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朗读宝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05 文章的记叙人称(PPT)-2023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之散文阅读重点难点汇编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05  文章的记叙人称(PPT)-2023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之散文阅读重点难点汇编第1页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05  文章的记叙人称(PPT)-2023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之散文阅读重点难点汇编第2页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05  文章的记叙人称(PPT)-2023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之散文阅读重点难点汇编第3页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05  文章的记叙人称(PPT)-2023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之散文阅读重点难点汇编第4页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05  文章的记叙人称(PPT)-2023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之散文阅读重点难点汇编第5页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05  文章的记叙人称(PPT)-2023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之散文阅读重点难点汇编第6页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05  文章的记叙人称(PPT)-2023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之散文阅读重点难点汇编第7页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05  文章的记叙人称(PPT)-2023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之散文阅读重点难点汇编第8页
    还剩2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05 文章的记叙人称(PPT)-2023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之散文阅读重点难点汇编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05 文章的记叙人称(PPT)-2023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之散文阅读重点难点汇编,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典型例题,答题模板,实战演练,判断考点,答案解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解读 记叙的人称,实际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问题,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 记叙人称有三种: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身份,叙述经历、所见、所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第二人称,用“你”或“你们”来叙述,常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文章中,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部分地出现,将第三人称变换为第二人称,用以表达强烈的爱憎感情。第三人称,以“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身份,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部编版九上)“思考探究”三: 这篇小说是以若瑟夫回忆少年时代往事的角度来叙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人,寄托着作者对人性的期望。以“我”回忆往事的角度来讲述故事,既有利于拉开适当的距离,为小说思想主题的展开留下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安排曲折变化的情节,避免多余的解释说明。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比第三人称显得更为真实亲切,同时“我”也起到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
    刘湛秋《雨的四季》(部编版七上):文章前5段写雨,多用“她”或“它”指称,为何到第6段改称“你”? 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跃,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
    答:这里将第三人称换为第二人称,便于直抒胸臆,增强了语言的亲切感,更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神秘的大黄猫 ①母亲正操起扁担要劈我,却突然惊喜地叫道:“是他莲姨吧?他莲姨吧!” ②我好奇地停下逃命般的脚步,回头看,母亲已站在远处的大路边,抓着一位妇人的手兴奋地喊着我:“国子,过来,叫你莲姨。”母亲从来没这么和我说过话,嘴里像含了蜜。我犹豫着,因为我把两桶水挑泼了,母亲刚才没劈到我,现在是不是想把我诓过去劈?“来呀国子,你莲姨,还有弓子,你们小时候在外婆家玩得可好呢。”母亲拉着妇人身旁一个和我差不多高的孩子,极力向我献殷勤。 ③我突然意识到母亲是要留这位莲姨在我家吃饭,于是走过去。莲姨快步迎上来,气喘吁吁:“呀!国子,都这么高啦……”“国子,把弓子肩上的袋子接下来,背家去。”母亲一边吩咐我,一边弯腰挑莲姨刚放下的担子。 ④“翠姐,我家也不远了,不去,不去你家……”莲姨阻止母亲挑地的担子。“就你见外!都吃饭时间了,都到我家门口了,你走啊!走了就不是姐妹!”母亲气冲冲地推开莲姨
    挑起担子,“我晓得,你每次赶集都绕着我家走,生怕喝我一口水。今天要不是你挑着担子,小路不好走,你又绕过去了……”母亲的语气很不满,但脸上含笑。“哪里哪里哟翠姐,我是穷忙,家里丢不开……”莲姨跟着,也笑着。 ⑤弓子一口气灌下我家两大碗井水后,坐在门口,低着头,不和我说话。我也没心情和他说话,只琢磨着母亲今天会烧什么好菜招待客人:肉,家里没有,但菜里的香油一定会倒得多。想到这,我就激动起来,但又不能把激动表现出来,不然下午等客人一走,母亲轻则又要骂我没出息,重则又要用扁担劈我,顺带着把刚才没有劈的也劈了。“每次客人走后我就要倒霉,今天要出出她的丑。”我在心里给自己定下对付母亲的基调。 ⑥“他莲姨,你坐会儿,我出去抱些柴草。”母亲说着就走出院子。我心里一笑,母亲又开始装了:灶边柴草满满的,哪里还要再抱?不过是干那种事罢了。我有了主意。 ⑦我坐在门口弓子的对面,有一句没一句地应答着莲姨热情的问话,眼睛不时地瞟向身后。“谁!干什么!”我突然的大叫吓得莲姨和弓子猴子般地蹿起来,更吓得身后的母亲大
    跳。“想死啊你!”看到莲姨,母亲的声音又立即柔和起来,“他莲姨你看,我家这调皮的东西……”母亲捡起被我吓得掉在地上的一块腊肉,放到窗台上。“一样的,我家这东西更调皮,更调皮……”莲姨笑着,还轻轻揪了揪弓子的耳朵。弓子莫名其妙地看着我。我们俩一笑,在院子里玩起来。 ⑧不一会儿,母亲亲切地喊我进屋。我似乎忘了先前的不快,蹦蹦跳跳地跟着母亲进了厨房。母亲笑着关上门,却突然用胳膊将我的颈子死死一箍,手掌紧紧捂住我的嘴,另一只手似乎用尽全力拧我的屁股,眼珠子就要跳出来,声音低却异常凶狠:“拿出来!不然客人一走,我就要你命!”我疼得叫不出声,也不敢叫出声,只疑惑、无助地看着母亲。“肉,窗台上的肉,藏哪去了?”母亲的两只眼珠子恨不得要蹦出来砸死我。我急切地摇头,惨兮兮地看着母亲,泪水大滴大滴的滚落。 ⑨“翠姐翠姐!大黄猫!一只大黄猫叼走了肉!”莲姨在门外急切地叫起来。母亲急忙丢开我,低声说句“不许哭”,就打开门和莲姨一起去追大黄猫。母亲和莲姨没有追回那块
    肉——那块刚刚被母亲从邻家借来,并且当母亲做贼一般悄悄往窗台上放时还被我的恶作剧吓得要死的那块肉。 ⑩这天的饭桌上虽然没有肉,但多放了香油的韭菜和白菜尤其香,我和弓子一人吃了三大碗饭。饭后,莲姨从后院上厕所回来,手里拿着一块肉,惊喜地对我母亲说:“翠姐,这块肉被大黄猫丢在了后院,还差点把我踩滑倒了。”母亲接过那块肉,看了看:“他莲姨,你这么帮我……” ⑪莲姨他们走后,我见母亲看着那块肉直抹眼泪,就恨恨地说:“哼!大黄猫,下次让我碰上非打死不可……”“傻孩子,什么大黄猫?”母亲苦笑了笑,“大黄猫叼肉,哪有丢下的道理?哪有连一个牙印子都没在肉上留下的道理……” ⑫十二岁的我,不懂母亲在说什么。
    这篇小说以“十二岁的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以未成人的视角诠释母亲的热情真挚和莲姨的善良体贴,虽然十二岁的“我”还不理解两人之间的感情,但两人美好的形象与真挚的情谊却跃然纸上,感人至深。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文章记叙顺序。通读全文,文章一开始就点题,先写眼前的路。再由眼前的路开始回忆以前的事情,如此一来能够起到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同时也避免叙事平板单调(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这种手法属于倒叙。
    树祖 ①我喜欢看树,特别是古树。每一次与古树相见,我总觉得是受了上天的眷顾与恩典,否则千载悠悠、芸芸众生,凭什么我们就能相见。那些古树,几百年、上千年地活在世上,那要经历多少、怎样的时光?与古树对视,树当然不会改变,但看得久了,看树的人不由自主地有了变化——当然是心理上的:人犹如此,树何以堪?人把自己看成了一棵树。 ②树不再是“他”,而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你”。 ③甘肃平凉多山,多树。平凉的树,都富生气,而且活泼可爱,那是因为他们的老祖仍健在。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树们因此都是孩子:在老祖慈爱的目光下,他们都有小儿女的姿态。 ④我们特地去拜望的这位树祖,被称为“华夏古槐王”,在甘肃平凉市崇信县铜城乡关河村。已是黄昏时分,我们登上半山腰,在开阔的山腰平地上,蓦然、蓦然见到他——只能是他,那是祖、是王!虽然他头上没有皇冠,但那巨大的树冠一下震撼了我——皇冠是人为
    戴在头上,而树冠再壮观,也是从自己的身体里长出来的。品种是国槐,主干胸围十米多,七八个成人才能合围,树冠东西、南北宽都将近四十米,占地面积近两亩。有八大主枝,相互交缠,基围最小的也有三米,最大的近五米。躯干上还寄生着杨树、花椒、五倍子等树种以及小麦、玉米等多种植物。都是“啃老族”。 ⑤据专家考证,他的年龄是三千二百岁。三千二百年前,那还是商周,不知秦汉,无论魏晋,更不要说唐宋元明清了,如今的我们要花好大的劲儿、用多种参照系才能想象他的“老”。关键是,他仍健康,枝枝叶叶沛然有生气。绕树三匝,因为他年事特别高,我心中凛然;因为他老,我又有在他跟前撒欢耍赖的冲动。我们都是树祖膝下的孩子。 ⑥当地朋友在树祖跟前放了桌子、板凳,摆上了水果、瓜子、茶水,我们坐着看树。树祖已经成为独特的具体,有他的前世今生,成了相对于我的“你”。树也有自我意识吧,那样,我也可以妄想成为树祖的“你”,我和你!我用眼睛听你,用耳朵看你,并用“心”转换意念,揣摩你。
    ⑦想当年,不知是何人栽下了你,或者只是一只鸟遗落了一颗种子、无心长成了你?三千多年来,你经历了太多的朝代更迭,多少风雨、彩虹,那都不算什么。多少暴风、雷电、地震、山火、虫害,你是怎么活下来的?此处在半山腰,古代应该人迹罕至,人为破坏不易。雷电因旁有山峰,击中你的机会减少;扎根处在宽阔的平地,地震不能把你震塌。人心险恶,我们怎么想那恶、那险都不为过,你是如何逃过无数劫难,那些险恶心思因为什么未能落实?“高坡平顶上,尽是采樵翁。人人尽怀刀斧意,不见山花映水红”,你是怎样幸运地一次次躲过了刀斧之灾?根仍在汲取,叶仍在吐纳,空气和土壤一定是永不停歇地和你进行着交流互动。“南方水阔,北地风多”,一年又一年风的嘶吼,都未能拿你奈何。 ⑧我就这样看着你,珍惜与你相处的短暂时光,虽然我根本没有资格跟你讨论“时光”。四周山峦逶迤,树木葱茏,山风来过,树声哼吼,贯通肺腑。懂树的朋友说,这里一定有充足的地下水源,你四处探路的根须早已与地下水源接通,至少三千多年来从未枯竭。 ⑨古树从来不是孤独的,你一定不是单个的存在。崇信还有不少古树,五百岁以上的就
    有好几棵,写崇信的古诗词,有不少咏叹的是古树名木。这里的树活得长,有风气、有遗传。当地朋友介绍:在离古槐王直线距离不到两公里的地方还有一棵年龄相仿的国槐。大家都想去看看古槐王的这位兄弟。遗憾的是我乘坐的车开反了方向,天色已晚,错过了跟他见面的机会。去看了那棵树的朋友后来告诉我:大概是在历史上受了雷击,那棵树只有半个身子还活着,活着的半个身子倒也是生机盎然。我想,千百年来,你和这位“半身不遂”的兄弟,一定有着独特的信息系统,天上、地下,想必一直互通着信息。天上有风信、地下有根须的脉冲,你们并不寂寞。 ⑩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三千二百年,这样的情形似乎以后也不会改变。想象你们的未来,我有担忧,居然也有信心。(摘自《新华文摘》2021年第2期,有删改)
    文章中对“树祖”的称谓先用“他”后来用“你”,简要分析原因。
    答:用“他”而不是“它”,表达了我对“树祖”的尊敬和倚赖之情;用“你”,更直接亲切地面对面交流,表达了我对“树祖”的敬仰。
    寒风吹彻 ①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比落雪更重要的事情开始降临到生活中。三十岁的我,似乎对这个冬天的来临漠不关心,却又好像一直在倾听落雪的声音,期待着又一场雪悄无声息地覆盖村庄和田野。 ②我围抱火炉,我的手和脸都烤得发烫了,脊背却依旧凉飕飕的,寒风正从我看不见的一道门缝吹进来。冬天又一次来到村里,来到我的家,我糊好窗户,挂上去年冬天的棉门帘,寒风还是进来了。它比我更熟悉墙上的每一道细微裂缝。 ③经过许多个冬天之后,我才渐渐明白自己再躲不过雪,无论我蜷缩在屋子里,还是远在冬天的另一个地方,纷纷扬扬的雪,都会落在我正经历的一段岁月里。当一个人的岁月像荒野一样敞开时,他便再无法照管好自己。 ④就像现在,我紧围着火炉,努力想烤热自己。我的一根骨头,却露在屋外的寒风中,隐隐作疼。那是我多年前冻坏的一根骨头,它永远地冻坏在那段天亮前的雪路上了。
    ⑤那个冬天我十四岁,赶着牛车去沙漠里拉柴禾,我对寒冷的认识是从那些夜晚开始的。 ⑥牛车一走出村子,寒冷便从四面八方拥围而来,把你从家里带出的那点温暖搜刮得一干二净,让你浑身上下只剩下寒冷。 ⑦那个夜晚并不比其他夜晚更冷。只是这次,是我一个人赶着牛车进沙漠。一野的寒风吹着我一个人。似乎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现在全部地对付我。我掖着羊皮大衣,一动不动爬在牛车里,不敢大声吆喝牛,免得让更多的寒冷发现我。 ⑧许多年后有一股寒风,从我自以为火热温暖的从未被寒冷侵入的内心深处阵阵袭来时,我才发现穿再厚的棉衣也没用了。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它已经来临。 ⑨天亮时,牛车终于到达有柴禾的地方。我的一条腿却被冻僵了,失去了感觉。 ⑩天快黑时,我装着半车柴禾回到家里,父亲一见就问我:怎么拉了这点柴?不够两天烧的。我没吭声,也没向家里说腿冻坏的事。我想很快会暖和过来。……我才三十岁,肯定能走过冬天。
    ⑪但在我周围,肯定有个别人不能像我一样度过冬天。他们被留住了。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而后整个人生。 ⑫我曾在一个寒冷的早展,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子,给他倒了一杯热茶。那是个上年纪的人,身上带着许多冬天的寒冷,当他坐在我的火炉旁时,炉火须臾间变得苍白。 ⑬他一句话不说,我想他的话肯定全冻硬了,得过一阵才能化开。 ⑭大约坐了半个时辰,他站起来,朝我点了一下头,开门走了。我以为他暖和过来了。 ⑮第二天下午,听人说村西边冻死了一个人。我跑过去,看见这个上了年纪的人躺在路边,半边脸埋在雪中。 ⑯我不敢相信他已经死了。他的生命中肯定还深藏着一点温暖,只是我们看不见。一个最后的微弱挣扎我们看不见。呼唤和呻吟我们听不见。 ⑰他的身上怎么能留住一点点温暖呢?靠什么去留住。他的烂了几个洞、棉花露在外面
    的旧棉衣?底磨得快透了一边帮已经脱落的那双鞋?还有他的比多少个冬天加起来还要寒冷的心境?…… ⑱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杯水车薪。他的寒冷太巨大。(选自《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
    文章为什么以“三十岁的我”为视角展开叙述?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答:以“三十岁的我”为视角展开叙述,连缀起“十四岁的我、路人、姑妈、母亲”的故事。这一视角更方便审视人生,增加了文章的哲思意蕴,给了文中“冬天、寒风、雪”等意象更为丰富的内涵。
    母亲待客 ①接近晌午了,我一个人在家,饥肠辘辘,正寻思着花生、山芋或锅巴之类可以吃的东西。进来一个中年妇女,笑嘻嘻地说:“你是国子吧?都这么大了。你妈呢?”见我惊疑地看着她,又说:“哦,国子认不得我了,我是你莲姨。来,吃糖。”就从兜里掏出几粒糖塞到我手里。“我妈在田里,我去喊。”我攥着糖飞快地跑出去。 ②我边跑边将一粒糖裹进嘴里,高兴极了——我最希望家里来客人,来了客人,不仅能吃上糖,还能吃上好菜,即使没好菜,菜里的油也会比平时重得多。 ③母亲听说莲姨来了,仿佛心事重重,叹了声,向家走去。 ④母亲未进院门就激动地说:“是他莲姨吗?哪阵风把你吹来的?”莲姨急忙迎上,拉起我母亲的手——两个人的说笑声直惹得树上的麻雀欢快地叫。 ⑤母亲给莲姨倒了开水,拿起菜篮子说:“他莲姨,你坐一会儿,我去去就来。”莲姨一把抓住母亲的菜篮子:“我是旁人吗?我来了,有什么吃什么,还要买吗?”
    ⑥母亲紧抓菜篮子不放,还狠命往回夺:“他莲姨这么多年没来了,家里什么都没有。”莲姨好像生气了,一把夺过菜篮子:“你去你去!你去就是见外了,见外了我就走!” ⑦“这,这……”母亲仿佛很无奈,也很生气,“好了好了,我不去了,称你意了吧。” ⑧我坐在门槛上,只觉得好笑:我妈真会装,明明身上一分钱都没有,拿什么买菜啊?又不由得腹诽莲姨:多管闲事,说不定我妈能赊来菜,那多好啊。 ⑨母亲和莲姨从菜园弄来些韭菜、白菜、豆角,就蹲在门口说笑着清洗。我蹲在一旁,发现母亲的眼睛不时地瞟向一旁的鸡窝,很焦急。我知道,母亲是在等着我家的“香油桶”“盐罐子”——芦花鸡下蛋呢。可是,那只芦花鸡或许太老了,都蹲窝半天了,还没有下出蛋来。我心里不由得有些幸灾乐祸:昨天我让你不要把鸡蛋都卖了,你偏不听,非要都卖掉买油盐。现在看你给莲姨什么吃? ⑩我守在鸡窝边,见母亲几次空着手走进内房,转了两圈后又空着手走出来。我知道,是莲姨的到来让母亲高兴坏了。
    ⑪终于,芦花鸡欢快地叫了。我一个箭步冲上去,拿起热乎乎的鸡蛋,跑向灶边的母亲,大叫着:“下来了,妈,鸡蛋下来了!”莲姨急忙走来,刚要说话,母亲“啪”一声磕开鸡蛋,倒进碗里。莲姨轻叹一声,走开了。 ⑫一会儿,饭菜端上桌,母亲和莲姨坐到桌边吃饭。我端一碗饭坐在门槛上,眼睛直盯着那碗炖鸡蛋。当母亲将炖鸡蛋全倒进莲姨碗里的时候,我的眼泪差点下来了。还好,莲姨端起碗向我走来。我想起母亲无数次的训诫:“客人给你菜时,你要跑!”我站起来就要跑,可我的脚步很慢。莲姨抓住我的碗,把炖鸡蛋全给了我。 ⑬母亲骂着我,骂着莲姨,又把豆角往莲姨碗里夹还说:“他莲姨来又不早点来,不然,我怎么着也要弄一个大菜。” ⑭一听说大菜,我一激灵,端着碗走进内房。昨晚,母亲将一块巴掌大的腊肉放进坛子时,我就站在一旁。今天,母亲被高兴冲昏了头,将这块肉给忘了。我拿出那块肉快步走出来,往母亲面前一放:“看!这不是肉吗?”
    ⑮母亲夹菜的手僵住了,脸也红了,好一会儿,似乎很吃惊:“你……你,哪里来的?” ⑯“坛子里的。你放的,你昨晚才放的啊,不记得了?”我得意地说。 ⑰“对啊对啊,你妈记性差,忘了忘了。”莲姨终于回过神,拿起那块肉就往内房走。“看我这记性,该死!怎就忘了呢?他莲姨,我这就来烧。”母亲追上莲姨,夺她手里的肉。我看得很清楚,母亲这次不是装的,是真想夺那块肉。我还分明地看到,母亲的脸都红到了耳根,眼眶里还噙了泪。 ⑱“他莲姨,你是怪我了。你就让我烧了吧。我,我不是……我,我是……”母亲一定要夺那块肉,“今天不烧了它,我还是人吗?” ⑲“我吃了它,我还是人吗?”莲姨的眼圈也红了,“孩子不懂事,我们也不懂事吗?翠姐,都是过日子的人。你刚才说的,明天你那未过门的大儿媳的爹娘要来。你说,我吃了这东西,你明天拿什么招待他们?那样我还是人吗?” ⑳母亲一把抱住莲姨,眼泪再也不受控制地下来了。
    文章以“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①从叙事角度上看,“我”是故事的讲述者,“我”的存在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②从情节结构上看,“我”的行为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尤其是最后“我”自作聪明地拿出那块腊肉,使情节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使整个故事达到了高潮。③从人物塑造上看,“我”的幼稚、无知衬托出了母亲善良的本性、莲姨体贴的美德,她们美好的形象因而更加鲜明。④从主旨表现上看,“我”的见闻感受更真实地反映了过去农村的贫苦生活,使读者更能感受到作者的同情和悲悯之情。

    相关课件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本阅读散文阅读汇编课件专题05 文章的记叙人称 (含答案):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本阅读散文阅读汇编课件专题05 文章的记叙人称 (含答案),共1页。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11 分析细节描写及其作用(PPT)-2023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之散文阅读重点难点汇编: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11 分析细节描写及其作用(PPT)-2023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之散文阅读重点难点汇编,共4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典型例题,答题模板,实战演练,判断考点,答案解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01 散文阅读考点汇总(PDF)-2023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之散文阅读重点难点汇编: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01 散文阅读考点汇总(PDF)-2023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之散文阅读重点难点汇编,共74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