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东部新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东部新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成都东部新区2021~2022学年(下)半期调研考试
高二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有关“菌”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乳酸杆菌在细胞质基质中产乳酸
B. 分解尿素的细菌可以利用尿素作为碳源
C. 酵母菌含有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D. 醋酸菌只有在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命活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乳酸杆菌是原核生物,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详解】A、乳酸杆菌是厌氧型生物,其无氧呼吸的产物为乳酸,场所在细胞质基质,A正确;
B、分解尿素的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可以利用葡萄糖作为碳源,尿素主要作为氮源,B错误;
C、酵母菌是真核生物,有线粒体,为兼性厌氧型,能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C正确;
D、醋酸菌是嗜氧菌,其只有在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命活动,D正确。
故选B。
2. 下列关于制作果酒和果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使用的发酵菌种遗传物质都是DNA
B. 使用的发酵菌种不同,但代谢类型相同
C. 葡萄汁制成果醋后有机物的总量减少而种类增加
D. 条件适宜时醋酸菌可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详解】A、酵母菌属于真菌,醋酸菌属于原核生物,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DNA,A正确;
B、酵母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型,醋酸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B错误;
C、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不断分解有机物,有机物的总量减少,但分解葡萄糖时产生了酒精和醋酸等物质,因此有机物的种类增多 ,C正确;
D、条件适宜时醋酸菌可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D正确。
故选B。
3. 苹果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具有良好的营养保健作用。用新鲜苹果为原料可以家庭制作苹果酒和苹果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用带盖瓶子发酵苹果酒后期拧松瓶盖的间隔时间可适当延长
B. 苹果醋发酵液中,液面处的醋酸菌密度高于瓶底处的密度
C. 苹果酒发酵过程中,酒精的产生速率先上升后逐渐下降为0
D. 制作苹果醋时发酵液中的醋酸菌通过无丝分裂增殖,繁殖速度快
【答案】D
【解析】
【分析】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H+能量。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详解】A、在果酒发酵后期,由于营养物质减少、代谢废弃物积累等因素,酵母菌呼吸速率减慢,产生的二氧化碳减少,因此拧开瓶盖的间隔时间可延长,A正确;
B、醋酸菌属于好氧菌,在苹果醋发酵液中,液面处的醋酸菌更易接触到充足氧气,因此其密度大于瓶底处的密度,B正确;
C、发酵过程中,随着氧气浓度的逐渐降低,厌氧呼吸速率逐渐增大,酒精产生速率逐渐增大,后因为底物的不足和酵母菌的大量死亡,酒精产生速率降低为0,C正确;
D、醋酸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生物通过无性繁殖的二分裂方式增殖,而无丝分裂是真核生物特有的增殖方式,D错误。
故选D。
4. 《齐民要术》记载了一种称为“动酒酢(“酢”同“醋”)法”的酿醋工艺:“大率酒一斗,用水三斗,合瓮盛,置日中曝之。七日后当臭,衣(指菌膜)生,勿得怪也,但停置,勿移动,挠搅之。数十日,醋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方法的原理是醋酸菌在缺少糖源时可将酒精转化为醋酸
B. 加水的目的是对酒进行稀释,避免酒精浓度过高杀死醋酸菌
C. “衣”位于变酸的酒表面,是由原酒中的酵母菌大量繁殖形成的
D. 挠搅有利于酒精与醋酸菌充分接触,还可以增加溶液中的溶解氧
【答案】C
【解析】
【分析】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
(1)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葡萄糖分解成醋酸;
(2)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详解】A、该方法依据的原理是醋酸菌在氧气、糖源不足时将酒精转化为醋酸,A正确;
B、加水的目的是对酒进行稀释,避免高浓度酒精导致醋酸菌失水过多死亡,B正确;
C、“衣”位于变酸的酒表面,是由原酒中的醋酸菌大量繁殖形成的,C错误;
D、搅拌有利于酒精与醋酸菌充分接触,还可以增加溶液中的溶解氧,利于醋酸菌进行醋酸发酵,D正确。
故选C。
5. 红茶菌是一种传统的活菌饮料,由酵母菌、醋酸菌和乳酸菌在液体培养基中(主要含蔗糖和茶水)发酵产生。研究表明将上述三种菌按一定的配比,在总接种量为5%、初始pH为5.5、装液量为40%左右、温度为30°C的条件下,发酵5天效果最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红茶菌的整个制作过程中发酵装置要严格进行密封
B. 随着发酵的进行,菌液的pH下降会抑制菌种的生长
C. 初期温度和pH的控制有利于提高菌体内酶促反应速率
D. 装液量为40%左右可防止发酵过程中发酵液从发酵装置中溢出
【答案】A
【解析】
【分析】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菌,有氧的条件下,酵母菌大量繁殖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醋酸菌属于严格的好氧菌,对氧气很敏感,乳酸菌属于严格的厌氧菌,在无氧的环境下才能生长繁殖。
【详解】A、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菌,醋酸菌属于严格的好氧菌,乳酸菌属于厌氧菌,活菌饮料由三种菌种共同发酵产生,因此发酵的整个过程不可能严格密封处理,A错误;
B、随着发酵的进行,三个菌种分别产生酒精、醋酸和乳酸,使pH下降,抑制菌种生长,B正确;
C、初期温度和pH控制使酶活性较高,有利于提高菌体内酶促反应速率,C正确;
D、由于酵母菌发酵会产生二氧化碳,因此装液量不能装满,留有一定的空间可防止发酵过程中发酵液从发酵装置中溢出,D正确。
故选A。
6. 下列关于腐乳制作过程中,后期发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后期发酵中,腐乳风味的形成与蛋白质的降解密切相关
B. 后期发酵主要是前期产生的酶参与生化反应的过程
C. 盐的用量、酒的用量和种类、温度等均影响后期发酵
D. 前期发酵过程中,毛霉的生长情况不影响后期发酵过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腐乳制作原理:在严格无菌的条件下,将优良毛霉菌种接种在豆腐上,毛霉等微生物能产生蛋白酶和脂肪酶,将蛋白质分解为肽和氨基酸,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该过程将长满毛霉的豆腐块整齐地摆放在瓶中,并逐层加盐,随着层数的加高而增加盐量,接近瓶口的表面盐要铺厚些。
【详解】A、后期发酵风味的形成中蛋白酶将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脂肪酶将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A正确;
B、后期发酵主要是前期产生的酶参与生化反应的过程:前期发酵主要是毛霉在豆腐上的生长,后期发酵则加入了多种物质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使蛋白酶作用缓慢,促进其他生化反应的进行,使腐乳具有独特的香味,B正确;
C、盐的用量适度,可以使得腐乳变硬,后期制作不会过早酥烂,而且抑制杂菌生长;酒能抑制杂菌生长,而且使得腐乳具有独特的香味,C正确;
D、在腐乳制作的前期发酵阶段毛霉的生长量将直接影响到后期发酵阶段蛋白酶、脂肪酶的活性,最终影响腐乳的品质,D错误。
故选D。
7. 传统发酵技术常运用到重要的检测方法,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检验醋酸产生的简单易行的方法是品尝
B. 泡菜发酵产生乳酸的量可以用比色法测量
C. 果酒发酵是否产生酒精,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来检验
D. 鉴定果醋制作是否成功可以通过观察发酵液表面菌膜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酒精遇酸化的重铬酸钾溶液发生反应生成灰绿色;果醋的生产会使溶液呈现酸味或PH下降;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重氮化反应后,再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生成紫红色复合物,因此氨基苯磺酸和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检测亚硝酸盐。
【详解】A、醋酸没有毒,且酸性不强,具有挥发性,可以闻气味或品尝,A正确;
B、泡菜发酵产生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可以用比色法测量,B错误;
C、果酒发酵过程中是否产生酒精,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来检验,C正确;
D、醋酸发酵过程中醋酸菌大量繁殖会在发酵液表面形成菌膜,因此可以通过通过观察发酵液表面菌膜的形成鉴定果醋制作是否成功,D正确。
故选B。
8. 下列有关果酒、果醋、腐乳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制作果酒、果醋的菌种属于真核生物,制作腐乳的菌种属于原核生物
B. 制作果酒、腐乳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制作果醋需在有氧条件下进行
C. 制作果酒、果醋主要利用的是胞内酶,制作腐乳主要利用的胞外酶
D. 制作果酒、果醋的过程需保持菌种活性,制作腐乳的过程不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制作果醋的醋酸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制作腐乳的霉菌属于真核生物,A项错误;制作腐乳不需要无氧条件,B项错误;制作果酒、果醋主要利用的是胞内酶,制作腐乳主要利用霉菌产生的蛋白酶、脂肪酶等胞外酶,C项正确;制作腐乳的过程需要保持菌种活性,D项错误。
9. 下列关于泡菜制作过程中亚硝酸盐测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先升高后降低
B. 泡菜中乳酸菌的繁殖,使得亚硝酸盐含量骤增
C. 泡菜腌制过程中的食盐用量应尽量少,以减少产亚硝酸盐菌的繁殖
D. 比色法测定泡菜亚硝酸盐含量时,亚硝酸盐含量与天数负相关
【答案】A
【解析】
【分析】1、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糖分解为乳酸。
2、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会引起亚硝酸盐的含量的变化。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10%,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一般在腌制10天后,亚硝酸盐的含量开始下降。
3、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目测比较,估算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
【详解】A、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随着泡制时间的增加表现先升高后降低,A正确;
B、在泡菜的腌制过程中,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随着乳酸菌的繁殖,发酵液的pH降低,杂菌的生长被抑制,亚硝酸盐的含量降低,B错误;
C、泡菜腌制过程中的食盐用量过少会导致杂菌污染,使泡菜制作失败,C错误;
D、比色法测定泡菜亚硝酸盐含量时,亚硝酸盐含量随泡菜制作天数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D错误。
故选A。
10. 以下关于微生物发酵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需先通气培养,后密封发酵
B. 利用葡萄表面天然酵母制作葡萄酒通常不是单一菌种发酵
C. 果醋制作过程中发酵液pH逐渐降低,果酒制作过程中情况相反
D. 利用微生物发酵进行的食品加工往往需要严格灭菌
【答案】B
【解析】
【分析】果酒发酵的菌种来自水果表面的野生酵母菌,果醋发酵的菌种为需氧型的醋酸杆菌,制作泡菜需要的是厌氧型的乳酸菌。
【详解】A、乳酸菌是一种严格的厌氧菌,有氧气存在时,其发酵会受到抑制,因此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的过程中,应一致处于密闭状态,否则会导致发酵失败,A错误;
B、利用葡萄表面天然酵母制作葡萄酒通常不是单一菌种发酵,B正确;
C、果醋制作过程中,醋酸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溶液的pH逐渐降低;果酒制作过程中,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与酒精,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溶液的pH逐渐降低,因此果酒、果醋制作过程中溶液的pH都是逐渐降低,C错误;
D、传统发酵技术中利用的微生物往往来自食品材料上的微生物,所以发酵用的食品加工不能灭菌,D错误。
故选B。
11. 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是纯化微生物的两种常用方法,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都需要用固体培养基
B. 都通过操作进行了稀释
C. 都要对接种针进行灼烧灭菌
D. 都会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
【答案】C
【解析】
【分析】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1、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2、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详解】A、两种方法都需要使用固体培养基,A正确;
B、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对菌液进行进行了梯度稀释,平板划线法是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B正确;
C、稀释涂布平板法没有使用接种针,C错误;
D、平板划线法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D正确。
故选C。
12. 下列能选择出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培养基是( )。
A. KH2PO4、Na2HPO4、MgSO4·7H2O、葡萄糖、尿素、琼脂、蒸馏水
B. KH2PO4、Na2HPO4、MgSO4·7H2O、葡萄糖、琼脂、蒸馏水
C. KH2PO4、Na2HPO4、MgSO4·7H2O、尿素、琼脂、蒸馏水
D. KH2PO4、Na2HPO4、MgSO4·7H2O、牛肉膏、蛋白胨、琼脂、蒸馏水
【答案】A
【解析】
【分析】绝大多数微生物都能利用葡萄糖,但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因此,在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实验中,使用的培养基配方除了无机盐、水和琼脂,还应该有作为碳源的葡萄糖、作为氮源且起到选择作用的尿素。
【详解】A、培养基中既有尿素作为唯一氮源,又有其他各种成分,可以选择出分解尿素的细菌,正确;
B、无尿素作氮源,错误;
C、缺少碳源,不能正常生长,错误;
D、有牛肉膏,可提供氮源的成分,错误;
故选A。
13. 下列有关微生物实验室培养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倒平板时,应将打开的皿盖放到一边,以免培养基溅到皿盖上
B. 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纯化某细菌时,只要稀释度足够高,就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菌落
C. 对细菌进行计数能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也能用平板划线法
D. 分解尿素的细菌在分解尿素时,可以将尿素转化为氨,使得培养基的PH降低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1)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2)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2、平板划线操作的注意事项:(1)第一次划线及每次划线之前都需要灼烧接种环灭菌;(2)灼烧接种环之后,要冷却后才能伸入菌液,以免温度太高杀死菌种;(3)划线时最后一区域不要与第一区域相连;④划线用力大小要适当,防止用力过大将培养基划破。
【详解】A、倒平板时,用左手将培养皿打开一条稍大于瓶口的缝隙,右手将锥形瓶中的培养基(约10~20 mL)倒入培养皿,左手立即盖上培养皿的皿盖,A错误;
B、稀释涂布平板法的原理是将菌液稀释,一得到单个菌落,所以只要稀释度足够高,就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菌落,B正确;
C、平板划线法在刚开始划线的区域无法获得单个菌落,所以无法用来计数,C错误;
D、分解尿素的细菌在分解尿素时,可以将尿素转化为氨,使得培养基的PH升高,D错误。
故选B。
【点睛】
14. 为探究饮水机内的水质状况,需对饮水机内胆采样,并进行微生物培养和检测。下列不符合该实验要求的是( )
A. 对培养皿采用高压灭菌 B. 对培养基进行紫外线消毒
C. 接种时靠近酒精灯火焰 D. 于超净工作台内操作
【答案】B
【解析】
【分析】消毒是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芽孢和孢子),包括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化学药剂消毒法、紫外线消毒法;灭菌是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用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包括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
【详解】A、对培养皿采用高压灭菌,确保无菌,A正确;
B、对培养基灭菌应该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B错误;
C、接种时靠近酒精灯火焰,防止空气中杂菌污染,C正确;
D、因为空气中散布着许多微生物,所以分装最好在超净工作台内的酒精灯火焰旁完成,D正确。
故选B。
15. 为了研究抗生素X对四种不同细菌(1、2、3、4)的作用效果,有人做了下图所示的抗菌实验,菌落形态如灰雾状。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培养细菌过程中,培养皿不能倒置
B. 实验的结果可以说明耐药菌是普遍存在的
C. 抗生素X对细菌2的抑制效果比对细菌3的抑制效果好
D. 实验结束后应将细菌、纸条、琼脂板等进行灭菌处理
【答案】A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如果抗生素X对细菌没有抑制作用,则细菌能够在滤纸上形成菌落;如果抗生素X对细菌有抑制作用,则细菌的菌落越小说明抗生素X对细菌的抑制作用越大,图形中细菌1不受抗生素X的影响,细菌2、3、4都受抗生素X的影响,并且抑制作用由小到大为:3<4<2。
【详解】A、培养细菌过程中,培养皿通常倒置,这样可以避免冷凝水倒流到培养基表面,A错误;
B、实验的结果能说明耐药菌是普遍存在的,如细菌1、2、3、4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B正确;
C、结合图示可以看出用抗生素X对细菌2的抑制比对细菌3的抑制效果好,C正确;
D、实验结束后应将细菌、纸条、琼脂板等进行灭菌处理,以免对环境造成污染,D正确。
故选A。
【点睛】
16. 养殖池中存在的有毒物质主要是氨和亚硝酸,这两种物质可由硝化细菌吸收利用。研究人员从养殖池池泥中分离出硝化细菌并进行了计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配制的培养基在分装前需要先调节pH,然后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B. 采集底泥使用的工具需进行灭菌,整个接种过程需在火焰旁进行
C. 硝化细菌为自养生物,接种后的培养皿需置于光照培养箱中培养
D. 使用涂布平板法统计得到的菌落数目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1)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2)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详解】A、配制培养基时,需要先调节pH,后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处理,A正确;
B、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污染,因此,应对采集底泥使用的工具进行灭菌,全部接种过程均需在火焰旁进行,B正确;
C、硝化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无法利用光能,故不用在光照培养箱中培养,C错误;
D、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的菌落数目时,有些细菌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只是一个菌落,这样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少,D正确。
故选C。
17. 要检测冰淇淋中的大肠杆菌的数量是否超标,可用培养细菌的基本培养基进行简单的实验检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组涂布不稀释的冰淇淋原液或经多级稀释的冰淇淋液作为实验组
B. B组不涂布冰淇淋液的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组,目的是检验培养基灭菌是否严格
C. C组涂布大肠杆菌,目的是检测基本培养基能否培养大肠杆菌。正常的话,应该长出很多大肠杆菌的菌落。
D. 经过37℃12小时培养,若B组生长有少量菌落,则统计时,应将A组的菌落数减去B组的菌落数以消除误差,同时需要考虑稀释倍数。
【答案】D
【解析】
【分析】1、虽然各种培养基的具体配方不同,但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在此基础上培养基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
2、为检验培养基及培养皿灭菌是否合格,可取含培养基的空白平板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观察培养基上是否形成菌落,如果没有菌落形成则说明合格。
【详解】A、菌落计数要求30-300个为有效计数,视情况看需不需要稀释,所以A组涂布不稀释的冰淇淋原液或经多级稀释的冰淇淋液作为实验组,A正确;
B、根据对照原则,应该将接种后的培养基和一个未接种的培养基都置于适宜温度等条件下培养若干天作为对照试验,未接种的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检测培养基灭菌是否合格,B正确;
C、C组涂布大肠杆菌,目的是检测基本培养基能否培养大肠杆菌。如果能培养,应该长出很多大肠杆菌的菌落,C正确;
D、若B组生长有少量菌落,则培养基不合格,需重新配制,D错误。
故选D。
18. 为高效降解农业秸秆废弃物,研究人员利用从土壤中筛选获得的3株纤维素分解菌,在37℃条件下进行玉米秸秆降解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菌株
秸秆总重(g)
秸秆残重(g)
秸秆失重(%)
纤维素降解率(%)
A
2.00
1.51
24.50
16.14
B
2.00
1.53
23.50
14.92
C
2.00
1.42
29.00
23.32
A. 从土壤中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中的唯一氮源是纤维素
B. 如果将上述实验中的温度条件调整至25℃,效果会更明显
C. 实验中需要设置一个不接种纤维素分解菌的空白对照实验
D. 纤维素酶活力最高的是菌株C,需用选择培养基扩大培养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图表可知:在相同条件下,C组纤维素降解率最高,秸秆失重最多,说明其被分解的最多,即C组纤维素分解菌纤维素酶的活力最高。
【详解】A、纤维素不含氮,可为纤维素分解菌提供碳源,因此从土壤中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中的唯一碳源是纤维素,A错误;
B、本实验不能确定最适温度,因此将上述实验中的温度条件调整至25℃,效果不一定会更明显,B错误;
C、实验中需要设置一个不接种纤维素分解菌的空白对照实验,以检验培养基灭菌是否彻底,C正确;
D、根据分析可知,纤维素酶活力最高的是菌株C,需用液体培养基扩大培养,D错误。
故选C。
19. 某生物学兴趣小组尝试对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进行分离并计数,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制备选择培养基时,需加入尿素、琼脂、葡萄糖、硝酸盐等物质
B. 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结果,活菌的实际数目往往比统计的菌落数低
C. 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使培养基的pH降低,加入酚红指示剂后变红
D. 每毫升菌液中微生物细胞的数量=某一稀释倍数下至少3个培养皿的平均菌落数÷菌液稀释液体积×稀释倍数
【答案】D
【解析】
【分析】1、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计数时,应选择30-300的菌落数进行计数。
2、间接计数法(活菌计数法) 的原理: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计算公式: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c÷V)×M,其中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M代表稀释倍数。
3、如果要分离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应选择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细菌合成的脲酶将尿素分解为氨,PH增高,使指示剂变红色
【详解】A、分离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培养基中要有尿素、琼脂、葡萄糖,尿素给分解尿素的细菌提供氮源,不能加硝酸盐,否则无法起到选择出尿素分解菌的作用,A错误;
B、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结果时,有的活菌在培养过程中会死亡,而有的菌落是由多个活菌共同形成的,故活菌的实际数目往往比统计的菌落数高,B错误;
C、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使培养基的pH升高,加入酚红指示剂后变红,C错误;
D、根据活菌计数法的计数公式可知,每毫升菌液中微生物细胞的数量=某一稀释倍数下至少3个培养皿的平均菌落数÷菌液稀释液体积×稀释倍数,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的有关知识。考生要识记和掌握利用培养基对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进行选择和鉴定的方法和原理,利用分析与综合的科学思维,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0. 筛选是分离和培养微生物新类型常用的手段,下列有关技术中不能筛选成功的是( )
A. 在全营养的LB培养基(普通培养基)中,筛选大肠杆菌
B. 在尿素固体培养基中,筛选能够分解尿素的微生物
C. 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筛选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D. 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氯化钠,筛选抗盐突变体的微生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1)选择培养基: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促进所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培养、分离出特定微生物(如培养酵母菌和霉菌,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高浓度食盐)。
(2)培养基的用途:
①固体培养基:观察菌落和分离提纯微生物;
②液体:工业大规模培养(微生物工程);
③半固体:观察微生物的运动。
【详解】在全营养的LB培养基中,几乎所有细菌都能生长,不能筛选出大肠杆菌,A错误;在尿素固体培养基中,只有能分解尿素的微生物才能生长,不能分解尿素的微生物因缺乏氮源不能生长,能够筛选分解尿素的微生物,B正确;用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只有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才能生长,不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因缺乏碳源不能生长,能筛选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C正确;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氯化钠,筛选抗盐突变体微生物,D正确。故选A。
21. 下面是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步骤,正确的是( )
A. 应使干酵母与自来水混合并搅拌,以利于酵母菌活化
B. 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关键操作步骤是配制海藻酸钠溶液
C. 向刚溶化好的海藻酸钠溶液中加入已活化的酵母细胞,充分搅拌并混合均匀
D. 将与酵母细胞混匀的海藻酸钠溶液缓慢倒入CaCl2溶液中,会观察到CaCl2溶液中有球形或椭圆形的凝胶珠
【答案】B
【解析】
【分析】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制作步骤包括:
(1)酵母细胞的活化。
(2)配制氯化钙溶液:要用蒸馏水配置。
(3)配制海藻酸钠溶液:小火、间断加热、定容,如果加热太快,海藻酸钠会发生焦糊。
(4)海藻酸钠溶液与酶母细胞混合:冷却后再混合,注意混合均匀,不要进入气泡。
(5)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高度适宜,并匀速滴入。
【详解】A、应使干酵母与蒸馏水混合并搅拌,以利于酵母菌活化,这是因为自来水中含有微生物和离子等物质,会影响酵母菌的活化效果,A错误;
B、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关键操作步骤是配制海藻酸钠溶液,海藻酸钠溶液浓度过低,包埋的酵母细胞太少,海藻酸钠溶液浓度过高,不易形成凝胶珠,B正确;
C、刚溶化好的海藻酸钠溶液需要冷却后才能加入已经活化的酵母细胞,以免高温影响酵母细胞的活性,C错误;
D、应用注射器将与酵母细胞混匀的海藻酸钠溶液注入CaCl2中形成凝胶珠,而不是直接倒入,D错误。
故选B。
22. 固定化酶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起催化作用,并能反复和连续使用的酶。固定化酶用于生产前,需要获得酶的有关数据。如图:曲线①表示相对酶活性,即某种酶在各种温度下酶活性相对最高酶活性的百分比:曲线②表示残余酶活性,即将该种酶在不同温度下保温足够时间,再在酶活性最高的温度下测得的酶活性。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曲线①的自变量是温度,无关变量需保持相同且适宜
B. 由曲线①可知,该酶在温度为80℃时的催化效率最高
C. 曲线②是在其它条件适宜,温度为80℃时测得的数据
D. 若该种酶固定化后用于生产,使用的最佳温度是80℃
【答案】D
【解析】
【分析】曲线①表示酶在各种温度下酶活性相对最高酶活性的百分比,由曲线可以看出,在温度为80℃酶活性相对最高酶活性的百分比最高;曲线②是将酶在不同温度下保温足够长的时间,再在酶活性最高的温度下测其残余酶活性,由曲线可以看出,在较低的温度条件下保温足够长时间后,在最适宜温度下测得酶的活性随保温温度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在60~70℃之间保温够长时间,在最适宜温度下,酶活性较高,温度超过70℃保温,足够长时间,在最适宜温度下,酶活性急剧下降。
【详解】A、曲线①表示相对酶活性,即某种酶在各种温度下酶活性相对最高酶活性的百分比,所以自变量是温度,其他条件属于无关变量,因此是在其它条件适宜,不同温度时测得的数据,A正确;
B、由曲线①可知,该酶催化效率最高的温度是80℃,此时相对酶的活性最高,B正确;
C、根据题干信息,曲线②是该种酶在不同温度下保温足够时间,再在酶活性最高的温度下测得的酶活性,由曲线可知,该酶的最适宜温度是80℃,所以曲线②是在其它条件适宜,温度为80℃时测得的数据 ,C正确;
D、由曲线②可知,温度超过70℃保温足够长时间,在最适宜温度下,酶活性急剧下降,在60~70℃条件下保温足够长时间,在最适宜温度下,酶活性较高,因此使用该酶时的最适宜温度范围是60~70℃,D错误。
故选D。
23. 下列有关酶的研究与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瓦解细胞壁和胞间层,提高出汁率
B. 加酶洗衣粉的使用,温度适宜、用量适当时洗涤效果更好
C. 溶化的海藻酸钠冷却至室温才能与活化的酵母菌混合制备混合液
D. 包埋酵母细胞的凝胶珠形状不规则,说明海藻酸钠的浓度偏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1、果胶是植物细胞壁以及胞间层的主要成分之一。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在果汁生产中应用果胶酶可以提高出汁率和澄清度。
2、固定化细胞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酵母细胞的活化。(2)配制氯化钙溶液:要用蒸馏水配制。(3)配制海藻酸钠溶液:小火、间断加热、定容,如果加热太快,海藻酸钠会发生焦糊。 (4)海藻酸钠溶液与酶母细胞混合:冷却后再混合,注意混合均匀,不要进入气泡。 (5)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高度适宜,并匀速滴入。
【详解】A、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和胞间层,在果汁生产中应用果胶酶可以提高出汁率和澄清度,A正确;
B、加酶洗衣粉的使用,因为有酶,温度适宜、用量适当时洗涤效果更好,B正确;
C、刚溶化的海藻酸钠需要冷却后才能与活化的酵母菌混合制备混合液,防止高温杀死酵母菌,C正确;
D、如果海藻酸钠浓度过低,形成的凝胶珠颜色过浅,所包埋的酵母细胞数目较少,包埋酵母细胞的凝胶珠形状不规则,不是圆形或椭圆形,则可能的原因是海藻酸钾浓度偏高,D错误。
故选D。
24. 下列有关固定化酶技术和固定化细胞技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的技术方法包括包埋法、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
B. 与固定化酶技术相比,固定化细胞制备的成本低,操作更容易
C. 因为酶一般为蛋白质,分子比较大,所以固定化酶技术更适合采用包埋法
D. 反应物如果是大分子物质应采用固定化酶技术
【答案】C
【解析】
【分析】固定化细胞多采用包埋法、物理吸附法,如用海藻酸钠进行包埋。固定化酶固定的是一种具体的酶,不能催化一系列化学反应;与直接使用酶相比,固定化酶使酶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还可以被反复利用。一般来说,酶更合适采用化学结合和物理吸附法固定化,而细胞多采用包埋法固定化。这是因为细胞体积大,而酶分子小;体积大的细胞难以被吸附或结合,而体积小的酶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
【详解】A、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是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酶或细胞固定在一定空间内的技术,包括包埋法、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A正确;
B、与固定化酶技术相比,固定化细胞制备的成本低,操作更容易,B正确;
C、酶分子较小,体积小的酶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故酶更合适采用化学结合和物理吸附法固定化,C错误;
D、反应物如果是大分子物质,不容易进入细胞,应采用固定化酶技术,D正确。
故选C。
25. 科研人员通过实验比较甲、乙、丙三种加酶洗衣粉在不同温度下去污力的差异。下列正确的是( )
5~10℃
40~50℃
80~85℃
甲
22.4
73.7
69.6
乙
15.6
71.5
68.8
丙
5.7
50.7
46.9
A. 实验时,需控制好洗衣粉种类、用量以及洗涤方式等无关变量
B. 实验中,可以通过不同种类洗衣粉对不同污渍的洗涤效果来比较去污力的差异
C. 温度对不同种类加酶洗衣粉去污力的影响相似,适宜温度为40~50 ℃
D. 实验过程中没有设置对照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可知,本实验自变量为洗衣粉种类和温度,因变量为去污力。其他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的变量为无关变量,如洗涤方式、洗衣粉用量等。
【详解】A、由分析可知,洗衣粉种类为自变量,洗衣粉用量、洗涤方式为无关变量。A错误;
B、实验时,单一变量原则就是通过改变单一的自变量,同时控制无关变量,探究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B项题干中,去污力作为因变量,若想探究不同种类洗衣粉的去污能力,那么污渍种类作为无关变量各组应保持相同,B错误;
C、通过分析结果可知,实验中每种洗衣服的去污能力做告知均出现在40~50 ℃温度区间,故温度对不同种类加酶洗衣粉去污力的影响相似,适宜温度为40~50 ℃,C正确;
D、本实验为相互对照,在研究同一种类洗衣粉在不同温度下去污能力时,不同温度之间形成对照,在研究不同种类洗衣粉的去污能力时,某一温度下不同种类的洗衣粉之间形成对照,D错误。
故选C。
26. 与普通洗衣粉相比,通常加酶洗衣粉能更有效地清除污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水质、水量、水温、表面活性剂等都会影响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
B. 加酶洗衣粉中主要添加了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
C. 探究加酶洗衣粉和普通洗衣粉的洗涤效果时,最好选择同一品牌的洗衣粉进行实验
D. 毛织品、棉织品、蚕丝织品等衣物均不宜使用添加蛋白酶的洗衣粉洗涤
【答案】D
【解析】
【分析】1、加酶洗衣粉是指含有酶制剂的洗衣粉,目前常用的酶制剂有四类: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其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是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碱性蛋白酶能将血渍、奶渍等含有的大分子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的氨基酸或小分子的肽,使污迹从衣物上脱落.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也能分别将大分子的脂肪、淀粉和纤维素水解为小分子物质,使洗衣粉具有更好的去污能力。
2、影响加酶洗衣粉活性的条件:温度、pH和水量、影响加酶洗衣粉的效果的因素:水温、水量、水质、洗衣粉的用量、衣物的质地、大小、浸泡和洗涤的时间。
【详解】A、水质、水量、水温和表面活性剂都会影响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A正确;
B、加酶洗衣粉中主要添加了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B正确;
C、探究加酶洗衣粉和普通洗衣粉的洗涤效果时,应选择同一品牌的洗衣粉进行实验形成对照,C正确;
D、毛织品和蚕丝织品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会被碱性蛋白酶水解,因此不适宜洗涤用添加碱性蛋白酶的洗衣粉清洗,但棉织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可以用添加蛋白酶的洗衣粉洗涤,D错误。
故选D。
27. 果胶酶作用于一定某种物质(底物),在温度和pH保持在最适宜的条件下,生成物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的是( )
A. 该酶作用的底物是果胶,生成产物是半乳糖
B. 曲线变得水平的原因是果胶酶的量不够
C. 其他条件不变,反应液pH由1升到10,则酶的活性逐渐升高
D. 在探究温度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时,温度过高,会使酶活性丧失
【答案】D
【解析】
【分析】果胶酶并不是一种酶,而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甲基)酯酶等。果胶酯酶可以将果胶分解成可溶性的半乳糖醛酸。
【详解】A、果胶酶是指分解植物主要成分—果胶质的酶类,果胶酶可以促进细胞壁中果胶的水解,产物是半乳糖醛酸,A错误;
B、图中纵坐标是生成物的量,曲线变得水平的原因是底物被完全分解,B错误;
C、果胶酶是蛋白质,过酸、过碱、高温都会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使酶永久失活,所以pH为1时,酶已经失去活性,因此反应液pH由1升到10,则酶的活性不变,C错误;
D、在探究温度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时,果胶酶是蛋白质,过酸、过碱、高温都会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使酶永久失活,D正确。
故选D。
28. 用果胶酶处理草莓匀浆,可以得到比较澄清的草莓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果胶的水解终产物易溶于水,因此果胶酶处理能提高澄清度
B. 果胶酶能降低果汁的粘稠度,因此果胶酶处理能提高出汁率
C. 草莓汁中含有较多的色素,因此可用光电比色法测定果胶含量
D. 果胶不溶于95%的乙醇,因此95%的乙醇可用于果胶的提取和鉴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果胶酶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它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产生果胶酶的生物有植物、霉菌、酵母菌和细菌等。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使榨取果汁变得容易,也使果汁变得澄清。
【详解】A、果胶在果胶酶的催化下分解成半乳糖醛酸,该物质溶于水,因而果胶酶处理能提高澄清度,A正确;
B、果胶在果胶酶的催化下分解成半乳糖醛酸,该物质溶于水,因而果胶酶能降低果汁的粘稠度,进而提高出汁率,B正确;
C、草莓汁中含有较多的色素,会影响吸光度的测定,因此不可用光电比色法测定果胶含量,否则会导致实验结果不可靠,需要测定的话,通常需要经过脱色处理,C错误
D、因为果胶不溶于95%的乙醇,据此可用95%的乙醇使其析出,然后经过鉴定确定果胶酶的存在,D正确。
故选C。
29. 探究温度对果胶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得到如下实验结果。据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
温度/℃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果汁量/mL
3.5
4.6
8.6
10.9
12.3
11.7
10.1
5.4
3.9
4.8
5.6
A. 实验过程中应先将苹果泥和果胶酶分别调节到对应温度后再混合
B. 应在50~60℃之间设置更细温度梯度进行实验探究果胶酶的最适温度
C. 为了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各组混合处理时间和过滤果汁时间均应相同
D. 该实验结果表明高温能使果胶酶失活,但高温也可能促进果胶分解
【答案】B
【解析】
【分析】在进行科学探究时,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实验变量的不同引起的,就应当使这两种环境中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为探究温度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该同学以温度为变量设置了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多组对照实验。
【详解】A、实验过程中应先将苹果泥和果胶酶分别调节到对应温度后再混合,以保证反应温度为设定的温度,A正确;
B、分析数据,在50℃时果汁量最大,所以果胶酶的最适温度应在50℃左右,要在45~55℃之间设置更细温度梯度进行实验探究果胶酶的最适温度,B错误;
C、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控制单一变量,各组混合处理时间和过滤果汁时间均应相同,C正确;
D、高温可以使酶失活,由表格数据温度超过70℃后果汁量增多可以看出高温也可能促进果胶分解,D正确。
故选B。
30. 下列有关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洗涤红细胞的目的是除去血浆中的葡萄糖、无机盐
B. 透析能使小分子自由出入,而将大分子保留在袋内
C. 纯化过程中要用生理盐水充分溶胀凝胶来配制凝胶悬浮液
D. 蛋白质的纯化使用最多的方法是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答案】B
【解析】
【分析】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
1.原理:凝胶色谱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来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蛋白质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长,移动的速度慢,相对分子质量大的蛋白质不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短,移动的速度快,因此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得以分离。
2.血红蛋白的提取与分离的实验步骤主要有:
(1)样品处理:①红细胞的洗涤,②血红蛋白的释放,③分离血红蛋白溶液。(2)粗分离:①分离血红蛋白溶液,②透析。
(3)纯化:调节缓冲液面→加入蛋白质样品→调节缓冲液面→洗脱→收集分装蛋白质。(4)纯度鉴定--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详解】A、洗涤红细胞的目的是除去血浆中的杂蛋白,A错误;
B、透析能使小分子自由出入,而将大分子保留在袋内,这样可以去除小分子杂质,B正确;
C、纯化过程中要用缓冲液充分溶胀凝胶来配制凝胶悬浮液,C错误;
D、蛋白质的纯化使用最多的方法是凝胶色谱法,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31. 下列是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有关操作,错误的是( )
A. 血红蛋白的分离常采用凝胶色谱法
B. 洗涤次数、离心速度与分离时间均会影响红细胞的洗涤效果
C. 实验操作的一般步骤是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度鉴定→纯化
D. 在采血容器中预先加入抗凝血剂柠檬酸钠,可防止血液凝固
【答案】C
【解析】
【分析】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一般分为四步: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和纯度鉴定。一般获取血液样品后需要添加抗凝血剂柠檬酸钠,可以防止血液凝固,在对红细胞进行洗涤的时候要主要使用生理盐水、重复洗涤三次,直至上清液中不再呈现黄色,以表明红细胞洗涤干净。
【详解】A、分离血红蛋白的方法一般使用凝胶色谱法,A正确;
B、在对红细胞的洗涤过程中,洗涤次数、离心速度与分离时间均会影响洗涤效果,B正确;
C、实验操作的一般步骤是样品处理及粗分离→纯化(凝胶色谱操作)→纯度鉴定,C错误;
D、抗凝血剂柠檬酸钠可以防止血液凝固,以便对红细胞进行处理,D正确;
故选C。
32. 有关蛋白质的纯化和纯度鉴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纯化,凝胶色谱法进行纯度鉴定
B. 凝胶装填在色谱柱内要均匀,允许有少量气泡存在
C. 将样品加入色谱柱顶端时,下端的流出口应处于关闭状态
D. 蛋白质通过色谱柱时,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移动速度慢
【答案】C
【解析】
【分析】在离子强度低时,主要以单体形式存在的SDS可以与蛋白质结合,生成蛋白质-SDS复合物。由于SDS带有大量负电荷,复合物所带的负电荷远远超过蛋白质原有的负电荷,这使得不同蛋白质间电荷的差异被掩盖。而SDS-蛋白质复合物形状都呈椭圆棒形,棒的长度与蛋白质亚基分子量有关,所以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蛋白只存在分子大小的差别,利用这一点可将不同的蛋白质分开 (分子筛效应)。
凝胶色谱法又称体积排阻色谱法,使用水溶液流动相的称为凝胶过滤色谱,使用有机溶剂流动相的称为凝胶渗透色谱。凝胶色谱的固定相是多孔物质,如多孔凝胶、交联聚苯乙烯、多孔玻璃及多孔硅胶等。试样是按照其中各组分分子大小的不同而分离的。大于填料微孔的分子,由于不能进入填料微孔,而直接通过柱子,先流出柱外,在色谱图上最早出现,小于填料微孔的组分分子,可以渗透到微孔中不同的深度,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组分,保留时间最长。
【详解】A、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凝胶色谱法都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A错误;
B、凝胶装填在色谱柱内要均匀,不能有气泡存在,B错误;
C、将样品加入色谱柱顶端时,下端的流出口应处于关闭状态,C正确;
D、蛋白质通过色谱柱时,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移动速度快,D错误。
故选C。
33. 下列关于凝胶色谱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是根据蛋白质对其他分子的亲和力来分离蛋白质的
B. 凝胶是一些微小的无孔的球体,小球体都是由多糖类化合物构成的
C. 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的路程较长,但移动速度较快
D. 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只能在凝胶外部移动,路程较短,移动速度较快
【答案】D
【解析】
【分析】
凝胶色谱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来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蛋白质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长,移动的速度慢,相对分子质量大的蛋白质不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短,移动的速度快,因此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得以分离。
【详解】A、凝胶色谱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来分离蛋白质的,A错误;
B、凝胶是一些微小的多孔球体,小球体大多数是由多糖类化合物构成的,B错误;
C、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长,移动的速度慢,C错误;
D、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只能在凝胶外部移动,路程较短,移动速度较快,D正确。
故选D。
34. 下列关于血红蛋白的提取与分离,正确的是( )
A. 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一般分为四步:样品处理、粗分离、透析和纯度鉴定
B. 血红蛋白粗分离阶段透析的目的是除去小分子杂质,减少缓冲液用量效果会更好
C. 将经处理破裂后的红细胞混合液以2000 r/min的速度离心10min后,离心管中的溶液分为四层,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是血红蛋白、甲苯层、脂溶性物质层、沉淀层
D. 通常使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蛋白质分子量,但此方法不能直接测得血红蛋白的分子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蛋白质提取和分离的实验原理是利用蛋白质物化理性质的形状、大小、电荷性质和多少、溶解度、吸附性质、亲和力等千差万别,由此提取和分离各种蛋白质。
2、凝胶色谱法的原理是分子量大的分子通过多孔凝胶颗粒的间隙,路程短,流动快;分子量小的分子穿过多孔凝胶颗粒内部,路程长,流动慢。
【详解】A、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一般分为: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和纯度鉴定四步,A错误;
B、血红蛋白粗分离阶段透析的目的是除去小分子杂质,原理是根据蛋白质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的特性,可以将分子量较小的杂质除去,增大缓冲液用量或更换缓冲液的次数效果会更好,B错误;
C、混合液经离心后,按密度大小排列,在离心管中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是:第一层为无色透明的甲苯层;第二层为白色薄层固体,是脂溶性物质沉淀层;第三层为红色透明液体,这是血红蛋白的水溶液;第四层为暗红色沉淀物,主要是红细胞破碎物沉淀,C错误;
D、SDS的作用下血红蛋白会发生完全变性,解聚成4条单肽链,测定的直接结果只是单条肽链的分子量,故在使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不能直接测得血红蛋白的分子量,D正确。
故选D。
35. 玫瑰精油提取的过程是( )
A. 鲜玫瑰花+水→水蒸气蒸馏→油水混合物→分离油层→除水
B. 鲜玫瑰花+水→油水混合物→水蒸气蒸馏→分离油层→除水
C. 鲜玫瑰花+水→油水混合物→除水→分离油层
D. 鲜玫瑰花+水→油水混合物→分离油层→水蒸气蒸馏→除水
【答案】A
【解析】
【分析】提取植物有效成分的方法有:水蒸气蒸馏法、压榨法、萃取法等。玫瑰精油化学性质稳定、易挥发、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能同水一同蒸馏,可采用水蒸气蒸馏法。
【详解】具体流程为:鲜玫瑰花+水→水蒸气蒸馏→油水混合物→分离油层→除水。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6. 下列关于植物芳香油及其提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玫瑰精油挥发性强,难溶于水
B. 橘皮油无色透明,主要成分为柠檬烯
C. 提取橘皮油的过程中,离心的目的是除去果醋、果胶
D. 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都可能含有芳香油,真菌也可产生芳香化合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玫瑰精油的化学性质稳定,挥发性强,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A正确;橘皮精油主要贮存在橘皮部分,从橘皮中提取的橘皮精油,无色透明,具有诱人的橘香味,主要成分为柠檬烯,B正确;提取橘皮油的过程中,离心的目的是除去质量较小的残留固体物质,C错误;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都可能含有芳香油,真菌也可产生芳香化合物,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提取芳香油的相关知识,学生识记植物芳香油的来源、主要成分和理化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37. 在玫瑰精油和橘皮精油提取过程中,正确的是( )
A. 玫瑰精油和橘皮精油都可用蒸馏和压榨的方法提取
B. 在蒸馏出的玫瑰乳浊液中加入NaCl的作用是降低玫瑰油的溶解度,利于油水分离
C. 新鲜的橘皮直接压榨,出油率最高
D. 玫瑰精油和橘皮精油都有很强的挥发性,易溶于有机溶剂,其成分都是萜类化合物的衍生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植物芳香油的提取一般有蒸馏法、萃取法和压榨法三种方法,蒸馏法一般用于提取挥发性强、能随水分一同蒸馏的芳香油,压榨法一般适用于从柑橘、柠檬等易焦糊的原料中提取芳香油,萃取法一般适宜用于提取易溶于有机溶剂、化学性质稳定的芳香油。
【详解】A、橘皮在水中蒸馏易焦糊,适宜用压榨法提取,不能用蒸馏法提取,A错误;
B、玫瑰乳浊液的处理过程中,加入NaCl的目的是降低玫瑰油的溶解度,利于水、油分层,便于分液,B正确;
C、新鲜的橘皮中含有大量的果蜡、果胶等,如果直接压榨,出油率低,为了提高出油率,需用石灰水溶液浸泡,C错误;
D、大部分植物芳香油的主要成分是萜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但橘皮精油的主要成分是柠檬烯,D错误。
故选B。
38. 压榨完橘皮后,处理压榨精油时,布袋过滤的目的是( )
A. 除去质量较小的残留固体物 B. 除去水分
C. 除去固体物和残渣 D. 除去果蜡、果胶
【答案】C
【解析】
【分析】橘皮油主要存在于橘皮中,提取橘皮油的常用方法是压榨法,压榨法提取橘皮油的实验流程是:石灰水浸泡→漂洗→压榨→过滤→静置→再过滤→橘皮油。
【详解】压榨完橘皮后,处理压榨精油时,普通布袋过滤除去固体物和残渣,然后离心进一步除去质量较小的残留固体物,即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39. 胡萝卜素的纸层析鉴定,正确的是( )
①制备滤纸:取18 cm×30 cm滤纸条,在滤纸下端距底边2 cm处做一基线,取A,B,C,D4个点。②点样:用最细注射器针头分别吸取标准样品和提取样品在A,D和B,C点上点样,吹干。③层析:将滤纸卷成筒状并固定,放到盛有1 cm深石油醚的密封玻璃瓶中层析。④观察:取出滤纸条,使石油醚自然挥发后观察层析带。⑤注意滤纸条预先干燥处理;点样时快速细致、样点圆点尽量细小;滤纸筒的竖直边缘不能接触;石油醚易挥发,注意层析容器要密封。
A. 全对 B. 四项对 C. 三项对 D. 二项对
【答案】A
【解析】
【分析】胡萝卜素鉴定的方法一般采用纸层析法,其基线一般距底边2 cm;点样时,应该快速细致,圆点要小,每次点样时滤纸都要干燥;A、B、C、D 4点中,属于标准样品的样点是A和D,提取样品的样点是B和C。
【详解】①胡萝卜素的纸层析鉴定实验中,制备滤纸条的方法是取18 cm×30 cm滤纸条,于距底端2 cm处划基线,取A、B、C、D四个点,其原理是色素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①正确;
②点样时,应该快速细致,圆点要小,因此用最细注射器针头分别吸取标准样品和提取样品在A、D和B、C点样,吹干,②正确;
③可将滤纸卷成筒状并固定,放到盛有1 cm深石油醚的密封容器中层析,③正确;
④取出滤纸条,使石油醚充分挥发后观察层析带,溶于石油醚中的胡萝卜素也会随着石油醚的挥发而扩散,④正确;
⑤注意事项为:滤纸条要预先干燥处理(否则无法扩散),以利于吸附更多的色素;点样时快速细致、样点圆点尽量细小,以使分离清晰;滤纸筒的竖直边缘不能接触;石油醚易挥发,注意层析容器要密封,⑤正确。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故选A。
40. 下列对胡萝卜素提取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在把新鲜的胡萝卜置于烘箱中烘干时,温度越高、干燥时间越长,烘干效果越好
B. 在萃取过程中,在瓶中安装冷凝回流装置是为了防止加热时有机溶剂挥发
C. 在浓缩干燥前,没有必要进行过滤
D. 将滤液用蒸馏装置进行蒸馏,要收集蒸发出去的液体,蒸发出去的是胡萝卜素,留下的是有机溶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胡萝卜素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石油醚等有机溶剂,常采用萃取法提取胡萝卜素。胡萝卜素的提取流程为:红萝卜-粉碎-干燥-萃取-过滤-浓缩-胡萝卜素。
【详解】A、在把新鲜的胡萝卜置于烘箱中烘干时,温度越高、干燥时间越长,胡萝卜素会分解,A错误;
B、在萃取过程中,为了防止加热时有机溶剂挥发需要在瓶中安装冷凝回流装置,B正确;
C、在浓缩干燥前,需要进行过滤出去萃取液中的不溶物,C错误;
D、将滤液用蒸馏装置进行蒸馏,要收集蒸发出去的液体,蒸发出去的是有机溶液,留下的是胡萝卜素,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41. 杨梅果实风味独特酸甜适中,具有很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如图是制作杨梅酒和杨梅醋的流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传统发酵中,发酵液虽然未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但杂菌却不能正常生长繁殖,这是由于果酒发酵的____________条件抑制了杂菌的生长。用来检验酒精的化学试剂是______________。
(2)果酒制作过程中,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场所是____________,该阶段应该将温度控制为________;温度适宜时果酒发酵时间较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杨梅醋的发酵过程中,除去必需的营养物质外,还需要向发酵液中持续地通入________________。
(4)下图表示果酒发酵过程中,发酵液的糖度(葡萄糖的浓度)和酒精度(酒精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发酵前24h,酒精度上升很慢,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6h后酒精度和糖度的变化都趋于平缓,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缺氧、酸性 ②. 酸性重铬酸钾
(2) ①. 细胞质基质 ②. 18~25℃ ③. 此时与果酒发酵相关的酶活性最高,发酵速度快
(3)无菌氧气(或无菌空气)
(4) ①. 此阶段酵母菌主要进行有氧呼吸,大量增殖 ②. 高浓度的酒精和代谢废物会抑制酵母菌的代谢而影响发酵
【解析】
【分析】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H+能量。
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小问1详解】
在果酒发酵的过程中,由于是在无氧、pH为酸性的条件下,酵母菌发酵最适宜,而抑制了其他微生物的生长。用来检验酒精的化学试剂是酸性重铬酸钾,出现灰绿色则说明有酒精产生。
【小问2详解】
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其所需的最适发酵温度为18~25℃,因为温度影响酶的活性,只有适宜的温度,果酒发酵相关的酶活性最高,速度最快,时间最短。
【小问3详解】
与果酒发酵不同,醋酸菌是严格好氧菌,所以果醋发酵需要持续通入无菌氧气(或无菌空气)。
【小问4详解】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结合图示曲线分析可知,24h内,糖度变化很小,酒精上升很慢,主要是因为酵母菌还在大量进行有氧呼吸繁殖;但在96h后,酒精度和糖度的变化都趋于平缓,主要原因是高浓度的酒精和代谢废物抑制了酵母菌的代谢而影响发酵。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抓住三点:一是果酒制作的原理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二是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三是果醋制作的原理是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醋酸杆菌将葡萄糖或酒精转化成醋酸。
42. 某生态研究小组为了从纤维素分解菌获取纤维素酶,以便将农作物秸秆作为酿酒工业的原料,设计了如下操作流程分离提取较纯净的纤维素分解菌。请分析回答问题:
①土壤取样→②选择培养→③梯度稀释→④将样品接种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⑤挑选菌落
(1)纤维素分解菌选择培养的培养基中添加的碳源为_______;除了碳源外,培养基中还应该含有的营养成分有______。
(2)下图甲所示接种方法主要用于_______,该方法不能用于测定菌体的数目,其原因主要是许多菌落并不是由_______形成的。
(3)上图乙采用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该培养对应于流程图中步骤_______(填写序号)。
(4)在鉴别培养基中含有KH2PO4和Na2HPO4,其作用有为细菌生长提供无机营养、保持细菌生长过程中_______的稳定等。
(5)上图乙中出现的无透明带的菌落,其代谢类型最可能是_________。流程图中步骤⑤的操作中,应挑选产生了_______的菌落。
【答案】 ①. 纤维素 ②. 氮源、水和无机盐 ③. 微生物的分离 ④. 单个菌体 ⑤. 稀释涂布平板法 ⑥. ④ ⑦. pH ⑧. 自养(需氧)型 ⑨. 透明圈
【解析】
【分析】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的实验原理:
①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纤维素分解酶,包括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它们可以产生纤维素酶。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可以把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进一步分解为葡萄糖使微生物加以利用,故在用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纤维素分解菌能够很好地生长,其他微生物则不能生长。
②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可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后,红色复合物不能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从而可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详解】(1)纤维素分解菌选择培养的培养基中添加的碳源为纤维素;除了碳源外,培养基中还应该含有的营养成分有氮源、水和无机盐。
(2)由图甲可知,其所示接种方法主要用于微生物的分离,该方法不能用于测定菌体的数目,其原因主要是许多菌落并不是由单个菌落形成的。
(3)图乙采用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该培养对应于流程图中步骤④。
(4)在鉴别培养基中含有KH2PO4和Na2HPO4,其作用有为细菌生长提供无机营养、保持细菌生长过程中pH的稳定等。
(5)图乙中出现的无透明带的菌落,其代谢类型最可能是自养型。流程图中步骤⑤的操作中,应挑选产生了透明圈的菌落。
【点睛】本题考查土壤中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及其应用价值,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步骤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43. 图1为利用苹果制备果汁、果酒、果醋的流程图,图2是澄清苹果汁生产示意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1中,由①转变为②,除改变温度、调节pH外,还需调整的发酵条件是_______。
(2)苹果汁生产过程中,在“脱胶”时加入了适量果胶酶,果胶酶可提高果汁的出汁率和澄清度,原因是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瓦解________________。
(3)果胶酶并不只是一种酶,而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包括_______酶、果胶分解酶、_____________酶。
(4)在果汁生产中,除了酶和苹果的用量外,影响果汁产量的因素还有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
(5)酶在水溶液中很不稳定,且不利于工业化使用,常用固定化技术使之成为不溶性于水而又有酶活性的制剂。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_。
A. 实验中所用的固定化果胶酶吸附后可永久使用
B. 为防止杂菌污染,图示装置制作完毕后需瞬间高温灭菌
C. 通过控制阀调节苹果汁流出的速率,保证反应充分进行
D. 固定化果胶酶不可重复使用,每次生产前需重新装填反应
【答案】(1)通入无菌空气
(2)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
(3) ①. 果胶酯 ②. 多聚半乳糖醛酸
(4)pH、温度或酶催化反应的时间 (5)C
【解析】
【分析】1、果酒制备的菌种是酵母菌,条件:温度18~25℃,先通气后密闭。通气阶段,酵母菌有氧呼吸获得能量大量繁殖,密闭阶段发酵产生酒精。pH最好是弱酸性。
2、果醋制备的菌种是醋酸菌,醋酸菌为好氧型细菌,当缺少糖源时和有氧条件下,可将乙醇转变为乙醛,再将乙醛转变为醋酸;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醋酸菌生长的最佳温度是在30℃~35℃。
3、产生果胶酶的生物有植物、霉菌、酵母菌和细菌等;果胶酶的作用是将果胶分解成半乳糖醛酸;果胶酶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等。
【小问1详解】
图1中,由①果酒制备转变为②果醋制备,由于醋酸菌是好氧性细菌,故除改变温度、调节pH外,还需调整的发酵条件是通入无菌空气。
【小问2详解】
由于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故在苹果汁生产过程中,“脱胶”时加入了适量的果胶酶,可提高果汁的出汁率和澄清度。
【小问3详解】
果胶酶并不只是一种酶,而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等。
【小问4详解】
在果汁生产中,除了酶和苹果的用量外,pH、温度或酶催化反应的时间等都是影响果汁产量的因素。
【小问5详解】
A、实验中所用的固定化果胶酶可重复使用,但酶活性也受影响,不能永久使用,A错误;
B、图示装置制作完毕后进行瞬间高温灭菌会使固定化的酶失活,B错误;
C、通过控制阀调节苹果汁流出的速率,使酶充分与底物结合,保证反应充分进行,C正确;
D、固定化果胶酶可重复使用,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果酒、果醋的制作、果汁生产中果胶酶的使用以及固定化技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对所学知识应用的能力。
44. 某生物兴趣小组在“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准备从猪的血液中初步提取血红蛋白,设计的“血红蛋白提取、分离流程图”如下: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样品处理中红细胞的洗涤要用________反复冲洗、离心。向红细胞悬液中加入一定量的低浓度pH=7.0的缓冲液并充分搅拌,可以破碎红细胞,破碎细胞的原理是________。
(2)血红蛋白粗分离阶段,透析的目的是____________,若要尽快达到理想的透析效果,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方法)。
(3)电泳利用了待分离样品中各种分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的差异,而产生不同迁移速度,实现各种分子的分离。
(4)一同学通过血红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观察到正常人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血红蛋白电泳结果如图所示。由图可知携带者有_____种血红蛋白,从分子遗传学的角度作出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生理盐水 ②. 渗透原理(当外界溶液浓度低于动物细胞内液浓度时,细胞吸水涨破) ③. 除去小分子杂质 ④. 增加缓冲液的量或及时更换缓冲液 ⑤. 带电性质以及分子大小、形状 ⑥. 2 ⑦. 携带者具有(控制血红蛋白的)一对等位基因,可以控制合成两种不同的蛋白质
【解析】
【分析】1、血红蛋白的提取与分离的实验步骤主要有:(1)样品处理:①红细胞的洗涤,②血红蛋白的释放,③分离血红蛋白溶液。(2)粗分离:①分离血红蛋白溶液,②透析。(3)纯化:调节缓冲液面→加入蛋白质样品→调节缓冲液面→洗脱→收集分装蛋白质。(4)纯度鉴定--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电泳法是利用待测样品中各种分子带电性质的差异和分子本身的大小、形状不同,使带电分子产生不同的迁移速度,从而实现样品中各种分子的分离或鉴定。
【详解】(1)样洗涤红细胞可以用生理盐水。向红细胞悬液中加入一定量的低浓度pH=7.0的缓冲液并充分搅拌,可以破碎红细胞,其原理是渗透原理(当外界溶液浓度低于动物细胞内液浓度时,细胞吸水涨破)。
(2)透析的目的是除去小分子杂质;若要尽快达到理想的透析效果,可以增加缓冲液的量或及时更换缓冲液。
(3)电泳利用了待分离样品中各种分子的带电性质以及分子大小、形状等的差异,而产生不同迁移速度,实现各种分子的分离。
(4)由图可知携带者有2种血红蛋白,原因是携带者具有(控制血红蛋白的)一对等位基因,可以控制合成两种不同的蛋白质。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操作步骤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45. 某市农科院课题研究小组对植物园的胡萝卜新种中的β-胡萝卜素进行提取和鉴定,所用装置及所得的结果如下图。实验流程为:新鲜胡萝卜→粉碎→干燥→萃取→过滤→浓缩→胡萝卜素粗品→胡萝卜素粗品的鉴定。
(1)影响萃取效率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实验流程中的萃取与浓缩所用的操作装置图分别为_______________。
(2)若粉粹后的胡萝卜干燥所采用的温度太高,干燥时间太长会导致_______________。
(3)鉴定所提取的胡萝卜素样品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
(4)②所指的四个色斑代表_______________,①③所指的四个色斑代表_______________,结果表明β—胡萝卜素提取是成功的。
(5)图3中的色素(或物质)①②③中,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提取柠檬精油的步骤如图2所示。提取该精油不采取水蒸气蒸馏法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且有效成分易水解。甲过程需用到石灰水,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防止橘皮压榨时滑脱,提高出油率。乙过程一般加入相当于柠檬果皮质量0.25%的小苏打和5%的硫酸钠,其目的是___________。
【答案】(1) ①. 萃取剂的性质和使用量 ②. 图2和图1
(2)胡萝卜素分解 (3)纸层析法
(4) ①. β-胡萝卜素 ②. 杂质或其他色素
(5) ①. ① ②. 溶解度最大的在纸介质上“跑”的最快
(6) ①. 原料易焦糊 ②. 破坏细胞结构,分解果胶 ③. 了使柠檬油与水分离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1为胡萝卜素浓缩装置,图2为胡萝卜素萃取的装置图,5表示铁架台,4表示酒精灯,3表示水浴锅,2表示烧瓶,1表示冷凝管。图3所示胡萝卜素的纸层析结果示意图,A、B、C、D4点中,属于标准样品的样点是A和D,提取样品的样点是B和C;在图中的层析谱中,②代表的物质是β-胡萝卜素,①③代表的物质是其他色素和杂质。胡萝卜素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石油醚等脂溶性有机溶剂。胡萝卜素的提取流程为:胡萝卜-粉碎-干燥-萃取-过滤-浓缩-胡萝卜素。
【小问1详解】
影响萃取效率的因素有多种,主要是萃取剂的性质和使用量,同时萃取效率还受原料颗粒的大小、紧密程度、含水量以及萃取的温度和时间等条件的影响。根据分析可知,图2为胡萝卜素萃取的装置,图1为胡萝卜素浓缩装置。
【小问2详解】
若粉碎后的胡萝卜干燥所采用的温度太高,干燥时间太长会导致胡萝卜素分解。
【小问3详解】
鉴定所提取的胡萝卜素样品常用的方法是纸层析。
【小问4详解】
根据分析可知,图3中②所指的四个色斑代表β-胡萝卜素,①③所指的四个色斑代表杂质或其它色素。
【小问5详解】
图3中的色素(或物质)①②③中,由于溶解度最大的在纸介质上“跑”的最快,因此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的是①。
【小问6详解】
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柠檬精油时容易发生原料焦糊,且有效成分易水解,因此提取柠檬精油一般不采取水蒸气蒸馏法。甲过程需用到石灰水,其作用是破坏细胞结构,分解果胶,防止压榨时果皮滑脱,提高出油率。乙过程一般加入相当于柠檬果皮质量0.25%的小苏打和5%的硫酸钠,其目的是为了使柠檬油与水分离。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东部新区养马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东部新区养马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共11页。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东部新区养马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题及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下列关于多糖的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