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语文新教材一轮复习现代文专题复习:研学旅行专题练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语文新教材一轮复习现代文专题复习:研学旅行专题练,共9页。
近日,教育部等11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要把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长期以来,实践教育环节薄弱甚至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瓶颈。当今教育面临的最为问题是没有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导致大多数学生没有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旅行超越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向自然和社会领域延伸,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进入情境中,自觉地参与实践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节选自《光明报》:《研学旅行将纳入教学计划》)
材料二
研学旅行既有“研学”,又有“旅行”,两者缺一不可。相比于传统的课堂内进行教学的学科活动,研学旅行课程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可控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征,更多的是呈现了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特征,这就要求在研学旅行出发之前做好准备,而且不同于传统课程的新课预习那样简单准备。在研学旅行实践活动中,老师相当于导演和编剧,而学生才是主角,老师安排了一台戏,写好剧本,但是学生如何“演绎”好这台戏,不仅需要有好的剧本,还要有好的“导演”。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发挥主角作用,体现主体意识,真正地融入到研学旅行实践中,才能真正地把这台戏唱好。学校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背着学生走”,应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设计,将研学旅行的过程变成学生发现自已、完善自己、成就自己的过程。
(节选自搜狐教育2018年7月17日《研学旅行实践,学生才是这台戏的主角》)
材料三
溯源研学旅行历史,日本最早开展。从1965年起,日本用近50年的时间做到高中渗透率98%,初中渗透率95%,几乎全部中小学生都参加研学旅行。而中国的研学旅行,目前渗透率仅5%左右。不少学校以安全风险理由,不让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更有不少学生家长以“分数至上”为原则,认为研学旅行是无用的,与孩子取强好成绩、考取名牌大学相比无关紧要,从而使得研学旅行成为不可多得的“奢侈品”。农村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更会面临国减乡经济发展还不平衡而带来的经费匮乏、意识淡薄、研学资源缺乏、教师素质欠佳等困境。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不能越俎代庖,替孩子回答一切。要想让孩子“知道梨子的味道, 就要亲口尝一尝;学会游冰,就要在水中练习”。
(选自2018年10月10日(《中国教育报》:(莫让研学旅行成为奢侈品》)
7. 根据材料,下列对于“研学旅行”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有规律成体系的学科教育相比,研学旅行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因此学校和教师在举行活动前更要高度重视精心准备。
B. 当前,我国教育存在“重知识轻实践”的弊端,而“研学旅行”,对于解决这一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意义。
C. “研学旅行”既有“研学”又有“旅行",二者不可偏废,无论是“重游轻学”还是“重学轻游”,都会背离活动的初衷。
D. 最早开展研学旅行的日本用了近50年的时间才完成了研学旅行的基本普及,中国研学旅行的推进普及很可能也需要较长的历程。
8. 下列对于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教育部等11部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说明中央很重视推进研学旅行。
B. 研学旅行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C. 学生是研学旅行的主角,为更好激发学生参与和实践的热情,教师应该让学生设计研学旅、行,从而使他们更好地发现,完善自己和成就自己。
D. 研学旅行需要亲近自然、参与社会,这个过程会存在安全隐患,这也是不少学校不让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原因之一。
9. 根据材料概括制约我国“研学旅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7. A 8. C
9. (1)现有的学校教育(实践教育环节薄弱或缺失)抑制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2)学校和教师受传统的课程观念的影响太深,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角作用;(3)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乡村学校的“研学旅行”难以落实;(4)学校和家长相关意识薄弱,研究旅行渗透率偏低。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观点或概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等要求。这类题要认真读图,从文中基本概念、重要语句、图表、引述的资料获取信息,结合选项进行准确解读,常见错误有漏掉信息、以偏概全;因果倒置、主客互换;未然已然、信息有变;无中生有、查无实据。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要求选择“对于‘研学旅行’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项,“研学旅行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这个地方。从材料一可知:“研学旅行课程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可控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征”,选项的表述不准确,偷换了概念。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题目要求选择“对于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错在“教师应该让学生设计研学旅、行”这个地方,从材料二可知:学校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背着学生走”,应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设计。两相比较可知:选项忽略了学校和教师的“引导者”的身份和作用。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探究文本某些问题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本题要求“根据材料概括制约我国“研学旅行”发展的因素”。要尽量全面、不重不漏,然后用言简意赅的语言进行归纳。结合材料三“中国的研学旅行,目前渗透率仅5%左右。不少学校以安全风险理由,不让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更有不少学生家长以“分数至上”为原则,认为研学旅行是无用的,与孩子取强好成绩、考取名牌大学相比无关紧要,从而使得研学旅行成为不可多得的“奢侈品”。农村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更会面临国减乡经济发展还不平衡而带来的经费匮乏、意识淡薄、研学资源缺乏、教师素质欠佳等困境”等文字,可从如下方面去思考作答:学校教育的现行体制;教师的传统课程观念;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研学旅行”的宣传、渗透率低、家长的参与意识不强等等。
【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国家旅游局等11个部门共同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已正式为“研学旅行”的内涵正名,即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相结合“校外教育活动。
在参加过研学旅4的受访者中,70%左右的人通过学校和教育机构参与研学旅行。从参加研学旅行的意愿调查来看,70%的人期望旅行时长是6-10天,人均花费能接受在3000 -10000元的所占比例达88%,各区城主要热门旅游城市愿意参与研学旅行的比例基本达到 70%以上。
随着研学旅行成为在校学生的刚需,未来3-5年内研学旅行的学校渗透率将迅速提升,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未来,学校、留学中介和培训机构、旅行社等相关企业跨界融合将成为研学旅行发展的主打方向。
(摘编自2017年10月《 < 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 > 研究成果发布》)
材料二 :
(资料来源于2017年8月《研学旅游大数据报告> )
材料三:
研学旅行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和团队合作,学会做人倣事,学会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存。一方面,要让学生+习知识、学会自我认知,通过旅行増长阅历、锻炼意志、修炼人格;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走向实践、走向社会,体悟人生与社会,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会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对国家和社会有责任和担当。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探究、实践和创新精神,以及责任感、坚持、救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学旅行要根据时代要求,立足国情和社会需要,注重学生、学校的主体性,根据条件逐步开展着眼于乡情、市情、国请、国际的研学旅行,让学生更了解社会、了解国家、了解世界,增加民族认同和情感认同,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积极培养与此要求相匹配的学生,培养学生成为有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有全球眼光和责任感的新型人才。
(摘编自陈文杰《我们需要怎样的研学旅行》)
材料四:
记者:您认为研学旅行的开展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什么重要的意义?
刘信中:用学习的方式来旅行,它本身的意义就在于自己的成长。当我们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宽容,才能更加坦荡。当然,在陌生的城市,一定要祛入他们真实的社会。我 认为这就是研学旅行的意义。只有自己真正走出去经历了,体验了,那才能收获对自然的认识、对世界的认识,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记者:您认为,表研学旅行中,成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乡土乡情乃至家国情怀呢?
刘信中:当你走向世界,与全世界的人交朋友,建立起与世界的联系,心中才有全世界。而跨文化的交流,就会形成你的自信与大国情怀。所以引领学生去感受世界、融入世界,这就是逐步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家国情。
(摘编自新浪网《专访刘信中:"研学旅行”让青少年遇见更精彩的自己》)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材料一可知,研学旅行消费需求后劲很大.研学旅行行业规模扩大,市场空间
B.由材料二可知,我国的游学人次近几年来迅速增长,游学市场一年比一年火热。
C.由材料三可知,研学旅行既让学生个体成长,它是个泳同耔它也it学生关注他 人、社会,因此它也是群体性的。
D.由材料四可知,只有真正走出去了,才能收获对自然和世界的认识;不走出去,是感受不到乡土乡情和家国情怀的。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研学旅行无疑已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组织学生在校内唱歌、演讲、 劳动等,组织学生到校外探访自然与人文风情、科学考察与实验等,都是研学旅行很好的实施方式。
B.《研学旅游大数据报告》显示,我国境内游学人数由2014年的1如万增长至2017年的340万,境外游学人数则由2014年的35万增长至85万。可见,境内游学比境外游学增长率高出许多。
C.研学旅行延续和发展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注重学生、学校的主体性,能让学生更了解社会、国家、世界,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可 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
D.研学旅行的意义在于:用学习的方式来旅行,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融入真实的社会,做到“知行合一”并逐步培养学生世界观、家国情。它也许能让青少年遇见更精彩的自己。
E.探索研学旅行的发展,对促进下一代综合素质发展、促进教育与旅游产业跨界融合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学校' 各相关部门,乃至社会各界都应当积极参与进来。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近年来研学旅行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4分)
7.D(“不走出去,是感受不到乡土乡情和家国情怀的”太过绝对)
8.DE(A项“研学旅行”是校外教育活动,B项二者的增长率持平,C 项“可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原文无据)
9. ①时代、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②政府的重视,政策的推动;
③对学生成长发展有重要意义,是在校学生的刚需;
④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4分,每点1分,其它言之成理也可计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语文新教材一轮复习现代文专题复习:移动支付专题练,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万家服务商的2,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语文新教材一轮复习现代文专题复习:有关保健品专题练,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亿人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语文新教材一轮复习现代文专题复习:李永生作品专练,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