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9.《屈原列传》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9.《屈原列传》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1页
    9.《屈原列传》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2页
    9.《屈原列传》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9 屈原列传综合训练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9 屈原列传综合训练题,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内文段阅读+课内外对比阅读试题项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甲)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之。(节选自《屈原列传》)(乙)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遣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兄弟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楚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睢曰:“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怀王之子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王令一将军诈为王,伏兵武关,楚王至则闭关动之,与俱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藩臣礼,要以割巫、黔中郡。楚王欲盟,秦王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因不复许,秦人留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子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昭睢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湣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又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楚人立之。 十八年,楚怀王亡归。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十九年,楚怀王发病,薨于泰,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  臣光曰:甚哉秦之无道也,杀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竞也,忍其父而婚其仇。乌呼,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A.始寡人与王约为兄弟/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B.始寡人与王约为兄弟/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C.始寡人与王约/为兄弟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D.始寡人与王约为兄弟/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2)对文中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A.令尹: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最高官衔,是掌握整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总揽军政大权于身。B.迁:指变动官职,既可以指晋升或调动官职,也可以指贬谪、放逐。C.入质:指诸侯、属国或藩部送其子弟于中央朝廷或其他诸侯,作为抵押或表示臣服。文中的人质就是顷襄王。D.婚姻:古意是指约为儿女亲家,古人结婚也称“结大义”,男方为姻,女方为婚;“婚姻”的今意为结婚的事情或男女双方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A.(甲)文中屈原虽被疏远,却直言劝谏,显示出其精忠尽职且思虑周祥。“秦,虎狼之国,不可信”,这一判断显示出屈原对秦国的清醒认识和远见卓识。B.(甲)文中屈原希望楚王能够醒悟发愤图强,再次触怒了令尹子兰,于是子兰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于是“王怒而迁之”。C.(乙)文中秦王派人送信给楚怀王,说秦国攻打楚国是因为楚太子凌辱杀害了他的重臣,又不辞而别,实在气愤难忍,所以才派兵攻打,希望重新结盟。D.(乙)文中楚怀王从秦国逃跑,结果被秦国人发现,秦王派人封锁了通往楚国的道路,楚怀王只好逃到赵国,但赵国人不敢接纳他,后来被秦国人追上。(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②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5)楚怀王客死秦国,当时的太子即顷襄王在齐国做人质。根据乙文概括出顷襄王得以继位的有利因素。答案解析【答案】:(1)A(2)D(3)B(4)①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不能知人善任招致的祸患啊!②楚国的国君如果能掌握正确的治国之道,如果能任用贤能的大臣,秦国即使强大,哪里敢肆意凌辱楚国呢!(5)①楚国大臣认为要另外选定王位继承人的时候,昭睢认为违背怀王的心愿立庶子为王不合适,坚持要迎回太子继位。②齐国有人主张扣留楚国太子和楚国做交易,齐国丞相认为如果齐国扣留了太子,楚国就会另立新王,这样,齐国就等于空守一个人质又在世人面前蒙受不仁不义的罪名。③齐湣王最后听取了丞相的意见,送楚太子回国。【解析】(1)“约为兄弟”必须连在一起才能表达完整语意,排除C。“太子入质”“至欢也”是两件事,中间要断开,排除B。“寡人”是句子的主语,其前断句,排除D。译文:当初我与大王约为兄弟,在黄棘立盟,你派太子来我国做人质,彼此关系非常融洽。谁知楚太子凌辱杀害了我的重臣,不辞而别,我实在气愤难忍,所以才派兵攻打你的边境。故选:A。(2)D.“男方为姻,女方为婚”有误。男方为婚,女方为姻。故选:D。(3)B.“于是子兰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分析有误,原文为“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子兰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故选:B。(4)①兵,军队;亡,失去;身,自己;为天下笑,被动句,被天下人耻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判断句。译文: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不能知人善任招致的祸患啊!②诚,如果;道,方法;陵,通“凌”,凌辱;乌……哉,固定句式,哪里……呢。译文:楚国的国君如果能掌握正确的治国之道,如果能任用贤能的大臣,秦国即使强大,哪里敢肆意凌辱楚国呢!(5)原文说到“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子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昭睢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楚国大臣认为要另外选定王位继承人的时候,昭睢认为违背怀王的心愿立庶子为王不合适,坚持要迎回太子继位。原文说到“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又于天下也’”。齐国有人主张扣留楚国太子和楚国做交易,齐国丞相认为如果齐国扣留了太子,楚国就会另立新王,这样,齐国就等于空守一个人质又在世人面前蒙受不仁不义的罪名。原文说到“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齐湣王最后听取了丞相的意见,送楚太子回国。参考译文:(乙)秦国向楚国发动进攻,夺取八座城池。秦王派人送信给楚王说道:“当初我与大王约为兄弟,在黄棘立盟,你派太子来我国做人质,彼此关系非常融洽。谁知楚太子凌辱杀害了我的重臣,不辞而别,我实在气愤难忍,所以才派兵攻打你的边境。现在听说大王将太子送到齐国充当人质,求得和解。我国与楚国相邻接壤,相互通婚,结为婚姻亲家。如果今日秦国与楚国不能友好相处,就无法去号令别的诸侯。我希望与大王在武关会面,当面结成友好盟约,这是我最大的愿望啊。”楚怀王为此深感忧虑,想前往赴约,又担心上当受骗,想不去又担心秦国会更加愤怒。丞相昭睢说:“秦国如豺狼一般,有吞并各诸侯之心,不可以相信呀!”楚怀王的儿子子兰却劝怀王去赴约,于是楚怀王到了秦国。秦王命令一位将军装扮成自己,并在武关埋伏下重兵,楚王一到便关闭城门将他劫持,带着他西行到咸阳,秦王在章台宫以藩臣的礼节接待了他,逼迫楚怀王割让巫郡、黔中郡。楚王想与秦王缔结盟约,秦王却想先得到土地。楚王愤怒地喊道:“秦国欺骗了我,又强迫我割地!”不肯答应。秦国便把他扣留下来。楚国的大臣们都十分担忧,就一起商量说:“我们的君王被秦国扣留不能回国,还以割地相威胁,而太子又在齐国充当人质。假如齐国、秦国联合一起对付我们,那么楚国就要灭亡了!”于是打算拥立在国内的王子继承王位。昭睢说:“君王和太子都被困在国外,现在我们又违背君王的意愿去拥立他的庶子,不合适。”于是到齐国假称楚怀王去世,要迎太子回国即位。齐滑王召集群臣商量对策,有人建议:“不如扣留太子要求楚国割让淮河以北的土地。”齐国的丞相说:“不能这样做。如果我们扣留了太子,楚国就会另立新王,这样,我们就等于空守一个人质又在世人面前蒙受不仁不义的罪名。”那个主张扣留太子的人又说:“不见得。如果楚国拥立新王,我们就与新王做交易,说:“让给我们下东国,我们替你杀掉太子。不然,将会联合秦、韩、魏三国共同出兵送太子回国继承王位。”齐潜王最后听取了丞相的意见,送楚太子回国,楚国便立他为楚王。周赧王延十八年(前297年),楚怀王逃跑,准备回到楚国。结果被秦国人发现,秦王派人封锁了通往楚国的道路,楚怀王只好从小路逃到赵国。此时赵主父在代郡,赵国人不敢接纳他。楚怀王又准备逃往魏国却被秦国人追上,又被捉住送回秦国。周赧王延十九年(前296年),楚怀王生病,死在了秦国,秦人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都非常哀怜他,像是自己的亲人死了一样十分悲伤。各诸侯从此不再尊重秦国。臣司马光说:秦国太霸道无理了,不仅害死楚怀王,还威逼其子楚襄王;楚国太软弱无能,也太不争气了,忍受杀父之仇,又与自己的敌人通婚。呜呼!楚国的国君如果能掌握正确的治国之道,如果能任用贤能的大臣,秦国即使强大,又怎敢肆意凌辱楚国呢!所以作为一国的君主,不求治国之道而只想扩张势力,这正是国家处于危险境地的原因。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1)下列对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     形容:形体和容貌。B.新沐者必振衣        新沐:刚洗完澡。C.不凝滞于物         凝滞:停止不动。D.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常流:经常流动。(2)下列对“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整个世道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B.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C.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并推波助澜呢?D.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像流水那样推波助澜呢?(3)下列人物不符合渔父所说“圣人”条件的一项是①屈原 ②文天祥 ③李白 ④苏洵 ⑤辛弃疾 ⑥史可法 ⑦归有光[  ]A.①②③⑤⑥B.①②④⑤⑥C.①③④⑤⑦D.②③④⑥⑦(4)作者引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用意是[  ]A.屈原过于清高、正直,不仅遭人嫉妒,而且为一般人不理解,指出屈原不能知权达变适应社会、顺应时代。B.说明屈原坚守节操,德才兼备,不肯同流合污,意在指责楚王无知人之明,同时也含蓄地批评了屈原孤芳自赏的态度。C.赞扬屈原保持了高洁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作者借渔父之口,表达了对迫害屈原的那个昏聩邪恶的统治集团的愤慨。D.肯定了屈原能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但不同意屈原认为整个世界都混浊的见解,作者的认识比屈原要客观辩证些。【答案】:1.A;2.C;3.A;4.C;解析:(1) B项“沐”,洗头;C项“凝滞”,拘束,执著;D项“常流”,江水。 (2) 注意“随其流”的翻译,应该是“随波逐流”的意思。 (3) 屈原、文天祥、李白、辛弃疾、史可法...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一)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有删节)(二)夫屈子之志,以谓忠君爱国伤痛疾时宗臣之义不忍去人皆知之;而不知屈子抗怀三代之英,一篇之中,反复致意,其孤怀独往,不复有《春秋》之世宙也。故其行芳、志洁,太史推与日月争光。而于贾生所陈三代文质,终见馋于绛灌者,同致异焉。太史所谓悲其志欤?(选自章学诚《为谢司马撰<楚辞章句>叙》)(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A.厚币委事楚   质:抵押B.奈何绝秦      欢:友好关系C.卒使上官大夫屈原于顷襄王     短:诋毁,说坏话D.而不知屈子抗怀三代之     英:才智杰出,才能出众的人(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A.怀王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      示鲁父老项羽头,鲁B.秦割汉中地与楚        广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C.竟死于秦归葬         卒三岁迁为太史令D.太史推日月争光        客亦知夫水月乎(3)请用“/”给选文(二)中画浪线部分断句。                    (4)把选文中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②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③太史所谓悲其志欤?(5)选文(二)“屈子之志”与选文(一)中“三致志焉”的“志”有何异同?【答案】(1)A(2)C(3)以谓忠君爱国/伤痛疾时/宗臣之义不忍去/人皆知之(4)①(张仪)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②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③这是太史公所说的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感到悲伤吗?(5)相同之处:“忠君爱国”(“存君兴国”),“伤痛疾时”(冀幸俗之一改);不同之处:选文(二)还有“抗怀三代之英”(坚守高洁情怀)的情感。【解析】(1)A.“质”解释为“抵押”有误,应解释为同“贽”,见面礼。句子翻译为: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2)A.第一个“乃”,副词,表承接,于是,就;第二个“乃”,副词,才;B.第一个“以”,介词,同,跟;第二个“以”,介词,凭借;C.两句里“而”都是连词,表顺承,之后;D.第一个“与”,介词,同,跟;第二个“与”,连词,和。(3)根据句意断句。“忠君爱国”与“伤痛疾时”结构相似,应在“国”“时”后断句;“人皆知之”句意完整,应在“人”前断句。综上这段话断句为“以谓忠君爱国/伤痛疾时/宗臣之义不忍去/人皆知之”。这段话翻译为:认为他对君主忠贞,对国家挚爱,对国家的不幸遭遇而伤痛,因为自己是与君主同宗之臣,所以不忍心离开,世人都知道他的忠心。(4)①“厚币”,丰厚的礼品;“用事者”,当权者;“诡辩”,作名词,谎话;“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状语后置句,应是“于怀王之宠姬郑袖设诡辩”。句子翻译为:(张仪)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②“挫”“削”,都是被动,被挫败,被削减;“亡”,损失;“身”,自己,自身;“为”,表被动,被。句子翻译为: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③“悲”,为动用法,为……感到悲伤;“志”,志向(不能实现)。句子翻译为:这是太史公所说的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感到悲伤吗?(5)原文说到“屈子之志,以谓忠君爱国,伤痛疾时,宗臣之义不忍去”,即对君主忠贞,对国家挚爱,但对君王的不察,小人横行,国家的不幸又深深哀叹,即“伤痛疾时”;“三致志焉”中“志”,他在每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存君兴国而欲反覆”,是说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能醒悟,世俗总有一天能改变。不同之处在于选文(二)中张学诚认为屈原“抗怀三代之英”,是才智杰出,才能出众的人,是坚守高洁情怀的人。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语段一: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语段二: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中篇)语段三:东坡画兰常带荆棘见君子能容小人也吾谓荆棘不当尽以小人目之如国之爪牙王之虎臣自不可废。兰在深山,已无尘嚣之扰,而鼠将食之,鹿将啃之,豕将拱之,熊、虎、豺、麛、兔、狐之属将啮之。又有樵人将拔之割之。若得棘刺为之护撼,其害斯远矣。秦筑长城,秦之棘篱也。汉有韩、彭、英①,汉之棘卫也;三人既诛,汉高过沛,遂有“安得猛士守四方”之慨。然则棘刺之设,安可少哉!予画此幅,山上山下皆兰棘相参;而兰得十之六,棘亦居十之四。画毕而叹,盖不胜幽并十六州之痛②,南北宋之悲③耳!以无棘刺之故也。(郑燮《题丛兰棘刺图》)【注】①韩、彭、英:即辅助刘邦建立汉朝的三员大将韩信、彭越、英布。②幽并十六州之痛:幽、并指今河北、山西北部地区。五代时,后晋石敬堂把幽并十六州割让给契丹,换取契丹对自己称帝的支持,自称“儿皇帝”。 ③南北宋之悲:北宋被金灭亡、南宋又被元灭亡的事。(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A.东坡画兰/常带荆棘见君子/能容小人也/吾谓荆棘不当尽以小人/目之如国之爪牙/王之虎臣/自不可废B.东坡画兰/常带荆棘/见君子能容小人也/吾谓荆棘不当尽以小人目之/如国之爪牙/王之虎臣/自不可废C.东坡画兰/常带荆棘/见君子能容小人也/吾谓荆棘不当尽以小人/目之如国之爪牙/王之虎臣/自不可废D.东坡画兰/常带荆棘见君子/能容小人也/吾调荆棘不当尽以小人目之/如国之爪牙/王之虎臣/自不可废(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A.齐与楚亲(通“纵”,纵向联合)B.秦战国而王天下(离间)C.孤独而有之(众叛亲离)D.山上山下皆兰棘相参(交杂)(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A.张仪几次三番在楚国游说成功,一方面是直接用钱财收买了靳尚、郑袖等人做内应,另一方面也是怀王自身昏庸贪婪,不辨忠谄贤愚。B.语段指出:秦统一天下后,其统治者没有随着攻、守形势的改变制定出正E确的政策是国家倾覆的根本原因。C.在郑變看来,韩、彭、英等良将就是汉的护卫,他们被杀之后,高祖发出了“安得猛士守四方”的感叹。D.三个语段都涉及了“良将贤臣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这个话题,其中语段三以“荆棘”设喻,别开生面。(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②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5)语段三中,作者画《丛兰棘刺图》,题材与苏轼所画相同,意图却不同。请分别写出两人的创作意图。【答案】(1)B(2)B(3)A(4)①(秦惠王)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准备丰厚的礼物,并将它们呈献给楚王。②实行兼并要重视诡诈和实力,安定国家要重视顺时权变,这就是说夺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5)苏轼画兰,以兰喻君子,以棘刺喻小人。突出君子宽宏大量的气度;郑燮画兰,以兰喻国家疆土,以棘刺喻保护国家的卫士,并列举秦汉与五代两宋的史实来证明“棘刺之设,安可少哉”的道理,同时表达对南宋灭亡的深切悲痛。解析(1)“荆棘”为“带”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A、D;“以小人”为介词结构,修饰“目”,其后不可断,排除C。故选:B。句子翻译为:苏东坡画兰花时,常常芾着荆棘,是说君子不能容纳小人。我认为荆棘不能全部当作小人来看,他们就像国家的爪牙,君王的虎狼之臣,不可以被废止的。(2)B.秦经历了战国到统一天下。离:遭受、经历。(3)A.“一方面是直接用钱财收买了靳尚、郑袖等人做内应”错,原文为“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没有张仪直接收买郑袖的证据。(4)①详:通“佯”,假装;去:离开,脱离;委质:呈献礼物。句子翻译为:(秦惠王)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准备丰厚的礼物,并将它们呈献给楚王。②高、贵:意动用法,重视;诈力:诡诈和实力;顺权:顺势权变。句子翻译为:实行兼并要重视诡诈和实力,安定国家要重视顺时权变,这就是说夺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5)“东坡画兰,长带荆棘,见君子能容小人也”,这说明苏轼画兰花,将兰花比作君子,将荆棘比作小人,认为君子能容纳小人。郑燮却认为荆棘不是小人,而是“如国之爪牙,王之虎臣”。因为兰在深山,虽没有尘世间那种纷争扰乱,但是山鼠要吃它,野鹿要咬它,猪嘴要吞它,熊虎豺麝和兔狐等都要嚼它,还有砍柴的人要拔它制它。如果有荆棘为之维护,这些祸害就可以免除不少。所以兰丛旁的荆棘是不可少的:“予画此幅,山上山下皆兰棘相参。”参考译文:语段二:奏始皇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焚毁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把诡诈权势放在前头,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开始。假使秦始皇能够考虑古代的情况,顺着商、周的道路,来制定实行自己的政策,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所以夏禹、商汤、周文王建立了国家,名号卓著,功业长久。语段三:苏东坡画兰花时,常常芾着荆棘,是说君子不能容纳小人。我认为荆棘不能全部当作小人来看,他们就像国家的爪牙,君王的虎狼之臣,不可以被废止的。因为兰在深山,已经没有尘世间那种纷争扰乱,但是山鼠要吃它,野鹿要咬它,猪獾要吞它,熊虎豺麝和兔狐等都要嚼它,还有砍柴的人要拨它割它。如果得到棘荆额维护,这些祸害就可以远离它了。秦国修筑长城,长城就是秦国的荆棘屏障。汉朝有大将韩信、彭越、英布,他们就是汉朝的荆棘守卫;这三个人被诛杀后,汉高祖经过沛地,就有了“安得猛士守四方的感慨。既然这样,那么荆棘的设置怎么可以少呢?我画这幅画,上上山下都是兰花和荆棘交杂;兰花占十分之六,荆棘也占了十分之死。画完之后感叹,大概禁受不住幽云十六州被占据,南宋北宋被灭亡的悲痛吧。这是因为没有荆棘的缘故啊。 五、文言文阅读(完成8-11题,共14分)【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为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乙】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②,受物之汶汶③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④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⑤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选自《史记•屈原列传》)【注释】①醨:薄酒。②察察:洁白的样子。③汶汶:浑浊的样子。④皓皓:莹白的样子。⑤温蠖(huò):尘渣重积的样子。8.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①岂不为大丈夫哉②以顺为发行吟泽畔自投汨罗以死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②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10.【甲】文中孟子眼中的“大丈夫”是怎样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11.屈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也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他在“举世混浊”时却独自“怀瑾握瑜”,正如孟子所说“                         ”(用甲文中的语句作答),最后因不愿“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自投汨罗而死,这也正如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所说             ”。请你另举一例历史上能被称为“大丈夫”的人,并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他的事例。 答案】:(8)①真正,确实;②标准,准则;③同“披“,披散;④于是,就。(9)(他们)一发怒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太平无事。②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能够随世俗的变化而改变。(或者:圣人不拘泥于外物,能够随时势变化改变(自己))(10)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不能被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11)不得志,独行其道    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    示例一: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誓死不降元。示例二:苏武持节牧羊终归汉。【分析】【参考译文】【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乙】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都象干枯的树木一样。一个渔翁看见就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全世混浊却只有我一人清白,大家都醉了却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翁说:“聪明贤哲的人,不被事物所拘束,而能顺随世俗的变化。全世上都混浊,为什么不顺着潮流推波助澜?众人都醉了,为什么不一同吃那酒糟喝那薄酒?为什么要保持高尚的节操志向,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用手弹去冠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入水中,葬身鱼腹,又怎能用高尚纯结的品德,去蒙受世上的尘垢呢?”于是写下了《怀沙》赋,便抱着石头,自己跳到汨罗江死了。【解答】(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①句意: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大丈夫吗?诚:真正,确实。②句意: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正:标准,准则。③句意: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被:同“披“,披散。④句意:自己跳到汨罗江死了。遂:于是,就。(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惧,害怕。安居,安静。熄,同“息”,平息,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句意:(他们)一发怒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太平无事。②重点词:夫,句首发语词,表议论的开始,不译。而,表转折关系。句意: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能够随世俗的变化而改变。或者:圣人不拘泥于外物,能够随时势变化改变(自己)(10)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概括。根据【甲】文“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等语句概括为: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根据【甲】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可以概括为:大丈夫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根据【甲】文中“富貴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概括为:大丈夫不能被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11)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屈原生活在“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时代,他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只能保持自己的节操志向。所以,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不得志,独行其道。他自投汨罗而死的行为也印证了孟子的“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观点。在列举历史上能被称为“大丈夫”的人,并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他的事例时,要注意人物与事件对应起来,准确无误。
     

    相关试卷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第三单元9 屈原列传优秀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第三单元9 屈原列传优秀当堂检测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第五部分 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9 屈原列传精品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9 屈原列传精品当堂达标检测题,共4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第三单元9 屈原列传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第三单元9 屈原列传课后复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语言表达,选择类,微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