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崔涂诗歌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90019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崔涂诗歌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90019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崔涂诗歌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90019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崔涂诗歌
展开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崔涂诗歌,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诗歌专题训练-----崔涂诗歌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安逢江南僧
崔涂①
孤云无定踪,忽到又相逢。
说尽天涯事,听残上国钟。
问人寻寺僻,乞食过街慵。
忆到曾栖处,开门对数峰。
【注】①崔涂,唐末诗人,字礼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带人,生卒年、生平均不详。他终生飘泊,漫游巴蜀、吴楚、中原、秦陇等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出句运用比喻修辞,表现诗人和江南僧行踪不定、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活。
B.天涯、长安、僻寺、街市的组合,高度概括了在不同空间里二人的生活场景。
C.钟声和青山两种意象,与夜话情景相互交融,给全诗增添清幽空灵的禅味。
D.诗歌语言典雅凝重,“说”“听”“问”“忆”等动词写出了两人相谈甚欢的情状。
2.请简要赏析颔联中“残”字的妙处。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诗人漂泊巴蜀、流浪万里的艰苦的现实境况,但“三巴路、万里身”又给人以气象宏大之感。
B.颈联写到虽然与家乡亲人相隔万里,不过幸好有朝夕相处的僮仆相伴,由羁旅之苦转而写亲情之乐。
C.戴叔伦的诗句“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与本诗“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在内容和情感上有相似之处。
D.整首诗语言朴素,意境苍凉,情韵幽绝,手法虚实结合,虽不事雕琢,却于平实之处涌动真情,感人至深。
4.《围炉诗话》中评价崔涂《巴山道中除夜书怀》道:“说尽苦情、苦境矣。”请结合颔联简要分析该评论的合理性。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夕次洛阳道中
崔涂
秋风吹故城,城下独吟行。
高树鸟已息,古原人尚耕。
流年川暗度,往事月空明。
不复叹岐路,马前尘夜生。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前往洛阳,途中停留于一座古城,“秋风”点出季节,渲染了气氛。
B.高高的树上,鸟儿已经栖息,既暗扣诗题,又从侧面烘托了作者处境。
C.“古原”句写原野上农人还在耕作,与“高树”句形成对比,动静相衬。
D.作者在夜晚渡过河川,面对流水、明月,不禁感慨往事,感叹时光流逝。
6.你认为“不复叹岐路”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孤雁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注】作者本是江南人,一生中常在巴、蜀、湘、鄂、秦、陇一带作客,多天涯羁旅之思。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字就是全篇“诗眼”,将全诗的神韵、意境凝聚在一起,浑然天成。
B.首联中“独何之”,则可见出诗人这时正羁留客地,借孤雁以写离愁。
C.颔联前句说失群后仓皇的表现,后句说失群原因,既刻画神态,也描写环境。
D.尾联写诗人的良好愿望和矛盾心情,孤雁未必会遭暗箭,但孤飞总使人易生疑惧。
8.颈联中一“低”一“冷”总关情,此两句中的景与情有着怎样的关系?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外送友人游边
崔涂
我泛潇湘浦,君行指塞云。
两乡天外隔,一径渡头分。
雨暗江花老,笳愁陇月曛。
不堪来去雁,迢递思离群。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中“送”字点明事件:友人游边,诗人送行。“湖外”则交代了地点。
B.首联所写内容关涉到诗人和友人,点出两人前往的地点不同,方向相反。
C.颔联运用夸张手法,将“两乡”与“一径”对照,写出分离后相距遥远。
D.尾联直抒胸臆,以来去的大雁不堪忍受别离自比,抒发了别离友人的痛苦。
10.请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怀古
崔涂①
汉室河山鼎势分,勤王谁肯顾元勋?
不知征伐由天子,唯许英雄共使君。
江上战余陵是谷,渡头春在草连云。
分明胜败无寻处,空听渔歌到夕曛。
【注】①崔涂,字礼山。唐僖宗光启四年(888年)进士。时处晚唐,藩镇割据,社会动荡,诗人一生羁旅,漫游过巴蜀、吴楚、秦陇等地。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题目蕴含了诗歌的写作缘起,诗人漫游赤壁,追怀古人,追思往事,遂生无限感慨。
B.首联抒发历史感慨:赤壁之战后,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无人肯真正捍卫汉室江山。
C.颔联借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和煮酒论英雄建功立业的追述,表达自身壮志未酬的感伤。
D.颈联描绘了赤壁之战之后战场上的狼藉、萧条景象,借以揭示战争带来的巨大灾难。
E.全诗用语精当,呈现出深婉的意境,表达了抑郁的情感,体现出低沉凄清的诗歌风格。
12.这首诗在表情达意上委婉含蓄,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
【答案】
1.D“诗歌语言典雅凝重”分析错误。从本诗“忆到曾栖处,开门对数峰”一句可以看出,本诗的语言风格是清新质朴。
2.①“残”字形象地写出了长安的钟声徐缓悠远、若有若无的特点,②表现了诗人和江南僧谈话时间之长,谈话之投入,③突出两人感情的融洽、深厚和不关心世俗的超脱。
3.B“由羁旅之苦转而写亲情之乐”错,颈联实则用亲人甚少来衬托羁旅之苦,羁旅之思贯穿全诗,并无情感转换。
4.苦境:颔联点明时令,通过描写“乱山”、“残雪”交代诗人旅居的环境,勾勒了一幅山影杂乱,残雪映夜,旅人烛下形影相吊的除夜羁旅图,表现了诗人此时凄苦的境遇。苦情:颔联寓情于景,通过描写旅居环境,渲染出纷乱凄凉,孤苦无依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浓厚的羁旅万里之苦以及孤独思乡之情。
5.D“作者在夜晚渡过河川”分析错误。“川暗度”意为“河水无声无息流过”,作者是感叹时光像河流一样暗自流逝,并没有在夜晚渡过河川。
6.①情感:“不复叹岐路”意为作者不再叹息前路难测,表面上表达的是旷达之情,实则表达了对世路艰难(“世路难测”“难以找到人生之路”)的无奈。②原因:从“不复”句前后的内容可以看出表达的是无奈之情。作品的前三联通过写景、叙事和抒情,表达了羁旅之苦和时光流逝、往事成空之悲,尾句以尘土飞扬的景象传达了内心的迷茫沉重,“不复”句前后的情感都是低沉感伤,因此将该句的感情理解为无奈才与全诗的情感脉络契合。
7.C颔联应该是前句说失群原因(暮雨),后句说失群后仓皇的表现(欲下迟),既描写环境,也刻画神态。
8.①“低”是说乌云逼近洲渚,构成压抑、恐怖的氛围,孤雁在惨淡的昏暗中飞行;“冷”,指关塞上的月亮,想象孤雁在冷风中独飞。②月冷云低,衬托孤雁形单影只,突出行程的艰险,心境的凄凉。③紧扣“孤”,唯其孤,才感到云低的可怕:唯其冷月相随,才显得孤单凄凉。④诗人飘泊异乡,世路峻险,此诗以孤雁自喻,表现了他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三点即满分)
9.D“直抒胸臆”分析错误,应是借景抒情。“自比”错误,“不堪来去雁”是写自己不忍心看那来来去去的大雁,从而运用大雁这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别离之苦,不是自比。
10.①颈联写阴雨连绵天色昏暗,江边的花衰败,描绘了诗人所在地的荒寂景色;胡笳吹奏,音声悲愁,边关的月色昏暗,描绘了友人所在地的夜色景象。②这两句想象诗人和朋友所去之地两地的景色,虽然描写对象不同,但景色都是冷色调,呈现的都是冷清、荒凉的特点。③寓情于景,既表达了此时惜别之愁,也抒发了别后思念之苦。
11.CD
C项,“表达自身壮志未酬的感伤”无据,从诗中来看,“不知征伐由天子,唯许英雄共使君”,颔联追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和煮酒论英雄建功立业的事迹,并无对自己的伤感。D项,“颈联描绘了赤壁之战之后战场上的狼藉、萧条景象”错误,从诗中来看,“江上战余陵是谷,渡头春在草连云”,颈联描绘的是诗人现实所见之景,并非是赤壁之战后战场上的情景12.(1)借古讽今,借三国的纷乱局势,暗指晚唐藩镇割据、随意征伐的混乱局面,表达对战乱的憎恶之情;(2)借景抒情,借古战场碧草连天的荒凉之景,抒发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的兴亡之叹;(3)叙事抒情,英雄无处寻觅,徒闻渔歌唱起,抒发人生易逝的惆怅伤感。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晏几道诗歌,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王令诗歌,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徐玑诗歌,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