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6 1(现代文阅读篇)--小说、散文阅读
展开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6 1(现代文阅读篇)--小说、散文阅读,共15页。
专题6.1(现代文阅读篇)--小说、散文阅读
(一)知识梳理
小说阅读
小说 | 定义 |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是与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四大文学样式之一。 | |||
分类 | 按篇幅及容量分 | 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 | |||
三要素 | 人物形象 | 描写角度 | 正面描写:通过对人物语言、外貌、动作、心理的直接描写和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 ||
侧面描写: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凸显主要人物。 | |||||
描写方法 | 外貌描写 | 对人物容貌、衣着、神情、体态等进行描写,表现人物的身份、感情、性格等。 | |||
语言描写 | 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表现人物的感情变化、性格品质。 | ||||
动作描写 | 描写人物在某种情况下所做出的反应,表现人物的感情变化、性格品质。 | ||||
心理描写 | 描写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和内心活动,揭示人物的感情变化、性格品质。 | ||||
神态描写 | 反映人物喜、怒、哀、乐的神态变化,揭示人物……的心理状况和……的性格特征。 | ||||
细节描写 | 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使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 ||||
故事情节 |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 ||||
环境 | 自然环境:指故事情节发展所处的自然现象状况,如地点、天气、景色、气候、季节等。 | 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空间、场景;②渲染环境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 |||
社会环境:指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小说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 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②渲染环境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⑤深化主题。 |
散文阅读
描写角度 | 正面描写:通过对人物语言、外貌、动作、心理等的直接描写和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 |
侧面描写:①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凸显主要人物。②环境、场面描写。 | ||
描写方法 | 外貌(肖像)描写 | 对人物容貌、衣着、神情、体态等进行描写,表现人物的身份、感情、性格等。 |
语言描写 | 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表现人物的感情变化、性格品质等。 | |
动作描写 | 描写人物在某种情况下所做出的反应,表现人物的感情变化、性格品质等。 | |
心理描写 | 描写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心理状态和内心活动,揭示人物的感情变化、性格品质等。 |
、
(二)考点指津
小说阅读
◆考点一 小说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常见问法】
1. 文章以“……”为题可谓独具匠心,请简述这个标题的妙处。
2. 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知识放送】小说标题的作用
1. 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 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3. 设置悬念。
4. 贯穿全文的线索。
5. 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6.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7.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题技巧】
详见“散文阅读”专题讲解中“考点一”的“解题技巧”。
【答题模板】
标题的含义是……,它概括(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内容、线索等),引起读者对……的深思(阅读兴趣),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考点二 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常见问法】
1. 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简要概述。
2. 请根据文章内容及提示,补全故事情节。
3. 根据提示,将文中表现“我”心情的词语填在下面的空格里。
4. 请按照时间顺序将小说的内容补充完整。
【解题技巧】
1. 首先,审清题意,弄清楚题目要求填写的内容。所填写的内容可能是时间、地点、场景,也可能是故事情节、心理活动等。
2. 其次,确定答题范围。根据题目所给的线索提示,理清小说的写作思路,找到空缺情节在文中所对应的段落。
3. 最后,概括段意,精练表达。抓住关键语句,如起首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体现思路的标示句等,加以提炼整合,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考点三 探究小说主题
【常见问法】
1. 结合文章主题,说说这篇文章给了你哪些启示。
2.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3. 说说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解题技巧】
1. 把握主题的关键在于对文章中的人、物、事的整体性思考,把重点放在以下几点上:
(1)小说反映的社会现象。
(2)人物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的思想情感。
(3)通过对人物命运的考察所领悟到的哲理。
2. 应多注意文中抒情议论性的句子,作者的思想、观点往往隐藏于其中。
【答题模板】
本文通过……(事件)的描写(或对某一人物的刻画),揭示(表扬、赞扬、贬斥)了……(现象、思想、品格),表现了……的深刻道理,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启示我们……(怎么做)。
◆考点四 环境描写的作用
【常见问法】
1. 文章对……的环境进行描写,有何作用?
2. 请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它的作用。
3. 试简要分析第×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解题技巧】一“看”,二“抓”,三“联”
1. 看位置。主要看环境描写所处的位置,从具体位置可以辨别其具体的作用。
2. 抓环境的特点。从环境的冷暖色调上考虑它和气氛、人物、中心的关系。
3. 联系人物。环境描写是为人物服务的,从人物的活动、心理、感情、性格或品质探究环境描写的具体作用。
4. 联系情节的发展。环境描写常常起着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
5. 联系文章中心。环境描写服务于中心,从文章中心思考环境描写的具体作用。
◆考点五 分析人物形象
【常见问法】
1. 请简要分析某人物的性格特点。
2.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人物)出现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3. ××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4. 文章刻画了××和××两个人物形象,你最喜欢谁?请联系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知识放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及作用
描写角度 | 正面描写:通过对人物语言、外貌、动作、心理等的直接描写和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 |
侧面描写:①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凸显主要人物。②环境、场面描写。 | ||
描写方法 | 外貌(肖像)描写 | 对人物容貌、衣着、神情、体态等进行描写,表现人物的身份、感情、性格等。 |
语言描写 | 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表现人物的感情变化、性格品质等。 | |
动作描写 | 描写人物在某种情况下所做出的反应,表现人物的感情变化、性格品质等。 | |
心理描写 | 描写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心理状态和内心活动,揭示人物的感情变化、性格品质等。 |
【解题技巧】分析人物形象
1. 抓住主要事件。根据事件提炼人物的感情、性格。
2. 分析描写方法。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具体描写中归纳人物心态。
3. 关注侧面烘托。在对其他人物及环境描写中,常常包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这为主要人物的定位起重要作用。
4. 关注人物的年龄、身份和职业等要素。各类人物通常有固定性格基因。如孩子的天真活泼、顽皮可爱,农民的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
5. 从原文中找关键词句。文本中通常含有明示或暗示人物感情、性格的词句。
历年中考试卷中概括人物形象常用的词语有:寡言少语、平凡、朴实、纯真、善良、可爱、沉着、冷静、乐观、稳重、害羞、幽默、谨慎、正直、郁郁寡欢、洒脱、循规蹈矩、狡猾、豪放、泼辣、热心、胆小、老实、圆滑、暴躁、勇敢、从容、耐心、踏实、谦虚、勤俭、敬业、诚实、执着、势利……
【答题模板】
1. ××是一个……(性格品质)的人(身份)。
2. 从……中,可以看出××是一个……(性格品质)的人(身份)。
3. ××是一个……(性格品质)的人(身份),从……中可以看出。
散文阅读
◆考点一 文章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常见问法】
1.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
2. 结合文意,说出文章标题“……”的含义。
3. 选文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4. 联系全文,说说题目中“……”的含义。
5. 请说说文章标题“……”妙在何处。
【知识放送】散文标题的作用
1. 交代文章内容。
2. 点明或突出文章主旨。
3. 交代行文线索。
4. 具有象征意义。
5.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解题技巧】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看本义。即文题中词语的含义、概括的内容、点明的对象。
2. 分析修辞义。将运用修辞的文题还原后理解其含义。
3. 理解双关义。文题含义一般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来分析。如《白杨礼赞》其表层含义是赞扬白杨树,深层含义是赞扬像白杨树一样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抗日民众。
4. 把握象征义。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本体和象征体之间的联系。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象征勇敢坚强、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抗日民众的形象。
5. 把握作者感情的出发点。有的文章标题是对作者内在情感的一种概括,或者是作者寄托情感的事物,如《白杨礼赞》。
6.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7. 寻找文章线索。如《背影》一文就以文题“背影”做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情深。
【答题模板】
标题的含义是……,它概括(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内容、线索等),引起读者对……的深思(阅读兴趣),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考点二 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常见问法】
1. 文章第×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2. 第×段描写……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3. 选文第×段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4. “……”一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知识放送】
1. 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 记叙的人称及其作用
记叙的人称 | 作用 |
第一人称 | 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描述。作用:亲切自然,真实可信。 |
第二人称 | 以“你”“你们”展开描述。作用:缩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便于直接抒情。 |
第三人称 | 以“他”“他们”展开描述,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将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作用:不受时空限制,比较灵活自由。 |
3. 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记叙的顺序 | 作用 |
顺叙 | 使叙述有头有尾、脉络分明,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 |
倒叙 | 使情节曲折,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内容对比鲜明,突出中心。 |
插叙 |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使文章内容充实,结构紧凑;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
4. 常见表达方式的作用
表达方式 | 作用 |
记叙 | 详见上表“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
描写 | ①描绘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 |
抒情 | 抒发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表达观点,引发读者共鸣;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 |
议论 | 揭示主旨、画龙点睛、深化(升华)主题。 |
说明 | 详细、准确地介绍事物以突出事物的特征。 |
【解题技巧】
1. 要明确记叙文常见的表达方式及其相关知识与作用(详见上文“知识放送”)。
2. 记叙文中表达方式的考查,最常考的就是记叙与描写。在分析其作用时,不能只回答“知识放送”中单纯的作用,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来进行理解与分析。
【答题模板】
1. 人物描写:展示人物……的特征。
2. 景物描写:描写……的自然风光,营造……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感。
3. 抒情:抒发作者……的情感,揭示文章……的主题;表达……的观点,引发读者共鸣;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
◆考点三 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常见问法】
1. 第×段中“……”具体指什么?请简要概括。
2. 第×段写道“……”,文中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3. 文中叙述了哪几件事?
4.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 阅读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选文主旨的理解。
【解题技巧】
1. 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答题前应仔细阅读题干,从题干的只言片语中寻找答题提示,如答案可能出自哪一段、可能有几点、应该紧扣什么内容寻找答案等。
2. 寻找答题区域,做好筛选准备。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快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主题:
(1)抓中心句。中心句既是文章内容的基石,也是阐释文章大意的一个分支。
(2)抓关键词。便于概括文章内容,弄清文段所要揭示的主旨。
(3)抓抒情、议论段。它往往起着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也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3. 确定答题区域之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总结:
(1)合并段意。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的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注意各段落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的词句以便通顺连贯,另外还要区分重点段落与非重点段落,做到详略得当。
(2)串联要素。写人记事的文章,弄清楚六要素,将其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3)划分结构。即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结构构成,关注表示时间、地点等的词语,分别归纳各环节的主要内容。这种方法常用于概括梳理故事情节类的题目。
(4)扩展文题。有的文章题目就高度概括了文章内容,对其稍加扩展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情节。
4. 根据题干分值验证答案要点是否全面。如果分值是奇数,如1分、3分等,答案可能是一点或三点;如果分值是2分或4分,答案可能是一点、两点或四点。
【答题模板】
1. 本文记叙了谁+何时+何地+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2. 本文记叙(描写)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
◆考点四 重点句段的作用
【常见问法】
1. 文中“……”句子有何用意(作用)?
2. 简要分析第×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3. 说说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知识放送】
1. 段落的作用
结构上 | (1)开头段:统领全篇、引起下文、营造氛围、奠定基调、铺垫伏笔。 |
(2)中间段: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 |
(3)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开头(或上文),使文章结构完整。 | |
内容上 | (1)开头段:点明(或引出)叙写的人、事、物、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
(2)结尾段:点明主旨(或深化主题),升华情感,发出号召或倡议。 | |
(3)写景段: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突出人物精神品质。 | |
(4)议论抒情段:评价人物、景物、事物,抒发情感,点明主旨。 |
2. 句子的作用
(1)起始句:领起下文,引出主旨。
(2)收尾句:点题。
(3)过渡句:承上启下。
(4)议论句:点明和加深所写内容,统领全篇,画龙点睛。
(5)描写句:形象生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情感。
(6)抒情句:令人回味,烘托主题。
(7)引用句: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照应前文,照应标题;令人深思,给人警醒等。
◆考点五 写作手法及其作用(含思想感情)
【常见问法】
1. 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如伏笔、悬念等),暗示……?请简要回答。
2. 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简要分析其作用。)
3. 选文多处运用了……手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分析。
4. 文章在结构上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一例,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
5. 本文不止一处运用了……的手法,请你从文中找出一例,并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知识放送】
1. 表达方式及作用(详见“考点二”)
2. 修辞手法及作用(详见“考点八”中的“修辞句的赏析”)
3. 结构手法及作用
结构手法 | 作用及答题模板 |
照应(首尾呼应、前后照应) | ……与……照应,使文章情节完整,结构严谨。 |
过渡 | 承上启下,结构严谨;衔接紧密,上下连贯。 |
悬念 | 文章巧妙地运用了设置悬念的手法,先把……抛给读者而又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达到了表达……主题的目的。 |
伏笔 | 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 |
详略 | 详写有利于更生动、深刻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对主题起补充、衬托作用。详略得当,使文章错落有致,重点突出,体现主题思想。 |
铺垫 | 描写……,为后文……做铺垫,使情节具有合理性。(铺垫一般在文章开头) |
4. 表现手法及作用
表现手法 | 作用及答题模板 |
象征 | 抓住了……与……相似的特点,通过对……准确地描写刻画,丰富了文章内涵,给人以启迪。 |
衬托(正衬、反衬) | 用××的……衬托××的……,使××形象更鲜明;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
对比 | 把两种对应的人、事、景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
夸张、讽刺 | 运用夸张、讽刺的手法,突出了人物(事物)……的特点,表达了……的感情。 |
抑扬(先扬后抑、先抑后扬) | 作者的本意是……,而先……,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使情节更曲折,使人印象深刻。 |
以小见大 | 从人们所熟知的……小事入题,让人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道理,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 |
托物言志 | 紧紧抓住××的……特点,精心刻画,富含哲理,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理想(人生观)。 |
开篇点题 | 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营造……的气氛,奠定了……的感情基调。 |
卒章显志 | 总结全文,升华了……的感情;点明主旨,增强文章感染力。 |
画龙点睛 | 点明了……,耐人寻味,引人思考。(画龙点睛通常在文章关键处,卒章显志则只在文章结尾。) |
直抒胸臆 | 使表达的感情更强烈。(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 使抒发的……感情更含蓄,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
动静结合 | 将××的“动”与××的“静”结合,二者相互映衬,充满情趣。 |
虚实相生 | 将……的虚写与……的实写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点),深刻揭示主题。 |
【解题技巧】
1.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需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结构手法以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入手。
2. 解题时要注意:
(1)牢记写作手法本身的特点。
(2)联系文章主题。一篇文章的主题常常决定谋篇布局时采用什么写作手法。
(3)联系写作对象。写景状物类文章通常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写人叙事类文章通常用对比、衬托、以小见大等手法;揭露类文章常用对比、夸张、讽刺等手法。
(4)联系上下文。不同的语言环境通常所用的写作手法也不同。如富有静态美的景物通常借助动态描写彰显其静;感情、情怀的抒发常立足于景物描写之上。
◆考点六 把握线索,理清思路
【常见问法】
1.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 依据提示填空,完善文本线索。
3. 整体感知全文,请简要说说作者的行文思路。
【知识放送】
线索 | 分类及举例 | 作用 |
①以实物为线索:如张之路《羚羊木雕》。 | 贯穿全文;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接在一起; | |
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 ||
②以人物为线索:如胡适《我的母亲》。 | ||
③以事件为线索:如孙犁《芦花荡》。 | ||
④以人物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鲁迅《故乡》。 | ||
⑤以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如魏巍《我的老师》。 | ||
⑥以时间推移、地点转换为线索: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解题技巧】
1. 从以下两方面把握线索:
(1)了解线索的特征:①贯穿全文;②有明显的文字标志;③反复出现。
(2)找线索的方法:①注意标题,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②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注意抒情议论句,抒情议论句往往是文章的另一条感情线索;④看段落间的内部联系,根据文章段落间的内部联系,就可以判断出文章的线索。
2. 理清思路:注意表示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变化的词句。记叙性文章常按照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来组织结构。
◆考点七 词语的理解与赏析
【常见问法】
1. 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 “……”这句话中加点的词好在哪里?
3. 联系上下文,说说第×段中加点词“××”的含义。
4. 联系上下文,说出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5. 分别写出第×段加点词“××”(这一刻/这/那)指代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解题技巧】
1. 词语的含义
(1)理解词语的本义,把握引申义。
(2)结合语境,揣摩语境义。即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分析词语本义之外的深层含义。
(3)联系文章内容及作者情感推断具体含义。
(4)有时可根据修辞义,体会双关义。
2. 代词的指代义
(1)先看代词(这、那、这些等)的指代位置。
(2)要结合指示词临近的上下文理解其含义。
3. 词语的表达效果(作用)
从词语的修辞手法、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及其他细节(如词语的轻重、范围、节奏、口语还是书面语等)入手,落脚到人物的情感、文章的主旨上。
【答题模板】
1. 词语的含义:“××”一词原指……(本义),这里指……(语境义),起到了……作用。
2. 代词的指代义:“××”一词指代……,表示……。
◆考点八 句子的理解与赏析
【常见问法】
1. 说说(对)选文第×段画线句子的含义(理解)。
2. 请对第×段画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3. 请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第×段中的画线句子。
4. 下列句子富有表现力,请任选一句赏析。
5. 结合文章内容,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解题技巧】
1. 句子含义的理解
(1)品析关键词,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2)结合上下文,分析修辞,探究句子的句外意义,即“言外之意”。
(3)联系文章的中心及作者抒发的情感。只有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把握主旨,才能准确理解一些特殊句的深层含义。
2. 句子的赏析
(1)了解赏析对象的特点。指句子含义、描写方面、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句式、词性等。
(2)确定最佳赏析角度。首选修辞或人物描写方面,无以上两点,则考虑其他赏析角度。
(3)结合具体语境,指出其特定作用。
【答题模板】
1. 哲理句(主旨句、抒情议论句、总结全文句)赏析:这个句子起了点题的作用,说明了……的道理(让人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2. 句式的赏析:陈述句语气平稳;疑问句能吸引读者的好奇心,制造悬念;反问句能加强语气,使感情更强烈(使观点更鲜明);感叹句能抒发强烈的感情。
3. 描写句的赏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描写,具体地写出了……。
4. 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所在句子的赏析:联系句子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思想,从字词的感情色彩方面进行赏析。
5. 句式工整句的赏析:这个句子句式很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写出了……。
6. 叠词句的赏析:这个句子中的“××”一词是叠词,读起来有音韵美,写出了……。
7. 修辞句的赏析
修辞手法 | 作用及答题模板 |
比喻 | 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具体形象地表现了……。 |
拟人 | 作者把××人格化(赋予××人的思想、动作、情感),生动活泼地描绘出……。 |
对偶 | 这个句子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
对比 | 这个句子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把××与××进行对比,突出了……的特点。 |
排比 | 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整齐优美,富有气势;抒发……的强烈感情(使……观点更鲜明)。 |
夸张 | 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的特征。 |
反语 | 这个句子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显得幽默风趣,讽刺了……,流露了作者……的感情。 |
引用 | 这个句子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经据典,含蓄典雅,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
◆考点九 个性表达(拓展探究)
个性表达题属立足文本又跳出文本的拓展延伸性质的试题,命题思路灵活,题型多样,是最能考查考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类题型。
题型一:感悟启示题。
要求:联系文章内容或中心,从主旨、具体语句、具体情节、具体形象等角度来谈。面不宜太宽,抓其中一点写个人感受启示即可。
格式:①先用一句话概括个人感受;②再用两三句话深入展开谈感受,如题目要求结合生活实际,一定要结合生活经历来谈;③字数符合题干要求。
题型二:理解评价题。
要求:联系文章内容或中心,从不同角度(主旨、语句、情节、形象、感情、写作特色)谈。面不宜太宽,抓其中一点写个人理解评价。
格式:①先用一句话概括看法;②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③字数符合题干要求。
题型三:联想想象题(含故事)。
要求:有创意,必须与语境、人物、主旨吻合。
思路:①心理描写:用第一人称;符合具体语境。②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用第三人称;符合具体语境。③环境描写:要与人物的心情相映衬。
题型四:思辨探究题。
要求:结合材料,从相同点、相似点或不同点推导正确结论。
思路:①确立探究路径;②亮明观点;③摆出理由;④强化结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语文冲刺复习新题速递-06现代文阅读(小说、散文)(北京专用),共5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共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考点6 分析形象特征,鉴别描写方法 训练(教师版)—2021届中考语文专项复习,共8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考点1 概括主要内容,把握文章大意 训练(教师版)—2021届中考语文专项复习,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