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广雅中学高二上学期阶段综合达标检测(四)语文试卷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广雅中学高二上学期阶段综合达标检测(四)语文试卷01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广雅中学高二上学期阶段综合达标检测(四)语文试卷02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广雅中学高二上学期阶段综合达标检测(四)语文试卷03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广雅中学高二上学期阶段综合达标检测(四)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广雅中学高二上学期阶段综合达标检测(四)语文试卷,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广雅中学高二上学期阶段综合达标检测(四)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作为流派与作为创作方法虽有联系,却仍应区别开来。作为流派,它在西方限于十八世纪末期到十九世纪末期,不过有一百年左右的历史。这是特定社会民族的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我们不应把这种作为某一民族、某一时期流派的差别加以普遍化,把它生硬地套到其他时代的其他民族的文艺上去。可是在我们的文学史家们之中,这种硬套办法还很流行,说某某作家是浪漫主义派,某某作家是现实主义派。作为创作方法,任何民族在任何时期都可以有侧重现实主义与侧重浪漫主义之分。像歌德和席勒等人早就说过的,现实主义从客观现实世界出发,抓住其中本质特征,加以典型化;浪漫主义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情感和幻想较占优势。这两种创作方法的基本区别倒是普遍存在的。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二十五章就已指出三种不同的创作方法:像画家和其他形象创造者一样,诗人既然是一种摹仿者,他就必然在三种方式中选择一种去摹仿事物: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按照事物为人所说所想的样子去摹仿,或是照事物的应当有的样子去摹仿。这三种之中,第二种专指神话传说的创作方法,暂且不谈。第一种“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便是现实主义,第三种“照事物的应当有的样子去摹仿”,从前一般叫作“理想主义”,也可以说就是浪漫主义,因为“理想”仍是人们主观方面的因素。
    不过,过去人们虽早已看出这种分别,却没有在这上面大做文章。等到十八、十九世纪作为流派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各树一帜,互相争执,于是原先只是自在的分别便变成自觉的分别了。文艺史家和批评家抓住这个分别来检查过去文艺作品,也就把它们分派到两个对立的阵营中去了。例如有人说在荷马的两部史诗之中,《伊利亚特》是现实主义的,而《奥德赛》却是浪漫主义的,并且有人因此断定《奥德赛》的作者不是荷马而是一位女诗人,大概是因为女子比较富于浪漫气息吧?
    我个人仍认为两种创作方法虽然是客观存在,却不宜过分渲染,使旗帜那样鲜明对立。我还是从主客观统一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诗是反映客观事物的,而反映客观事物却要通过进行创作的诗人,这里有人有物,有主体,有客体,缺一不行。这问题的正确答案还是所引过的高尔基的那段话,不妨重复一下其中关键性的一句:在伟大的艺术家们身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时常好像是结合在一起的。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
    材料二:
    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在1988年完成,但这部现实主义鸿篇巨制在当时以现代主义为新时尚的文学界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热播,引起了关于路遥和现实主义的广泛讨论。现实主义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中国文学界有着长久而深远的影响。现实主义不是简单的写实,在现实主义背后有一整套现代性的思想与世界观,以及科学的认识论与创作方法。现实主义要写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与细节,但更重要的,是要写出作者对生活的认识与理解。优秀的作家,总是能将对世界的整体理解融到作品之中,在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狄更斯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不同的生活世界,也是作家对生活的不同理解与思考,在鲁迅、茅盾、老舍等作家的作品中也是
    如此。
    所谓现实主义精神,就是作家孜孜不倦的求真精神,这种求真,既包括作家对生活细节的观察与描摹,也包括作家对时代与世界的整体认识与判断。并不是所有作家都能对时代做出清醒而深刻的分析,因为这超出了个人经验的范畴,需要思想的穿透力与理论的抽象能力,以及整体性的艺术提炼能力。在这个意义上,现实主义并不只是与现实相关,也与历史和未来相关,与我们对世界的整体理解相关。
    现实主义精神并不排斥浪漫主义情怀,在现实主义理论的结构内部,就包含着对作家主体性的尊重,包含着对未来的想象与召唤,包含着虚构与幻想的空间。如果说现实主义更注重客体与客观性,以科学的方法与精神追求真实,那么浪漫主义则更注重主体与主体性,强调以作家的思想、精神与情怀观照这个世界,从中我们可以更多地看到作家的才情与想象力。只有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才能在主客体的融合中呈现出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为了创作《平凡的世界》,路遥翻阅了10年的《人民日报》《参考消息》以及多种地方报纸,并亲自到煤矿等地体验生活,充分显示了一个作家孜孜不倦的求真精神。但在小说中,也处处充溢着浪漫主义情怀,小说中对孙少平、孙少安在艰难生活中执着奋斗精神的描绘,对孙少安与田润叶,孙少平与田晓霞浪漫爱情的描述,都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摘编自李云雷《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的结合——从<平凡的世界>谈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现实主义流派和浪漫主义流派是特定社会民族的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不可把它生硬地套到其他时代其他民族的作家身上。
    B.作为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其基本区别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应该过分渲染二者的差异,而使其产生鲜明的对立。
    C.鉴于荷马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呈现不同的风格,因此有人断定《奥德赛》的作者不是荷马而是一位女诗人。
    D.《平凡的世界》之所以出现“专家冷,观众热”的奇特接受现象,是因为它采用了20世纪初传入中国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曾经分道扬镳,各立山头,使得作家的创作出现二者水火不容的现象。
    B.现实主义要以求真的精神写实,要写出对世界的整体理解,这超出了作家个人经验的范畴。
    C.作家在坚守现实主义精神时,不应排斥浪漫主义情怀,这才能呈现出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路遥既翻阅报刊又体验生活,这说明作家对生活细节的细心观察与思考是写作成功的关键。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李白经常使用想象、夸张等手法,是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
    B.《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但其“表现理想”“运用神话传说”等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C.雪莱创作《致云雀》时,将内心的情感和爱毫无保留地奉献于诗歌中,云雀成为诗人的自我写照。
    D.巴尔扎克强调“要严格摹写现实”,并进一步指出“小说在细节上不是真实的话,它就毫无足取了”。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请结合材料分别概括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特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醒来时,已经大天亮了。有人敲我的门,一边敲一边叫。
    “什么事?”我大声问。
    “有船出事了,就在跟前儿!”
    我从床上跳起来,问,“什么船出事了?”
    “一条二桅帆船,从西班牙来的,再不就是从葡萄牙来的,船上装着水果和酒。海滩上的人都认为,它随时都会撞得粉碎。”
    这个惊慌的声音顺着楼梯嚷上去;我要多快就多快,胡乱把衣服穿上,跑上了大街。
    好些人已经跑在我前面,他们都朝着一个方向跑,朝着海滩跑。我也朝着那儿跑,赶过了好些人,很快就来到狂乱凶暴的大海面前。
    到那的时候,风势可能稍稍弱了一点儿,海却由于又有整整一夜的骚乱翻腾,比我昨天最后看见的,更使人不胜恐怖。只见海上所表现的每一种景象,都呈现了腾涌起涨的声势;浪头一个高过一个,一个压下一个,犹如千军万马,一眼望不到头,漫天匝地,滚滚向岸而来,真正可怕到极点。
    在风涛喧豗、难以听到其他声音的情况下,一个半身赤膊的船夫,紧靠着我站着,用光着的胳膊,往左边指去。这样,哎呀,我的天啊,我才看到了那条船,就在我们前面不远!
    一支桅杆从离甲板六七英尺高的地方折断了,耷拉在船帮上,和乱糟糟的帆、索缠在一起。一个大浪,打在翻滚的破船上面,把甲板上的一切,一扫而光,把人、桅杆、酒桶、木板、船舷,一堆一堆像玩具似的东西,统统冲到沸腾的激浪之中去了。
    听见有人解释说,一个小时以前,救生船就已经配置了船员,但却任什么也做不了;又没有人肯豁出命去,带着绳子,凫过水去,叫破船和岸上取得联络。因此就再没有别的办法可想了。正在这时候,我注意到,人群中又激动地骚乱起来。我于是看到人们往两旁一分,海穆拨开众人,从人丛中一直来到前面。
    我跑到海穆跟前,用双手抱着他,往后拽他,我央求刚才和我谈话的那些人,不要听他,不要存心让人送命,不要让他离开海滩一步!
    岸上又发出一片呼喊,我们往那条破船看去,只见那块残酷的破帆,一阵一阵狠扑猛打,把靠下边那个人也打到海里去了,而唯一留在桅杆上那个人,像是在空中乱飞乱舞。
    那条破船,即便在我这毫无经验的人眼里,也都可以看出来,正在崩裂分散。我看到,它正拦腰裂成两半,而孤零零地抱在桅杆上那个人那一条命,已经危于千钧一发。但是他仍然紧紧抱着桅杆不放。他戴着一顶样式特别的红帽子——不像水手戴的那种,他挥动他那顶帽子,我觉得我简直要疯,因为那种动作,让我想起来,那个人原来是我过去一度亲密的朋友。
    海穆孑然而立,目注大海,身后是屏声敛气的寂静,眼前是震耳欲聋的风浪。于是,来了一个巨大的回头浪,他向后拉着缠在他身上的绳子。那几个人看了一眼,跟在回头浪后面,一头扎到海里,跟着就和浪搏斗起来:他随着浪,一会儿升到浪的顶峰,一会儿沉到浪的谷底,一会儿埋在浪沫的中间,于是又让浪向岸带回。他们就急忙把他拖到
    岸上。
    他受了伤。我从我站的地方,看见他脸上有血,但是他却一点也没把那个放在心上。他好像匆匆地对那几个人作了些指点,让他们把他放得更松一些——我从他挥动胳膊的动作上看,也许是那样——于是又像刚才一样,投到海里去了。
    这时他朝着破船冲去,随着浪一会儿升到浪的顶峰,一会儿沉到浪的谷底,一会儿埋在峥嵘的白色浪沫下面看不见了;一会儿被送向岸边,一会儿又被送向船边,一直艰苦而又勇猛地搏斗。这一段距离,本来不算什么,但是狂风和怒涛却使这种搏斗成为生死斗争。后来,他终于挨近破船了。他离船近极了,只要他再使劲泅一下,就能抓到船了,——但是就在那一刹那,一个像半面小山的绿色大浪,从破船外面,冲着岸卷过来,他仿佛竭尽全力猛一蹿,蹿到了浪里,而那条船也不
    见了!
    当我跑向他们收绳的地点时,我看见他们把他拖了上来,但他已经没有知觉了。他那颗侠义高尚的心,永远停止搏动了。
    (节选自《大卫·科波菲尔》)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节选的这一段重点表现了海穆在风大浪高十分危险的情况下,不顾个人安危,下海去救遇险的帆船上紧紧抱着桅杆的绝望的旅客的故事。
    B.从“我从床上跳起来,问,‘什么船出事了?’”这一细节来看,“我”对于“有船出事了”这一消息十分关注,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C.“我”为了看出事的船跑到大街上,“好些人已经跑在我前面”,说明这些人比我还关心出事的船,这也从侧面说明这不是一条普通的商船。
    D.小说作者用“他那颗侠义高尚的心,永远停止搏动了”一句,既交代了海穆确实已经死了,也高度赞扬了为救人而献出生命的人的精神境界。

    7.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从“我”醒来到海边,见到海难的情景,尤其是见到海穆去救人的过程,都是“我”的眼中事,这就更具真实感。
    B.文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通过“他挥动胳膊的动作”“一会儿升……一会儿沉……一会儿埋……”等细节描写表现出海穆勇敢献身的精神。
    C.作者用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写出了这样一个渔民形象:他外表笨拙羞怯,为人木讷憨厚,没有受过教育;但他有着高尚的灵魂和金子般的心。
    D.小说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已准备好了救生船,但“没有人肯豁出命去”把绳子拴到破船上和海穆的行为比照,把海穆救人一事更凸显出来。
    8.本文写海穆去救人时,在环境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与下面另一版本的译文相比较,有哪些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另一版本译文:它那时所呈现的每一形态,都具有膨胀的意味;浪头一个一个地腾起,一个高似一个,一个压低一个,以无尽的数量滚滚而来,那势派是极端惊人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唐高宗仪凤元年)大理奏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左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斫昭陵柏,罪当除名;上特命杀之。大理丞太原狄仁杰奏:“二人罪不当死。”上曰:“善才等斫陵柏,我不杀则为不孝。”仁杰固执不已,上作色,令出,仁杰曰:“犯颜直谏,自古以为难。臣以为遇桀、纣则难,遇尧、舜则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所措其手足?且张释之有言:‘设有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处之?’今以一株柏杀二将军,后代谓陛下为何如矣?臣不敢奉诏者,恐陷陛下于不道,且羞见释之于地下故也。”上怒稍解。初,仁杰为并州法曹,同僚郑崇质当使绝域。崇质母老且病,仁杰曰:“彼母如此,岂可使之有万里之忧!”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调露元年,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仁杰奏其奸,请付法司,上特原之,仁杰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本立竟得罪,由是朝廷肃然。以文昌左丞狄仁杰为豫州刺史。时治越王贞党与,当坐者六七百家,籍没者五千口,司刑趣使行刑。仁杰密奏:“彼皆诖误,臣欲显奏,似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仁恤之旨。”太后特原之,皆流丰州。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吹仁杰巾坠而马惊不能止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鞚而系之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许。入见,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仍免其宿直,戒其同僚曰:“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辛丑,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自是朝廷有大事,众或不能决,太后辄叹曰:“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为将相。”仁杰对曰:“文学蕴藉,则苏味道、李峤固其选矣。必欲取卓荦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久之,卒用为相。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 群臣莫及/ 常谓之国老/ 而不名仁杰/ 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 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吹/ 仁杰巾坠/ 而马惊不能止/ 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鞚而系之/
    B.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 群臣莫及/ 常谓之国老而不名/ 仁杰好面引廷争/ 太后每屈意从之/ 尝从太后游幸/ 遇风吹/ 仁杰巾坠/ 而马惊不能止/ 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鞚而系之/
    C.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 群臣莫及常/ 谓之国老/ 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 太后每屈意从之/ 尝从太后游幸/ 遇风吹/ 仁杰巾坠/ 而马惊不能止/ 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鞚而系之/
    D.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 群臣莫及常/ 谓之国老而不名/ 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 每屈意从之/ 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吹/ 仁杰巾坠/ 而马惊不能止/ 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鞚而系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审核刑狱的官署,大理寺与刑部、都察院合称三法司。
    B.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纪大了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
    C.宿直,就是值班。古代官署在休沐之日和夜间为了应对突发事变、守护机关和处理紧急公文,多有一套轮流值班工作制度。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其所育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唐代三品以上的官死也叫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狄仁杰秉性耿直,敢于据理力争,甚至有时当面顶撞高宗和武则天,武则天也常常能接受他的意见,甚至迁就他。
    B.狄仁杰的同僚郑崇质要出使远方,但他的母亲年老病弱,狄仁杰就向长史蔺仁基提出请求,要求自己代替他去。
    C.狄仁杰断案公正严谨,权善才、范怀义误伐昭陵柏树,高宗要杀了他们,狄仁杰上奏说他们罪不该死,于是皇帝就免了他们二人的死罪。
    D.狄仁杰做官的时候,十分重视提拔人才,可谓不拘一格,他所举荐的张柬之、姚元崇、桓彦范、敬晖等人,都成了唐代的名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
    译文: 
     
    (2)时治越王贞党与,当坐者六七百家,籍没者五千口,司刑趣使行刑。
    译文: 
     
    14. 范仲淹评价狄仁杰:“岩岩乎克当其任者,唯梁公之伟欤!”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李 白
    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
    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起首从容道出友人韦八由长安而来又要归去的事实。照应诗题的同时,也使得下文抒情波澜横生。
    B.诗歌第三、第四两句,表现出诗人送别时心潮起伏,如狂风吹心。奇特的想象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形象鲜明。
    C.诗歌第五、第六两句话少情多,将离别时的千万思绪仅用“不可道”二字带过,具有“尽在不言中”的艺术效果。
    D.诗歌叙写与友人分别时语言平易,毫无斧凿痕迹,表情达意时则如奇峰壁立,体现了“平中见奇”的风格。
    16.此诗取鲍参军“连山眇烟雾”之意,然更为高妙。请赏析诗歌的尾联高妙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作出了高度的评价,他认为屈原志向远大,能与日月的光芒相比的句子是“     ,     ”。
    (2)贾谊在《过秦论》中的“        ,       ”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陈涉发动起义得到了人民的热烈响应。
    (3)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中揭露汉军将军和士兵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地位和待遇,暗示了必败原因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肝胆相照是中古友谊的鲜明底色。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的大米和熊糖、20世纪90年代古巴困难时期遍布哈瓦那街头的中国产自行车,到如今古巴    的中国家电和日用产品,都是中古相互扶持的真实写照。长期以来,中古在国家建设发展中互鉴互助,使两国传统友谊    。 
    互利共赢是中古关系的强大动力。“中国品牌”走进古巴    ,古巴的雪茄、朗姆酒、海产品等也不断丰富着中国的消费市场。每天,一万多辆中国的客车穿梭于古巴各地,为古巴人民的出行带来便捷;数千台中国的拖拉机耕耘在古巴肥沃的土地上,成为古巴农业丰收的好帮手;中国投资的太阳能、生物质电站正助力古巴清洁能源发展。 
    人文交流是拉近中古人民感情的纽带。古巴累计为中方培养的数千名西班牙语专业人才,已成为中国沟通西班牙语世界的中坚和骨干。在两国音乐、舞蹈、绘画、体育等方面的经常性交流中,使两国人民有机会跨越时空、超越国界,享受对方文化的无穷魅力。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投桃报李  路人皆知  历久弥新 千家万户
    B.互通有无  家喻户晓  历久弥新 千家万户
    C.投桃报李  家喻户晓  经久不衰 大街小巷
    D.互通有无  路人皆知  经久不衰 大街小巷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B.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C.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D.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两国在音乐、舞蹈、绘画、体育等方面的经常性交流中,使两国人民有机会跨越时空、超越国界,感受对方文化的无穷魅力。
    B.在两国音乐、舞蹈、绘画、体育等方面的经常性交流中,使两国人民有机会跨越时空、超越国界,感受对方文化的无穷魅力。
    C.两国在音乐、舞蹈、绘画、体育等方面的经常性交流,使两国人民有机会跨越时空、超越国界,享受对方文化的无穷魅力。
    D.两国在音乐、舞蹈、绘画、体育等方面的经常性交流,使两国人民有机会跨越时空、超越国界,感受对方文化的无穷魅力。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是一个村庄在走来走去寻找一株老树呢,还是一株老树在走来走去寻找一个村庄呢?总之,一个像样的村庄必有一株老树,一株老树必定对村庄有着存在的意义。这样的老树,一定会是器宇轩昂、气质高贵的,树干坚硬如铁,枝叶莽莽苍苍。一株老树就是一团山一样蓊郁的云,它可挽住清风,衔住夕阳,挂住月亮,揽住飞鸟。人在老树的影子里行走,像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滑行。  ①  ——绿色的手,褐色的手,金色的手,依季节的不同而定——轻轻抚摸村人的脊背,抚慰他们的忧伤,缓解他们的劳苦。 
    老树最美的时候是秋天,秋天纯净的云层与晶莹的霜霰,将老树变成了苍黄色。此时,夜凉如水,老树的叶子在月光下,一片片变得如玉蝴蝶一般透明。  ②  ,小孩子在嬉戏玩闹,大人们在拉家常,讨论春天种下的庄稼籽是否饱满,夏天娶的媳妇是否已经怀上娃娃,入秋时配的母猪是否有小崽子已经坐胎……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不是一个村庄在走来走去寻找一株老树,就是一株老树在走来走去寻找一个村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① 
    ②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经典,是指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它们理应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但在前不久,某大学出版社搞了一个出版物“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结果令人瞠目结舌:《红楼梦》高居榜首;榜单前10位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数在列;《百年孤独》《瓦尔登湖》等外国名著也赫然其中。而同时,通俗文学作品以及通过网络阅读小说(文学)的方式则大受欢迎。是经典文学的影响力落后于通俗文学了,还是旧的阅读方式过时了?抑或是……?对此,引发了社会一片热议。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据此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完成写作任务,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阶段综合达标检测(四)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作为流派与作为创作方法虽有联系,却仍应区别开来。作为流派,它在西方限于十八世纪末期到十九世纪末期,不过有一百年左右的历史。这是特定社会民族的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我们不应把这种作为某一民族、某一时期流派的差别加以普遍化,把它生硬地套到其他时代的其他民族的文艺上去。可是在我们的文学史家们之中,这种硬套办法还很流行,说某某作家是浪漫主义派,某某作家是现实主义派。作为创作方法,任何民族在任何时期都可以有侧重现实主义与侧重浪漫主义之分。像歌德和席勒等人早就说过的,现实主义从客观现实世界出发,抓住其中本质特征,加以典型化;浪漫主义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情感和幻想较占优势。这两种创作方法的基本区别倒是普遍存在的。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二十五章就已指出三种不同的创作方法:像画家和其他形象创造者一样,诗人既然是一种摹仿者,他就必然在三种方式中选择一种去摹仿事物: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按照事物为人所说所想的样子去摹仿,或是照事物的应当有的样子去摹仿。这三种之中,第二种专指神话传说的创作方法,暂且不谈。第一种“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便是现实主义,第三种“照事物的应当有的样子去摹仿”,从前一般叫作“理想主义”,也可以说就是浪漫主义,因为“理想”仍是人们主观方面的因素。
    不过,过去人们虽早已看出这种分别,却没有在这上面大做文章。等到十八、十九世纪作为流派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各树一帜,互相争执,于是原先只是自在的分别便变成自觉的分别了。文艺史家和批评家抓住这个分别来检查过去文艺作品,也就把它们分派到两个对立的阵营中去了。例如有人说在荷马的两部史诗之中,《伊利亚特》是现实主义的,而《奥德赛》却是浪漫主义的,并且有人因此断定《奥德赛》的作者不是荷马而是一位女诗人,大概是因为女子比较富于浪漫气息吧?
    我个人仍认为两种创作方法虽然是客观存在,却不宜过分渲染,使旗帜那样鲜明对立。我还是从主客观统一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诗是反映客观事物的,而反映客观事物却要通过进行创作的诗人,这里有人有物,有主体,有客体,缺一不行。这问题的正确答案还是所引过的高尔基的那段话,不妨重复一下其中关键性的一句:在伟大的艺术家们身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时常好像是结合在一起的。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
    材料二:
    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在1988年完成,但这部现实主义鸿篇巨制在当时以现代主义为新时尚的文学界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热播,引起了关于路遥和现实主义的广泛讨论。现实主义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中国文学界有着长久而深远的影响。现实主义不是简单的写实,在现实主义背后有一整套现代性的思想与世界观,以及科学的认识论与创作方法。现实主义要写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与细节,但更重要的,是要写出作者对生活的认识与理解。优秀的作家,总是能将对世界的整体理解融到作品之中,在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狄更斯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不同的生活世界,也是作家对生活的不同理解与思考,在鲁迅、茅盾、老舍等作家的作品中也是
    如此。
    所谓现实主义精神,就是作家孜孜不倦的求真精神,这种求真,既包括作家对生活细节的观察与描摹,也包括作家对时代与世界的整体认识与判断。并不是所有作家都能对时代做出清醒而深刻的分析,因为这超出了个人经验的范畴,需要思想的穿透力与理论的抽象能力,以及整体性的艺术提炼能力。在这个意义上,现实主义并不只是与现实相关,也与历史和未来相关,与我们对世界的整体理解相关。
    现实主义精神并不排斥浪漫主义情怀,在现实主义理论的结构内部,就包含着对作家主体性的尊重,包含着对未来的想象与召唤,包含着虚构与幻想的空间。如果说现实主义更注重客体与客观性,以科学的方法与精神追求真实,那么浪漫主义则更注重主体与主体性,强调以作家的思想、精神与情怀观照这个世界,从中我们可以更多地看到作家的才情与想象力。只有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才能在主客体的融合中呈现出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为了创作《平凡的世界》,路遥翻阅了10年的《人民日报》《参考消息》以及多种地方报纸,并亲自到煤矿等地体验生活,充分显示了一个作家孜孜不倦的求真精神。但在小说中,也处处充溢着浪漫主义情怀,小说中对孙少平、孙少安在艰难生活中执着奋斗精神的描绘,对孙少安与田润叶,孙少平与田晓霞浪漫爱情的描述,都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摘编自李云雷《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的结合——从<平凡的世界>谈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现实主义流派和浪漫主义流派是特定社会民族的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不可把它生硬地套到其他时代其他民族的作家身上。
    B.作为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其基本区别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应该过分渲染二者的差异,而使其产生鲜明的对立。
    C.鉴于荷马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呈现不同的风格,因此有人断定《奥德赛》的作者不是荷马而是一位女诗人。
    D.《平凡的世界》之所以出现“专家冷,观众热”的奇特接受现象,是因为它采用了20世纪初传入中国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解析:D “是因为它采用了20世纪初传入中国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错误。由材料二第一段中的“这部现实主义鸿篇巨制在当时以现代主义为新时尚的文学界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可知,当时流行现代主义,所以《平凡的世界》出现“专家冷,观众热”的现象是因为它不是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而较少受到专家关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曾经分道扬镳,各立山头,使得作家的创作出现二者水火不容的现象。
    B.现实主义要以求真的精神写实,要写出对世界的整体理解,这超出了作家个人经验的范畴。
    C.作家在坚守现实主义精神时,不应排斥浪漫主义情怀,这才能呈现出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路遥既翻阅报刊又体验生活,这说明作家对生活细节的细心观察与思考是写作成功的关键。
    解析:C A项,“使得作家的创作出现二者水火不容的现象”夸大事实。材料一第三段说的是“十八、十九世纪作为流派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各树一帜,互相争执”,不能说他们是“水火不容”。B项,“这超出了作家个人经验的范畴”错误。材料二第二段说的是“并不是所有作家都能对时代做出清醒而深刻的分析,因为这超出了个人经验的范畴”。D项,“这说明作家对生活细节的细心观察与思考是写作成功的关键”错误。材料二第二段说的是“这种求真,既包括作家对生活细节的观察与描摹,也包括作家对时代与世界的整体认识与判断”。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李白经常使用想象、夸张等手法,是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
    B.《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但其“表现理想”“运用神话传说”等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C.雪莱创作《致云雀》时,将内心的情感和爱毫无保留地奉献于诗歌中,云雀成为诗人的自我写照。
    D.巴尔扎克强调“要严格摹写现实”,并进一步指出“小说在细节上不是真实的话,它就毫无足取了”。
    解析:B 材料一观点主要是“在伟大的艺术家们身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时常好像是结合在一起的”。A项,只是说李白与杜甫的风格迥异。B项,强调作品中现实主义手法和浪漫主义手法的结合,能够支撑材料一的观点。C项,强调诗歌的创作的主观色彩,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D项,强调文学创作中细节描写的真实性,属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解析:材料一共有四段,其中第一段首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作为流派与作为创作方法虽有联系,却仍应区别开来”提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作为流派与作为创作方法应区别开;第二段“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二十五章就已指出三种不同的创作方法”引述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观点,“第一种……便是现实主义,第三种……就是浪漫主义”进一步阐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不同特点;第三段“等到十八、十九世纪作为流派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各树一帜,互相争执,于是原先只是自在的分别便变成自觉的分别了”概述两种流派形成对立的过程;第四段“我个人仍认为两种创作方法虽然是客观存在,却不宜过分渲染,使旗帜那样鲜明对立”,最后阐明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答案:①首先提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作为流派与作为创作方法应区别开。②接着引述《诗学》的观点,进一步阐述二者的不同特点。③然后概述两种流派形成对立的过程。④最后阐明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5.请结合材料分别概括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特点。(6分)
    解析:结合材料一第一段“现实主义从客观现实世界出发,抓住其中本质特征,加以典型化”、第二段“‘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便是现实主义”和材料二第三段“现实主义更注重客体与客观性,以科学的方法与精神追求真实”等可概括出现实主义的特点。结合材料一第一段“浪漫主义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情感和幻想较占优势”、第二段“照事物的应当有的样子去摹仿”、材料二第三段“浪漫主义则更注重主体与主体性,强调以作家的思想、精神与情怀观照这个世界,从中我们可以更多地看到作家的才情与想象力”等可概括出浪漫主义的特点。
    答案:①现实主义从客观现实世界出发,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注重客体与客观性,以科学的方法与精神追求真实。②浪漫主义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照事物的应当有的样子去摹仿,注重主体与主体性,强调以作家的思想、精神与情怀观照这个世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醒来时,已经大天亮了。有人敲我的门,一边敲一边叫。
    “什么事?”我大声问。
    “有船出事了,就在跟前儿!”
    我从床上跳起来,问,“什么船出事了?”
    “一条二桅帆船,从西班牙来的,再不就是从葡萄牙来的,船上装着水果和酒。海滩上的人都认为,它随时都会撞得粉碎。”
    这个惊慌的声音顺着楼梯嚷上去;我要多快就多快,胡乱把衣服穿上,跑上了大街。
    好些人已经跑在我前面,他们都朝着一个方向跑,朝着海滩跑。我也朝着那儿跑,赶过了好些人,很快就来到狂乱凶暴的大海面前。
    到那的时候,风势可能稍稍弱了一点儿,海却由于又有整整一夜的骚乱翻腾,比我昨天最后看见的,更使人不胜恐怖。只见海上所表现的每一种景象,都呈现了腾涌起涨的声势;浪头一个高过一个,一个压下一个,犹如千军万马,一眼望不到头,漫天匝地,滚滚向岸而来,真正可怕到极点。
    在风涛喧豗、难以听到其他声音的情况下,一个半身赤膊的船夫,紧靠着我站着,用光着的胳膊,往左边指去。这样,哎呀,我的天啊,我才看到了那条船,就在我们前面不远!
    一支桅杆从离甲板六七英尺高的地方折断了,耷拉在船帮上,和乱糟糟的帆、索缠在一起。一个大浪,打在翻滚的破船上面,把甲板上的一切,一扫而光,把人、桅杆、酒桶、木板、船舷,一堆一堆像玩具似的东西,统统冲到沸腾的激浪之中去了。
    听见有人解释说,一个小时以前,救生船就已经配置了船员,但却任什么也做不了;又没有人肯豁出命去,带着绳子,凫过水去,叫破船和岸上取得联络。因此就再没有别的办法可想了。正在这时候,我注意到,人群中又激动地骚乱起来。我于是看到人们往两旁一分,海穆拨开众人,从人丛中一直来到前面。
    我跑到海穆跟前,用双手抱着他,往后拽他,我央求刚才和我谈话的那些人,不要听他,不要存心让人送命,不要让他离开海滩一步!
    岸上又发出一片呼喊,我们往那条破船看去,只见那块残酷的破帆,一阵一阵狠扑猛打,把靠下边那个人也打到海里去了,而唯一留在桅杆上那个人,像是在空中乱飞乱舞。
    那条破船,即便在我这毫无经验的人眼里,也都可以看出来,正在崩裂分散。我看到,它正拦腰裂成两半,而孤零零地抱在桅杆上那个人那一条命,已经危于千钧一发。但是他仍然紧紧抱着桅杆不放。他戴着一顶样式特别的红帽子——不像水手戴的那种,他挥动他那顶帽子,我觉得我简直要疯,因为那种动作,让我想起来,那个人原来是我过去一度亲密的朋友。
    海穆孑然而立,目注大海,身后是屏声敛气的寂静,眼前是震耳欲聋的风浪。于是,来了一个巨大的回头浪,他向后拉着缠在他身上的绳子。那几个人看了一眼,跟在回头浪后面,一头扎到海里,跟着就和浪搏斗起来:他随着浪,一会儿升到浪的顶峰,一会儿沉到浪的谷底,一会儿埋在浪沫的中间,于是又让浪向岸带回。他们就急忙把他拖到
    岸上。
    他受了伤。我从我站的地方,看见他脸上有血,但是他却一点也没把那个放在心上。他好像匆匆地对那几个人作了些指点,让他们把他放得更松一些——我从他挥动胳膊的动作上看,也许是那样——于是又像刚才一样,投到海里去了。
    这时他朝着破船冲去,随着浪一会儿升到浪的顶峰,一会儿沉到浪的谷底,一会儿埋在峥嵘的白色浪沫下面看不见了;一会儿被送向岸边,一会儿又被送向船边,一直艰苦而又勇猛地搏斗。这一段距离,本来不算什么,但是狂风和怒涛却使这种搏斗成为生死斗争。后来,他终于挨近破船了。他离船近极了,只要他再使劲泅一下,就能抓到船了,——但是就在那一刹那,一个像半面小山的绿色大浪,从破船外面,冲着岸卷过来,他仿佛竭尽全力猛一蹿,蹿到了浪里,而那条船也不
    见了!
    当我跑向他们收绳的地点时,我看见他们把他拖了上来,但他已经没有知觉了。他那颗侠义高尚的心,永远停止搏动了。
    (节选自《大卫·科波菲尔》)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节选的这一段重点表现了海穆在风大浪高十分危险的情况下,不顾个人安危,下海去救遇险的帆船上紧紧抱着桅杆的绝望的旅客的故事。
    B.从“我从床上跳起来,问,‘什么船出事了?’”这一细节来看,“我”对于“有船出事了”这一消息十分关注,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C.“我”为了看出事的船跑到大街上,“好些人已经跑在我前面”,说明这些人比我还关心出事的船,这也从侧面说明这不是一条普通的商船。
    D.小说作者用“他那颗侠义高尚的心,永远停止搏动了”一句,既交代了海穆确实已经死了,也高度赞扬了为救人而献出生命的人的精神
    境界。
    解析:C “说明这些人比我还关心出事的船”于文无据。
    7.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从“我”醒来到海边,见到海难的情景,尤其是见到海穆去救人的过程,都是“我”的眼中事,这就更具真实感。
    B.文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通过“他挥动胳膊的动作”“一会儿升……一会儿沉……一会儿埋……”等细节描写表现出海穆勇敢献身的精神。
    C.作者用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写出了这样一个渔民形象:他外表笨拙羞怯,为人木讷憨厚,没有受过教育;但他有着高尚的灵魂和金子般的心。
    D.小说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已准备好了救生船,但“没有人肯豁出命去”把绳子拴到破船上和海穆的行为比照,把海穆救人一事更凸显出来。
    解析:C “他外表笨拙羞怯,为人木讷憨厚,没有受过教育”在文中没有体现。
    8.本文写海穆去救人时,在环境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
    解析: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要从环境本身的特点、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入手。小说中的环境是凶险的,写环境一是为了写人,在凶险的环境中仍去救人,体现了人物的品格;写环境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正是因为风浪大,才会有船毁人危的情节等。
    答案:①这些描写写出了当时恶劣的环境,无论是对救人前“漫天匝地”“风涛喧豗”的风浪和已被风浪摧毁的破船的描写,还是对救人时峥嵘的白色浪沫“像半面小山的绿色大浪”的描写,都写出了海穆不惧艰险、置生死于度外的精神。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正是因为风浪大,船才会被风浪摧毁,才会有海穆勇敢无畏救人的情节,进一步凸显了人物高尚的品质。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与下面另一版本的译文相比较,有哪些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另一版本译文:它那时所呈现的每一形态,都具有膨胀的意味;浪头一个一个地腾起,一个高似一个,一个压低一个,以无尽的数量滚滚而来,那势派是极端惊人的。
    解析:首先找出二者的不同,有词语运用、修辞手法和句式特点的不同。然后结合句子内容,分析原文在表现海浪特点、增强气势方面的特点。
    答案:①从词语运用上看,“景象”与“形态”、“腾涌起涨”与“具有膨胀的意味”相比较,更显通俗易懂,使读者更容易感受海上巨浪的气势。②从修辞手法上看,“犹如千军万马……”与“以无尽的数量滚滚而来”相比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海浪写得更形象并显得更有气势。③“犹如……极点”与“以无尽……惊人的”相比,以五个短句来描写浪涛和观者的感受,增强了表达效果,使语句更具有感
    染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唐高宗仪凤元年)大理奏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左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斫昭陵柏,罪当除名;上特命杀之。大理丞太原狄仁杰奏:“二人罪不当死。”上曰:“善才等斫陵柏,我不杀则为不孝。”仁杰固执不已,上作色,令出,仁杰曰:“犯颜直谏,自古以为难。臣以为遇桀、纣则难,遇尧、舜则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所措其手足?且张释之有言:‘设有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处之?’今以一株柏杀二将军,后代谓陛下为何如矣?臣不敢奉诏者,恐陷陛下于不道,且羞见释之于地下故也。”上怒稍解。初,仁杰为并州法曹,同僚郑崇质当使绝域。崇质母老且病,仁杰曰:“彼母如此,岂可使之有万里之忧!”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调露元年,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仁杰奏其奸,请付法司,上特原之,仁杰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本立竟得罪,由是朝廷肃然。以文昌左丞狄仁杰为豫州刺史。时治越王贞党与,当坐者六七百家,籍没者五千口,司刑趣使行刑。仁杰密奏:“彼皆诖误,臣欲显奏,似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仁恤之旨。”太后特原之,皆流丰州。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吹仁杰巾坠而马惊不能止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鞚而系之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许。入见,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仍免其宿直,戒其同僚曰:“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辛丑,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自是朝廷有大事,众或不能决,太后辄叹曰:“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为将相。”仁杰对曰:“文学蕴藉,则苏味道、李峤固其选矣。必欲取卓荦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久之,卒用为相。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 群臣莫及/ 常谓之国老/ 而不名仁杰/ 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 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吹/ 仁杰巾坠/ 而马惊不能止/ 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鞚而系之/
    B.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 群臣莫及/ 常谓之国老而不名/ 仁杰好面引廷争/ 太后每屈意从之/ 尝从太后游幸/ 遇风吹/ 仁杰巾坠/ 而马惊不能止/ 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鞚而系之/
    C.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 群臣莫及常/ 谓之国老/ 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 太后每屈意从之/ 尝从太后游幸/ 遇风吹/ 仁杰巾坠/ 而马惊不能止/ 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鞚而系之/
    D.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 群臣莫及常/ 谓之国老而不名/ 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 每屈意从之/ 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吹/ 仁杰巾坠/ 而马惊不能止/ 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鞚而系之/
    解析:B “常”修饰“谓”,状中关系不能断开,排除C、D两项;“仁杰”做“好面引廷争”的主语,因此不可在“仁杰”后断开,排除A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审核刑狱的官署,大理寺与刑部、都察院合称三法司。
    B.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纪大了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
    C.宿直,就是值班。古代官署在休沐之日和夜间为了应对突发事变、守护机关和处理紧急公文,多有一套轮流值班工作制度。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其所育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唐代三品以上的官死也叫薨。
    解析:C “值班”错误,“宿直”是夜间值班的意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狄仁杰秉性耿直,敢于据理力争,甚至有时当面顶撞高宗和武则天,武则天也常常能接受他的意见,甚至迁就他。
    B.狄仁杰的同僚郑崇质要出使远方,但他的母亲年老病弱,狄仁杰就向长史蔺仁基提出请求,要求自己代替他去。
    C.狄仁杰断案公正严谨,权善才、范怀义误伐昭陵柏树,高宗要杀了他们,狄仁杰上奏说他们罪不该死,于是皇帝就免了他们二人的死罪。
    D.狄仁杰做官的时候,十分重视提拔人才,可谓不拘一格,他所举荐的张柬之、姚元崇、桓彦范、敬晖等人,都成了唐代的名臣。
    解析:C “于是皇帝就免了他们二人的死罪”错误。根据原文,狄仁杰上奏说二人罪不该死,皇帝很生气,然后狄仁杰又以汉文帝和张释之的典故劝说皇帝,而且文中说“上怒稍解”,没有提及皇帝免除他们的死罪。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
    译文: 
     
    (2)时治越王贞党与,当坐者六七百家,籍没者五千口,司刑趣使行刑。
    译文: 
     
    答案:(1)如果一定要曲意宽赦王本立,那就请先将我流放到荒无人烟的边远地带,给忠贞的人作为将来的警戒!
    (2)当时朝廷正在惩治越王李贞的党羽,按照法令应当被判罪的有六七百家,登记没收家产入官府充当奴婢的有五千人,司刑寺督促豫州方面执行判决。
    14.范仲淹评价狄仁杰:“岩岩乎克当其任者,唯梁公之伟欤!”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说明。(3分)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像岩石那样高峻伟岸而能担当其重任的人,只有狄梁公这样的伟人。然后从文本中筛选能够体现人物高尚品质的语句即可。由“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仁杰奏其奸,请付法司”可见,其不徇私枉法,为了维护公理,敢于犯上直谏;“时治越王贞党与”“仁杰密奏”“太后特原之,皆流丰州”可见,其忠于职守,爱惜百姓;由“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率为名臣”可见,其为国举贤,不存私心。
    答案:①不徇私枉法,为了维护公理,敢于犯上直谏。②忠于职守,爱惜百姓。③为国举贤,不存私心。
    参考译文:(唐高宗仪凤元年)大理寺上奏说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左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砍昭陵上的柏树,按照罪责法令应当被除去官吏名籍;唐高宗却特意命令将他们处死。大理丞太原人狄仁杰上奏道:“这两个人的罪责不应当被处死。”唐高宗说:“权善才等砍昭陵柏树,我不杀了他们我就是不孝(的人)。”狄仁杰一再坚持自己的意见,唐高宗满脸怒色,命令他出去,狄仁杰说:“冒犯陛下的威严,直言强谏,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很难做到的。但我认为如果遇到桀、纣(这样的君主)固然会很困难,而如果遇到尧、舜(这样的君主)却很容易(做到)。如今依照法令不应当被处死的人,而陛下却执意要处死他,这样一来,就会让法律失去取信于人的根本,那么人们以后将何所依从呢?况且汉朝张释之曾对汉文帝说过:‘假如有人盗取高祖长陵一抔土,那么陛下将如何处分他呢?’如今因误砍一棵柏树而将两位将军处死,那么后代会怎么看待陛下?我之所以不奉诏执行陛下的命令,是唯恐让陛下陷落到无道的境地,也是因为害怕无颜去九泉之下见张释之。”听他这样一说,唐高宗的怒气才稍微消解一点。起初,狄仁杰担任并州法曹一职,同僚郑崇质本应出使遥远的地方。郑崇质的母亲年迈多病,狄仁杰说:“他母亲的情况如此不妙,怎能再让她有万里离别的忧愁呢!”随即找到长史蔺仁基,请求让自己代替郑崇质担当出使的任务。调露元年,左司郎中王本立倚仗皇帝的恩宠而滥用权力,朝中文武百官因此都对他畏惧有加。唯独狄仁杰上奏揭发他的奸恶行径,并请求将他移交司法部门查办,唐高宗特地将他赦免,狄仁杰说:“尽管国家缺乏优秀人才,(可是)难道缺少像王本立这样的人吗!陛下为什么要爱惜罪人,从而使王法得到损害?如果一定要曲意宽赦王本立,那就请先将我流放到荒无人烟的边远地带,给忠贞的人作为将来的警戒!”王本立最终被治罪。朝廷上下从此严肃而有法度。任命文昌左丞狄仁杰为豫州刺史。当时朝廷正在惩治越王李贞的党羽,按照法令应当被判罪的有六七百家,登记没收家产入官府充当奴婢的有五千人,司刑寺督促豫州方面执行判决。狄仁杰为太后上密奏道:“他们都是受牵连的,我本打算奏明皇上,可是似乎有为叛逆的人申辩的嫌疑;可是知而不言,又深恐违背陛下仁爱怜悯的本意。”太后因此特地赦免了他们,将他们全都流放丰州。武则天十分信任和器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众大臣没有哪一个可以与他相比的,她时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是直呼其名。狄仁杰也习惯于当堂直言强谏,而武则天也经常采纳他的建议,尽管这样做违背了自己的本意时也从不在意。曾经狄仁杰随从武则天巡游,途中忽然遇到大风,将狄仁杰的头巾吹落在地,他的坐骑也因此受惊而飞奔不止,武则天于是命令太子李显追上惊马,抓住马的笼头并将它拴好。狄仁杰多次以年老多病为缘由向太后提出回家养老的请求,武则天每次都不准许。每当狄仁杰入朝参见的时候,武则天还时常阻止他行跪拜礼,她说:“每当看见爱卿行跪拜大礼的时候,朕的身体都会隐隐作痛。”武则天还免除了狄仁杰晚上在宫中值宿的义务,并告诫他的同僚们说:“如果不是什么军国大事,就不要去烦扰狄公。”公元700年,狄仁杰去世,武则天痛哭流涕,说:“朝堂空了!”从此以后,朝廷一遇到大事,如果百官决断不了,武则天就会叹息道:“老天为什么要把我的国老这么早夺走呢?”武则天先前曾经询问狄仁杰道:“朕想要得到一位贤士委以重任,您认为谁最合适呢?”狄仁杰问道:“不知道陛下打算委以他什么重任?”武则天说:“我准备让他出任宰相。”狄仁杰回答道:“如果陛下想要的是学识渊博的才俊,那么苏味道、李峤本来就是最佳人选。如果陛下一定要找卓尔不群的奇才,那就非荆州长史张柬之莫属了,此人虽然年迈,但的确是块当宰相的料。”武则天随即擢升张柬之为洛州司马。过了很久,终于将他升任为宰相。狄仁杰还曾经向武则天举荐了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随后这些人都成了唐代的名臣。于是就有人对狄仁杰说道:“治理天下的贤能良将,全都出自您狄公的门下啊。”狄仁杰回答道:“引荐贤良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并非为了我的一己私利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李 白
    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
    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起首从容道出友人韦八由长安而来又要归去的事实。照应诗题的同时,也使得下文抒情波澜横生。
    B.诗歌第三、第四两句,表现出诗人送别时心潮起伏,如狂风吹心。奇特的想象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形象鲜明。
    C.诗歌第五、第六两句话少情多,将离别时的千万思绪仅用“不可道”二字带过,具有“尽在不言中”的艺术效果。
    D.诗歌叙写与友人分别时语言平易,毫无斧凿痕迹,表情达意时则如奇峰壁立,体现了“平中见奇”的风格。
    解析:B “现实主义风格”错误。“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想象奇特,运用了虚拟的写法,属于浪漫主义的风格。
    16.此诗取鲍参军“连山眇烟雾”之意,然更为高妙。请赏析诗歌的尾联高妙之处。(6分)
    解析:赏析尾联,首先要确定手法,然后还要依据位置分析其作用。这是写景句,因为在结尾,可以想到“以景结情”,因为是送别诗,所以要体现与朋友分别的情感。另外,“望望”是叠词,能够突出送别之人的状态。同时叠词具有韵律美。
    答案:①以景结情。诗歌结尾写连山的烟雾,在烟雾迷蒙的景色中,寄寓着诗人与友人别后的怅惘之情。②使用叠词。“望”字重叠,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同时既写远望又写盼望,显示出诗人伫望之久和依恋之深。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作出了高度的评价,他认为屈原志向远大,能与日月的光芒相比的句子是“     ,     ”。
    (2)贾谊在《过秦论》中的“        ,       ”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陈涉发动起义得到了人民的热烈响应。
    (3)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中揭露汉军将军和士兵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地位和待遇,暗示了必败原因的句子是“         ,
             !” 
    答案:(1)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3)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肝胆相照是中古友谊的鲜明底色。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的大米和熊糖、20世纪90年代古巴困难时期遍布哈瓦那街头的中国产自行车,到如今古巴    的中国家电和日用产品,都是中古相互扶持的真实写照。长期以来,中古在国家建设发展中互鉴互助,使两国传统友谊    。 
    互利共赢是中古关系的强大动力。“中国品牌”走进古巴    ,古巴的雪茄、朗姆酒、海产品等也不断丰富着中国的消费市场。每天,一万多辆中国的客车穿梭于古巴各地,为古巴人民的出行带来便捷;数千台中国的拖拉机耕耘在古巴肥沃的土地上,成为古巴农业丰收的好帮手;中国投资的太阳能、生物质电站正助力古巴清洁能源发展。 
    人文交流是拉近中古人民感情的纽带。古巴累计为中方培养的数千名西班牙语专业人才,已成为中国沟通西班牙语世界的中坚和骨干。在两国音乐、舞蹈、绘画、体育等方面的经常性交流中,使两国人民有机会跨越时空、超越国界,享受对方文化的无穷魅力。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投桃报李  路人皆知  历久弥新 千家万户
    B.互通有无  家喻户晓  历久弥新 千家万户
    C.投桃报李  家喻户晓  经久不衰 大街小巷
    D.互通有无  路人皆知  经久不衰 大街小巷
    解析:B ①互通有无:拿出自己多余的东西给对方,与之进行交换,以得到自己所缺少的东西。投桃报李:泛指相互赠答,友好往来。文中用于物质交流,不是指赠送东西,故用“互通有无”。②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路人皆知: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路人皆知”是贬义词,不合语境,故用“家喻户晓”。③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经久不衰:精神饱满的状态,身体健壮的外表;形容某事或某人经历很长时间仍旧保持较高的旺盛状态。“经久不衰”不能与“友谊”搭配,故用“历久弥新”。④千家万户:指众多人家。大街小巷:指都市里的各处地方。文中所指“中国品牌”的消费品走进古巴的每家每户,使用“千家万户”合乎事理。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B.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C.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D.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解析:C 画波浪线的句子为比喻,将“人文交流”比作“纽带”。A项,夸张。“天台四万八千丈”夸张描写天姥山的高。B项,拟人。桃花在风中“笑”,是拟人。C项,比喻。将“弹琵琶的声音”比作珠子落入玉盘的声音。D项,对比。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形成对比。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两国在音乐、舞蹈、绘画、体育等方面的经常性交流中,使两国人民有机会跨越时空、超越国界,感受对方文化的无穷魅力。
    B.在两国音乐、舞蹈、绘画、体育等方面的经常性交流中,使两国人民有机会跨越时空、超越国界,感受对方文化的无穷魅力。
    C.两国在音乐、舞蹈、绘画、体育等方面的经常性交流,使两国人民有机会跨越时空、超越国界,享受对方文化的无穷魅力。
    D.两国在音乐、舞蹈、绘画、体育等方面的经常性交流,使两国人民有机会跨越时空、超越国界,感受对方文化的无穷魅力。
    解析:D 画线句有两处错误:一是成分残缺,介词“在……中”结构和“使”的误用,导致句子主语缺失,可以去掉“中”字,将“两国”置于“在”之前,排除A、B两项。二是搭配不当,“享受”与”无穷魅力”搭配不当,可修改为“感受”,排除C项。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是一个村庄在走来走去寻找一株老树呢,还是一株老树在走来走去寻找一个村庄呢?总之,一个像样的村庄必有一株老树,一株老树必定对村庄有着存在的意义。这样的老树,一定会是器宇轩昂、气质高贵的,树干坚硬如铁,枝叶莽莽苍苍。一株老树就是一团山一样蓊郁的云,它可挽住清风,衔住夕阳,挂住月亮,揽住飞鸟。人在老树的影子里行走,像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滑行。  ①  ——绿色的手,褐色的手,金色的手,依季节的不同而定——轻轻抚摸村人的脊背,抚慰他们的忧伤,缓解他们的劳苦。 
    老树最美的时候是秋天,秋天纯净的云层与晶莹的霜霰,将老树变成了苍黄色。此时,夜凉如水,老树的叶子在月光下,一片片变得如玉蝴蝶一般透明。  ②  ,小孩子在嬉戏玩闹,大人们在拉家常,讨论春天种下的庄稼籽是否饱满,夏天娶的媳妇是否已经怀上娃娃,入秋时配的母猪是否有小崽子已经坐胎……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不是一个村庄在走来走去寻找一株老树,就是一株老树在走来走去寻找一个村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解析:改写后的句子由疑问句变成了陈述句,那么就要分析疑问句与陈述句这两种句式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别。陈述句是直接给出结论,而疑问句表明作者在思考,同时也引导读者思考,比陈述句表达效果更好;另外,“是……呢,还是……呢”的语气明显要比“不是……就是……”更活泼。据此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①原句为疑问句,写出了作者的思考过程,更能引发读者思考老树与村庄的关系。②原句语气更亲切,句子也更活泼。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① 
    ② 
    解析:第①处,根据下文“轻轻抚摸”可得出信息“伸出手”,根据下文“绿色的手,褐色的手,金色的手”可得出信息“不同颜色的手”,据此可推知答案“老树伸出不同颜色的手”。第②处,根据下文“小孩子在嬉戏玩闹,大人们在拉家常……”可推知答案“村人聚集在老树下”。
    答案:①老树伸出不同颜色的手 ②村人聚集在老树下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经典,是指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它们理应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但在前不久,某大学出版社搞了一个出版物“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结果令人瞠目结舌:《红楼梦》高居榜首;榜单前10位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数在列;《百年孤独》《瓦尔登湖》等外国名著也赫然其中。而同时,通俗文学作品以及通过网络阅读小说(文学)的方式则大受欢迎。是经典文学的影响力落后于通俗文学了,还是旧的阅读方式过时了?抑或是……?对此,引发了社会一片热议。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据此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完成写作任务,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此题为给定材料及任务驱动作文,要求阐述看法、就事论理。可以写经典文学影响力不如通俗文学,并阐述其原因,进而分析用网络快阅读来解决问题;也可谈通俗文学影响力不如经典文学,只是因其阅读的快捷而带来便利;还可谈因读者(对象)不同影响力就不同,雅俗要求不一,进而谈解决办法等。重点阐述运用网络阅读方式解决经典文学影响力下降的问题也属符合题意的文章。
    深入分析,在一个追求“成功”的时代,像《红楼梦》这样缺少“实用价值”的作品,被阅读者驱逐是“理所当然”的。但这些承载着人类基本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的“经典”,被我们以“不实用”而拒绝的时候,我们是否忽视了人类沉重的肉身恰是因“无用”的阅读而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的。这样写作可围绕“有用与无用”“与经典同行”等展开。我们也可勇敢质疑,曾经的“经典”是否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经典,有些依托社会背景生成的“深邃”的经典是否有足够理由要求不同生活阅历的人去阅读、热爱并读出意义?这样写作可就“何为经典”“人类经典演变过程”等展开。
      [作文立意]①亲近经典,提升灵魂。②经典虽无价,传播应有方。③别让经典湮没于“通俗年代”等。
      [参考例文]
    让经典不再“孤独”
    日前,某大学出版社列出一个出版物“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红楼梦》高居榜首,众多中外名著赫然在目;而通俗文学则大受欢迎。
    其实,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在当今喧嚣的文化场域中,经典注定是一场孤独的旅行。可能有人会说,经典难道不是传世名作吗?怎么会注定孤独呢?诚然,经典理应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然而,经典的深邃性、穿透性与引领性注定曲高和寡。
    当游客在南昌郊外的青云谱看到朱耷遗留下来的不朽的作品时,有几人能从那枯枝、残叶、怪石、丑鸟等令人丧气的破残笔墨中去领悟那倔强与顽强的生命?当黛玉之死一步一步呈现在读者眼前时,又有几人能从“黛玉之死”看到曹雪芹设计这一情节“上接屈原、下引王国维,昭示着一个难以穷尽的乱世的开启”?
    可见从阅读内容上,与通俗文学的茶余饭后做比较,经典不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从信息传递上,与通俗文学的哗众取宠作比较,经典不具备吊人胃口的噱头;从心灵洗礼来看,与通俗文学的碎片化填充作比较,深层次上虽然具有绝对优势,但若优势藏于庭院深深,那绝对优势也就成了绝对劣势。
    而通俗文学则不然,它以时效性博人眼球,以趣味性吸引关注,以庸俗性迎合读者,以碎片化抢占空隙。不是读者不想向上向善,而是读者实在难以沉潜下心来仔细品读。如果经典的深邃与引领性能让读者在较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那经典必然会重新赢得广大读者的青睐。如何让经典的精髓为大众接受,或许,我们能从《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读史记》等著作中找到答案。当一批又一批的读者如潮水般涌向书店购买上列书目时,经典已然走进了读者的心中。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在于它的随波逐流而在于它的超前性;经典的伟大,不仅在于它植根于深厚的文化沃土,还在于它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激起读者与作者超越时代的思想共鸣。而这些,潜藏于庭院深处而不为人知,就好比宝藏深藏于海底而游客只看到平静的水面一般。
    所以,经典本不过时,但若没有合适的走近读者的方式,死活读不下去的排行榜经典名列前茅的状况恐怕依然会继续。期待有那么一天,经典不再孤独!
    相关试卷

    2021-2022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广雅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广雅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广东省广州市广雅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广东省广州市广雅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广东省广州市广雅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zip: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广东省广州市广雅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zip,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广雅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广雅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