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辨析并修改病句(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
展开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辨析并修改病句(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指代不明,歧义,数词误用,主客颠倒,有悖事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
第一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04.4 辨析修改病句
——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
教学目标
1.了解辨析病句最需要的语法常识。
2.掌握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的类型及其辨析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的类型及其辨析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做题规律
教学过程
一 辨析表意不明
一、指代不明
请具体分析下列病句的病因,并思考其辨析方法。
1.这位前方记者采访到的专家表示,C919的试飞成功,标志着我国大型商用飞机的研制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位”是指“前方记者”还是指“专家”?指代不明。
2.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生活中的他不像在银幕上那样,是个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是个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的人”可以理解为他生活中的状态,也可以理解为他银幕上的形象,表意不明。
3.班会上,李明建议开展读书活动,陈新建议开展影评活动,我同意他的意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是同意李明的建议,还是同意陈新的建议?句中的“他”指代不明。
关注指示代词
在句子中指称或区别人、事物、情况的叫指示代词。指示代词分近指代词(这)和远指代词(那)。句中使用代词有使语言简洁的作用。但由于句子结构成分复杂,往往有多个陈述对象对应一个指示代词或多个指示代词对应一个陈述对象的情况,这就容易出现指代不明的问题。辨析时要关注句中的指示代词,如“这”“这些”“其”“此”等。
二、歧义
(一)因“结构不定”造成歧义
请具体分析下列病句的病因,并思考其辨析方法。
1.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身患重病的工人的女儿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对青少年观众很有教育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身患重病”的是谁,是“工人”还是“工人的女儿”?表意不明。
2.警察反复观察了两个目击者提供的弹壳,并进行技术分析,确定它们和从案发现场得到的弹壳并不是出自同一支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两个”修饰谁,是“目击者”还是“弹壳”?表意不明。
3.他在某杂志上发表的那篇关于饮食习惯与健康的文章,批评的人很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是他在文章里批评别人很多还是别人对他的文章批评很多?“批评”的施动者和受动者不明确。
4.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差旅费,安排住处,领取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由于逗号停顿的位置不同,原句可有几种不同的理解。
5.根据气象资料分析,长江中下游近期基本无降雨过程,仅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可能有短时小到中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和”字造成了句子的多义性——“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既可指“江苏的整个地区和浙江的部分地区”,也可指“江苏的部分地区和浙江的部分地区”。
关注结构性歧义的几种情形
1.动词的施动方向不确定而产生歧义。如上面第3句。
2.动词的支配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如:“发现了敌人的哨兵。”动词“发现”的对象是“敌人”还是“敌人的哨兵”?表意不明。可据其中一种意思改为“哨兵发现了敌人”。
3.数量短语修饰两可。如上面第2句。
4.停顿不同而造成歧义。如上面第4句。
5.“和”字造成歧义。如上面第5句。
因此,在辨析时要特别关注有可能引起歧义的敏感词,如“和”“同”“与”等与数量短语。
(二)因“词义两可”造成歧义
请具体分析下列病句的病因,并思考其辨析方法。
1.这座楼的房间都没有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锁”是个多义词,既可以理解为名词“门锁”,又可以理解为动词“锁上”。
2.这里的人们看不上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足球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看不上”是个多义词,一是看不起,二是无法看。
有些词本身就有两种以上的词义,使用不当往往会造成句子的歧义。
1.动词词义两可。如“当地百姓已告政府”中的“告”有“告知”“报告给……”之义,也有“状告”“控告”之义。
2.短语语义两可。如“开刀的”,既可指执刀的医生,也可指接受手术的患者。
(三)因同音、多音字造成歧义
请具体分析下列病句的病因,并思考其辨析方法。
1.这个人好说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句中的“好”字,如果读“hào”,句子的意思是这个人喜欢说话;如果读“hǎo”,句子的意思则是这个人的工作容易做,和其谈事情易谈成功。这个句子就是因为关键字存在多音而造成了歧义。
2.2021年底,小王还欠款一万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汉语中有些字因意义不同而读音不同,句中的“还”读“hái”还是“huán”,意思是“仍”还是“归还”?词义不明。
汉语的同音、多音字较多,有时在同一个句子中,读音不同,意义也就大相径庭,它所形成的歧义是很隐蔽的,应特别关注。
二 辨析不合逻辑
一、概念混乱
请具体分析下列病句的病因,并思考其辨析方法。
1.《朗读者》开播后,许多广电名嘴、企业职工、机关干部、退休教师、留学生吟诵社等朗诵爱好者,纷纷加入文化经典诵读的行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吟诵社”是个团体,不是“爱好者”,不能与前面的短语并列。
2.“五大道历史体验馆”项目以五大道历史为背景,以洋楼文化为主线,结合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当年的洋楼生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历史资料”包括“历史图片、历史物品、历史人物”,不能与之并列。
3.工作压力、环境污染、睡眠不足、缺乏运动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同样不容忽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生活习惯”包含“饮食习惯”,两者不能并列。
4.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建设的启动,对道路、交通、媒体、通信等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相关,长沙商业圈无疑也将面对重新洗牌的局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道路”与“交通”是种属概念,不能并列。
析并列成分,辨是否包含或交叉
解答此类试题,可从如下方面入手:
1.看到句子中有并列的词语或短语时,可分析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包含关系。如“天然石及玉石、园林奇石”是并列的词语,但“天然石”包含“玉石”,因此“天然石及玉石”并列不当。
2.分析并列成分之间的概念是否存在相互交叉的情况。
二、否定不当
请具体分析下列病句的病因,并思考其辨析方法。
1.今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禁止”与“不得”双重否定,应删掉“不得”。
2.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施,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提防”表隐性否定,“不”表显性否定,前后连用表双重否定,应删掉“不”。
3.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选配合适的眼镜,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切忌不要”否定不当,应删掉“切忌”或“不要”。
4.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精神了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否定词“否认”“不”,另有一个反问句相当于否定词,句子含有三重否定,即等于一重否定,从而把意思表达反了。
抓带有否定意义的词语,看否定句或反问句
1.抓住句子中带有否定意义的词语。如“禁止”“终止”“否认”“否定”“推翻”“排除”“免去”“取消”“忽视”“忌”“忌讳”“放弃”“难以”“拒绝”“避免”“预防”“以防”“防止”“提防”“劝阻”“阻止”等。
2.看句子是不是否定句或反问句。一般句子中有了带有否定意义的词语后,如果句子中再有“不”“没”“没有”“非”等否定副词,或句子有反问语气,就可能造成句子否定失当。
三、数词误用
请具体分析下列病句的病因,并思考其辨析方法。
1.该企业狠抓技术创新,不断挖潜,今年比去年产量翻了一番,成本却下降了一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下降了一倍”则成本为零,“下降”不能用倍数表示。
2.参加这项比赛的选手平均年龄19岁,平均身高1.68米,平均文化程度大专以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平均文化程度大专以上”有误,平均不能是约数,不能说“以上”。
抓数量增减,看是否赘余
1.一般来说,句子中出现了“减少”“缩小”“降低”“下降”“增加”等词语时,就要考虑倍数、分数、百分比的运用是否符合事理。“增加”要用倍数,“下降”“减少”要用分数,“升幅”“增长率”要用百分比。如“下降了一倍”显然不合逻辑。
2.一些句子常常用“左右”“前后”“上下”“以上”等词表示约数,这时也要特别注意,使用这样的词是否赘余。如“超过七成以上”,“超过”与“以上”重复。
3.句子中有“至少”“最多”“最高”“最低”“近”“约”“超过”这一类词语时,要注意它们后面搭配的应是确数,而不能是概数。
4.一些句子中常出现合成量词而造成量词误用。
四、主客颠倒
请具体分析下列病句的病因,并思考其辨析方法。
1.(2019·浙江)中国的哲学蕴含于人伦日用之中,中国建筑处处体现着人伦秩序与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五千年前的中华文明正是良渚大量建筑遗址的见证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明是遗址的见证者”主客颠倒,应是“遗址是文明的见证者”。
2.说起饺子,每一个中国人都不感到陌生,中国的饺子对外国人也充满了难以抗拒的诱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客颠倒,可在“对外国人”后加“来说”;另外,主语也不一致,前半部分的主语为“每一个中国人”,后半部分的主语为“中国的饺子”。
关注介词“对”
主体与客体存在着主要与次要、主动与被动等关系,如果颠倒了位置就可能造成关系的错位,表达的混乱。特别是使用介词“对”时,容易颠倒。
五、有悖事理(含自相矛盾)
请具体分析下列病句的病因,并思考其辨析方法。
1.东京奥运会男篮半决赛落下帷幕,法国男篮以1分险胜斯洛文尼亚男篮,成功晋级决赛,之后将与美国男篮争夺冠亚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合事理,争夺的是冠军,亚军不必争夺,可删掉“亚”字。
2.该型飞机在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1.3至2倍,优势明显;在商载、航程、航速等方面也极具竞争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合事理,“在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1.3至2倍”,运营成本如此之大,就不能说是“优势明显”。可将“1.3至2倍”改为“50%至77%”。
明生活常理
1.看句子表达的意思是否符合事实。
2.看句子表达的意思是否合乎事理。如“须眉”是古代对男子的代称,“老年职工更是不让须眉”是将老年人与男子相比较,不合事理。
随堂练习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他对最近出版的这本书评价很高,书中讲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年的冬天发生在江城的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他说很少看到这样深刻的情感悲剧。
B.在新加坡举办的首届“亚洲垂直城市”竞赛活动中,来自亚洲、北美和欧洲十个著名建筑学院的年轻学生,提出了他们对解决亚洲高密度城市发展带来的拥挤、污染等问题的未来构思。
C.有人认为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读武侠小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有人担心,将这些与法治精神背道而驰的武侠戏、江湖情纳入课堂教学,会在学生心中增加暴力文化的“因子”。对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
D.环保部要求各地加大空气质量信息发布力度,主动回应公众需求,及时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尽可能降低空气污染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 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年”有歧义。B项“十个”是修饰“建筑学院”还是修饰“年轻学生”,表意不明。C项前面有两层意思,因此“这种观点”指代的内容不明确。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某网站就居民关注的社会问题和收入分配、居民住房、社会治安等展开调查,结果显示,“收入分配”以82.48%的关注度高居榜首。
B.当你走在大街上时,高大的梧桐树的宽大的叶掌,挡住了炎炎的烈日,在这样的绿色大伞下行走,感受到的却是凉爽的气息。
C.俄罗斯政府2日暗示,该国已度过了经济风暴的最黑暗期,但同时也承认这场危机给经济增长造成了严重影响并推高了通货膨胀。
D.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家长只有严于律己,树立正面形象,为孩子营造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才能避免孩子今后不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答案 C
解析 A项“社会问题”包括“收入分配、居民住房、社会治安等”,不能与之并列。B项有悖事理,在“绿色大伞下”感受到“凉爽的气息”是合情合理的,应删掉“却”。D项“避免”“不会”否定不当,应删掉“不会”。
3.(2018·全国Ⅱ)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当然,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新,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A.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B.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C.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D.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答案 B
解析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眼花缭乱”前成分残缺,二是“才能……来”表意不明且搭配不当。“眼花缭乱”是指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这个词语一般不能直接作定语,其前要加“令人”。由此可排除A、D两项。整个句子的主语是“戏曲的创新”,后面有三个动词都是承前省略主语,与之搭配,但最后一个动词“探索”不能与之搭配,该分句的主语应该是前面三个分句所阐述的内容,而B项第二个分句指示代词“这样”是可以作“探索”的主语的。因此,B项正确。
4.下面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有我之境是自然景物把审美主体的主观情绪移置、外化,并产生情感共鸣的审美心理模式。
A.有我之境是把审美主体的主观情绪外化、移置于自然景物,并产生情感共鸣的审美心理模式。
B.有我之境是把审美主体产生情感共鸣的主观情绪外化、移置于自然景物的审美心理模式。
C.有我之境是把审美主体产生情感共鸣的主观情绪移置、外化于自然景物的审美心理模式。
D.有我之境是把审美主体的主观情绪移置、外化于自然景物,并产生情感共鸣的审美心理模式。
答案 D
解析 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有我之境是自然景物把审美主体的主观情绪移置、外化”不合逻辑,“把审美主体的主观情绪移置”动作的发出者应是“有我之境”,而不是“自然景物”;二是“有我之境是自然景物把审美主体的主观情绪移置、外化”语序不当,应是“有我之境是把审美主体的主观情绪移置、外化于自然景物”。综合分析四个选项,D项修改正确。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专题07 语病(病句)之表意不明(教案)-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共1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考点突破,课前高考精练,课堂知识点拨,课堂即学即练,模拟实战演练,教(学)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辨析并修改病句(语序不当与成分残缺或赘余),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多项定语语序不当,多项状语语序不当,关联词语语序不当,并列词语或短语语序不当,递进关系分句语序不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辨析并修改病句(快速诊断并精准修改病句),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堂巩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