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87097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87097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87097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04](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870974/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05](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870974/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06](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870974/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07](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870974/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08](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870974/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文ppt课件
展开一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后期(公元491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峭壁间,原叫“玄空阁”,“玄”取自于中国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改名为“悬空寺”,是因为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上,在汉语中,“悬”与“玄”同音,因此得名。
“三教殿”位于悬空寺的最高处,殿内正中供奉的是如来佛祖,佛祖右手边(南侧)为老子,左手边(北侧)为孔子。儒释道三教和谐地处于一殿之中。体现了多元融合。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外来宗教,创自古代印度。佛教宣扬人生一切皆苦、现实世界一切皆空,主张超脱尘世,出家修行,落发为僧。
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
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术,沟通了人与神的联系。……道家的学术思想也就自然成了道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可由此来超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程元曰:“三教何如?”子曰:“政恶多门久矣。”子读《洪范谠议》。曰:“三教于是乎可一矣。……使民不倦。” ——(隋)王通:《文中子中说》
探究:佛教、道教为什么会盛行?儒学为什么会受到挑战?
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 ——柏杨 《中国人史纲》
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术……人们可由此来超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
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汉唐儒学简单的思想体系,已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人们缺乏精神寄托
佛教和道教注重解决人生的现实问题,关注人的精神需求
儒学自我伦理体系缺陷不完备,不能适应社会现实需要
道教所关心的,是社稷荣衰、战争胜负、命运穷达、人生贫富、寿命长短、前途吉凶、祛病消灾等社会现实问题。佛教与人们欲求脱离苦海的愿望产生共鸣,僧人们还吸取道家的道术,关心人们的现世利益…… ——据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整理
佛教和道教符合各阶层现实需求,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 杜牧)比来慕法,家家斋戒,不务农桑,空谈彼岸。……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 ——《南史·郭祖深传》“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 —《魏书·释老志》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 ——范缜《神灭论》
探究:佛教、道教的盛行带来了怎样的社会问题?
①广修寺庙,耗费钱财;②争夺劳动力,影响小农经济的发展;③逃避赋税,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④出世态度有悖于儒家伦理纲常
(僧人)远抗声曰:“陛下今恃王力自在破灭三宝,是邪见人。阿鼻地狱不简贵贱,陛下何得不佈?”(周武)帝勃然作色大怒,直视于远曰“但令百姓得乐,朕亦不辞地狱诸苦!” ——《广弘明集》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范缜《神灭论》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韩愈《论佛骨表》
韩愈认为:佛教是外来文化,不合中国国情,如果大肆提倡将会败坏社会风气,要求统治者加以禁止。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曹操《短歌行》节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龟虽寿》节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建安文学:人生哀伤与建功立业的气概交织融合(以曹操父子为代表)
陶渊明《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田园诗:逃避现实,探寻个体的理想人格(以陶渊明为代表)
吴均《与朱元思书》节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南朝骈文:注重韵律与对仗
《子夜歌》南朝乐府民歌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
南朝民歌清丽缠绵,反映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反映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
探究:社会变迁对唐诗的影响?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736年)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诉。——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755年)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晚唐)
初唐: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这时的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
中唐:诗风平实浅进,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晚唐:诗风凝重沉郁,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
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建了许多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思考: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齐民要术·序》
张骞通西域,至唐代时中西交流有了较大规模,中国科技传到了西方,对阿拉伯帝国(当时西方科技最发达的地方)科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在阿拉伯的数学、医学、炼丹、天文学著作中,清楚地显示出受了中国的影响,但是反过来,中国科技吸收外来的的东西要少得多。例如,据阿拉伯史籍可知,盖伦的著作由一位中国医生带回中国,可在中国史籍中根本没有盖伦著作传人的影子,可见它在中国根本没有引起注意和发挥影响。——王烔华等:《中国传统文化十二讲》
①在重农抑商思想主导下,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小农经济的发展需要;②中国古代科技偏实用,忽视理论;③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创新;④中国古代科技对外影响巨大,但对外来的东西吸收得少
1、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讲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2、东晋时,法显前往天竺,研学佛教思想,促使佛教本土化。3、唐朝的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取经,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1、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历经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2、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
《鉴真东渡日本》唐高僧鉴真,本姓淳于,扬州江阳人,年十四出家为僧。稍长,遍游长安、洛阳,寻问名师,专研戒律。唐天宝元年,应日僧普照辈延,东渡日本。然东海风骤浪高,或船覆,或粮匮,或失向,历十二载,五渡未成。其时僧目盲,唯志不渝。天宝十二年,竟至日,翌年与奈良东建戒台,授戒法。
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2、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3、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兼收并蓄”、对外开放”、同时承载着政治、经济等交融,逐渐形成隋唐“中国文化圈”。
1、交流范围广泛、国家众多。2、交流领域全面、政经文教。3、交往渠道众多、贸易佛教。4、交流的双向性、兼收并蓄。5、交流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
探究: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评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评课课件ppt,共4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竹林七贤,唯物史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图片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图片课件ppt,共1页。
2020-2021学年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前预习课件ppt: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前预习课件ppt,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学艺术,颜筋柳骨,颠张狂素,顾恺之《洛神赋图》,中外文化交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