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优秀学案及答案
展开八年语文“五环阅读”导学 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学案
课题 | 蒹葭 | 课型 | 讲读课 | 课时 | 1课时 | 设计者 |
|
学习目标 | 1、熟读成诵,体味诗歌的音韵美。 2、品味诗歌,在反复中朗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美。 3、深入理解,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 | ||||||
重点 | 朗读背诵,理解内容,感受魅力 | ||||||
难点 | 学习重章叠唱的写法,体会意境美 | ||||||
学 习 过 程 | 个性补改 | ||||||
一、导入活动,激趣引思 课前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提问: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 进一步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 明确: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 二、预习与交流 (一)解题: 《蒹葭》选自( ),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蒹葭的意思是“( )”,生于水边。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消除文字隔膜。 1读准字音: 蒹葭( ) 伊人( ) 溯洄( ) 晞( ) 湄( ) 跻( ) 坻( ) 涘( ) 2.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的韵脚(也就是诗中押韵的字)和诗中“叠词” 【韵脚】: 【叠词】: 三、翻译句子,疏通大意。 1.注释 蒹葭: 苍苍: 伊人: 溯洄: 洄: 从: 阻: 溯 游: 宛: 萋萋: 晞: 湄: 跻: 坻: 采采: 未 已: 已: 涘: 右: 沚: 2.译文:
四、品读内容,感受诗意 1.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找出写景部分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2.用现代汉语把“蒹 葭 苍 苍 ,白 露 为 霜”这幅图画描绘一下,再读课文,体会诗歌的绘画美。
3.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分析写人部分,概括一下主人公的特点:
五、精读文本,鉴赏写作技巧及主旨 1.感受结构美(重章叠句的作用) 《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表示层层递进。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探讨一下这些字的变化,在诗歌情感的表达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3.象征手法:
4.探究与研讨,理解诗歌主旨。
六、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七、课堂检测、学以致用:
( ),( ).( ),( )( ),( ) 2.描写男主人追寻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是:( ),( ).( ),( )( ),( ) 3.表现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 ),( ).( ),( )( ),( ) 4.蒹葭在今天被我们引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的诗句是:( ),( ). 5.“一切景语皆情语”。“( ),( ).( ),( ).” 于浓浓的秋凉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蒹葭》。 2.试着将这首诗翻译成白话诗,或者改写成白话散文。 3.拓展阅读:《击鼓》《绸缪》。
|
|
《蒹葭》学案 答案:
二、预习与交流
(一)解题:
《蒹葭》选自《诗经 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蒹葭的意思是“( 芦苇 )”,生于水边。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消除文字隔膜。
1读准字音:
蒹葭( jiān jiā ) 伊人(yī rén ) 溯洄(sù huí ) 晞( xī )
湄( méi ) 跻( jī ) 坻( chí ) 涘( sì )
2.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的韵脚(也就是诗中押韵的字)和诗中“叠词”
【韵脚】:第一章应该是苍、霜、方长、央; 第二章是萋、晞、跻、坻; 第三章是采、已、汜、右、坻。
【叠词】:苍苍,萋萋,采采……
三、翻译句子,疏通大意。
1.注释
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溯洄:逆流而上
洄:逆流 从:跟随、追寻
阻:艰险 溯 游:顺流而下
宛:似乎、仿佛 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干 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跻:(路)高而陡 坻:水中的小沙洲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未 已:没有完 ,这里指还没有干
已:完毕,停止 涘:水边
右:向右迂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2.译文:
河畔芦苇密苍苍,夜来清露凝成霜。
我想念的那个人,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崎岖弯又长。
顺着河流往下走,仿佛她在水中央。
芦苇苍苍密又密,露珠未干清滴滴。
我想念的那个人,就在河水那一边。
沿着河道往上走,道路崎岖升高难向前,
顺着河流往下走,仿佛她在水草甸。
芦苇茂盛千万杆,晶莹露珠还未干。
我想念的那个人,就在河水那一岸。
沿着河道往上走,道路崎岖迂回弯。
顺着河流往下走, 仿佛她在河沙滩。
四、品读内容,感受诗意
1.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找出写景部分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蒹 葭 苍 苍 ,白 露 为 霜 //蒹 葭 萋 萋 ,白 露 未 晞 。//蒹 葭 采 采 ,白 露 未 已 。
景物描写:营造了秋天凄清悲凉的氛围,给人萧瑟冷落之感,烘托了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也是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2.用现代汉语把“蒹 葭 苍 苍 ,白 露 为 霜”这幅图画描绘一下,再读课文,体会诗歌的绘画美。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
3.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分析写人部分,概括一下主人公的特点:
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主人公的惆怅之情。
每章五到八句,写道路的险阻,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怅惘情怀。
主人公是个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五、精读文本,鉴赏写作技巧及主旨
1.感受结构美(重章叠句的作用)
《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表示层层递进。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探讨一下这些字的变化,在诗歌情感的表达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首章的“苍苍”,次章的“萋萋”,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为霜”、“未浠”、“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面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伊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种“重章叠唱”的艺术手法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2.情景交融
全诗融写景、抒情于一体,可谓情景交融,意境凄清美丽。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难解难分,深秋苍凉的景象和主人公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主人公的执着追求和“伊人”宛在、寻之无踪的朦胧境界相互映衬,“伊人”高洁的气质被蒹葭白露、秋水澄明的景致生动细腻地烘托了出来。
3.象征手法:
主人公所追求的“伊人”,既可以是客观存在的意中人,也可以是理想的象征。“水”也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象征意象,它既可以指分隔主人公和意中人的河流,也可以指横亘在现实和理想之间的无法逾越的障碍。含蓄的象征手法,使诗歌内涵更加丰富,意味更加深远。
4.探究与研讨,理解诗歌主旨。
这首诗歌抒写了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情,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歌者思念的对象可能在遥远的地方,只能怀想而无法见面,因而心情惆怅,无法抑制,时间越久,阻隔越远,感情越深。
七、课堂检测、学以致用:
1.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2.描写男主人追寻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是: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3.表现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4.蒹葭在今天被我们引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的诗句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5.“一切景语皆情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于浓浓的秋凉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导学案,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八年级下册蒹葭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蒹葭学案及答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方法, 课 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学案,共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 课前预习导读,课上导学交流,背诵竞技,课堂检测见练习册,拓展,学习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