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喀什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 如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
B. 图中③、⑤、⑧可以代表的物质依次是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和激素
C. ⑧可表示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当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⑧的分泌量减少
D. 若⑥表示某外来抗原入侵,则不能识别该抗原的细胞有B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得各个器官和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稳态调节的主要机制。
【详解】A、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A错误;
B、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稳态调节的主要机制。图中③、⑤、⑧可以代表的物质依次是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和激素,B正确;
C、⑧可表示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当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⑧的分泌量增加,C错误;
D、B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能识别抗原,D错误。
故选B。
2. 阿尔兹海默症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病主要表现为患者逐渐丧失记忆和语言功能、情绪不稳定、部分躯体运动受限。研究发现,该病是由患者大脑内某些特定区域的神经元大量死亡造成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功能
B. 学习和记忆通常是由多个脑区和神经通路参与
C. 大脑发出的指令可以通过脑干传至脊髓
D. 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下部受损会造成下肢运动受限
【答案】D
【解析】
【分析】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也是人类思维的主要工具。人类的语言活动是与大脑皮层某些特定区域相关的,这些特定区域叫言语区。
【详解】A、语言功能是高级动物即人的大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能活动,涉及到人类的听说读写 ,A正确;
B、学习和记忆是指神经系统不断的接受刺激,获得新的学习行为、习惯和经验积累的过程,通常是由多个脑区和神经通路参与 ,B正确;
C、大脑受通过脑干与脊髓相连,所以大脑发出的指令可以通过脑干传至脊髓,C正确;
D、大脑皮层的功能表现为倒置支配的特点,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下部受损会造成面部运动出现功能障碍,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人脑的高级功能,难点是掌握人脑的语言功能,理解人脑倒置支配的特点。
3. 研究人员用脊蛙(去除脑的蛙)为材料进行实验,用硫酸分别刺激左、右后肢中的皮肤,左、右后肢均收缩,参与该反射活动的结构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神经和b神经全部由神经细胞组成
B. 将蛙的脑去除是为了避免高级神经中枢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C. 若用硫酸刺激已剥去皮肤的左后肢中趾,左、右后肢均收缩
D. 该实验结果说明a神经中只含有传入神经纤维,b神经中只含有传出神经纤维
【答案】B
【解析】
【分析】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是电信号、局部电流或神经冲动的形式,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传递的,在突触间传递时经过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过程,需要的时间长,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速度由突触的数目决定。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a神经和b神经中都既含有传入神经元,又含有传出神经元,而神经元之间有突触结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间隙中充满了组织液,故a神经和b神经并不是全部由神经细胞组成,A错误;
B、将蛙的脑去除是为了避免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对脊髓低级神经中枢的控制,即避免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对实验结果的干扰,B正确;
C、由于皮肤中含有感受器,没有皮肤则无感受器,若用硫酸刺激剥去皮肤的左后肢中趾,就无法产生神经冲动,则左右后肢均不收缩,C错误;
D、该实验中,用硫酸分别刺激左右后肢中趾的皮肤,左右后肢均收缩,说明a神经和b神经中都既含传入神经纤维,也含传出神经纤维,D错误。
故选B。
4. 两个神经元间通过神经递质传递信号的突触称为化学突触,仅以电流的形式直接在神经元间传递信号的突触称为电突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化学突触传递信号较慢,电突触传递信号较快
B. 化学突触只能单向传递信号,电突触可以双向传递信号
C. 化学突触上存在“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化,电突触只传递电信号
D. 化学突触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电突触只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答案】C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是电信号、局部电流或神经冲动的形式,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传递的,在突触间传递时经过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过程,需要的时间长,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速度由突触的数目决定。
题意分析:电突触的突触间隙很窄,在突触前末梢无突触小泡,间隙两侧的膜是对称的,形成通道,带电离子可通过通道传递电信号,所以,神经冲动通过电突触的传递速度较化学突触快,而且形成电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中任何一个产生神经冲动均可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
【详解】A、电突触的传递依靠电信号,而化学突触的传递借助于神经递质,因此电突触的信号传递速度比化学突触的信号传递速度快,A正确;
B、由于电突触的突触前膜没有突触小泡,不借助于神经递质,且突触间隙两侧的膜是对称的,因此电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任何一个产生的兴奋均可以传给另一个神经元,即化学突触只能单向传递信号,而电突触可以双向传递信号,B正确;
C、化学突触上存在“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而电突触只传递电信号,C错误;
D、化学突触因为神经递质的种类不同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而电突触只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D正确。
故选C。
【点睛】
5. 下列有关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体温维持在38℃的患者,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B.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产生渴觉后主动饮水
C. 抗利尿激素的分泌经过下丘脑、垂体的分级调节
D. 人在寒冷的环境中,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答案】D
【解析】
【分析】1、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一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一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2、人体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2)机理: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A、体温维持在38℃的患者,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错误;
B、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大脑皮层产生渴感后主动饮水,B错误;
C、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不属于分级调节,C错误;
D、寒冷时,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可以维持体温相对恒定,D正确。
故选D。
6. 据调查统计,节食减肥往往会导致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计算力下降,过度节食还会诱发骨质疏松、贫血、低血钾、内分泌失调情绪低落等多种症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低血钾症对神经肌肉细胞的兴奋性无影响
B. 过度节食可能使钙盐吸收减少,影响骨骼发育
C. 贫血可能使人体组织液中乳酸增多,pH略有变化
D. 情绪低落可能会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影响人体记忆力
【答案】A
【解析】
【分析】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后的合成。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详解】A、K+在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上起决定性能作用,低血钾症患者静息电位增大,神经肌肉细胞的兴奋性降低,A错误;
B、过度节食可能使钙盐吸收减少,而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因此会影响骨骼发育,B正确;
C、贫血引起人体组织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由于存在酸碱缓冲物质,pH略有变化,但变化不明显,C正确;
D、人的记忆和神经递质有关,情绪低落可能会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影响人体记忆力,D正确。
故选A。
7. 为了探究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某科研工作者将多只体重相近、生存状况相似的小鼠平均分为甲、 乙两组。甲组切除下丘脑,乙组正常手术但不切除下丘脑,然后将两组小鼠同时置于寒冷环境中。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选用多只小鼠的目的是避免个体差异造成的偶然性误差
B. 该实验中进行手术属于无关变量
C. 甲组小鼠能感觉到寒冷,但产热不会加快
D. 甲组小鼠的排尿量小于乙组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下丘脑的有无,题中体重、生理状况和手术属于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且适宜,冷觉的形成部位在大脑皮层,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在寒冷环境中,甲组小白鼠能产生冷觉,不能维持正常体温,耗氧量比乙组小白鼠低。
【详解】A、选用多只小鼠的目的是避免个体差异造成的偶然性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A正确;
B、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下丘脑的有无,题中体重、生理状况和手术属于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且适宜,B正确;
C、冷觉的形成部位在大脑皮层,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在寒冷环境中,甲组小白鼠能产生冷觉,不能维持正常体温,所以产热不会加快,C正确;
D、下丘脑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由于甲组小鼠切除下丘脑,则抗利尿激素不能合成,因此甲组小鼠的排尿量大于乙组,D错误。
故选D。
8. 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 细胞因子作用于免疫细胞 B. 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
C. 食物中的蛋白质被消化 D. 浆细胞合成抗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1、4类属于内环境的物质:
(1)调节物质: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等;
(2)营养物质:O2、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
(3)代谢废物:CO2、尿素、尿酸、氨等;
(4)其他物质:血浆蛋白等。
2、4类不属于内环境的物质:
(1)与外界相通的液体成分:消化液、泪液、汗液、尿液等;
(2)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胞内酶(呼吸酶、RNA聚合酶、解旋酶)等;
(3)细胞膜上的成分:载体、受体等;
(4)人体不能吸收的物质:纤维素、麦芽糖等。
【详解】A、细胞因子作用于免疫细胞发生在组织液中,属于内环境,A正确;
B、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食物中的蛋白质被消化发生在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浆细胞合成抗体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A。
9. 下列关于细胞生理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大肠杆菌在有氧状态下利用细胞质中的相关酶系合成ATP
B. 吞噬细胞摄入抗原,经处理后合成相应的抗体
C. 人的红细胞成熟后,仍继续合成蛋白质
D. 真核细胞利用核孔实现核内外RNA的输出和相关蛋白质的输入,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
【答案】A
【解析】
【详解】A、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但在有氧状态下利用细胞质中的相关酶系合成ATP,A正确;
B、吞噬细胞摄入、处理和呈递抗原,而抗体只能由浆细胞合成分泌,B错误;
C、人的红细胞成熟后,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则不再合成蛋白质,C错误;
D、真核细胞利用核孔实现核内外RNA的输出和相关蛋白质的输入,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D错误。
故选A。
10. 肿瘤免疫逃逸是指肿瘤细胞通过多种机制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从而得以在机体内生存和增殖。研究发现,缺锰小鼠体内的肿瘤生长显著加快,外源添加锰离子则促进T细胞向肿瘤组织内的浸润,从而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锰离子能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自稳功能
B. 锰离子是一种免疫激活剂,可抑制肿瘤免疫逃逸
C. 锰离子可提升机体内细胞毒性T细胞的杀伤作用
D. 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需要靶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的参与
【答案】A
【解析】
【分析】1、体液免疫:B细胞激活后可以产生抗体,由于抗体存在于体液中、所以这种主要靠抗体“作战”的方式称为体液免疫。(1) 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2) 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3) 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 (4) 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5) 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6) 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2、当病原体进人细胞内部,就要靠T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来“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细胞免疫的基本过程:(1)被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2)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3)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4)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巨噬细胞 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详解】A、根据“锰离子能促进T细胞向肿瘤组织内的浸润,从而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可知锰离子能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监控和清除功能,A错误;
B、由题干信息可知,锰离子并非是免疫抑制剂,而是一种免疫激活剂,其可以促进T细胞向肿瘤组织内的浸润,从而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从而抑制肿瘤免疫逃逸,B正确;
C、锰离子促进T细胞向肿瘤组织内的浸润,促进机体通过细胞免疫清除肿瘤细胞,证明锰离子可以促进机体通过细胞免疫产生更多的具有杀伤力的T细胞,C正确;
D、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需要靶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的参与,D正确。
故选A
11. 如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血糖的平衡可通过A→C→D→F途径进行调节
B. 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是通过A→B来实现的,属于神经调节
C. 体温调节过程中的内分泌腺包括下丘脑、汗腺、肾上腺和甲状腺
D. E过程具有使血液中的激素维持在正常的相对稳定水平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过程,图示也表面明动物体的生命活动常常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其中A→C→D→F涉及神经-体液调节,如血糖调节和体温调节;A→B只涉及神经调节;图中E过程为当激素含量过高时引起是负反馈调节,维持血液中激素含量的稳定。
【详解】A、血糖的平衡的调节过程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可通过A→C→D→F途径进行调节,A正确;
B、人的手被针扎时,手会立即缩回,属于非条件反射,其调节过程是通过A→B来实现的,属于神经调节,B正确;
C、体温调节过程中的内分泌腺包括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和甲状腺,汗腺属于外分泌腺,C错误;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E过程为负反馈调节,具有使血液中的激素维持在正常的相对稳定水平的作用,D正确。
故选C。
12. 下列各项不能诱发人体组织水肿的是( )
A 患有肾小球肾炎,蛋白质随尿液排出体外
B. 营养不良
C. 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的蛋白质不能回流
D. 饮水过多,大量水分滞留在组织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详解】A、患有肾小球肾炎症,蛋白质随尿液排出体外,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
B、摄入蛋白质不足,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下降,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
C、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C正确;
D、饮水过多,会通过水平衡调节即时排出,不会造成组织水肿,D错误。
故选D。
13. 玉米胚芽鞘在单侧蓝光的照射下会出现向光弯曲生长的现象,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单侧蓝光照射引起玉米胚芽鞘向光弯曲的原因,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单侧蓝光可能使生长素在尖端发生横向运输,导致胚芽鞘向光弯曲
B. 单侧蓝光可能诱导向光侧产生某种促进胚芽鞘细胞生长的化学物质
C. 云母片能阻断单侧蓝光刺激下尖端产生的某种影响向尖端以下传递
D. 该实验可证明单侧蓝光照射下胚芽鞘的弯曲生长与生长素的作用无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甲组作为对照,甲、乙实验结果说明单层蓝光照射引起向光弯曲;结合丙组可知蓝光照射引起的弯曲不是横向运输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的结果,丁组横向插入云母片并照射蓝光后不发生弯曲,说明蓝光引起的弯曲与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纵向运输有关。
【详解】A、丙组阻断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依然发生弯曲生长,说明单侧蓝光不是通过使生长素在尖端发生横向运输,导致胚芽鞘向光弯曲的,A错误;
B、若单侧蓝光能诱导向光侧产生某种促进胚芽鞘细胞生长的化学物质,则会引起胚芽鞘背光弯曲,B错误;
C、云母片能阻断单侧蓝光刺激下尖端产生的某种影响向尖端以下传递,进而抑制了向光弯曲的产生,C正确;
D、该实验无法证明单侧蓝光照射下胚芽鞘的弯曲生长与生长素的作用无关,只能说明单侧蓝光引起的弯曲与产生的某种物质的纵向转运有关,D错误。
故选C。
【点睛】
14. 下列关于温度对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年轮是由于不同季节的温度不同引起植物细胞分裂快慢和细胞体积大小不同而产生的
B. 光作为一种信号,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植物分布的地域性也由光照决定
C. 温度可以通过影响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结果等生命活动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
D. 重力可以调节植物的生长方向,植物的根、茎中具有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植物生命活动除受植物激素的调节外,光、温度、重力等环境因素也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温度可以通过影响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结果和叶的衰老、脱落等生命活动,从而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的根、茎中具有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可以将重力信号转换成运输生长素的信号,造成生长素分布的不均衡,从而调节植物的生长方向。
【详解】A、年轮是由于不同季节的温度不同引起植物细胞分裂快慢和细胞体积大小不同而产生的。在春夏季细胞分裂快,细胞体积大,在树干上形成颜色较浅的带;在秋冬季细胞分裂慢,细胞体积小,树干上形成颜色较深的带,A正确;
B、光作为一种信号,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植物分布的地域性很大程度是由温度决定的,B错误;
C、温度可以通过影响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结果和叶的衰老、脱落等生命活动,从而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C正确;
D、植物的根、茎中具有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可以将重力信号转换成运输生长素的信号,造成生长素分布的不均衡,从而调节植物的生长方向,D正确。
故选B。
15. 下列关于激素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A. 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B. 激素是信息分子
C. 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
D. 激素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靶器官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激素是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并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生命活动,故C错误。A B D都是激素作用的特点本题选C。
考点:激素作用的特点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难度不大,只要记住相关知识点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16. 种群的特征不包括
A. 种群密度 B. 出生率和死亡率 C. 迁入率和迁出率 D. 初生演替
【答案】D
【解析】
【分析】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详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不符合题意;
BC、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都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B、C项不符合题意;
D、初生演替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不属于种群的特征,D符合题意。
故选D。
17. 下列生理活动具有单向性的有几项
①生长素在胚芽鞘的极性运输
②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水分子的运输
③膝跳反射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④活细胞中ATP与ADP间的转化
⑤草原生态系统中狼和兔子间的信息传递
⑥神经细胞间兴奋的传递
⑦肝细胞内葡萄糖和糖原的转化
⑧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转换
A. 两项 B. 三项 C. 四项 D. 五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长素的运输: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向形态学下端,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在单侧光、重力以及离心力的作用下还可以横向运输。但是其运输方向只能是单向的。
【详解】①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①正确;
②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的扩散是双向的,只不过是出的水比进的多,②错误;
③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③正确;
④ATP是直接能源物质,活细胞内ATP与ADP的转化是双向的,时刻进行,④错误;
⑤草原生态系统中狼和兔子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⑤错误;
⑥神经细胞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⑥正确;
⑦血糖浓度偏高时,机体通过调节可使葡萄糖合成肝糖原,血糖浓度偏低时,肝糖原又会水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中,⑦错误;
⑧C元素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利用,故在两者间的转换是双向的,⑧错误。
共三项正确。
故选B。
【点睛】
18. 科研小组对甲、乙两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Nt+1/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已知t3=2t1,据图可知( )
A. 乙种群呈周期性波动 B. t1至t2,乙种群数量下降
C. 甲种群呈S形增长 D. t3时刻,甲乙两种群数量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种群数量特征间的相互关系: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数量越多.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②对一个自然种群来说,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③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是作为预测一个种群的种群数量的决定因素。⑤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⑥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
【详解】A、Nt+1/Nt=λ,由于乙种群的λ一直在变动,所以不能判断乙种群的数量呈周期性波动,A错误;
B、t1至t2,乙种群λ<1,种群数量不断下降,B正确;
C、甲种群在0-t1之间λ<1,种群数量不断下降,故甲种群不呈S形增长,C错误;
D、由于甲和乙种群的初始数量未知,所以t3时刻,甲乙两种群数量无法比较,D错误。
故选B。
19. 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群落中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每种生物都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四大家鱼混养是生态位原理的应用
B. 生态位分化能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 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可能出现重叠的现象
D. 觅食环境一样的两种鸟生态位就完全一样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2、研究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3、研究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4、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调进化的结果。
5、鳙鱼、鲢鱼、草鱼和青鱼通常称为“四大家鱼”。鲢鱼在水域的上层活动,吃绿藻等浮游植物;鳙鱼栖息在水域的中上层,吃原生动物、水蚤等浮游动物;草鱼生活在水域的中下层,以水草为食物;青鱼栖息在水域的底层,吃螺蛳、蚬和蚌等软体动物。
【详解】A、由分析可知:四大家鱼的食性、栖息环境不同(即:不同鱼类种群的生态位不同),有利于充分利用水域环境资源,A正确;
B、种群的生态位不同,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提高群落结构的复杂度,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正确;
C、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可能出现重叠的现象,即不同物种都使用同一资源,C正确;
D、觅食生境一样的两种鸟生态位不一定完全相同,因为生态位包括多项内容,物种种类,物种在种群中的位置,占用资源以及种间关系都会导致生态位不同,D错误。
故选D。
20. 经调查,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下表。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时间
第1年
第4年
第15年
第25年
第40年
植物种类数
28
30
30
56
76
A. 40年间,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
B. 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
C. 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D. 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详解】A、从表格中得出该弃耕农田刚开始就有草本植物28种,之后物种种类越来越多,多样性增加,A正确;
B、由于该演替是在弃耕农田发生的,演替过程中,土壤条件未变化,且原有的物种仍然得到保留,所以属于次生演替而非初生演替,B错误;
C、由于植物种类在增加,群落结构复杂化,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C正确;
D、在次生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均发生了改变,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水平结构与阳光、水、等生态因素密切相关,D正确。
故选B。
21. 以下措施中,能有效控制实验误差的是( )
A. 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先开展预实验
B. 调查人群中红绿色盲的发病率时在多个患者家系中调查
C. 调查某种植物种群密度时,随机选取多个样方计数并求平均值
D.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每天同一时间抽样检测
【答案】C
【解析】
【详解】A、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为避免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实验之前需进行预实验,因此开展预实验,不能有效控制实验误差,A错误;
B、调查人群中红绿色盲的发病率时,要在群体中随机抽样调查,并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B错误;
C、调查某种植物种群密度时,随机选取多个样方计数并求平均值,能有效控制实验误差,C正确;
D、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每天同一时间抽样检测,其目的是避免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不能有效控制实验误差,D错误。
故选C。
二、选择题
22. 研究发现,活化T细胞表面的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与细胞表面的PD—L1(程序性死亡配体1)结合,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PD—L1可存在于种正常细胞表面,肿瘤细胞可通过过量表达PD—L1来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实现免疫逃逸,其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肿瘤细胞能够实现免疫逃逸说明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功能遭到破坏
B. 活化T细胞表面的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
C. 使用PD—1抗体或PD—L1抗体可以阻断PD—1与PD—L1的结合,从而使T细胞有效对付肿瘤细胞
D. 过度阻断PD—1与PD—L1的结合可能会引起过强的免疫反应
【答案】BCD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和题图可知,正常情况下,PD—L1可存在于种正常细胞表面,活化T细胞表面的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与细胞表面的PD—L1(程序性死亡配体1)结合,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而活化T细胞表面的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触发免疫反应,引起肿瘤细胞的裂解死亡;若肿瘤细胞过量表达PD—L1,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通过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特异性结合,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实现免疫逃逸。
免疫系统的功能:①免疫保护(抗感染):机体防御病原体的侵害。该功能过强即为过敏,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缺陷,临床多表现为反复感染。②免疫监视:机体发现并处理异常细胞(癌细胞)。该功能弱,易患癌症。③免疫自稳(维持自身稳定):机体清除损伤、衰老、死亡的细胞,以维持体内生理平衡。该机能过强,会清除正常细胞,如带状疱疹、红斑狼疮、荨麻疹。
【详解】A、肿瘤细胞能够实现免疫逃逸,说明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遭到破坏,A错误;
B、根据题图可知,活化T细胞表面的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B正确;
C、癌细胞可通过过量表达 PD-L1来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而PD-1抗体会与活化的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PD-Ll 抗体会与正常细胞表面的PD-L1结合,两者均会导致PD-1与PD-Ll无法结合,当产生癌细胞时,T细胞将无法“认清”对方,从而会触发免疫反应,则会增强T细胞对癌细胞的识别,从而使T细胞有效对付肿瘤细胞,C正确;
D、过度阻断 PD—1与PD—L1的结合,会导致T细胞无法识别正常细胞,从而“敌我不分”引起过强的免疫反应,D正确。
故选BCD。
【点睛】本题以提供新信息作为真实情景,着重考查了人体免疫调节的有关知识,考生要能够从题干和题图中获取解题的有效信息,理解并掌握人体免疫调节的有关知识,进行科学思维,准确推理判断各个选项。
23. 如图表示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其中 b、c、d 表示三种不同的神经元。对该图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若完成的活动为膝跳反射(已知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为二元反射弧),则图中不应出现 c 神经元
B. 在完整的反射弧进行反射活动时,兴奋的传导方向为 d→c→b
C. 图中所示的反射弧结构完整
D. 如果结构 c 接受适宜的电刺激后,则结构 b 和 d 上均有电位变化
【答案】CD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和图示:图中虚线圈起来的部分为神经中枢,b是传出神经元,c为中间神经元,d是传入神经元。由b参与构成的传出神经能够将指令信息传输到相应的效应器;由d参与构成的传入神经能够将接受到的信息传递到神经中枢。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
【详解】A、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由两个神经元(传入神经元与传出神经元)组成,若完成的活动为膝跳反射,则图中不应出现c所示的中间神经元,A正确;
B、兴奋在突触间只能由突触前膜传至突触后膜,据此分析图示可推知:在完整的反射弧进行反射活动时,兴奋的传导方向为d→c→b,B正确;
C、反射弧的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图中只呈现出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因此缺乏反射弧结构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C错误;
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结构c接受适宜的电刺激后,产生的兴奋能够传到结构b,但不能传到结构d,因此结构b上有电位变化、d上没有电位变化,D错误。
故选CD。
24. 研究人员用红光和红外光依次照射的方法,对一批莴苣种子进行处理,然后置于暗处。一段时间后,这些莴苣种子的发芽情况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组别
光照射处理方式
发芽情况
A组
无光照
不发芽
B组
红光
发芽
C组
红光→红外光
不发芽
D组
红光→红外光→红光
发芽
E组
红光→红外光→红光→红外光
不发芽
A. 本实验中的A组为对照组
B. 红光促进莴苣种子发芽,红外光抑制种子发芽
C. 若将E组处理后置于自然光下,而不是黑暗条件,莴苣种子不会发芽
D. 光诱导莴苣种子发芽过程中,光敏色素参与信息传递,进而影响基因的表达
【答案】ABD
【解析】
【分析】由上述实验结果对比分析,红光照射下莴苣种子发芽,红外光照射后不发芽,红外光照射后再到红光下照射会发芽,故可得出结论:红光促进莴苣种子发芽,红外光照射下莴苣种子不发芽。
【详解】A、分析表格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为红光和红外光依次照射,故A组为对照组,A正确;
B、结合分析可知:红光照射下莴苣种子发芽,红外光照射后不发芽,红外光照射后再到红光下照射会发芽,故可得出结论:红光促进莴苣种子发芽,红外光照射抑制种子发芽,B正确;
C、由于自然光包含红光和红外光,莴苣种子对红光更敏感,因此在自然光照射下莴苣会发芽,C错误;
D、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故光诱导莴苣种子发芽过程中,光敏色素参与信息传递,进而影响基因的表达,D正确。
故选ABD。
25.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气候、食物、天敌和传染病都将影响到大熊猫的种群密度
B. 在弃耕农田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有所增加
C. 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要高于森林生态系统
D. 与北极苔原相比,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答案】AB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部分内容:
1、生态系统的成分:由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 。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详解】A、气候、食物、天敌和传染病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密度,A正确;
B、在弃耕农田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有所增加,B正确;
C、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要低于森林生态系统,C错误;
D、与北极苔原相比,热带雨林的物种丰富度高,其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较强,D错误。
故选AB。
三、填空题
26. 如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实用性月考(一)生物试题含解析,共4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实用性月考(一)生物试题含答案,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