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3 唐诗五首 学案
展开唐诗五首
一、《野望》
(一)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悌廉洁科,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求为扬州六合丞。因简傲纵酒被劾,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中,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工诗赋,尤擅五言诗。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平淡质朴,不染梁陈雕琢浮华旧习,于唐初诗坛独具面貌。
(二)写作背景
王绩入唐后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中以足疾罢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之时。
(三)课文分析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有何作用?
答:首联写傍晚诗人在东皋伫望山野秋景及感受。这两句诗以平平淡淡的叙述,写在暮色之中,诗人伫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且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静色彩,表现了孤寂无依的彷徨心情。同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2.赏析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句诗的精妙所在。
答:颔联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 重于色彩的透明度,棵棵树木已染上萧瑟的枯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余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
3.赏析“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答:颈联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练。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
4.试着赏析颔联和颈联。
答案: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野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显得那么自然和谐,令人不能不沉浸,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秋景之中。这最后两句完全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采薇的隐逸之士。
二、《黄鹤楼》
(一)作者简介
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二)写作背景
诗人为求官来到湖北,登上黄鹤楼,看眼前鹤去楼空,望天际悠悠白云,睹洲上萋萋芳草,不觉慨然于岁月不再、人世茫茫,写下了这首《黄鹤楼》。
(三)课文分析
表现手法:
①用典。“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昔人”指仙人费祎,运用了“费祎登仙”的典故,为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
②虚实结合。前两联都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虚中有实,写出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前两联侧重神话氛围,第三联写人间实景,从怀古之思回到现实,同样也是虚实的结合。
③反衬。“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眼前的风景如此迷人,但作者觉得“人是家乡好,月是故乡明。”自己家乡此时比这更美。运用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写傍晚已至,江上一片凄迷,故乡被暮霭烟波阻碍,引发诗人满怀愁绪。
三、《使至塞上》
(一)作者简介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进士出身,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王维是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在诗、画、音乐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二)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三)课文分析
1.炼字
①“直”写大漠无风,孤烟之高,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写出了烽烟直上云霄的气势;
②“圆”写落日的形状,衬托出大漠的苍茫。
③“直”“圆”这两个字准确而又生动,烘托出大漠雄奇壮丽的景象。
2.修辞方法
比喻。“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3.表现手法
①衬托。“单车欲问边”以“单”字写化单影只,“属国过居延”写辽远的边疆,以山高路远烘托了孤寂的心境。
②情景交融。“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枯蓬和大雁自比,将景物和情感融合在一起,既是写景又是写人,随风漂泊的蓬草、孤独的归雁传达出漂泊无依的身世浮沉之感。
③用典。“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借用“燕然勒石”的典故,交代出使的结果,暗示前线战事取得了胜利。
四、《渡荆门送别》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
(二)写作背景
本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青年时期的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
(三)课文分析
炼字:
(1)“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2)“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五、《钱塘湖春行》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后迁居陕西渭南,曾官左拾遗。著有《白氏长庆集》。白居易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较多的一个。《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其中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
(二)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此前诗人曾因得罪权贵而被贬为江州司马,精神上因此受到严重打击,思想上也由“兼济天下”转为“独善其身”。这时,他为避免在朝为官遭受党争之祸,主动要求到外任杭州刺史。离开了京师,心情恬静一些,该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三)课文分析
1.炼字: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争”“啄”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展现了一幅大自然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充满生机的早春图,流露出诗人对眼前美景的喜爱之情。
②“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乱”“浅”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嫩柔,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
③“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几处”说明早莺尚少,“谁家”说明燕子刚回,还没有筑巢,这两个词体现了早春的特点,明确这时正是初春时节。
2.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①直抒胸臆。“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最爱”直接表达对西湖美景的喜爱。“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证明“白沙堤”具有别样情趣,使人流连忘返。抒发了作者被景色陶醉,流连忘返的心情。
②寓情于景。前三联描摹早春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透露出作者的喜悦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