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中考复习 课标通用中考物理总复习第二单元物质运动和力第5讲运动和力课件
展开考点一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1.长度的测量(1)单位及换算: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
(2)刻度尺的使用:遵循原则:“三看三会”
特别提示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70 cm;课桌的高度约为80 cm;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18 cm;一层楼的高度约为3 m。
2.时间的测量(1)单位及换算: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2)常用工具:机械钟、石英钟、停表等;古代用日晷和沙漏。特别提示中学生跑100 m所用时间约为15 s;正常人1 min脉搏跳动约70次。
3.误差测量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考点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作机械运动。2.参照物:为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不动的物体叫作参照物。3.说明: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一般不同,说明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方法技巧(1)除研究物体本身之外的任何物体都可作为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以方便为原则;(2)通常以地面或在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考点三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路程越长,运动越快(如甲图);(2)相同路程比较时间,时间越短,运动越快(如乙图)。
(4)单位:米每秒 ,符号:m/s ;其他单位:千米每小时 ,符号:km/h ;1 m/s=3.6 km/h。
2.速度(1)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2)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叫作速度。(速度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
特别提示正常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2 m/s;正常人骑自行车的速度约为5 m/s。
3.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2)匀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图象:
4.平均速度(1)定义:粗略研究变速运动时,可以用 来描述运动的快慢,这样算出来的速度叫作平均速度。(2)物理意义:粗略描述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考点四力 1.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3.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使物体发生形变。4.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5.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有时还需要在力的示意图上标出力的大小。6.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外一个物体施力时,另一个物体也对它施力。
7.测量:(1)工具:弹簧测力计、握力计。(2)弹簧测力计:①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②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③注意事项:a.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量程;b.使用前先拉动挂钩几次,以免弹簧被外壳卡住;c.测量时,所测力的方向应与弹簧伸长的方向一致。
规律总结(1)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约为1 N;一个中学生的重力约为500 N。(2)一个力必然涉及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3)互为相互作用力的两个力作用在不同的两个物体上,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是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考点五弹力和重力 1.弹力(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能恢复到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弹性。(2)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恢复到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4)常见的弹力:支持力、压力、拉力。
2.重力(1)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用G表示,施力物体是地球。(2)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和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关系。公式:G=mg,其中G表示重力,单位是N;m表示质量,单位是kg;g取9.8 N/kg表示质量为1 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 N。粗略计算时,g取10 N/kg。 (3)方向:竖直向下;应用: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面是否水平。(4)作用点——重心: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规律总结(1)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也就是垂直于水平面向下,而不是垂直向下。(2)重心是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可以不在物体上。(3)物体的重心越低,物体越稳定,越不容易倾倒,例如不倒翁。
考法1长度、时间、速度、质量等物理量的估测 典题1下列估测的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大于2.5 mm的细颗粒物B.目前为止,人类奔跑的速度最快可达到约40 km/h C.正常情况下,用停表测量,人的脉搏每跳动10次所用时间约为45 sD.普通教室的高度约为65 dm答案: B解析: PM2.5指空气中直径等于或小于2.5 μm的固态可吸入颗粒物,故A错误;目前为止,人类奔跑的速度最快可达到约10 m/s=36 km/h,与40 km/h接近,故B正确;正常情况下,用停表测量人的脉搏时,1 min跳动大约60次,因此每跳动10次所用时间约为10 s,故C错误;普通教室的高度约为3.3 m=33 dm,故D错误。
方法归纳物理量的估测对于学习物理至关重要,积累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值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对应练1(2016广东广州)历史上把如图所示的长度定为1英寸,1英寸约为( D )A.2.5 km B.2.5 mC.2.5 dmD.2.5 cm
解析大拇指第一节骨骼的长度为1英寸,其长度与一枚一元硬币的直径差不多,而一元硬币的直径在2.5 cm左右,所以1英寸约为2.5 cm=0.25 dm=0.025 m=2.5×10-5 km。
对应练2(2017重庆)下列物理量最接近实际的是( A )A.一名普通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5 kgB.人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37 ℃C.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不高于3.6 VD.普通中学生步行速度约为11 m/s
典题2(2017山东菏泽)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内,放在小桌上的茶杯相对于下列哪个物体是运动的( )A.这列火车的车厢B.坐在车厢椅子上的乘客C.从旁边走过的列车员D.关着的车门
思路导引审—先通读题干,明确此题主要考查物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析—这列火车的车厢、坐在车厢椅子上的乘客和关着的车门,相对于放在小桌上的茶杯,位置没有变化,跟放在小桌上的茶杯相对静止,所以A、B、D不符合题意;从旁边走过的列车员相对于小桌上的茶杯是运动的,故茶杯相对于列车员是运动的,故C符合题意。↓判—根据以上分析,答案C正确。答案:C方法归纳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被研究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改变,如果发生改变了物体就是运动的;如果没发生改变物体就是静止的。
对应练3(2017江苏扬州)如图所示,菲菲和翔翔坐在车厢内,观察判断火车的运动情况。菲菲:以窗外的火车为参照物,火车的位置变化了,因此火车是运动的。翔翔:以窗外的站台为参照物,火车的位置没有变化,因此火车是静止的。以上判断中( C )A.菲菲正确B.翔翔正确C.两人都正确D.两人都不正确
对应练4(2018广西玉林)2017年4月,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并与“天宫二号”顺利完成自动交会对接,如图所示,对接完成后,若认为“天舟一号”处于静止状态,则选取的参照物是( B )A.“长征七号”B.“天宫二号”C.文昌航天发射场D.地球
对应练5(2018福建)图是穿行在餐厅的机器人端着托盘送餐的情景。若认为机器人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 B )A.地面B.托盘C.餐桌D.墙壁
考法3匀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图象 典题3如图所示,两木块自左向右运动,现用高速摄影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记录下木块每次曝光时的位置。已知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两木块运动情况在v-t图象中描述正确的是( )
答案: A解析: 设刻度尺的每小格尺寸为s、曝光时间为t,下面的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v-t图象是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上面木块在相等时间内的路程越来越大,速度也越来越快,v-t图象应该是上升的,就是速度越来越大,利用排除法,选A。方法归纳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图象:①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②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③频闪摄影图像的特点是一条直线等间隔。解决图象题的方法
对应练6(2018广西桂林)周末,小关和小超分别与家人驾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前往桂林市乐满地主题乐园游玩,如图所示是两小车在某段平直公路上的运动图象,由图可知,两小车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选填“加速直线运动”或“匀速直线运动”);小超家车的速度大于 (选填“大于”或“小于”)小关家车的速度。
考法4力学基础知识 典题4以下关于力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B.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C.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D.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答案: A解析: 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不受力作用时,可能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故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故A错误;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故B、C正确;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故D正确,故选A。方法归纳明确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三要素等知识,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对应练7如图是同一弹簧两次受力的情景。通过此实验可以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C )A.大小有关B.作用点有关C.方向有关D.大小、方向、作用点都有关
解析由题图可知,用5 N的力向上拉弹簧时,弹簧变长;用5 N的力向下压弹簧时,弹簧变短;由此可见,在力的大小与作用点相同时,力的方向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不同,故选C。
对应练8踢足球是广大青少年喜爱的运动,下列与踢球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D )A.踢球时,脚对球施加了力,球对脚没有力的作用B.只要脚对球施加的力大小相同,其作用效果一定相同C.踢出去的球在空中运动的过程中,没有受到任何力的作用D.守门员使球停下来的过程中,力改变了球的运动状态
解析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脚踢球时,脚对球施加力的同时足球对脚也施加了力,故A错误;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故B错误;踢出去的球在空中运动的过程中,受到重力的作用,故C错误;守门员使球停下来的过程中,力改变了球的运动状态,故D正确。
对应练9(2017安徽)如图所示,物块静止在固定的斜面上。此时物块的重力产生两方面的作用效果:使物块压紧斜面以及使物块有沿斜面向下滑动的趋势,因而可将物块的重力沿斜面方向和垂直斜面的方向进行分解。实际解决问题时,就可以用这两个方向上的分力来等效替代物块的重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物块受到斜面的支持力和物块的重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B.物块受到斜面的支持力和物块的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C.物块受到斜面的摩擦力和物块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D.物块受到斜面的摩擦力和物块的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是一对平衡力
考法5受力分析 典题5在下图中,投出去的篮球在空中飞行,不考虑空气阻力,请在图中画出篮球的受力示意图。答案: 如图所示解析: 不计空气阻力时,物体在空中只受重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方法归纳明确研究对象,逐个分析所受的力,注意千万不可遗漏物体所受的力。还要注意作用点的选取。如果两个力大小相等,力的示意图的长短应该是一样的。
对应练10(2016湖北宜昌)如图所示,用细线将小球悬挂在竖直墙壁上,请画出小球所受重力及小球对墙壁压力的示意图。答案:
对应练11如图所示,货物A随小车B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请在图中作出货物A所受力的示意图。答案:
命题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斜面、金属片、小车、刻度尺和停表。3.实验方法间接测量法——用停表测量时间,用刻度尺测量路程,利用 计算出速度。
4.实验设计用刻度尺和停表分别测量出前半段和整个路程的距离和对应的时间;后半段的路程和时间可以借用前面测量数据计算得出,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5.实验步骤(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小车放在斜面顶端,在斜面底端放一金属片,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s1。(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3)将金属片移到斜面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4)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路程所用的时间t2。(5)计算出小车在斜面前半段、后半段和全程的平均速度。6.实验结论(1)全程的平均速度介于前半段路程和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之间,即v前
典题如图所示,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1)图中AB段的路程sAB= 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 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 (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 ,理由是 。
答案: (1)40.0 25.0 (2)小 (3)不正确 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解析: (1)小车运动距离sAB=80.0 cm-40.0 cm=40.0 cm,tAB=1.6 s,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vAB=25.0 cm/s;(2)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 知,平均速度会偏小;(3)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因此某同学的方案不正确。
方法归纳本实验中确定路程s和时间t是关键。实验设计中使斜面的倾角较小的原因:使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较长,从而可方便测量时间,减小误差。
1.(2018甘肃兰州)如图是反映新龟兔百米赛跑的s-t图象,请根据图象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A.比赛结果是乌龟获胜B.比赛开始时,乌龟先出发C.比赛途中,兔子和乌龟共计相遇三次D.整个比赛过程中兔子的平均速度较大
2.(2018甘肃兰州)图中物体的长度是3.45 cm。
3.(2016甘肃省卷)兰州国际马拉松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马拉松赛事之一,去年6月李明同学参加了迷你马拉松(全程5 km),他跑完全程用了41 min 40 s,他全程的平均速度是2 m/s;比赛时,他感觉路边的路灯都在往后退,是以自己 为参照物。
4.(2017甘肃兰州)甲、乙两同学在平直的路面上同向前行,他们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此可判断甲 同学运动较快,开始运动时两同学相距10 m,图中的a点表示甲同学追上了乙同学 。
5.(2017甘肃兰州)为了探究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实验,(1)钩码所受重力的大小用弹簧测力计 进行测量,测量时钩码必须处于静止(平衡) 状态; (2)他们将测出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并进行了处理,通过分析发现有一次测量数据存在问题,这个数据是1.5 N ;重新测量并进一步分析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在同一地点,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
初中物理中考复习 课标通用中考物理总复习第一单元声和光第2讲光现象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中考复习 课标通用中考物理总复习第一单元声和光第2讲光现象课件,共5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图解物理,实像与虚像,看不见的光,考法1,考法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中考复习 课标通用中考物理总复习第一单元声和光第1讲声现象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中考复习 课标通用中考物理总复习第一单元声和光第1讲声现象课件,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单元声和光,第1讲声现象,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图解物理,考点二声音的特性,考点四声音的利用,考法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中考复习 课标通用中考物理总复习第二单元物质运动和力第4讲质量与密度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中考复习 课标通用中考物理总复习第二单元物质运动和力第4讲质量与密度课件,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4讲质量与密度,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天平的使用,密度的测量,考法1,考法2,考法2m-V图象,命题点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