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专题7人口与城镇课件
展开核心考点一 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
[典例剖析](2021·湖南卷)永久迁移是指户籍发生改变的人口迁移类型;务工迁移是指离开户籍地外出务工的人口迁移类型(不包括永久迁移)。下图示意1990~2015年我国人口迁移的数量变化。图中永久迁移人数为每五年的累积数量,务工迁移人数为当年的数量。据此完成1~2题。
1.(角度1:人口迁移图判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990~2015年的永久迁移人数持续增加B.2000年以后,永久迁移的累积人数下降C.1990~201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呈下降趋势D.1990~199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增速比2005~2010年的慢2.(角度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2010年后务工迁移人数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①“三农”政策利好 ②出生人口数量减少 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④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降低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归纳提升]1.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1)世界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2)我国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探规律 人口的分布受自然环境因素、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总体上来说,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稠密,反之,人口稀疏。
2.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其影响(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人口迁移对迁入地、迁出地的影响。
析方法 解答“人口迁移类”试题的思维流程:判定人口迁移的方向→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探究人口迁移对迁入区、迁出区的影响。
[对点训练](2022·湖南长沙长郡中学质检)人口流动是改变人口格局的基本动力,流动人口的吸引中心是城市。流动人口已成为我国城市人口改变的主要要素。流动人口区域不均衡性进一步加强,聚散态势日益明显,流动强度与城市等级存在正相关关系,一、二线城市依然是流动人口的极化中心。读图1、图2,完成1~2题。
1.(角度1:区域人口迁移特征)据图1,关于2011~2017年流动人口流动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省际流动人口主要集中于中西部经济不太发达的城市B.省内跨市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的城市C.市内跨县的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在小城市,吸引范围有限D.人口流动范围与距离衰减呈正相关,而与城市等级无明显关系2.(角度2:人口迁移方向)读图2,推测①②③线对应的人口流动类别分别是( )A.省内跨市、省际、市内跨县B.省际、省内跨市、市内跨县C.市内跨县、省内跨市、省际D.省际、市内跨县、省内跨市
解析 第1题,2011~2017年省际流动人口所占比例最大的是一线城市,A错误;2013~2017年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所占比例最大的是二线城市,二线城市对于省内流动人口吸引力强,不是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的城市,B错误;2011~2017年市内跨县的流动人口所占比例较大的是三、四线城市,三、四线城市人口流入量小,吸引范围有限,C正确;人口流动范围更多地表现为与城市等级有关,D错误。
第2题,结合图2可知,一线城市等级高,一线城市与人口流动范围相关系数由高到低分别对应①②③线,结合图1可知,2011~2017年一线城市中,省际流动人口占总流动人口的比例最高,省内跨市流动人口占总流动人口的比例次之,市内跨县流动人口占流动人口的比例最低,因此,①线对应的流动人口类别是人口省际流动,②线对应的流动人口类别是人口省内跨市流动,③线对应的流动人口类别是人口市内跨县流动。结合图1与图2,依据其他等级城市与人口流动范围的相关关系、各类流动人口占总流动人口的比例同样可以判断出①②③线对应的人口流动类别。B正确。
核心考点二 乡村和城镇
[典例剖析](2022·广东卷)我国某特大城市一老旧厂区经过近十年的改造,于2006年被评为国家最佳文化创意产业园。2008年以来,该产业园又持续转型为文创旅游空间,大众游客替代文创从业者和爱好者成为消费的主要群体。下图示意2008~2019年该产业园功能分区演化。据此完成1~2题。
1.(角度1:城市功能区演化因素)该产业园功能分区演化的原因不包括( )A.政府政策引导B.产业结构转型C.消费需求推动D.建筑布局调整2.(角度2:城市功能区变化的影响)图示的功能分区演化给该产业园带来的影响有( )①土地租金上涨 ②商业规模缩小 ③消费群体减少 ④文创功能收缩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
[归纳提升]1.城镇功能区布局的判读方法城镇功能区的判断可根据面积的大小、距离城镇中心远近、形态特征等来分析,具体如下表所示。
2.城镇化的特点、阶段及差异比较(1)描述城镇化的特点,一般包括城镇人口数量、城镇化水平、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城镇数量及等级(规模)的变化以及是否形成城市带(群)等,要从图表中获取相关信息。
(2)根据城镇化水平及相关特征,可以判断某地城镇化所处的阶段。如甲图中英国2010年以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下降,可判断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乙图中④~①曲线反映出城镇中心人口密度逐渐减小,郊区人口密度逐渐扩大,由此可判断该城市出现郊区化现象。
(3)比较不同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差异。比较城镇化发展的地区差异,一般要从城镇化起步时间、城镇化水平高低、发展速度和目前的突出特点或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来分析,要根据试题提供的图表材料进行归纳概括。
3.城镇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的分析思路城镇化过程表现为人口的转变、空间地域利用方式的转变、产业构成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和转变完成后,对地理环境产生深刻影响,具体可从三方面分析。
(1)景观变化的影响。①不利影响。
②有利影响:合理的城镇规划与布局可以使城市景观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形成最佳人居环境。
(2)产业结构转变带来的影响。(3)空间地域利用方式转变带来的影响。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郊区农业用地将转化为城镇用地,从而增大城镇用地和农业用地之间的矛盾,并带来郊区农民就业方式的转变。
4.城镇化问题解决措施的分析思路随着城镇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的急剧扩大,会出现一系列的城镇化问题。常见的城镇化问题和一般治理措施如下图所示。
拓视野 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镇化水平越高。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城市不合理发展的结果,若城市合理发展,就不会出现城镇化问题。
[对点训练](2022·湖南郴州质检)建设用地爬坡是指通过平整和梯化改造坡地进行城乡建设,在空间上表现为建设用地向坡度大的地区发展。据此完成1~3题。1.(角度1:聚落区位选择)日本在2011年邻近海域发生大地震之后,将部分沿海居民点搬迁到高坡地,其目的是防范( )A.余震B.台风C.滑坡D.海啸
2.(角度2:城市土地利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的城市用地在近十年从冲积平原扩张到安第斯山脉的山麓地带,其主要原因是( )A.城镇化水平提高快B.首都人口持续增加C.冲积平原地价昂贵D.山麓地带水源充足3.(角度3:城镇化)建设用地爬坡有助于( )A.降低基础设施成本B.减缓城市交通拥堵C.产业结构优化升级D.减少占用优质耕地
解析 第1题,日本在2011年邻近海域发生大地震之后,将部分沿海居民点搬迁到高坡地,其目的是防范海啸,D正确;余震也会影响到高坡地带,不是为了防范余震,A错误;高坡地也会受到台风的影响,B错误;高坡地带更容易产生滑坡,C错误。第2题,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的城市用地扩张到安第斯山脉的山麓地带,其主要原因是首都人口持续增加,B正确;城镇化水平提高最主要的表现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上升,城镇化水平提高快不是城市用地扩张到安第斯山脉的山麓地带的主要原因,A错误;圣地亚哥建设用地从冲积平原向外扩张,说明冲积平原土地被占殆尽,C错误;山麓地带是河流的上游,水量较平原地带少,D错误。第3题,建设用地爬坡不会降低基础设施成本,A错误;不一定能减缓城市交通拥堵,B错误;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系不大,C错误;有利于减少占用优质耕地,D正确。
核心考点三 大都市辐射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典例剖析](2021·浙江6月卷)(角度:影响城市辐射功能的因素)下图为2005年和2020年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交通圈域示意图。长三角交通圈域空间变化有利于上海( )①集聚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 ②吸引人口迁入,迅速扩大规模 ③增强对周边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④强化服务功能,壮大第二产业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归纳提升]1.大都市辐射效应产生的原因(1)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由于中心城市自身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技术进步,会带动产业升级,使得传统产业不断向其经济腹地转移。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实现经济要素的对外辐射。(2)城市之间的学习效应。中心城市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效率的经济社会制度、多元的社会文化、经营管理经验等软实力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周边地区,形成辐射效应。(3)为避免过度集聚后导致的效益降低,必须较好地发挥辐射作用。由于过度集聚,中心城市会产生一系列的城市问题。为解决自身发展瓶颈问题,寻求新的发展机会,部分资源、要素会向集聚效益较高的周边城市迁移。
2.周边地区应对大都市辐射的策略(1)立足区位优势,找准定位。在发展定位上,实施与大都市“错位发展”战略,积极发展延伸型、承接型、互补型制造业与服务业,力求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巩固提升自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2)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周边地区应重点培育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相互融合。(3)加强产业招商力度,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利用与大都市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把符合本地产业导向的项目引进来。(4)优化政策环境,优化基础设施。探规律 城市规模越大,辐射带动能力越强;地理位置优越、资源条件好、交通条件优越、人口多的城市规模大,其辐射带动能力强。
[对点训练](2022·北京房山高三期末)下图为2017年西安和成都经济辐射能力示意图,图中数值越大,表明城市在该要素上的辐射能力越强。据此完成1~2题。
1.(角度1:成都、西安经济辐射能力的差异)与成都相比,西安( )A.经济规模辐射能力更强B.信息和交通通道更畅通C.资金和技术实力更雄厚D.人流和物流辐射能力更强2.(角度2:提高经济辐射能力的措施)为进一步提高西安市经济辐射能力,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②广泛开展对外交流合作 ③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④提高西安市的行政等级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西安的经济规模较成都小,经济规模辐射能力更弱;交通通道和信息通道的辐射能力均是西安大于成都,所以西安信息和交通通道更畅通;资金流、技术流、人流的辐射能力均是西安小于成都。第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广泛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可以进一步提高西安市经济辐射能力,①②正确;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利于城市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西安技术流数值比较高,应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③错误;西安已经是陕西省的省级行政中心,提高城市行政等级不符合实际,④错误。
专项命题一 从热考情境角度命题命题方向 新型城镇化1.新型城镇化的含义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与城镇互动、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与互相促进的城镇化。
2.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差异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镇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3.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特点和要求
命题1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2022·山东枣庄二模)与追求数量增长的传统城镇化不同,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在于提升城镇化质量,致力于实现“人的城镇化”。传统城镇化阶段完成了农村地区农民空间转移,而区域发展越过这一阶段后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便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据此完成1~2题。
1.(角度1: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措施)下列措施中最能提升城镇化质量的是( )①完善基础设施 ②提升工资待遇 ③改革户籍制度 ④完善社会保障体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角度2:影响农业转移因素)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呈现出“家庭式迁移”的新趋势,主要是由于( )A.城乡差距不断缩小B.获取更高的家庭收入C.现代交通、通信发达D.为下一代提供良好的环境
解析 第1题,材料信息表明,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在于提升城镇化质量,致力于实现“人的城镇化”,即把农业转移人口变成市民。完善基础设施可以接纳更多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市民,①符合题意;提升工资待遇,并不能使农业转移人口变成市民,②不符合题意;改革户籍制度,可以更方便地让农业转移人口变成市民,③符合题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为农业转移人口解决后顾之忧,使其放心成为市民,④符合题意。
第2题,由于我国城市或大城市社会经济条件比农村或小城市好,如生活条件、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条件等,到城市或大城市务工经商人员为了给下一代提供良好的环境,往往举家迁移,因此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呈现出“家庭式迁移”的新趋势。城乡差距不断缩小,不是“家庭式迁移”的原因。“家庭式迁移”是老人和儿童随青壮年人口一同迁移,青壮年人口是劳动力,“家庭式迁移”的原因不是获取更高的家庭收入。现代交通、通信发达,人口流动和交流更加便利,不是“家庭式迁移”的原因。
命题2绿心环形城市(2022·黑龙江大庆高三检测)绿心环形城市的概念于20世纪50年代由荷兰政府提出,以不过分集中、在城镇间保留缓冲地带等为规划原则,疏散大城市的人口,保留中间的农业区作为“绿心”,将城市布局成由多个中心集结而成的环形。我国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率先构建了乐山“绿心―城市环―江河环—山林环”的城市形态结构(见下图)。据此完成3~5题。
3.(角度1:绿心环形城市的特点)绿心环形城市的特点是( )A.城市人口不断减少,城市用地规模不断缩小B.人与自然有机结合,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改善C.产业结构逐渐由第二、三产业转向第一产业D.城市功能趋于分散,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降低4.(角度2:因地制宜进行绿心环形城市的建设)乐山“绿心―城市环―江河环—山林环”城市形态结构的构建,主要依托于该地的( )A.山水组合的自然条件B.交通通达度C.城市人口的年龄结构D.承租能力5.(角度3:绿心环形城市功能区的布局)推测甲功能区为( )A.工业区B.商业区C.行政区D.文化区
解析 第3题,根据绿心环形城市的概念可以得出,绿心环形城市保留中间的农业区作为“绿心”,在城镇间保留缓冲地带,这些做法能够体现人与自然有机结合,也可使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依据绿心环形城市的“不过分集中、在城镇间保留缓冲地带”规划原则,可以看出城市用地规模不会缩小;城市的产业结构也不会由第二、三产业转为第一产业;绿心环形城市是将城市布局成由多个中心集结而成的环形,因此功能区仍然是集中布局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也不会降低。第4题,读图可以看出,乐山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处在岷江干流和支流的交汇处,地形平坦,适合布局城市绿心和城市环;东面和南面有山林分布,适合布局风景区、度假旅游区,因此可以判断,乐山城市布局结构由里向外排列为“绿心―城市环―江河环—山林环”,这种构建主要依托于该地的山水组合的自然条件。
第5题,读图可以看出,乐山城市布局结构由里向外排列为“绿心―城市环―江河环—山林环”。甲功能区远离城市中心区和城市环等人口相对密集地区,位于城市布局结构的最外围,因此排除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位于流过主城区的岷江的下游位置,不会给主城区带来水污染等环境问题,而且由于远离主城区,土地面积大,地价低,推测可能是工业区。
专项命题二 从新情境新材料角度命题新情境新材料一、生活方式型移民与追求经济利益的传统移民不同,“生活方式型移民”是指为获得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人口移动形式,其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
角度1形成“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角度2“生活方式型移民”对移入地可能带来哪些有利影响?
角度3现阶段“生活方式型移民”主要是哪些人群?
答案 地区间环境条件的差异。
答案 带动服务业发展、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及当地环境保护等。
答案 经济条件较好的老年人群。
二、半城镇化半城镇化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种现象,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其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镇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不能真正融入城镇社会。下图表示某年我国半城镇化率(M)的省际差异。注:半城镇化率=(城镇常住人口-城镇户籍人口)/城乡总人口×100%。
角度1影响半城镇化率高低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角度2甲地是我国半城镇化率最高的地区。该地半城镇化率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角度3缓解我国半城镇化现象,可以采取哪种有效措施?
答案 推进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市民化。
素养立意命题一、综合思维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不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也不相同。在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时,需结合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社会经济发展差异,确定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真题感悟1(2021·山东卷)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07~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角度1:时空综合)推测该市2016~2019年户籍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育政策调整B.落户政策放宽C.医疗条件改善D.行政区划变动(2)(角度2:时空综合)2010年后,该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主要是由于当地( )A.人口老龄化加剧B. GDP增长缓慢C.环境承载力下降D.产业结构优化(3)(角度3:要素综合)该市的支柱产业是( )A.采矿业B.旅游业C.制造业D.物流业
解析 第(1)题,2016~2019年,户籍人口增长比常住人口快,如果是生育政策改变,常住人口基数大,其增长速度应该也较快,A错误;应该是当地落户政策放宽,使得户籍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常住人口,B正确;医疗条件的改善以及行政区划的变动对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影响是相同的,两者人口增长的速度不会存在较大差异,C、D错误。第(2)题,2010年后,该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应该是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再那么强烈,D正确;人口老龄化对户籍人口同样有影响,并且会使得该市劳动力短缺,常住人口增长迅速,A错误;GDP增长缓慢以及环境承载力下降会使得当地失去对外来劳动力的吸引力,常住人口可能有所下降,B、C错误。第(3)题,该市的常住人口远多于户籍人口,说明该市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劳动力,并且经济较为发达,故该市的支柱产业应该为制造业,C正确。
二、区域认知城市的路网及功能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不同时期,城市路网的特点及功能区的分布不同。城市的路网及功能区的变化也促进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
真题感悟2(2021·海南卷)甘肃省张掖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下图示意张掖市区路网和工业用地的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角度1:区域位置)张掖市区工业布局的特点是( )A.靠近水源地,方便用水B.与住宅区混合,方便通勤C.靠近交通线,便于运输D.分散布局,均衡发展(2)(角度2:区域发展)张掖市区城市空间发展的特点是( )A.东西扩展B.由分散到相对集中C.南北扩展D.由中心城区向周围拓展
解析 第(1)题,读图分析,张掖市区工业用地集中分布在东北部,靠近铁路线,交通便利,便于产品和原料的运输;依据图中信息无法判断工业区和水源地的关系;工业区集中布局,没有与住宅区混合。第(2)题,读图分析,从1949年到2014年,张掖市区城市空间大致由中心城区向四周扩展,由集中到相对分散。
题型突破 对策、措施类解题技法对策措施类试题考场答题“三步法”第一步,把握设问词,确定问题类型。从设问中找准设问词,结合材料确定要针对的问题类型,常见问题类型有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人口、城镇化问题的解决方法,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治措施,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的解决措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等。
第二步,结合材料,寻求原因进行措施分析。(1)措施总是针对现象而提出的,因此解答时应该先找出造成地理现象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然后针对原因或不足,分析措施。(2)解题时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主要应从改变人类活动方式上来寻找措施;二是措施是多方面、综合性的,不要太局限,要点应尽量全面。而且要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一般应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第三步,简洁、准确、全面分析。紧扣问题,把握关键词,做到简洁、准确,而且要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典例突破(2022·辽宁丹东高三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位于江汉平原的某县是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当地农户就业类型可划分为农业就业的纯农户、非农就业的非农户和既有农业就业又有非农就业的兼业户3种类型,其就业空间可划分为村域、镇域、县域和县外4种类型。2007~2017年,该县农户就业类型和就业空间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但当地人地矛盾仍然突出,城镇化进程缓慢。
(1)(区域认知)归纳该县农户就业的类型和空间变化特征。 (2)(综合思维)从推进城镇化的角度,为该县的乡村振兴提出可行措施。
答案 (1)就业类型:纯农就业(比例下降),兼业、非农就业(比例增加,从纯农就业为主变为纯农就业、兼业就业为主)。就业空间:村域就业比例下降;镇域、县域就业比例上升。(2)培育非农产业,提高农户非农就业比例;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经营。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7人口与城镇课件: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7人口与城镇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专题七人口与城镇,高考解密,知识体系,关键能力,命题点一人口,思维点拨,命题点三城镇化,城市的辐射功能,热点聚焦7传统文化,传统民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7章人口第2节人口迁移课件: 这是一份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7章人口第2节人口迁移课件,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关键能力·提升综合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7章人口第1节人口分布人口容量课件: 这是一份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7章人口第1节人口分布人口容量课件,共5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关键能力·提升综合性,考点二人口容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