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年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练习讲义(部编版)
专题08 同步讲义:《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新课预习-2022年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
展开这是一份专题08 同步讲义:《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新课预习-2022年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文件包含专题08同步讲义《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新课预习-2022年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解析版docx、专题08同步讲义《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新课预习-2022年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原卷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8 小升初无忧衔接之《寓言四则》
——穿井得一人 杞人忧天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寓言的知识,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理解其寓意。
2、学习拟人手法的运用和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学会多角度辩证地看问题。
【新课导入】
【知识梳理】
一、原文呈现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二、助读资料
1.文题解读
“穿井得一人”的意思是打水井得到一个人。以此为题,概括了故事的中心内容,同时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杞人忧天”的意思是有个杞国人担心天塌下来。以此为题,概括了故事的主要内容。
2.作者简介
吕不韦(?-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 战国末年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一说与郑顷公同时。《庄子》中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
3.知识链接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列子》
《列子》,道家学派著作。《列子》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等成语均出自其中。《列子》把“道”融入故事之中,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并包含深刻的哲学思想。主旨为万物生于无形,变化不居,人要掌握并利用自然规律。
三、文本解读
原文 | 课本注释 |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这件事被宋君听见了。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氏。丁氏回答说:“(我的意思是挖井后是)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 | ①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题目是编者加的。穿,挖掘、开凿。《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一前235)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②〔宋〕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③〔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④〔及〕待,等到。 ⑤〔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⑥〔道〕讲述。 ⑦〔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⑧〔对〕应答,回答。 ⑨〔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 杞国有一个人,担心天会坠落下来、地会崩塌下去,自己没有地方依托,(因此)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又有一个人,看到这个人这样担心,又为这个人担忧,于是前去开导他,说:“天,是聚积在一起的气体罢了,没有什么地方没有气。你一屈一伸、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中活动,为什么担忧天会坠落呢?” 那人说:“假如天果真是聚积在一起的气体,日月星辰不应当坠落了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只是聚积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打伤人。” 那人说:“地塌了怎么办呢?” 开导者说:“大地是聚积在一起的土块,四处都塞满了,没有地方没有土块。你整天踩踏着它,整天在地上行走,为什么要担心它会崩塌呢?” 那人放下心来十分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下心来非常高兴。 | ①节选自《列子·天瑞》。题目是编者加的。杞,周朝诸侯国。《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②〔亡(wú)〕无,没有。 ③〔晓〕告知,开导。 ④〔积气〕聚积的气体。 ⑤〔若〕你。 ⑥〔行止〕行动,活动。 ⑦〔奈何〕为何,为什么。 ⑧〔只使〕纵使,即使。 ⑨〔中伤〕伤害。 ⑩〔积块〕聚积的土块。 ⑪〔四虚〕四方。 ⑫〔躇(chú)步跐(c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⑬〔舍(shì)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解除、消除。 |
四、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
1、身亡所寄 | 通“无”,没有 |
2、其人舍然大喜 | 通“释”,解除,消除 |
(二)一词多义
1.闻 | (1)有闻而传之者 | 听到。 |
(2)闻之于君 | 使……听到。 | |
2.于 | (1)闻之于宋君 | 介词,被。 |
(2)非得一人于井中 | 介词,在。 | |
3.之 | (1)得一人之使 | 助词,的。 |
(2)闻之于宋君 | 代词,指“穿井得一人”这个事。 | |
(3)求闻之若此 | 定语后置标志 | |
4.奈何 | (1)奈何忧崩坠乎 | 为什么 |
(2)奈地坏何 | 拿……怎么办 | |
5.中 | (1)终日在天中行止 | 在一定的范围内 |
(2)不能有所中伤 | 打中,击中 | |
6.舍 | (1)太丘舍去 | 丢下 |
(2)舍然大喜 | 解除、消除 |
(三)古今异义
1、及其家穿井 | 古义:待,等到 | 今义:连词,和。 |
2、丁氏对曰 | 古义:应答,回答 | 今义:正确。 |
3、因往晓之 | 古义:告知,开导 | 今义:知道,懂得。 |
4、奈何忧崩坠乎 | 古义:为何,为什么 | 今义:怎么办。 |
5、充塞四虚 | 古义:方,处 | 今义:空虚、虚假等。 |
6、若躇步跐蹈 | 古义:你 | 今义:如果。 |
7、其人舍然大喜 | 古义:解除、消除 | 今义:舍弃。 |
8、亦不能有所中伤 | 古义:伤害,受伤 | 今义:诬陷或恶意造谣。 |
(四)词类活用 闻之于宋君 使动用法,使听到。
(五)文言句式 倒装句: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 定语后置,应为“杞国有忧天地崩坠之人”。
五、主题思想
《穿井得一人》记叙了宋国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劳动力被误传为从井中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话,一定要细察,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杞人忧天》讲述了一个杞国人担心天崩地裂,寝食难安,后来在“晓之者”的劝导下恍然大悟的故事,启迪人们不要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要面对现实,大胆地去做事。
六、写作特色
《穿井得一人》
❶幽默风趣。
姓丁的人说的话,因有一个多义词“人”(既可以理解为“人”,也可以理解为“劳动力”)而被误解,结果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耳朵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传闻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了人们不可轻信传闻。
❷叙事简练,寓意深刻。
本文不足百字,却完整地讲述了一个故事。从丁家无井浇田,到挖井得人引发流言,最终破除流言,叙事简洁,结构完整,层次清晰。最后一句是对全文的总结,揭示了寓意,告诫人们不要轻信流言。
《杞人忧天》
❶对话描写,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
这则寓言对人物对话中的语气把握得非常准确,较好地传达出了人物当时的心理,如杞人的问话,“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写出了杞人的怀疑,而“晓之者”的话,“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则消除了杞人的怀疑,杞人由“忧”到“喜”的心理变化过程都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来表现的。
【例题精练】
一、积累与运用
1.选出下面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
A.较量(jiào) 剌叭(lǎ) 雕像(diāo)
B.爱慕(mù) 凯歌(kǎi) 中伤(zhòng)
C.庇护(bì) 气概(kài) 跐蹈(cǐ)
D.崩坠(zhuì) 溉汲(gài) 引弦(xuán)
【答案】B
【解析】A.剌——喇;C.概gài;D.弦xián;故选B。
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国人道之(在路上)
B.及其家穿井(待,等到)
C.身亡所寄(无,没有)
D.其人舍然大喜(同“释”,解除、消除)
【答案】A
【解析】A.国人道之(讲述)。故选A。
3.下面各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其家穿井 B.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C.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D.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答案】B
【解析】B.句意: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正确停顿应为: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故选B。
4.下列对语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又有忧彼之所忧者。译文:又有一个为他的担忧而担忧的人。
B.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译文:得到一个人使唤,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人。
C.出溉汲,常一人居外。译文:需要出门去打水浇田,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D.奈地坏何?译文:对毁坏大地有什么办法呢?
【答案】D
【解析】D.错误,正确的翻译应为:地陷了怎么办呢?故选D。
5.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他的话语攻势凌厉,没有一丝感情,有些咄咄逼人。
B.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下,我们还能取得如此大的突破,真是喜出望外。
C.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使他成为我们的榜样。
D.因为要完成这项任务还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于是他杞人忧天,总是皱着眉头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答案】D
【解析】
A.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使用正确;
B.喜出望外:指因遇到意外的喜事,心中非常高兴。使用正确;
C.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表示要求极高。使用正确;
D.杞人忧天:借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此处用于“还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不正确;故选D。
6.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都选自《伊索寓言》。
B.《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讽刺的是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蚊子和狮子》讽刺的是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C.《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先秦儒家代表之作。
D.《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C项文学常识说法有误。《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代表之作。不是先秦儒家代表之作。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用“/”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穿井得人( ) ②得一人之使( )
③及其家穿井( ) ④非得一人于井中( )
3.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B.得一人之使
C.友人惭,下车引之 D.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①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②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5.请说说上面的选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2.①挖掘,开凿 ②劳力 ③待,等到,到 ④在
3.B
4.①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浇田、打水,经常要一人在外面(做这事)。
②寻求的消息如此,不如没有听说到。
5.要想获得真知真见,不能轻信盲从,应注重实际调查。(意近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国人道之”意为:举国上下的人都在讨论(这件事);“闻之于宋君”:即“使之闻于宋君”,使宋君知道(这件事);因此本句的意思是:举国上下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根据语句间成分或关系分析,并结合句意即可断句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挖井挖到一个人。穿:挖掘,开凿。②句意: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使:劳力。
③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到,等到。④句意: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于:在
3.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
A.句意: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之”,代词,代指“丁氏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B.句意: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之”,助词,的;
C.句意: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之”代词,代指元方;
D.句意: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之”,代词,代指学习;故选B。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注意重点词“溉汲(浇田、打水),闻(消息),不若(不如),闻(听说)”翻译要准确。
5.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概括作答。由文中“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告诉我们,对于流言,不要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楚真相,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告诉我们,不要轻信流言,对于传言应该开动脑筋思考,仔细辨别,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意思对即可。
【点睛】
宋国的一户丁姓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节省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身亡所寄( ) (2)因往晓之( )
(3)躇步跐蹈( ) (4)舍然大喜(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2)天果积气,日月星辰,不当坠耶?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节选自《列子》,其书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B.本文主要采用语言描写展开情节,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C.文中的“晓之者”是一个热心而通晓天文地理的人。
D.“其人舍然大喜”,表现了杞人解除心中忧虑后的喜悦之情。
9.阅读选文,并结合以下链接材料,谈谈杞人的忧虑有无道理。
【链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答案】
6.(1)无,没有 (2)告知,开导 (3)踩,踏 (4)同“释”,消除,解除
7.(1)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就去开导他。(2)天如果真的是积聚的气体,那么太阳、月亮和星星不就会掉下来吗?
8.C
9.示例1:我觉得杞人的忧虑是有道理的。他关心到了人类生存的终极问题,其忧虑表现了他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精神和对人类命运的忧患意识,正如孟子所说,忧虑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灭亡,忧患意识,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痛苦与悲剧,促进社会的发展。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多一点社会责任,忧国忧民,居安思危,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示例2:我觉得“杞人忧天”不可取,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具有忧患意识,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痛苦与悲剧,促进社会的发展。但是像杞人这样整天忧心忡忡,顾虑无穷而又无所作为也是不对的,这是不必要的担忧。(观点明确,结合杞人、孟子分析,言之成理,表达清楚即可)
【解析】
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自己无处存身。亡:同“无”,没有。
(2)句意:就去开导他。晓:告知,开导。
(3)句意:你行走跳跃。跐:踩,踏。
(4)句意: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舍:同“释”,解除,消除。
7.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
(1)忧彼之所忧: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因:于是;晓之:开导他。
(2)果:(如果)真的;积气:积聚的气体;坠:坠落、掉落。
8.C.“通晓天文地理的人”表述不正确。文中的“晓之者”对天文地理并不通晓,他的解释很多并不科学,他只是用自己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理解来劝说杞人。故选C。
9.本题考查理解运用能力。
“杞人忧天”这是一则益智寓言,写了忧天者与忧人者两种人。这则寓言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告诉我们不要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诉我们,一个人、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如果抓住杞人所忧的是“那些不切实际的事物”,而能让我们“生”的忧患却是关系我们生存发展的有用的东西,那么,杞人忧天就没有必要。
如果抓住“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才能发展,那么杞人忧天也是一种不安于现状,积极寻找方法的一种表现,虽不合理,但在当时的科学有限的情况下,也是一种对自然的探索表现,从这角度来说,这也是可取的。
据上所述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这个人听后,放心下来,高兴极了。开导他的人也放心下来,高兴极了。
三、文言文对比阅读
(一)对比阅读
【甲】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去,而其身愈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孤立的一棵树。③衽:卧席。④濡:沾湿
10.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家无井而出溉汲( )
(2)及其家穿井( )
(3)复徙衽以从阴( )
1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B.复/徙衽/以从阴
C.其一犬/坐于前(《狼》)
D.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其阴逾去,而其身愈湿。
13.你从甲乙两则寓言中各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
10.(1)从井里取水(2)待,等到(3)移动、迁移、转移。
11.B
12.(1)(这样)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得到了一个人的使唤),不是从井中挖到了一个人。
(2)那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来越湿了。
13.甲文告诉我们:不要轻信传言,要实事求是;乙文告诉人们:外界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一定要认识并适应这种发展变化(随机应变),不能墨守成规。
【解析】
1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浇田。汲:从井里取水。
(2)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及:待,等到。
(3)句意:他又随着树影挪动自己的卧席。徙:移动,转移。
11.本题考查划分句子停顿。要根据句意及句子结构进行划分。
A.句意: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宋君”是主语,“令”作谓语,“人”作宾语,“宋君令人”满足主谓宾结构,句子成分完整,应在其后划分停顿;
B.句意:他又随着树影挪动自己的卧席。“复”做副词,译为“又、再”,此处表示郑人动作的重复,其后应划分停顿;“以从阴”是“徙衽”的目的,其前应断句,此选项正确;
C.句意: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其一”是主语,“犬”作状语,应在主语后划分停顿,断句为:其一/犬坐于前;
D.句意:以静思反省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以修身”“以养德”分别是“静”“俭”的目的,应在“静”“俭”后划分停顿;故选B。
1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句中重点字词的解释。
(1)句意: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得到了一个人的使唤),不是从井中挖到了一个人。之:的;使:使唤,使用;于:在。
(2)句意: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逾:同“愈”,更加;去:离开,这里指越来越远。
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甲文中,“得一人之使”被众人传为“穿井得一人”,可见谣言往往失真,事情的真相可能被传得面目全非,告诉我们不要人云亦云,要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
乙文中,郑人白天随着树影移动席子可以乘凉,夜晚用同样的办法却被露水沾湿身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情况是不断变化的,不能只用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据此综合作答即可。
【点睛】
【乙】郑国有个人在一棵独立的树下乘凉,太阳在空中移动,树的影子也在地上移动,他也随着树的影子挪动自己的卧席。到了黄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动,树的影子也在地上移动,他又随着树影挪动自己的卧席,而苦于露水沾湿了全身。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这个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当笨拙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
[乙]庞恭①与太子质于②邯郸③,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战国策·魏策》
[注]①庞恭:魏国大臣。②质:做人质。③ 邯郸:魏国国都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及其家穿井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若无闻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今一人言市有虎_______________ ④邯郸去大梁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宋之丁氏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B.及其家穿井 其人舍然大喜(《杞人忧天》)
C.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其一犬坐于前(《狼》)
D.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狼》)
(3)翻译下列句子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4)对于谣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谣言?
【答案】
(1)等到 如 集市 距离
(2)D
(3)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
(4)宋君对于谣言将信将疑,“令人问之于丁氏”,体现了他求实求真的精神;魏王听信三人成虎,可以看出他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和判断力。生活中我们要不听谣,不信谣,不传谣,提高辨别能力,做到谣言止于智者。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等到他家挖了水井的时候。及:等到;
(2)句意:还不如没有听到。若:如;
(3)句意:(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市:集市;
(4)句意:邯郸距离大梁。去:距离。
(2)A.助词,的/助词,不译;B.代词,他/代词,那;
C.介词,向/介词,在;D.表转折,却/表转折,但是、却;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非,不是;于,在。
(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及启示。
根据甲文“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知,在宋君听到“丁氏穿井得一人”的传言后将信将疑,直接命人向丁氏问这件事,体现了宋君实事求是的态度;
根据乙文“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可知,在魏王刚开始听到集市上有老虎的时候,他并不相信,第二次听到的时候就有所怀疑了,多次听到后就信以为真了;可见魏王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与判断力;启发我们要仔细辨别听到的消息,不信谣不传谣,“谣言止于智者”。
【点睛】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庞葱对魏惠王说:“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会相信这件事吗?”魏惠王说:“我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有两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会相信吗?”魏惠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庞葱又说:“如果有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会相信吗?”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了。”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只因三个人说街上有老虎,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邯郸离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批评我的人又不止有三个。希望大王明辨啊。”魏王道:“我自然不会听信谗言。”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谗言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回国后,果然没有再见到魏王了。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甲】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乙】
杨布打狗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②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注释】①素:白色的。 ②缁(zī):黑色。
15.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1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身亡所寄。 亡:( ) (2)若屈伸呼吸。 若:( )
(3)若躇步跐蹈。 跐蹈:( ) (4)衣素衣而出。 衣:( )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2)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18.“杞人忧天”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讽刺了那种为本来不用担忧的事而担心发愁的人。那么“杞人”担心天崩地陷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你觉得《杨布打狗》这则故事意在批评什么?
“杞人”担心的原因是:
《杨布打狗》这则故事意在批评:
19.下面句子中“杞人忧天”这一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只因为被拉黑的人数少,就觉得制裁不文明旅游者没有除恶务尽,那是一种典型的杞人忧天。
B.尽管公司目前的发展形势可喜,但人们的顾虑并非是杞人忧天。
C.日本政府于2001年制定了“今后50年内诞生30名左右诺贝尔奖得主”的目标,针对此事韩国媒体用了杞人忧天来形容。
D.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会中心主任李稻葵在文章中称,担心中国经济崩溃是杞人忧天。
【答案】
15.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16.(1)亡,同“无”,没有(2)若,你(3)跐蹈,踩、踏(4)衣,穿着。
17.(1)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2)假如你的狗先前去的时候是白的,而回来时却是黑的,你难道不奇怪吗?
18.主要原因:缺乏起码常识和经验(或“对事物的认识不够了解不够”或“不善于学习思考和探究”)
批评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结果往往出错。
19.C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本句句意为:天如果是聚积的气体,日月星辰,它们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
第一句主语是“天”,宾语是“积气”,第二句的主语是“日月星宿”,主谓之间应有停顿;
故断句为: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16.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句意为:自己无处存身。亡,同“无”,没有;
(2)句意为:你弯腰伸腿,呼气吸气。若,你;
(3)句意为: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跐蹈,踩、踏;
(4)句意为:他穿着件白色的衣服出门去了。衣,穿着。
17.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
(1)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通假字,同“释”,解除,消除;晓:开导;亦:也;
(2)向:从前;使:假使,假如;岂:难道。
1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根据甲文“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可知,“杞人”担心天崩地陷的主要原因:缺乏起码常识和经验或对事物的认识不够了解不够;乙文主要是通过狗的表现来表现主旨的;狗的主人穿着白衣出门,黑衣回家,狗就无法辨识主人而狂吠,这说明狗不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去分析认识事物;因此,乙文主要批评的是生活中许多人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9.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C.日本政府制定“今后50年内诞生30名左右诺贝尔奖得主”的目标,并不是不切实际的事情,使用错误;故选C。
【点睛】
杨朱的弟弟叫杨布,他穿着件白色的衣服出门去了。天下起了雨,杨布便脱下白衣,穿着黑色的衣服回家。他家的狗没认出来是杨布,就迎上前冲他叫。杨布十分生气,准备打狗。这时杨朱说:“你不要打狗,如果换做是你,你也会是像它这样做的。假如刚才你的狗离开前是白色的而回来变成了黑色的,你怎么能不感到奇怪呢?”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乙】宋人有好行仁义者,三世不懈。家无故而黑牛生白犊,以问孔子。孔子曰:“此吉祥也。”居一年,其父无故而盲。牛又复生白犊。其父又复令其子问孔子。其子曰:“前问之而失明,又何问焉?”父曰:“圣人之言,先忤①而后合,其事未究②,姑复问之。”其子又复问孔子。孔子曰:“此喜祥也。”居一年,其子又无故而盲。其后楚攻宋,围其城。民易③子而食,析骸而炊之;丁壮者皆乘城而战死者大半此人以父子有疾皆免。
(节选自《列子▪说符》)
【注】①忤:违背。②未究:未见结果。③易:交换。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身亡所寄 亡:丢失
B.因往晓之 晓:告知,开导
C.奈何忧崩坠乎 奈何:为什么
D.其人舍然大喜 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
21.下列句子中,“之”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D.友人惭,下车引之
2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段选文都出自儒家思想的代表著作《列子》,《列子》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B.成语“杞人忧天”出自【甲】文,讽刺的是那些有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的人。
C.【乙】文阐述的道理和成语“塞翁失马”一样,都是阐述善恶相连、祸福相倚的规律。
D.两段选文都围绕着要说明的道理展开情节和对话,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24.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丁壮者皆乘城而战死者大半此人以父子有疾皆免
【答案】
20.A 21.D 22.A
23.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24.丁壮者皆乘城而战/死者大半/此人以父子有疾皆免
【解析】
2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 。
A.句意:身体没有地方寄托。亡,同“无”,没有。故选A。
2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例句“之”是代词,他。
A.“王凝之”是一个整体,是人名;B.助词,位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D.代词,他;故选D。
22.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解释和分析。
A.“儒家思想”错误,《列子》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故选A。
2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注意重点词:“只使”,即使;“中(zhòng)伤”,打中击伤。
2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解答这类题时首先要理解句子大意,然后再可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作进一步的确定。这句话的意思是:青壮年都上城作战,死亡的人超过了一半,这父子两人因眼瞎都逃避了作战。故根据句意即可断句为:丁壮者皆乘城而战/死者大半/此人以父子有疾皆免。
【点睛】
【乙】宋国有个好行仁义的人,三代都不懈怠。家中的黑牛无缘无故地生下了白牛犊,便去询问孔子。孔子说:“这是好的预兆。”过了一年,他父亲的眼睛无缘无故地瞎了。家中的黑牛又生下了白牛犊,他父亲又叫儿子去询问孔子。儿子说:“上次问了他以后你的眼睛瞎了,再问他干什么呢?”父亲说:“圣人的话先相反后吻合,这事还没有最后结果,姑且再问问他。”儿子又去询问孔子。孔子说:“这是好的预兆。”过了一年,儿子的眼睛也无缘无故地瞎了。后来楚国攻打宋国,包围了宋国的都城,老百姓交换儿子杀了当饭吃,剔下骨头当柴烧,青壮年都上城作战,死亡的人超过了一半,这父子两人因眼瞎都逃避了作战。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专题25 同步讲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新课预习-2022年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文件包含专题25同步讲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新课预习-2022年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解析版docx、专题25同步讲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新课预习-2022年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原卷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4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26 同步讲义:《再塑生命的人》新课预习-2022年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文件包含专题26同步讲义《再塑生命的人》新课预习-2022年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解析版docx、专题26同步讲义《再塑生命的人》新课预习-2022年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原卷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5 同步讲义:《古代诗歌四首》新课预习-2022年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文件包含专题15同步讲义《古代诗歌四首》新课预习-2022年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解析版docx、专题15同步讲义《古代诗歌四首》新课预习-2022年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原卷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