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氧化与燃烧 分类集训—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尖子生培优(原卷+解析)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3879079/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3.2 氧化与燃烧 分类集训—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尖子生培优(原卷+解析)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3879079/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3.2 氧化与燃烧 分类集训—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尖子生培优(原卷+解析)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3879079/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3.2 氧化与燃烧 分类集训—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尖子生培优(原卷+解析)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387907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3.2 氧化与燃烧 分类集训—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尖子生培优(原卷+解析)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387907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3.2 氧化与燃烧 分类集训—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尖子生培优(原卷+解析)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387907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节 氧化和燃烧课后练习题
展开3.2 氧化与燃烧
考点目录:
考点一、缓慢氧化与剧烈氧化
考点二、燃烧条件的探究
考点三、灭火方法
考点四、氧化反应
习题训练:
考点一、缓慢氧化与剧烈氧化
1.通常所说的燃烧、爆炸和缓慢氧化之间的相同之处是( A )
A.都属于氧化反应 B.都有发光、发热现象
C.都是剧烈的化学反应 D. 可燃物都要达到着火点
2.下列有关缓慢氧化、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缓慢氧化不放热,燃烧放热 B.它们有时不是化学变化
C.它们本质上都是氧化反应 D.缓慢氧化不是氧化反应
3.下列各组混合气体,遇明火会发生爆炸的是( C )
A.CO、H2、CH4 B.H2、CO、CO2 C.CH4、CO、O2 D.N2、CO2、O2
4.(2020·上城模拟)面粉是常见的食物,但是大量的面粉浮在空气中也会爆炸,产生危险。如图:拿一个在靠近底部打了一个小孔的八宝粥的空罐子,里面固定并点燃一枝生日蜡烛;另外在一个小塑料盒子里装人面粉;用一用呀管从外而涌人而粉中,盖好盖子,迅速鼓人大量空气。
(1)会发生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2)鼓人大量空气的作用是:________
(3)爆炸的条件是:________
(4)如果你是面粉厂厂长,你如何避免爆炸事故的发生?
请给出可行建议(两条即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爆炸
(2)吹散面粉,使面粉充满罐子
(3)在密闭的空间内剧烈燃烧
(4)严禁烟火;开窗通风
【解析】(1)根据实验装置可知,面粉是易燃物,此实验将使面粉在有限的空间内剧烈燃烧,瞬间累积大量的热,会引起爆炸;
(2)鼓入的大量空气正好对着面粉,所以作用是 吹散面粉,使面粉充满罐子 ;
(3)由分析可知爆炸的条件是:在密闭的空间内剧烈燃烧;
(4)爆炸需要遇明火和在密闭的空间内,从这两方面可以采取措施避免爆炸的发生:严禁烟火、开窗通风。
考点二、燃烧条件的探究
1.(2020八下·拱墅期末)小明发现在纸叠的小型中加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纸船安然无恙。纸船没有燃烧的主要原因是( )
A.水能灭火 B.没有与氧气接触 C.纸不是可燃物 D.温度没有达到纸的着火点
【答案】D
【解析】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据此分析判断。
在纸叠的小型中加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由于水的沸点为100℃,所以纸盆能够达到的最高温度为100℃。而纸片的着火点在130℃~180℃之间,因此纸船不能燃烧的主要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纸片的着火点,故D正确,而A、B、C错误。
2.(2020八下·吴兴期末)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利用如图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当温度升高至60℃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高至260℃过程中,又仅③开始燃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燃烧可证明白磷是可燃物 B.对比③④可知无烟煤的着火点比红磷的高
C.对比①②可知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对比①③可知燃烧需要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C
【解析】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据此分析判断。
A.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知,①燃烧可证明白磷是可燃物,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当温度达到260℃时,③中红磷开始燃烧,而④中无烟煤没有燃烧,因此对比③④可知无烟煤的着火点比红磷的高,故B正确不合题意;
C.要得到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的结论,必须控制可燃物的种类和温度相同;①③中分别为白磷和红磷,因此无法得到结论,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当温度都达到60℃时,①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能够燃烧,③中的红磷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二者对比可知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温度达到着火点,故D正确不合题意。
3.(2019八下·丽水期末)如图所示装置是研究物质燃烧条件的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白磷、红磷均不超过绿豆大小,锥形瓶中的白磷与红磷尽量拉开距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比较①和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B.比较②和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C.比较②和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 D.70℃热水只起到提高温度的作用
【答案】A
【解析】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判断。
A.①和②的其他条件相同,不同的是①与氧气接触,②不能与氧气接触,因此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氧气,故A正确;
B.②和③与氧气接触的情形不同,且燃烧物的着火点不同,因此无法得到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故B错误;
C.探究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需要控制氧气接触相同和可燃物相同,而②和③中可燃物不同,故C错误;
D.70℃ 的热水不但能够提高温度,还能隔绝氧气,故D错误。
4.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2,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实验过程①中,能说明N2不支持燃烧
B.实验过程①中,将氮气换为二氧化碳也能得出燃烧的有关条件
C.实验过程②中,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
D.实验过程②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
5.(2020八下·乐清期末)如图所示,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从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管口P处,火柴被加热但不能燃烧,迅速移开火柴,火柴开始燃烧。
(1)加热铜管的目的是________。
(2)火柴靠近管P处,火柴被加热但不能燃烧,迅速移开火柴,火柴开始燃烧,该过程说明了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________。
【答案】(1)产生高温水蒸气或防止液化或使水蒸气的温度达到火柴的着火点
(2)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或助燃剂
【解析】(1)加热铜管的目的是:产生高温水蒸气,防止液化或使水蒸气的温度达到火柴的着火点。
(2)火柴靠近管P处,火柴被加热但不能燃烧,迅速移开火柴,火柴开始燃烧,该过程说明了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或助燃剂。
6.(2020八下·金华期中)班级联欢会上,小刚表演了一个小魔术:将一根铜丝绕成线圈,罩在蜡烛火焰上(如图所示),观察到火焰立即熄灭;再将铜圈加热后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蜡烛照常燃烧。请你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答案】可燃物燃烧的两个必要条件:有充足的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在两种情况下,蜡烛都与氧气充分接触。前者是因为铜是热的良导体,没有加热的铜圈很容易把热量导走,使得蜡烛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从而熄灭;而后者热铜丝不会吸热,所以蜡烛可以正常燃烧
【解析】可燃物燃烧的两个必要条件:有充足的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在两种情况下,蜡烛都与氧气充分接触。前者是因为铜是热的良导体,没有加热的铜圈很容易把热量导走,使得蜡烛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从而熄灭;而后者热铜丝不会吸热,所以蜡烛可以正常燃烧 。
7.某化学小组围绕燃烧与灭火的主题开展了相关活动。请你参与完成:
(1)【知识回忆】可燃物燃烧的必备条件是________。
(2)【交流讨论】
①改进后的装置(如图二)与图一相比,其优点是________。欲使图二中的红磷着火,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________后才能对试管加热。
②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三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________。
【答案】(1)与氧气(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减少污染(环保);擦干;氧气(或空气)
8.利用如图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实验1:I.将盛有足量锌粒的燃烧匙伸入瓶中,塞紧瓶塞;
II.打开K,从长颈漏斗向瓶内加入稀盐酸,至浸没锌粒;
III.当瓶中产生大量气泡时,关闭K;
实验2:I.将盛有白磷的燃烧匙伸入瓶中,塞紧瓶塞;
II.打开K,从长颈漏斗向瓶内加入约80℃的热水,至浸没白磷;
III.从a口向瓶中鼓入空气,使瓶中液面低于燃烧匙底部,关闭K;
(1)连接仪器后,关闭K,加水至长颈漏斗内液面高于瓶中液面.一段时间后,液面高度保持不变,该现象说明________.
(2)实验1中,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步骤III中,关闭K后的现象是________.
(3)实验2中,仅对比步骤II和III可知,欲探究的燃烧条件是________.
【答案】(1)装置的气密性好
(2)Zn+2HCl=ZnCl2+H2↑;内液面逐步缓缓下降,长颈漏斗中的液面上升,反应会因为瓶中液面过低而停止
(3)燃烧需要氧气
9.(2020八下·仙居期末)澳大利亚的大火给澳洲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小柯想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1)图甲是探究燃烧需要________;
(2)如图乙所示:在燃着的蜡烛上扣一个烧杯,过一会观察到蜡烛熄灭,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
(3)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管口朝下竖直插入热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丙所示),结果观察到了白磷在水中燃烧的“水火相容”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________。
(4)下列为小柯提出的火灾应急方案(灭火和自救措施),其中不合理的一项是( ) 。
A.当火较小时,可以用各种灭火器材灭火
B.室内失火时,打开门窗,尽量让浓烟从门窗排出
C.在灭火或逃生过程中,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D.发生森林大火时,可以砍掉周围的一些树木,防止火势蔓延
【答案】(1)可燃物(2)与氧气接触(3)氧气(4)A,B
【解析】(1)在图甲中,相同的酒精灯加热,因此两种物质的温度相同,且都与氧气接触,因为小石块不是可燃物,所以它没有燃烧;而小木块是可燃物,所以它可以燃烧,那么探究燃烧需要可燃物;
(2)烧杯构成一个封闭的环境,蜡烛燃烧会消耗其中的氧气。当氧气消耗完以后,蜡烛熄灭,由此得到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
(3)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知,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后,必须与氧气接触才能开始燃烧,因此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氧气;
(4)A.无论火灾大小,都必须选择合适的灭火器灭火,故A错误;
B.室内失火时,不能打开门窗,这样由于外面氧气的进入,会造成火灾迅速增大,故B错误;
C.在灭火或逃生过程中,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这样可以过滤烟尘,防止灼热的烟尘进入呼吸道,故C正确;
D.发生森林大火时,可以砍掉周围的一些树木,隔绝可燃物,防止火势蔓延,故D正确。
10.某同学打算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他查阅资料得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它们在空气中燃烧都会生成刺激呼吸道的白烟——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并能与水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他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对比实验,请回答问题。
(1)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 ,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 。再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不通氧气时,热水中的白磷 ;通氧气时,热水中的白磷 。根据上述实验,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
(2)图甲与图乙实验相比,符合环保要求的是 。
(3)若炒菜时油锅内的油着火了,采用的灭火方法是 ,利用的灭火原理是 ;将燃着的蜡烛吹灭,利用的灭火原理是 。
【解析】(1)由提示信息可知,图甲中铜片上的白磷既与氧气接触,温度又达到它的着火点,因此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并产生白烟;水中的白磷虽然温度达到了它的着火点,但与氧气隔绝,故水中的白磷无法燃烧;铜片上的红磷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未达到它的着火点,故不能燃烧。图乙中不通氧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通入氧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2)图甲中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污染空气;而图乙中的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与水反应,不会逸散到空气中,故符合环保要求的是图乙。
(3)炒菜时油锅内的油着火时,可采用盖上锅盖隔绝空气(或氧气)的方法灭火或采用倒入菜翻炒以将温度降到油的着火点以下的方法灭火;将燃着的蜡烛吹灭,采用的是将温度降到蜡烛着火点以下的方法。
11.(2020八下·温岭期中)当把燃着的小蜡烛放入一个集气瓶中并塞紧胶塞时,蜡烛一会儿就熄灭了。那么,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呢?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请你填答相关空格。
【提出猜想】猜想Ⅰ:蜡烛燃烧把集气瓶内的氧气耗尽,导致蜡烛熄灭。
猜想Ⅱ:蜡烛燃烧随集气瓶内氧气含量的降低而变弱,放出的热量减少,使温度降至蜡烛的着火点以下,导致蜡烛熄灭。
猜想Ⅲ: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能灭火,导致蜡烛熄灭。
【进行实验】小组设计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来验证猜想。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
点燃蜡烛并连同胶塞上的其它仪器药品一起放入集气瓶中,塞紧胶塞。 | ①蜡烛火焰逐渐变微弱最终熄灭。 | |
蜡烛熄灭并静置冷却后,将铜丝上提,使盛有白磷的铜网勺高于试管口,试管倒下,水流出。 | ②一会儿后,白磷着火燃烧,有大量白烟产生。 |
【分析及结论】
(1)瓶内的白磷能燃烧,证明猜想Ⅰ和________不能成立。
(2)集气瓶中装入一些生石灰的设计,目的是________。
(3)我们根据成立的猜想认为,应该把“燃烧需要氧气”这一燃烧发生的条件补充完善为“________”。
【答案】(1)Ⅲ
(2)生石灰与试管中倒下的水反应放热,提高集气瓶中的温度,使之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3)并达到燃烧所需的浓度
【解析】(1)瓶内的白磷能燃烧,说明集气瓶中仍有氧气,证明猜想Ⅰ和 猜想Ⅲ 不成立;
(2)可燃物燃烧除与氧气接触外还需温度达到着火点,生石灰与试管中倒下的水反应放热,可以提高集气瓶中的温度,使之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3)有氧气若浓度很小可燃物也不能燃烧,所以燃烧需要氧气应需补充并达到燃烧所需的浓度。
考点三、灭火方法
1.(2019八下·丽水月考)对“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罩上茶杯后谁先熄灭?”这一问题,甲、乙两同学有不同的认识:甲同学认为高的蜡烛先熄灭,乙同学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他们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1)甲同学认为高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________。
(2)本实验条件下,甲同学的猜想被证明是正确的,同时还观察到茶杯内壁变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从着火燃烧的高楼房间中逃离,正确的方法是( )。
A.用毛巾捂住鼻子 B.成站立姿势跑出
C.沿墙角迅速爬向门外 D.打开窗户跳出
【答案】(1)蜡烛燃烧产生大量的热和二氧化碳气体,热量会使气体密度减小,形成向上的气流,因此上层蜡烛先熄灭
(2)A,C
【解析(1) 甲同学认为高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 : 蜡烛燃烧产生大量的热和二氧化碳气体,热量会使气体密度减小,形成向上的气流,因此上层蜡烛先熄灭 ;
(2)用毛巾捂住鼻子可以防止吸入一些烟尘等有害物质;由以上实验获知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气体会上升,故因采取较低的姿势逃生.在高楼打开窗户跳出生存的机会不是很大,故正确的逃生方法有AC。
2.(2020八下·温岭期中)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最近,小明家做饭时燃气灶火焰呈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通过维修师傅调节燃气灶的进风口之后,火焰变回淡蓝色。这说明使燃料充分燃烧通常需要考虑两点:一是燃烧时要有________;二是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2)请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工厂排污导致小孩“血铅超标”,工厂方面的辩解错在哪里?________。
(3)若我们掌握一定的应急避险技能,可通过自救与互救来降低灾害风险。例如身上着火,可快速倒在地上,把身上的火苗压灭。这种灭火方式,利用的原理主要是________。
(4)请用文字表述“火场逃生”图所示的火场逃生方法________。(答一种即可)
【答案】(1)有充足的空气(或氧气)
(2)铅笔芯的主要成分为石墨,不含铅
(3)隔绝空气
(4)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或弯腰匍匐前进、不乘坐电梯等)
【解析】(1)使燃料充分燃烧通常需要有充足的氧气和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2)铅笔芯的主要成分为石墨,不含铅 ,所以铅超标与咬铅笔无关;
(3)身上着火,可快速倒在地上,把身上的火苗压灭 ,利用的是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的灭火原理;
(4)因燃烧会产生浓烟和有害气体,且随热空气上升,所以火场逃生的方法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或弯腰匍匐前进、不乘坐电梯等。
3.(2019八下·衢州月考)油锅着火能用水扑灭吗?某科普类节目曾演示过一个模拟实验:将锅中的油加热到燃烧后,身穿防护服的消防员将一瓶水倒入油锅中,在水倒进锅里的一瞬间,热油飞溅,巨大的火苗窜起一米多高。请用所学的知识加以解释。
【答案】可燃物燃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与助燃剂(氧气)充分接触,二是温度达到着火点。当水倒入燃烧的油锅时,因为水的密度比油大,水无法覆盖在油的表面,起不到隔绝氧气作用。油浮在水面上继续燃烧,在高温下,水迅速汽化过程中携带着油滴冲出油锅,大量的油滴与空气(氧气)充分接触,引发更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的热。
【解析】根据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可燃物燃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与助燃剂(氧气)充分接触,二是温度达到着火点。当水倒入燃烧的油锅时,因为水的密度比油大,水在下油再上,水无法覆盖在油的表面,起不到隔绝氧气作用。油浮在水面上继续燃烧,在高温下,水迅速汽化过程中携带着油滴冲出油锅,大量的油滴与空气(氧气)充分接触,引发更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的热,从而产生题中所示的现象。
考点四、氧化反应
1.(2020八上·浙江期中)下列反应中,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
A.铁 + 氧气 点燃 四氧化三铁 B.水 通电 氢气 + 氧水
C.锌 + 稀硫酸 →硫酸锌 + 氢气 D.甲烷+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 水
【答案】A
【解析】两种或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而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叫氧化反应,据此分析即可。
A.反应物有两种,而生成物只有一种,该反应为化合反应;因为反应物为氧气和铁,所以该反应为氧化反应,故A正确;
B.反应物有一种,而生成物有两种,为分解反应,故B错误;
C.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肯定不是化合反应,故C错误;
D.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肯定不是化合反应,故D错误。
2.(2019八下·仙居期末)于谦的《石灰吟》在初中科学中可用以下化学反应来表示: CaCO3 煅烧 CaO+CO2↑,该反应类型是( )
A.化合反应 B.氧化反应 C.分解反应 D.以上都不是
【答案】C
科学浙教版第3节 化学方程式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科学浙教版第3节 化学方程式同步测试题,文件包含八下尖子生培优333化学计算-基础解析docx、八下尖子生培优333化学计算-基础原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6节 保护土壤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6节 保护土壤综合训练题,文件包含八下尖子生培优46保护土壤答案docx、八下尖子生培优46保护土壤原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页, 欢迎下载使用。
八年级下册第4章 植物与土壤第1节 土壤的成分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八年级下册第4章 植物与土壤第1节 土壤的成分当堂检测题,文件包含八下尖子生培优41土壤的成分答案docx、八下尖子生培优41土壤的成分原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