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决战2023新高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考点13 《散文精解思路》含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决战2023新高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考点13 《散文精解思路》含答案,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以“蟋蟀”为线索概括行文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项对点练13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沪上秋临
沈轶伦
那个父亲模样的人,低头对小孩子说,你听,是什么声音?
那个两三岁的小孩子闻言,果然就停下脚步,仔仔细细地听。
轰隆隆一阵巨响,每过几分钟地底下就有地铁开过,地铁站里被这轰鸣声充斥。等这声音平静下来,便传来进出站台的人流交杂的脚步声,不一会儿脚步声也平静下来,站厅的什么角落里,有节奏而清亮的声音持续传出来,唧唧唧唧——
不是机房的声音,不是广播里站务通知的声音,也不是站台里工作的机器人滚动巡逻的声音。那些声音孩子大约都熟悉。他辨认着陌生的“唧唧”声,茫然不解。父亲模样的人笑着说,有一只蟋蟀跑到地铁站来了,蟋蟀啊,知道吗?小孩摇头。
我也放慢脚步,侧耳倾听蟋蟀的鸣叫。这是夜晚将近九点的光景,我们在一座城市中最没有自然景致的地方,听到了纯属于自然的奏鸣曲。
无数人写过上海,写过这里繁华的商业、移民的奋斗,写过地面上人类建造起的漂亮建筑,写过屋檐下的历史和水泥森林见证过的人事变化。却很少有人写过上海的动物,这座城市除了有人居住,还切切实实有其他物种共存。
飞禽走兽、花草树木,也一样生活在这片区域内。它们感知城市里时光流逝的方式和我们不一样,对城市空间分布的认知或许也不一样。在大城市生活的它们和在乡间田头生活的亲戚有何异同?会面临适应都市生活的种种难题吗?会因为在上海扎根下来,而略感骄矜,同时也略带迷茫吗?
美国作家乔治·塞尔登的《时代广场的蟋蟀》里,久居城市的猫和老鼠,已谙熟城市的道路交通规则和人类的生活方式,它们能在车水马龙的世界里熟练穿梭,并为自己谋得餐食、住所和安抚。直到它们在地铁站台里听到了不属于地铁站的蟋蟀的鸣叫。
蟋蟀柴斯特,住在康涅狄格州的乡村小溪边的树桩里。几个来野餐的人,在溪边敞开餐盒,柴斯特跳入餐盒想大快朵颐,不料来野餐的人正好收拾餐盒,之后走去坐车又转车,直到进了纽约曼哈顿区时代广场的地铁站,柴斯特才找到机会跃出餐盒,落到了在地铁站里开报摊的小男孩玛利欧手里。
一个“乡下佬”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来到了这个被称为“世界的十字路口”的地方,真是无所适从。好在地铁站里的老居民——猫和老鼠,成为柴斯特的朋友。
玛利欧安排柴斯特住进了一只火柴盒,或许仅仅是因为饥饿,它啃了玛利欧一家辛苦积攒的存款——纸的味道多么像家乡的草叶。
为了弥补自己犯下的过错,柴斯特决定用自己唯一的特长——奏乐,来弥补玛利欧一家。它在时代广场开了个演奏会——它摩擦翅膀,演奏了莫扎特的作品,演奏了意大利歌剧,演奏了它在报摊收音机里听到的大家爱听的美国歌曲。它的音乐会吸引了地铁站里的人们,吸引了媒体的关注,也稍稍弥补了它啃掉的玛利欧一家的金钱损失。
“在这个繁忙的城市里,还从来没有发生过像这样的情况。大家都心甘情愿地停在那里,就好像连呼吸都停止了。在音乐持续的这几分钟里,安静的时代广场就像傍晚的草原。只见偏西的太阳照在那些人的身上,微风吹拂着他们,仿佛他们只是长得高高的野草!”
可当触手可及的出名的诱惑和金钱——这些城里人最在意的东西,接踵而至时,真心爱蟋蟀的小男孩,最先察觉到蟋蟀的不快乐,这位演奏家不仅因为频繁的演出而感到疲倦,也因为秋天的到来感到疲倦。看到纽约的第一片落叶旋然而下,柴斯特告诉猫和老鼠,它想家了,想念乡下的土拨鼠和兔子,想念小溪和柳树。
猫和老鼠帮助新朋友坐上了返回康涅狄格州的列车。小说的最后,送走朋友而久久没有入睡的老鼠对猫说:“也许明年夏天我们可以到乡下去,到康涅狄格州的乡下去。”
在大学上儿童文学选修课的时候,老师读到这段,解释说,蟋蟀难以过冬,柴斯特从看到报纸上的日期显示九月开始,自知寿数将尽,它想要落叶归根。但作者不忍将死亡展现在儿童文学里,因此让蟋蟀坐车回乡,这是最完美的安排。
在上海的这个夜晚,地铁站里的这对父子在听到蟋蟀鸣叫时,各自又会想到什么呢?
城市里出生长大的小男孩应该和玛利欧一样,从未见过这种小昆虫。而那父亲呢,若是这城市的老居民,或许会记得小时候放学后和伙伴在上海石库门弄堂的花圃里捉蟋蟀的往事,那时候上海还不是这种高楼密布的场所;若他是这城市的新移民,此刻会不会也有一点思乡呢?像柴斯特思念土拨鼠和兔子、小溪和柳树一样,他会不会牵着儿子的手,想念童年故土风物呢?
柴斯特这样向猫和老鼠解释:“我只是有点儿九月的忧郁。快到秋季了,这正是康涅狄格州最美的时候。所有的树都在改变颜色,每天都是晴空万里,一望无际,只有天边偶尔会出现烧树叶时升起的缕缕轻烟。这时,南瓜也快要收获了。”
几天后,我还是在夜晚的同一时间经过这个地铁站台,那只蟋蟀依旧在鸣叫。空荡荡的站台,空无一人,唯有鸣叫声持续发出,一切像一个梦一样。这是属于蟋蟀一个“人”的演奏会。而循着长长的扶手电梯来到地面,夜晚的风已经带着凉意,上海的秋天已经降临。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注意到与人类一样生活在大都市里的飞禽走兽、花草树木,通过追问它们的生活境况,展现了关怀众生生存境遇的担忧之心。
B.对于城市的老居民来说,蟋蟀代表着大自然,代表着一些人的童年,而对于漂泊在城市里的人来说,蟋蟀代表着故土、亲人以及他们生活的过往。
C.蟋蟀是乡村的精灵,它之所以要返回故土,是因为秋天已近,寒冬将至,它知道自己的寿数将尽,想要落叶归根,回到自己出生、成长的乡村去。
D.文章具有一定的比喻意味,文中的蟋蟀比喻那些由家乡来到大城市中拼搏奋斗、想要在城市中扎根的外来人员,意蕴丰富,具有现实意义。
B [A项,“担忧之心”错误,原文“在大城市生活的它们和在乡间田头生活的亲戚有何异同?会面临适应都市生活的种种难题吗?会因为在上海扎根下来,而略感骄矜,同时也略带迷茫吗?”可知应是悲悯慈悲之心。C项,原因分析不完整,原文你““这位演奏家不仅因为频繁的演出而感到疲倦,也因为秋天的到来感到疲倦……想念小溪和柳树”,可以知道“厌倦城市生活、想念故土”也是蟋蟀返回故土的重要原因”D项,“比喻意味”错误,本文应该是象征。]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在写蟋蟀的声音之前,先写地铁轰隆隆的巨响、站台人流的脚步声,与平静后有节奏而清亮的蟋蟀声形成了对比。
B.“在大城市生活的它们……也略带迷茫吗?”以连续问的形式表现地铁站里蟋蟀的鸣叫引发了作者的联想和思考,从而让作者联想起“上海地铁站里的这对父子在听到蟋蟀鸣”的故事。《时代广场的蟋蟀》中蟋蟀的故事。
C.文章有意将名利这类城里人最在意的东西接踵而至与蟋蟀感到不快乐、想念故土放在一起,是为了突出蟋蟀与人类的不同,引发人们对追求名利的生活的反思。
D.柴斯特描述的康涅狄格州秋天辽阔、浪漫、宁静、平和,与城市生活的局促、单调、繁忙、喧嚣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作者告诫现代人不能忘记自然。
A [A项,联想起“上海地铁站里的这对父子在听到蟋蟀鸣”的故事,错误。作用是直接引出《时代广场的蟋蟀》中蟋蟀的故事。]
3.请以“蟋蟀”为线索概括行文思路。(4分)
[答案] ①父亲和孩子在地铁站听到蟋蟀的声音,引起作者的对人生的联想和思考。②作者由《时代广场的蟋蟀》的柴斯特为还它啃掉的玛利欧一家的金钱损失而“演奏”,联想到人们追求名利的生活,进而反思。③蟋蟀柴斯特坐车回乡,表达人们对故土情人的怀念。
★4.本文记上海地铁里的蟋蟀,中间却插入大量《时代广场的蟋蟀》故事的介绍,是否多余,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不多余。
①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与现实地铁里蟋蟀的故事互相补充,使现实中蟋蟀的故事更完整。
②表明作者观点:含蓄告诉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们关注自然,反思生活。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决战2023新高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考点18 《散文艺术综合》含答案,共5页。
这是一份【决战2023新高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考点17 《散文主旨标题》含答案,共5页。
这是一份【决战2023新高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考点16 《散文要点形象》含答案,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