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表格教学设计
展开21.《登飞来峰》
学 习 目 标
1.理解文中“浮云”的含义
2.掌握文中的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 习 重难点
1.重点:(1)理解“浮云”的含义。
(2)体会本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难点:学习本文情、景、理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智 趣 引 入
同学们喜欢爬山吗?在爬山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
老师也喜欢爬山,登上山——春赏花、 夏乘凉、秋采果、冬观雪一年四季 景色尽收眼底,这更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今天,让我们跟随北宋诗人王安石一起“登飞来峰”,去欣赏那别致的景象!
师生互动
一、初步感知
1.关于诗题:《登飞来峰》点明了写作对象和写作内容。
2.诗人简介(PPT上展示)
3. 诵读古诗
4.诗歌中重点词语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塔,这里指应天塔。
闻说:这里指听到的意思 自:只因为 缘:作动词,“置身”之意。
5.疏通诗意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最高处。
二、赏析诗文
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山上”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且千寻之塔——夸张手法写塔的高峻。运用联想,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从侧面表现塔的高耸。这两句都是写景,第一句是实景,第二节是虚景,这两句虚实相结合,写出了飞来峰的高耸。
2.作者描写飞来峰,仅仅是为了写飞来峰的高耸吗?
链接背景资料、材料链接一(PPT上展示)
从背景资料和材料链接一可知:作者登上如此高的山如此高的塔,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诗人会想到要改革,对改革充满信心。
3.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如何理解诗中的“浮云”?
材料链接二:“浮云”(PPT上展示)
材料链接三: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积极推行新法,抑官僚制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登飞来峰》即作于1050年,当时他30岁,由宁波县令改任舒州通判。他向往美好前程,期待变革。
5.诗人登上这么高的山,这么高的塔,看到的“浮云”又如何作何感想呢?
把保守势力说成是“浮云”,并且不畏,王安石在这里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来表露自己的志向。这体现了王安石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
所以“浮云”在这首诗中的深意是只要宋神宗信任王安石,支持他变法,就不会害怕朝廷上的小人刁难作崇,新法就一定能推行,变法一定能成功。作者此处所写是借飞来峰之千寻塔来抒发自己胸怀壮志寄托远大的理想。
6.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三、主题归纳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登高揽胜之作。诗歌借登峰所见景象之阔大,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远大志向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四、写作手法
1.情、景、理交融 2.虚实相生
二 次 备 课
课 堂 小 结
本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诗歌中的写作背景,学习了本诗中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以及作者所表达的高瞻远瞩、不畏艰难的豪情壮志之情,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陆游的《游山西村》。
板书设计
当 堂 检 测
完成《当堂检测》
检测反馈
教 学 反 思
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七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2794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登飞来峰教案设计</a>,共3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教案,共2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谈话导入,入情入境,分步解读,感悟哲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