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07 诗歌鉴赏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冲刺专题系列(解析版)
展开07 诗歌鉴赏专题
(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
思维导图
习题训练
一、(2022·河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新制布裘
白居易
桂①布白似雪,吴②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袭有馀③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④忽有念,抚袭起逡巡⑤。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袭,盖裹周四垠⑥。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①桂:地名。②吴:地名。③馀:同“余”。④中夕:半夜。⑤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⑥垠:边际。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因_________一事,产生联想,表达内心的愿望;《新制布裘》中,白居易因新制布裘这件事,产生联想,表达自己的愿望。
2.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这两首诗中作者的境况不同,但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答案】1.茅屋为秋风所破(或“秋风破屋”)
2.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心系天下寒士的济世情怀。
【解析】
1.本题考查作家作品识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及情感主旨把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新制布裘》描述了作者严冬季节身穿布裘温暖如春的感受,由此推己及人,慨然以救济天下寒人为己任。其中“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是全诗的警句,反映了白居易的思想:大丈夫贵在兼济天下,做利国利民之事,不能只顾独善一身。结尾四句“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源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它表明两位伟大诗人的博爱情怀都是一致的,都具有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心系天下寒士的济世情怀。
二、(2022·江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山秋色图①
胡行简
连山缥缈树槎牙②,江上西风雁影斜。
万迭③秋光无限好,画围偏在野人④家。
[注]①此诗为画作《江山秋色图》上的题诗。②槎(chá)牙:形容树木错杂不齐貌。③万迭:万重。④野人:山野之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通过山、树、江、风、雁等意象,营造了秋的意境。
B.前两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山秋色图,与题目照应。
C.本诗写景从视觉感受出发,写出了多种景物的形态。
D.本诗是一首题画七绝,读起来音韵和谐优美。
2.结合本诗三、四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喜爱画作《江山秋色图》的原因。
【答案】1.B
2.画作展现出万重秋天的美好,显现出‘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佳境。图中还画了许多人物活动情景,使画面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令观者目不暇接,百看不厌。
【解析】
1.B.本项“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山秋色图”有误,根据前两句中的“树槎牙”和“西风雁影”可知,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树木枝叶稀疏,江山西风劲吹,北雁南归的画面,虽不可说萧瑟凄凉,但也不能说“生机勃勃”。故选B。
2.考查诗句赏析。三、四句大意为:一重重的秋光风景无限美好,画中还有山野之人的活动,使画面增加了生趣。由此可知,联系前两句中的“连山缥缈”可知,画作展示了万重秋光的美好,一重山色就是一重秋光,一重秋光就是一重美好。除了自然风光以外,画作中还有很多山野之人的活动情景,景与人相融相合,使画面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三、(2022·江苏苏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题《云山图》二首
沈周①
(一)
看云疑是青山动,
谁道云忙山自闲。
我看云山亦忘我,
闲来洗砚写云山。
(二)
侵晓溪山半是云,
草堂亦许白云分。
故人到此云相接,
欲去还须云送君。
【注】①沈周,长洲(今苏州)人,明代绘画大师,工诗善画。
1.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侵晓溪山半是云,草堂亦许白云分”所表现的画面。
2.下面的诗句都写到了云,意境与这两首诗最接近的一项是( )
A.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B.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白居易《白云泉》)
C.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初山。(王之涣《凉州词》)
D.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3.诗人写云山,手法别致,富有情趣。请以“看云疑是青山动,谁道云忙山自闲”为例,作简要分析。
【答案】
1.抓住诗句中“白云”“溪山”“草堂”等景物,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摹,表现宁静、幽美的特点。
2.B
3.诗句运用拟人的修辞,“忙”与“闲”二字赋予了云与山人的情态,形象地展现了云与山动静皆宜的情景。运用衬托的手法,先写诗人的错觉,看到云在移动,他却误认为青山在移动。在云与山的变幻中,表现出白云的动态美。诗句流露出诗人闲适超脱、物我相融的情趣。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绘。
“侵晓溪山半是云,草堂亦许白云分”抓住诗句中“白云”“溪山”“草堂”等景物,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摹,表现宁静、幽美的特点。
示例:早晨,溪山里一半是云,云雾缭绕,朦朦胧胧,草堂在朦胧云雾中,若隐若现,远远望去,仿佛白云和草堂主人各占了草堂的一半。
2.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这两首小诗,都是写“云容”、“云态”,也写“云情”。
第一首描写画家兼诗人沈周眼中看出的“云”。首句先写诗人的错觉,他看到云在移动,却疑为青山在移动。次句紧承,纠正自己的错觉,说:谁知道山停云动,山自空闲,云自忙碌。第三句的“云山”,以云为主,我看白云忙忙碌碌,也许忘记了自我,这是为第二句“云忙”的诗意加重语气,强化它忙碌的意思。具有动态美的移动的白云,触发了画家的雅兴,他准备在空闲的时候,“洗砚写云山”,把“云容”画出来,写出了诗人的闲情逸致。
与第一首不同的是,第二首里的“云”是主角,写云之“态”,也写云之“情”。早晨,溪山里一半是云,云和草堂主人各占草堂的一半。最后二句里的“故人”,便是画家、诗人自己。石田到山里来,由“云”相接,故人要归去,还须“云”相送。诗画家赋予“云”以人的性格和感情。表现宁静、幽美的特点。
A.“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意思是“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在天上飘飘荡荡”,“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另外此联中“空”与首联中的“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与本题中的两首诗意境不符合;
B.“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表现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闲静雅致的神态,恰好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写照。该选项的诗句与本题中的两首诗意境最接近;
C.“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初山”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与本题中的两首诗意境不符合;
D.“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清晨告别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与本题中的两首诗意境不符合;
故选B。
3.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看云疑是青山动,谁道云忙山自闲”首句先写诗人的错觉,他看到云在移动,却疑为青山在移动。次句紧承,纠正自己的错觉,说:谁知道山停云动,山自空闲,云自忙碌。“忙”和“闲”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云与山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静止与云移动时的画面,诗人误认为山在移动,事实上是云在移动,山作为云的陪衬,衬托出白云的变化的动态美,故而也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物我合一的情趣。
四、(2022·湖南长沙·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舟师
[明]俞大猷①
倚剑东冥②势独雄,扶桑③今在指挥中。
岛头云雾须臾尽,天外旌旗上下翀④。
队火⑤光摇河汉⑥影,歌声气压虬龙宫⑦。
夕阳景⑧里归篷近,背水阵奇⑨战士功。
【注释】①俞大戬:明代战功显著的抗倭名将。②东冥:东海。③扶桑:我国对日本的旧称。④翀:通“冲”,舞动的意思。⑤队火:排列成队的战船上的炮火。⑥河汉:指银河。⑦虬龙宫:比喻倭寇的巢穴。⑧景:通“影”。⑨背水阵奇:比喻抗倭水军战阵的精妙奇特。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剑”“扶桑”写出了水军武器的锋利和倭寇的凶残。
B.“云雾”写出了战时环境的恶劣,“旌旗”写出了倭寇人数之多。
C.“队火”“河汉影”写出了战争中炮火连天的凄惨场面。
D.“夕阳景”“归篷近”描绘了在夕阳的余晖里,战船徐徐归来的情景。
2.请分析诗歌表现的情感,填写下面的表格。
阶段
表现的情感
战前(首联)
坚信战争必胜的自信
战中(颔联、颈联)
①
战后(尾联)
②
【答案】1.D
2.①抗击倭寇的坚强斗志
②对水军战士的英勇气概和辉煌战绩的歌颂
【解析】
1.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 “倚剑”:倚天之剑的省称,古人想象中靠在天边的长剑, 这里代指俞家水军。诗句“扶桑今在指挥中”译为:扶桑受制,胜券在握。首联表现了作者必胜的信心。故题干中表述的“‘剑’‘扶桑’写出了水军武器的锋利和倭寇的凶残”有误。
B. 颔联译为:云消雾散,正是作战的好时机;战船陈列,旌旗翻飞,水师已作好战斗准备。所以云雾并非写出了战时环境的恶劣,“旌旗”是为了突出战士的士气,并非写出了倭寇人数之多。表述有误。
C.颈联紧承上联写水军与倭寇作战的情景: 一串串炮火飞上天空,在银河里摇动着倒影; 喊声阵阵,气势镇住了群寇。写出了规模宏大的海战过程。并非突出战争中炮火连天的凄惨场面。表述有误。
D. 尾联写海战结束,在夕阳的余晖里,战船徐徐归来,身为将领的诗人,为军阵奇妙、战士勇武而深感欣慰。表述正确。
故选D。
2.此题考查诗歌情感。
首联写水军雄伟气势,说明明水军稳操胜券;颔联转向自然景观的描写,烘托战前气氛,进一步渲染了水军的声威和抗敌决胜的信心;颈联紧承上联写水军与倭寇作战的情景,把规模宏大的海战过程描写得淋漓尽致;尾联写傍晚水军战士凯旋,肯定他们英勇作战建立了不朽功勋。
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明朝水军与倭寇的一次激战的描述,赞扬了明朝水军的军威、士气和高昂的战斗力,歌颂了水军战士的英勇气概和辉煌战绩,洋溢着作者保卫海疆、扫清来犯倭寇的战斗豪情。
五、(2022·山东滨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①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②静,船尾跳鱼拨刺③鸣。
【注释】①风灯:船中桅杆上挂着的灯,有纸罩能避风。②联拳:指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拳,屈曲。③拨刺:拟声词,指鱼在水里跳动发出的声音。
1.这首诗通过“_____________”“风灯”“宿鹭”“_________________”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恬淡平和的江上月夜图。
2.这首诗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结合第四句简要分析。
【答案】1.江月 跳鱼
2.示例一:第四句写“跳鱼”“拨刺”之动,前三句写江上月夜之静,以动衬静,衬托出江上月夜的静谧。
示例二:以第四句“跳鱼”“拨刺”之动衬托第三句“宿鹭联拳”之静,营造出一种恬淡、静谧的意境。
【解析】
1.本题考查信息梳理与概括提炼,重在梳理出诗中的意象。意象即诗中出现的景物,可组成特定的意境。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意为:水中的月影离我只有数尺之远,船中桅杆上的风灯照耀着夜空,时间马上就要进入三更天。由此可知,“江月”“风灯”都是其中的意象;“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的意思是:栖息在沙滩上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突然船尾方向传来“拨剌”一声,原来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由此可见,“宿鹭”“跳鱼”也是文中的意象。
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第四句“船尾跳鱼拨刺鸣”写的是从船尾方向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发出“拨剌”一声响。联系前三句可知,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的“江月”“风灯”及“宿鹭”都在一个“静”字,而末句却有“跳鱼”之动,“拨刺”之响,是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然而其表达效果恰好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故这一以动衬静,营造出一种恬淡、静谧的意境,衬托出江上月夜的静谧。
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六.(2022·湖北武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注]
【唐】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注】此诗为张九龄受唐玄宗赏识而出任洪州都督后所作。湖口,即江西鄱阳湖湖口,当时归洪州都督府统辖。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万丈红泉”“迢迢半紫”描摹庐山瀑布从天而降、绚丽夺目的壮观景象。
B.颔联中的“下”和“出”,凸显了瀑布越过山间杂树、穿透空中层云的宏大气势。
C.颈联描写了两种截然不同天气状态下的瀑布美景;晴日彩虹当空,雨天声势浩大。
D.尾联赞叹飞瀑与山、云、天连成一片的恢宏气象,展现了诗人博大开阔的胸襟。
【答案】C
【解析】C.“日照虹霓似”写瀑布的色彩,在晴日阳光的照射下,幻化出如虹霓般七彩缤纷的颜色,绚丽瑰奇;“天清风雨闻”写瀑布的声响,天清气朗之时,本无风雨,但万丈洪泉直泻而下时发出的巨大声响,却使人有急风骤雨杂沓的听觉感受。颈联描写的是晴天丽日时瀑布的美景,因此本项说法错误;
故选C。
七、【2022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诗歌,结合典故,完成小题。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南安军
[南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典故】采薇《史记·伯夷列传》载:般末,孤竹君二子伯夷、叔齐,反对周武王伐纣,曾扣马而谏。周代殷而有天下后,他们“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蕨而食,……遂饿死于首阳山。
(选自《汉语典故大辞典》)
下面是某同学的探究成果,请你补全。
为表达不同情感,“采薇”这一典故可能有三种使用角度:
①伯奏、叔齐扣马而谏;
②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采薇蕨而食;
③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野望》侧重从( )(填序号)角度用典,表达的情感是_______________。
《南安军》侧重从( )(填序号)角度用典,表达的情感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② 对隐居不仕的向往
③ 以死明志的爱国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典故的运用。
第一空:由《野望》前三联可知,这是描写的傍晚看到的山村的景色,悠闲自在的人们缓缓地走向家园,所以表现出的是诗人对于这种风景的喜爱,那么进一步的就是想要隐居在这里,所以第一空填入的应该是第②个角度。第二空:表达的情感是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
第三空:由“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可知,诗人看到山河破碎,心中升起悲凉之感,同时也表达自己的志向,不愿投降,宁愿饿死也不愿,所以他运用的角度是第③个角度;第四空:表达的是诗人宁死不屈的爱国之情。
八、【2022年浙江省舟山市中考语文试卷】古诗文阅读。
鄱阳湖①
吴国伦
欲向匡庐②卧白云,宫亭水色昼氤氲。
千山日射蛟龙窟③,万里霜寒雁鹜群。
浪涌帆樯天际乱,星临吴楚镜中分。
东南岁晚仍鼙鼓④,莫遣孤舟逐客闻。
[注释]①选自《明诗观止》。本诗是作者被贬江西时游庐山经鄱阳湖写下的咏景诗。吴国伦,明代文学家。②匡庐:即庐山。③蛟龙窟:指鄱阳湖。④鼙鼓:战鼓。这句指嘉靖年间倭寇骚扰东南沿海地区一事。
(1)“浪涌帆樯天际乱”中的“涌”,有的版本又写作“拥”。你觉得哪个更好?为什么?
(2)关于此诗的情感基调,小嘉说是欢快的,小舟说是忧伤的。你的看法呢?请简述理由。
【答案】
(1)示例1.“涌”更好。表现出鄱阳湖波涛翻腾激荡,以致把船顶起的雄阔气势,
示例2.“拥”更好。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浪把帆船拥入“怀中”的景象,突出了风浪之大。
(2)我认为是忧伤的,尾联中说,东南仍然处于战火之中。请不要让我这位遭受贬谪孤舟漂泊的人听到战鼓的声音吧。否则,我将是多么的痛心疾首啊!表现了诗人对东南一带战乱频仍的关切和忧虑,同时,“孤”“客”等词也表现出诗人被贬谪的失意孤寂。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浪涌帆樯天际乱,星临吴楚镜中分”的意思是波涛汹涌,帆倒桅杆断折,吴楚分野的星空映在镜一般的湖水里。“涌”本意是指水由下向上冒出来,引申义是像水涌出。这里用“涌”字,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鄱阳湖波涛汹涌的气势。“拥”本义是抱,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风浪把船抱入怀中的情态,突出风浪大的特点。
(2)本题考查诗歌主旨的理解。
这首诗前三联的意思是:我想向庐山隐居,宫亭湖云气迷濛。太阳照在千山和鄱阳湖上,鹅和鸭游在寒冷的鄱阳湖中。波涛汹涌,帆倒桅杆断折,吴楚分野的星空映在镜一般的湖水里。写出了鄱阳湖深秋苍茫雄浑的景象。而尾联“东南岁晚仍鼙鼓,莫遣孤舟逐客闻”的意思是东南沿海地区战鼓仍然咚咚作响,请不要让我这位遭受贬谪孤舟漂泊的人听到战鼓的声音吧。否则,我将是多么的痛心疾首啊!流露出作者对战争的厌恶,表现了诗人对东南一带战乱频仍的关切和忧虑。句中的“孤”字是唯独一个的意思,表现了作者被贬谪的孤独寂寞心情。所以此诗的情感基调我认为是忧伤的。
九、(2022·辽宁营口·一模)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生查子·独游雨岩①
辛弃疾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注】①此词作于词人削职闲居、退居带湖期间。
1.赏析词作上片“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两句。
【答案】行云本在天上,而今水底的天反借行云而见,这是词人体物精妙之处。“天上有行云”承上补足“天在清溪底”句,启下引出“人在行云里”句。“人在行云里”中的“人”是遥应首句溪水中的“照影”,这才有了“在行云里”的视觉感受。表现的是词人当时那种自觉行走于蓝天之上、白云之中的飘飘似仙的独特感受和恬静愉悦的心情。
【解析】考查对诗句的赏析。“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意思是蓝天上有飘动的白云,人正行走在那飘动的白云里。从语句含义的角度分析,“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因为云倒映在水中,给人的感觉像是云和天在水里,这里体现了词人描摹景物的精妙之处。从诗句结构的角度分析,正因为前面描述了“天在清溪底”(蓝天倒映在清清的溪水里),才会有此时看到的“天上有行云”的画面,照应了首句“溪边照影行”,眼前所见即所照之“影”;同时,后面又引出了眼前“人在行云里”的奇妙感受,因此这两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结构巧妙严谨。从揭示人物情感的角度分析,这两句描写游人的身影、碧蓝的天空、飘动的浮云,都通过清清的溪水映现出来,整个画面非常生动迷人,让人产生“人在行云里”的美妙感受。表达出此时词人恬静而愉悦的的心境。
2.最后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这首词通过记叙独游雨岩的情景,抒发了遭受打击、闲居乡里的苦闷,反映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国事的系念。
【解析】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这首词写于作者罢官之后的带湖闲居时期。在职期间,他积极筹措恢复中原大计,遭到主和派的排斥、打击和嫉恨,被朝廷罢职闲居。抗战理想不能实现,报国壮志一筹莫展,因此,诗人感到苦闷和孤独,便写了这首词来抒发胸中的悲愤。题目中的“独游”二字,已经透露出了这种意味。“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意思是那响声不是来自鬼怪神仙,而是桃花旁的流水声悦耳无比。联系上文“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可知,作者内心澎湃的激情和遭受压抑的苦闷,终究是掩遮不住的,“高歌”正是词人内心感情的流露和发泄。然而,并没有人能理解他,与他相和的,只是空谷里的溪水。词人的“独”唱,同哗哗的水声,从声音方面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气氛。这种“高山流水少知音”的感慨,是他内心苦闷的表现;而这种“曲高和寡”的情景,正是他收复中原的主张不能得到采纳的写照。那幽深寂静的山谷,那溪水漂浮的残花,不能不说带有象征意义。所以,这首词表面上是记游,描写水光山色,实际上处处贯注着词人愤激的感情,表现了词人遭受排挤、闲居家乡、有志难伸的苦闷和寂寞,也反映了他对时局的不满和对国事的关心。
十、(2022·江苏宿迁·一模)阅读辛弃疾《鹧鸪天》,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①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归休去,去归休②,不成③人总要封侯。浮云出处④元无定,得似⑤浮云也自由。
【注释】①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②归休去:退休、致仕。去,语助词。③不成:反诘词,难道。④出处:指出仕与隐处,做官与退隐。⑤得似:真是。
1.请说说“愁还随我上高楼。”中“随”字的妙处。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化抽象之愁为具体之物,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愁苦之深,难以解脱。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写作者心想到高楼上观看美景躲避忧愁,忧愁还是跟着他上了高楼。“随”赋予“愁”以人的行为,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同时,写“愁”可以随我而上高楼,是抽象的“愁”变得具体可感,结合“欲上高楼去避愁”可知,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愁苦之深,难以解脱。
2.辛弃疾曾说“而今识尽愁滋味”,请结合本首词的具体语句,说说他识尽了怎样的“愁滋味”?
【答案】从“多少亲朋尽白头”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从“经行几处江山改”表达国土沦丧的悲愤,从“不成人总要封侯”表达壮志难酬的悲哀,还有对逍遥自由生活的向往。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意。“多少亲朋尽白头”写许许多多亲戚好友都已白了头,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经行几处江山改”写作者走过好几个地方江山都已面目全非,表达国土沦丧的悲愤,“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侯”以感情强烈的语言反问自己:说归去吧,还是归去吧,难道人一定要到封侯才肯罢休不成?意谓自己不必要等到做成封侯的功业才可归隐。实际上,它传达出了词人无法作成可封侯的大功业的愁苦。最后,“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写浮云飘去飘来本来没有固定之处,我能够像浮云那样随心来去,该有多么自由。巧妙运用“浮云”一词的双重比喻意义为自己下了这一转语,如果能像浮云一样逍遥自在也很自由,写出了对逍遥自由生活的向往。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B.“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这两句直抒胸臆,语言浅白,此中感慨,让人读而心有戚戚。
C.“得似浮云也自由”中“也”字表现了词人致仕、退隐后的自由与喜悦之情。
D.此词在表情达意上,采用层层剥笋式抒情,越来越清晰地显现了他愁苦的来处。
【答案】C
【解析】C.“表现了词人致仕、退隐后的自由与喜悦之情”错误,应是写作者在致仕与退隐的得失之间,他思之筹之,不得要领,因而愁绪百结,久不能脱。“也”字表现了词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故选C。
十一、(2022·福建三明·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依次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描绘西湖清丽、淡远的春天景色。
B.“琉璃滑”将无风的湖面比作细腻光滑的琉璃,突出西湖水的清澈见底。
C.“惊起沙禽掠岸飞”以静衬动写水鸟被涟漪惊动而飞,愈显西湖的喧嚣。
D.全词语言清新活泼,寓情于景,彰显了欧阳修这首小令的婉约与深挚。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绿水逶迤”“芳草长堤”这是视觉,“隐隐笙歌处处随”这是听觉,故上片依次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绘,并非选项所说“依次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B.“突出西湖水的清澈见底”错误,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连小船移动都感觉不到,应突出的是湖面的平静;C.“以静衬动”“西湖的喧嚣”错误,“惊起沙禽掠岸飞”的意思是那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应是以飞鸟的动来衬托西湖的静;故选D。
2.首句“轻舟短棹西湖好”传达出词人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轻舟短棹”委婉地写出词人泛舟西湖时的悠闲与惬意,“西湖好”传达出词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分析。首句“轻舟短棹西湖好”的意思是:西湖风光好,驾着小舟划着短桨多么逍遥。“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从而表达出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
十二、(2022·湖南长沙·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
题岳阳楼①
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此地唯堪画图障②,华堂张与贵人看。
【注】①元和十四年春,贬至江州的白居易再调忠州刺史,经过岳阳时写下该诗。②图障:指绘有图画的屏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孤独地登上岳阳楼远眺,看到了春天的洞庭湖水满为患,忧心忡忡。
B.诗人看到洞庭湖“连梦泽”“近长安”,极写洞庭湖之广阔。
C.岸上攀树之猿的苦啼与远雁飞渡洞庭的艰难引发了诗人的无尽悲愁。
D.洞庭湖壮美景色难以画成屏风,陈在华丽厅堂,来供达官贵人品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A.“看到了春天的洞庭湖水满为患,忧心忡忡”理解不正确。诗人孤独地登上岳阳楼远眺,看到了春天的洞庭湖想到了远离的都城长安,表达了对京都的思念,并没有“看到了春天的洞庭湖水满为患,忧心忡忡”。C.“引发了诗人的无尽悲愁”理解不正确。岸上攀树之猿的苦啼与远雁飞渡洞庭的艰难,引发了诗人的漂泊流离之感,并未有“无尽悲愁”。D.“洞庭湖壮美景色难以画成屏风”理解不正确。结合诗句“此地唯堪画图障”可知,洞庭湖风景壮阔优美,可以画成图画,让那些贵人们欣赏。故选B。
2.前人评论此诗,认为“落句怨愤极矣”,请结合诗歌对该观点进行分析。
【答案】诗的最后两句说洞庭湖风景壮阔优美,可以画成图画,让那些贵人们欣赏,这样贵人们也许可以体会到猿啼雁飞、流民逐客行旅的奔波之苦,含蓄地流露出羁旅漂泊之感和对贵人们的怨愤。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所含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时,把握诗句大意,结合诗句意象及诗人的创作背景,体会诗人情感。尾联“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意为:这个地方风景壮阔美丽,可以画成图画,挂在富贵人家的厅堂里供他们欣赏;此诗作于诗人贬谪途中,是诗人贬至江州又再调忠州刺史,经过岳阳时写下的。结合本诗的创作背景可知,贬谪途中本就充满着孤寂和落寞之感,却又亲睹壮阔景色中满是凄苦,便想将洞庭风景画成图障,张挂在豪奢的大厅里,让那些贵人们赏玩,或许才能使他们稍稍懂得猿啼雁飞、流民逐客行旅风波之苦,含蓄地流露出羁旅漂泊之感和对贵人们的怨愤.。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06 名著阅读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冲刺专题系列(解析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06 名著阅读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冲刺专题系列(解析版)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01 汉字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冲刺专题系列(解析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01 汉字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冲刺专题系列(解析版)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16 话题作文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冲刺专题系列(解析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16 话题作文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冲刺专题系列(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按要求作文,“对谷爱凌来说,赢一直都很重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