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388897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388897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388897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展开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会估测物理量,是学好物理的基本功之一、对于以下估测你认为与实际情况最接近的是( )
A.健康人的正常体温约为 B.人正常步行时的速度约为
C.一只鸡的质量约为 D.初中生的身高约为
2.如图是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驶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且
B.由图像得,甲、乙两车速度之比为4:9
C.若它们相对地面均向东行驶,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西行驶
D.甲车2小时行驶的路程,乙车需行驶3小时
3.中国古诗词意境优美,许多诗句中涉及了声现象,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中的鸟叫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B.“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D.“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乡音无改”是指响度未变
4.根据题图所给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蝙蝠可以发出频率为400Hz的声音
B.人能听到蝙蝠发出的所有频率的声音
C.15Hz的声音只要振幅足够大,人耳是能听到的
D.人听觉频率范围比人发声频率范围要大
5.小明在家过周末,联想到一些学过的物理知识的场景中所包含的物理道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擦地后,开窗通风干得快,加快空气流通,使蒸发加快
B.用久的灯泡,灯丝变细是升华现象
C.北方的冬天,树枝上的雾凇是是凝固形成的
D.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100℃的水烫伤要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放热
6.如图,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时,液态二氧化碳喷出有降温和隔绝空气的作用,灭火后不留痕迹。主要用在图书馆、博物馆、精密仪器、档案材料等存放有贵重且易燃物品的场所。关于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液态二氧化碳是在常温下压缩体积的方法液化的
B.液态二氧化碳喷出后迅速汽化放热,使燃烧物体的温度迅速降低
C.液态二氧化碳如果喷洒在人的手上,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冻伤
D.二氧化碳本身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因此能有效地灭火
7.一位年轻的护士在忙碌中用同一支体温计连续测了甲、乙、丙三人的体温,中途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内,结果三人的体温都是39.5℃,有关三人真实体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个人体温都是39.5℃ B.甲的体温一定是39.5℃
C.乙、丙两人的体温都低于39.5℃ D.三个人中有只有一人体温是39.5℃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发生漫反射时,反射光杂乱无章,因此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河底看起来变浅,是由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发生了折射
C.医院常用紫外线灯发出的紫外线来杀菌
D.显微镜的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
9.某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凸透镜前,调节凸透镜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他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想:如果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则在光屏上( )
A.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B.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D.不成像
1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此时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像
B.此时将光屏取下,凸透镜将不能成像
C.将蜡烛向左移,光屏也向左移才能承接到清晰的像
D.将蜡烛向右移至任一位置,光屏在适当位置都能承接到清晰的像
11.下表给出了在常温常压下一些物质的密度,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物质
密度
物质
密度
水
冰
煤油
铜
水银
铝
A.固体的密度一定比液体的大
B.铜的密度为
C.同种物质的密度一定不会发生变化
D.质量相等的实心铝块和冰块,冰块的体积比铝块的体积大
12.关于质量和密度,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一杯水喝掉一半后,质量减少,密度不变
B.“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此过程中铁棒的密度减少了
C.中国航天员在太空中授课时,太空中的陀螺比在地球上时的质量小
D.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体积、状态、温度、所处的空间位置无关
13.如图所示是不同的声音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时所显示出的波形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四幅图均为乐音的波形图
B.音调最高的是丁
C.响度最小的是甲
D.乙和丙音色不同
14.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基础科学,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仪器的技能是做好物理实验的基础,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为方便读数,可以先将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再读数
B.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可以不让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
C.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过程中,发现横梁不平衡时可调节平衡螺母
D.用体温计读数时不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二、多选题
15.6月6日为全国爱眼日,预防近视从我做起。如图是眼睛视物成像光路示意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为近视眼,应用凸透镜矫正
B.甲为近视眼,应用凹透镜矫正
C.乙为远视眼,应用凸透镜矫正
D.乙为远视眼,应用凹透镜矫正
16.不同材料组成的a、b、c三个实心物体,它们的体积与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 )
A.三者的密度关系为ρa<ρb<ρc
B.b的密度是c的二倍
C.若将b的质量减半,它的密度也减半
D.若将a的体积增大到4×10-3m3,它的质量变为2kg
三、填空题
17.图甲中木块的长度为______cm,图乙中秒表的读数是________s。
18.诗句:“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其中“云不动”是以___________为参照物、“云与我俱东”是___________为参照物(两空均选填“榆堤”或“船”)。
19.控制环境污染是沈阳市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举措。居民小区禁止汽车鸣笛(如图甲)是从______处减弱噪声;城区步行街上安装的噪声监测装置(如图乙),显示了噪声的______(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20.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___________来测量温度的,如图是寒暑表的一部分,此时它的示数为___________℃。
21.当入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为30°时,则反射角为___________,当入射角增大1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增大了___________。
22.雨过天晴的空中出现了彩虹,这是光的______现象;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是由红、______、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这三种色光叫光的三原色。
23.体积是的木块,质量是800kg,它的密度是___________g/cm3;若医院使用的氧气瓶,在抢救病人时用掉一部分后,瓶内的氧气密度将___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24.如图所示,将透明的薄壁(厚度可忽略不计)方形水槽水平放置,固定在水槽底部的激光笔沿图示方向发出一细光束,只通过缓慢改变水槽中的水量来探究光的折射现象。水槽中未注水时可在侧壁上 A 处得到一个光点,注入一定量的水后,光点移至 B 处,为使 B 处的光点移至 C 处,则应使水槽中的水量______ (增加/减少/不变),若 BC 间距离为 3cm,则水面高度的变化量△h______(大于/等于/小于)3cm。
四、实验题
25.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为了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需要选用两根外形___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的蜡烛;
(2)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放有蜡烛___________(选填“A”或“B”)的一侧观察;
(3)标记蜡烛A、B的位置,测得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_____(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
(4)若将光屏放在像所在的位置,直接观察光屏,不能看到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_像;
(5)若将蜡烛靠近玻璃板,所成像的大小将___________。
2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勇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1)实验时,首先调节烛焰、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___________,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2)接着小勇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一个倒立、_____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如果将凸透镜换成水透镜模拟眼睛,此时成像清晰,向水透镜中注水,发现光屏上的像不清晰了,应向___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蜡烛,会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3)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光屏上的像将向___________(选填“下”或“上”)移动,可以向___________(选填“下”或“上”)调节凸透镜,使像再次成在光屏中央。
27.小明想知道酱油的密度,于是他和小华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下实验:
(1)将天平放在台面上,把游码放在 _____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右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_____(填“右”或“左”)调;
(2)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7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酱油,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酱油的体积如图乙所示,则烧杯中酱油的质量为 _____g,酱油的密度为 _____kg/m3;
(3)小华在实验时进行以下三项操作:
①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酱油的总质量m1;
②将烧杯中的一部分酱油倒入量筒,测出这部分酱油的体积V;
③将待测酱油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m2;
则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_____(填序号),这样处理后,_____(选填“能”或“不能”)避免小明所用方法造成的实验误差。
五、计算题
28.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在5min内前进6km,停车10min后,又以108km/h的速度匀速行驶20min。求:
(1)汽车停车前的平均速度;
(2)汽车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
29.冬季里,王凯的妈妈喜欢做冻豆腐涮火锅。冻豆腐的做法是:将鲜豆腐冰冻保存,食用时解冻,豆腐内的冰会熔化成水并且全部从豆腐中流出,形成有孔洞的海绵状的豆腐,在涮火锅时汤汁就会进入孔洞。王凯的妈妈买来250g鲜豆腐,体积约为200cm3,豆腐含水的质量占总质量的45% 。(ρ冰=0.9g/cm3;设豆腐解冻后孔洞的体积和形状不变)求:
(1)鲜豆腐的密度。
(2)冻豆腐内冰所形成的所有孔洞的总体积。
(3)若涮锅时冻豆腐吸收汤之后,将之完好捞出,其质量变为275g,求汤汁密度。
参考答案:
1.A
【详解】A.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6.7℃左右,符合题意;
B.人正常步行时的速度约为1m/s,不符合题意;
C.一只鸡的质量在1.5kg左右,不符合题意;
D.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初中生的身高略小于成年人,在
165cm=1.65m
左右,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C
【详解】AB.由图可知,甲、乙两车的图像都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因此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可知,甲的速度
乙的速度
所以,甲、乙两车速度之比为
故AB错误;
C.若它们相对地面均向东行驶,因为,所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西行驶,故C正确;
D.由图可知,甲2小时行驶的路程为180km,乙3小时行驶的路程为120km,即两车通过的路程不相等,故D错误。
故选C。
3.D
【详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中的鸟叫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意思是听到了狗的叫声,知道有人回家了,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乡音无改”是指家乡的口音不变,其意思是音色没变,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4.D
【详解】A.由图蝙蝠的发声频率为10000Hz∼120000Hz,所以蝙蝠不能发出频率为400Hz的声音,故A错误;
B.人的听觉范围为20Hz∼20000Hz,蝙蝠的发声频率为10000Hz∼120000Hz,所以人只能听到蝙蝠发出的部分频率的声音,故B错误;
C.15Hz的声音低于人听觉的下限20Hz,由振动的频率决定,与振幅没有关系,故C错误;
D.人的发声频率为85Hz∼1100Hz,听觉范围为20Hz∼20000Hz,人听觉频率范围比人发声频率范围要大,故D正确。
故选D。
5.C
【详解】A.擦地后,开窗通风加快了屋内空气的流通速度,使水的蒸发加快,地面上的水干得快,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用久的灯泡,灯丝变细是钨丝高温升华造成的,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C错误,C符合题意;
D.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100℃的水烫伤要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成水要放热,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B
【详解】A.二氧化碳灭火器是在常温下加压将液态二氧化碳压缩在小钢瓶中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液态二氧化碳之所以能够灭火,原因之一是二氧化碳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使环境温度降低,故B错误,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液态二氧化碳如果喷洒在人的手上,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冻伤,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附在燃烧物表面故能隔绝空气,因此能有效的灭火,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B
【详解】给甲测体温前用的是甩好的,所以结果准确的,甲的体温等于39.5℃;给乙和丙测量时没甩体温计,结果不一定准确,可能等于、也可能低于甲的体温,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8.C
【详解】A.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A错误;
B.河底看起来变浅,是由于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发生了折射,故B错误;
C.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医院常用紫外线灯发出的紫外线来杀菌,故C正确;
D.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成放大的实像,目镜成放大的虚像,相当于放大镜,故D错误。
故选C。
9.C
【详解】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凸透镜前,调节凸透镜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在二倍焦距之外;如果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互换后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像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根据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可知,在光屏上会呈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C
【详解】A.由图可知,此时物距大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的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故A错误;
B.光屏只起到承接像的作用,便于观察像的特点,此时将光屏取下,凸透镜仍能使物体成像,而且像的性质不变,故B错误;
C.物体向左移则物距变大,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像距会变小,所以,当光屏向左移动时,才能够承接到像,故C正确;
D.将蜡烛向右移,若移至凸透镜焦点处,则不成像;若移至凸透镜1倍焦距以内,则成的是虚像,此时光屏上承接不到像,故D错误。
故选C。
11.D
【详解】A.由表可知,常温常压下,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冰、铜、铝的密度均小于水银的密度,固体的密度不一定比液体的大,故A错误;
B.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体积的大小无关,0.45m3铜的密度是8.9×103kg/m3,故B错误;
C.由表知,冰和水的密度不同,密度与物质的状态有关系,同种物质的状态改变时密度也会发生变化,故C错误;
D.由可知,铝块和冰块质量相等时,冰的密度小于铝的密度,冰块的体积比铝块的体积大,故D正确。
故选D。
12.A
【详解】A.密度是物质一种特性,不随质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一杯水喝掉一半后,质量减少,密度不变,故A正确;
B.密度是物质一种特性,不随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此过程中铁棒的质量减少了,密度不变,故B错误;
C.质量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随空间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中国航天员在太空中授课时,太空中的陀螺与在地球上时的质量相等,故C错误;
D.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体积无关,但与状态、温度有关,故D错误。
故选A。
13.C
【详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丙声波的形状相同,振动有规则是乐音,丁波形无规则,属于噪声,故A错误;
B.甲、乙、丙三幅图中,丙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最多,频率最大,音调最高,丁做无规则振动,故B错误;
C.甲振幅最小,乙、丙、丁的振幅相同,所以甲的响度最小,故C正确;
D.乙、丙图中,乙、丙声波的形状相同,在相同时间内丙振动的次数大于乙振动的次数,它们的音调不同,音色相同,故D错误。
故选C。
14.B
【详解】A.温度计读数时,温度计不能从液体中取出,否则其示数会受到外界温度的影响,故A错误;
B.使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时,物体的一端不一定要对准刻度尺的零刻变线,也可以对准某一个整数刻度,故B正确;
C.称量物体质量时,若天平横梁不平衡,要增减砝码或移动游码来使天平的横梁平衡,不能调节平衡螺母,故C错误;
D.体温计由于特殊的结构,液体不会自动流回液泡,用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读数,故D错误。
故选B。
15.BC
【详解】甲图,看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是近视眼的成像情况,需佩戴对光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乙图,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是远视眼的成像情况,需佩戴对光具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来矫正,故BC正确,AD错误。
故选BC。
16.AD
【详解】A.由图可知,当a、b、c三个物体的体积相同时
ma
ρa<ρb<ρc
故A正确;
B.由图可知,当b、c两物体的体积均为2×10-3m3时
mb=2kg,mc=4kg
由可知两物体的密度之比为
即b的密度是c的一半,故B错误;
C.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与质量无关,因此若将b的质量减半,它的密度也不变,故C错误;
D.由图可知a的密度为
若将a的体积增大到4×10-3m3,它的质量变为
故D正确。
故选AD。
17. 1.95(1.93~1.97均可) 335
【详解】[1]由甲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的左边缘对准1.00cm,物体的右边缘对准2.95cm,故物体的长度为
2.95cm-1.00cm=1.95cm
[2]秒表小盘的分度值为1min,指针指在在5min和6min之间,是5min;大盘的分度值是1s,指针在35s处,所以秒表读数为
5min35s=335s
18. 船 榆堤
【详解】[1]从“不知云与我俱东”可知,相对于地面来说,诗人与云都是向东运动的,也就是说,二者的运动状态相同,相对静止;所以诗人以船为参照物看云时,会认为“卧看满天云不动”的效果。
[2]船是向东高速行驶,而“卧看满天云不动”是指“云与我”保持相对静止,即“云与我”以相同的速度相对于地球向东运动;所以“云与我俱东’是以“榆堤”为参照物的。
19. 声源 响度
【详解】[1]禁止汽车鸣笛是控制噪声的产生,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2]噪声监测器是用来监测噪声强弱的仪器,根据图中所示的显示屏显示55的数字,可知此时的噪声是55分贝,测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响度。
20. 热胀冷缩 -2
【详解】[1][2]大多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的,如图,寒暑表的分度值为1℃,液面在零刻线以下,此时它的示数为-2℃。
21. 60° 20°
【详解】[1]入射角、反射角是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当入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为30°时,入射角为6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为60°。
[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入射角增大反射角跟着增大,当入射角增大10°,反射角也增大1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增大了20°。
22. 色散 绿
【详解】[1]由于不同颜色的光的波长不同,通过三棱镜的折射程度不同,所以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
[2]而彩色电视机荧屏上呈现各种颜色是由红绿蓝三色色光合成的,红、绿、蓝三种色光叫色光的三原色。
23. 0.4 变小
【详解】[1]木块的密度
[2]若医院使用的氧气瓶,在抢救病人时用掉一部分后,瓶内的氧气的质量减少,氧气仍能充满氧气瓶,体积不变,根据可知,氧气的密度变小。
24. 增加 大于
【详解】因为水面保持水平,而激光笔射出光线的方向不变,即光由水中进入空气中时,入射角是不变的,故无论水面在什么位置,折射角也是固定的数值。即水面在不同的位置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是平行的。据此,如图所示,通过C点做折射光线OB的平行线,与光线OA交于D点,与法线交于E点。则D点就是折射光线射在C点时水面的位置。
因为四边形OECB是平行四边形,有
BC=OE=3cm
则水面从O点升至D点,升高的距离大于OE的长度,即大于3cm。
25. 相同 A 等于 虚 不变
【详解】(1)[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我们选择既能透光又能反射的玻璃板;为了方便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需要选用两根外形相同的两个蜡烛。
(2)[2]点燃蜡烛 A放在平面镜前面,蜡烛B在玻璃板的另一侧,寻找蜡烛A像的位置时,因为反射光线在蜡烛A所在的一侧,眼睛应从蜡烛 A一侧观察。
(3)[3]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蜡烛B的位置是蜡烛A像的位置,蜡烛 A和蜡烛B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4]在蜡烛B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实像能成在光屏上,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5)[5]若将蜡烛靠近玻璃板,物体大小不变,像的也大小不变,说明像和物体大小相等。
26. 同一水平高度 缩小 右 上 下
【详解】(1)[1]实验时,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便于观察成像情况。
(2)当蜡烛、凸透镜位于图乙中所示的位置时,由图可知,物体在二倍焦距之外,像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如果将凸透镜换成水透镜模拟眼睛,此时成像清晰,向水透镜中注水,凸透镜的焦距变小,会聚能力变强,相当于增大了物距,像距变小了,光屏上的像不再清晰。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此时应向右移动蜡烛,才能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3)[4][5]随着蜡烛燃烧变短,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可知,光屏上烛焰的像会向上移动;为了使像仍成在光屏中央,在蜡烛和光屏固定的情况下,应将凸透镜向下移动。
27. 标尺零刻度 左 45 1.125×103 ③②① 不能
【详解】(1)[1][2]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可知,调节时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零刻度处,指针的位置指在分度盘中央的右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2)[3]由图甲所示可知,酱油和瓶的总质量为
m总=50g+10g+2g=62g
烧杯中酱油的质量为
m=m总-m剩=62g-17g=45g
[4]由图乙所示量筒可知,酱油的体积为
V=40ml=40cm3
酱油的密度为
(3)[5]首先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然后将部分酱油倒入量筒中,读出体积,并测出烧杯和剩余酱油的总质量,计算出倒出的质量,根据公式可计算出密度。所以顺序应为③②①。
[6]这样处理后,能减小误差,不能避免小明所用方法造成的实验误差。
28.(1)20m/s;(2)20m/s
【详解】解:(1)停车前通过的路程为
所有时间为
停车前的平均速度为
(2)停车后的速度
由得,停车后通过的路程
全程路程为
全程所有时间
全程的平均速度
答:(1)汽车停车前的平均速度是20m/s;
(2)汽车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20m/s。
29.(1)1.25g/cm3;(2)125cm3;(3)1.1g/cm3
【详解】解:(1)鲜豆腐的密度
=1.25g/cm3
(2)由题意可得,海绵豆腐的质量
m2=(1-45%)m1=(1-45%)×250g=137.5g
冻豆腐中冰的质量(即原来含水的质量)
m冰=m1-m2=250g-137.5g=112.5g
豆腐内所有孔洞的总体积
=125cm3
(3)吸收的汤汁质量
m汤汁=275g-137.5g=137.5g
汤汁体积
V汤汁=V=125cm3
则汤汁密度
ρ汤汁==1.1g/cm3
答:(1)鲜豆腐的密度为1.25g/cm3;
(2)海绵豆腐内所有孔洞的总体积为125cm3;
(3)汤汁密度为1.1g/cm3。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物理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物理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