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 上册3.1 百合花课文配套课件ppt
展开一、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分析文章的发展脉络。二、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征,探究百合花的寓意。学习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的取材方式。三、审美鉴赏与创造:在读写实践中体会青春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四、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感受革命战争年代,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阅读小说文本,感受特定情境中的青春形象,理解小说人性美、青春美的主题,引导学生走向有担当、有价值的理想人生。
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小小说)。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茹志鹃(1925-1998),当代著名女作家,浙江杭州人,1925年9月生于上海。茹志鹃是著名作家王安忆的母亲。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简单明了,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的本质。
1950年起,陆续在报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和特写,后来结集出版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禅院》和《百合花》等短篇集。其中很多名篇曾被译成日、英、法、俄、越等国文字。1958年3月,在《延河》月刊上发表了著名作品《百合花》,被茅盾誉为当时最使他满意和感动的一篇小说,《百合花》标志着她艺术风格开始形成。
茹志鹃的作品大约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如愿》《春暖时节》《静静的产院》为代表,注重在对人物心理的探究中勾划人物的性格特征并触及他们的精神历史;一类是以《百合花》《高高的白杨树》为代表、抒情性较强的作品;一类是以《关大妈》 《三走严家庄》为代表、反映革命斗争题材的作品。
关于它的创作背景,茹志娟曾说:“我写《百合花》的时候,正是反右派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社会上如此,我家庭也如此。我丈夫王啸平处于岌岌可危之时,我无法救他,只有每天晚上,待孩子睡后,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出现了战争时接触到的种种人。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于是,《百合花》成为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1、本篇小说是以什么为线索的?根据线索概括小说的情节.
1、本篇小说是以什么为线索的?根据线索概括小说的情节. 本篇小说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的。 第一部分( 1-23):开端 :小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 第二部分(24-43):发展 : 我“和”小通讯员去借被子 第三部分(44-57):高潮 :小通讯员牺牲 第四部分(58-59):结局 :新媳妇为小通讯员盖被子
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1、小说一共写了几个主要人物?人物有什么形象特征?人物的作用是什么?2、分析这篇小说的环境有什么特色?3、小说标题有什么意蕴?作用是什么?
1、小说一共写了几个相对主要的人物?人物有什么形象特征?人物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三个人物——小通讯员、新媳妇、“我”
动作、语言、肖像(神态、 神情)、心理、细节描写等
衬托、对比、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身份、外在特征职业、技能行为习惯
考点链接—— 形象特征=性格特点+(外貌+身份+职业+地位)
细读文本,根据书中主要人物的言行,按照答题方法赏析人物的特点。
一、5、6段中小通讯员送“我”去包扎所的路上“把我撂下几丈远”,故意停下来等我等行为,运用了动作描写,能看出小通讯员是一位憨厚、照顾战友、善解人意、腼腆、在乎女性名节的人。二、7段中描写小通讯员“高挑挑的个子”“厚实实的肩膀”“洗淡了的黄军装”运用了外貌描写,写出小通讯员年轻质朴。三、7段中“枪筒里插了几根树枝”,42段“多了一支野菊花”运用细节描写,能看出小通讯员热爱生活、天真烂漫、有童趣。四、8段中“见我挨他坐下,局促不安,问他话时脸涨得通红”“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皮腰带上的扣眼”运用细节和动作描写,看出小通讯员紧张、羞涩、纯洁、质朴的形象。
五、17段“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和后面的为救战友而牺牲情节,运用语言描写,看出他是一位勇敢、舍己为人、不畏牺牲、有担当的青年。六、12——21段,我问什么他答什么,而且是很简短的回答,运用语言描写,看出他是一位老实,羞涩的人。七、34段,“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运用动作描写,看出他是一位倔强,稚气,可爱的形象。八、42段“摸出两个馒头给我”,动作描写看出他是一位体贴的人。
一、30段中的外貌描写,可以看出她美丽,淳朴。二、30段中“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脸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运用神态和细节描写,看出她是一位娇羞,淳朴的人。三、30段中“进屋抱被子借给我们”运用动作描写,看出她是一位善良、关心革命、识大体的人。四、44段“新媳妇笑眯眯地抿着嘴,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刻画出新媳妇俏皮、善良、开朗的性格。
五、56段通过写新媳妇“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等动作细节,刻画她的细心和善良,以及对小通讯员的崇敬。六、58段中“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把被子盖在小通讯员身上,运用神态、动作描写,刻画出她无比悲痛、对解放军的敬仰、对解放军的热爱崇敬无私高洁。
一、第一部分中写“我”接受支援前线包扎所的任务,护理伤员运用心理描写、刻画出“我”是一位勇敢,心中燃烧革命理想的人。二、第二部分借被子中,写“我”借来被子,运用语言描写刻画出“我”是一位善于做工作的人。三、53段中写出“我”对小通讯员的关心。
本篇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 ——次要人物 1、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2、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3、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4、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者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
本篇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 明确1、我是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增加小说的真实性。2、“我”是故事的见证者,是线索人物,增强了情节的生动性,推动了情节的发展;3、“我”是小说中的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内心变化和性格丰富的见证者,通过“我”敏锐的感觉,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人物形象,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4、文中“我”从一个女性的角度来反映战争的残酷,绕开男性角度激烈的战斗场面,以女性的眼光看待战争,使小说充满了抒情意味,更能引发读者的想象,凸显军民情深的小说主题。
1.“主要人物的作用”其他常见设问方式:(1)小说中塑造某某人物对小说主题有何作用?(2)你认为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3)请简要分析某一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2.“次要人物的作用”其他常见设问方式:(1)本文的主人公为×××,那么另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小说中的××人物与××人物是什么关系?
高考链接:主要人物——次要人物
这个人可能是全文的线索(穿针引线)或者是整个事件的见证者(增加真实感)。这个人的某种行为推动某一情节发展或者带来什么样的结局。这个人的出现可能使情节出现波澜,避免平铺直叙。
这个人交代出当时的某种社会环境和背景。
这个人或直接或间接体现某种主题。这个人身上寄寓着作者的某种情感。
1、典型性(主要特点)、代表性2、社会历史内涵(民族心理、人文精神)3、思想引导警示意义(反映现实)
全知视角:叙述者站在局外,不出现在故事中,以局外人的身份,审视事件的前因后果、人物心理、过去和未来,见证了人物的性格变化及命运,甚至以客观的角度走到前台,对事件发表客观的议论、对人物进行客观的评价,给人真实感。第二人称叙事有对话效果,可倾诉强烈感情;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可全景式表现生活。这两者可用“全知视角”,也可用“有限视角”,区别在于局内还是局外的角度和眼光看待故事与情节 有限视角:叙述者为当事人,串连故事发展,是文章的线索人物,读者通过其眼睛引领,来看待XXX故事、进入故事。见证了XXX人物性格的形成/命运,揭示文章XXX主旨。第一人称叙事真实而有感染力,增加代入感,属于“有限视角”。
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2、分析这篇小说的环境有什么特色?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所做的描写,环境描写的分类:(1)自然环境: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2)社会环境: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的描写。
(1)自然环境: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②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烘托人物性格、心理;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为刻画人物做铺垫;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⑤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
(2)社会环境: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1、请分析第四段中“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新鲜温润的香味”。这一段的景物特点:生机勃勃、清新干净的景象。将炮火置于这样的清晨,与后文形成强烈反差,表明“我”是一位厌恶战争的人。而且在这样的战争背景下,“我”能够看到这样的美景,说明“我”不仅临危不惧,而且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小说中的景物描写,起着烘托人物形象、刻画主题的作用。
2、请分析45、46段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总攻前的环境,渲染悲凉的气氛,以乐景衬哀情,凸显战争环境的恶劣。②46段虚写1946年的中秋,照应开头的节日“中秋”;不写战争的场景,以“不写之写”更有力度。③凸显了进攻的困难,为下文通讯员的牺牲做铺垫。——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对发展故事情节的作用。
3、请分析53段环境描写的作用。这样的一个比往常还美丽的中秋节夜晚,见证了小通讯员的死亡。作用:1、揭示了我对小通讯员的关心。2、深化战争中纯洁的感情这一主题。——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对突出主题的作用。
3、小说标题“百合花”有什么意蕴?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表层义(字面义、最浅层的含义)
深层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结合标题所用表达技巧:常用的有双关、比喻、象征等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和主题进行挖掘
高考链接——标题的意蕴
高考链接——标题的作用
读者:吸引读者注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小说标题“百合花”有什么意蕴?1.表层义“百合花”是以借代手法指印有百合花的被子(新媳妇唯一的嫁妆)深层义小通讯员和新媳妇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百合花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纯洁、高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4、小说标题“百合花”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情节:百合花被子是情节的一部份,做为线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2、“百合花”是战士的象征。3、人物:通过写百合花衬托出通讯员和新媳妇高贵、纯洁、美好的心灵。也突出其他群像“乡干部、担架员、卫生员”的纯粹。以及人物关系的纯粹。4、深化文章主题,突出了小说人性美、人情美的主题,突出革命理想的纯粹。5、以百合花为题,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6、起冲突的作用,用“百合花”的美和战争的残酷作对照,形成张力。7、文章的文风与“百合花”的象征相似,是一种诗意与美的享受。
一、在人物的选取上有什么特色?
1、“我”VS通讯员2、新媳妇VS通讯员文章在人物的选取上有意的突出异性之间的纯洁的美好,纯情的革命友谊,而这里是没有爱情的,正因为不是爱情,所以这里所有人的感情才这么高尚,这么纯洁美好。
二、文中的“诗意”是怎么体现的?
1、作品中的景物(家乡的毛竹部分)是具有祥和的、安静的诗意特点2、作者的文笔是诗意的,与百合花吻合。 独特的女性视角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
女性文学女性文学是诞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开端,具有现代人文精神内涵,以女性为经验主体、思维主体、审美主体和言说主体的文学。茹志鹃作为近代著名的作家,善于用单纯明快的笔调描写生活中的普通人、家务事和儿女情。无论男女老少,都有一种纯朴和清新的味道,给人一种纯正的美感。这在《百合花》中体现得最为深刻。
小说讲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真挚的友情,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心灵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赞美了战士平凡而崇高的品格,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表达了对人性回归和对真善美的呼唤。
这是一篇风格特别的作品,在中国当代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虽然是写战争的,但与当时许多战争题材的作品风格不不一样,这种不一样既是内容上的,又是主题上的,也是人物刻画和艺术手法上的。所以,发表后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可以让学生了解小说的多种风格,了解同一题材的不同写法,了解战争题材的别样表现方式。战争固然有正面交战、残酷血腥的一面,但是,不管怎样,有人,就有人性生,就有情感,美好依然存在,正义战争的目的,恰恰是为了保护人的生命,保护美好和平的生活,保护人类美好纯洁的情感。茹志鹃在那个年代能思考并表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她的小说是战争小说的突破。同时,这篇小说并不以情节取胜,特别是作为一篇战争题材的作品,这一点尤其突出,这种散文化、抒情化的写法对后来的小说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3.1 百合花教学演示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3.1 百合花教学演示ppt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百合花,情节知识,百合花被子,「九字真言」,细化方法,小通讯员,思考探究,新媳妇,“我”的形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3 (百合花 *哦,香雪)3.1 百合花背景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3 (百合花 *哦,香雪)3.1 百合花背景图课件ppt,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走进作者,创作背景,了解小说,年的中秋,如何分析人物形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3.1 百合花课文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3.1 百合花课文配套课件ppt,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自主学习,小说基础知识清单,探究研习,次要人物作用,人物形象,社会环境,第三课时,合作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