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全套2023届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专题课件
2023届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专题2大气运动规律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专题2大气运动规律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统计,网络构建,核心考点聚焦,思维流程第1题,地势起伏,第2题,第3题,核心考点四气候,16℃,太阳高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核心考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
[典例剖析](2021·广东卷)辐射逆温是低层大气因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导致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黄河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 000多米,冬季辐射逆温现象多发。据此完成1~3题。1.(角度1:地形对辐射逆温的影响)冬季易加强辐射逆温的地形是( )A.山峰B.平原C.谷地D.丘陵
2.(角度2:辐射逆温形成的时间和天气条件)黄河源地区辐射逆温常出现的时间和天气状况是( )A.日落前后,大风呼啸B.正午时刻,雨雪交加C.午夜时分,浓云密雾D.日出之前,晴朗无风3.(角度3:区域辐射逆温多发的原因分析)黄河源地区冬季辐射逆温多发是由于( )A.锋面气旋多B.下沉气流盛行C.准静止锋强D.热力对流强盛
[归纳提升]1.三环节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2.大气受热过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举例(1)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2)早春,华北地区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保温保湿(3)干旱、半干旱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仅能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还能增大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糖分的积累。
3.四角度分析影响气温的因素
4.气温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1)时间分布规律。
(2)影响昼夜温差的因素。
[对点训练](2022·湖南名校联考)街谷由街道两侧建筑群和路面构成,研究街谷的空气运动和热力性质对缓解热岛效应和城市污染物扩散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某研究团队在北京选择一街谷开展研究,该街谷为东西向街道,宽26米,南北两侧为长40米、宽14米、高20米的均质、长方体建筑,建筑物和街道都是正向排列。研究人员根据测量结果绘制了该街谷在夏至日13:00沿南北方向垂直剖面上的位温(单位:℃)分布(如下图),其中位温表示同一标准气压时的温度,图示范围内位温数值越大,则示意温度越高。据此完成1~2题。
1.(角度1:气温高低比较)图示时刻,街谷中①②③④四地温度从大到小的排序是( )A.②①④③B.③②①④C.③①②④D.②④③①2.(角度2:太阳辐射与对流)只考虑热力条件,关于图中③⑤两处相对方位及气流运动方向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③处偏南,气流下降B.③处偏北,气流上升C.⑤处偏北,气流下降D.⑤处偏南,气流上升
解析 第1题,位温数值越大,表示温度越高。根据图中位温等值线分布,可判断①位温范围为10~12 ℃,②位温范围为8~10 ℃,③位温范围为18~20 ℃,④位温范围为2~4 ℃,所以温度从大到小依次为③①②④,C正确。第2题,图中街谷呈东西走向,且该地位于北京,街谷北侧不受建筑物遮挡,受太阳辐射影响更强,位温更高;街谷南侧因建筑物遮挡,受太阳辐射影响更弱,位温更低。图中③位于街谷的北侧,故位温较高,温度较高,气流上升,B正确。
核心考点二 大气运动与降水
[典例剖析](2021·湖南卷)小海坨山位于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建有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滑道落差近900米。冬季,小海坨山半山腰位置会出现一定厚度的低云,且停留时间较长,对滑雪赛事有一定影响。研究表明,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与爬坡湿润气流的相互作用是促进半山腰云形成的关键因素。下图示意小海坨山及附近地形。据此完成1~2题。
1.(角度1:大气运动对天气的影响)半山腰云主要分布在小海坨山主峰及山脊的( )A.东北方B.东南方C.西南方D.西北方2.(角度2:焚风效应形成的下沉气流的性质)与半山腰云邻近的下部气团相比,上部气团性质偏( )A.暖干B.暖湿C.冷干D.冷湿
[归纳提升]1.四个关键点掌握热力环流原理
探规律 ①气压高低的比较是在同一海拔基础上进行的,不同海拔的地点,一般海拔越高,气压越低。②只有热力作用形成的气压中心或气压带符合上述规律。
2.风力大小的五大影响因素
3.三方面分析降水的形成原理
[对点训练](2022·湖南邵阳第一次联考)2021年4月,一网友在网上发布了一段青海西宁(36.56°N,101.74°E)某洗车场洗车师傅用高压水枪制服小型龙卷风的视频。视频中显示,小型龙卷风卷着灰尘沙土和纸屑逐渐向洗车师傅靠近,洗车师傅淡定地拿着高压水枪对着小型龙卷风一通喷水,肆虐的小型龙卷风转瞬之间就被喷没。下图为洗车师傅用高压水枪对小型龙卷风喷水的视频截图。据此完成1~3题。
1.(角度1:龙卷风出现时间)推测这次小型龙卷风出现的时间可能在( )A.日出之后B.正午之前C.正午之后D.日落之后2.(角度2:龙卷风的形成)这次小型龙卷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洗车场( )A.吸热蒸发较快,近地面易形成低气压B.树木障碍物少,地表对风的阻力较小C.尘土颗粒较细,细尘土易迅速地飘浮D.车辆排热量多,气流上升的速度较快3.(角度3:气温与龙卷风)高压水枪在喷没这次小型龙卷风中所起的作用是( )A.减速作用 B.降温作用 C.增湿作用D.减尘作用
解析 第1题,龙卷风是一种少见的局地性、小尺度、突发性的强对流天气,是在强烈的不稳定的天气状况下由空气对流运动造成的,常见于热带和温带地区的春、夏、秋季正午之后,而冬季极少,C正确。第2题,这次小型龙卷风形成的原因是地表开阔,以平坦的沙土质地表为主,地面吸热较快,空气强烈上升,地表形成低气压,与周围气压梯度较大,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空气迅速盘旋上升,形成龙卷风,A正确。第3题,洗车师傅用高压水枪将水喷洒在龙卷风的近地表,造成地面及近地面空气温度迅速下降,龙卷风中心与周围温差缩小,热力上升作用减弱,进而让龙卷风迅速消失,B正确。
核心考点三 常见的天气系统
[典例剖析](2022·湖南卷)根据关键区域(虚线框内)风场辐合情况,冬季强华南准静止锋可分为三类。下图示意三类冬季强华南准静止锋及其850百帕等压面上大于等于4米每秒的风场。据此完成1~2题。
1.(角度1:影响锋面降水量多少的因素)与北风辐合型相比,南风辐合型关键区域降水更多。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雨区范围更大B.冷空气势力更强C.水汽量更充足D.地形阻挡更明显2.(角度2:准静止锋带来的影响)受南北风辐合型冬季强华南准静止锋的影响,广东省北部地区( )A.低温雨雪频发B.土壤侵蚀加剧C.河流入汛提前D.昼夜温差增大
[归纳提升]1.四步法判断天气系统图
2.巧析天气系统对天气变化的影响(1)特征法——把握不同天气系统的天气特征。
(2)活动规律法——把握典型天气系统的活动特点。①冬半年冷锋活跃,如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冬季的寒潮等;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也多是由冷锋带来的。②暖锋在我国活动范围较小,它大多伴随着气旋出现,春季主要出现在华南地区、江淮流域和东北地区。③7、8月份长江流域出现的伏旱是副热带高压控制的结果,冬季北方地区常受亚洲高压控制。 天气晴朗④夏秋季节,热带气旋主要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温带气旋主要出现在春季和秋季的华北、东北地区。
⑤我国常出现的准静止锋,如下图所示。
[对点训练](2022·湖南新高考教研联合体联考)江淮地区的梅雨一般在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但2020年却出现“超级暴力梅”。我国江淮流域梅雨监测区域气候区划为江南区(Ⅰ区)、长江中下游区(Ⅱ区)和江淮区(Ⅲ区)三个部分。读表,完成1~2题。2020年梅雨监测区域各气候区主要参数
注:入出梅时间括号中“-”“+”分别表示较气候态偏早/偏少,偏晚/偏多。
1.(角度1:梅雨特征)2020年出现的“超级暴力梅”,其特点表现为( )A.入梅早,出梅晚,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B.入梅晚,出梅早,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C.入梅晚,出梅晚,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D.入梅早,出梅早,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2.(角度2:梅雨成因)下列关于2020年“超级暴力梅”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暖气团势力强,冷气团势力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长时间持续偏南B.冷暖气团势力强劲,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长时间持续异常C.冷暖气团势均力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长时间持续偏北D.冷暖气团势均力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长时间持续偏南
解析 第1题,入出梅时间括号中“-”“+”分别表示较气候态偏早/偏少,偏晚/偏多,结合2020年各梅雨监测区域主要参数可知,入梅时间“-”说明入梅时间提前了,B、C错误;出梅时间“+”说明出梅时间推后了,出梅晚,D错误;梅雨量“+”说明降雨量大。A正确。第2题,梅雨是由准静止锋造成的,之所以出现“超级暴力梅”,一方面是冷暖气团势力强劲,带来的水汽多,另一方面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长时间持续异常,忽而偏北,忽而偏南,使得锋面雨带在江淮流域长时间徘徊,带来长时间的降雨,B正确。
[典例剖析](2020·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贵州省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岩溶地貌广布,旅游开发是当地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1.(角度1:气温年较差的判断)兴义气温年较差最大不超过 ℃。 2.(角度2:影响气温的因素)兴义与铜仁相比,冬季气温高,夏季气温低,分析其形成原因。
答案 1.162.兴义比铜仁纬度低,冬季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较大(正午太阳高度更大,昼长更长),受冬季风影响较小,所以兴义冬季气温较高。夏季,两地获得太阳辐射量相近(兴义正午太阳高度更大,昼长较短),但兴义海拔较高,所以兴义夏季气温较低。
[归纳提升]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纬度)、大气环流、下垫面(海陆差异、洋流、地形)、人类活动等。具体归纳如下。
2.气候类型的判读技巧
3.气候特征的描述(1)分析气候特征的一般模式是先指出气候类型,然后对气温和降水两要素分别进行描述,如下表所示。
(2)气候类型分布特点主要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个方面进行描述。如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5°~35°的大陆东岸。
[对点训练](2022·湖南三湘名校联考)冷湿是武汉市冬季常常出现的气候特征,冷湿的气候常常让人感觉“冰冷刺骨”。此外,频繁过境的寒潮也进一步加剧了武汉市“寒冷”的天气。因此,广大市民请求政府集中供暖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下图示意我国寒潮过境路径。据此完成1~3题。
1.(角度1:寒潮路径)图中最符合我国寒潮过境线路的是( )A.甲B.乙C.丙D.丁2.(角度2:寒潮的影响)寒潮过境武汉最可能出现的天气现象是( )A.沙尘弥漫B.大雪纷飞C.大风、降温D.冰雹、霜3.(角度3:气候特征的形成)造成武汉市冬季气候冷湿的主要原因是( )①降水较多 ②地形平坦 ③植被茂密 ④光照充足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 第1题,我国寒潮多来自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寒潮入侵路径多为自西北向东南推移,乙线路最符合,B正确。第2题,沙尘弥漫多在北方地区出现,A错误。武汉属于南方地区,大雪纷飞和冰雹、霜出现的概率小,最可能出现大风、降温天气,C正确。第3题,武汉冬季气候冷湿,主要是因为湿度大(水域多,降水较多),此外,武汉北部地形较平坦,高大山脉少,冷空气可以长驱南下,①②对。植被茂密与否与气候冷湿无关,③错。光照充足,气候不会过于冷湿,④错。A正确。
专项命题一 从热考情境角度命题命题方向一 逆温1.逆温的概念及类型: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者近地面随高度的增加,降温变化率小于0.6 ℃/100米,这种现象称为逆温。按照成因,一般分为辐射逆温、平流逆温、地形逆温等。常常结合某一地区某时段气温的垂直变化考查逆温的成因。2.逆温的影响:逆温天气容易形成浓雾,影响交通;使空气对流运动受阻,导致大气污染。常结合某地发生的逆温天气,考查逆温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命题1逆温的特征及其成因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学校气象兴趣小组在10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测定所得的逆温层时空变化平均结果。据此完成1~2题。
1.(角度1:区域逆温特征)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2.(角度2:逆温峰值差异的原因分析)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强逆温层上界海拔较低,低于逆温层上界,表明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逆温强度在4时左右达到最大,而不是午夜;逆温现象在15时左右出现,次日10时左右消失;强逆温前半夜曲线陡、增速快,后半夜曲线缓、降速慢。第2题,在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降温快,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离地面越远,降温越慢,这种热量传递的时间差异造成了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
命题2逆温的影响(2022·江西南昌测试)对流层逆温是下冷上热的现象,逆湿就是下湿上干的现象。下图为塔克拉玛干沙漠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流沙前缘近地面2.0米与0.5米高度之间的温度和湿度差值曲线。读图,完成3~4题。
3.(角度1:逆温现象的形成及强度差异)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有关当地逆温逆湿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9月开始出现逆温现象B.逆温强度冬季大于夏季C.10月开始出现逆湿现象D.逆湿现象夏季比冬季更加明显4.(角度2:逆温的影响)流沙前缘的逆温逆湿现象会( )A.促进植物生长B.加速流沙扩展C.增加区域降水D.加剧风力侵蚀
解析 第3题,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逆温是下冷上热。当逆温现象发生时,2.0米高处的温度与0.5米高处的温度差值为正,差值越大,逆温现象越明显,图中信息表明,10月开始出现逆温现象,逆温强度冬季大于夏季。逆湿是下湿上干的现象,当逆湿现象发生时,2.0米高处的相对湿度与0.5米高处的相对湿度差值为负,差值越小,逆湿现象越明显。图中9月已经出现逆湿现象。逆湿现象冬季比夏季更加明显。第4题,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逆温是下冷上热,逆湿是下湿上干。逆湿有利于大气中水汽渗入土壤,提高土壤含水量,促进植物生长。逆温不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大气稳定性增加,风力较弱,利于减少水分蒸发。风力较弱,利于减轻风力侵蚀,不利于流沙扩展。逆温导致空气对流减弱,不利于水汽凝结、成云致雨。
命题方向二 农田覆盖技术农田覆盖技术主要是在农田地表覆盖网膜、柴草、砂砾等物质,通过良好的保温、保湿等效果,达到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品质的目的。不同地区因地制宜,覆盖物多种多样,各有特色,在功能上各有优势。1.覆膜类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地膜主要有透明膜、黑膜、双色膜、反光膜。覆膜类技术的作用原理梳理归纳如下。
2.覆草类秋冬季节,土壤温度低,作物生长发育迟缓,可利用作物残茬、秸秆覆盖,减少水分蒸发,保墒、增产,增加土壤肥力,且能减少环境污染。覆草类技术的作用原理梳理归纳如下。
3.覆砂类在山地斜坡上铺设一定厚度的砂砾、卵石的混合体,用以栽培粮食、瓜果、蔬菜等作物。覆砂类技术的作用原理梳理归纳如下。
命题1覆膜类与覆草类(2022·湖南澧县一中质检)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玉米生产基地,土壤水分缺失、育苗期低温和成熟期极端高温易导致当地玉米减产。为了探讨东北地区不同颜色地膜覆盖下春玉米品质和产量,我国农业科研人员在东北某实验区采用垄沟覆膜技术,设置了白色透明膜(M1)、黑膜(M2)和露地对照(M0)田间试验(三种类型试验田面积相同,试验期内依靠自然降水,田间施肥、管理措施与当地农户种植一致)。读2016年和2017年不同颜色地膜覆盖春玉米干物质累积量图,完成1~3题。
1.(角度1:统计图的判读)2016年和2017年春玉米干物质累积量均表现为( )A.M0>M2>M1B.M1>M2>M0C.M2>M1>M0D.M2>M0>M12.(角度2:覆膜与农作物产量)7月是干物质累积量最大的月份,但以白色透明膜(M1)最低,其主要原因是( )A.白色透明膜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高,影响光合作用B.白色透明膜内杂草数量多,导致土壤肥力降低C.白色透明膜内水汽蒸发量过大,导致土壤缺水D.白色透明膜内温度过高,春玉米生育期缩短,呼吸作用增强
3.(角度3:不同覆膜下农作物产量)干物质累积量与春玉米产量密切相关,下列有关不同颜色地膜覆盖下春玉米产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黑膜覆盖下产量最高,黑膜内温度适宜,杂草少B.白膜覆盖下产量最高,白膜覆盖延长了生长期C.露地产量最高,昼夜温差大D.春玉米产量与干物质累积量呈正相关,全年积温越高,产量就越高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2016年和2017年春玉米干物质累积量均表现为M2>M1>M0,C正确。第2题,7月白色透明膜干物质累积量最低,主要原因是膜内温度过高,导致玉米生育期缩短,呼吸作用增强,消耗的有机质多,D正确。白膜的作用不是反射太阳辐射,而是增强保温作用,A错误。白膜内太阳光照好,杂草数量多,会导致土壤肥力降低,但不是主要原因,B错误。白膜内蒸发的水分不会跑到外界去,因而不会导致土壤缺水,C错误。第3题,黑膜内温度适宜,杂草少,黑膜干物质累积量最高,黑膜覆盖环境下春玉米产量最高,A正确。白色透明膜覆盖下,全年积温最高,但干物质累积量不是最大,产量不是最高,B、D错误。露地环境下,干物质累积量不是最大,产量不是最高,C错误。
命题2覆砂类(2022·山东滨州检测)宁夏中部气候干旱,人们在耕作土壤表层铺设厚10~15厘米的砂石覆盖层,发展农作物种植,这就是砂田。图甲为4月末种植前砂田、裸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变化图,图乙为砂田景观。读图,完成4~5题。
4.(角度1:覆砂的影响)相对于裸田,砂田的特点是( )A.耕作层含水量减少B.土壤表面温度较低C.有效抑制土壤次生盐渍化D.表层风力有所加大5.(角度2:覆砂的作用)砂田发展水果种植业的优势有( )A.土壤肥沃B.昼夜温差大C.灌溉成本高D.耕作便捷
解析 第4题,据图甲可知,砂田中耕作层含水量较多;砂田表面有砂石覆盖层,与裸田相比,砂田比热容更小,增温快,降温也快,因此白天砂田土壤表面温度高于裸田,夜晚砂田土壤表面温度低于裸田;砂田表面有砂石覆盖层,增加了地表的摩擦力,能够削减风力;砂田一方面土壤中的含水量高,另一方面由于有砂石覆盖层,能够减少水分蒸发,进而能有效抑制土壤次生盐渍化。第5题,砂石比热容更小,增温快,降温也快,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糖分的积累,进而提高水果的品质。
专项命题二 从新情境新材料角度命题新情境新材料一、温带急流巨大的地面温差造成高空水平气压梯度力大,从而使得上层空气快速流动,称为急流。急流可以驱动近地面天气系统的移动。温带急流位于高层中纬西风带,其位置和强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而且其移动路径越弯曲,大气运动越强烈。下图示意某时段北美温带急流。
角度1与夏季相比,冬季北美大陆温带急流位置和风速发生怎样的变化?
角度2图中温带急流对飞机航速有何影响?
答案 位置偏南、风速偏大。
答案 对自西向东飞的飞机会有加速作用,相反,对自东向西飞的飞机会有减速作用。
二、“海浩”现象“海浩”的规范名称应该是平流蒸发雾(或蒸汽雾)。这种大气现象发生的必要条件是比海水温度低得多的寒冷空气流经温暖的海面,引起海面强烈蒸发,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后迅速凝结为微小液滴,漂浮于海面附近形成雾。右图为2021年1月7日青岛(约36°N)经历寒潮天气时海面出现的“海浩”奇观。海面上云雾(主要由冰晶组成)缭绕,宛如仙境一般。
角度1此次“海浩”现象发生的条件是什么?
角度2葡萄牙沿海城市里斯本与青岛纬度相当,却无法形成“海浩”奇观,原因是什么?
答案 冷空气过境后,水温高于气温,水温与气温温差较大;此外还有大量凝结核。
答案 该地冬季受中纬西风的影响,风从海面上吹来,沿岸海水受加那利寒流影响,海水温度较低,形成水温与气温温差小的局面。
素养立意命题一、区域认知不同地区气候要素对天气的影响不同,同一地区不同时段气候要素的变化对天气的影响存在差异。
真题感悟1(2021·山东卷)“克拉香天气”出现在越南沿海地区,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雾天伴随蒙蒙细雨的天气,这种天气在越南北部沿海比南部沿海出现的概率更大。下图示意克拉香天气出现时段的风向。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角度1:区域差异)越南北部沿海出现克拉香天气的概率更大,主要因为北部沿海比南部沿海( )①风速小 ②地面温度低 ③地势低 ④空气湿度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角度2:区域特征)克拉香天气易出现的时间段是( )A.2~4月B.5~7月C.8~10月D.11月至次年1月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克拉香天气”出现在越南沿海地区,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雾天伴随蒙蒙细雨的天气,雾存在的时间较长,应该考虑风力较小,雾不易消散,越南北部沿海东部有海南岛阻挡东风,且海域面积狭窄,风力小于南部沿海,①正确。雾的形成需要水汽凝结,图中风由海吹向陆地,带来水汽,水汽遇到冷的下垫面凝结形成雾,②正确。北部沿海、南部沿海地势都比较低,③错误。北部沿海、南部沿海空气湿度都大,④错误。第(2)题,图中风向不是西南或东南方向,因此时间不会是夏季。11月至次年1月是冬季,应该吹偏北风。2~4月是冬、夏季风转换的季节,气温逐渐回升,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此时陆地气温较低,因此海洋暖湿气流遇较冷的下垫面易凝结形成雾。
二、综合思维一种天气或气候的形成,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分析具体天气或气候的形成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真题感悟2(2019·全国卷Ⅱ)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角度1:时空综合)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A.连续层片状B.鱼鳞状C.间隔团块状D.条带状
(2)(角度2:地方综合)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D.热带雨林地带(3)(角度3:时空综合)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A.日出前后B.正午C.日落前后D.午夜
解析 第(1)题,气流上升,气温降低,水汽渐渐冷却凝结形成积云;气流下沉,气温升高,水汽难以冷却凝结,云层少。因此气流上升地区的天空易形成积云,而下沉地区的天空无云(云量极少),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使积云的分布被无云天空分隔,分布呈间隔的团块状,没有连续分布,C正确。第(2)题,积云由气流上升运动产生,而气流上升运动与下垫面水热条件相关,近地面气温越高,空气越容易受热膨胀上升,在水汽充足的条件下,积云出现的频率高。热带雨林地带处于低纬热带地区,全年气温高、湿度大,盛行上升气流,积云出现的频率高,D正确。第(3)题,积云云底高度为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当水汽的凝结高度由下垫面温度决定时,则下垫面温度越低,水汽开始冷却凝结的高度越低,积云云底的高度值也就越低。一天中,下垫面温度最低的时间多出现在日出前后,即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日出前后,A正确。
题型突破 原因分析类解题技法1.常见原因分析类试题答题要点地理事象的成因一般分为两大类:自然原因、人文原因。另外,诸多地理事象的形成和演变又多受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综合影响。常见的原因类试题的答题要点如下表。
2.原因分析类试题答题“三步法”第一步,明确设问形式及分析主体。确定针对地理现象的主要设问词,是“简析”“解释”“分析”还是“阐述”等,并要确定对何种地理现象进行分析。第二步,结合图文信息确定正确的分析思路。(1)获取地理信息,把握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认真研读题干材料,根据题目问题的要求,弄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2)明确分析内容。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自然原因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等方面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历史条件、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等方面分析。
第三步,简洁、准确作答。在做好作答准备工作后,要精心组织语言,按照题目的具体要求,规范书写。解答时注意因果联系,要语言简练、层次性强,把握关键词,要避免因果倒置。
典例突破(2022·湖北襄阳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冰雹是强对流天气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固态降水现象,常伴随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水,具有影响范围小、发展迅速、持续时间短等特点,是天气预报的难点。冰雹大多出现在冷暖空气交汇激烈的2~5月份,也可能在盛夏强烈而持久的雷暴中降落。中国大部分地区每年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雹灾。冰雹发生除特定的天气条件外,还与地形的复杂程度有关。川西高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貌以高原和高山峡谷为主,冰雹是该区发生频率较高的重要灾害性天气之一,以5月冰雹日数最多,且冰雹粒径以小雹(直径小于5毫米)为主。冰雹粒径与水汽含量、积雨云层厚度有关。下图是冰雹形成示意图。
(1)(综合思维)据图中信息,概括冰雹的形成条件。 (2)(区域认知)解释川西高原冰雹5月多发的原因。 (3)(综合思维)简析川西高原冰雹以小雹为主的原因。
答案 (1)大气中水汽充足;大气垂直温差大,形成强烈的上升气流;大气不稳定,且积雨云层中上部温度低至0~-20 ℃。(2)5月,中低纬升温快,冷暖空气频繁交汇,大气不稳定;川西高原地形复杂,加剧了大气的不稳定性;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大,白天地面增温快,对流旺盛;积雨云0 ℃层高度偏低,上升气流降温快,易凝固形成冰雹;近地面气温偏低,当冰雹形成后,在下降过程中不容易融化成雨滴或消失。(3)内陆高原,水汽含量较少,难以聚集成较大冰粒;川西高原海拔高,近地面气温低,大气上升气流较弱,冰雹在生长区往返次数少。
原生态样卷剖析样卷示例A(低分卷)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专题2大气运动规律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关键能力,思维点拨,命题点二大气运动,②大气环流与降水,命题点三天气系统,天气系统图判读,命题点四气候,热点聚焦2沙尘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2大气运动规律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高考解密,知识体系,关键能力,思维点拨,命题点二大气运动,②大气环流与降水,命题点三天气系统,天气系统图判读,命题点四气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课件,共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续上表,考点1大气热力作用,思维过程第1题,第2题,答案1A2D,答案1B2D,答案1B2A,答案1C2A,主要气象灾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