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整本书阅读系列《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
01《经典常谈》导读-整本书阅读系列《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 (1)
展开这是一份01《经典常谈》导读-整本书阅读系列《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 (1),文件包含01《经典常谈》导读-整本书阅读系列《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原卷版docx、01《经典常谈》导读-整本书阅读系列《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
01导 读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生于江苏东海县,原籍浙江绍兴,因世代居住于扬州,自称扬州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教育家,杰出的民主战士。朱自清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留学英国,专攻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任清华大学教授、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
朱自清的散文素朴缜密、隽永深刻、沉郁顿挫,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思想沉厚著称,极富真情实感和感染力,其散文曾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他的散文作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家庭小品,如《背影》《给亡妇》等;二是海外游记,如《欧游杂记》《伦敦杂记》;三是写景美文,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春》等。朱自清先生在诗歌理论、古典文学、新文学史和语文教育等领域,也都有很高的成就。
【创作背景】
七七事变后,杨振声被任命为长沙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秘书主任,9月抵长沙;时任清华中文系主任的朱自清亦于10月抵湘。沈从文逃难到武昌,与杨振声一同租住于珞珈山脚下,利用武汉大学图书馆的资料继续进行教科书的编纂工作,并吸收了被《大公报》遣散而失业的萧乾一同合作。由于杨振声和朱自清在长沙,教科书事务实际由沈从文负责。1937年10月28日,在国难流离中,杨振声、沈从文与朱自清在长沙碰头,讨论教科书计划:
沈先生来此。杨、沈与我商讨教科书的计划。杨建议我们可自己写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的课文,而不是注释。这是个好主意。
这个被朱自清认为是“好主意”的建议,正是《经典常谈》的写作缘起。恰因如此,在此书《序言》结尾,才有“末了儿编撰者得谢谢杨振声先生,他鼓励编撰者写下这些篇‘常谈’”的话。
当朱自清写《经典常谈》时,“新文学”与“新文化”已经站稳脚跟,开始担负起参与“抗战救国”的历史责任。因此曾经对于传统经典持有激烈批判态度的“新文化人”也转向表彰其间的积极因素,肯定其在“国民教育”中作为“文化训练”载体的重要作用。但态度调整并非简单的立场反复,“新文化人”依旧是在当初“新文化运动”的延长线上完成的对于传统的接纳。
《经典常谈》虽是一本小书,但昭示的却是“新文化人”自我演进的大道。朱自清凭借其站在思想史、学术史、文学史与教育史的多重背景的交汇处,为“新文化人”应当如何回应这一问题成功地“发凡起例”。
【内容梗概】
本书是朱自清先生完成于1942年的著作,80年来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全书分十三个章节,浅明而精辟地介绍了我国文化传统中的经典作品,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亦可看作是时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的朱自清,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进行的系统梳理。
《经典常谈》文字要言不烦、通俗流畅,讲透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典籍精髓。全书通过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让读者对古文更亲近、熟悉,从而产生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首选佳作。此外,书中还特别收录《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以飨读者。
朱自清先生在这本小书里不仅讲了传统意义上的经典——五经四书,而且讲了历史的经典《春秋左传》、《战国策》、《史记》,以及诸子的经典,辞赋的经典,诗的经典,文的经典,简直是一部小而精的经典学史。他的目的在于使年轻一代了解整个传统文化,造就通才。书中的语言极其地通俗,而条理又是那样的分明,留心的读者不仅会感到经典流变的基本脉络,更会学到做学问的一般方法。
【书评选粹】
01朱自清先生是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可谓著作等身,往往能用简洁明了的话语,就把顶笨重的事实或繁复的理论处理得异常轻盈生动,很快就能弄个明明白白。然后吸引更多的人把注意力转向经典著作本身。所以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经典,《经典常谈》会是一个很得力的帮手。
在《经典常谈》这本“小书”里,朱自清先生对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进行了全面而深入浅出的介绍。这其中任何一本单拿出来,都可以讲上一个学期、两个学期都不带重复的,但朱自清先生的这些“小”文章,却可以让一个本不熟悉这些经典著作的人,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对那本经典著作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一见钟情都是有可能的。《经典常谈》虽然写于1942年,距离今天已经近八十年,却历久弥新,依然能够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经典常谈》确实是一个很称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领路人”,肩负的职责就是把帮助那些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的人产生更大的兴趣,剔除掉原本觉得传统文化深奥难懂的人内心对学习传统文化的那一种畏惧心理——它想要做到这一点不仅一点儿都不难,而且简直就是轻而易举。
02……然而我国古代经典,既浩繁,又艰深。怎么挑选出菁华?又怎么去理解这些经典呢?感谢朱自清先生,他写了一本《经典常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十三篇。
之前读朱自清先生的《伦敦杂记》时便觉得这真是个细致入微的人啊。说起公园,便可以将什么海德公园有车门九个,拜伦立像,摄政公园里都有些什么动物,植物园里有什么花木风景都一一描述。如今再读《经典常谈》,更是感觉到了字里行间里作者嚼饭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所以这本小册子,是再好不过的学习传统文化的入门书。每个中学生,都应该读一下,不仅能涨一吨的知识,更是教会了做人的道理。
幼时读《左传》,里面有个故事郑伯克段于鄢。“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深感古人孝敬父母之境界,此乃百善之首;读《春秋》,像晋国董狐不怕权势,记“赵盾弑其君”,虽杀身不悔。深感德义重于泰山;读乐府诗“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深感生死相许才是爱情真正的模样......
读经典,始于读《经典常谈》......
03朱自清作这本《经典常谈》的目的,就是用以作为国学经典的指路灯,凭借这本书引发读者对经典的兴趣,并增加一些国学经典的基础。
过于华丽的辞藻和粗鄙的语言同样容易使人心生反感,而这本书的语言结合当时的白话文水平,在现在看来则显得朴实而又俏皮。翻开书随便截取一段“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得叫别人回肠荡气。”语言让人很是下饭。
而这本书的的内容则体现的则是作者涉猎之广,全书主体分十三章外加一个附录,其中第一章讲的是《说文解字》,二到六章讲的是“五经”,第七章讲的“四书”,第八章是《战国策》,第九章是《史记》《汉书》,然后就是辞赋、诗词、文章。
作者讲述经典,讲的多是其发展历程,比如《〈说文解字〉第一》,讲的就是文字发展史,但又在其中穿插着象形、假借等造字方式,甚至经常引用其他经典中的相关语录,怕是熟读了不少经典。
【原文呈现】
序 言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 ,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 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 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 的义务。本书所谓经典是 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 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 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 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 《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我国旧日的教育,可以说整个儿是读 经的教育。经典训练成为教育的唯一的项目,自然偏枯失调;况且从幼童时 代就开始,学生食而不化 ,也徒然摧残了他们的精 力和兴趣。新式教育施行 以后,读经渐渐废止。民 国以来虽然还有一两回中小学读经运动,可是都失败了,大家认为是开倒车 。另一方面,教育部制定的初中国文课程标准里却 有“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 字上,了解固有文化”的话,高中的标准里更有“ 培养学生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的 话。初高中的国文教材, 从经典选录的也不少。可 见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 典训练的废止,经典训练 不但没有废止,而且扩大了范围,不以经为限,又 按着学生程度选材,可以 免掉他们囫囵吞枣的弊病 。这实在是一种进步。
我国经典,未经整理 ,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 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 而远之。朱子似乎见到了这个,他注“四书”,一种作用就是使“四书”普及于 一般人。他是成功的,他的“四书”注后来成了小学教科书。又如清初人选注 的《史记菁华录》,价值和影响虽然远在“四书”注 之下,可是也风行了几百 年,帮助初学不少。但到 了现在这时代,这些书都 不适用了。我们知道清代 “汉学家”对于经典的校勘 和训诂贡献极大。我们理 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 —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 该是选本节本——应该尽 可能地采取他们的结论; 一面将本文分段,仔细地 标点,并用白话文作简要 的注释。每种读本还得有 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 导言。这需要见解、学力 和经验,不是一个人一个 时期所能成就的。商务印 书馆编印的一些“学生国 学丛书”,似乎就是这番 用意,但离我们理想的标 准还远着呢。理想的经典 读本既然一时不容易出现 ,有些人便想着先从治标 下手。顾颉刚先生用浅明 的白话文译《尚书》,又用同样的文体写《汉代学术史略》,用意便在这里 。这样办虽然不能教一般 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 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 经典的大路上去。这部小 书也只是向这方面努力的 工作。如果读者能把它当 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 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 ,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 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 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 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 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 撰者的本心了。
这部书不是“国学概论 ”一类。照编撰者现在的 意见,“概论”这名字容易 教读者感到自己满足;“ 概论”里好像什么都有了 ,再用不着别的——其实 什么都只有一点儿!“国 学”这名字,和西洋人所 谓“汉学”一般,都未免笼 统的毛病。国立中央研究 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分别 标明历史和语言,不再浑 称“国学”,确是正办。这部书以经典为主,以书为 主,不以“经学”“史学”“诸子学”等作纲领。但诗、文两篇,却还只能叙述源流;因为书太多了,没法子一一详论,而集部书的问题,也不像经、史、子的那样重要,在这儿也无需详论。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这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编撰者的工作只是编撰罢了。全篇的参考资料,开列在各 篇后面;局部的,随处分别注明。也有袭用成说而 没有注出的,那是为了节 省读者的注意力;一股的读物和考据的著作不同, 是无需乎那样严格的。末 了儿编撰者得谢谢杨振声 先生,他鼓励编撰者写下这些篇“常谈”。还得谢谢 雷海宗先生允许引用他还 没有正式印行的《中国通史选读》讲义,陈梦家先 生允许引用他的《中国文字学》稿本。还得谢谢董 庶先生,他给我抄了全份清稿,让排印时不致有太多的错字。
朱自清
三十一年二月,昆明 西南联合大学
【读后练习】
一、填空题
1、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 ,号秋实,后改名自清。生于江苏东海县,原籍浙江绍兴,因世代居住于扬州,自称人。著名的散文家、 、教育家,杰出的民主战士。
2、朱自清的散文素朴缜密、隽永深刻、沉郁顿挫,其散文曾被誉为“ ”,他的散文作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家庭小品,如《 》《给亡妇》等;二是海外游记,如《欧游杂记》《伦敦杂记》;三是 ,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春》等。
3、本书是朱自清先生完成于 年的著作,80年来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全书分十三个章节,浅明而精辟地介绍了我国文化传统中的经典作品,包括《 》、《周易》、《尚书》、《 》、《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 》、《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
4、《经典常谈》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 、 、 、 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 ”书放在最前头。
二、阅读理解题
《经典常谈》序(节选)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本书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我国旧日的教育,可以说整个儿是读经的教育。经典训练成为教育的唯一的项目,自然偏枯失调;况且从幼童时代就开始,学生食而不化,也徒然摧残了他们的精力和兴趣。新式教育施行以后,读经渐渐废止。民国以来虽然还有一两回中小学读经运动,可是都失败了,大家认为是开倒车。另一方面,教育部制定的初中国文课程标准里却有“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的话,高中的标准里更有“培养学生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的话。初、高中的国文教材,从经典选录的也不少。可见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经典训练不但没有废止,而且扩大了范围,不以经为限,又按着学生程度选材,可以免掉他们囫囵吞枣的弊病。这实在是一种进步。
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朱子似乎见到了这个,他注“四书”,一种作用就是使“四书”普及于一般人。他是成功的,他的“四书”注后来成了小学教科书。又如清初人选注的《史记菁华录》,价值和影响虽然远在“四书”注之下,可是也风行了几百年,帮助初学不少。但到了现在这时代,这些书都不适用了。我们知道清代“汉学家”对于经典的校勘和训诂贡献极大。我们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应该尽可能的采取他们的结论:一面将本文分段,仔细的标点,并用白话文作简要的注释。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这需要见解、学力和经验,不是一个人一个时期所能成就的。商务印书馆编印的一些《学生国学丛书》,似乎就是这番用意,但离我们理想的标准还远着呢。理想的经典读本既然一时不容易出现,有些人便想着先从治标下手。顾颉刚先生用浅明的白话文译《尚书》,又用同样的文体写《汉代学术史略》,用意便在这里。这样办虽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这部小书也只是向这方面努力的工作。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1.说说第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2.体会第一段文中加粗词语的表达效果。
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3.“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你怎样理解“文化”的含义?
4.联系全文,概述学习经典的重要性。
5.从下列作品中任选一部,分析它为什么是“经典”。(50字左右)
《诗经》《史记》《红楼梦》《百年孤独》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11《诸子》第十-整本书阅读系列《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文件包含11《诸子》第十-整本书阅读系列《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解析版docx、11《诸子》第十-整本书阅读系列《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05《诗经》第四-整本书阅读系列《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文件包含05《诗经》第四-整本书阅读系列《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解析版docx、05《诗经》第四-整本书阅读系列《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04《尚书》第三-整本书阅读系列《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文件包含04《尚书》第三-整本书阅读系列《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解析版docx、04《尚书》第三-整本书阅读系列《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