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四川省绵阳市绵阳中学高三上学期综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2023届四川省绵阳中学高三上学期综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自然界的生物不同,人不仅有长久的记忆,而且还能通过语言、文字、图像等媒介不断强化、延伸这一能力。就此而言,记忆对于人类历史的建构具有异乎寻常的重要性。在中国文化中,关于记忆的表达因关乎人的情感和想象而成为一种美学化的表达,表现出浓郁的审美特征。宇文所安曾讲:“在西方传统中,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意义和真实上,在中国文化中,与它们大致相等的,是往事所起的作用和拥有的力量。”由此突出了西方认知世界重视真理及其价值,而中国认知世界重视历史复现和记忆。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文化中,愈是趋于审美的记忆,愈是表现出与实然历史相疏离的特征。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并不意味着诗人经历的实然过往就一定杨柳春风,而更多是以对往昔生活的美化来反衬当下境遇的残酷。自《诗》《骚》始,中国诗文中有大量此类的诗篇,如忆昔、远游、悼亡、伤逝,故人、故乡、故国,几乎一切过往均会成为诱发诗情记忆的对象。个人曾有的经历在此被赋予了浓重的情感色彩,实然性的历史则只不过充当了个体情感的载具。
除个人记忆因与实然历史疏离而形成审美的累积,民间记忆及相关的文学形式也是如此。如冯友兰所讲“天文学不承认月中有嫦娥,但梅兰芳可以演嫦娥奔月”,“《三国演义》中所说的关公,与《三国志》里所说的关公,不大相同”,但“社会中一般人心目中的关公,是《三国演义》中的关公”。这意味着,在历史的真实之外,还会有一种被审美化的观念的真实,民间传统属于后者。
再次看士人阶层。与民间记忆总是游离于真实历史不同,士人的相关记忆则更多奠基于实际的历史知识训练。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经学教育与历史教育是一体的,这直接导致了士人经学修养与历史修养的重叠,也使“托史言志”成为历代士人最重要的话语方式。从中国传统看,秦汉时,士人对经史知识的阐发主要是思想性的。东汉之后,则逐渐衍生出了对历史阐发的新形式:借史来感怀,借怀古来抒怀。并自此形成了中国咏史诗、怀古诗的传统。这样,抽象的记忆被形象化、景观化,也因此更具有审美价值。之后,中国士人对历史的审关发现进一步向日常生活蔓延:各类古器物成为文人士夫日常展玩雅赏的对象。相比而言,历史文物作为家庭陈设或文人雅集的谈资,具有鲜活的在场感。它不但更便于唤醒人的历史记忆,而且让人“身生后世,眼对前朝”,在古与今的交相辉映中有效延展了记忆的张力。可以认为,中国士人阶层关于历史记忆的不同呈现方式,是一个理性向情感、景观、日常生活不断蔓延的过程,也是历史的审美品格不断提升和弥散的过程。
最后是王朝、国家记忆,这种记忆主要存在于群体性的祭祀中。每次祭祀都是遍布各地的姬姓诸侯在王都的重聚,都是对共同祖先的追忆,也是对亲族团结的政治宣示。同时,祭祀活动的仪式性、秩序感和神圣性,均使对先祖的追忆显现出审美特征。对于王朝、国家来讲,这种由审美记忆维系的共同情感,是其历史得以绵延的标志。按照中国传统国家的家国同构模式,相关祭祀既是王朝、国家层面的,也被细化到社会的每个单元,如家庭、宗族等。以此为背景,在传统大一统国家,整个社会很容易被想象为有共同的族源,于是超越家族、朝代的共同祖先被设定出来,如黄帝和炎帝。这样,由祭祀承载的先祖记忆就具有了纵贯中国历史的意义,而美和艺术也必然成为其中的伴随物。
(摘编自刘成纪《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时间、历史和记忆》)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人有不同于自然界生物的长久记忆,使得记忆对于人类历史的建构异常重要。
B. 古器物成为人们家庭陈设或文人雅集的谈资,是因它更容易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
C. 中国传统教育将经学和史学合为一体,造成历代士人的话语方式都采用“托史言志”。
D. 与《三国演义》中的关公不同,《三国志》中的关公更符合现实存在的真实历史。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在论证士人阶层关于历史记忆的表达时,与民间传统的记忆呈现方式做了对比。
B. 文章末段论证了群体性的祭祀活动具有纵贯历史的意义,同时还显现出审美特征。
C. 文章基于认知世界的重心,讨论了中国文化中关于记忆的表达与情感和想象的联系。
D. 文章从个体、民间、士人和国家四个层面,论证了中国文化关于记忆的美学化表达。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历史上以黄帝和炎帝为中华民族共同祖先设定,虽然缺乏历史的依据,却因其中国传统家国同构的模式而被人们普遍接受。
B. 从早期的经史到后世的咏史、怀古,再到古器物雅赏,随着士人历史审美范围不断扩大,历史的审美品格也不断提升和弥散。
C. 中国士人阶层关于历史记忆的显现,真实性往往高于民间的记忆及相关文学形式,这与其奠基于实际的历史知识训练有关。
D. 往昔生活并不会都成为诱发人们审美记忆的对象,只有当人们面临的现实境遇残酷时才会被美化,成为个人情感寄托的载体。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有豺狼的地方就有杀戮。表面看起来宁静祥和的植物世界,其实也是一个充斥着是非恩怨的“江湖”。
植物对阳光、水分、气体和矿物质的“欲望”,与我们人类对名利的追逐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植物的一生,简而言之,就是获取阳光、水分、二氧化碳和矿物质合成自己所需物质并繁衍后代的过程。纵观植物的演化之路,从藻类逐渐演变到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过程中,植物逐渐实现了从海洋到陆地的跨越,从矮小到高大的变化,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而这一过程的主要推动力就是植物对光、水、气、肥的无穷无尽的“欲望”。
然而阳光、水分、气体和矿物质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植物缺少了光、水、气、肥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无法生存,这就催生了植物间对光、水、气、肥的激烈的“抢夺”。
浙江乌岩岭保护区的亚热带森林群落中,森林由上而下依次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
壳斗科等高大树种构成的乔木层,是这片森林真正的“统治者”,它们依赖自己高大的身躯在高空散布出更多的枝叶截留阳光,并用粗大和充满韧劲的根系牢牢抓住地面,并从地表及深处吸收矿物质和水分。为此,它们抢占了这片森林的大部分资源和空间。乔木层像一把大阳伞,但从不“呵护”底下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它们遮住了阳光和雨露。
由于竞争不过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为适应较弱的光照、较少的矿物质和水分,它们也演化出了一些应对策略,例如长出更大的叶子,形成更低的光合作用补偿点以便在较弱的光照下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还有一些灌木演变得更能适应干旱和贫瘠,“占领”了强紫外线、狂风不定、干旱、贫瘠的高海拔山区,并形成别有一番风格的高山灌丛景观。
乔木和灌木占领大部分地面,留给草本植物的就只剩些“弹丸之地”了。面对强大的乔木和不弱的灌木,柔弱的草本既没有高大的树干,也没有强大的根系,难以与它们竞争。幸好草本植物巧妙地演化出了一套充满“智慧”的生存策略:较短的寿命,较小的个体,“早婚早育”,“多子多福”,并花费几乎全部精力用于繁衍后代。
有些草本植物充分利用森林群落中时不时发生的“干扰”现象,例如滑坡、泥石流、山洪、大树倒塌等——这种干扰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被“干扰”的地块,原来的乔木和灌木死亡或尚未恢复“元气”,数年内难以恢复“势力”,许多草本植物就充分利用了这种生境,快速繁殖,并在木本植物重新占领该地块以前繁衍出足够多的种子,散播到其他类似的“干扰”环境中去。
除此之外,草本植物多为虫媒花,需要蜂、蝇、蝶等为它们传粉授精。多数情况下,虫媒植物生产较多的花粉、花蜜等奖励物质,“雇佣”特定的昆虫为其搬运花粉:将一株植物的花粉搬运到另一个体的雌蕊柱上,通过这种方式,它们的后代能够获得较多的遗传多样性(杂交优势),昆虫也获得了甜滋滋的花蜜和部分花粉,可谓“双赢”。但以兰科植物为代表的草本植物却破坏了这条“祖训”,它们吝啬地给予传粉昆虫丁点报酬,甚至一毛不拔。兰科植物的花结构比较复杂,内含1枚花粉块,所含花蜜很少甚至没有,但它们的花朵却很芳香或艳丽,许多“初来乍到”的昆虫很容易被其“美色”诱骗。
以茅膏菜科和狸藻科为代表的草本植物则通过“杀戮”获取自己所需的矿物质。茅膏菜科植物所生活的环境恶劣,缺乏氮元素,于是乎它们“聪明”地学会了“抓虫子”的本领。它们长有许多黏糊糊的“小手”,这种“小手”其实是由它们的叶子变化而来的,上面长满了头状粘腺毛,并分泌透明反光的粘液引诱昆虫。小虫子停落在叶面上时会被粘液粘住,越挣扎会陷得越深。“小手”还会做出缓慢“握拳”的动作,将小虫子牢牢“抓住”,直至腺毛分泌的蛋白质分解酶将虫体完全“消化吸收”后,“小手”又张开。通过这种策略,茅膏菜科植物可以“捕获”诸如蚂蚁、蚊蝇、浮游、豆娘这类个体较小的虫子。
选自《科学之友·植物也有江湖》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因为对光、水、气、肥有无穷无尽的欲望,所以植物完成了从海洋到陆地、从矮小到高大、从简单到复杂的跨越和演变。
B. 乔木依靠自己高大的身躯和粗大、充满韧劲的根系,帮助它截留了阳光,吸收了水分、矿物质,占领了整片森林的资源和空间。
C. 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干扰现象后,草本植物充分利用被“干扰”的地块快速繁衍出足够多的种子,以期占领这块土地的资源和空间。
D. 茅膏菜科植物通过分泌透明反光粘液粘住被引诱来的小虫,同时收缩叶子将小虫牢牢抓住,直至虫体被完全分解吸收再张开叶子。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一开篇写植物之间充满“是非恩怨”,并将这样的植物世界比喻为“江湖”,起到了提升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 灌木竞争不过高大乔木,于是进化出更大的叶子,降低光合作用补偿点,以便占领干旱和贫瘠的高海拔地区。
C. 虫媒植物通过给予花粉等,使昆虫为其传精授粉,从而让后代获得杂交优势,这表明草本植物为了生存而充满“智慧”。
D. 作者在行文中多处使用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植物世界暗藏着强大的求生本能”。
6. 植物世界里的哪些特征让它看上去好似一个“江湖”?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失楼台
王鼎钧
每当我看到平面上高耸的影像,就想起外祖母家的堡楼,黑色的砖,青色的石板,层层堆起,屋脊高出一切,露出四面锯齿形的避弹墙,像戴了皇冠一般。是外祖父的祖父建造了他的家园。他造好一座高楼,买下枪枝,然后建造周围的房屋。所有的强盗土匪,都从这座建筑物得到警告,他们在外边脚步加快,不敢停留。
到外祖父的时候,土匪攻进这个镇,要他投降。他把家人迁到楼上,带领枪手在楼顶支撑,四天四夜。土匪的枪打得堡楼的上半部尽是密密麻麻的弹痕,但没一个土匪能进院子。舅舅就是在那次枪声中出生的。枪战的最后一夜,宏亮的男婴的啼声由楼内传到楼外。土匪听到生命的呐喊,头目对手下说:“这家人添了壮丁,有后了。我们已抢到不少的金银财宝,何必再和这家结下子孙的仇恨呢?”土匪撤退,舅舅也停止哭泣。
等到我走进这个没落的家庭,外祖父已去世,家丁已失散,楼上的弹痕已模糊不清。二十几年来外祖母没再到楼上去过,让许多鸽子在楼上繁殖。楼顶不见人影,垛口上经常堆满了这种灰色的鸟,在金黄色的夕阳照射之下,闪闪发光,好像是皇冠上镶满了宝石。
外祖母经常在楼下抚摸黑色的墙砖,担忧这座建筑能支持多久。砖已风化,砖与砖之间的缝隙处石灰多半裂开,楼上的梁木被虫蛀坏,夜间隐隐有像是破裂又像摩擦的咀嚼之声。每天傍晚,她搬一把椅子,对着楼抽她的水烟袋。水烟呼噜呼噜地响,楼顶鸽子也咕噜咕噜答地叫,好像她老人家跟这座高楼在亲密地交谈。
一天,里长来了,指着砖上的蜂窝对她说:“这座楼到了它的大限,随时倒塌,为什么还不把它拆掉呢?”里长又说:“这座楼很高,连一里外都看得见。要是日本鬼子老远先看见你家的楼,一定要开炮往你家打。他怎么会知道楼上没有中央军或游击队呢?”
外祖母抽着她的水烟袋,没说话。这时,天空响起一阵呼噜呼噜的声音,把水烟袋的声音吞没,把鸽子的叫声压倒。里长往天上看,我也看,我们都没看见什么。只有外祖母不看天,看她的楼。
呼噜呼噜的声音消失了,不久又从天上压下来,坠落非常之快。一架日本侦察机忽然到了楼顶上,那刺耳的声音,好像是对准我们的天井直轰。满楼的鸽子惊起四散,就好像整座楼已经炸开。老黄狗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围着楼汪汪。外祖母把平时不离手的水烟袋丢在地上,把我搂在怀里……
里长的脸比纸还白,他的语气里充满了警告:“危险呀!要是飞机丢个炸弹下来,一定瞄准你这座楼。”
这天晚上,舅舅用很低的声音和外祖母说话。我梦中听来,也是一片咕噜。“不行!”偶然,我听清楚了两个字。
我在咕噜咕噜声中睡去,又在咕噜咕噜声中醒来。睁开眼睛,天已经亮了,一大群鸽子在院子里叫个不停。
唉呀!云层下面已经没有那巍峨的高楼,楼变成了院子里的一堆碎砖,几百只鸽子站在砖块堆成的小丘上咕咕地叫。昨晚没有地震,没有风雨,但是这座高楼塌了。不!它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地蹲下来,坐在地上,半坐半卧,得到彻底的休息。它没有打碎屋顶上的一片瓦也没有弄脏院子——只是非常果断而又自爱地改变了自己的姿势,不妨碍任何人。
外祖母在这座大楼的遗骸前点起香,喃喃祷告。然后她对舅舅说:“你年轻,我不留下你牢守家园。男儿志在四方,你既然要到大后方去,也好!”舅舅听了,给外祖母磕了一个头。外祖母任他跪在地上,居高临下,把责任和教训倾在他身上:“你记住,在外边处处要争气,有一天你要回来,在这地方重新盖一座楼……”
舅舅走得很秘密,他就像平时在街上闲逛一样,摇摇摆摆。外祖母依着门框,目送他远去,表面上就像饭后到门口消化胃里的鱼肉一样。但等舅舅消失以后,她回屋里哭了一天,我陪着她哭,院子里的鸽子也发出哭声。
以后,我没有舅舅的消息,外祖母也没有我的消息,我们像蛋糕一样被切开了。但是我们不是蛋糕,我们有意志。我们相信抗战会胜利,就像相信太阳会从地平线上升起来。从那时起,我爱平面上高高拔起的意象,爱登楼远望,看长长的地平线,想自己的楼阁。
(有删改)
文本二:
脚印
王鼎钧
万籁无声,忽然满耳都是还乡、还乡、还乡——还记得吗?乡间父老讲故事,两人在旅店里认识,讲起自己家乡有高楼。一个说,我们家乡有座高楼,楼顶上有个麻雀窝,窝里有几个麻雀蛋。有一天窝破了,这些蛋在半空中孵化,新生的麻雀就翅膀硬了,可以飞了。所以那些麻雀一个也没摔死,都贴地飞,然后一飞冲天。你想那座楼有多高?另一个旅客笑笑,不愠不火:我们家乡也有一座高楼,有一次,有个小女孩从楼顶上掉下来了,到了地面上,她已长成一个老太太。我们这座楼比你们那一座,怎么样?
当年悠然神往,一心想奔过去看那样的高楼,千山万水不辞远。现在呢,我想高楼不在远方,它就是故乡。我一旦回到故乡,会恍然觉得当年从楼顶跳下来,落地变成了老翁。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外祖母家高楼兴败为线索,从威严坚固,到衰朽落寞,再到一夜倒塌,其境遇是与外祖母家族命运紧紧关联的。
B. 本文没有具体的年代地点,但读者可由土匪抢劫、日军飞机和游击队等联想其背景,这反而使文章拥有了历史场景感。
C. 本文善用比喻,如将舅舅离开时外祖母状态喻为“到门口消化胃里的鱼肉一样”,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她无奈的克制。
D. 文章结尾写到“从那时起,我爱平面上高高拔起的意象”,这句话结构上呼应了首段内容,也深化了本文的情感主旨。
8. 文本一中多次写到“呼噜呼噜”和“咕噜”两种声音,请分析其作用。
9. “高楼”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韩战于浊泽,韩氏急。公仲朋谓韩王曰:“与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韩王曰:“善。”乃做公仲之行,将西讲于秦。
楚王闻之,大怒,召陈轸而告之。陈轸曰:“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乡,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做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令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己也。纵韩为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国不大病矣。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韩。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大说,乃做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弊邑虽小,已悉起之矣。愿大国遂肆意于秦,弊邑将以楚殉韩。”
韩王大说,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告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矣。秦欲伐楚,楚因以起师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以使人报于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夫轻强秦之祸,而信楚之谋臣,王必悔之矣。”韩王帛听,遂绝和于秦。秦果大怒,兴师与韩氏战于岸门,楚救不至,韩氏大败。
韩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兵为秦禽,智为楚笑,过听于陈轸,失计于韩也。
(节选自《战国策·韩一》,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B. 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C. 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D. 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信王之救己也”与“小信未孚”(《曹刿论战》)两句中“信”字含义不同。
B. 德,文中意思是感激,与“惟吾德馨”(《陋室铭》)中“德”字含义不同。
C. 弊邑,即敝邑,古代对自己的国家的谦称,也可用于指偏僻的地方。
D. “遂绝和于秦”与“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绝”字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韩两国在浊泽交战,韩国处境艰难,于是公仲明向韩王提出与秦国讲和,共同攻打楚国的主张。
B. 楚国陈轸明晓韩国与秦国讲和利害,担心楚国受到秦国的攻击,在被楚王召见后,向楚王阐明了自己的意见。
C. 楚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戒严,挑选军队前去帮助韩国,韩国得到了楚国的救援,于是停止公仲明出使秦国。
D. 韩王并没有采取公仲明的意见,最终上当受骗,导致韩军与秦军作战,大败于岸门,受到了天下人的嘲笑。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
(2)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
辛弃疾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
注:此诗作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至南宋嘉泰三年(1203年)年间,作者闲居带湖、瓢泉,其间除南宋绍熙三年(1192年)至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一度被起用福建安抚使外,一直赋闲在家。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写词人整日借酒浇愁,一生的梦想因没能改变时局而全部成空,一个“空”字道尽心酸无限。
B.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写词人回想少年歌舞升平的时光,表现出词人在现实不如意的情况下对美好过往的留恋。
C. “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写词人被鸣钟吵醒后再难入眠,面对的是“卷地西风”。“卷地西风”暗指严酷的现实。
D. 这首词丰富的联想与跌宕起伏的笔法相结合,通篇蕴含着开阖顿挫、腾挪跌宕的气势,与词人沉郁雄放的风格相一致。
15.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人生态度?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行人动作角度夸张地表现了蜀道极高,难以跨越的险状。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秦国搜刮、挥霍六国珍宝的行为。
(3)古人对生命易衰非常敏感,常从鬓发的细微变化生出深沉的感喟,这样的情感抒写在唐诗宋词中比比皆是,如“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不仅是人文的传承,也是时代的镜子。近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四版付梓,修订增补了近千条新词语。每一条新词都是一分变化,为读懂今日之中国提供了索引。
由“弯道超车”等看到科技攻关的__①___(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艰难的过程,所以才要努力去“弯道超车”。实现“超车”,最终的决定因素一定是人。现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人员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了50岁,而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274个重点岗位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85%以上。这种对比的变化,又怎会不让我们对中国的创新充满信心?
由“共享经济”等看到社会风貌的 ② (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这十年是各种新潮文化不断走入人们生活的十年,手中的方寸屏幕,已可连接__③___(指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满足各种需求,这种便捷性是世界上其他的很多地方难以想象的。中国已经拥有全球最大的消费互联网市场,意味着消费领域的创新往往在中国首发,这种“酷”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来说还将持续,未来也会成长为中国的软实力之一。而在新事物到来的浪潮中,传统文化并未缺席。此次增补的“见贤思齐”“文以载道”“乡梓”“束脩”等词,充分说明我们没有忘记对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还要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成为一种时尚。
17. 根据括号中的解释,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19. 以下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语言不仅是人文的传承,也是时代的镜子。
B. 每一条新词都是一分变化,为读懂今日之中国提供了索引。
C. 这种对比的变化,又怎会不让我们对中国的创新充满信心?
D. 而在新事物到来的浪潮中,传统文化并未缺席。
(二)语言文字运用II(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猴痘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病毒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症状持续2~4周。皮疹通常从面部开始, ① ,四肢皮疹尤为显著。
猴痘病毒多发于猴类,也可传染给其他动物, ② 。人类被携带猴痘病毒的动物咬伤后,可能通过血液、体液等途径感染上猴痘病毒。另外,在人与人长时间的密切接触中,病毒也可能通过飞沫传播。
预防猴痘, ③ ,外出戴好口罩,接触过可疑动物要及时洗手。宠物爱好者、动物饲养和检疫人员等高危人群更要加强防护,防止咬伤,避免直接接触不明动物的血液、分泌物等。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 请用以“猴痘”开头的问句分别概括各段主要内容。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幕府燕闲录》记载,范仲淹曾替人写墓志铭,当他写毕封好刚要发送时忽然想到这篇铭文不能不给尹洙看看。第二天,他把铭文交给尹洙过目,尹洙看后说:“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因此,不可不谨慎啊。现在你把转运史写作部刺史、知州写成了太守(汉代官名),虽然是属于清雅古隽的说法,但现实却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代必然会产生疑惑啊。”范仲淹听了,颇为感叹地说:“多亏请你看了,否则,我差一点要失误啊。”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届四川省绵阳中学高三上学期综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自然界的生物不同,人不仅有长久的记忆,而且还能通过语言、文字、图像等媒介不断强化、延伸这一能力。就此而言,记忆对于人类历史的建构具有异乎寻常的重要性。在中国文化中,关于记忆的表达因关乎人的情感和想象而成为一种美学化的表达,表现出浓郁的审美特征。宇文所安曾讲:“在西方传统中,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意义和真实上,在中国文化中,与它们大致相等的,是往事所起的作用和拥有的力量。”由此突出了西方认知世界重视真理及其价值,而中国认知世界重视历史复现和记忆。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文化中,愈是趋于审美的记忆,愈是表现出与实然历史相疏离的特征。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并不意味着诗人经历的实然过往就一定杨柳春风,而更多是以对往昔生活的美化来反衬当下境遇的残酷。自《诗》《骚》始,中国诗文中有大量此类的诗篇,如忆昔、远游、悼亡、伤逝,故人、故乡、故国,几乎一切过往均会成为诱发诗情记忆的对象。个人曾有的经历在此被赋予了浓重的情感色彩,实然性的历史则只不过充当了个体情感的载具。
除个人记忆因与实然历史疏离而形成审美的累积,民间记忆及相关的文学形式也是如此。如冯友兰所讲“天文学不承认月中有嫦娥,但梅兰芳可以演嫦娥奔月”,“《三国演义》中所说的关公,与《三国志》里所说的关公,不大相同”,但“社会中一般人心目中的关公,是《三国演义》中的关公”。这意味着,在历史的真实之外,还会有一种被审美化的观念的真实,民间传统属于后者。
再次看士人阶层。与民间记忆总是游离于真实历史不同,士人的相关记忆则更多奠基于实际的历史知识训练。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经学教育与历史教育是一体的,这直接导致了士人经学修养与历史修养的重叠,也使“托史言志”成为历代士人最重要的话语方式。从中国传统看,秦汉时,士人对经史知识的阐发主要是思想性的。东汉之后,则逐渐衍生出了对历史阐发的新形式:借史来感怀,借怀古来抒怀。并自此形成了中国咏史诗、怀古诗的传统。这样,抽象的记忆被形象化、景观化,也因此更具有审美价值。之后,中国士人对历史的审关发现进一步向日常生活蔓延:各类古器物成为文人士夫日常展玩雅赏的对象。相比而言,历史文物作为家庭陈设或文人雅集的谈资,具有鲜活的在场感。它不但更便于唤醒人的历史记忆,而且让人“身生后世,眼对前朝”,在古与今的交相辉映中有效延展了记忆的张力。可以认为,中国士人阶层关于历史记忆的不同呈现方式,是一个理性向情感、景观、日常生活不断蔓延的过程,也是历史的审美品格不断提升和弥散的过程。
最后是王朝、国家记忆,这种记忆主要存在于群体性的祭祀中。每次祭祀都是遍布各地的姬姓诸侯在王都的重聚,都是对共同祖先的追忆,也是对亲族团结的政治宣示。同时,祭祀活动的仪式性、秩序感和神圣性,均使对先祖的追忆显现出审美特征。对于王朝、国家来讲,这种由审美记忆维系的共同情感,是其历史得以绵延的标志。按照中国传统国家的家国同构模式,相关祭祀既是王朝、国家层面的,也被细化到社会的每个单元,如家庭、宗族等。以此为背景,在传统大一统国家,整个社会很容易被想象为有共同的族源,于是超越家族、朝代的共同祖先被设定出来,如黄帝和炎帝。这样,由祭祀承载的先祖记忆就具有了纵贯中国历史的意义,而美和艺术也必然成为其中的伴随物。
(摘编自刘成纪《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时间、历史和记忆》)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人有不同于自然界生物的长久记忆,使得记忆对于人类历史的建构异常重要。
B. 古器物成为人们家庭陈设或文人雅集的谈资,是因它更容易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
C. 中国传统教育将经学和史学合为一体,造成历代士人的话语方式都采用“托史言志”。
D. 与《三国演义》中的关公不同,《三国志》中的关公更符合现实存在的真实历史。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在论证士人阶层关于历史记忆的表达时,与民间传统的记忆呈现方式做了对比。
B. 文章末段论证了群体性的祭祀活动具有纵贯历史的意义,同时还显现出审美特征。
C. 文章基于认知世界的重心,讨论了中国文化中关于记忆的表达与情感和想象的联系。
D. 文章从个体、民间、士人和国家四个层面,论证了中国文化关于记忆的美学化表达。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历史上以黄帝和炎帝为中华民族共同祖先的设定,虽然缺乏历史的依据,却因其中国传统家国同构的模式而被人们普遍接受。
B. 从早期的经史到后世的咏史、怀古,再到古器物雅赏,随着士人历史审美范围不断扩大,历史的审美品格也不断提升和弥散。
C. 中国士人阶层关于历史记忆的显现,真实性往往高于民间的记忆及相关文学形式,这与其奠基于实际的历史知识训练有关。
D. 往昔生活并不会都成为诱发人们审美记忆的对象,只有当人们面临的现实境遇残酷时才会被美化,成为个人情感寄托的载体。
【答案】1. D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
A.“由于人有着不同于自然界生物的长久记忆,使得记忆对于人类历史的建构异常重要”原因分析错误,原文第一段“与自然界的生物不同,人不仅有长久的记忆,而且还能通过语言、文字、图像等媒介不断强化、延伸这一能力。就此而言,记忆对于人类历史的建构具有异乎寻常的重要性”中的“此”既指“长久的记忆”,又指“还能通过语言、文字、图像等媒介不断强化、延伸这一能力”。选项以偏概全。
B.“古器物”错,原文第三段“历史文物作为家庭陈设或文人雅集的谈资”说的是“历史文物”,另外,原因的概括也不全面,原文说的是“它不但更便于唤醒人的历史记忆,而且让人‘身生后世,眼对前朝’,在古与今的交相辉映中有效延展了记忆的张力”。
C.“都采用‘托史言志’”错误,原文第三段“使‘托史言志’成为历代士人最重要的话语方式”说的是“最重要”的方式,而不是“都采用”。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与民间传统的记忆呈现方式做了对比”错误,原文第三段“与民间记忆总是游离于真实历史不同,士人的相关记忆则更多奠基于实际的历史知识训练”说的是两者形成记忆的方式不同,而不是呈现记忆的方式不同。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只有当人们面临的现实境遇残酷时才会被美化,成为个人情感寄托的载体”错误,由原文第一段“几乎一切过往均会成为诱发诗情记忆的对象”可知。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有豺狼的地方就有杀戮。表面看起来宁静祥和的植物世界,其实也是一个充斥着是非恩怨的“江湖”。
植物对阳光、水分、气体和矿物质的“欲望”,与我们人类对名利的追逐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植物的一生,简而言之,就是获取阳光、水分、二氧化碳和矿物质合成自己所需物质并繁衍后代的过程。纵观植物的演化之路,从藻类逐渐演变到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过程中,植物逐渐实现了从海洋到陆地的跨越,从矮小到高大的变化,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而这一过程的主要推动力就是植物对光、水、气、肥的无穷无尽的“欲望”。
然而阳光、水分、气体和矿物质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植物缺少了光、水、气、肥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无法生存,这就催生了植物间对光、水、气、肥的激烈的“抢夺”。
浙江乌岩岭保护区的亚热带森林群落中,森林由上而下依次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
壳斗科等高大树种构成的乔木层,是这片森林真正的“统治者”,它们依赖自己高大的身躯在高空散布出更多的枝叶截留阳光,并用粗大和充满韧劲的根系牢牢抓住地面,并从地表及深处吸收矿物质和水分。为此,它们抢占了这片森林的大部分资源和空间。乔木层像一把大阳伞,但从不“呵护”底下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它们遮住了阳光和雨露。
由于竞争不过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为适应较弱的光照、较少的矿物质和水分,它们也演化出了一些应对策略,例如长出更大的叶子,形成更低的光合作用补偿点以便在较弱的光照下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还有一些灌木演变得更能适应干旱和贫瘠,“占领”了强紫外线、狂风不定、干旱、贫瘠的高海拔山区,并形成别有一番风格的高山灌丛景观。
乔木和灌木占领大部分地面,留给草本植物的就只剩些“弹丸之地”了。面对强大的乔木和不弱的灌木,柔弱的草本既没有高大的树干,也没有强大的根系,难以与它们竞争。幸好草本植物巧妙地演化出了一套充满“智慧”的生存策略:较短的寿命,较小的个体,“早婚早育”,“多子多福”,并花费几乎全部精力用于繁衍后代。
有些草本植物充分利用森林群落中时不时发生的“干扰”现象,例如滑坡、泥石流、山洪、大树倒塌等——这种干扰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被“干扰”的地块,原来的乔木和灌木死亡或尚未恢复“元气”,数年内难以恢复“势力”,许多草本植物就充分利用了这种生境,快速繁殖,并在木本植物重新占领该地块以前繁衍出足够多的种子,散播到其他类似的“干扰”环境中去。
除此之外,草本植物多为虫媒花,需要蜂、蝇、蝶等为它们传粉授精。多数情况下,虫媒植物生产较多的花粉、花蜜等奖励物质,“雇佣”特定的昆虫为其搬运花粉:将一株植物的花粉搬运到另一个体的雌蕊柱上,通过这种方式,它们的后代能够获得较多的遗传多样性(杂交优势),昆虫也获得了甜滋滋的花蜜和部分花粉,可谓“双赢”。但以兰科植物为代表的草本植物却破坏了这条“祖训”,它们吝啬地给予传粉昆虫丁点报酬,甚至一毛不拔。兰科植物的花结构比较复杂,内含1枚花粉块,所含花蜜很少甚至没有,但它们的花朵却很芳香或艳丽,许多“初来乍到”的昆虫很容易被其“美色”诱骗。
以茅膏菜科和狸藻科为代表的草本植物则通过“杀戮”获取自己所需的矿物质。茅膏菜科植物所生活的环境恶劣,缺乏氮元素,于是乎它们“聪明”地学会了“抓虫子”的本领。它们长有许多黏糊糊的“小手”,这种“小手”其实是由它们的叶子变化而来的,上面长满了头状粘腺毛,并分泌透明反光的粘液引诱昆虫。小虫子停落在叶面上时会被粘液粘住,越挣扎会陷得越深。“小手”还会做出缓慢“握拳”的动作,将小虫子牢牢“抓住”,直至腺毛分泌的蛋白质分解酶将虫体完全“消化吸收”后,“小手”又张开。通过这种策略,茅膏菜科植物可以“捕获”诸如蚂蚁、蚊蝇、浮游、豆娘这类个体较小的虫子。
选自《科学之友·植物也有江湖》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因为对光、水、气、肥有无穷无尽的欲望,所以植物完成了从海洋到陆地、从矮小到高大、从简单到复杂的跨越和演变。
B. 乔木依靠自己高大的身躯和粗大、充满韧劲的根系,帮助它截留了阳光,吸收了水分、矿物质,占领了整片森林的资源和空间。
C. 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干扰现象后,草本植物充分利用被“干扰”的地块快速繁衍出足够多的种子,以期占领这块土地的资源和空间。
D. 茅膏菜科植物通过分泌透明反光粘液粘住被引诱来的小虫,同时收缩叶子将小虫牢牢抓住,直至虫体被完全分解吸收再张开叶子。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一开篇写植物之间充满“是非恩怨”,并将这样的植物世界比喻为“江湖”,起到了提升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 灌木竞争不过高大的乔木,于是进化出更大的叶子,降低光合作用补偿点,以便占领干旱和贫瘠的高海拔地区。
C. 虫媒植物通过给予花粉等,使昆虫为其传精授粉,从而让后代获得杂交优势,这表明草本植物为了生存而充满“智慧”。
D. 作者在行文中多处使用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植物世界暗藏着强大的求生本能”。
6. 植物世界里的哪些特征让它看上去好似一个“江湖”?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答案】4. D 5. B
6. ①植物也像人一样对阳光、水分、气体和矿物质有强烈的欲望,并为此进行激烈的争夺;②植物为了生存各自寻找到各种各样的应对策略,展现出竞争的“智慧”;③植物之间也有“欺骗”和“杀戮”。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正因为……所以……”以偏概全。原文是“而这一过程的主要推动力就是植物对光、水、气、肥的无穷无尽的‘欲望’”,注意是“主要推动力”。
B.“占领了整片森林的资源和空间”夸大其词,原文是“抢占了这片森林的大部分资源和空间”,注意是“大部分”,而不是全部。
C.“占领这块土地的资源和空间”错,原文是“并在木本植物重新占领该地块以前繁衍出足够多的种子,散播到其他类似的‘干扰’环境中去”,繁衍种子的目的是占领其他“干扰”环境。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以便占领干旱和贫瘠的高海拔地区”错,原文是“由于竞争不过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为适应较弱的光照、较少的矿物质和水分,它们也演化出了一些应对策略,例如长出更大的叶子,形成更低的光合作用补偿点以便在较弱的光照下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还有一些灌木演变得更能适应干旱和贫瘠,‘占领’了强紫外线、狂风不定、干旱、贫瘠的高海拔山区,并形成别有一番风格的高山灌丛景观”,可见“进化出更大的叶子,降低光合作用补偿点”的目的并非“占领干旱和贫瘠的高海拔地区”,选项强加关系。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植物对阳光、水分、气体和矿物质的‘欲望’,与我们人类对名利的追逐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阳光、水分、气体和矿物质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植物缺少了光、水、气、肥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无法生存,这就催生了植物间对光、水、气、肥的激烈的‘抢夺’”可知,植物也像人一样对阳光、水分、气体和矿物质有强烈的欲望,并为此进行激烈的争夺;
根据“由于竞争不过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为适应较弱的光照、较少的矿物质和水分,它们也演化出了一些应对策略,例如长出更大的叶子,形成更低的光合作用补偿点……”“幸好草本植物巧妙地演化出了一套充满‘智慧’的生存策略:较短的寿命,较小的个体……”“有些草本植物充分利用森林群落中时不时发生的‘干扰’现象……”“多数情况下,虫媒植物生产较多的花粉、花蜜等奖励物质,‘雇佣’特定的昆虫为其搬运花粉……可谓‘双赢’”,可知,植物为了生存各自寻找到各种各样的应对策略,展现出竞争的“智慧”;
根据“兰科植物的花结构比较复杂,内含1枚花粉块,所含花蜜很少甚至没有,但它们的花朵却很芳香或艳丽,许多‘初来乍到’的昆虫很容易被其‘美色’诱骗”“以茅膏菜科和狸藻科为代表的草本植物则通过‘杀戮’获取自己所需的矿物质”可知,植物之间也有“欺骗”和“杀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失楼台
王鼎钧
每当我看到平面上高耸的影像,就想起外祖母家的堡楼,黑色的砖,青色的石板,层层堆起,屋脊高出一切,露出四面锯齿形的避弹墙,像戴了皇冠一般。是外祖父的祖父建造了他的家园。他造好一座高楼,买下枪枝,然后建造周围的房屋。所有的强盗土匪,都从这座建筑物得到警告,他们在外边脚步加快,不敢停留。
到外祖父的时候,土匪攻进这个镇,要他投降。他把家人迁到楼上,带领枪手在楼顶支撑,四天四夜。土匪的枪打得堡楼的上半部尽是密密麻麻的弹痕,但没一个土匪能进院子。舅舅就是在那次枪声中出生的。枪战的最后一夜,宏亮的男婴的啼声由楼内传到楼外。土匪听到生命的呐喊,头目对手下说:“这家人添了壮丁,有后了。我们已抢到不少的金银财宝,何必再和这家结下子孙的仇恨呢?”土匪撤退,舅舅也停止哭泣。
等到我走进这个没落的家庭,外祖父已去世,家丁已失散,楼上的弹痕已模糊不清。二十几年来外祖母没再到楼上去过,让许多鸽子在楼上繁殖。楼顶不见人影,垛口上经常堆满了这种灰色的鸟,在金黄色的夕阳照射之下,闪闪发光,好像是皇冠上镶满了宝石。
外祖母经常在楼下抚摸黑色的墙砖,担忧这座建筑能支持多久。砖已风化,砖与砖之间的缝隙处石灰多半裂开,楼上的梁木被虫蛀坏,夜间隐隐有像是破裂又像摩擦的咀嚼之声。每天傍晚,她搬一把椅子,对着楼抽她的水烟袋。水烟呼噜呼噜地响,楼顶鸽子也咕噜咕噜答地叫,好像她老人家跟这座高楼在亲密地交谈。
一天,里长来了,指着砖上的蜂窝对她说:“这座楼到了它的大限,随时倒塌,为什么还不把它拆掉呢?”里长又说:“这座楼很高,连一里外都看得见。要是日本鬼子老远先看见你家的楼,一定要开炮往你家打。他怎么会知道楼上没有中央军或游击队呢?”
外祖母抽着她的水烟袋,没说话。这时,天空响起一阵呼噜呼噜的声音,把水烟袋的声音吞没,把鸽子的叫声压倒。里长往天上看,我也看,我们都没看见什么。只有外祖母不看天,看她的楼。
呼噜呼噜的声音消失了,不久又从天上压下来,坠落非常之快。一架日本侦察机忽然到了楼顶上,那刺耳的声音,好像是对准我们的天井直轰。满楼的鸽子惊起四散,就好像整座楼已经炸开。老黄狗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围着楼汪汪。外祖母把平时不离手的水烟袋丢在地上,把我搂在怀里……
里长的脸比纸还白,他的语气里充满了警告:“危险呀!要是飞机丢个炸弹下来,一定瞄准你这座楼。”
这天晚上,舅舅用很低的声音和外祖母说话。我梦中听来,也是一片咕噜。“不行!”偶然,我听清楚了两个字。
我在咕噜咕噜声中睡去,又在咕噜咕噜声中醒来。睁开眼睛,天已经亮了,一大群鸽子在院子里叫个不停。
唉呀!云层下面已经没有那巍峨的高楼,楼变成了院子里的一堆碎砖,几百只鸽子站在砖块堆成的小丘上咕咕地叫。昨晚没有地震,没有风雨,但是这座高楼塌了。不!它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地蹲下来,坐在地上,半坐半卧,得到彻底的休息。它没有打碎屋顶上的一片瓦也没有弄脏院子——只是非常果断而又自爱地改变了自己的姿势,不妨碍任何人。
外祖母在这座大楼的遗骸前点起香,喃喃祷告。然后她对舅舅说:“你年轻,我不留下你牢守家园。男儿志在四方,你既然要到大后方去,也好!”舅舅听了,给外祖母磕了一个头。外祖母任他跪在地上,居高临下,把责任和教训倾在他身上:“你记住,在外边处处要争气,有一天你要回来,在这地方重新盖一座楼……”
舅舅走得很秘密,他就像平时在街上闲逛一样,摇摇摆摆。外祖母依着门框,目送他远去,表面上就像饭后到门口消化胃里的鱼肉一样。但等舅舅消失以后,她回屋里哭了一天,我陪着她哭,院子里的鸽子也发出哭声。
以后,我没有舅舅的消息,外祖母也没有我的消息,我们像蛋糕一样被切开了。但是我们不是蛋糕,我们有意志。我们相信抗战会胜利,就像相信太阳会从地平线上升起来。从那时起,我爱平面上高高拔起的意象,爱登楼远望,看长长的地平线,想自己的楼阁。
(有删改)
文本二:
脚印
王鼎钧
万籁无声,忽然满耳都是还乡、还乡、还乡——还记得吗?乡间父老讲故事,两人在旅店里认识,讲起自己家乡有高楼。一个说,我们家乡有座高楼,楼顶上有个麻雀窝,窝里有几个麻雀蛋。有一天窝破了,这些蛋在半空中孵化,新生的麻雀就翅膀硬了,可以飞了。所以那些麻雀一个也没摔死,都贴地飞,然后一飞冲天。你想那座楼有多高?另一个旅客笑笑,不愠不火:我们家乡也有一座高楼,有一次,有个小女孩从楼顶上掉下来了,到了地面上,她已长成一个老太太。我们这座楼比你们那一座,怎么样?
当年悠然神往,一心想奔过去看那样的高楼,千山万水不辞远。现在呢,我想高楼不在远方,它就是故乡。我一旦回到故乡,会恍然觉得当年从楼顶跳下来,落地变成了老翁。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外祖母家高楼兴败为线索,从威严坚固,到衰朽落寞,再到一夜倒塌,其境遇是与外祖母家族命运紧紧关联的。
B. 本文没有具体的年代地点,但读者可由土匪抢劫、日军飞机和游击队等联想其背景,这反而使文章拥有了历史场景感。
C. 本文善用比喻,如将舅舅离开时外祖母的状态喻为“到门口消化胃里的鱼肉一样”,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她无奈的克制。
D. 文章结尾写到“从那时起,我爱平面上高高拔起的意象”,这句话结构上呼应了首段内容,也深化了本文的情感主旨。
8. 文本一中多次写到“呼噜呼噜”和“咕噜”两种声音,请分析其作用。
9. “高楼”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①两种类似的声音代表不同的事物,反复出现,强调童年记忆的独特深刻;②飞机声与祖母的水烟声相似,使人不易察觉其到来,有助于制造飞机靠近的突然性;③“我在咕噜咕噜声中睡去,又在咕噜咕噜声中醒来”为下文做铺垫,暗示鸽子已提前感知楼体的坍塌,同时,这种声音掩盖了外祖母和舅舅的商量,后文揭露舅舅的“秘密”也就显得自然。
9. 文本一:高楼是家国兴衰的见证,既象征着外祖母家庭的兴衰,也象征着国家的兴衰。
文本二:高楼象征着对故乡的怀念,也暗示着世事的变迁与命运的离散。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本文善用比喻,如将舅舅离开时外祖母的状态喻为‘到门口消化胃里的鱼肉一样’”错误。将舅舅离开时外祖母的状态写为“到门口消化胃里的鱼肉一样”,是比拟,不是比喻。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水烟呼噜呼噜地响”是外祖母水烟袋的声音,“楼顶鸽子也咕噜咕噜地叫”是鸽子的叫声,这两种声音是作者同年记忆里两种类似的声音,反复出现,强调童年记忆的独特深刻。
“天空响起一阵呼噜呼噜的声音”“呼噜呼噜的声音消失了”,用“呼噜呼噜”形容飞机的声音,让我们联想祖母的水烟声,可见二者声音相似,使人不易察觉其到来,有助于制造飞机靠近的突然性。
“我在咕噜咕噜声中睡去,又在咕噜咕噜声中醒来”中“咕噜咕噜声”,这是外祖母与舅舅在夜里说话的声音,这种声音让我们联想到鸽子的叫声,可见其不清晰,从小孩子来看,他们在秘密商量着重要的事情。“我在咕噜咕噜声中睡去,又在咕噜咕噜声中醒来”,结构上,下文写“一大群鸽子在院子里叫个不停”“云层下面已经没有那巍峨的高楼,楼变成了院子里的一堆碎砖,几百只鸽子站在砖块堆成的小丘上咕咕地叫”,为下文做铺垫,暗示鸽子已提前感知楼体的坍塌。内容上,这种声音掩盖了外祖母和舅舅的商量,后文“舅舅走得很秘密”,揭露舅舅的“秘密”也就显得自然。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文本一,结合“他造好一座高楼,买下枪支,然后建造周围的房屋。所有的强盗土匪,都从这座建筑物得到警告,他们在外边脚步加快,不敢停留”“到外祖父的时候,土匪攻进这个镇,要他投降。他把家人迁到楼上,带领枪手在楼顶支撑,四天四夜”“等到我走进这个没落的家庭,外祖父已去世,家丁已失散,楼上的弹痕已模糊不清”“云层下面已经没有那巍峨的高楼,楼变成了院子里的一堆碎砖”可知,文章写外祖母家的堡楼从兴建、保护家人安全到最后坍塌,象征着外祖母家庭的兴衰;同时外祖母家的兴衰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关联,也象征着国家的兴衰。可见,“高楼”是家国兴衰的见证。
文本二,结合“忽然满耳都是还乡、还乡、还乡——还记得吗?乡间父老讲故事,两人在旅店里认识,讲起自己家乡有高楼”“想高楼不在远方,它就是故乡”可知,高楼是故乡的象征,象征着对故乡的怀念;“我一旦回到故乡,会恍然觉得当年从楼顶跳下来,落地变成了老翁”我从乡间父老的故事中感悟到了独特且深刻的人生哲理,也暗示着世事的变迁与命运的离散。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韩战于浊泽,韩氏急。公仲朋谓韩王曰:“与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韩王曰:“善。”乃做公仲之行,将西讲于秦。
楚王闻之,大怒,召陈轸而告之。陈轸曰:“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乡,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做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令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己也。纵韩为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国不大病矣。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韩。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大说,乃做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弊邑虽小,已悉起之矣。愿大国遂肆意于秦,弊邑将以楚殉韩。”
韩王大说,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告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矣。秦欲伐楚,楚因以起师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以使人报于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夫轻强秦之祸,而信楚之谋臣,王必悔之矣。”韩王帛听,遂绝和于秦。秦果大怒,兴师与韩氏战于岸门,楚救不至,韩氏大败。
韩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兵为秦禽,智为楚笑,过听于陈轸,失计于韩也。
(节选自《战国策·韩一》,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B. 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C. 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D. 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信王之救己也”与“小信未孚”(《曹刿论战》)两句中“信”字含义不同。
B. 德,文中意思是感激,与“惟吾德馨”(《陋室铭》)中“德”字含义不同。
C. 弊邑,即敝邑,古代对自己的国家的谦称,也可用于指偏僻的地方。
D. “遂绝和于秦”与“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绝”字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韩两国在浊泽交战,韩国处境艰难,于是公仲明向韩王提出与秦国讲和,共同攻打楚国的主张。
B. 楚国陈轸明晓韩国与秦国讲和利害,担心楚国受到秦国的攻击,在被楚王召见后,向楚王阐明了自己的意见。
C. 楚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戒严,挑选军队前去帮助韩国,韩国得到了楚国的救援,于是停止公仲明出使秦国。
D. 韩王并没有采取公仲明的意见,最终上当受骗,导致韩军与秦军作战,大败于岸门,受到了天下人的嘲笑。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
(2)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
【答案】10. A 11. D 12. C
13. (1)现在秦国的意图是要攻打楚国,大王不如通过张仪同秦国讲和,送给它一座大城市,同秦国一起攻打楚国。
(2)倚仗楚国的虚名,轻易停止同强秦这样的敌人讲和,一定会被天下人耻笑了。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韩国得到楚国的援救,一定会轻视秦国;轻视秦国,它应付秦国一定不恭敬。这样我们便可以使秦韩两国的军队疲惫不堪,从而解除楚国的忧患。
“轻”的宾语为“秦”,所以应在“秦”后面断开,且“轻秦”与“应秦”为两个独立的动作,中间应断开,排除CD;
“免”的宾语为“楚国之患”,中间不应断开,所以应在“而”前面断开,排除B。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A.“信”,相信。句意:使韩国相信大王是在救它。
“信”,信用。句意:(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
两句中“信”字含义不同。
B.“惟吾德馨”的“德”,品德。句意:只是因为我品德高尚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德”字含义不同。
D.“绝”,停止。句意:就同秦国停止讲和。
“绝”,横渡。句意:却能横渡江河。
两句中“绝”字含义不同。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挑选军队前去帮助韩国,韩国得到了楚国的救援”错误。由原文“楚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可知,楚国挑选军队声言救助韩国。由原文“秦果大怒,兴师与韩氏战于岸门。韩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兵为秦禽,智为楚笑,过听于陈轸,失计于韩也”可知,事实上并没有前去帮助韩国,韩国并没有得到楚国的救援。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因”,通过;“为和于秦”,状语后置,“于秦为和”;“赂”,送。
(2)“恃”,倚仗;“轻”,轻易;“必为天下笑矣”,被动句,“为”表被动。
参考译文:
秦、韩两国在浊泽交战,韩国告急。公仲明对韩王说:“盟国不能依靠。现在秦国的意图是要攻打楚国,大王不如通过张仪同秦国讲和,送给它一座大城市,同秦国一起攻打楚国。这是以一换二的计策。”韩王说:“好。”于是就为公仲明出行做准备,将到西方同秦国讲和。
楚王听此消息,大为生气,马上召见陈轸并告诉他。陈轸说:“秦国想攻伐我国已经很久了,如今又得到韩国一座大城市,秦韩两国合兵向南,秦国多年梦寐以求的事今天已经实现了,楚国必然会被进攻。大王要听从我的意见:在全国实行戒严,挑选军队声言援救韩国,让战车布满道路。派遣使者,增加使者的车辆,加重使者的聘礼,使韩国相信大王是在救它。韩国如果不能听从我们,一定会感激大王,绝不会联兵而来。这样秦、韩两国不和,秦兵虽然来到,楚国不会遭受大的损失。韩国如果能够听从我们,同秦国决裂,秦国必然大怒,因而痛恨韩国。韩国得到楚国的援救,一定会轻视秦国;轻视秦国,它应付秦国一定不恭敬。这样我们便可以使秦韩两国的军队疲惫不堪,从而解除楚国的忧患。”楚王便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戒严,挑选军队声言援救韩国,派遣使者,增加使者的车辆,加重使者的聘礼。让使者对韩王说:“敝国虽小,已经全部动员起来了,希望贵国随心所欲地对付秦国,敝国为韩国将不惜牺牲一切地进行帮助。”
韩王十分高兴,便停止公仲明使秦。公仲明说:“不行,采取行动使我们吃苦头的是秦国;用虚假的名义来援救我们的是楚国。倚仗楚国的虚名,轻易停止同强秦这样的敌人讲和,一定会被天下人耻笑了。何况楚、韩两国不是兄弟国家,又不是预先约定共谋攻打秦国的,情况是秦国要攻打楚国,楚国这才发兵声言援救韩国的,这一定是陈轸的阴谋。再说大王已经派人通知秦国了,如今使者不去,是欺骗秦国。忽视强秦的灾祸,却听信楚国的谋臣,大王一定要后悔的了。”韩王不听从,就同秦国停止讲和。秦国果然大怒,发兵与韩国交战于岸门。楚国的救兵不到,韩国大败。
韩国的军队并不弱小,人民并不愚昧,可是军队被秦国俘获,谋略被楚国耻笑,是因为错误地听信了陈轸,没有采纳公仲明的计策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
辛弃疾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
注:此诗作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至南宋嘉泰三年(1203年)年间,作者闲居带湖、瓢泉,其间除南宋绍熙三年(1192年)至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一度被起用为福建安抚使外,一直赋闲在家。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写词人整日借酒浇愁,一生的梦想因没能改变时局而全部成空,一个“空”字道尽心酸无限。
B.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写词人回想少年歌舞升平的时光,表现出词人在现实不如意的情况下对美好过往的留恋。
C. “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写词人被鸣钟吵醒后再难入眠,面对的是“卷地西风”。“卷地西风”暗指严酷的现实。
D. 这首词丰富的联想与跌宕起伏的笔法相结合,通篇蕴含着开阖顿挫、腾挪跌宕的气势,与词人沉郁雄放的风格相一致。
15.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上阙词人逃避现实,借酒消愁,但想到刘邦和秦始皇,英雄惺惺相惜,表达了诗人渴望能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理想。
②下阙回首少年志向,梦断难眠的背后是优国忧民的使命担当以及面对西风卷地的严酷现实决不低头的豪情壮志。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表现出词人在现实不如意情况下对美好过往的留恋”错误。“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是写词人回想少年时的壮志豪情,表达了词人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
故选 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人生态度的能力。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的意思是:整日在借酒浇愁的状态中度过,一生的努力因没能改变国家的败局而全部成空。古今往来的英雄们本就不多,却因时间的流逝而淹没,再也难找到像刘邦、秦始皇那样的英雄。英雄惜英雄的怅然,刘邦和秦始皇的时代,是他认为两个英雄豪杰辈出又命运起伏的时代。古今往来的英雄们,为时间的流逝而淹没,但是心中的宏大梦想却不曾忘却,字里行间中作者为国家舍身立命而不达的情怀更加让人感慨。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的意思是:英雄年少种种,身世经历全都在梦中显现。结果老僧在半夜时分错误地鸣钟,惊醒后难眠,连钟声也听不得,只有西风呜咽。写少年梦被山僧撞破,惊醒后难眠,却连钟声也听不得,只有西风呜咽。虽然表面上看是想逃避现实,实际上作者丝毫没有忘记国家大事,时刻想着的还是报效国家。“卷地西风”更是突出看当时严酷的现实,“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行人动作角度夸张地表现了蜀道极高,难以跨越的险状。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秦国搜刮、挥霍六国珍宝的行为。
(3)古人对生命易衰非常敏感,常从鬓发的细微变化生出深沉的感喟,这样的情感抒写在唐诗宋词中比比皆是,如“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扪参历井仰胁息 ②. 以手抚膺坐长叹 ③. 奈何取之尽锱铢 ④. 用之如泥沙 ⑤. 艰难苦恨繁霜鬓 ⑥. 潦倒新停浊酒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扪”“胁息”“抚膺”“坐”“长”“锱铢”“繁”“潦倒”“搔”“簪”。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不仅是人文的传承,也是时代的镜子。近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四版付梓,修订增补了近千条新词语。每一条新词都是一分变化,为读懂今日之中国提供了索引。
由“弯道超车”等看到科技攻关的__①___(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艰难的过程,所以才要努力去“弯道超车”。实现“超车”,最终的决定因素一定是人。现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人员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了50岁,而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274个重点岗位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85%以上。这种对比的变化,又怎会不让我们对中国的创新充满信心?
由“共享经济”等看到社会风貌的 ② (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这十年是各种新潮文化不断走入人们生活的十年,手中的方寸屏幕,已可连接__③___(指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满足各种需求,这种便捷性是世界上其他的很多地方难以想象的。中国已经拥有全球最大的消费互联网市场,意味着消费领域的创新往往在中国首发,这种“酷”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来说还将持续,未来也会成长为中国的软实力之一。而在新事物到来的浪潮中,传统文化并未缺席。此次增补的“见贤思齐”“文以载道”“乡梓”“束脩”等词,充分说明我们没有忘记对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还要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成为一种时尚。
17. 根据括号中的解释,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19. 以下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语言不仅是人文的传承,也是时代的镜子。
B. 每一条新词都是一分变化,为读懂今日之中国提供了索引。
C. 这种对比的变化,又怎会不让我们对中国的创新充满信心?
D. 而在新事物到来的浪潮中,传统文化并未缺席。
【答案】17. 锲而不舍 日新月异 万千世界
18. 这种“酷”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还将持续,未来也会成为中国的软实力之一。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原文“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可填“锲而不舍”。
第二空,根据原文“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可填“日新月异”。
第三空,根据原文“指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可填“万千世界”。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成分赘余,“对”引出对象,“来说”赘余,应改为“这种‘酷’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还将持续”。
搭配不当,“成长为”应改为“成为”。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语言……是时代的镜子”使用了比喻,本体是语言,喻体是镜子。
B.没有使用修辞手法。
C.“这种对比的变化,又怎会不让我们对中国的创新充满信心?”使用了反问。
D.“传统文化并未缺席”,“缺席”使用了拟人。
故选B。
(二)语言文字运用II(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猴痘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病毒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症状持续2~4周。皮疹通常从面部开始, ① ,四肢皮疹尤为显著。
猴痘病毒多发于猴类,也可传染给其他动物, ② 。人类被携带猴痘病毒的动物咬伤后,可能通过血液、体液等途径感染上猴痘病毒。另外,在人与人长时间的密切接触中,病毒也可能通过飞沫传播。
预防猴痘, ③ ,外出戴好口罩,接触过可疑动物要及时洗手。宠物爱好者、动物饲养和检疫人员等高危人群更要加强防护,防止咬伤,避免直接接触不明动物的血液、分泌物等。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 请用以“猴痘”开头的问句分别概括各段主要内容。
【答案】20. ①逐渐扩散到其他部位
②偶尔会传染给人类
③要做好自我防护 21. 第一段:猴痘的临床表现(或病症表现)有哪些(或是什么)?
第二段:猴痘的传播途径(或感染途径)有哪些(或是什么)?
第三段:猴痘预防措施有哪些(或是什么)?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前文“从面部开始”和后文“四肢皮疹”可见,皮疹会逐步扩散,故可填写为“逐渐扩散到其他部位”。
②根据后文“被携带猴痘病毒的动物咬伤后,可能通过血液、体液等途径感染上猴痘病毒”“人与人长时间的密切接触中……也可能通过飞沫传播”可知,猴痘并不会传染给人类,但这种情况并不常见,故可填写为“偶尔会传染给人类”。
③该空要填的是预防猴痘的方法,根据后文的“戴好口罩”“及时吸收”“加强防护”等可见,主要是“要做好自我防护”。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选用句式和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题干要求“以‘猴痘’开头的问句”概括内容,注意在提取出主要内容后要依照要求的句式进行概括。
第一段,根据“猴痘……临床表现主要为……”可看出,其主要内容是介绍猴痘的临床表现,故可概括为“猴痘的临床表现(或病症表现)有哪些(或是什么)”。
第二段,从“被携带猴痘病毒的动物咬伤后,可能通过血液、体液等途径感染上”“可能通过飞沫传播”可见,介绍的是猴痘的传播途径,故可概括为“猴痘的传播途径(或感染途径)有哪些(或是什么)”。
第三段,从“预防猴痘……戴好口罩……及时洗手防止咬伤,避免直接接触不明动物的血液、分泌物等”可见,介绍的是预防猴痘的措施,故可概括为“猴痘的预防措施有哪些(或是什么)”。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幕府燕闲录》记载,范仲淹曾替人写墓志铭,当他写毕封好刚要发送时忽然想到这篇铭文不能不给尹洙看看。第二天,他把铭文交给尹洙过目,尹洙看后说:“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因此,不可不谨慎啊。现在你把转运史写作部刺史、知州写成了太守(汉代官名),虽然是属于清雅古隽的说法,但现实却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代必然会产生疑惑啊。”范仲淹听了,颇为感叹地说:“多亏请你看了,否则,我差一点要失误啊。”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
材料所讲的是范仲淹给别人写好墓志铭后给尹洙看,尹洙给他指出了问题,然后范仲淹虚心接受。这是一个典型的记叙性材料作文,我们可以由果溯因去推知材料中包含的立意内容。
当尹洙提出了范仲淹墓志铭中存在的问题后,范仲淹为什么说“多亏请你看了,否则,我差一点要失误啊”。由此我们可以推知,他是一个虚心且勇于接受自己失误或问题的人。前面,当他写完文章后,并没有认为自己写得不错而不给别人看,他认为应该给尹洙看,这说明他不是一个盲目自大的人,而是一个愿意接受别人意见的人。此外,尹洙而没有因为范仲淹的文章出名就一味地肯定,而是中肯地指出了范仲淹文章中存在的问题,由此可知,他是一个实事求是,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人。而以上分析正是写作的立意所在。我们可以从范仲淹的角度入手,也可以从尹洙的角度入手,这样材料的立意角度就是多样的。
写作的时候,我们可以概括材料引出观点,比如“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才会有更大的进步”。当然也可以以有文采有语言引出观点,比如运用一组排比句,这组排比句的主体句式可以是“虚心……”然后再简要扣材料。接下来就是针对观点的论述,这类观点也适合正反对比或并列式。如果是正反对比式,就可以从“虚心接受意见者进步更大”和“不虚心接受意见者难有大的成就”两个方面加以论述,可以结合具体的事例。最后照应开头或观点,在结尾处也可以采用“豹尾式”,不要过长。
立意:
1.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2.盲目自大不可取。
3.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期中真题】四川省绵阳市绵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半期模拟检测语文试题.zip: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四川省绵阳市绵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半期模拟检测语文试题.zip,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宋史》卷四百十八),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综合检测(五)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综合检测(五)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绵阳市绵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绵阳市绵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共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