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二3月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展开成都外国语学校2021-2022下期3月月考
高二生物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葡萄汁要装满发酵瓶,造成无氧环境,有利于发酵
B. 变酸的果酒表面形成的菌膜可能是醋酸菌繁殖形成的
C. 果醋制作过程中打开发酵瓶是因为全过程需要通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D. 制作果酒和果醋时都应用质量分数为50%的酒精对发酵瓶消毒并注意无菌操作
【答案】B
【解析】
【分析】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变酸的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就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而形成的。发酵瓶要清洗干净,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消毒,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要留有大约1/3的空间。
【详解】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要留有大于1/3的空间,因为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A错误;变酸的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而形成的,B正确;果醋制作过程中打开发酵瓶是因为全过程需要通入氧气,但不会排出二氧化碳,C错误;发酵瓶要清洗干净,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消毒,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果酒、果醋发酵的条件,以及实验过程中防止发酵液被污染的措施,控制好发酵的条件,再根据题意作答。
2. 在果酒、腐乳及泡菜制作过程中,所用原料的有机物总量及有机物种类的变化分别是( )
A. 减少、增加 B. 减少、减少 C. 增加、增加 D. 增加、减少
【答案】A
【解析】
【分析】果酒制作菌种是酵母菌,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型真菌,前期需氧,后期不需氧;果醋制作的菌种是醋酸菌,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细菌,发酵过程一直需氧;制作泡菜起作用的是乳酸菌,其代谢类型为异养厌氧型。
【详解】果酒、果醋及泡菜制作过程中,有机物不断被微生物氧化分解,同时也形成很多中间产物,因此所用原料的有机物总量减少,但有机物种类增加,A正确。
3. 蓝莓果实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具有防止脑神经老化、保护视力、强心、抗癌、软化血管、增强人体免疫等功能。蓝莓酒和蓝莓醋被称为“液体黄金”“口服化妆品”等。如图是以鲜蓝莓为原料发酵制作蓝莓酒和蓝莓醋的过程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去除蓝莓枝梗应在冲洗之后,目的是防止杂菌污染
B. 过程③在氧气、糖源充足条件下可直接发酵为蓝莓醋
C. 在过程④时,榨出的蓝莓汁需要经过高压蒸汽灭菌后才能密闭发酵
D. 过程⑤中酒精可作为醋酸菌的碳源和能源
【答案】C
【解析】
【分析】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H+能量。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详解】A、过程①中,去除蓝莓枝梗应在冲洗之后,目的是防止杂菌污染,A正确;
B、过程③在氧气、糖源充足条件下醋酸菌可直接发酵为蓝莓醋,B正确;
C、④过程是果酒发酵,一般菌种来源于蓝莓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故在过程④时,榨出的蓝莓汁不需要经过高压蒸汽灭菌,C错误;
D、过程⑤,在果酒的基础上进行果醋发酵,故在⑤中酒精可作为醋酸菌的碳源和能源,D正确。
故选C。
4. 下面为腐乳制作过程的流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毛霉为好氧型真菌,为避免缺氧,放豆腐时要留出一定缝隙
B. 加盐腌制的目的是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之变硬,同时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C. 加卤汤、密封腌制中,毛霉不断增殖,并产生大量的酶,分解蛋白质
D. 密封瓶口时,最好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的火焰,以防止瓶口污染
【答案】C
【解析】
【分析】豆腐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肪,都是大分子有机化合物,难以消化、吸收,毛霉、酵母菌等多种微生物分泌的蛋白酶,能将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在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下,豆腐转变成腐乳。卤汤直接关系到腐乳的色、香、味,卤汤是由酒及各种香辛料配制而成的,加酒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同时能使腐乳具有独特的香味;香辛料可以调制腐乳的风味,也具有防腐作用。
【详解】毛霉为好氧型真菌,在腐乳制作过程中为避免其无氧呼吸,摆放豆腐时要留出一定缝隙,A正确;腐乳制作过程中加盐腌制的目的是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之变硬,同时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B正确;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中,利用的是毛霉产生的蛋白酶分解蛋白质,但毛霉的生长已经受到抑制,大多数已经死亡,C错误;为防止杂菌污染,用胶条密封瓶口时,最好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的火焰,灼烧灭菌,D正确。
5. 泡菜发酵的微生物主要是乳酸菌,而在发酵初期,水槽内经常有气泡产生,这些气泡产生的原因及成分分别是( )
A. 乳酸菌初期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气体为CO2
B. 因腌制过程中的盐进入蔬菜使蔬菜体积变小,气体被排出;气体为空气
C. 发酵初期活动强烈的是酵母菌,其利用氧产生CO2;气体为CO2
D. 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热量,使坛内温度升高,空气受热膨胀排出;气体为空气
【答案】C
【解析】
【分析】制作泡菜时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菜具有特殊的风味,乳酸菌是厌氧菌,分解有机物是不需要氧气的,因此泡菜坛要加盖并用一圈水来封口,以避免外界空气的进入,否则如果有空气进入,就会抑制乳酸菌的活动,影响泡菜的质量。
【详解】A. 乳酸菌是厌氧型微生物,进行无氧呼吸只产生乳酸,不产生CO2,A错误;
B. 蔬菜体积变小是因为在高盐环境作用下脱水,B错误;
C. 发酵初期酸含量少,水中溶解有少量氧气,酵母菌利用氧气发酵生成二氧化碳,产生气泡,C正确;
D. 泡菜发酵初期有气泡产生,是需氧菌如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了CO2,D错误。
6. 下列关于泡菜制作中亚硝酸盐测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B. 大部分亚硝酸盐随人体尿液排出,只有在特定条件才转变成致癌物亚硝胺
C. 亚硝酸盐为白色粉末,易溶于水,膳食中的是一般不会危害人体健康
D. 腌制泡菜时间过长,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的含量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会引起亚硝酸盐的含量的变化: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一般在腌制10天后,亚硝酸盐的含量开始下降。
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目测比较,估算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
【详解】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A正确;大部分亚硝酸盐随人体尿液排出,只有在特定条件才转变成致癌物亚硝胺,B正确;亚硝酸盐为白色粉末,易溶于水,膳食中的是一般不会危害人体健康,C正确;腌制泡菜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的含量增加,D错误。
综上,本题答案为D选项。
7.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
①利用葡萄发酵产生果酒的后期,加入醋酸菌即可产生醋酸
②果酒制作过程中发酵液会出现由浑浊到澄清的现象
③泡菜坛的选择、发酵过程中坛沿要注满水都有利于泡菜的无氧发酵
④在制作果酒、果醋时,适当加大接种量可以提高发酵速率、抑制杂菌生长繁殖
⑤泡菜的制作前期需要通入氧气,后期应严格保持无氧条件
⑥酵母菌是嗜温菌,所以果酒发酵所需的最适温度高于果醋发酵温度
A. 二项 B. 三项 C. 四项 D. 五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制作果醋利用的是醋酸菌,醋酸菌属于需氧型生物,发酵温度为30~35℃,因此在果醋发酵过程中,应通入充足的无菌空气;制作泡菜利用的是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原理;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适宜温度是18~25℃、前期需氧,后期不需氧。
【详解】①利用葡萄发酵产生果酒的条件是无氧,醋酸菌是好氧菌,在果酒发酵后期加入醋酸菌不能产生醋酸,①错误;
②果酒制作过程中经过了沉淀,发酵液会出现由浑浊到澄清的现象,②正确;
③选择泡菜坛时要保证泡菜坛没有裂口,发酵过程中坛沿要注满水,目的都是保证泡菜发酵的无氧环境,③正确;
④适当加大接种量可以提高发酵速率、抑制杂菌生长繁殖,④正确;
⑤泡菜制作的菌种主要是乳酸菌,泡菜的制作的全程都需要保持无氧条件,⑤错误;
⑥酵母菌发酵的最适温度为20℃左右,醋酸菌发酵的最适温度为30~35℃,果酒发酵所需的最适温度低于果醋发酵温度,⑥错误。
故正确的有②③④,B正确。
故选B。
8. 分离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对培养基的要求是( )
①加尿素 ②不加尿素 ③加琼脂 ④不加琼脂
⑤加葡萄糖 ⑥不加葡萄糖 ⑦加硝酸盐 ⑧不加硝酸盐
A. ①③⑤⑦ B. ②④⑥⑧ C. ①③⑤⑧ D. ①④⑥⑦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离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原理是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上,只有能分解尿素的细菌才能以尿素为氮源生长繁殖,不能分解尿素的细菌因缺乏氮源而无法生长繁殖。
【详解】①②要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应以尿素为唯一氮源,①正确、②错误;
③④分离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用固体培养基需加入琼脂,③正确,④错误;
⑤⑥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为异氧型,故培养基中需要加碳源即葡萄糖,⑤正确,⑥错误;
⑦⑧培养基中不需要加除尿素以外的其它氮源,故不加硝酸盐,⑦错误,⑧正确;
故符合题意的有①③⑤⑧,即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9. 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常用的两种接种方法。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平板划线法要求要连续多次划线,且除了第一次划线外,每一次划线的起点都是上一次划线的终点
B. 除了第一次划线需要将接种环灼烧灭菌外,以后的划线可以不用灭菌
C. 如果菌液本来浓度不高,则可以适当降低稀释倍数
D. 充分稀释和连续划线的目的都是为了使形成的菌落是由单一的细菌细胞繁殖而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划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详解】A、平板划线法要求要连续多次划线,且除了第一次划线外,每一次划线的起点都是上一次划线的终点,逐步稀释成单个菌,A正确;
B、接种环每次使用前都要进行灼烧灭菌,B错误;
C、如果菌液本来浓度不高,则可以适当降低稀释倍数,C正确;
D、充分稀释和连续划线的目的都是为了使形成的菌落是由单一的细菌细胞繁殖而成,D正确。
故选B。
【点睛】
10. 请选出分离土壤细菌的正确操作步骤
①土壤取样;②称取10 g土壤,加入盛有90 mL无菌水的锥形瓶中;③吸取0.1 mL进行平板涂布;④将菌液依次稀释至101、102、103、104、105、106、107倍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①→②→④→③ D. ①→④→②→③
【答案】C
【解析】
【分析】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步骤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涂布培养和筛选菌株。
【详解】分离纯化土壤微生物的正确的操作步骤:①土壤取样→②制备土壤溶液:称取10 g土壤,加入盛有90 mL无菌水的锥形瓶中→④制备土壤样品稀释液:将菌液依次稀释至101、102、103、104、105、106、107倍→③涂布平板分离:吸取0.1 mL进行平板涂布。
故选C。
11. 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步骤是( )
A. 计算、称量、倒平板、调pH、溶化、灭菌 B. 计算、称量、调pH、溶化、倒平板、灭菌
C. 计算、称量、灭菌、溶化、调pH、倒平板 D. 计算、称量、溶化、调pH、灭菌、倒平板
【答案】D
【解析】
【分析】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一般步骤是:计算、称量、溶化、调pH、灭菌、倒平板。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步骤是:计算、称量、溶化、调pH、灭菌、倒平板。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2. 下列有关微生物的培养或纯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分离自养型微生物时,培养基中加入的琼脂可作用碳源
B. 培养液中溶氧量的变化会影响酵母菌的繁殖和代谢途径
C. 在培养微生物前要先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处理再接种
D. 菌种可接种在斜面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后放在4 ℃冰箱中临时保藏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微生物培养过程中要进行无菌操作,关键就在于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其中消毒和灭菌室常用的防止杂菌入侵的方法。
2、微生物的实验室分离的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通过不同方式的稀释,最终分离得到由单个细菌繁殖而来的菌落。
【详解】A、分离自养型生物能利用无机碳源,故分离的时候,应在培养基中不加入有机碳源,而琼脂是作为凝固剂,A错误;
B、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所以培养液中溶氧量的变化会影响酵母菌的繁殖和代谢途径,B正确;
C、微生物在培养前要先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处理再接种,防止杂菌污染,C正确;
D、菌种可接种在斜面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后放在4℃冰箱中临时保藏,D正确。
故选A。
【点睛】
13. 做“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实验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用记号笔标记培养皿中菌落时,应标记在皿底上
B. 为了防止污染,接种环经火焰灭菌后应趁热快速挑取菌落
C. 倒平板时,应将打开的皿盖放到一边,以免培养基溅到皿盖上
D. 高压灭菌加热结束时,打开放气阀使压力表指针回到零后,开启锅盖
【答案】A
【解析】
【分析】
微生物通常是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而且无处不在。因此,在微生物的研究及应用中,不仅需要通过分离纯化技术从混杂的天然微生物群中分离出特定的微生物,而且还必须随时注意保持微生物纯培养物的“纯洁”,防止其他微生物的混入。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其被其他微生物污染的技术被称为无菌技术,它是保证微生物学研究正常进行的关键。
【详解】A、用记号笔标记培养皿中菌落时,应标记在皿底上,A正确;
B、为了防止污染,接种环经火焰灭菌冷却后挑取菌落,B错误;
C、倒平板时,用左手将培养皿打开一条稍大于瓶口的缝隙,右手将锥形瓶中的培养基(约10~20ml)倒入培养皿,左手立即盖上培养皿的皿盖,轻轻摇匀,C错误;
D、高压灭菌加热结束时,按所灭菌物品的特点,使蒸气压力维持所需压力一定时间,然后将灭菌器断电或断火,让其自然冷后再慢慢打开排气阀以排除余气,然后才能开盖取物,D错误。
故选A。
14. 下列关于纤维素分解菌分离及运用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选择培养基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为纤维素分解菌提供生长营养
B. 可从富含腐殖质的林下土壤中筛选产纤维素酶菌
C. 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只要产生透明圈就能确定筛选到纤维素分解菌
D. 用产纤维素酶菌发酵处理农作物秸秆可提高其饲用价值
【答案】C
【解析】
【分析】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包括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详解】A、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其中只有纤维素分解菌能够存活,纤维素能为纤维素分解菌提供营养,A正确;
B、富含腐殖质的林下土壤中富含纤维素,其中的纤维素分解菌较多,故可以从富含腐殖质的林下土壤中筛选产纤维素酶菌,B正确;
C、刚果红与纤维素反应呈红色,纤维素分解菌产生的纤维素酶会将纤维素分解而不能与刚果红染液呈红色,在菌落周围会出现透明圈,为了确定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C错误;
D、用产纤维素酶菌发酵处理农作物秸秆,可以把纤维素分解成葡萄糖,提高饲用价值,D正确。
故选C。
15. 硝化细菌广泛存在于通气性较好的土壤中,其部分代谢反应如图所示,下列关于硝化细菌的培养条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碳源为葡萄糖 B. 培养时需要通入空气
C. 氮源是氨气 D. 培养时需要适宜的温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生活在土壤中的硝化细菌,能将土壤中的氨(NH3)氧化成亚硝酸(HNO2),进而将亚硝酸氧化成硝酸(HNO3)。这两个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化学能,就被硝化细菌用来将CO2和H2O合成糖类。这些糖类就可以供硝化细菌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
【详解】A、土壤中的硝化细菌能将CO2和H2O合成糖类,为自养生物,培养基中的碳源为二氧化碳,A错误;
BC、硝化细菌能利用将NH3氧化释放的能量把CO2和H2O合成糖类,所以培养时需要通入空气,氮源是氨气,BC正确;
D、硝化细菌在将NH3氧化并把CO2和H2O合成糖类的过程中,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而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因此培养时需要适宜的温度,D正确。
故选A。
16. 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CO32-,可与环境中的Ca2+反应形成碳酸钙沉淀,这种现象称为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MICP形成的机制多种多样,通过细菌分解尿素引起碳酸钙沉淀是最广泛的方式。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尿素只有被土壤中的细菌分解成氨后,才能被植物利用
B. 通常用以尿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筛选分解尿素的细菌
C. 在培养基中加入酚酞指示剂,可以初步鉴定尿素分解菌
D. 尿素分解菌可以分解碳酸钙质碎石,有效避免土壤板结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于细菌在分解尿素的过程中合成脲酶,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会使培养基碱性增强,pH升高,所以可以用检测pH的变化的方法来判断尿素是否被分解,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尿素被分解后产生氨,pH升高,指示剂变红。
【详解】A、尿素不能直接被植物吸收,只有被土壤中的细菌分解成氨后,才能被植物利用,A正确;
B、通常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筛选分解尿素的细菌,B错误;
C、根据分析可知,在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可以初步鉴定尿素分解菌,C错误;
D、由题意可知,尿素分解菌分解尿素可引起碳酸钙沉淀,而不能分解碳酸钙质碎石,D错误。
故选A。
17. 下列有关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和显微镜直接计数法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属于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其缺点是不能区分死菌与活菌
B. 两种计数方法,其统计值与实际值相比,均有差异,但差异原因不同
C. 两种计数方法均能在计数的同时能观察到所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特征
D. 当菌落数目稳定时,一般选取菌落在30~300的且差异不大的平板进行计数
【答案】C
【解析】
【分析】
微生物的计数方法主要有稀释涂布平板法和显微镜直接计数法。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时,由于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可以形成一个菌落,所以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往往偏小。由于显微镜下统计的微生物细胞包括死亡的细胞在内,所以用该方法测定的微生物数量大于实际的活菌数。
【详解】A、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无法区分死菌和活菌,A正确;
B、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时,当多个细菌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的往往是一个菌落,故而统计值比实际值小,显微计数时不能区分死菌和活菌,故测定的微生物数量往往大于实际的活菌数,因此两种计数方法,其统计值与实际值相比,均有差异,但差异原因不同,B正确;
C、稀释涂布平板法观察到的是菌落的形态特征,而不是微生物的形态特征,显微镜直接计数法观察到的是微生物的形态特征,C错误;
D、当菌落数目稳定时,一般选取菌落在30~300的且差异不大的平板进行计数,D正确。
故选C。
18. 下列有关培养基和菌种鉴定、计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菌落的大小、颜色、有无荚膜、隆起程度等肉眼可见的特征都可作为菌种鉴定的依据
B. 统计样品中的活菌数目时一般采用平板划线法
C. 在含有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可通过培养基上是否形成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D. 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若指示剂变蓝,则表明筛选到了尿素分解菌
【答案】C
【解析】
【分析】
菌落是指由一个微生物细胞或一堆同种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落。菌落形态包括菌落的大小、形状、边缘、光泽、质地、颜色和透明程度等,每一种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固定的菌落特征。不同种或同种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菌落特征是不同的。这些特征对菌种识别、鉴定有一定意义。
【详解】A、菌落的大小、颜色、隆起程度等肉眼可见的特征都可作为菌种鉴定的依据,但是有无荚膜通过肉眼无法观察,A错误;
B、统计样品中的活菌数目时一般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B错误;
C、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可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C正确;
D、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若指示剂变红,则表明筛选到了分解尿素的细菌,D错误。
故选C。
19. 为了保持菌种的纯净需要进行菌种的保藏,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对于频繁使用的菌种,可以采用临时保藏的方法
B. 临时保藏的菌种一般是接种到试管的固体斜面培养基上
C. 对于需要临时保存的菌种,可以采用-20℃低温保藏的方法
D. 临时保藏的菌种容易被污染或产生变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菌种保藏是一切微生物工作的基础,其目的是使菌种被保藏后不死亡、不变异、不被杂菌污染,并保持其优良性状,以利于生产和科研应用。菌种保藏的原理是为了达到长期保持菌种的优良特性,核心问题是必须降低菌种变异率,而菌种的变异主要发生于微生物旺盛生长、繁殖过程,因此必须创造一种环境,使微生物处于新陈代谢最低水平,生长繁殖不活跃状态。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常规转接斜面低温保藏法、半固体穿刺保藏法、液体石蜡保藏法、含甘油培养物保藏法等;特殊的有:真空冷冻干燥保藏法和液氮超低温保藏法。
【详解】A、对于频繁使用的菌种,可以采用临时保藏的方法,在固体斜面培养基上菌落长成后,放入冰箱低温保藏,A正确;
B、临时保藏的菌种一般是接种到试管的斜面培养基上,等到菌落长成后,放入冰箱低温保藏,B正确;
C、对于需要临时保存的菌种,可以接种到固体斜面培养基上,然后在4℃的温度下保藏,C错误;
D、临时保藏的菌种由于频繁转种,容易被污染或产生变异,D正确。
故选C。
20. 处理生活垃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用微生物对其进行降解。下图表示筛选高效降解淀粉菌种的过程。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筛选所用培养基中的碳源应为牛肉膏和蛋白胨
B. 将菌液接种到培养基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
C. 菌落①与菌落②透明圈大小不同的原因是其对碘的分解能力不同
D. 扩大培养时用不加琼脂的液体培养基效果更好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为了筛选出高效降解淀粉菌种,该培养基应以淀粉为唯一碳源,由于培养基中含有淀粉,而以淀粉为唯一碳源的微生物能产生淀粉酶分解淀粉,淀粉被分解后与碘液不呈现蓝色,因而随着淀粉被分解,蓝色褪去出现透明圈。
【详解】A、筛选所用培养基应以淀粉作为唯一的碳源,这样才能将降解淀粉的菌种筛选出来,A错误;
B、由培养基上的单个菌落可知,将菌液接种到培养基的方法是稀释涂布法,B错误;
C、由于培养基中的唯一碳源是淀粉,而淀粉遇碘液会变蓝,故菌落①与②周围透明圈的大小不同原因可能是两个菌群对淀粉的分解能力不同,C错误;
D、液体培养基可增大溶氧量,也能增加菌种与营养物质的接触面积,故扩大培养时用不加琼脂的液体培养基效果更好,D正确。
故选D。
21. 蒸熟的苹果具有很好的止泻作用,这是因为苹果中果胶的“立场”不太坚定,未经加热的生果胶可软化大便,与膳食纤维共同起着通便的作用,而煮过的果胶则摇身一变,不仅具有吸收细菌和毒素的作用,而且还有收敛、止泻的功效。下列有关果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果胶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
B. 酵母菌可产生果胶酶,是因为酵母菌的细胞壁中也含有果胶
C. 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
D. 果胶影响出汁率
【答案】B
【解析】
【详解】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A正确;酵母菌虽然有细胞壁,但其细胞壁中不含果胶成分,B错误;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形成可溶性半乳糖醛酸,C正确;果胶在果汁加工中,影响果汁的出汁率和澄清度,D正确。
22. 探究温度对果胶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得到如下实验结果。据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
温度(℃)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果汁量(mL)
3.5
4.6
8.6
10.9
12.3
11.7
10.1
5.4
3.9
4.8
5.6
A. 实验过程中应先将苹果泥和果胶酶分别调节到对应温度后再混合
B. 为了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各组混合处理时间和过滤果汁时间均应相同
C. 应在50~55℃之间设置更细温度梯度进行实验探究果胶酶的最适温度
D. 该实验结果表明高温能使果胶酶失活,但高温也可能促进果胶分解
【答案】C
【解析】
【分析】在进行科学探究时,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实验变量的不同引起的,就应当使这两种环境中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为探究温度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该同学以温度为变量设置了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多组对照实验。
【详解】A、由于酶具有高效性,实验过程中应先将苹果泥和果胶酶分别调节到对应温度后再混合,A正确;
B、为了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各组混合处理时间和过滤果汁时间均应相同,以避免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正确;
C、分析数据,应该在45~55℃之间设置更细温度梯度进行实验探究果胶酶最适温度,C错误;
D、该实验结果中果汁量越来越少,表明高温能使果胶酶失活,但高温也可能促进果胶分解(80℃比70℃、75℃产量还高),D正确。
故选C。
23. 在果泥有限的情况下,下列曲线能正确表示一定的相同时间内果胶酶用量对果汁产量影响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由于原材料有限,所以一开始随着酶量的增加果汁产量增加,A错误;
BCD、当酶的量达到一定量时,由于反应物消耗尽,果汁总量不变,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睛】
24. 下列关于果胶酶的叙述中,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①果胶酶是一类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度
②果胶酶是果胶分解酶的简称
③果胶酶可使果胶分解成可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使浑浊的果汁变澄清
④果胶酶能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和胞间层,使榨取果汁变得容易
⑤植物、霉菌、酵母菌和细菌均能生产果胶酶,动物也能产生果胶酶
⑥果胶酶包括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等
A. ①③④ B. ①②③④⑥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⑥
【答案】A
【解析】
【分析】果胶酶是能够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等,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使果汁变得澄清。
【详解】①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此果胶酶是一类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度,①正确;
②果胶酶特指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等,②错误;
③果汁中含有大量的果胶,并且该物质不溶于水,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使果胶分解成半乳糖醛酸,使浑浊的果汁变的澄清,③正确;
④果胶是植物细胞壁以及胞间层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因此果胶酶可以将其瓦解,使榨取果汁变得容易,④正确;
⑤产生果胶酶的生物有植物、霉菌、酵母菌和细菌等,动物不能产生果胶酶,⑤错误;
⑥果胶酶是能够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等,⑥错误;
正确的有①③④,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5. 下列物质元素组成相同的一组是 ( )
A. 核糖、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 B. 纤维素、性激素、磷脂
C. 核苷酸、胰岛素、胃蛋白酶 D. 淀粉、脂肪、葡萄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核糖的组成元素是C、H、O,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的组成元素是C、H、O、N、P,A错误;纤维素的组成元素是C、H、O,性激素的组成元素是C、H、O,磷脂的组成元素是C、H、O、N、P,B错误;核苷酸的组成元素是C、H、O、N、P,胰岛素和胃蛋白酶的组成元素都是C、H、O、N,C错误;淀粉和葡萄糖都属于糖类,组成元素都是C、H、O,脂肪的组成元素也是C、H、O,D正确。
【点睛】本题着重考查了组成生物体化合物的元素组成,要求考生能够识记糖类、脂质、蛋白质以及核酸的元素组成,特别注意脂质中的固醇的元素组成只有C、H、O。
糖类的元素组成:只有C、H、O;
脂质的元素组成:主要含C、H、O,有的含有N、P;
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主要为C、H、O、N,也含有少量P、S;
核酸的元素组成:C、H、O、N、P。
26.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甘油以协助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
B. 所有小分子物质都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C. 植物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矿质离子的过程只发生在活细胞中
D. 主动运输使膜内外物质浓度趋于一致,维持了细胞正常代谢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甘油以自由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A错误;
B、细胞需要的小分子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而细胞不需要的小分子一般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B错误;
C、植物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矿质离子的过程只发生在活细胞中,死细胞不能进行主动运输,C正确;
D、主动运输可逆浓度梯度进行,使细胞内外物质浓度差进一步增大,满足了细胞对营养物质的摄取需要,D 错误。
故选C。
27. 下列生物中,属于原核生物的一组是( )
①蓝藻 ②酵母菌 ③草履虫 ④衣藻 ⑤噬菌体 ⑥青霉菌 ⑦葡萄球菌 ⑧大肠杆菌
A. ①⑦⑧ B. ①②⑥⑦⑧ C. ①④⑦ D. ①⑥⑧
【答案】A
【解析】
【分析】常见的真核生物: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
常见的原核生物: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等)、支原体、放线菌。
【详解】①蓝藻属于原核生物,①正确;
②酵母菌是一种真菌,属于真核生物,②错误;
③草履虫是一种原生动物,属于真核生物,③错误;
④衣藻属于真核生物,叶绿体为大型杯状,④错误;
⑤噬菌体是病毒,无细胞结构,⑤错误;
⑥青霉菌是一种真菌,属于真核生物,⑥错误;
⑦葡萄球菌是一种细菌,属于原核生物,⑦正确;
⑧大肠杆菌是一种细菌,属于原核生物,⑧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种类。考生需要识记和掌握一些常考的生物所属的类别,特别是原核生物,包括蓝藻、细菌、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其中对于细菌的判断,要掌握技巧,一般在菌字前有“杆”、“球”、“螺旋”和“弧”等字样的都为细菌。
28. 下列有关细胞的生长与增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体细胞增殖的唯一方式是有丝分裂
B.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的行为均相同
C. 细胞核中DNA的含量相对稳定是限制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因素之一
D. 显微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的一个视野,往往看不全细胞周期各时期的图像
【答案】A
【解析】
【详解】真核生物体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是有丝分裂,有些体细胞还可以以无丝分裂的方式增殖,A错误;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的行为均相同,都具有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的变化特点,B正确;限制细胞长大的因素之一是细胞核中DNA的含量相对稳定,细胞核的控制范围有限,C正确;各个细胞的细胞周期不是同步的,而且细胞周期的分裂间期持续时间长,分裂期持续时间短,故显微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的一个视野,往往看不全细胞周期各时期的图像,D正确。
29. 下列有关高中生物实验中酸、碱性物质应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浓硫酸为橙色重铬酸钾溶液与酒精的反应提供酸性条件
B. 配制斐林试剂时NaOH为CuSO4与还原糖反应提供碱性条件
C 用盐酸处理口腔上皮细胞有利于甲基绿、吡罗红进入细胞进行染色
D. 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时,NaOH为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提供碱性条件
【答案】B
【解析】
【分析】1、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 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
2、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详解】A、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因此浓硫酸为橙色重铬酸钾溶液与酒精的反应提供酸性条件,A正确;
B、在还原糖鉴定实验中,NaOH为配制斐林试剂形成Cu(OH)2,B错误;
C、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用盐酸处理口腔上皮细胞,有利于甲基绿、吡罗红进入细胞进行染色,C正确;
D、鉴定组织样液中的蛋白质时,先加NaOH溶液(双缩脲试剂A),制造碱性环境,振荡后再加CuSO4溶液(双缩脲试剂B),所以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时,NaOH为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提供碱性条件,D正确。
故选B
30. 下列有关细胞衰老、凋亡、坏死与癌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衰老细胞的膜通透性降低,癌变细胞膜的黏着性增强
B. 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细胞癌变不受基因控制
C. 细胞坏死代谢停止,细胞癌变代谢增强
D. 衰老、死亡的细胞可被浆细胞清除,癌细胞可被效应T细胞裂解
【答案】C
【解析】
【分析】衰老的细胞,一小,一大,一多,三少,一小是体积减小,一大是细胞核体积增大,一多是色素增多,三低是酶的活性降低,物质运输功能降低和新陈代谢速率降低。
【详解】A、癌变细胞膜由于糖蛋白的减少而黏着性降低,A错误;
B、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细胞癌也受基因控制,B错误;
C、细胞坏死后代谢停止,细胞癌变由于无限增殖而代谢增强,C正确;
D、衰老、死亡的细胞可被吞噬细胞清除,癌细胞可被效应T细胞裂解,D错误。
故选C。
31. 我们生活离不开微生物。醋酸杆菌可酿醋,毛霉菌可制作腐乳,酵母菌可做馒头。下列有关三种微生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三者细胞中部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B. 三者都有线粒体,可进行有氧呼吸
C. 醋酸菌的遗传物质是裸露的环状,后两者的遗传物质与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
D. 三者合成蛋白质时,mRNA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发挥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1、醋酸杆菌是原核生物,代谢类型:异养需氧型;
毛霉菌是真核生物,代谢类型:异养需氧型;
酵母菌是真核生物,代谢类型:异养兼性厌氧型。
2、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最主要的区别是: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详解】A、醋酸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中部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毛霉菌和酵母菌是真核生物细胞中部有成形的细胞核,A错误;
B、毛霉菌和酵母菌都有线粒体,醋酸杆菌没有线粒体,但细胞中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故三者都可进行有氧呼吸,B错误;
C、醋酸菌的遗传物质是裸露的环状,后两者的遗传物质与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C正确;
D、醋酸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内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细胞核,因此它的细胞内的mRNA不用通过核孔,直接进入细胞质发挥作用,D错误;
因此选C。
【点睛】本题以醋酸杆菌、毛霉菌和酵母菌为背景综合考查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与联系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32. 用农作物秸秆等纤维质原料生产的乙醇,经加工可制成燃料乙醇,从而可以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如图为生产燃料乙醇的简要流程,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 微生物A和微生物B所利用的碳源相同
B. 图中过程②常用的微生物B是酵母菌
C. 要得到微生物A,最好选择富含纤维素的土壤采集土样
D. 微生物A的同化作用类型为异养型
【答案】A
【解析】
【分析】1、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纤维素分解酶,包括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它们可以产生纤维素酶;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可以把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进一步分解为葡萄糖,使微生物加以利用,故在用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纤维素分解菌能够很好地生长,其他微生物则不能生长;
2、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②稀释涂布平板法;
3、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
【详解】A、微生物A所利用的碳源为纤维素,微生物B所利用的碳源为纤维素降解物,A错误;
B、题图中过程②表示生产乙醇的过程,常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B正确;
C、根据题图可知,微生物A利用的碳源是纤维素,故要获得微生物A,最好选择富含纤维素的土壤采集土样,C正确;
D、微生物A可利用纤维素作为碳源,故其同化作用类型为异养型,D正确。
故选A。
33. 幽门螺旋杆菌(简称 Hp)能够在人的胃内生存,可引起胃炎、胃溃疡等。 尿素呼气实验是让受试者口服13C 标记的尿素胶囊,尿素会在 Hp 产生脲酶的作用下水解为 NH3 和13CO2,通过测定受试者吹出的气体中有无 13C 判断是否被感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绝大多数微生物不能在人的胃内生存是因为不适应强酸环境
B. 脲酶在 Hp 的核糖体上合成,并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
C. 脲酶能为尿素分子提供活化所需要的能量
D. 感染者呼出的 13CO2是人体细胞通过需氧呼吸产生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尿素呼气实验的原理:利用幽门螺旋杆菌能产生脲酶,脲酶能将尿素分解成NH3和CO2,然后根据CO2的同位素检测来确定幽门螺旋杆菌的有无,幽门螺旋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真正的细胞核,其中只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也没有其他复杂结构的细胞器。
【详解】A、胃内含有胃酸pH较低,因此绝大多数微生物不能在人胃内生存,是因为不适应强酸环境,A正确;
B、幽门螺旋杆菌是原核生物,不含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复杂的细胞器,B错误;
C、脲酶作为催化剂,可降低尿素水解反应的活化能,在Hp细胞外也具有催化活性,C错误;
D、感染者呼出的13CO2是幽门螺旋杆菌细胞产生的脲酶催化尿素分解产生的,D错误。
故选A。
34. 图甲是H2O2酶活性受pH影响的曲线,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H2O2分解产生的O2量随时间的变化。下列关于该酶促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温度降低时,e点不移,d点右移
B. H2O2量增加时,e点不移,d点左移
C. pH=c时,e点为0
D. pH=a时,e点下移,d点左移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甲图:图甲是H2O2酶活性受pH影响的曲线,其中b点是H2O2酶的最适PH,在b点之前,随PH升高,酶活性上升,超过b点,随PH上升,酶活性降低,直到失活。分析乙图:乙图中d点表示达到化学反应平衡所需时间,e点表示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详解】A、图乙是在最适温度下,pH=b时,H2O2分解产生的O2量随时间的变化,若温度降低,则酶活性降低,化学反应速率减慢,到达化学反应平衡所需的时间延长,但温度降低不会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所以d点右移,e点不移,A正确;
B、H2O2量增加时,达到化学反应平衡所需时间延长,且化学反应的平衡点升高,即e点上移,d点右移,B错误;
C、pH=c时,酶变性失活,但H2O2在常温下也能缓慢分解,所以e点不变,d点右移,C错误;
D、乙图表示pH=b时,H2O2分解产生的O2量随时间的变化。pH=a时,酶的活性减弱,酶促反应速减慢,但化学反应的平衡点不变,所以e点不变,d点右移,D错误。
故选A。
35. 下列关于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和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葡萄糖苷酶是纤维素酶的组分之一,其作用是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B. 刚果红染色法可直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菌落周围透明圈越大则分解能力越强
C. 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时,通常只涂布三个平板,然后分别统计菌落数,最后取平均值
D. 每隔24h统计一次菌落数目,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1、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主要包括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
2、刚果红能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不与纤维素水解的产物形成红色复合物,因此可以用刚果红染色法分离筛选出分解纤维素的菌。
【详解】A、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主要包括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葡萄糖苷酶的作用是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A正确;
B、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故刚果红染色法可直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菌落周围透明圈越大则分解纤维素的能力越强,B正确;
C、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时,应在每一个梯度浓度下至少涂布3个平板,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记数,最后取平均值,C错误;
D、菌落的培养一般每隔24h统计一次, 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这样可以防止因培养时间不足而导致遗漏菌落的数目,D正确。
故选C。
36. 为从富含纤维素的土壤中分离获得纤维素分解菌的单菌落,某同学设计了甲、乙两种培养基(成分见下表).下列关于培养基甲和乙是否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说法正确的是( )
酵母膏
无机盐
淀粉
纤维素粉
琼脂
CR溶液
水
培养基甲
+
+
+
+
﹣
+
+
培养基乙
+
+
+
﹣
+
+
+
注:“+”表示有,“﹣”表示无.
A. 培养基甲能,培养基乙不能 B. 培养基甲不能,培养基乙能
C. 培养基甲和乙都能 D. 培养基甲和乙都不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筛选纤维素分解菌需要使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鉴定纤维素分解菌需要使用刚果红染液。据表分析:甲、乙两个培养基配方中,都有刚果红染液,甲为液体培养基,且碳源为淀粉和纤维素,乙为固体培养基,碳源为淀粉。
【详解】A、维素分解菌分离和鉴别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而培养基甲中没有琼脂,是液体培养基,A错误;
B、维素分解菌分离和鉴别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而乙的碳源为淀粉,其他能够利用淀粉为能源的微生物也能在该培养基上生存,没有选择作用,B错误;
C、根据A、B 选项可知,培养基甲和乙都不能,C错误;
D、根据A、B 选项可知,培养基甲和乙都不能,D正确。
故选D。
37. 如图为电子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某细胞的一部分。下列有关该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图中含有磷脂的结构有1、2、3、4 B. 在植物细胞中结构4只与细胞的分泌物形成有关
C. 结构1和5上都存在核酸 D. 结构1是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
【答案】C
【解析】
【分析】1是线粒体,2是中心体,3是核糖体,4是高尔基体,5是细胞核中的染色质。
【详解】A、磷脂是膜结构的主要成分,图中含有磷脂的结构有1、4,中心体和核糖体没有膜结构,A错误;
B、结构4为高尔基体,在动物细胞中,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B错误;
C、结构1和5上都存在DNA和RNA,统称为核酸,C正确;
D、结构1是线粒体,具有双层膜,D错误。
故选C。
38. 科研人员从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获得能降解石油成分“多环芳烃菲”的菌株 Q,步骤如 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步骤①-③中,培养液中需加入多环芳烃菲作为唯一碳源
B. 步骤①-③中,将锥形瓶放在摇床上充分振荡,使菌株与培养液充分接触
C. 步骤①-④是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目的菌株
D. 步骤④中每一区域划线前都要灼烧接种环,待其冷却后才可从上一区域末端划线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科研人员从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获得能降解多环芳烃菲菌株Q的主要步骤.其中步骤①→③的培养过程中,培养液中加入多环芳烃菲作为唯一碳源,目的是筛选出菌株Q;该过程还需将锥形瓶放在摇床上振荡,目的有两个,一方面使菌株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能增加培养液中的溶氧量。步骤④表示用平板划线法纯化菌株Q的过程,接种环在每次接种前和接种结束后都要通过灼烧来灭菌。
【详解】步骤①~③中应为选择培养,分离获得能降解石油成分“多环芳烃菲”的菌株Q,因此培养液中需加入多环芳烃菲作为唯一碳源,A正确;步骤①~③中,将锥形瓶放在摇床上充分振荡,使菌株与培养液充分接触,B正确;步骤①-④是先稀释菌液,再用平板划线法分离目的菌株,C错误;步骤④是平板划线,其中为防止杂菌污染,每一区域划线前都要灼烧接种环,同时为了防止菌种被烫死,需待其冷却后才可从上一区域末端划线,D正确。
【点睛】注意:培养的锥形瓶进行在摇床上充分振荡的目的有两个,一方面使菌株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能增加培养液中的溶氧量。
39. 甲、乙、丙是三种微生物,下表I、Ⅱ、Ⅲ是用来培养微生物的三种培养基。甲、乙、丙都能在Ⅲ中正常生长繁殖;甲能在I中正常生长繁殖,而乙和丙都不能;乙能在Ⅱ中正常生长繁殖,甲、丙都不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粉状硫10g
K2HPO4 4g
FeSO4 0.5g
蔗糖10g
(NH4)2SO4 0.4g
H2O 100ml
MgSO4 9.25g
CaCl2 0.5g
Ⅰ
+
+
+
+
-
+
+
+
Ⅱ
+
+
+
-
+
+
+
+
Ⅲ
+
+
+
+
+
+
+
+
A. 甲、乙、丙都是异养微生物
B. 甲、乙都是自养微生物、丙是异养微生物
C. 甲是异养微生物、乙是固氮微生物、丙是自养微生物
D. 甲是固氮微生物、乙是自养微生物、丙是异养微生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表分析:Ⅰ培养基的特点是缺氮,能在这样的培养基上存活的只能是固氮微生物;Ⅱ培养基的特点是没有有机碳源,是培养自养微生物的培养基;Ⅲ培养基是适宜异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根据表格分析,甲能在Ⅰ中正常生长繁殖,而乙和丙都不能,而Ⅰ培养基缺氮,说明甲能够自身固氮,属于固氮微生物;乙能在Ⅱ中正常生长繁殖,而甲和乙都不能,Ⅱ培养基中没有有机碳源,说明丙能够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微生物;而丙不能在Ⅰ培养基中生长,说明不能固氮;又不能在Ⅱ培养基中生长,说明不能合成有机物,只能在Ⅲ培养基中生长,说明丙属于异养微生物。
【详解】根据表格分析,甲能在Ⅰ中正常生长繁殖,而乙和丙都不能,而Ⅰ培养基缺氮,说明甲能够自身固氮,属于固氮微生物;乙能在Ⅱ中正常生长繁殖,而甲和乙都不能,Ⅱ培养基中没有有机碳源,说明丙能够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微生物;而丙不能在Ⅰ培养基中生长,说明不能固氮;又不能在Ⅱ培养基中生长,说明不能合成有机物,只能在Ⅲ培养基中生长,说明丙属于异养微生物,D正确。
故选D。
40. 某学者利用“影印培养法”研究大肠杆菌抗链霉素性状产生的原因,先将原始菌种涂布在1号培养基上,培养出菌落后,将灭菌绒布在1号上印模,绒布沾上菌落并进行转印,使绒布上的菌落按照原位接种到2号和3号培养基上。待3号上长出菌落后,在2号上找到对应的菌落,然后接种到不含链霉素的4号培养液中,培养后再涂布到5号培养基上,并重复以上步骤。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肠杆菌抗链霉素的性状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
B. 大肠杆菌的抗链霉素突变是由链霉素诱导产生的
C. 4号与8号培养液中,抗链霉素菌株的比例逐渐增大
D. 在一定时间内4号培养液中大肠杆菌的数量逐渐增多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实验内容及现象:利用“影印培养法”将培养基1中菌种分别接种到2、3中,3中出现抗链霉素的大肠杆菌,将2中的大肠杆菌扩大培养后接种到7中,7中出现抗药性的个体,说明细菌抗药性的形成是在施加链霉素之前,只不过链霉素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定向选择。
【详解】A、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其可遗传变异只有基因突变,大肠杆菌抗链霉素的性状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是正确的, A选项正确;
B、7号试管中的细菌及其亲代都没有接触过链霉素,可见细菌对链霉素抗性的形成并非由链霉素引起的,而是自发突变形成的, B选项错误;
C、3号与2号、7号与6号培养基中的菌落数的比值,是抗性菌落占全部菌落的比例,观察实验结果可知,4号与8号培养液中,抗链霉素菌株的比例在逐渐增大, C选项正确;
D、在接种大肠杆菌后,因4号培养液中的营养充条件适宜,故大肠杆菌的数量会随着自身的分裂生殖而逐渐增多。在接种后的一定时间内,大肠杆菌的数量呈现S型增长;当营养物质大大减少、有害代谢产物积累后,其数量会下降,D选项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以“影印培养法”为主线,考查了微生物的培养等知识点,解题关键是对影印培养法操作步骤的理解,并从实验现象中分析得出大肠杆菌抗链霉素性状的产生与是否接触链霉素无关。
二、填空题
41. 在植物叶肉细胞中会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两种生理过程,下面是相关物质变化示意图,其中A~E为生理过程,请回答:
(1)在生物体内,ATP的合成伴随着生物的_____(放/吸)能反应,ATP的水解伴随着生物的_____(放/吸)能反应。B过程中突然减少CO2的供应,C5的含量短时间内将_____(填“上升”、“下降”、“不变”)。
(2)过程A发生的场所是_____。过程A为过程B提供的物质有_____,_____。A过程中释放的氧气来自于_____。(水,二氧化碳)
(3)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共同阶段是_____(填字母),该阶段反应发生的场所是_____;细胞呼吸过程中释放出能量最多的过程是_____(填字母)过程。
【答案】(1) ①. 放 ②. 吸 ③. 上升
(2) ①. 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②. ATP ③. [H] ④. 水
(3) ①. C ②. 细胞质基质 ③. E
【解析】
【分析】图中A有光参与的是在类囊体薄膜上进行的光反应,该阶段产生的[H]和ATP用于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的暗反应即图中B。暗反应中CO2首先被固定为C3,然后被还原为有机物和C5。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发生细胞呼吸(有氧、无氧呼吸共有)的第一阶段分解为丙酮酸即图中C,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在线粒体基质中反应产生CO2和[H],即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图中的D;前两个阶段产生的还原氢在线粒体内膜上与氧气结合,同时释放大量能量,即图中E过程。光反应和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均产生ATP,因此产生ATP的是A(光反应)、C(有氧呼吸第一阶段)、D(有氧呼吸第二阶段)、E(有氧呼吸第三阶段),B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不产生ATP。
【小问1详解】
在生物体内,ATP的合成(本身是吸能反应)伴随着生物的放能反应;ATP的水解(本身是放能反应)伴随着生物的吸能反应;如果突然终止CO2的供应,则C5的消耗减少,但短时间内C3的还原速率不变,所以C5的含量上升。
【小问2详解】
过程A光反应发生的场所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A光反应为B暗反应提供[H]和ATP;A过程中释放的氧气来自于光反应中水的光解产生。
【小问3详解】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共同阶段是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即C;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细胞呼吸过程中释放能量最多的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即E。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准确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及场所,能结合图示进行综合分析是解题的关键。
42. 某种甘蓝的叶色有绿色和紫色。已知叶色受2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只含隐性基因的个体表现隐性性状,其他基因型的个体均表现显性性状。某小组用绿叶甘蓝和紫叶甘蓝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实验①:让绿叶甘蓝(甲)的植株进行自交,子代都是绿叶。实验②:让甲植株与紫叶甘蓝(乙)植株杂交,子代个体中绿叶∶紫叶=1∶3。回答下列问题。
(1)甘蓝叶色中隐性性状是________,实验①中甲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
(2)实验②中乙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子代中有________种基因型。
(3)用另一紫叶甘蓝(丙)植株与甲植株杂交,若杂交子代中紫叶和绿叶的分离比为1∶1,则丙植株所有可能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若杂交子代均为紫叶,且让该子代自交,自交子代中紫叶与绿叶的分离比为15∶1,则丙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
【答案】 ①. 绿叶 ②. aabb ③. AaBb ④. 4 ⑤. Aabb、aaBb ⑥. AABB
【解析】
【分析】依题意:只含隐性基因的个体表现为隐性性状,说明隐性性状的基因型为aabb。实验①的子代都是绿叶,实验②的子代发生了绿叶∶紫叶=1∶3性状分离,因为甲和乙中必然有一个为隐性性状的纯合子,则另一个必为杂合子,且产生四种比值相等的配子,结合实验①②的结果可推知:绿叶为隐性性状,其基因型为aabb,紫叶为A_B_、A_bb和aaB_。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绿叶为隐性性状,实验①中甲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
(2) 由以上分析可知,实验②中甲植株为绿叶aabb,则乙必为杂合子,且产生四种比值相等的配子,所以乙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子代中有四种基因型,即AaBb、Aabb、aaBb和aabb。
(3) 另一紫叶甘蓝丙植株与甲植株杂交,子代紫叶∶绿叶=1∶1,说明紫叶甘蓝丙植株的基因组成中,有一对为隐性纯合、另一对为等位基因,进而推知丙植株所有可能的基因型为aaBb、Aabb。若杂交子代均为紫叶,且让该子代自交,自交子代中紫叶∶绿叶=15∶1,为9∶3∶3∶1的变式,说明该杂交子代的基因型均为AaBb,进而推知丙植株的基因型AABB。
【点睛】由题意“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可知,某种甘蓝的叶色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据此,以题意呈现的“只含隐性基因的个体表现为隐性性状”和“实验①与②的亲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切入点,准确定位隐性性状为绿叶、只要含有显性基因就表现为紫叶,进而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43. 科学研究证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间相互协调,构成人体复杂的调节网络。下图表示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CRH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ACTH 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请回答:
(1)人体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需要_____等信息分子的参与,这些信息分子直接与靶细胞上的_____结合,引起靶细胞应答反应而实现调节活动。
(2)人遇到紧急情况时,经过一系列调节会导致糖皮质激素增多,该过程的调节方式为_____,此过程中下丘脑属于反射弧中的_____。
(3)研究表明,发热症状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机体 感染病原体后产生的淋巴因子会刺激下丘脑中的_____中枢,从而进一步导致产热增加引起发烧症状。
(4)长期焦虑和紧张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更容易被病原体感染。结合图中信息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
【答案】(1) ①. 激素、淋巴因子和神经递质 ②. (特异性)受体
(2) ①. 神经——体液调节 ②. 效应器
(3)体温调节 (4)长期焦虑和紧张可引起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抑制免疫系统产生淋巴因子,(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降低)
【解析】
【分析】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据图分析:图示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该调节网络的协调配合,共同实现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图中神经系统分泌神经递质、内分泌系统分泌激素、免疫系统分泌淋巴因子参与内环境稳态调节。根据反馈调节原理,糖皮质激素含量增多能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
【小问1详解】
神经系统释放的物质为神经递质、内分泌系统释放的物质是激素、免疫调节的淋巴因子等信息分子共同参与了机体的调节,这些信息分子直接与把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发生结合,进而引起靶细胞应答反应而实现调节活动。
【小问2详解】
人遇到紧急情况做出反应时体现神经调节,经过一系列调节会导致糖皮质激素增多,结合图示可知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过程存在分级调节,据此可知,人接受紧急情况引起糖皮质激素增多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此过程中下丘脑接受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因此,属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
【小问3详解】
研究表明,发热症状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机体感染病原体后产生的淋巴因子刺激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而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物质代谢,从而进一步导致产热增加,引起发烧症状。
【小问4详解】
结合图示信息可以看出,长期焦虑和紧张可引起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而糖皮质激素能抑制免疫系统产生淋巴因子,进而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因而人体更容易被病原体感染。
【点睛】熟知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和改机制起作用的机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正确解读图示的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前提,掌握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各个环节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44. 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传统发酵技术密切相关。回答下列问题:
(1)制作腐乳过程中所用到的微生物主要是_____。
(2)在制作果醋、腐乳、泡菜的过程中需要提供氧气的是_____。在发酵产物制作过程中都需要培养微生物,为防止杂菌污染,需要对培养液(基)和培养器皿进行_____(填“消毒”或“灭菌”)。
(3)制作腐乳过程中在腐乳表面往往有一层致密的皮,这层皮实际上是微生物的_____,对人体无害。在制作腐乳过程中加盐的作用除了调味还有抑制杂菌生长,在所加入的物质中与此作用相同的还有_____和_____。
(4)在制作泡菜的过程中,要检测亚硝酸盐的含量。亚硝酸盐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后形成_____色物质。先将泡菜样品及一系列已知浓度的亚硝酸盐溶液分别与化学物质发生显色反应,再与_____,可以估测出泡菜样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答案】(1)毛霉 (2) ①. 制作果醋和腐乳 ②. 灭菌
(3) ①. 菌丝 ②. 酒 ③. 香辛料
(4) ①. 玫瑰红 ②. 标准显色液比较
【解析】
【分析】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腐乳制作的菌种主要是毛霉,代谢类型是需氧型真菌。泡菜的制作主要起作用的乳酸菌,其代谢类型为异养厌氧型。
【小问1详解】
制作腐乳的过程中所用到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
【小问2详解】
在制作果醋、腐乳、泡菜的过程中需要提供氧气的是制作果醋和腐乳,因参与果醋制作的醋酸菌和参与腐乳制作的毛霉都是需氧菌;在发酵产物制作过程中都需要培养微生物,为防止杂菌污染,需要对培养液(基)和培养器皿进行灭菌。
【小问3详解】
在制作腐乳过程中,在腐乳表面往往会有一层致密的皮,这层皮实际上是微生物的匍匐菌丝,对人体无害;在制作腐乳的过程中调味剂除了有盐之外,还有酒和香辛料。
【小问4详解】
亚硝酸盐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后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先将泡菜样品及一系列已知浓度的亚硝酸盐溶液分别与化学物质发生显色反应;再与标准显色液比较,可以估测出泡菜样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点睛】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腐乳的制作、从生物材料中提取某些特定成分,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45. 大肠杆菌是寄生于人和动物肠道中的细菌,其代谢产物能与染料伊红美蓝反应,使菌落呈黑色。测定水样是否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常用滤膜测定大肠杆菌的数目。流程如下图所示:
(滤膜法的大致流程:用滤膜过滤待测水样→水样中的细菌留在滤膜上→将滤膜转移到伊红美蓝的培养基(EMB 培养基)上培养→统计菌落数目。)
(1)培养大肠杆菌时,常用的接种方法有______________,过滤待测水样需要用到滤杯、滤膜和滤瓶,其中需要进行灭菌处理的是______________。
(2)从物理性质上划分,EMB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____培养基,为检测培养基灭菌是否彻底,对于固体培养基应采用的检测方法是______________。
(3)为检测严重污染水体中大肠杆菌数量,将水样适当稀释后,取样涂布在上述平板培养基中,应选择颜色为______________的菌落进行计数。该方法是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来推测样品中的活菌数,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
(4)该同学进一步思考,利用滤膜法也可能用于测定待测水样中其他微生物的数目。他取了两份水样,一份待测水样来自变酸的果酒,从中检测到两种微生物,它们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份来自湖泊,若要通过测量蓝藻的数目来研究水华,则培养基配方中则必须添加___________(水、无机盐、碳源、氮源)。
【答案】 ①. 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扳法 ②. 滤杯、滤膜和滤瓶 ③. 固体 ④. 将未接种的培养基在恒温箱中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产生 ⑤. 黑色 ⑥. 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 ⑦. 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⑧. 水、无机盐、氮源
【解析】
【分析】滤膜法是检测水样中大肠细菌群的方法,将一定量水样注入已灭菌的微孔薄膜的滤器中,经过抽滤,细菌被截留在滤膜上,将滤膜贴于伊红美蓝培养基上,经培养后计数和鉴定滤膜上生长的大肠菌群菌落,依据过滤水样计算每升或每100毫升水样中的大肠菌群数;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主要适用于杂质较少的水样。
【详解】(1)接种大肠杆菌等微生物常用的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扳法;过滤待测水样需要用到滤杯、滤膜和滤瓶,这些实验仪器都需要经过灭菌处理,与过滤有关的操作都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防止杂菌的污染。
(2)从物理性质上划分,EMB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时,在接种前通常需要检测培养基是否被污染,对于固体培养基应将未接种的培养基在适宜的温度下放置适宜的时间,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产生。
(3)根据题意可知,“大肠杆菌代谢产物能与染料伊红美蓝反应,使菌落呈黑色”,因此为检测严重污染水体中大肠杆菌数量,将水样适当稀释后,取样涂布在上述平板培养基中,应选择颜色为黑色的菌落进行计数。该方法是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来推测样品中的活菌数,其原理是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
(4)变酸的果酒中有两种微生物,分别是酵母菌和醋酸菌,两者分别属于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它们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蓝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属于自养型微生物,因此其培养基中必须添加的成分有水、无机盐、氮源。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微生物培养与分离的相关知识点,明确常用的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扳法,并能够设计实验检测培养基灭菌是否合格。
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二3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二3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4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二3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二3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4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高二12月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高二12月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实例的是,35~7,9%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