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1 念奴娇·赤壁怀古练习
展开《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后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故垒(lěi) 公瑾(jǐn) 纶巾(lún) 樯橹(lǔ)
B.堆积(jī) 酹江月(lèi) 梧桐(tóng) 乍暖还寒(zà)
C.舞榭(xiè) 佛狸祠(bì) 狼居胥(xū) 金戈铁马(gē)
D.浪淘尽(táo) 港陌(mò) 神鸦(yā) 早生华发(fā)
2.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江”指长江,词人由流逝的江水联想到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感慨万千。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集中描写了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象。
C.“小乔初嫁了”写英雄美人相得益彰,衬出词人年轻有为,风流倜傥。
D.这首词气势磅礴,格调豪放,以大手笔描写了赤壁大战的恢弘场面。
3.从修辞手法上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4.下列几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樯橹灰飞烟灭
A.羽扇纶巾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C.愿为市鞍马 D.必先苦其心志
5.下列各项中,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所用的抒情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
A.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6.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篇即抒情,起笔颇有气势,从着笔,空间巨大;千古风流人物 的历史时空广阔,英雄豪杰无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
B.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作者把目光从江涛转向赤壁,既点出了赤壁的历史意义,也为下片歌颂周瑜埋下了伏笔。
C.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描写了周瑜风华正茂的形象。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是为了突出小乔貌美,足以与周瑜相配,美人英雄相得益彰。
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写了周瑜手执羽扇,头戴纶巾的文士风度,突出了周瑜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谈笑间三字,字字千斤,力透纸背,充分反映了周瑜当年赤壁破曹时那种轻而易举的神态。
7.在古诗词中,为了表达的需要,常将语序倒装,下列句子中语序没有倒装的一项是( )
A.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D.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二、语言表达
8.2017年,适逢苏轼980周年诞辰,某小学开展了一系列致敬苏轼的活动。活动期间,孩子们吟诵苏轼的诗词,临摹苏轼的书法和画作,跟着《中国诗词大会》的嘉宾康震老师一起品读苏轼的作品,并观看纪录片《苏东坡》……随着对苏轼的了解越来越多,孩子们也产生了很多想法。在假期,由学校组织,这些孩子自愿组成学习小组,以苏轼为主题进行研究,完成了《大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苏轼的朋友圈》《苏轼的心情曲线》《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等23份研究报告。针对此举,有人认可,有人反对,你如何看待,请说明理由。要求:观点鲜明,语言简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9.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例句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项是( )
例:在这一刻满屋子人的心都是相同的,都有一样东西,这就是——对死者的纪念。(巴金《永
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A.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B.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C.一时众人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
D.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日本厂里有门路的带工,就亲身或者派人到他们家乡或者灾荒区域,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10.请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赏析。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结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念奴娇
(南宋)叶梦得
云峰横起,障吴关三面,真成尤物。倒卷回潮,目尽处、秋水粘天无壁。绿鬓人归,如今虽在,空有千茎雪。追寻如梦,漫余诗句犹杰。
闻道尊酒登临,孙郎终古限,长歌时发。万里云屯,瓜步晚、落日族旗明灭。鼓吹风高,画船遥想,一笑吞穷发。当时曾照,更谁重问山月。
12.上阕借景抒情,在写景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13.前人评价这首词“艳苏氏之余波”,意即这首词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诸多相似之处。请就思想感情方面分析这两首词的相似点。
浣溪沙①
苏轼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②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③元是此中人。
(注)①此词作于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词人自请外放。②耦耕:指二人并耜而耕,典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长沮、桀溺是春秋末年的两个隐者。③使君:指词人自己。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软草”两句,不仅写出“草”之“软”、“沙”之“轻”,而且写出作者在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舒适轻松的感受。
B.“光似泼”“气如薰”运用了夸张兼通感的修辞手法,将春日雨过天晴后田野里的蓬勃景象渲染得淋漓尽致。
C.“软草”两句、“日暖”两句,似平却奇,出诗人画,显示出苏轼农村词清新开阔、含蓄隽永的艺术特色。
D.这首词的结构十分巧妙,上下两片都是先写所见之景,接着抒发感情,写景和抒情错综层递,浑然一体。
15.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①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①沈郎: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沈约体弱多病。
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连用“压”“贴”“飞”三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赋予画面动感和蓬勃生机。
B.次句将时空交织在一起描写,季节是春天,天气是初睛,地点是池馆内外。
C.开头两句用华丽的辞藻勾勒出一幅春天的画面,呈现了一股清新的春之气息。
D.第三句词人自比多病的沈约,虽弱不禁风,但面对春景仍心情振奋。
E.“沙上”二句,“沙上”“竹间”分别为鸿雁和鹧鸪的栖息之地,也可能为词人举目所见之景。
17.词的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8.下片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有关意象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①
苏轼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氓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②涨绿醅。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
(注)①这首词作于元丰四年(1081),词人因揭露新法弊端被贬至黄州。②蒲萄:即“葡萄”,喻江水澄澈碧绿。
19.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阕写春日晚景,词人不从景物本身落笔,而从酒杯中的映象写起,极有特色。
B.下阕前两句中“暗”字和“乱”字写山上春雨忽至,营造了悲凉清冷的氛围。
C.下阕后三句描写骤雨复晴的景色,东风吹散云雨,落日的余晖染红了半边天。
D.本词描写的自然景观阴晴不定、神奇瑰丽,蕴含着词人对身世际遇的感慨,也透露出词人旷达超脱、怡然自得的襟怀。
20.本词上阕写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满庭芳
苏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①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②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③,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憧。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④。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注)①陈慥,字季常,东坡至黄州,季常数从之游。②司州:王长官当时住在黄陂,唐代武德初以黄陂置南司州。③摐摐:形容雨声。④釭:灯。
2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首三句出语不凡,将长江拟人化的同时,将人神化,暗含傲视天下的豪情。
B.“古县”表明历史悠久,“云溪”“竹坞”“松窗”凸显环境之幽,“江南岸”三句则写出了与王长官在黄州会面的因由。
C.下片转入景语,描写雨过风起、烟云迷离的景象,借景邀王先生喝酒,侧面表现了王先生的高雅志趣。
D.“逢逢”是象声词,形容鼓声,此处写分手在即,“行人未起”而鼓声催发,表达了复杂的情感。
22.词作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本题考查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熟能生巧,形成语感,读准字音,写准字形,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A项,“纶”应读guān;
B项,“乍”应读zhà;
D项,“港陌”应为“巷陌”,“发”应读fà。
故选C。
2.C
【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衬出词人年轻有为,风流倜傥”错误。“小乔初嫁了”衬出的是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而非词人。
故选C。
3.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从修辞手法上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然后回顾常见修辞,把握修辞的特点,再分析四个选项,选出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常考修辞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等。
ACD三项都使用比喻修辞,“卷起千堆雪”是把激起的浪花比作雪;“江山如画”把祖国江山比喻成绚丽多彩的图画,“人生如梦”把人生比作梦。
B项,“樯橹灰飞烟灭”使用借代,用“樯橹”代指曹军战船,进一步代指曹军。
故选B。
4.B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词类活用的能力。
例句,名词作状语,像灰尘一样,像烟雾一样。
A项,名词作动词,系着纶巾。
B项,名词作状语,向南。
C项,名词作动词,买。
D项,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受苦。
故选B。
5.C
【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
例句“大江东去,浪沟尽,千古风流人物”出自宋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意思是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词人借描写长江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千古风流人物既被大浪淘尽,则一己之微岂不可悲?属于借景抒情。
A项,“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出自宋代虞集的《风入松·寄柯敬仲》,意思是杏花、春雨中江南如此的美丽只为迎接先生回去而特意的准备。词人借江南美景的描写表达了回乡之心切及回乡之难。属于借景抒情。
B项,“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出自宋代陆游 《书愤五首·其一》,意思是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作者在追述早年的快意征战生活,流露出抗金复国的豪情壮志。属于借景抒情。
C项,“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出自宋代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意思是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这两句词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属于直接抒情。
D项,“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出自唐代温庭筠 《商山早行》,意思是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这两句将早行的情景写得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历历在目。属于借景抒情。
故选C。
6.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为了突出小乔貌美,足以与周瑜相配,美人英雄相得益彰”错误,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的目的是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
故选C。
7.C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词倒装句式理解的能力。
A项,现代汉语语序应为“鹦鹉啄香稻余粒,凤凰栖碧梧老枝”,或者“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可翻译为“香稻粒啊,是那宫里喂鹦鹉剩下的;梧桐树啊,是那凤凰栖息到老的巢。”把香稻和碧梧放在句前,起强调作用,是为了说明物产丰富。
B项,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可翻译为(如果周瑜重游这个三国古战场,)一定会笑我太多愁善感,早早地生出了白头发了。
D项,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可翻译为(像孙权这样的英雄的事迹已成为历史,在京口北固亭)这个地方再也找不出其英雄孙仲谋的陈迹了。
所以排除A、B、D三项;
C项,翻译为: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
故选C。
8.赞同:①丰富了诗词的教学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②既学习了苏轼的诗词,又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教育创新。③使用大数据分析苏轼,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
反对:①让小学生完成如此专业性的研究报告,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无异于拔苗助长。②从“旅游品牌价值”“朋友圈”等角度入手研究苏轼的诗词,会造成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实质内容的现象。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针对某一现象或者问题发表观点,并陈述理由的能力。解答这类题需要弄清现象或问题的本质,根据材料的描述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辨明其利弊,明确自己的态度,并且讲明理由即可。
本题,首先明确题干中“此举”的含义,既可以赞同“此举”,也可以反对“此举”,但无论如何都应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讲明理由。
如果选择赞同,“某小学开展了一系列致敬苏轼的活动”,“一系列”可以看出丰富了诗词的教学形式,“致敬苏轼”可以看出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着对苏轼的了解越来越多”,可以看出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孩子们也产生了很多想法”,可以看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了学生多角度深入思考。也可以选择其它角度进行分析。
如果选择反对,“完成了《大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苏轼的朋友圈》《苏轼的心情曲线》《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等23份研究报告”,以小学生的水平完成这样的研究报告,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属于超前教育。像“《大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这样的研究报告,过早地对小学生进行旅游经济的教育,是否会影响孩子们的认知?而且,这样的内容有可能远离对苏轼本身的研究,容易造成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实质内容的现象。也可以选择其它角度进行分析。
9.B
10.运用比喻修辞,把痛苦的经历使苏东坡艺术才情更纯粹比作水的蒸馏,生动形象地表现苏东坡经过痛苦经历之后艺术才情更加精炼纯熟的提升过程。
11.原文增加的两句话:①表现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②丰富文章内容,突出了表达的目的;③增强了文章抒情性
【解析】
9.本题考查考生掌握破折号的作用。
例句:破折号作用,是强调被引出的下文
A项,用以表示对上文的解释说明;
B项,是强调被引出的下文
C项,表示对上文的补充说明;
D项,表示意思的递进。
故选B。
10.本题考查鉴赏句子的能力。
请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赏析。由划线句子:“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可知,本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本体是苏东坡痛苦的经历和磨难使苏东坡艺术才情更纯粹,喻体是水的蒸馏,普通的水经过蒸馏后能除去杂质、变得更加纯洁,而通过这个借喻,能凝练准确而又形象地表现苏东坡经过痛苦经历之后艺术才情更加精炼纯熟的提升过程。
11.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句子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结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根据原文增加的两句话:“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可知,采用了比喻修辞,主要是揭示出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作品要产生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同时,这句话将苏轼的作品引入其中也使这篇文章内容更加丰富,起到了强调突出的目的;“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增强了文章抒情性,使文章的抒情更加充分,打动读者。
12.①比喻。把“云峰”比喻为“尤物”,写出了云峰的奇特可爱。②夸张。放眼望去,秋水和天粘连在一起,写出了水天浑然一体的浩荡之势。
13.①都抒发了对眼前大好山河的赞美。两首词写景壮阔,赞美之情溢于言表。②都抒发了岁月日增、功业无成的感慨。叶词中,作者写了自己“空有千茎雪”的感叹;苏词中,作者也有“早生华发”之叹。③都抒发了虽处逆境而又豁达乐观的豪迈之情。叶词中,作者虽然“空有千茎雪”,但依然希望能够直捣敌方老巢;苏词中,作者虽然贬谪黄州,但依然能够“一尊还酹江月”。
【分析】
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起句“云峰横起”,奇峰突起,气势不凡。下句“障吴关三面”,是写云峰分布情景:云雾缭绕的山峰象屏障一样把古吴国所属地区遮去了三面。三面,是指东、西、南三面。吴关,泛指吴国辖境,此处指今江苏沿江一带。接下去“真成尤物”,是作者对云峰的赞叹。尤物,原意指尤异的人物,一般是指女性,把“云峰”比喻为“尤物”,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云峰的奇特可爱的特点。
紧接以下两句用夸张手法,“目尽处、秋水粘天无壁”写从江干极目望去,回潮倒卷之处,水天浑然一体,无边际可寻,运用夸张修辞,强调了水面宽广浩瀚无边的特点。
1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词起句“云峰横起”,真如奇峰突起,气势就已不凡。下句“障吴关三面”,是写云峰分布情景:云雾缭绕的山峰像屏障一样把古吴国所属地区遮去了三面。作者赞美了景色的壮阔。接下去“真成尤物”,描写了山峰的奇特可爱的特点。作者赞美了景色的美好。《念奴娇·赤壁怀古》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奔腾不息、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更可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凭吊胜地才人所诱发的起伏激荡的心潮,气魄极大,笔力非凡。两首词写景壮阔,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本词作者曾两次出知建康府,第一次到建康时不过五十岁多一点,还不算老,“绿鬓人归”,回去时头发还是青的;可是这次重返故地,已是过了花甲的人了,人虽还活着,但已是满头白发,回想当年情景,有如大梦一场,,只有诗情未减,作者写了自己“空有千茎雪”的感叹。《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眼前的政治现实和词人被贬黄州的坎坷处境,却同他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大相抵悟,所以当词人一旦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就不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而情不自禁地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了。仕路蹭蹬,壮怀莫酬,使词人过早地自感苍老,有“早生华发”之叹。两首词都抒发了岁月日增、功业无成的感慨。
“绿鬓人归,如今虽在,空有千茎雪。追寻如梦,漫馀诗句犹杰”由写景转入抒情。作者这里虽然感到年岁日增,精力已不如前,但并无伤感情绪,作者虽然“空有千茎雪”,但依然希望能够直捣敌方老巢,还以“诗句犹杰”自豪,胸襟是很开朗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虽然贬谪黄州,但依然能够“一尊还酹江月”。人生短暂,不必让种种“闲愁”萦回于心,还不如放眼大江、举酒赏月。“一尊还酹江月”,玩味着这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善于自解自慰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读者眼前。两首词都抒发了虽处逆境而又豁达乐观的豪迈之情。
14.B
15.①雨后置身于清新怡人环境之中的愉悦、惬意。一场雨后,“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净而无尘,词人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②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归耕田园的希冀。“收拾耦耕身”,表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雨后桑麻蓬勃生长,蒿艾香气如薰,词人自然是热爱这样的景色和生活的,最后一句又将这样的情感进一步深化。
【解析】
14.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B项,“光似泼”“气如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而非“夸张兼通感”。
故选B。
15.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上片首二句“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不仅写出“草”之“软”、“沙”之“轻”,而且写出作者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舒适轻松的感受。久旱逢雨,如沐甘霖,经雨之后的道上,“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层薄沙,经雨之后,净而无尘,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触此美景,作者情动于衷,遂脱口而出:“何时收拾耦耕身?”此处“收拾耦耕身”,不仅表现出苏轼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是他政治上不得意的情况下,仕途坎坷、思想矛盾的一种反映。
下片“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二句,承上接转,将意境宕开,从道上写到田野里的蓬勃景象。“光似泼”则用大笔涂抹,尽力渲染,将 春日雨过天晴后田野中的蓬勃景象渲染得淋漓尽致;下句亦用点染之法,先点明“风来蒿艾”之景,再渲染其香气“如薰”。“光似泼”用实笔,“气如薰”用虚写。虚实相间,有色有香,并生妙趣。“使君元是此中人”表现出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
16.CD
17.上片前两句描写了在和风轻拂的春日里,薄云迅飞,池馆内外燕子争相衔泥筑巢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以乐景写哀情(或“以乐衬哀”“反衬”)。词人自比沈约,眼前春意盎然的景象与自己的衰弱形成强烈反差。
18.表达了词人凄凉、孤寂、思乡的感情。“鸿雁”是书信的代称,“不闻鸿雁信”表达了词人思乡而不得消息的苦恼;“鹧鸪”的叫声常有凄切思念之意,它的啼叫也勾起词人对故乡的思念;“落花”含有悲情的意思,借“落花”进一步表达出词人内心的妻凉和孤寂。
【解析】
16.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项,“华丽的辞藻”不正确,词人的语言是平实的。
D项,“面对春景仍心情振奋”错,词人心情并不振奋,美好的春景更反衬了词人内心的忧郁。
故选CD。
17.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借助诗歌注释及关键意象,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继而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知识储备,具体分析作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并分析这种表现手法运用有什么作用。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作者用轻快的笔触三涂两抹,就把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描绘出来。他既没有用浓重的色彩,也没有用艳丽的词藻,而只是轻描淡写地勾勒出几样景物,感染力很强,呈现了一股清新的春之气息。在一个多云转晴的春日里作者徜徉于池馆内外,但见和风吹拂大地,薄云(柳絮)贴水迅飞,轻阴搁雨,天气初晴,那衔泥的新燕,正软语呢喃。按理说,面对着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作者也应该心情振奋、逸兴遄飞了, 但紧接着一句却是 “沈郎多病不胜衣”。作者竟自比多病的沈约,以乐景写哀情,腰围芾减瘦损不堪,值兹阳和气清之际,更加弱不禁风了。首句连用三个动词“压”、“贴”、 “飞”,构成连动句式,振动起整个画面。次句把时、空交互在一起写:季节是春天(由燕争泥可推知) ,天气是初晴,地点在池馆内外。这两句色彩明快。第三句点出作者自己,由于情感外射整幅画面顿时从明快变为阴郁;这一喜、一忧、一扬、一抑,产生了跌宕的南美效果,更增加了词的动态美。
18.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本词下片,“鸿雁”“鹧鸪”“落花”这些意象与孤寂、漂泊、思乡有关。“此情惟有落花知”中,落花本无知。这句则至少包含了三重意思:一、“惟有”二字,说明除落花之外,作者的心情都不明了;二、落花能够理解作者的心情是由于作者与落花的命运相似;三、落花无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无可劝慰。
19.B
20.①实写落日美景倒映在酒杯里,青山绿树把杯中美酒都染绿了。
②虚写杯中琼浆是岷山、峨眉山的积雪融化而来,万顷的江水正像那未过滤的酒。
③虚实结合,想象奇特,扩展了时空,表现了词人的思乡之情与旷达胸怀。
【解析】
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B项,“暗”“乱”两字写出了春雨来势迅疾,令人来不及防避的特点,并非营造了悲凉清冷的氛围。故选B。
20.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从上阕中找到实写、虚写的内容,然后再分析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上阕前两句的意思是,夕阳下,美丽的景色倒映在手中的酒杯里,青山绿树把一杯玉液都染绿了;夕阳美景、青山绿树,都是实景,是实写。上阕后两句的意思是,认得这杯中琼浆是故乡岷山和峨眉山上的积雪融化而来,初次看来,万顷的江水都好像那尚未过滤的酒;由眼前的实景联想到了故乡的岷山、峨眉山,是虚写。虚实结合,境界开阔,并蕴含了词人的思乡之情与旷达胸怀。
21.A
22.①对王先生的赞颂之情。借“苍桧”“云溪”“竹坞”“松窗”,赞颂友人风骨凛然、志趣高雅。②相聚的欢愉之情。主客相见,要“一饮空缸”,酒逢知己千杯少,表现了词人的欣喜与豪迈。③惜别之情。离别之时,船鼓催发,表达了不忍离别的怅然。
【分析】
2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A项,“暗含傲视天下的豪情”有误,这三句隐含有词人对仕途风波的感喟:大浪淘沙,淘尽多少英雄人物,唯有不恋宦情如王先生者得以长存,岂不可慨!
故选A。
2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二句喻其人品格之高,通过“苍桧”的形象比喻,其人傲干奇节,风骨凛然如见。抓住苍桧、竹坞、松窗、云溪等物象的特征领会词人对王长官的赞美之情;抓住“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等句,体会词人结识王长官的欣喜与豪迈的情怀;最后三句写客还未发,“船鼓已逢逢”,表达了词人的惜别之意。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1 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1 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训练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选择题,选择题组,选择简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3* 声声慢(寻寻觅觅)精练: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3* 声声慢(寻寻觅觅)精练,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选择题组,选择 简答,语言表达,古代诗歌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2 登高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2 登高练习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选择题组,古代诗歌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