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中考复习 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 第一章 机械运动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中考复习 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 第一章 机械运动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计划,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节教材的编写思路是:不拘泥于学科知识的逻辑线索,充分考虑初中生的思维特点,关注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改变了从机械运动的定义、运动的相对性开始的常见结构,以学生身边的运动场景引入,从具体的长度、时间测量以及运动快慢比较出发,最后回到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相对的、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等较为深刻的主题
教学目标
1 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单位,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能正确处理测量结果
2 理解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单位、公式及其意义
3 能用速度公式简单计算速度和平均速度
4 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刻度尺的使用,特殊的测量方法
2 速度的定义和物理意义
3 速度公式的运用,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格式、解题方法
4 参照物的定义和选择
教具和学具
课前准备
预习“机械运动”,写出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
附:长度单位表:
长度的单位可以用表格记忆 把dm cm两个去掉后其余均为1000倍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加强对运动的认识和理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并通过对运动中 的物理量长度的测量、速度的计算,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解决与运动相关的实际问题。课堂容量大,练习有力度,教学效果较好。
运动
1 长度的测量 (1000倍)
2 刻度尺的使用 看 :零刻线,量程,分度值(后面加估读数), 放 读
3 数据由数字和单位构成。数据处理:多测几次求平均值,减少误差。
4 特殊测量方法:测多算少(细小的物体)化曲为直(圆的直径)
5 速度的定义: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用语言把公式描述出来即可) V=S/t
6 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知道10m/s表示的意思______________.单位换算 72Km/h=___m/s
7 两种比较快慢的方法:
8 平均速度:一段时间或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v=S/T S为总路程T为总时间
9 参照物: 假定不动的物体 选择时注意动作的执行者必定不是参照物
10 机械运动 位置变化
11 常见的计算类型:
a 路标常识型 例2 在机场高速公路的入口处有一标志牌,如图所示,出租车要尽快赶到机场,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至少行使多少分钟才能到达?
b 过桥型 例 一列长为140m的列车以72Km/h的速度穿过一平直的隧道,已知整个列车车身在隧道的时间为42 s
求:(1)隧道的长为多少?
(2)从列车的车头进隧道,一直到车尾出隧道,一共需要多少时间?
c 追击(相遇)型
例 火车从甲车站到乙车站正常行驶的速度为60Km/h,有一次火车因故迟开了15min,为了准点到达乙站,火车司机把车速提高到72Km/h,求:
(1) 甲乙两站之间的距离。
(2) 火车从甲站到乙站之间正常的行使时间。
d 比例型 (选择题)
e 中点型
物理中考总复习教案
教案
篇数
课 题
第一章机械运动
授课
日期
布置
作业
【复习计划】
本节教材的编写思路是:不拘泥于学科知识的逻辑线索,充分考虑初中生的思维特点,关注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改变了从机械运动的定义、运动的相对性开始的常见结构,以学生身边的运动场景引入,从具体的长度、时间测量以及运动快慢比较出发,最后回到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相对的、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等较为深刻的主题
【教学目标】
1 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单位,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能正确处理测量结果
2 理解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单位、公式及其意义
3 能用速度公式简单计算速度和平均速度
4 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重点难点】
1刻度尺的使用,特殊的测量方法
2 速度的定义和物理意义
3 速度公式的运用,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格式、解题方法
4 参照物的定义和选择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点评
复习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2刻度尺的使用
3误差的概念和减少的方法
4特殊的测量方法
带领学生回顾长度的单位
提问:
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有哪些?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可以多测几次减少误差
特殊测量方法有:测多算少
化曲为直
等量替代
学生总结1长度的单位有Km m dm cm mm μm nm 及其单位换算
学生练习:
在下列数值后面填上适当的单位:
某同学身高17.2
一根头发直径约为72 。
南京长江二桥全程长21197 。
物理课本长度为258 。
看:
1、零刻线是否磨损、2、量程、分度值 ;
读:
刻度线与被测物体对齐读:
视线垂直刻度尺,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构成,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
练习:
读出下列两个刻度尺所测的物体的长度:
例:测一页书纸的厚度。
例:硬币的直径 滚轮法 测操场的周长
例:铁路线的长度
6.为了测出细铜丝的直径,某同学把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32圈.如图所示,用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测得这32圈的总宽度为__5.0_cm,可算出细铜丝的直径约为_1.6__mm。
本节内容为识记。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填写时要与实际吻合。长度测量是要有估读数
不同的刻度尺所测量结果不同在那里、测量结果的精确度由什么决定,此题最好说明。
特殊测量时要注意方法的实用性。
复习 速度
速度的定义和物理意义
v=s/t
引导学生,如何理解速度
学生归纳:速度的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两种比较快慢的办法:
如百米赛跑:
1、时间一定比较路程(观众)2、路程一定比较时间(裁判)
本节内容为理解 学生对速度的定义和物理意义区分容易不清。
三 匀速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计算 如何测量平均速度(实验)
关于速度的计算
引导学生总结: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平均速度:一段时间或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实验中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
路标常识型
分析提示:路标中所给的条件是什么?
过桥型
追击(相遇)型
教师分析:
追击问题有两个相同点1最终路程相同2追击者开始运动后两者时间相同
比例型 (选择题)
中点型(选择题)
教师提示:
设一段具体的路程如30m代入计算.
图象型
学生练习:
例1、有两个同学,用下面的方法来测量小钢球运动的平均速度。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条直线上标出A.B.C三个点,拿一根分度值为1mm的米尺紧靠直线,A.B.C三点在米尺上对应的读数如图7所示。当小钢球贴着米尺运动经过A.B.C三点时,两同学用手表记下了小钢球经过A.B.C三点时对应的时刻,如图所示。
则小钢球在通过AB.BC和AC各段路程中,平均速度分别为:
vAB=______ 0.03m/s ______;vBC=____ 0.02m/s ________;vAC=_______ 0.024m/s _____。
例2 在机场高速公路的入口处有一标志牌,如图所示,出租车要尽快赶到机场,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至少行使多少分钟才能到达?
此处距机场58Km即s=58Km 100的单位为Km/h 即v=100Km/h
例3 一列长为140m的列车以72Km/h的速度穿过一平直的隧道,已知整个列车车身在隧道的时间为42 s
求:(1)隧道的长为多少?
(2)从列车的车头进隧道,一直到车尾出隧道,一共需要多少时间?
分析:过桥型问题分两类 完全通过S=S车 +S桥 完全在桥上S=S车 -S桥
例4 火车从甲车站到乙车站正常行驶的速度为60Km/h,有一次火车因故迟开了15min,为了准点到达乙站,火车司机把车速提高到72Km/h,求:
(1) 甲乙两站之间的距离。
(2) 火车从甲站到乙站之间正常的行使时间。
例5甲乙两物体运动时间之比为3:2 路程之比为2:3 ,它们的速度之比为_______
例6一个物体以15m/s行驶了路程的一半,用10m/s跑完了后一半,它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
例7某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电动小车作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A..B.所示。
(1)观察图可知,甲车在作____匀速_____直线运动。甲车通过0.6米的路程所用时间为__6 __秒。
(2)观察图17B.可知,在AB对应的时间段内,乙车通过的路程为_____1.2______米。
(3)比较图17A..B.可知,甲车的速度___小于_____乙车的速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本节内容为理解层次。
通过速度的计算来加深对速度的理解
用画图把图景描述出来
直接用公式V比=S比/t比
复习世界是运动的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参照物的选择和判断方法
总结
教师引导:对于诗句、歌词等句子怎样确定参照物和研究物体运动情况:
找出句子中的动词,确定动作的执行者为研究对象,不是参照物,参照物是假定不动的物体
教师分析:看山恰似走来迎句中,山在动为研究对象,故以船为参照物。是船行句中船为研究对象,船本身在走,故参照物可选择为青山。
学生总结1机械运动:物体的位置变化2相对运动:相对于参照物有位置变化3参照物:用于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标准4一般认为大地为参照物5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练习:
例8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
A 船 青山 B 青山 船 C 青山 水 D 水 青山
例9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在芜湖感叹长江的壮美景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两岸青山相对出”和“孤帆一片日边来”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船 和 江岸
交流课前写好的本章知识结构图。
本节内容为识记和理解。参照物的选择和判断方法需要加强理解
参照物的判断最困难的是对于诗句、歌词等句子中参照物、研究物体运动情况的判断
Km
m
mm
μm
nm
千米
米
毫米
微米
纳米
Km
m
mm
μm
nm
千米
米
毫米
微米
纳米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中考复习 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反思,复习计划,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中考复习 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 第二章 声现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计划,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中考复习 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 第二十章《电和磁》,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