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1:七上古诗四首(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教师版)-十年(2011-2020)中考真题集锦之课内诗词(全国通用)
展开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1:七上古诗四首(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教师版)-十年(2011-2020)中考真题集锦之课内诗词(全国通用),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温习课内所学,完成古诗赏析任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小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七上古诗四首
一、(2020·海南中考真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的前两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样景物点明事情发生的时节,富有象征意义,给人以画面感。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何独特之处,请简要赏析。
【答案】
1.杨花; 子规
2.诗人想象奇特,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当成使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心和怀念之情,使诗歌更有韵味。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做此类题目,要结合诗歌相关语句具体分析所描述的景象,本题很容易就能找出所写的景物:杨花,子规。前两句“杨花”为柳絮,意为飘泊不定,“子规”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诗歌中常常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因此诗人借这两个景物渲染了一种哀伤悲凉的气氛,点明了事情发生的时节。
2.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它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将无知无情的明月拟人化,把她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借此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同情和慰藉。
二、(2020·福建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写杨花落尽、子规哀啼,渲染暮春冷落、凄凉的气氛
B.乙诗“沙似雪”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大漠苍茫的景象。
C.“夜郎西”“回乐烽”既表明地点,也能引发对特定情景的联想。
D.两首诗都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
4.这两首诗都写到“月”,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3.D
4.甲诗想象奇特,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乙诗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
【解析】
3.本题考查诗句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运用了视觉和听觉描写;《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运用视觉描写,“不知何处吹芦管”运用听觉描写,故第二首诗只有视觉和听觉描写。故D错误,选D。
4.本题考查诗歌赏析。(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结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可知,这里作者采用拟人手法,把月亮拟人化,月亮成为了知心人,带着自己对友人的关心、牵挂,一直伴随着友人,表达了作者友人的思念和牵挂。(2)《夜上受降城闻笛》。结合“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可知,运用比喻修辞,把月光比成霜,把沙子比成雪,渲染悲凉的氛围,突出了边塞的苦寒。结合“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可知,从听觉角度,正面抒发了边塞将士的思乡之情。故整首诗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
三、(2020·江苏淮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请体会“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
6.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有“语少意足”之说,请结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5.“阔”是“宽广”的意思。传神地表现了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广阔浩淼。营造了一种恢弘阔大的境界。
6.作者由江上观日出起兴,引发出无限感慨。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用“生”和“入”突出江南春来早的特征,使海日江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生动形象的描写了一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时光荏苒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见美景而思乡的感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蕴含了自然理趣: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
【解析】
5.考查诗歌炼字的赏析。解答时,先明确“阔”字的本义是“宽广”,然后分析颔联的意思: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恰好把船帆高悬。“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可见“阔”字描绘出两岸一望无际的景色,在空间上给人一种恢弘阔大的感觉。
6.考查诗句的赏析。可从意象、炼字、修辞、内容情感等角度分析。“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同时也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四、(2020·浙江杭州·中考真题)温习课内所学,完成古诗赏析任务。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知背景】
甲诗略。
乙诗:吴国伦字明卿,因违忤奸相严嵩,被贬至江西(古属楚地);当时诗人正在郡城济南养病,吴国伦赴江西途经济南时,诗人写下这首诗为其送行。
【析场景】
甲诗首句以暮春时节漂泊无依的“杨花”和啼声哀切的“子规”,营造了悲惋的氛围,流露出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情。
7.乙诗前两句:
【赏写法】
甲诗后两句,想象奇特,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托于“明月”这一意象。以明月随君到夜郎,表达对朋友的牵挂;借“明月”光明的形象表示对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8.乙诗后两句:
【答案】
7.点明了送别的时节和地点,以飒飒青枫和凄凄秋雨营造了一种迷蒙凄凉的氛围,映衬出离别时的不舍之情,也暗含了诗人对朋友前途命运的担忧。
8.想象奇特,诗人将自己对朋友的情感寄托于“白云”,“白云相送”既表达了对朋友的同情和宽慰,又借“白云”高洁的形象隐含着对友人的赞赏和激励。
【解析】
7.乙诗前两句意为:阵阵寒风,绵绵细雨将江边青枫吹打得飒飒作响。遥看水天相接处的楚天,雨中秋色,一片迷蒙。点明了送别的时节:秋天,送别的地点:江边。“青枫飒飒雨凄凄”一句以青枫和凄雨为离别渲染了迷蒙凄凉的气氛,烘托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迷”字用得极妙,既是当时现场景色的真实描写,点染出凄凄秋雨中特有的迷蒙景色,又暗示离人前途的渺茫,自然界的风雨常使人联想到政治风雨,暗含了诗人对好友今后命运的担忧。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前途不明的忧虑与牵挂。
8.乙诗后两句意为“有谁会到这孤舟上可怜被放逐的你呢,只有白云一路相伴,送你到大江以西。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从正面表白心情。写唯有白云相送入江西,恐怕不仅在于以此显出别时情境的冷落凄凉,大约还有以此隐示吴国伦为人清正廉洁,正可与白云作伴之意,“白云相送大江西”一句,表现了诗人的牵挂之情,和对朋友的赞赏和激励之意。既表明了自己思念关怀之情与白云同在,也用白云暗喻友人清高飘逸、潇洒独行的品格,字里行间饱含激励之情。
五、(2020·贵州黔东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9.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的意思是______。
10.请你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1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中的“生”和“入”用得精妙,请结合诗意简要赏析其妙处?
【答案】
9.停宿
10.示例:春潮上涨,江水与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船行江中,春风吹拂,船帆高挂,船行平稳而轻快。
11.“生”和“入”都采用了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在描述自然的时序更替中,景中含情,景中寓理,给人积极、乐观向上的力量。
【解析】
9.考查对诗歌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要结合整个句子或者整首诗歌的意思来理解,“次北固山下”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次:停宿的意思。
10.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如,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与江岸齐平,两岸更显宽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船行更加迅疾。
11.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六、(2020·云南初三学业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次”意思是停泊,这首诗是诗人冬末春初时,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B.颔联写得恢宏阔大,“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视野也因之开阔。
C.作者采用对偶、比喻、拟人、夸张、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全诗和谐优美,妙趣横生。
D.这首诗抒写诗人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
13.请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作简要赏析。
【答案】
12.C
13.该句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也暗示着时光的流逝,新事物必将替代旧事物的道理,蕴含自然理趣;也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解析】
1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C.诗中作者运用了对偶、比喻、拟人和设问的修辞方法,没有夸张和反问的修辞;
故选C。
13.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赏析诗句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关键词;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五、揭示其蕴含的哲理。此句可从运用修辞和蕴含哲理的角度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残夜还没有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还没有过去,江上已呈现一片春色。这一句运用对偶,句式整齐,诗人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并用“生”和“入”突出江南春来得早的特征,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感,表达出诗人滞留异地的思乡之情;这一联不仅描写景物传神,而且富于生活哲理: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物孕育着新事物,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七、(2019·云南文山·初一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七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4.阅读诗歌,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15.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为什么?
【答案】
1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的感慨。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
15.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于湖面之上的景象。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而图二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故选图一。
【解析】
14.这道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是: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碧波荡漾的江上正好行船。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抒写了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
15.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认真观察两幅图画可以发现,第一幅图对岸的山比较低矮,江中看不到岛屿;第二幅图对岸的山比较高,江中有岛屿。由此可知,第一幅图表现的是江水上涨的情形。第二幅图画表现的是平常的景象。根据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可以判断出第一幅图能够表现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八、(2019·江苏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6.本诗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有哪些作用?
17.《唐宋诗醇》评价李白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语近情遥”之妙,本诗三四句也有这样的特点,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6.“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又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做铺垫。
17.这里既有对老友通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解析】
16.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据此理解作答。
17.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感情的理解。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九、(2018·福建福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8.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19.“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
18.C
19.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景象壮丽。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故C项分析不正确。
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描绘诗歌中某一句的意境,要先正确翻译,然后再加上自己适当的理解和描写即可。本句话翻译为: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景象壮丽的景象。
十、(2018·北京中考真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___________的感慨。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
21.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22.这首诗描写了长江的风光。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含“江”(长江)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①____”和“②____”。(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答案】
20.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
21.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与湖面之上的景象。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而图二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故选图一。
22.不尽长江滚滚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解析】
20.该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21.句中的“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观察图一,画面写船行江中,帆正迎风飘扬。而图二则是水落石出,明显与诗句内容不符。
22.考查对诗句的积累。只要写出的诗句包含“江”或与“长江”有关,书写不出现错字即可。
十一、(2016·云南曲靖·中考真题)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23.对这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
C.“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D.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24.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
23.C
24.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踽踽独行。
【解析】
23.C.“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错。“并不能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错。“小桥流水人家”本是极其常见的普通景物,但当它与“断肠人”同处于一个画面之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象,而成为“断肠人”心碎断肠之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气氛,真可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这是以喜悦衬托悲情,反衬写法。故选C。
24.考查诗歌抒发的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诗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要注意结合具体的意象或诗句去分析。
十二、(2011·广西来宾·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5.诗中画线句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有何用意?
26.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色。(写出两点即可)
【答案】
25.描绘了大海宏伟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6.①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②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③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④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
【解析】
25.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要写出描写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怀。这四句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2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写法及作用的分析能力。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有:用典、白描、映衬烘托、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寓情于景、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欲扬先抑、以乐景写哀情等。运用这些手法作用是或含蓄委婉,或生动形象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解答时,要做整体感知诗意的基础上,准确理解画线句的意思,结合整首诗歌,体会诗句的表达技巧及诗人情感。曹操此诗气势恢宏。运用了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描写海水和山岛的景象,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四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意思是诗人曹操虽然到了晚年,但仍有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体观作者自强不息精神和积极达观的人生态度。“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10:九年级课外诵读诗词(教师版)-十年(2011-2020)中考真题集锦之课内诗词(全国通用),共7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9:九下诗词曲五首(教师版)-十年(2011-2020)中考真题集锦之课内诗词(全国通用),文件包含苏教版六上第一单元第3课《制作汽水》课件_苏教版六上第一单元第3课《制作汽水》课件pptx、13制作汽水练习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docx、二氧化碳的用途及危害mp4、如何自制汽水mp4、混合后发生变化mp4等5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8:九下词四首(教师版)-十年(2011-2020)中考真题集锦之课内诗词(全国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