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语文《时间的脚印》PPT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90544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八下语文《时间的脚印》PPT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90544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八下语文《时间的脚印》PPT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90544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八下语文《时间的脚印》PPT第4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905449/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八下语文《时间的脚印》PPT第5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905449/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八下语文《时间的脚印》PPT第6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905449/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八下语文《时间的脚印》PPT第7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905449/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八下语文《时间的脚印》PPT第8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905449/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精品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精品课件ppt,共4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学习目标,作者简介,读音释义,整体把握,划分结构层次,总分总,合作探究,第一部分1-4,把第二部分划分两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是朱自清在散文《匆匆》一文中对时间的探寻。 可是你知道吗,岩石里竟然藏有时间的痕迹,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陶世龙的科普小品文《时间的脚印》,去一探究竟。
1、了解作者,积累重要词语。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3、掌握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陶世龙, 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8年进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52年参与建立北京地质学院,历任教务处科长、副处长,学报副主编、编审,地质学史研究室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代表作品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火山和地震》《多变的地球》等科普读物。
①浑浊(hún):(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②海枯(kū)石烂:海水枯干,石头粉粹。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③山麓(lù):山脚。④粗糙(cā):(质料)不精细,不光滑。⑤龟(jūn)裂:裂开缝隙。⑥刨(pá)刮:刮平。⑦沟壑(hè):山沟。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说明对象:岩石记录时间的方法和内容;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第一部分(1-4):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 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三部分(30-31):阐释读懂“时间的脚印”的意义
本文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文章主要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特功能,为何开头要引用高士其的小诗?
这首小诗是文章的引子,新颖别致,引出说明对象,引起读者的思索和兴趣;小诗将时间人格化,紧扣题目,起到破题的作用。
本文中提到的岩石有什么作用?
它是大自然用来记录时间的。
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了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主旨?为什么?
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第5段这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作者紧承上文人类用水滴记录时间,用此问句开启下文引出文章要说明的对象: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
第二部分(5-29)
第一层(5-21):说明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说明岩石保存的历史痕迹可以记录时间。
岩石这样顽强的东西竟然也被破坏,导致岩石被破坏的因素有哪些?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破坏因素:阳光烘烤,霜雪冷冻,空气与水中的酸类腐蚀,风的吹拂,水流的冲刷,冰河的移动,生物破坏,人为破坏。 形成过程: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第14段举人类因建设铁路而炸毁山头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具体有力地说明了人类对岩石的破坏速度之快。
第16段列举“我国洞庭湖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两个例子有何作用?
具体有力地说明了泥沙“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泥沙沉淀的后果)。
为什么根据岩石的形成过程,我们能知晓过去的年月?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根据计算, 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第19段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列数字。用概数准确地说明了形成1米厚的岩石需要的时间, 使读者对岩石的形成速度有个大致的概念。
“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第22段就一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承上,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启下,解读下文有关岩石上的历史痕迹。
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地壳的活动;②气候的变化;③古代生物的状况;④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⑤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为什么地壳下沉,使得有些砾岩的组成成分是外层细、内层粗?
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边留下了。
“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运动。”第24段这句中的“死”该如何理解?
“死”指岩石是不能动的,不能动的岩石却可以记录地壳的“活动”,突出岩石这一功能的奇特。
第27、28两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主要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海洋生物三叶虫化石”等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化石能“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的气候各有什么特点。
“三叶虫的化石”说明寒武纪时地球上海洋宽广; “高大树木的化石”说明石炭纪时地球上温暖而潮湿; 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说明第四纪时天气寒冷,冰河时期来临。
文章结尾说,读懂岩石比读懂甲骨文、钟鼎文、楔形文字还困难,人类为什么还要去解读呢,读懂它有什么意义?
读懂它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
第三部分(30-31)
第31段列举了“寒武纪”和“石炭纪”时期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具体有力地说明了读懂大自然记录的意义——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便于读者去理解。
文章采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来进行说明?
文章开头在引用高士其的诗《时间伯伯》后,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由设问句一问一答,领起全文说明的内容。接着作者又用设问句“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引入,再从岩石形成的过程和岩石记录了时间的踪迹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倒数第二段对上
文进行总结:“瞧!大自然给我们保留了多好的记录……这里不过是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最后一段总结全文,说明认识岩石中“时间的脚印”的意义,即增加知识,找寻地下的宝藏。
结合下列语句,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1) 在大自然中保存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那躺在山野里的岩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躺”字赋予山野里的岩石以人的姿态,生动展现了时间保存在岩石中的状态,增强了说明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
(2)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大约”表示不很准确的古迹,如果去掉“大约”, 就表示形成1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 这种说法与事实不符。“大约”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3)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运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岩石受“攻击”的画面,甚至让读者似乎感受到岩石不堪众多因素的“攻击”慢慢“烂”下去的“痛苦”。
(4)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
比喻,将冰河比喻成铁扫帚,语言生动形象,写出了冰河的破坏力之大。
(5)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 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这句话把大自然冰河流动的场景被拟人化了,“爬”字生动地写出了其姿态,让人读来亲切形象,也令枯燥难懂的科普内容变得有趣起来。
(6) 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
“常常”表明通过石头颜色证明地球变化的概率很高。 “非常”说明炎热的程度很大。 “很可能”表示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这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以充满智慧的语言介绍了岩石记录时间方法和内容,说明读懂岩石的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例子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激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分析文章标题“时间的脚印”的作用。
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抽象的时间具体化、形象化,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1)采用逻辑顺序,层次清晰。 本文抓住事物自身的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条分缕析。先由岩石的成因写起,接着阐述岩石记录了自然界丰富的变化,最后说明岩石上的记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逻辑性很强。另外,文章有大量独立成段的单句,有提示重点内容、标示层次结构等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便于阅读理解。
(2)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有趣。 如“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这句中,“很可能”一词的使用,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语言准确、严密;又如本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时间”“阳光”“沙砾”等赋予人的特征,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说明文语言既可以是通俗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形象的,这要根据说明内容和读者对象来确定。但归根结底,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谨。而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把时间拟人化,既给人以知识,又给人一种亲切感。
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怎样记录时间重大意义:增加知识、寻找宝藏
岩石的厚度、顺序记录岩石保存的历史痕迹
“更”是旧时夜间计时单位,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夜里的每个时辰被称为“更”。你知道每更相对应的时间吗?
“一更”是19时至21时,戌时;“二更”是21时至23时,亥时;“三更”是23时至次日凌晨1时,子时;“四更”是1时至3时,丑时;“五更”是3时至5时,寅时。
1、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1)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____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2)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____下来的结果。(3)有时候,在粗糙的岩石上____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4)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裏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___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A.堆积 沉积 覆盖 填充 B.沉积 填充 堆积 覆盖C.堆积 覆盖 沉积 填充 D.沉积 堆积 覆盖 填充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1) 每1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 )(2)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 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3)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沉淀下来的结果。 ( )(4)读懂这些记录要比认识甲骨文、钟鼎文或者楔形文字更困难些。 ( )
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时间的脚印》通过介绍岩石的分解和形成等,告诉我们时间也会留下脚印。B.本文采用时间顺序来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作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C.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使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准确简明。D.作为一篇科普作品,本文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从形式到内容再到语言表达都尽量靠近读者,使读者愿意读、喜欢读。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试讲课课件ppt,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陶世龙,作者简介,扫清障碍,·发现时间的脚印,说明顺序,逻辑顺序,·探索时间的脚印,被破坏,被堆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时间的脚印精品ppt课件,共4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学习目标,作者简介,字音字形,词语释义,整体把握,划分层次结构,合作探究,第一部分1-4,口语化生动亲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获奖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