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3-1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3-1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第1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3-1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第2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3-1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人教统编版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内知识点总结,任务引导,写法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课内知识点总结】一、重点词语1.明确字音(ài)     跋涉bá shè   (jiè)  害(qiāng   猎(shè         luò            zhēn     ài)  luǒ) 佳境zhēn)zhì)   孜不倦zī)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1.望洋兴叹: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2.引人入胜:将人引进美妙的境界,使人入迷;形容艺术作品或风景特别吸引人。3.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通常指教师或学生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4.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费力了。形容劳苦一次,可望永安。5.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别人看。6.心驰神往:形容思想集中在追求和向往的事情或地方上,一心向往。7.各得其所: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8.已臻佳境:指达到最佳境界。形容状态极佳或解决问题非常轻松。文学文化常识1简介赫尔曼黑塞(1877— 1962),德国作家、诗人,他自幼广泛地接受东西方文化的熏陶,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具有心理的深度,因此被人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的一个骑士1904 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一举成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创作了长篇小说《德米安》《荒原狼》等。其中《荒原狼》曾轰动欧美。二战后,黑塞主要整理、编纂早年和中年时期的作品,有诗歌、散文、回忆录和文艺评论发表。1946 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黑塞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还曾获得冯达诺奖、歌德奖等。他非常仰慕中国文化,对中国诗歌十分着迷,特别崇拜孔子、老子、庄子。老庄哲学对他的创作有明显的影响。1962 8 月病逝于瑞士。2了解时代背景黑塞迁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使得黑塞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方面来探索人性。他认为通过读书能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因此他写下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本文就是其中一篇鼓励人们读书的杰作。《读书:目的和前提》是作者的一篇随笔。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人,特别是年轻人出现了一种浮躁的心态,觉得读书是枯燥无味的、可笑的、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短暂,应该学会享受人生。作者对此有感而发,建议那些年轻人还是应该挤点时间看书,从自己能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逐渐培养起阅读的兴趣。文章由此阐述了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3了解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感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重点讲解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作者在具体论述过程中,第一段阐述了什么是真正的修养。进而在第二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第三段告诉我们通过爱的阅读方式,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第四段则强调个性阅读和人格是获得教养的客体前提;在此基础上,从第五段开始,文章运用例证法,以作者个人的阅读体验为例,讲述了自己少年时期的阅读和阅读中国丛书的经历,说明经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个性阅读,可以不断地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最后一段作者针对现实提出读书建议。2.作为一篇议论性随笔,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分析。明确:举例论证。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列举自己读书的经历来证明读书要以读者的个性或人格追求为前提。化抽象的说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对比论证。本文多处运用对比论证,如拿印度文学与中国经典著作对比,突出中国经典著作让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相反相成,各得其所的特点。再如读巴尔扎克作品的前后对比等,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比喻论证。如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形象地表现了获得修养是不断完善的过程,不是短暂的功利性行为。合作探究,质疑问难1.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是不是矛盾?这两句话并不矛盾。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完善,而具体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能力和本领固然重要,但毕竟只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2.作者是如何论证读书的前提是读者个性或人格的追求这一观点的?3 段紧承前一段分析获得教养要研读世界文学这一问题,指出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首先要认识自己,要根据自己的兴趣阅读。第4 段又进一步指出读书不在于数量,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确立了自己对读书前提的观点。然后作者用第56 两段,以自己的读书经历为例来证明这一观点。这样,作者先讲道理后摆事实,深入论证了读书的前提是读者个性或人格的追求这一观点。3.  作者对读书提出了怎样的建议?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基础阅读)开始阅读。要提高阅读的层次,读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要读杰作。要认真阅读杰作,花力气、下功夫。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是因为没能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没有认识到自我修养的追求,也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4.作者为什么强调要读杰作?读书学习,读什么是一个基本问题。作者认为阅读杰作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通过阅读作家和思想家的杰作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杰作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文学的顶峰。从获得教养的目的出发,必须阅读杰作。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所读的书注定会影响他的一生,对他的人文素养构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决定他一生的审美追求。所以,人应当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注意打好精神的底子,确立一生阅读的方向。5.作者认为获得真正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什么?这条途径有什么特点?这条途径对人生有什么作用?1)最重要的途径之一:研读世界文学,逐渐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特别是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要深入理解,从中挖掘出作品中深刻的生命意义,以期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2)特点:无止境。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以及整个人类的文学是广博无边的,研读是无止境的。发展性。文学的解读,会随着读者的经历、思想、经验积累等和文学本身的发展不断地发展变化。3)对人生的作用: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的、息息相通的关系。使自己生活的节奏跟上时代发展的脉搏。使我们自己的人生越来越充实、高尚、有意义。初读课文【思考1】划分文章层次明确    第一部分(1-2):读书的目的:获得真正的修养。第二部分(3-7):读书的前提:以个人的阅读兴趣为前提,同时还必须要以个性或人格作为前提。第三部分(8):针对现实,提出读书建议。文本研究【思考1】研读第一部分1.作者认为什么是真正的修养?它的目的是什么?从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明确    真正的修养精神和心灵完善。修养的目的是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2.黑塞认为获得真正的教养的途径有哪些?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什么?并概括其特点及作用。明确   1)作者认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比如参加社会实践等。2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特点: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作用: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使我们感到满足和幸福;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我们集中心智;使我们的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3.应该怎样研读经典?明确  研读经典不在于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精读,深入地探究。即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思考2】研读第二部分1.作者倡导怎样的读书观?又有何原因?明确    1)作者倡导的读书观:爱和生命的阅读,敬重知识,心的教养,读书者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2)原因:现实状况不容乐观。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诱惑,存在着轻视读书的现象。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获得教养是解决现实状况的一条有效途径。作者的这一见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2.作者是如何论证读书的前提是读者个性或人格的追求这一观点的?明确    作者通过先讲道理后摆事实,进行了深入论证。首先,分析获得教养要研读世界文学这一问题,指出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首先要认识自己,要根据自己的兴趣阅读。然后,又进一步指出读书不在于数量,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确立了自己对读书前提的观点。最后,作者以自己的读书经历为例来证明这一观点。3.作者少年时代的阅读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明确    对于图书,我们只要乐于寻找,敢于寻找,就一定会发现我们钟爱的作品或能吸引我们的内容。要尊重自己的兴趣,依循自己的兴趣,培养自己的兴趣。阅读中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这些发现会不断开拓我们的阅读视野,引领我们渐渐痴迷读书。【思考3】研读第三部分1.作者对读书提出了怎样的建议?明确    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基础阅读)开始阅读。要提高阅读的层次,读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要读杰作。要认真阅读杰作,花力气、下功夫。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是因为没能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没有认识到自我修养的追求,也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2.你怎样理解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这句话?明确    如果读书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获得了僵死的知识,没有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那么就不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反而与读书的目的背道而驰,成了死读书读死书,这样的读书是有害的,例如孔乙己、范进等。【思考4】研读句子含义1.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具体目的指什么?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明确  具体目的指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这句话的含意:真正的教养是为了自我完善,并不只是为了提高某种本领和能力;不断提高教养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2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一句表达了什么意思?明确  这里强调了读书的目的在于完善自我,提升思想,而不是散心消遣,为消遣而读书,再多也无益。3.如何理解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的含意?明确  这是阐述阅读的态度。阅读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强调爱的阅读”“敬重的知识心的教养【思考5】赫尔曼·黑塞认为阅读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作者倡导的是怎样的一种读书观?为什么通过读书获取教养要和个性”“人格联系在一起?明确   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这是有效的阅读。作者认为读书人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他所说的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是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思考6】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是否矛盾?明确   并不矛盾。在这里教养修养的内涵是交叉的。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具体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思考7】黑塞认为读书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对于世界文学经典有人认为要重复阅读,要读;也有人认为开卷有益,要读。你认为怎样才能有更大的收获?明确   观点一:读书求知既要又要。如果没有的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加上不知变通,也有可能导致失败。读书也需要是好事,但是如果选择过于狭窄,则容易囿于局限,积累不够。所以在读书过程中,既要注重博览群书,又要有所侧重,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益的书籍要深入研究。观点二:学会读书,懂得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发现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如果没有的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加上不知变通,也有可能导致失败。读书也需要是好事,但是如果选择过于狭窄,则容易囿于局限,积累不够。所以在读书过程中,既要注重博览群书,又要有所侧重,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益的书籍要深入研究。【思考8】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   举例论证。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列举自己读书的经历来证明读书要以读者的个性或人格追求为前提。化抽象的说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对比论证。本文多处运用对比论证,如拿印度文学与中国经典著作对比,突出中国经典著作让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相反相成,各得其所的特点。再如读巴尔扎克作品的前后对比等,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比喻论证。如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形象地表现了获得修养是不断完善的过程,不是短暂的功利性行为。【思考9】对比阅读读书苦乐杨绛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日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啪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说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连脚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见,而且顷刻可到。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各种各样的人。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我们看到道貌岸然、满口豪言壮语的大人先生,不必气馁胆怯,因为他们本人家里尽管没开放门户,没让人闯入,他们的亲友家我们总到过,自会认识他们虚架子后面的真嘴脸。一次我乘汽车驰过巴黎塞纳河上宏伟的大桥,我看到了栖息在大桥底下那群捡垃圾为生、盖报纸取暖的穷苦人。不是我眼睛能拐弯儿,只因为我曾到那个地带去串过门儿啊。可惜我们串门而犹存,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还不是孙大圣毫毛变成的虫儿),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个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问题:《读书:目的和前提》中提到,读书可以达到精神和心灵的完善,那么,试结合《读书苦乐》一文,谈一谈杨绛先生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窥一斑而知全豹,你能根据文章内容看出来她平时是怎么读书的吗?明确   1)杨绛先生认为,读书可以任我们拜谒尊敬的学者、前人,带我们领略另一番天地,甚至引我们穿越时空,感受别样的人、事、物,从中可以开阔眼界,汲取智慧,提升心智,拓展人生境界。2)作者在跟读者分享读书的好处的同时,也将自己肚中积累的墨水尽情倒出。字里行间随处可见引经据典,这些典例跨越了古今、中外,囊括了文学、哲学、宗教领域,足以见得作者涉猎之广、积累之深。可谓随手拈来,全不费功夫,这无疑得益于杨绛老师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多年积累的结果。技巧点拨分析写作特点【任务引导】《读书:目的和前提》是作者的一篇随笔。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人,特别是年轻人出现了一种浮躁的心态,觉得读书是枯燥无味的、可笑的、不值得的。文章由此阐述了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写法分析】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旁征博引,没有太强理论性。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富有理趣作为一篇议论性随笔,本文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反方法。明晰主旨文章阐述了读书目的和前提,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
     

    相关教案

    语文必修 上册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学设计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课外拓展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知能对标,课文内容分析,学情整体分析,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活动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核心素养,作者逸事,文化常识,合作探究,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