凌寒的品格,结合词人的经历和注释可知,词人此时属于闲居状态,那么这里“直待秋风一夜霜”说的就不仅仅是菊花了,而是借菊来言己,借菊的品格来言自己的品格,借菊花的处境来写自己的处境。
李词《声声慢》是作战南渡以后的一篇作品,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园中菊花枯萎凋谢,满地堆积,但是“如今有谁堪摘”?由此可以看出词人无心赏花,也无人陪自己赏花,更是无人为己摘花,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而不堪摘,借此表现作者无心摘花的郁闷,暗含历经国破、夫死、家亡等人生之苦后内心难以排遣的孤寂、凄凉与愁苦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1 念奴娇·赤壁怀古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1 念奴娇·赤壁怀古练习,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语言表达,古代诗歌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9(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9.3* 声声慢(寻寻觅觅)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9(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9.3* 声声慢(寻寻觅觅)习题,共12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2 登高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2 登高练习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选择题组,古代诗歌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