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89293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89293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892933/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4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892933/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5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892933/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892933/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892933/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892933/0/8.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分层作业)原卷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892933/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分层作业)原卷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892933/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分层作业)解析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892933/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分层作业)解析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892933/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分层作业)解析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3892933/2/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备课课件+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备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备课课件ppt,文件包含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分层作业解析版docx、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分层作业原卷版docx、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0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单选题1.明万历年间,苏州“城中机户数千”,雇工“数千人”。乾隆时,苏州东半城更是“专其业者不啻万家”,“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这反映当时江南地区( )A.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民营丝织业得以较大发展C.全国普及雇佣劳动 D.政府鼓励民间丝织业发展2.结合所学,分析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秦至明供大于需,引发对外民族冲突B.秦汉至宋元人均粮食占有量波动剧烈C.清朝粮食供小于需,刺激高产作物引入D.生产力停滞使明清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3.“明成祖朱棣时期,扩建了元代大运河的副线……南北间的商业贸易也在京师和大运河的发展下带动起来了。长江流域和其他南方地区的商业同样获得了发展。例如,当时徽商遍布天下,他们从事各种生意,如贩卖瓷都景德镇的瓷器、各地的茶叶和丝绸、食盐、木材以及食品等等。”对此,下列选项理解正确的是( )A.政治中心转移带动了长途贸易发展 B.南方经济对北方的依赖程度加深C.大运河发展是商帮形成的直接原因 D.商业发展导致了自然经济的瓦解4.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系统地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棉花栽培经验,内容涉及棉花的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和丰产措施。此外,他还总结出“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的丰产十四字诀。这印证了当时长江三角洲地区( )A.政府推广经济作物 B.棉花销售网遍及全国C.棉纺织技术水平高 D.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5.近代以来学者通过对明清时期徽商财富流向研究,将其财富流向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建牌坊、修祠堂,二是买房置地、修造园林,三是艺术情结、纵情声乐,四是结交官府、逢仰权贵。徽商财富的流向( )A.瓦解了传统的四民观念 B.有利于明清社会的转型C.导致社会消费观念更新 D.致使社会资本投向畸形6.朱熹反复提到:“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则强调: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炼”,同样可以成为圣人。从中可以得知( )A.儒学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 B.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C.伦理道德是儒学的主要内容 D.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7.“它为明代前期士人的心理疲劳提供了有效的缓解途径,它使那些被理学弄硬了心灵的士人寻到了恢复活力的方法,它为那些在官场被磨平了个性的士人提供了重新伸张自我的空间。”材料的中“它”( )A.否定了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B.隐含平等叛逆色彩C.严厉抨击君主专制的强化 D.逐步成为官方哲学8.朱熹和王守仁都讲格物致知,朱熹称:“格,至也。物,犹事也。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王守仁称“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以下对二人观点评述正确的是( )①前者强调探究万物,后者主张心中体验②二者主张体现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派别③后者是对前者主张的完全否定④后者力图解决前者产生的弊端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9.明代谢肇淛给章回小说划分等级时,评《水浒传》为头等,《三国演义》为末等。他认为《水浒传》《金瓶梅》等书在描写帝王将相时充满臆想,但写到游民、市侩、胥吏、商贾时,作者则能立刻展示出敏锐的眼光。由此可知,谢肇淛评判小说的标准是小说( )A.与真实社会的契合程度 B.在读者中的受欢迎程度C.写市井生活的详略程度 D.对人物细节的刻画程度10.明末清初时期,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好奇”内涵发生变化,“奇”不再是以往描写牛鬼蛇神,而是在“耳目之内”“日用起居”中发现“奇”。这说明,“奇”的变化( )A.反映了封建迷信日渐淡薄 B.适应了市民阶层文化需求C.深受宋明理学思想的影响 D.标志着世俗文学开始兴起11.明清时期,戏曲在江南地区兴盛。秦淮河畔开设众多观戏的茶楼酒馆,甚至有人刊刻戏曲剧作,“以娱民众”。这些现象出现的社会根源是A.娱乐活动的丰富多彩 B.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弛C.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D.民主色彩思想的兴起12.晚清时期,中国人惊奇地发现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与《墨子》记载有相似之处。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这一现象表明( )A.墨学复兴促进传统科技转型 B.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一脉相承C.西学东渐促进了墨学的复兴 D.中国古代的科技以实验为基础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宋应星(1587年—约1666年),江西省奉新县人,明朝著名科学家。其著作《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它在明末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横空出世。明代土地开垦面积达到极限后,精耕细作是提高产量的唯一方法,也是农业科技发展的着力点。宋应星关注水稻栽培,把《稻》作为全书之首。科学家丁文江道:“先生(指宋应星)生于豫章。广信之铜,景德之磁,悉在户庭。滇南、黔、湘冶金采矿之业,又皆操于先生乡人之手。《天工开物》之作非偶然也。”日本学者依据《天工开物》思想,提出富国济民的“开物之学”。法国汉学家儒莲把《天工开物》中的生产技术信息不断翻译出来,促进了欧洲的技术革新。德国学者薛凤的《开万物之技艺·17世纪中国的知识与技术》在美国出版,引起西方学界对《天工开物》的热烈关注。——摘编自张志清《《天工开物》的守护与传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应星编撰《天工开物》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宋应星《天工开物》的影响。参考答案:1.B【详解】根据材料“城中机户数千”“数千人”“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民营丝织业得到了较大发展,B项正确;鸦片战争以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A项;苏州一地手工业者增多,不能反映全国普及雇佣劳动,排除C项;明清时期政府依旧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手工业者增多不能反映政府鼓励民间丝织业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2.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朝粮食总产量低于粮食总需求量,而且人均粮食占有量逐渐下降。为了解决粮食危机,高产作物被引进,C项正确;民族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材料未体现对外民族冲突是由于秦至明粮食供大于需,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至宋辽金元时期,人均粮食占有量呈现上升趋势,B项“波动剧烈”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明清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是由于人地矛盾导致的,而非生产力停滞,排除D项。故选C项。3.A【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明成祖朱棣时期,扩建了元代大运河的副线……南北间的商业贸易也在京师和大运河的发展下带动起来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迁都北京,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以北京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汉族皇帝,迁都和元代大运河副线的扩建,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A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长江流域和其他南方地区的商业同样获得了发展。”可知南方经济也在发展,且材料中并未涉及南方经济对北方的依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商帮是如何形成的,且结合所学可知交通的发展只是商帮形成的有利因素之一,并非直接原因,排除C项;明朝自然经济并未瓦解,且占据统治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4.D【详解】根据材料“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的丰产十四字诀”可以看出体现了农业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的作用,排除A项;根据材料“棉花栽培经验,内容涉及棉花的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和丰产措施”,可知材料是说棉花种植,没有涉及棉花销售,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关于棉花种植,没有涉及棉纺织技术,排除C项。故选D项。5.D【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财富流向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建牌坊、修祠堂,二是买房置地、修造园林,三是艺术情结、纵情声乐,四是结交官府、逢仰权贵。”并结合所学可知徽商的财富流向非生产领域,并未用于扩大再生产,这是一种畸形的社会资本,D项正确;明清时期传统的“四民观念”即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并未瓦解,排除A项;畸形的社会资本之下,不利于社会的转型,排除B项;材料中徽商财富的流向仍然是传统的消费观念,不会导致社会消费观念的更新,排除C项。故选D项。6.B【详解】根据材料“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表明朱熹和王阳明都强调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活动对于个人修炼的重要性,说明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B项正确;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朱熹和王阳明属于宋明理学思想家,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伦理道德,排除C项;材料主要说明个人日常礼仪活动对于个人修炼的重要性,D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7.B【详解】明代中后期,阳明心学大行其道,得到明朝士大夫的追捧,而心学强调致良知、重视发明本心,强调人的心性自觉,追求的人的自我发展,隐含着平等叛逆的色彩,这迎合了当时士大夫的诉求,B项正确;心学并未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排除A项;心学同样维护君主专制,排除C项;程朱理学是官方哲学,排除D项。故选B项。8.A【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王守仁的心学是对理学的发展,也属于理学的范畴,并不是完全否定,③错误;根据材料和所学可得出,①前者强调探究万物,后者主张心中体验,②二者主张体现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派别,④后者力图解决前者产生的弊端,①②④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9.A【详解】谢肇淛认为市井小说在描写帝王将相时充满臆想即不符合上流社会真实情况,但写中下层社会时非常敏锐即刻画真实,由此可知其评价标准是小说与真实社会的契合程度,A项正确;明清市井小说的作者大多是社会中下层,因此不熟悉上流社会而熟知中下层社会,《水浒传》中大多是社会中下层场景,《三国演义》基本是帝王将相史,因而《三国演义》被认为脱离历史真实,BCD三项是明清传世小说的共同特征,排除。故选A项。10.B【详解】明清之际,传统文学作品中对于“奇”的认识由牛鬼蛇神转向日常,这体现了人们更多的关注现实,关注生活,这是市民阶层壮大对文学创作的影响,适应了市民阶层文化的需求,B项正确;“奇”的关注点变化不等于封建迷信淡薄,排除A项;宋明理学强调对人性的束缚,与材料中关注日常不符,排除C项;世俗文学兴起早于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11.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戏曲繁荣,世俗化气息浓厚,C项正确;戏曲只是其中一种娱乐,排除A项;材料与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弛不符,且明清时期政府厉行抑商政策,排除B项;明清进步思潮中出现早期民主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12.C【详解】依据材料“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可知,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墨学的复兴,C项正确;“科技转型”表述错误,排除A项;“一脉相承”表述错误,排除B项;中国古代科技是以经验为主,排除D项。故选C项。 13.(1)精桃细作农业发展的需要;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地方自然资源丰富及手工业的发展;明代商品经济发展。(2)总结了古代工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提升了我国传统科技的世界影响力;推动了日本和欧美社会经济的发展。【详解】(1)根据“精耕细作是提高产量的唯一方法,也是农业科技发展的着力点”得出精桃细作农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广信之铜,……又皆操于先生乡人之手”得出地方自然资源丰富及手工业的发展;根据“明末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得出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还可从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影响等分析总结。(2)根据“中国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得出总结了古代工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根据“引起西方学界对《天工开物》的热烈关注”得出提升了我国传统科技的世界影响力;根据“日本学者依据《天工开物》思想,提出富国济民的‘开物之学’”“促进了欧洲的技术革新”得出推动了日本和欧美社会经济的发展。【点睛】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备课ppt课件,共1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经济的创新,手工业,商人市场,变在经营方式,阶段总结,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梨洲先生,亭林先生,船山先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备课ppt课件,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与棉花帝国擦肩而过,明清经济,明清文化,明清思想,明清危机,中英“棉花革命”对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授课ppt课件,共10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