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3历史新中考二轮专题复习重难突破(河北专用)
备战2023历史新中考二轮复习重难突破(河北专用)突破0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展开
这是一份备战2023历史新中考二轮复习重难突破(河北专用)突破0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件包含备战2023历史新中考二轮复习重难突破河北专用突破0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解析版docx、备战2023历史新中考二轮复习重难突破河北专用突破0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精讲本考点的考查趋向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两晋南北朝的更替;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考点解读考点一:官渡之战1.曹操的崛起(1)政治上: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招揽各种人才。
(2)经济上:采用屯田措施,组织军队和民众从事农业生产,筹集军粮,曹操
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2.袁绍的强大: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3.战争概况:目的吞并对手,称雄北方时间公元200年双方曹操与袁绍结果曹操以少胜多,歼击袁军主力。4.战争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考点二:赤壁之战
1.背景:
(1)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刘备率军从樊城退往夏口;孙权听从将军周瑜和诸葛亮的意见,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2.时间:208年,地点:赤壁
3.过程:周瑜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由黄盖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大败曹军。
4.影响: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考点三:三国鼎立1.三分天下
(1)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2)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
(3)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2.局面形成 形成国号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经济发展魏220年曹丕洛阳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蜀221年刘备成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吴229年孙权建业①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
②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意义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使东汉末年的割据战乱走向了局部统一,是历史的进步,并为此后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考点四:两晋南北朝的更替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东晋:317年,西晋皇族司马睿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城,史称东晋。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420年,东晋灭亡。十六国: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南北朝时期:南朝和北朝存在的时间大致相当,总称为“南北朝”。420—589年,中国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历史上统称为“南朝”。十六国后期,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均在北方,历史上称之为“北朝”。5.人口南迁:西晋末年以来,北方连年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考点五:江南地区的开发1.表现:(1) 农业: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2) 手工业: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3) ③商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南朝时的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2.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考点六: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1)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拔部建立北魏。(2)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目的为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孝文帝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措施(1)迁都:494年,迁都洛阳。(2)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考点七: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表现生产生活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他们学习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政治制度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思想文化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汉族人民喜爱西北人民的乐器、歌舞等。民族心理“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意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考点八: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祖冲之的数学成就: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他的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被誉为“书圣”。农学: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提出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考点突破1.(2022·河北承德·七年级期末)人类历史的前进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下列成就能够体现中外文化交汇特点的是( )A.云冈石窟 B.《大明历》 C.《齐民要术》 D.《洛神赋图》2.(2022·河北秦皇岛·七年级期末)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北朝农学家贾思勰撰写的A.《伤寒杂病论》 B.《齐民要术》 C.《缀术》 D.《黄帝内经》3.(2022·河北·邢台市开元中学七年级阶段练习)下列关于祖冲之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生在北朝时代的数学家 ②最突出的成就是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 ③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圆周率计算方法 ④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八位 ⑤制定出《大明历》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⑤4.(2021·河北保定·七年级期末)如下思维导图中的内应填写A.漠北 B.官渡 C.赤壁 D.避水5.(2021·河北沧州·七年级期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留下了许多璀璨的科学和艺术瑰宝。下列各项中属于祖冲之成就的是A.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数,领先世界千年B.所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内容完整的农书C.被尊为“书圣”,代表作有《兰亭集序》D.擅长人物画,代表作《洛神赋图》6.(2022·河北·威县第五中学七年级期末)古装剧是电视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许多剧本制作并不严谨。以下四组历史镜头中不符合历史史实的是A.信奉道教的人士到云冈石窟参拜 B.祖冲之试验自己制造的指南车C.顾恺之在灯下作人物画 D.贾思勰在纸上撰写《齐民要术》7.(2022·河北唐山·七年级期末)“顺天时,量地利”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要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想了解古代农业方面的生产技术,可以查阅的书籍是( )A.《水经注》 B.《齐民要术》 C.《大明历》 D.《本草纲目》8.(2021·河北衡水·七年级期末)西晋是我国继秦汉以后的大一统王朝,但存在时间较短。西晋衰落的直接原因是A.“王与马,共天下” B.十六国政权更替,导致政局动荡C.“八王之乱”耗竭了国力 D.司马睿篡夺皇位建立东晋9.(2021·河北保定·七年级期末)西汉和西晋的建立者都重拾“分封制”,大封同姓诸侯王。这一现象表明A.建立者倡导继承发扬古代传统文明 B.分封制在一定环境下能够巩固统治C.秦朝速亡的原因就是放弃了分封制 D.建立者十分缺乏政治制度创新精神10.(2022·河北张家口·七年级期末)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相似之处是( )A.都是割据政权间的战争 B.都发生在黄河流域C.都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D.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11.(2020·河北承德·七年级期末)问题探究。 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材料一:(管仲提出)“相地而衰征(按照土质好坏、产量高低来确定赋税征收额),则民不移(迁移)……无夺民时(不要侵占生产的时间),则百姓富。” ——《国语·齐语》 (1)依据材料概括改革内容,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作用。(勿照搬原文)材料二:戮力(尽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史记•商君列传》(商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作用。材料三: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资治通鉴》(3)“魏主”指谁?材料三中列举的是魏主改革的哪项措施?其改革措施产生了什么作用?(4)根据三则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以上三次改革取得成功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1.A【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云冈石窟中的雕塑多是佛教人物,而佛教是外来宗教,所以云冈石窟体现了外来宗教和本土雕塑的融合,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汇的特点,A项正确;《大明历》、《齐民要术》和《洛神赋图》中都没有外来文化的影响,不能体现中外文化交汇,排除BCD项。故选A项。2.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食品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利用,内容丰富,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B项正确;《伤寒杂病论》 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排除A项;《缀术》是中国南北朝时的一部算经,汇集了祖冲之和祖暅父子的数学研究成果,排除C项;《黄帝内经》是医学著作,排除D项。故选B项。3.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数学家,他利用并发展了刘徽的“割圆术”,计算出比较精确的圆周率,并编写成《大明历》一书,②③⑤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所以①④错误,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4.C【解析】根据材料“鲁肃劝孙权,鲁肃劝刘备,孙刘战败曹军”及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役是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时,孙刘联军与曹操在赤壁进行的战役,C项正确;漠北是中国北方沙漠、戈壁以北的广大地区,漠北地区经常有不同的民族冲击长城,对中原王朝产生影响,排除A项;官渡之战是200年袁绍与曹操进行的战争,排除B项;避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5.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设计制造指南车,运用刘徽的方法,在世界上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约1000年,故A符合题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内容完整的农书,故B排除;王羲之被尊为“书圣”,代表作有《兰亭序》,故C排除;顾恺之擅长人物画,代表作《洛神赋图》,故D排除。故选择A。6.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这两处石窟群里雕刻着数以万计的佛像,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祖冲之还擅长机械制造,他设计制造出了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东晋的顾恺之是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项。7.B【解析】依据材料“种植农作物要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想了解古代农业方面的生产技术”可知考查的是农业方面的成就,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该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符合材料信息,B项正确;《水经注》是古代中国的地理名著,与“要想了解古代农业方面的生产技术”不符合,B项错误;《大明历》是祖冲之创制的历法,不是农业方面的著作,C项错误;《本草纲目》是医学方面的著作,D项错误。故选B项。8.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当时米价飞涨,贵到一万钱一石,人民饱受痛苦。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故选C项;“王与马,共天下”是东晋形成的政治格局,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十六国政权更替,导致政局动荡。因此,B项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随后,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因此,D项既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9.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与西汉,二者在建国之初,都根据自身实际的考量,又重新启用分封制,这说明分封制在一定环境下能够巩固统治。西汉初年的分封,在历经几位皇帝的改革,到最后基本名存实亡,分封制成了巩固政权的手段;而西晋却没有这个手段,最终亡于分封制。选项B符合题意;ACD项表述错误。故选B。10.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7年的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统一了北方;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这四场战役的共同特点是以少胜多,D项正确;割据政权通常指在某国固有版图内占领一隅,但未列入中央政权有效管辖范围的地方势力,排除A项;赤壁之战发生在长江流域,排除B项;淝水之战不利于国家的统一,排除C项。故选D项。11.(1)内容:按照土地贫瘠征税;减轻徭役,增加农业生产时间。(任意一点)作用:增加政府和人民收入;安居乐业;发展农业生产;(任意一点)使齐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为提高;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物质基础。(任意一点)(2)内容: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可免除徭役(仅仅照抄免除徭役不给分);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作用:促进经济发展;秦国力大增;提高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任意一点)。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3)孝文帝(或拓拔宏,或元宏))以汉语为正音,禁说鲜卑语。加快了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汉文化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4)顺应了历史潮流(这是根本原因);措施得当;改革者都富有个人魄力。(答出其中一点即可)【解析】(1)据材料一“(管仲提出)‘相地而衰征(按照土质好坏、产量高低来确定赋税征收额),则民不移(迁移)……无夺民时(不要侵占生产的时间),则百姓富’”可知,管仲改革的内容是按照土地贫瘠征税,减轻徭役,增加农业生产时间,结合所学可知,管仲改革增加政府和人民收入,安居乐业,发展农业生产。使齐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为提高,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物质基础。(2)第一小问,据材料二“戮力(尽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可归纳出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可免除徭役;根据“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可归纳出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根据“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可归纳出重农抑商等措施。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促进经济发展;秦国力大增;提高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3)由材料三“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因此“魏主”指的是北魏孝文帝。根据材料三“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以汉语为正音,禁说鲜卑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汉文化得到了更大的发展。(4)根据上述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是顺应了历史潮流(这是根本原因);措施得当;改革者都富有个人魄力。本题以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为背景,注意识记相关的知识点。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备战2023历史新中考二轮复习重难突破(河北专用)突破23 走向近代,文件包含备战2023历史新中考二轮复习重难突破河北专用突破23走向近代解析版docx、备战2023历史新中考二轮复习重难突破河北专用突破23走向近代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3历史新中考二轮复习重难突破(河北专用)突破21 古代亚非欧文明,文件包含备战2023历史新中考二轮复习重难突破河北专用突破21古代亚非欧文明解析版docx、备战2023历史新中考二轮复习重难突破河北专用突破21古代亚非欧文明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3历史新中考二轮复习重难突破(河北专用)突破07 明清时期,文件包含备战2023历史新中考二轮复习重难突破河北专用突破07明清时期解析版docx、备战2023历史新中考二轮复习重难突破河北专用突破07明清时期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