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九年级上册☆歌唱美丽的家乡教学设计
展开《歌唱美丽的家乡》教学设计
教学年级
九年级
教学内容
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歌唱美丽的家乡》
课型
唱歌综合课
教材分析
《歌唱美丽的家乡》是一首苗族的“飞歌”。“飞歌”是具代表性的一种苗族民歌。“飞歌”的音调高昂,节奏自由,结构短小,旋律悠扬起伏,长音可任意延长,句内常用滑音级进。“飞歌”多为徵调式,也有的地区“飞歌”为其他调式。
《歌唱美丽的家乡》全曲包括四个乐句。歌曲的前两个乐句是对称的上、下句,句尾均为长延音,形成一种喊腔, 体现出山歌的风格特征。上句(第一乐句)的句尾由“ 3”音上滑至“5 ”音。下句(第二乐句) 的句尾由“降3 ”音下滑至“5 ”音, “降3 ”音是苗族飞歌中最具特色的色彩音,一般只出现在下句。歌曲的后两个乐句为长短不一的乐句,它们是由前两个乐句衍生而来的,在节拍上有变化,节奏变得紧凑,使歌曲的情绪显得十分活跃,富有动感。歌曲的最后一个乐句再次出现第二句中 的“降3 ”下滑音。最后歌曲在长延音中结束。
设计思路
1. 民歌因地理环境、生活习俗、语言特点、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民歌,在其内容、音调、曲式结构、音乐特点、演唱形式等方面,会表现出一个相对稳定的特征。这种特征就是某个民族或某个地区的民歌的民族风格或地方风格。不同的民族、不同地方的民歌会具有不同的民族风格或地方风格。九年级学生对少数民族的音乐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都只限于表面的视听认识,甚至有些只能从服装、服饰等这些外在的符号来区分,而对民歌最根本的风格特征认识不深。《歌唱美丽的家乡》是一首苗族“飞歌”,其音调高昂,节奏自由,结构短小,旋律主要由“5、3、1”三个音组成,最具特色的是上行乐句时会用到“3”,下行乐句时则用“降3”,同时句尾的长延音和下滑音也是它独具特色的标志之一。教学中必须紧紧抓住这些音乐要素以及与之相关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来展开。
2.“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 。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采用听唱、律动、图形谱等方法,并通过创编歌词等多种形式串起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丰富的音乐活动中充分感受到音乐要素的特点及其表现作用,从而完成“感受歌曲风格----熟悉并掌握歌曲-----加深理解歌曲风格特征”这一学习过程,既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又培养了音乐的表现和初步的创作能力。并试图改变以往歌唱教学中“说的多听的少”、“分析多体验少”的现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听唱、律动、创编等活动中了解"飞歌"及其主要音乐特征;
2、能力目标:能够用自然圆润、略带弹性的声音和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唱美丽的家乡》,并能根据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即兴创编歌词;
3、价值观目标:能够积极参与学习西南民族音乐的实践活动,感受西南少数民族勤劳乐观,爱生活、爱劳动、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 能够用自然圆润、略带弹性的声音和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唱美丽的家乡》;
- 在听唱、律动、创编等活动中了解飞歌主要音乐特征。
教学难点
- 上滑音下滑音及降3音的准确演唱;
- 根据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即兴创编歌词。
教学用具
钢琴、音响资料、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情境设置
- 在《歌唱美丽的家乡》音乐声中学生进入教室。
- 学生入座后继续播放一遍。
- 师提问:
⑴歌曲有何特点?
⑵这类歌曲适合在怎样的环境中演唱?
(设计意图:对音乐要素的感知与反应建立在学生自主体验上,而不是由老师告诉他们,这既是一种音乐听力的训练,也是一种音乐思维的培养。)
- 在老师的带领下,师生一起模仿山中“回声”的呼喊。
上句, 下句
⑴气息流畅,声音自然圆润
⑵唱准“降3”音(好似悄悄地回应)
⑶上句“f”力度下句“mp”力度
⑷师唱上句生应下句或一半学生唱上句一半唱下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结合了发声练习、降“3”音音准的解决、力度的对比、上滑音下滑音的演唱感受以及民歌中“对唱”演唱形式的体验等等,通过将歌曲中的难点分割开来,并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学习,既降低学生学习的负担,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在趣味中解决了知识点学习的枯燥。)
二、走进苗族
- 苗族概况: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川、滇、桂等省区。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主要出产水稻、玉米、棉花、烤烟、油桐等农作物。除此,还蕴藏着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龙船节”、“苗年节”等。苗族人民善于歌舞,各种苗歌形式丰富多彩,苗族舞蹈、鼓舞、芦笙舞令人叹为观止,苗族被称为“歌舞的民族”。
- 总结:苗族是“以歌舞传承文化,用歌舞记载历史。击木鼓张扬豪情,奏芦笙渲染生命”的民族。
(设计意图:了解民歌相关的文化语境,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
三、印象“飞歌
1. 介绍苗族“飞歌”:苗族音乐分为说唱、器乐、舞蹈音乐和民歌,其中“飞歌”是一种最有代表性的典型苗族民歌,苗语里称为“恰央”,飞扬的意思,在山野和山坡上放声抒怀的山歌,因曲调高亢嘹亮,节奏舒展自由,演唱起来传播得很远,故称为“飞歌”。 多用在喜庆、迎送等大众场合。歌词内容以颂扬、感谢、鼓动一类为主,见物即兴,现编现唱。
2. 出示歌谱《歌唱美丽的家乡》,听录音范唱,要求听出:
⑴歌曲一共有几句?边听边用手指表示出来。
⑵歌曲中有没有相同或相似的乐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聆听歌曲范唱时更多的关注音乐要素、音乐的特点,而不仅仅关注歌曲的情绪、歌词内容等。)
3. 复听,找找歌曲主要由哪几个音组成,开头和结尾是什么音?(介绍歌曲调式为五声徵调式:5 6 1 2 3)
(设计意图:找一找歌曲中出现的音,把它们从低到高排列起来;找到歌曲的开始音和结束音,让学生感受歌曲的调式。)
4. 学唱歌曲
⑴学唱一二句:
① 聆听,画旋律线,分析旋律特点:对称的上下句;句尾均为长延音,形成一种喊腔;上句(第一乐句)的句尾由“ 3”音上滑至“5 ”音。下句(第二乐句) 的句尾由“降3 ”音下滑至“5 ”音;降“3”音是苗族飞歌中最具特色的色彩音,一般只出现在下句。
(设计意图:通过画旋律线,让学生更直观形象的感受上下句旋律的对称以及上句句尾的上滑和下句句尾的下滑;)
② 用手表示旋律高低,跟琴哼唱。
③ 填词演唱,说明衬词的意义。
⑵学唱三四句:
① 聆听,和一二句比较有何区别:由前两个乐句衍生而来的,第四句在节拍上有变化,节奏变得紧凑,使歌曲的情绪显得十分活跃,富有动感。
② 学生边拍手边朗读歌词:
5/8 X X X X X | X X X X X | X X X X X | ,
炊 烟 在 飘 荡,我 要 歌 唱 这 美 丽 的 家 乡,然后跟老师学做简单的苗族舞动作,边做边唱。
③ 跟琴完整演唱三四句。
(设计意图:第四句在节拍上有了变化,节奏变得紧凑,歌曲的情绪显得十分活跃,富有动感。通过边打节奏边朗读歌词,让学生了解节拍特点并熟悉歌词;通过律动感受歌曲情绪特点。)
5.让学生带着对家乡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演唱歌曲,并通过不同演唱形式表现歌曲情绪:一二句学生对唱,第三句师领唱,第四句生齐唱(并可结合动作)。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演唱形式的体验,加深理解歌曲所表现的美好的意境及表达对家乡喜爱、赞美的感情。)
⑷总结飞歌特点(小组抢答形式)
①飞歌的曲调大多为五声 调式,音调 , 节奏 ,结构比较 。
②旋律一般由 三个音组成,“降3”音都用在 乐句中。
② 飞歌中句尾的 及其 是它独具特色的标志之一。
(设计意图:运用填空的记忆模式,强化对“飞歌”音乐风格的理解掌握,通过小组抢答的形式,重新调动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集中注意力。)
四、苗韵“飞歌”
1. 师:由于苗族飞歌的艺术魅力所在,使它成为专业创作者最青睐的素材,如小提琴曲《苗岭的早晨》、交响组曲《黔岭素描》、钢琴协奏曲《山林》等都运用了飞歌的音调素材进行改编和创作而成,并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
2. 欣赏小提琴曲《苗岭的早晨》片段,并请学生说说哪些方面体现了飞歌的风格特点。
3. 师生讨论总结。
(设计意图:相关音乐材料的选择运用,能帮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音乐感性经验,形成对音乐更广泛而深刻的理解)
4. 创作实践:根据歌曲《歌唱美丽的家乡》的第一二句旋律,即兴填词,创编歌曲.(可以描写风景,歌颂生活,抒发情怀)并分组交流.
(设计意图:“飞歌多用在喜庆、迎送等大众场合。歌词内容以颂扬、感谢、鼓动一类为主,见物即兴,现编现唱。”根据飞歌的这些社会公用和特点即兴创编歌词,既进一步加深对飞歌的了解又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四、 评价并结束课业(在《歌唱美丽的家乡》歌声中,学生走出教室)
人音版七年级上册☆银杯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音版七年级上册☆银杯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授,巩固,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音版九年级上册演奏念故乡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音版九年级上册演奏念故乡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组织教学,导入新课,新课教学,拓展知识,小结本课,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音版绣红旗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人音版绣红旗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