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2023中考复习划分文言语句的停顿知识讲解
展开中考语文划分文言语句的停顿知识讲解
一、常见问法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处)
3.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或有误)的一项是( )
4.用“/”标示下面语句的语意停顿。
二、解题技巧
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内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确定的语气停顿。
划分文言语句的停顿,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划分句子间的停顿,一种是划分句内的停顿。这两种情况要采用不同的方法。
(一)划分句间停顿(断句)
A.断句有三个步骤:先读,后断,再检查。
B.断句的具体方法:
1.根据文意断句。
读懂文意是关键,词汇、语法要掌握。
读懂文意是给文言文正确断句的前提。解答朗读停顿类试题,需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理清人、事、物、景之间的关系,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断句。
熟读课内文言文以及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掌握课内文言文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
2.抓住标志词语断句
(1)对话、引文帮断句。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问”“曰”“云”“谓”“言”等引出,这些标志词语后往往需要断开。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根据上下文判断出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
[例句]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解析]“问”和“曰”是明显表现“问答”的标志词语。
(2)借助虚词断句。
古人写文章习惯于用虚词表示停顿和语气。有些虚词实际上起着某些标点的作用,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应断句的地方。因此,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例如,语气词“乎”“也”“矣”等常在句末,“盖”“夫”“凡”等常在句首,“于”“以”“而”等常在句中。
①句首语气词“其”“盖”“唯”“岂”“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开。
②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嘻”等,前后都可断开,如: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③句末语气词“也”“矣”“耶(邪)”“哉”“乎”“焉”“兮”“耳”“而已”“欤(与)”等,一般可以在其后面断开;
④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故”“是故”“由是”“是以”“于是”“无论”“至若”“继而”“苟”“纵”“纵使”“向使”“苟则”“然则”“然而”“然”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开(文言文中,关联词之前往往断开);
⑤常用在句首的时间词,如“少顷”“少时”“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俄顷”“忽”“忽然”等之前往往断开。
⑥一些虚词作为指示代词时,如“之”“焉”等,也可帮助断句。
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
“曰”后冒引(:“”)“哉”后叹(!),
“矣”“耳”多表陈述完(。)。
“于”“而”“以”一般在中间,
“盖”“夫”多在句子前。
“耶”“乎”经常表疑问(?),
“者”“也”作用表停顿,
或句(。)或逗(,)酌情点。
3.借助特殊句式、固定结构断句。
文言文中有许多惯用的特殊句式和固定格式,它们是一个整体,在其前后应停顿。
(1)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省略句等,记住这些特殊句式,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①“……者,……也”表示判断。断句时,要在“者”后和“也”后断开。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沙世家》)
②谓语前置句,谓语和主语之间要断开。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固定结构。
常见的固定结构:
①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孰与、孰若、奈……何、若……何、如……何。
②表反问的固定结构有:何……之有、何以……为、何……为、不亦……乎。
③表推测、揣度、商榷的固定结构有:得无……乎(耶)、无乃……乎。
④表感叹的固定结构:一何、何其、何如(均解释为“多么”);何……之(解释为“怎么……这样啊”)。
⑤表判断的固定结构有:是之谓、此之谓。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断句。断句时,要在含有这些固定结构的前后断开。
“何……之有”(宋何罪之有?)
“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
“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
“非……则”(非死则徙尔)
“不亦……乎”(不亦说乎?)
“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无乃……乎”(无乃不可乎?)
“可得……欤”(可得闻欤?)
“得无……乎”(得无异乎?)
“与其……孰若……”(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
“与……孰”(吾与徐公我孰美)
“以……为……”(以牒为械)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4.根据修辞手法断句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等,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相邻两组骈句之间、骈句与散句之间,须作较长停顿。
(1)据排偶帮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整句,如对偶句、排比句,句式整齐,四、六句多,这是许多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关注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正确断句。
[例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伦世务者/窥谷忘反(《与未元思书》)
(2)找顶真帮断句。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格之一。顶真句的特点是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做主语。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断句。
[例句]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例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例句]泰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壁奏秦王/泰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
(3)察反复帮断句。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也是常见的修辞手法。《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熟与城北徐公美”反复多次。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5.找名词(代词)帮断句。
和现代汉语一样,古文中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做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常见的代词有:吾、余、予、尔、汝(女)、公、卿、君、若、彼、此、其、之等。名词(代词)作主语要在其前断开,作宾语要在其后断开。
[例句]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
[解析] 此句中,名词“生”作主语,在其前断开;第二个“余”作宾语,在其后断开。
6.找动词或形容词帮断句。
找出动词或形容词,明确句意。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能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
(1)找动词,明谓语。
在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为核心,找到一个动词,几乎等于找到了一个句子。
(2)观前后,定主宾。
动词之后的名词或代词一般做宾语,其后要停顿;动词之前的名词或代词一般做主语,其前要停顿。
(3)析语境,定停顿。
结合上下文语境,疏通语段大意,理清句中句间关系,确定句子间的停顿。
如:
①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②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③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7.利用上下文内容的关联、呼应断句。
给叙事的文段断句,一定要先把握事件的梗概:有哪些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事件的中心环节是什么,有怎样的发展过程。议论性的文段,要注意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尤其是一些关联词语。问句和引语是很容易看出的,这样有助于正确地断句。
划分好句间停顿后,通读一遍,检查断句是否合理。可以用翻译和语法分析的方法或凭借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例如清人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
(二)划分句内停顿(朗读节奏)
划分句内的停顿,难度更大,细节更多,既要掌握规则、把握句意,还要有良好的语感。
A.划分原则:结构原则和意义原则
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
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把一句话分成几个意群,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
B.划分方法
确定句中停顿的方法
1.根据句首的语气词、连词、表总结性或总领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
(1)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优先停顿)。
句首发语词即指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又没有实在意义,只起充当语气助词作用,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至于”等,诵读时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例如:
①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②至于/夏水襄陵
③其/如土石何
④盖/大苏泛赤壁云
(2)句首关联词后要停顿(优先停顿)。
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然则”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如: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②而/山不加增
③然则/何时而乐耶
④以/其境过清
(3)句首表总结性(或总领性)的词语后要停顿。
句首出现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是以”“由是”等,或句首出现表总领性的词语,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如:
①故/君子/有不战
②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解析:①②句中的“故”“是故”是表总结性的词语,其后应该停顿。
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解析:“予独爱”总领分句,所以“予独爱”后面应稍有停顿,否则就不能显示它的总领作用。
④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解析:这是一个特殊句式,运用了合叙分承的手法。这一句应这样翻译: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这样全句是由“自非”领起,应在这一领起词后停顿。
2.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
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谓之间(优先停顿)、谓(动)宾之间、状语与中心语之间、动词与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1)主语和谓语构成单句的基本结构,诵读时主谓之间要停顿。如:
①臣之妻/私臣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如:
①问/今是何世
②恐/前后受其敌
动宾之间,结合紧密时不停顿,但宾语有定语限制或修饰,就须停顿。
[例1]故/克之
[解析]“克之”是动宾关系,但宾语为单音节,动宾结合紧密,不需停顿,否则读来反而生硬。
[例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解析]“路之远近”是“忘”的宾语,有其修饰限制语,结构完整,自成层次,动宾之间,往往有其停顿。
(3)按照“动宾/动宾”的形式划分。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状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谓语中心语和后置状语(介宾短语)之间要稍加停顿。如: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5)状语与中心语之间的停顿
①除了名词做状语外,一般情况状语与中心语之间要作停顿。
[例句]永之人/争/奔走焉。
[解析]“争”是“奔走”的状语,应该分开读。
②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文言句子开头有表示时间、地点、方位、目的等的词作状语,如“俄而”“先”“中”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如:
[例句]今/南方已定
[解析]“今”是表时间的句首状语,“南方”是主语,两者之间要停顿。
[例句]俄而/百千人大呼
[解析]“俄而”是表示时间的句首状语,其后要停顿。
[例句]中/轩敞者为舱
[解析]“中”是表方位的句首状语,其后要停顿。
③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
[例句]其一/犬坐/于前
[解析]“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要连读。
[例句]山行/六七里
[解析]“山”在句中作状语,修饰中心语“行”,要连读。
(6)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一般不停顿。
[例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解析]“醉翁之意”和“山水之间”都是“定语+中心语”结构,中间一般不能停顿。
3.并列短语断句法。文言文中,并列短语之间要略作停顿。
[例句]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解析]句中“岸芷”与“汀兰”,“郁郁”与“青青”都是并列短语。这些并列短语之间要略作停顿。
4.古今异义断句法。
文言文中,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须分开,尤其是“古二今一”的词语。即古代汉语中是两个音单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意义也有所不同,诵读时中间要稍有停顿(优先停顿)。如:
[例1]可/以一战
[解析]“可以”在今天是一个词,但在古时是两个词,“可以凭借”的意思。
[例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解析]“中间”在今天是一个词,但在古时是两个词,表示“中间夹杂”的意思,与今义“中间”不一样。
[例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解析]“于是”在今天是一个词,表示顺承关系的连词,但在句中是两个词,“于”,介词,给;“是”,指示代词,这。
5.“而”字的停顿
(1)表示转折关系时,分两种情况:
①“而”字出现句首时,在转折连词“而”字后应该停顿。
[例句]而/不知人之乐
②“而”字出现在句中时,在转折连词“而”前一般要稍加停顿。
[例句]人不知/而不愠
(2)若“而”字表修饰关系(“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即“状语+而+中心语”,两者之间有主次之分——前次后主,前者通常表示后者发生的时间或情态等。若去掉“而”前面的词语,整句话基本成立,语义基本完整,那么这个“而”就表示修饰关系),就应该和后面的词语连读。
[例句]朝/而往,暮/而归
(3)“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而”前后的词语有时间先后之分,那么“而”表示承接关系,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
[例句]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朝暮也。
(4)“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关系(前后多对称,可互换位置),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例句]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5)“而”表示递进关系(有轻重之分——“而”后面的词语意义有所加深),相当于“而且”“并且”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例句]余闻/而愈悲
(6)“而”表示假设关系(用在主谓之间),相当于“如果”,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例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6.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
除了主谓结构的句子,动宾结构的句子外,还有一些表示意思转折的句子,就可以采用另一种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进行划分。
[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注意:按照“而前则前”原则进行划分的句子,它的内容必须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关系,它的前后两层意思必须同时出现,这样它的节奏划分才有可能是正确的,否则,这一原则就不是正确的了。
7.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
①望晚/日照/城郭
[解析]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②瞻余马首/可也。
[解析]如果读成“瞻余马首可/也”,那么就歪解了原意。因为原句是主谓结构,在“可”后停顿,就改变了原意。
③问/今是何世
[解析]原句是动宾结构,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世”,读成了主谓句,就读破了。
④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解析]若读成“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就读破了,原句是倒装句。
8.成分省略处要停顿(省略现象断句法)。
文言文中,省略现象较常见,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解析]“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便要/(渔人)还家。
②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
9.文化常识断句法。
读文言文时,根据古代文化常识,判定一些无须译出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官爵名、地名、事物器具名称、干支纪时、年号等,可用铅笔画上横线,以防受其干扰。古代的国号、年号、人名、地名、文体名等名词后应略作停顿。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爵位等的后面要停顿。如:
①太守/谓谁?卢陵/欧阳修也。(卢陵是地名,后面应该停顿。)
②《范/文正公/集》(“范”指姓氏,“文正”是范仲淹的谥号,“公”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③陈/康肃公/尧咨/善射(“陈”系姓氏,“尧咨”是名,“康肃”是谥号,“公”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④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是地名,“王毅”是姓名,“叔远”是字,“甫”通“父”,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10.“之”“也”用在句中提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
①余闻之也/久。(“也”用在句中表提顿,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也”用在句中表提顿,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其中“之”用在主谓之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也是句中语气助词。)
11.句式整齐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使语气语调一气贯通。四字句可两字一顿。如: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根据意思“不因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应划分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实际上划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12.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如: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竭”是关键词)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出”是关键词)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后”是关键词)
13.根据文言句式特点划分。
要留心文言句式特点,如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固定结构句等,划分停顿时须维护其古代语言特点和意义的完整。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谓语“鼓”)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庙堂之高”是定语后置)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是介词,后省略宾语“之”,代桃源村人)
④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应调整为“有何陋?”)
⑤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其上”是状语后置)
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在句中是“……的原因”之意,是固定结构;“也”表判断语气,“此……也”是判断句)
⑦帝/感/其诚(“感”具有被动意义,“被……所感动”)
14.承前指示代词之后要停顿。如:
①是/亦不可已乎
②此/庸夫之怒也
③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④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15.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
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句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句意,才能准确地停顿。如:
[例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医生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作为功劳 ”,这样,读时就可以分别把“医之好治不病”和“以为功”读在一起,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例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处在高高的朝庭上,就为他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总之,相对完整的意义单位之间都需要相应的停顿,但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中间不能停顿。
上述只是停顿的基本规律,不应死搬硬套,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找到正确答案。
C.答题思路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要以把握句子的句意和句子的语法结构为前提。解答这类题时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考虑:
1.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切地理解句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
[例1]望晚/日照/城郭(《登泰山记》)
“望晚”是“向晚”“傍晚”之意,全句有“望晚”“日照”“城郭”三个意义单位。不可读成“望/晚日/照城郭”。
[例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乐其乐”前一“乐”字用做动词,“以……为乐”;后一“乐”字,作名词,“所乐的事”。“乐其乐”即“以其乐为乐”。不可读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在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时,可先抓住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的停顿。
D.温馨提示
给文言文断句或划分节奏时,不可停顿的地方有:
(1)偏正短语间不可停(如用结构助词“之”相连的短语、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如:
①前人∕之述备矣。(×)
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介宾短语间不可停。如: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有朋自∕远方来。(×)
(3)作为一个语义单位的不可停。如: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不可停。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山∕行∕六七里(×)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
(1)在具体划分节奏的时候,注意不能划得太琐碎;
(2)划分时还要兼顾意义,不要损害语义、破坏结构。
(3)当划分规则与朗读习惯发生冲突时,要以朗读习惯为主。
如“舜发于畎亩之中”一句,不能断为:舜/发/于畎亩之中。而应断为:舜/发于/畎亩之中。
(三)答题方法小结
前提:正确地将句子翻译出来准确地理解文意。
1.句意疏通法: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句意,明晓句意,自然就知道哪些词可断开,哪些词不可断开。
2.主谓宾断句法:找出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可以由此把句子划分开。
3.虚词断句法:文言文大多靠虚词停顿,譬如“乎”“者”“也”“耳”“而”“于”等,在文中都起到自然断句的作用。
4.“古二今一”词语中间要停顿。
5.句式整齐的句子,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
6.成分省略的地方要停顿。
7.语感断句法:这是高手用的方法,平时多注意培养文言文语感,就能够在读句子时直觉这个句子断到这里,顺口,意思顺畅,那么就可以顺利断句了。
(四)答题步骤
1.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2.仔细体会词语的含义和词语之间的关系。
3.先将能断开的句子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直至断开全文,加上正确的标点。
4.断句后,通读原文,看意思是否讲得通,内容是否合理。
附:文言文停顿口诀
节奏划分有诀窍,划一划二不划三。
主谓动宾要停顿,谓补之间照样分。
遇上关联想一想,总领词后慢步走。
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状语须打住。
省略成分断没错,提示停顿理当然。
专有名词分清楚,节奏划分顾全貌。
口诀解说
(1)节奏划分有诀窍,划一划二不划三。
“划一划二不划三”意思是说在一句文言句子中,停顿一二次是常事,停顿三次或三次以上就很少了,即使是要停顿三次或三次以上,做题时,也可以省去可划可不划的地方。
(2)主谓动宾要停顿,谓补之间照样分。
通常情况下,文言句子的结构与现代汉语的句子结构相似,都是由主语、谓语、宾语、补语等成分构成,朗读时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中心词与补语之间要停顿。
(3)遇上关联想一想,总领词后慢步走。
遇上表示假设、转折等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示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或句首发语词,如“盖”“夫”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停顿。
(4)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状语须打住。
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要分开读;名词活用作状语的这个“活用词”之前要停顿。
(5)省略成分断没错,提示停顿理当然。
古代汉语常有省略句式,在省略之处停顿准保没错,有些语气词用在句子中,表示提示或舒缓语气,在这个词的后面停顿合情合理。
(6)专有名词分清楚,节奏划分顾全貌。
古代汉语有很多表示人名、地名、年号名、官职名等的词语,我们要加以分辨,在这些专有名词的中间是决不能停顿的。
01 正确划分停顿-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文言文阅读: 这是一份01 正确划分停顿-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文言文阅读,文件包含01正确划分停顿-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原卷版docx、01正确划分停顿-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总复习——语句的衔接与排序 知识讲解: 这是一份中考总复习——语句的衔接与排序 知识讲解,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句子衔接要做到,调整句子应遵循,“句式关联”类语句的衔接与排序,“音韵和谐”类语句的衔接与排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考点21 划分文言语句朗读节奏-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考点21 划分文言语句朗读节奏-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