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4(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14.1 故都的秋多媒体教学ppt课件
展开语言构建与运用:感受郁达夫散文语言之美,赏析散文的语言特点。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五幅画的解读,把握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体会“情景交融”的妙处。审美鉴赏与创造:探究作者寄寓在秋景中的深刻思想和情感。
诗句传情,知人论世
说到秋天,你们会想到什么呢?
郁达夫的游记可以表现山水的特色。如果不了解景物的美,无法理解郁达夫散文中的精妙之处。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去体会那份浓浓的“秋味”。我们按照“浅嗅秋味”“深闻秋味”“饱尝秋味”的路径走进这北国之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欣赏视频朗诵,感知课文内容 1.名家朗读 2.学生展示朗读
课文朗诵视频:httpsb23.tv/uPJWpK
课文朗诵音频&bkMenuId=191519&fieldId=324&fieldName=mjls&back_url=https%3A%2F%%2Fphne_bm%2F191519.htm
混混沌沌 ( ) 潭柘寺( )槐树 ( ) 扫帚( ) 落蕊 ( ) 一椽破屋( ) 廿四桥 ( ) 蟋蟀 ( ) 嘶叫 ( ) 房檩( )平平仄仄( ) 普陀寺( ) 譬如( ) 颓废( ) 鲈鱼( )
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是人人盛赞的灵地,西湖的浓妆淡抹,苏州园林的满目琳琅,太湖的一碧万顷。。。,他为什么不写?为什么不爱南国之秋,而尤爱这北国之秋?
尤爱北国之秋的原因:1、独爱这秋的“清、静、悲凉”2、有对“故都”情感上的依恋
本次借养病之机,作者终于得偿所愿回到北平,他平日惦念的皆是陶然亭、钓鱼台、西山、潭柘寺等享誉全国的北平秋景知名景点,而为何真正回到故都,他却不去了,而选择了日常景物入文?
1.北平的日常景物更能彰显这秋味,于平凡处见真妙,更能唤起读者共鸣。2.说明故都之景,哪怕随处可见、平凡普通在作者心中也觉得可爱至极,更变现出作者对故都情感的深挚。
这“清、静、悲凉”的秋味是通过哪些景物传达出来的?散文如诗如画的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画了几幅秋景图?
秋晨静观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果胜景图
清:天色是很高很高的碧绿的。给人一种明净高爽,天无纤尘之感。蓝白色的牵牛花,冷色调给人清雅之感。静:清晨的小院,无限静谧。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以声写静。悲凉:破屋、残垣、小院形成赏秋的背景,日光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杜甫说“漏泄春光有柳条”,在这里“漏泄秋日有槐树”。阳光本是给人温暖和希望的,作者却让它多了几分冷落与萧条。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草色近看遥无,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衰竭与凄凉。
看到的是故都小院的秋的实景。这里的景语都是情语,在清、静、悲凉的景后,是一颗清、静、悲凉的心。——以情选景,情景交融,景语皆情语。
清: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静: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这时的郁达夫,早已成为知名文人,正直的他曾多次遭到当局的通缉,人到中年的他“以没有一个归宿为可虑”。他曾写了副对联:“岂有文章传海内,欲将沉醉换悲凉。”由此可感受他对人生的领悟——悲凉、落寞。但作为爱国知识分子,追求并没泯灭,对故土的热爱并没削减。由落蕊想到自己和时局,一种隐含的忧虑便油然而生,只好借“一叶知秋”的成语来曲折地加以表达。——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情语见景语。
抓住蝉生命短暂而不自知,以及此时节衰弱的残声,啼、嘶的表现力;故都的蝉声处处有,来表达听蝉声感受到的是悲凉。其实,这也是一幅秋声图,借助于蝉这个具体的物象展现秋之悲凉,这仍然是景、境、情合一的体现。
渗透于骨髓里的秋的神韵
奇、有味、有样。南方的雨没完没了;北方是天阴风来雨下,雨过云卷天晴;有风声有雨声。可对
碧天破屋浓茶,落蕊疏草蓝朵,衰蝉冷雨闲话。故都秋至,赏秋人在天涯。
枣树在故都处处都是;绿淡黄微感受秋意浓,因为红完之后,风来冬到。——看秋果体味到的是一种留恋,一种悲凉。秋到故都蝉自鸣,残声凄凄处处啼;秋果更添秋味浓,绿淡黄微是奇景。
总结五幅画面感受到的真与美
作者为我们选取故都实景,在一椽破屋、一方小院中看漏光、秋草、蓝朵,听驯鸽的飞声,还有瓣瓣落蕊、声声蝉鸣、层层秋雨、枚枚秋果,把我们带到老北京的寻常巷陌,体味秋的清、静、悲凉。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真情,即对故都秋的挚爱,也有内心深处的悲凉。
为 什 么 他 独 爱 故 都 秋 的“清、静、悲凉”?
1.民族“悲秋”审美传统心理的积淀。2:独特的成长经历、生活阅历赋予他独特的文人性格。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标题为什么拟写为“故都的秋”,而不是“北平的秋”?
“都”意味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故”意味着过去,消逝在时间深处,有一种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苍凉沉重感。文士眉间意,离人心上秋,历史沧桑深邃精致,衰败之美的生命感觉,是对故都的礼赞和一份赤诚的告白。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七单元14(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14.1 故都的秋多媒体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七单元14(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14.1 故都的秋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43页。
高中语文第七单元14(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14.1 故都的秋课前预习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第七单元14(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14.1 故都的秋课前预习ppt课件,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色调冷色调清冷,散文之形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教课内容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教课内容ppt课件,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回顾,缘景明情,郁达夫笔下的秋天,净悲凉,国家苦难,家庭变故,个人困穷,为何悲凉也是一种美,Be美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