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上海市高桥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上海市高桥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按要求填空, 按要求选择,样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桥中学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检测
科目:语文
(时间150分满分150分)
一积累运用(10分)
1. 按要求填空。
(1)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十二章)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______。(杜牧《______》)
(3)《蜀道难》中运用夸张的手法,通过两种动物难以逾越表现蜀道之高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士不可以不弘毅 ②.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③. 阿房宫赋 ④.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⑤. 猿猱欲度愁攀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及文学常识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毅”“赋”“猱”“度”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2. 按要求选择。
(1)在运动会的动员大会上,班长强调大家一定要团结一致。下列句子与其意相符的一项是( )。
A.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B.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C.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D. 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勒庞认为:群体只有低下的推理能力,但却有高超的想象能力,并易受神奇事物的感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新的交流手段和大众媒体还使一些新的更大规模的群体出现。
①所以,影响和动员群众的手段主要有三种:一是断言,二是重复,三是传染。
②所以真正理性的东西并不能吸引群众,高深的观念往往要经过一番生动、形象的改造,才能为群众所接受。
③做出简洁有力的断言,不理任何推理和证据,是让某种观念进入群众头脑最可靠的办法。
④而且要不断地、尽可能措辞不变地重复这些断言,并使其传染开去,这样就形成某些流行意见,或者说形成一种支配性的與论。
A. ②①④③ B. ②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③④②①
【答案】(1)C (2)B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原句重在强调团结一致。
A. 句子的意思是轻易得到的许诺总是缺少信用,把事情看得太简单,做起来一定有很多困难。句子和强调团结一致无关;
B. 句子的意思是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句子和强调团结一致无关;
C. 句子的意思是大鹏冲天飞翔,靠的不是一根羽毛的轻盈;骏马急速奔跑,靠的也不是一只脚的力量。句子强调了大鹏的飞翔靠的是全部的羽毛,骏马的飞驰靠的是四只脚,这是团结的力量,和强调大家一定要团结一致句意相符;
D. 句子的意思是在重大节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节稍有出入则是可以的。强调作为有君子人格的人,他应当顾全大局,而不必执着于细节句子。和强调团结一致无关。
故选C。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依据前文“群体只有低下的推理能力,但却有高超的想象能力,并易受神奇事物的感动”中“群体只有低下的推理能力”可知,“所以真正理性的东西并不能吸引鲜众,高深的观念往往要经过一番生动、形象的改造,才能为群众所接受”,②句放在前面,与前文构成因果关系;
①句“所以,影响和动员群众手段主要有三种:一是断言,二是重复,三是传染”是对前文的总结,由“高深的观念往往要经过一番生动、形象的改造,才能为群众所接受”可得出;
①③中均提及“断言”,③是对“断言”这一手段的解释,应放在①之后;
④句中“而且”为关联词语,意思是表示并列互相补充或递进前文应有内容,故应放在最后。
正确的排列顺序为:②①③④。
故选B。
二 阅读(70分)
(一)(16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庙会的季节性特征,主要是指庙会的时间界限非常鲜明。庙会一般集中在春季,农历正、二、三月最多,尤其是正月庙会最为繁密。这是由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特点所决定的,因为春耕季节在整个农业生产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北方农村的耕作以春天为始居多,庙会就自然成为耕作的准备。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因素使带有神秘色彩的庙会祭祀活动在春天繁盛,人们的愿望和担忧等心理因素,在庙会中化为具体的形式。庙会在初一和十五前后为最多,最长的如淮阳人祖庙会,从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为期长达一个月。较短的只有一天,一般的庙会在三天左右。另外,庙会的日期还以著名历史人物、传说人物的生日、忌日为高潮。一般来说,夏收、秋收季节没有庙会,即使有,也只是小型的一天就结束的“小满会”之类的庙会。这种季节性体现出庙会与农耕联系的特点。
(摘编自高有鹏《狂欢季节——庙会中的信仰与生活》)
材料二:
(资料来源于张萍《明清陕西庙会市场研究》)
【注】(注)以上统计为清末民初澄城县一年中61个村镇举办的198天的定期庙会统计。
材料三:
①庙会中使用的各种服装、道具等象征物品反映的对“官方符号系统”的嘲弄,是庙会狂欢精神的一大表现。这种借神灵之力以反传统的做法,在城隍庙会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在城隍出巡的队伍行列中,往往开始都是銮驾仪仗、三班六房的书吏衙役,然后才是各种杂耍舞队。前面有铜锣开道,扮演者高举“回避”“肃静”大牌,还有旌旗伞盖,完全模仿现实中地方官员的排场。在福建的神道出巡活动中,如果省城隍路遇瘟部尚书,城隍的神位要停在路边,尚书的神位则在路中央,代表城隍的香头要趋前三叩,表示接驾来迟,罪该万死,请求恕罪。代表尚书的香头则挺胸凸肚,抚慰告诫一番。这种做法突破了传统的等级限制,人们扮演着现实生活中距离极为遥远的角色;另一方面又体现出他们不能超越或反抗这种“官方符号系统”,而只是在“应用”,并不是在摧毁。正如克劳克所说,这些东西“有时允许被用来对文化的既定秩序进行挑战,但通常其结果则是维护这一既定秩序”。
②来自原始宗教的庙会的狂欢精神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后,经历了世俗化或从“娱神”到“娱人”的变化,在这一变化中,庙会狂欢的调节器作用十分明显:远古社会宰牲以谢神,变成庙会游神期间的大吃大喝,满足久违了的食欲需要;原始的歌舞仪式和群众狂欢,变成后代的各种集体娱乐形式,以满足压抑已久的声色本能;伦理道德对男女、服饰、举止、交往的诸多限制,也在宗教信仰的借口下被冲破……可以说,在文明社会的大背景下,理性活动,特别是被扭曲了的理性活动,需要非理性的活动加以调节,非理性的形式中可以潜涵着一种理性的目的。如果辩证地看,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理性”约束其实很大程度上倒是非理性的,甚至是非“人性”的:而表现形式上的非理性行为倒有很大的理性意义。
(摘自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
材料四:
①巴赫金从人本视角出发,认为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生活于两个世界:一个正统、官方,人们必须谨守规则、礼教与秩序:另一个世界则是狂欢节,人们在这里摆脱了世俗的等级、特权,脱离宗教与教会,可以回到自我本身,从狂欢节中获得纯粹的快乐体验。巴赫金认为:“节庆性成为民众暂时进入全民共享、自由、平等和富足的乌托邦王国的第二种生活形式”。
②草莓音乐节作为以音乐为载体的现代节庆,构筑了一个广场式的空间,人们回归到大自然和人本身,充分解放身心,并伴有诙谐、狂欢的笑,这种全民的“笑”是全民的(全民性是狂欢节的本质)、包罗万象的,既是欢乐、兴奋的又是讥笑的,既肯定又否定。
③2018年上海草莓音乐节举办地为上海滩运动公社,大型旷野给舞台搭建与设计提供了很大自由,主办方分不同音乐风格设立了“草莓舞台”、“爱舞台”、“SUPERDRY M DSK舞台”、“星球大战MSE舞台”和“YOUNG BLOOD舞台”等,且舞台之间并无遮挡物,为观众的自由流动提供充分物理空间。观众可以移动到不同风格的舞台欣赏到民谣、摇滚、说唱、流行等不同音乐形式。
④面对快速城市化与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现状,社会价值观倡导理性思维、追求利益最大化,人的主体性丧失,从而导致异化。草莓音乐节将城市青年从工业化的钢筋水泥之中解放出来,告别生活的压力,在远离城市的郊野亲近绿地、天空,追求本真的快乐,参与者们大声欢笑、尽情游戏。如今的草莓音乐节参与者们有着与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参与者们相似的行径,户外音乐节多举行于郊野公园,下过雨的草地泥泞不堪,参与者们却很乐于在泥地里互相打闹、跳跃甚至翻滚,人们仿佛回到了孩童时代,通过身体的解放回归自然与本真,人们追求着日常生活中难以寻觅的自在与释放。18年草莓音乐节的尾声下起了瓢泼大雨,当窦靖童在雨中娓娓地吟唱着《May rain》并走向舞台边缘和观众一起淋雨时,观众的情绪达到高潮,人群中爆发出欢呼声,大雨未曾浇灭人们的热情,反而以反理性的方式给人们以情感爆发的出口。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摘编自廖宜凌《空间符号消费:互动与狂欢的可能》)
3. 材料三中加点的“应用”一词的含义是______。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测,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末陕西澄城8至11月庙会频率较低,可知我国北方农村在这几个月份多进行秋收等农耕活动。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B. 清末民初澄城县2月至4月高频率地举办庙会,反映了农业社会人们一直以来的对于耕种的祈愿和担忧。
C. 经历了世俗化的转变后,庙会狂欢冲破文明社会的各种限制,足见其非理性。
D. 城隍出巡的队伍行列完全模仿现实中地方官员的排场,是庙会活动对现实“官方符号系统”讽刺的一种表现。
5. 下列对材料中有关“狂欢”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狂欢节的本质是全民性地追求日常生活以外的自在与释放。
B. 庙会的狂欢精神是指使用象征物品对“官方符号系统”进行嘲弄。
C. 巴赫金认为,狂欢可以使人回到自身,摆脱世俗等级,拥有第二种生活。
D. 中国传统的非理性狂欢中拥有很大的理性意义。
6. 材料四第③段划线句详细描述了音乐节的不同舞台,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罗列草莓音乐节舞台名字和空间样态,展现了音乐节的舞台身处自然之中。
B. 依据音乐风格命名,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等特点,使得音乐节更加有趣,有吸引力。
C. 与上文音乐节构筑空间使人回归自然和人本身,解放身心相呼应。
D. 为下文音乐节以反理性的方式给人们以情感爆发的出口作铺垫。
7. 除了音乐节,当今社会还有哪些活动具有庙会式的狂欢精神?请举一例,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这一活动的狂欢行为。
【答案】3. 人们在庙会中维护和实践传统秩序和等级限制 4. C 5. A 6. B
7. 现象举例:双十一购物节等具有庙会式的狂欢精神。
具体分析:
①双十一购物节是一场全民线上消费狂欢,消费者在直播间、折扣、满减的诱惑下抢购拼单,一夜全民消费几十亿。
②从形式上来说,购物节狂欢是非理性的,是现代高强度社会环境下,消费者对生活焦虑和经济压力的宣泄。其中或许也暗含着理性的目的,即从貌似可操控的“下单即省钱”中重拾现代社会失去的生活确定感和控制感。
③但某种程度上,情绪宣泄主导下对省钱的追求,又会落入消费主义的陷阱,变成对既定秩序的维护。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词语含义的能力。
结合前文“另一方面又体现出他们不能超越或反抗这种‘官方符号系统’”,而只是在‘应用’”可知“应用”有实践的意思。
由“正如克劳克所说,这些东西‘有时允许被用来对文化的既定秩序进行挑战,但通常其结果则是维护这一既定秩序’”可知“应用”指人们在庙会中维护传统秩序和等级限制。
所以合起来“应用”指人们在庙会中维护和实践传统秩序和等级限制。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庙会狂欢冲破文明社会的各种限制,足见其非理性”说法有误。材料三中说的是“庙会狂欢的调节器作用十分明显”“在文明社会的大背景下,理性活动,特别是被扭曲了的理性活动,需要非理性的活动加以调节,非理性的形式中可能潜涵着一种理性的目的”,只是“调节”,并非“冲破……限制”。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念的能力。
B.“庙会的狂欢精神是指使用象征物品对‘官方符号系统’进行嘲弄”说法错误。材料三中说的是“庙会中使用的各种服装、道具等象征物品反映的对‘官方符号系统’的嘲弄,是庙会狂欢精神的一大表现”,所以“在庙会中使用象征物品对‘官方符号系统’进行嘲弄”只是“庙会狂欢精神的一大表现”。选项以偏概全。
C.“巴赫金认为,狂欢可以使人……拥有第二种生活”说法有误,原文为“巴赫金认为:‘节庆性成为民众暂时进入全民共享、自由、平等和富足的乌托邦王国的第二种生活形式’”,是暂时进入第二种生活形式,不是“拥有第二种生活”。
D.“中国传统的非理性狂欢中拥有很大的理性意义”说法错误,材料三最后一段“如果辩证地看,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理性’约束其实很大程度上倒可能是非理性的,甚至是非‘人性’的,而表现形式上的非理性行为倒有可能有很大的理性意义”,原文说的是“有可能有很大的理性意义”,选项过于绝对。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
B.“使得音乐节更加有趣,有吸引力”错误。结合“观众可以移动到不同风格的舞台欣赏到民谣、摇滚、说唱、流行等不同音乐形式”分析可知,草莓音乐节舞台使得参加音乐节的人群可以在平等开放的空间中进行交往和对话。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从文中来看,材料三中说“在这一变化中,庙会狂欢的调节器作用十分明显……在文明社会的大背景下,理性活动,特别是被扭曲了的理性活动,需要非理性的活动加以调节,非理性的形式中可以潜涵着一种理性的目的”“如果辩证地看,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理性’约束其实很大程度上倒可能是非理性的,甚至是非‘人性’的,而表现形式上的非理性行为倒有可能有很大的理性意义”,由此可知,庙会式狂欢精神是纵欲的、粗放的、显示人的自然本性的行为方式,它颠覆了人们日常的生活态度、理念等,同时它又具有调节器的作用,其目的是理性的。
明确了“庙会式狂欢精神”之后,再联系现实生活中有哪些活动具有这些特点,如双十一、狂欢节、足球赛、篮球赛、选秀节目等。最后要结合庙会式狂欢的特点分析这些活动,分析出这些活动中的“狂欢”和“调节”,非理性的形式和理性的目的。
如“双十一”购物节,人们疯狂购物,甚至透支消费,颠覆了传统“精打细算过日子”的消费理念。它又是调节器:较多的购物折扣,释放了平日被压抑的购物欲,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物质需求。如当下,不少人热衷于“抖音”等短视频社交软件,这就具有狂欢精神:各种人、各种视频、各种评价充斥其间,似乎充满了非理性的“狂欢”;背后却潜涵着追求个性、自由、平等的理性目的。
只要言之成理,契合材料内容即可。
(二)(15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棵树能站多久?
耿立
①平原深处上的木镇,没有人能说清树能站多久。
②在我家的老院,空闲地随意地栽种着各式样的树,花椒、榆树,槐树,椿树,枣树、梨树、杏树,这些树每个季节早晚都不一样,有脾性有语言,父母能听得懂,这些树是父母生命的一部分,父母对树有敬畏也有宠爱。
③母亲说一九四二年的大旱来临的时候,人们还没感觉,老鼠就从房屋的缝隙,从地边,从树上下来,他们成群结队,义无返顾地逃,随着老鼠出逃的人活了下来,后来想逃的也没有力气逃了,几千里的大旱,河南山东饿死上千万的人。
④那些年,树没有逃,树往哪逃呢?那些树还在老地方顽强地站着,在院子里,在村头。
⑤树不抛弃它立根的土地,人们回来了,但有些人没有回来,回来的是一把骨殖,埋在这片土地里,旁边栽种一棵树,那灵魂就开始在树下生活。
⑥我知道父亲有一个遗传爷爷的习惯,好背靠树干剔牙,刚吃过饭,还要喝碗水喘口气。
⑦“树枝是树扎在天上的根吧!”
⑧冷不丁父亲说出了这没头没尾的话,我们看不见树扎在泥下的根,但看到越过房檐的树枝,是啊,树是有两部分组成,那些地下的躲藏在土里的根,那些划拉在空白中的枝梢。我们猜想地下的根,他们呼吸地气,采集养分,我有时胡乱想,树根该是木镇最敏感的神经吧,她把细部把触角伸到泥土的深处,他们最理解泥土,他们抱着泥土。有时泥土累了,他们挠泥土的咯吱窝,直到泥土咯咯笑出声,笑的抽筋,父亲说那是惊蛰了。父亲的手也像皴皮斑驳的树根,他也在泥土里摸索,这手指也吸收泥土里的养分,什么时候,手指不能接受泥土的养分,那人也该成了泥土的养分,回归到泥土里。
⑨但我们能知道多少树的秘密,在我们不知道的夜里,树躲藏在我们的察觉之外,那时候的树是什么模样?即使高过房檐的树枝,我们知道多少呢?有些事是神秘的,树也是如此,长成一棵树不易,就如我家老院里的杏树,邻居家盖房打夯,虽然离我家的老院还有几十米的距离,隔着几家的屋檐,几处土墙,但没多少时间,那花也开晚了,果也挂少了,你说奇怪不?第二年还是如此,惊蛰三天了,这棵杏树,才迟迟疑疑地打点了花苞,勉强地露出了笑,像春天也蹒蹒跚珊迟迟疑疑,不想亲近木镇了。连续几年那棵老杏,都是高踞在我家的老院,不再繁花似锦,只几朵素素的花,像一个个翘凸的嘴唇,但说的什么我没听懂。
⑩父亲是听懂了,父亲说这树被惊吓了,得几年才缓劲过来,是的,在我们看不见的地带,树有树的生存的方式。早春,木镇的树大都还没长出叶子,要不了几天,几场东南风一吹,那在屋角的树,原先还半死不活的树枝头上,就像一下长出了角,有红的,有绿的,好像要斗牛场上的牛的犄角。其实木镇的人看到那树枝,就说:发青了。那代表春天来了,对杏树也说:发青了,他们言简意赅,一针见血,他们不像诗人说春意在闹,这是完全不同的对春天的看法。
⑪有的树,是被人砍下死去的,那是木匠相中了或者有人想拿树来换钱了,确实很多的树不是它想活多久就活多久的,有一年,就是春分那天,一个响雷,把我家老院的杏树劈开了一半,父亲以为这棵老杏要死呢,谁知第二年的惊蛰夜里,没有炸雷,没有鸡叫,只是我家的狗突然汪汪对着父亲睡的屋子狂吠,父亲打开房门,吃了一惊,满满的星光下,那枝头的杏花像商量好了,一下子都张开了小嘴,是他们一起对着屋门喊父亲了么,小嘴吹出:唔……唔……。兴许那时父亲睡的沉,父亲没听到,那狗子看不下去了,就狂吠,父亲看到杏花开了,用手抚摸一下还剩半拉身子的老杏,回到屋里对我说:咱家的老杏没死。
⑫我感到我的枕上有泪,不知是父亲的还是我的。
⑬但木镇的树有时也会老死的,树在那里站着站着,有时候就空了,谁要踢上一脚,那树干就轰然仆地,是啊,树老会死,但父亲说木镇的树很少能老死,像人一辈子经历七灾八难,能活成个老头可不容易。
⑭后来,我在填写履历时,在亲戚社会关系一栏,真想填上老杏,年龄:八十,户口住址:木镇:党派:无:与本人关系:老杏比我高一个辈分,是我的父辈。
(选文有删改)
8. 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请赏析其妙处。
9. 第⑩段段末写出了木镇人与诗人对春天的看法不同,试分析其用意。
10. 文章最后一段很有特色,请联系全文进行赏析。
11. 联系全文,概括“树”的象征含义。
【答案】8.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树与泥土的依存关系,将树的敏感、活泼和泥土的宽厚、无私表现出来了,更形象地写出了惊蛰时节的特点,万物复苏萌动,树木生长,大地充满活力。也为下文进一步写树与土地的关系埋下了伏笔。
9. 木镇人对于春天的看法是“发青了”,看到的是春天到来时最细微的色彩和变化,是直观的、率真的,更是质朴的;诗人对春天的看法是运用了拟人手法的一个“闹”字,是更重主观感受的,是审美的,也是有距离的。作者的用意在于表达自己对乡人的淳朴、本真的喜爱和赞美,更呼应了第⑩段开头的内容,父亲是听懂了树的话,乡人们才是真正懂得春天的人。
10. 文章最后一段用填写履历的方式(或运用比喻)将老杏树作为父辈填入自己的履历表,既是对上文刻画老杏树的概括,写出了老杏树的默默坚守、顽强不屈、庇护陪伴家人,俨然就是父辈的形象。更是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老杏树的赞美和深沉的爱。这样的结尾新颖别致,令读者回味无穷。
11. “树”是扎根于土地上的父辈们的象征,他象征着父辈们身上的优秀品质。首先是历经磨难,依旧顽强不屈的精神的象征;其次是扎根乡土、守护乡土,宽厚善良的精神品质的象征;再次是亲近自然、理解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精神品质的象征。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准确把握题干要求,如本题“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请赏析其妙处”;然后快速浏览文章内容,将划线句子放在原文语境赏析。作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比拟手法的基本知识和比拟手法的表达效果,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往往可以让描绘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感情色彩浓厚。 “有时泥土累了,他们挠泥土的咯吱窝,直到泥土咯咯笑出声,笑的抽筋,父亲说那是惊蛰了。”本句将泥土和树拟人化,“挠泥土的咯吱窝”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树与泥土的亲密、依存关系;“直到泥土咯咯笑出声”将树的敏感、活泼表现出来了;泥土放任树的“胡闹”给自己挠痒痒,也体现了泥土的宽厚和无私;“笑的抽筋,父亲说那是惊蛰了”更形象地写出了惊蛰时节的特点,万物复苏萌动,树木生长,大地充满活力。也为下文进一步写树与土地的关系埋下了伏笔。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把握作者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准确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回归文本,锁定答题区域,进而分析。作答本题的关键是从内容上把握木镇人与诗人对春天看法的不同处,突出文章的主旨。答题时,审题一定要清楚,首先写出木镇人对春天的看法,即“木镇人对于春天的看法是‘发青了’,看到的是春天到来时最细微的色彩和变化,是直观的、率真的,更是质朴的”;再分析诗人对春天的看法,即“诗人对春天的看法是运用了拟人手法的一个“闹”字,是更重主观感受的,是审美的,也是有距离的”;再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对比发现两者不同,并且注意理清第十段的段落作用,即“作者的用意在于表达自己对乡人的淳朴、本真的喜爱和赞美,更呼应了第⑩段开头的内容,父亲是听懂了树的话,乡人们才是真正懂得春天的人。”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文章最后一段很有特色,请联系全文进行赏析”;然后仔细阅读最后一段,从内容、修辞、结构和表达效果等方面来思考作答。作答本题的关键是立足文本,做到段不离篇,整体把握。文章最后一段用填写履历的方式,将老杏树比喻为父辈填入自己的履历表,这既是对上文刻画老杏树的概括,更是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老杏树的赞美和深沉的爱;本段中“年龄:八十”写出了老杏树的默默坚守、顽强不屈、长久地庇护陪伴家人,俨然就是父辈的形象;这样的结尾新颖别致,令读者回味无穷。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象征意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通读全文,概括文中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作答本题关键是了解象征手法的基本知识,即“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作答时,整体把握文本,做到答题的全面性,答案的准确性。文中③④⑤节写到树经历了大旱的灾难,依旧顽强不屈的站立着,竭尽全力,守护自己的乡土,不抛弃自己扎根的土地,就像扎根在土地上的父辈们;⑨⑩⑪节提到“老院里的杏树”因为隔壁邻居盖房打夯被“惊吓到了”,所以迟迟不开花,结很少的果实等,说明树也有自己的生存方式,人不该破坏树的生长规律和生活方式,应该尊重它们的本性,与树木和谐共生。
【点睛】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作用题常考题型有词语作用、句子作用、段落作用。出现较多的为句子段落的作用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标题的作用。
1.词语在文中的作用从三方面来说:
其一是在文章内容上的作用:其二在文章构思上的作用:其三在艺术效果上的作用:
2.句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从两个方面来说:
内容+结构
(1)内容:本段内容+主旨/情感/写作意图+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2)结构作用:
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交代全文的主要内容,点明主题,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环境描写(交代+渲染+烘托+推动+铺垫)、照应标题、点明线索
中间:领起下文、总结上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补充交代、伏笔铺垫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主旨,升华主题、深化主题,首尾呼应(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严谨,委婉含蓄、意味深长,留白,补充前文、辅助表达。
3.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季节等)、渲染气氛(氛围)、烘托人物的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形成对比,突出主旨、引出下文。
4.人物描写的作用:
肖像 (刻画了......的人物形象)
语言 (表现了.......人物心情)
动作 (反衬)
心理 (为下文......做铺垫 )
(三)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2. 以下对这两首诗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边塞诗 B. 古体诗 C. 七绝 D. 每首诗都有三个韵脚
13. 以下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其一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
B. 其一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C. 其五“日色昏”指天色已晚,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交代了战争的具体时间。
D. 其五“红旗半卷”通过明丽的色彩展现了战士强劲凌厉、奋勇挺进的画面。
14. 作者在表达征人情感及描写战争方面都善用曲笔,请结合两首诗的划线句具体分析。
【答案】12. B 13. C
14.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间接抒情。远处传来的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诗人运用曲笔,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自己思念亲人、怀乡恋土的感情。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侧面烘托,出征时声势凌厉、迅猛无比的后续军队正要上战场,却还未来得及与敌军交手,便已在半路获得捷报,避开正面描写战争,运用曲笔,从侧面烘托出前线战斗的迅速与战果辉煌。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诗歌文化常识的能力。
A.诗歌内容都是写边塞征战,属于边塞诗,正确。
B.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而这两首字数、句数固定,均有押韵,不属于古体诗。
C.两首诗均为四句,每句为七字,是七言绝句,正确。
D.其一有“楼”“秋”“愁”三个韵脚;其五有“昏”“门”“浑”三个韵脚。正确。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能力。
C.“其五‘日色昏’指天色已晚”错误,“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人抒情与描写手法的能力。
其一中,“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一句间接抒情,久戍不归的征人正“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诗人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乡恋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使全诗更富有意蕴,使用的是间接抒情的方式。
其五中,“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是侧面烘托。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军队展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作者不直接描写战争场面,而是选取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
(四)(20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玄字幼度。少颖悟,与从兄朗俱为叔父安所器重。安尝戒约子侄,因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安悦。及长,有经国才略,屡辟不起。后与王珣俱被桓温辟为掾,并礼重之。于时苻坚强盛,边境数被侵寇,朝廷求文武良将可以镇御北方者,安乃以玄应举。中书郎郗超虽素与玄不善,闻而叹之,曰:“安违众举亲,明也。玄必不负举,才也。”
②时苻坚遣军围襄阳,车骑将军桓冲御之。诏玄发三州人丁,遣彭城内史何谦游军淮泗,以为形援。襄阳既没,坚将彭超攻龙骧将军戴逯于彭城。玄率何谦次于泗口欲遣间使报逯令知救至其道无由。小将田泓请行,玄许之。既而告城中曰:“南军垂至,我单行来报,为贼所得,勉之!”遂遇害。
③及苻坚自率兵次于项城,众号百万。诏以玄为前锋,玄先遣广陵相刘牢之五千人直指洛涧,即斩梁成及成弟云,步骑崩溃,争赴淮水。牢之纵兵追之,生擒坚伪将梁他、王显、梁悌、慕容屈氏等,收其军实。坚进屯寿阳,列阵临肥水,玄军不得渡。玄使谓苻融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诸君稍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肥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使却阵,众因乱不能止。于是玄与琰、伊等以精锐八千涉渡淝水,决战淝水南。坚中流矢,临阵斩融。坚众奔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淝水为之不流。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诏遣殿中将军慰劳。赐钱百万,彩千匹。
(节选自《晋书·谢玄传》有删改)
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素与玄不善( ) (2)次于泗口( )
16.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何豫人事( )
A.准备 B.参与 C.谋划 D.犹豫
(2)死者不可胜计( )
A.胜利 B.能承受 C.超过 D.尽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17. 第②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玄率何谦/次于泗口欲遣间/使报逯令知/救至其道无由。
B. 玄率何谦/次于泗口/欲遣间使报逯令知/救至其道无由。
C. 玄率何谦次于泗口/欲遣间使报逯/令知救至/其道无由。
D. 玄率何谦次于泗口/欲遣间/使报逯令知救至/其道无由。
18. 第①段画线句反映了郗超对谢玄被推举持有怎样的态度( )?
A. 惊讶 B. 赞赏 C. 嫉恨 D. 不满
19. 把第③段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融亦以为然,遂麾使却阵,众因乱不能止。于是玄与琰、伊等以精锐八千涉渡淝水,决战淝水南。
20. 有人认为淝水之战高度体现了谢玄的才能,谈谈本文是如何展现谢玄才能的。
【答案】15. ①. 平时、一向 ②. 驻扎
16. ①. B ②. D 17. C 18. B
19. 苻融也认为他说得对,于是就指挥秦军向后退却,谁知那么多人(后退)因为乱了阵脚,再也停不下来了。在这种情况下,谢玄与谢琰、桓伊等人带领八千精兵渡过淝水,在淝水以南决战。
20. 侧面描写:谢安的举荐不避亲、政敌郗超的赞赏、小将田泓临阵未叛完成使命。
正面描写:语言描写,抓住苻坚急切求胜的心理,说动苻坚临水而退,抓住战机一举歼敌,成就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素:平时、一向。句意:向来与谢玄不和。
(2)“次”,驻扎;句意:驻扎泗口。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豫”,参与,做。句意:你们打算怎样做人行事?
故选B。
(2)“胜”,尽。句意:投水而死的不计其数。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谢玄率领何谦驻扎在泗口,想要偷偷地派遣使者告诉戴逯,让他知道救兵到了,却找不到前往的途径。
“次”是动词,主语为“玄率何谦”,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
“使”是“遣”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中书郎郗超虽素与玄不善,闻而叹之,曰:‘安违众举亲,明也。玄必不负举,才也。’”意思是“郗超说:‘我曾经与谢玄共同在桓将军幕府做事,亲眼见他用人能各尽其才,即使是一些细小事务,安排人也非常恰当。所以知道他一定能成功。’”,从中看出郗超对谢玄被推举持有的态度是赞赏的。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然”,正确,对;“麾”,指挥;“却”,退却;“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以”,带领;“决战淝水南”,省略句,“决战(于)淝水南”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文塑造人物的手法。
根据题干要求,首先要点明塑造人物运用了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的手法;然后结合文章阐释手法。
由原文“诸人莫有言者……安悦”“中书郎郗超虽素与玄不善,闻而叹之,曰:‘安违众举亲,明也。玄必不负举,才也。’”“既而告城中曰:‘南军垂至,我单行来报,为贼所得,勉之!’遂遇害”可知,文中对谢安、政敌郗超、小将田泓的描写是从侧面来表现谢玄的军事才能。
由原文“玄答曰: ‘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玄使谓苻融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诸君稍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可知,这些都是对谢玄的语言描写,抓住苻坚急切求胜的心理,说动苻坚临水而退,抓住战机一举歼敌,成就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属于正面描写。
参考译文:
①谢玄字幼度。从小聪明且理解能力强,与堂兄谢朗一起为叔父谢安所器重。谢安曾告诫约束自己的子侄们,于是问道:“你们打算怎样做人行事,而使自己具有美好的名声呢?”子侄们一时谁也没有回答上来。这时谢玄答道:“像芝兰玉树一样,且要让他生在阶前庭院中。”谢安听后非常高兴。谢玄长大后,显示出了治理国家的才能,朝廷几次征召他,他都推辞不受。后来与王珣一起被桓温召为掾吏,共同被桓温礼遇、器重。其时前秦苻坚正当势力强盛之际,多次侵扰晋国边境。于是朝廷下令征召能够抵御北方的文武兼备的良将。谢安便推荐了谢玄。中书郎郗超虽然向来与谢玄不和,但听到这一举荐也不得不叹息说:“谢安敢于冒触犯众怒的危险举荐亲侄子,确实是英明的。谢玄一定不辜负他叔叔的推荐,因为他确实是难得的人才。”
②当时苻坚派军围困襄阳,车骑将军桓冲抗击他。朝廷下诏命令谢玄征发三个州的民夫兵丁,并派彭城内史何谦率军队在淮水、泗水一带游弋,让他们形成援助襄阳的态势。襄阳陷落后,苻坚的部将彭超向彭城的龙骧将军戴逯发动进攻。谢玄率领何谦驻扎在泗口,想要偷偷地派遣使者告诉戴逯,让他知道救兵到了,却找不到前往的途径。小将田泓请命前往,谢玄准许了。到了城下时,大声告诉城中说:“南来的援军很快就要到了,我一个人前来报信,被敌人抓住,你们一定要努力坚守啊。”于是被害。
③等到苻坚亲自率军驻扎到项城,号称雄兵百万。晋孝武帝下诏命令谢玄为先锋,谢玄选派遣广陵相刘牢之率五千人奔袭洛涧,很快就杀了梁成和其弟梁云,敌人的步兵骑兵同时崩溃,争着渡过淮水逃跑。刘牢之派兵追击,活捉敌将梁他、王显、梁悌、慕容屈氏等,获取其军用物资。苻坚进军驻扎在寿阳,在淝水沿岸布阵列兵,谢玄的军队不能过河。谢玄派人对秦将苻融说:“你们那么远到我们的疆土,却在淝水边上列阵,这是不想速战速决。请你们稍微退后一点,也好让我们的部队渡过河去同你们拼一拼。我和你们从容观看,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苻坚的部下都说:“咱们应该凭借淝水把他们堵在河对岸,不能让他们上岸。我们人多,他们人少,情势一定会有利于我们的。”苻坚却说:“只管让军队退后,让他们过河,等到他们过来了,我们再用铁骑数十万把他们全部赶进河里去,彻底消灭他们。”苻融也认为他说得对,于是就指挥秦军向后退却,谁知那么多人(后退)因为乱了阵脚,再也停不下来了。在这种情况下,谢玄与谢琰、桓伊等人带领八千精兵渡过淝水,在淝水以南决战。苻坚身中流箭,苻融被杀。苻坚的军队溃败奔逃,自相践踏,投水而死的不计其数,淝水因而都堵塞得不流通了。其余人马抛弃铠甲连夜逃走,听到风声鹤叫,都以为是东晋军队已经来到,草行露宿,再加上挨饿受冻,死去的有十分之七八。晋帝下诏派殿中将军慰劳谢玄军队。朝廷赐给上百万钱,上千匹彩绸。
(五)(11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送张荆州序
张栻
①客问于某曰:“张荆州之行,子将何以告之?”某应之曰:“吾将告之以讲学①。”
②客笑曰:“若是哉,吾子之迂也!荆州早岁发策大廷,天子亲擢为第一,盛名满天下。入司帝制,出典藩翰,议论风采,文章政事,卓然绝人。上流重地,暂兹往牧,所以寄任之意甚重,而天下士亦莫不引领以当世功名属于公也。夫以位达而名章,任重而望隆,吾子顾以讲学告之,不亦迂□?”
③某曰:“子以吾所谓讲学者果何也邪?”
④盖大下之患莫大于自足。自足则画②矣。信如子言,荆州若挟是数者以居,则仆尚何道?惟荆州方且退然若诸生,曾无一毫见于颜面,此仆之所以叹息慕向,而讲学之说是以敢发也。盖天下之物众矣,纷沦轇轕③,日更于前,可喜可怒,可慕可愕,所以荡耳目而动心志者何可以数计。而吾以藐然之身当之,知诱于外,一失其所止,则迁于物。夫人者,统役万物者也,而顾乃为物役,其可乎哉?是以贵于讲学也。天下之事变亦不一矣。几微之形,节奏之会,毫发呼吸之间,得失利害有霄壤之势,吾朝タ与之接,一有所滞塞,则昧几而失节。其发也不审,则其应也必盩④。一事之隳,万事之所由隳也,岂不可惧乎?是以贵夫讲学也。夫惟讲学而明理,则执天下之物不固,而应天下之变不胶。吾于天下之物无所恶,而物无以累我,皆为吾役者也。吾于天下之事无所厌,而事无以汩⑤我,皆吾心之妙用也。岂不有余裕乎?又岂有穷极乎?
⑤然所谓讲学者,宁有它求哉?致其知而已。知者吾所固有也,本之六经以发其蕴,泛观千载以极其变,即事即物,身亲格之,超然会夫大宗,则德进业广,有其地矣。夫然,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居天下之广居,行天下之大道,致君泽民,真古所谓大臣者矣。然则学其可忽乎?《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之谓也。”
⑥某既以此告客,于荆州之别也,遂书以为献。
【注释】①讲学:研习,学习。②画:止,停止。③纷沦轇轕(jiāo gé):杂乱、众多的样子。④盩(zhōu):乖戾,悖谬;⑤汩:扰乱。
21. 可填入第②段横线处的虚词是( )
A. 也 B. 焉 C. 矣 D. 乎
22. 对第①段的理解与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以客之言,交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
B. 以某之言,交代了本文讨论的话题。
C. 开门见山,点明了文章的核心观点。
D. 运用主客问答,自然而然引出下文。
23. 简析第⑤段画线句的论证效果。
24. 结合第③到第⑥段的内容,简析作者是如何得出“然则学其可忽乎”的结论的。
【答案】21. D 22. C
23. 引用《诗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论证学习不能短暂忽行忽停,要长期的进行,具有说服力。
24. 作者先指出学习的隐患在于“自足”,“自足”就会停止学习,接着论证讲学的作用,在于无厌于天下事无扰于天下事;然后,论证讲学他用,在于使德进业广;因此,学不可忽,得出“然则学其可忽乎”的结论。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使用常见的文言虚词的能力。
联系前文“夫以位达而名章,任重而望隆,吾子顾以讲学告之,不亦迂……?”,是说“以他地位名声显达,责任大声望高,您却要和他谈学习,不是很迂腐吗?”,这里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的虚词应该是“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
A.“也”用在句末一般是表示陈述语气。
B.“焉”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用于句尾,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啊”。
C.“矣”文言助词,用在句子末尾,相当于“了”,多用于陈述句。
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判断能力。
C.“开门见山,点明了文章的核心观点”错误,本文是运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自然引出作者的观点。
故选C。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划线句子引用了《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说“就好像切制,就好像锉平,就好像雕琢,就好像磨光”,引申为在学问上的研究、探讨,指共同研究学习,互相取长补短。是为了论证“然则学其可忽乎?”论证学习不能忽行忽停,要长期的进行。引用儒家的经典,可以使作者的论证说理具有说服力。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本文第三段作者提出问题“子以吾所谓讲学者果何也邪?”并在第四段加以回答“盖天下之患莫大于自足。自足则画矣”,指出学习最大的隐患在于自我满足。自满就会停止学习;接着论证讲学的作用,在于“吾于天下之事无所厌,而事无以汩我,皆吾心之妙用也。岂不有余裕乎?又岂有穷极乎?”;然后第五段论证讲学他用,在于“超然会夫大宗,则德进业广,有其地矣”,总结得出“然则学其可忽乎”的结论。
参考译文:
①有客人问我:“张荆州要离开了,您有什么要对他说的吗?”我回答说:“我将和他谈谈学习的事情。”
②客人笑着说:“若是这样,您就迂腐了!张荆州早年在朝廷上对策,天子亲自提拔为第一名,盛名布满天下。他在朝廷掌管国家的法律制度,出京城掌管藩国,发表议论的风采,写作的文章和处理政事,都远远地超越了常人。上流重地,他这次暂时去管理国家重要的地区,朝廷对他寄予厚望,而天下的士人没有不伸长脖子认为当世的功名要靠张公。以他地位名声显达,责任大声望高,您却要和他谈学习,不是很迂腐吗?”
③我说:“您认为我所说的学习到底是什么呢?”
④天下最令人担心的莫过于自我满足。自满就会停止学习。确实如您所说,张荆州如果凭借这几点自居,那我还说什么呢?只是因为张荆州为人正直方正而且谦虚就像个在太学学习的生员一样,没有一丝一毫的骄傲表现在脸上,这是让我感叹仰慕的,所以敢表达对学习的看法。天下的事物繁多,杂乱,每天都有变化,有让人高兴的,有让人气愤的,有让人羡慕的,有让人惊奇的,使人耳目震荡精神震动的事物哪里数的清呢。而我凭借渺小的力量面对世界,知道外部世界有诱惑,如果有失误的地方,往往是被外物影响。人类是统治万物的,却反被外物役使,怎么能这样呢?因此学习很重要。天下的事物变化也不一样。哪怕很微小的形状,细微的节奏,细微的呼吸之间,得失利害也会有天壤之别,我朝夕和它们接触,一有所停滞堵塞,就会不明征兆失去准则。那样观察就会不仔细,反应也一定荒谬。一件事毁掉的原因是这样,一万件事毁掉的原因也是这样,这不是很可怕吗?因此学习很重要。只有学习研究才能明白道理,这样掌握天下的事物就会不固执,应对天下的变化就会不拘泥。我对天下的事物没有什么厌恶的,所以天下的事物没有什么会拖累到我,都能被我役使。我对天下的事情没有什么厌恶的,所以天下的事情没有什么会扰乱我,都是我心思巧妙的缘故啊。难道做事不是有余地吗?哪里会有穷尽呢?
⑤然而所说的学习,难道还有其他的追求吗?使自己获得知识罢了。知识本来就是我追求的,以六经为本阐发它们的意蕴,纵观千年来探讨它们的变化,对事对物,要亲自探究,高超出众汇聚到事物的本源,这样品德就会提升学业有所广进,有这样的好处。这样,能够做到在富贵时,能使自己节制而不挥霍;在贫贱时,不改变自己的意志;在强权下,不改变自己的态度。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居所里,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道路上,替国家效力,为人民谋福利,这真是古代所说的大臣呀。既然这样学习难道是可以忽行忽停的吗?《诗经》中说:“‘就好像切制,就好像锉平,就好像雕琢,就好像磨光’说的就是这样。”
⑥我把这些话告诉客人之后,向张荆州道别,就把这些话写下来献给他。
三 写作(70分)
25. 世上的人来来去去,日复一日:一类人总是千方百计地让自己活出“样儿”来,一类人则平心静气只愿活出“味儿”来。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答案】“样儿”与“味儿”
曾亲临大海波澜壮阔,放荡不羁的“样儿”,也品读过小溪时急时缓、叮叮咚咚的“味儿”;曾目睹苍竹郁郁葱葱、直插云霄的“样儿”,也感受这青草添绿大地平凡庸常的“味儿”;曾领略巨型游轮傲然于世,勇往直前的“样儿”,也浅尝过一叶小舟泛泛于湖,悠然自得的“味儿”。
世间万物,或伟岸或渺小,都追求着自身的价值;人生在世,或平凡或瞩目,亦都渴望活出自己的“样儿”,活出生活之“味儿”。
生如一颗花苞,渴望绽放自己的模样,轻盈潇洒,带着一缕春光,活出“样儿”,是对生命最本真的追求。
2012年伦敦奥运会赛场上,昔日“飞人”刘翔旧伤复发,无缘奖牌,然而,他不轻言放弃,再次出场,亲吻着赛场的跨栏,仅凭单脚跳完全程,让一阵阵欢呼与掌声回荡在赛场,他强忍伤痛,以坚强的意志打动了所有人,人们永远记得那个红色背影,坚韧、顽强,那是他的模样。刘翔十年如一日的训练,终于活出了自己的“样儿”,他的坚持与忍耐长久地徘徊在人们心中。
于是花苞得以绽放出自己的样儿,千姿百态。如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如东坡“一裘烟雨仕平生”,如项羽“不肯过江东”,如润之“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他们活出了自己的“样儿”,让人生更加饱满,不留遗憾。
生如一片苦茶,在杯中一次次浸润,清香四溢、牵着一段沉吟,活出“味儿”,是对生活最精简的诠释。
陶渊明不愿在官场明争暗斗,无意于仕途,“心远地自偏”的他归隐田园,品尝生活之味。他的诗作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间透着诗意生活之气,不禁让人感到他活出了生活之“味儿”。宁静淡雅的生活如一壶茗茶,滋润着他平常却高远的心,活出生活之“味儿”,让人摆脱紧张而功利之心,感悟了生活亦不虚此行。
于是茶叶得以浸润释放出沁人清香,幽静深远,逍遥游如庄子,纵情沙漠如三毛,陶醉宁静如梭罗……他们倾心于生活,怀着一颗平常的心,活出人生的“味儿”,饱览人生万象,发现生活之美。
“样儿”与“味儿”,一个张扬不羁,一个宁静深沉,一个万众瞩目,一个淡泊幽静,表似“殊途”,实则“同归”。
繁忙高速的信息时代, 我们无法像陶渊明一样归隐深山,却可以拥有海伦•凯勒那样善于发现美、善于感悟生活的心,活出人生之“味儿”。人才辈出的高新时代,我们无法人人如刘翔一样做瞩目的明星,却可以拥有贝多芬一样展现美的心,即便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也一样活出自己的“样儿”。
一如梵高的《星空》,拥月星光夺目的璀璨,也不乏夜空如漆的深沉。 “样儿”与“味儿”,其实殊途同归。
【解析】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详解】试题分析:审题分清概念,样儿,(1).样子。谓可供人模仿的式样或效法的标准。《金瓶梅词话》第十六回:“明日你拿个样儿来,我替你做双好鞋儿穿。”《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就勉勉强强的抠搜些出来,这个局面,可就不像样儿了。” (2).指人的神态、表情。老舍《二马》第五段三:“马威皱着眉,板着脸,眼睛里一点温和的样儿也没有。” (3)规矩。
《红楼梦》第十九回:“只从我出去了不大进来,你们越发没了样儿了;别的嬷嬷越不敢说你们了。”味儿,味道,滋味,情趣,特色“样儿”偏重外在的可视性的追求,“味儿”偏重内在的精神性的追求。
点睛:本题要注意立意的角度要准确,可以从以下方面立意行文,(1)人要活出个样儿来给世界看,只求一己生活之味儿,是逃避责任的表现;不敢为人先,不愿立大志,创大业,只会躲在小资的象牙塔里孤芳自赏,是无能平庸的表现。“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2)滚滚红尘,追名逐利,外表光鲜不可取,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最是真,静守心灵清洁高贵之一隅,活出自己的洒脱与真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3)轰轰烈烈,建功立业,活出个鲜亮的样儿来的人固然令人惊慕,但世界也需要众多普通人士来支撑。如果说活出个样儿来的人物是光芒四射的灯塔,那么众多活得有味儿的甘于平凡奉献的人士就如同撑起灯塔的支架。泰戈尔的诗写得好:“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们做叶的事业罢,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4)工作上要活出个样儿来,生活上要活得有味儿。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上海市市北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运用,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应用 10分,阅读 70分,写作 7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上海市格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应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