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古诗词三首 课件+教案+学习任务单
展开这是一份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古诗词三首 课件+教案+学习任务单,文件包含1古诗词三首课件pptx、1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1古诗词三首学习单学用pdf、1古诗词三首学习单教用pdf、渔舟唱晚朗读背景乐mp3等5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6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乡村生活”这一主题,编排了《古诗词三首》《乡下人家》《天窗》《三月桃花水》4篇课文。文章语言优美,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乡村的景色和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乡村生活的赞美之情。《古诗词三首》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田园风光图;《乡下人家》描写了自然和谐、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天窗》描写了乡下屋顶上小小的天窗带给孩子们的美丽、神奇的想象;《三月桃花水》抒发了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 课时 | 教学目标 |
古诗词三首 | 3 | 1.认识20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40个字,会写26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和默写指定的课文。 3.能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4.积累本单元课文中生动形象的句子,能想象体会句中的画面和情境。 |
乡下人家 | 2 | |
天窗 | 2 | |
三月桃花水 | 1 | |
口语交际 | 1 | 1.能认真倾听,记住别人话语的要点,并准确转述。 2.能读懂书面通知要求,根据对象进行转述。 |
习作 | 2 | 1.回忆自己的生活乐园,借助表格提示,写清楚乐园的样子和在乐园中的活动,表达自己快乐的感受。 2.根据要求与同学交流习作,分享习作表达的快乐。 |
语文园地 | 2 | 1.了解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2.联系语境,展开联想,选择词语说一说乡村或城市生活。 3.看图选择风景,仿照例句写一写。 4.朗读、背诵《卜算子·咏梅》。 |
1 古诗词三首
1.认识“杂、篱”等6个生字,会写“杂、稀”等1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想象画面,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 想象画面,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关键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品析词句 诵读感悟 想象画面 多媒体课件;学生完成课前预学单。 3课时 | ||||
第1课时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 ||||
课型:新授 | 执行时间: 月 日 | 执教: | ||
1.会认“杂、篱”2个生字,会写“杂、稀”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并会背诵。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想象画面,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板块一 明确目标,导入新课 师:(课件出示单元篇章页)请同学们观察单元篇章页上的图画,说说这幅画带给你们怎样的感受。 生:这是一幅宁静又忙碌的乡村生活图。 师:教材给这幅图配上了一句话:“纯朴的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幅和谐的画卷。”谁来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 师:你发音准确,读出了乡村的美。来,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生齐读) 师:同学们,单元篇章页中间还有两行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师:“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写喜爱的某个地方,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是第一单元的习作要求。 师: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第1课《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诗。谁来读一读诗题,并说说诗题的意思?(师板书课题和诗题) 生:(生读诗题)“兴”读四声xìnɡ,“杂兴”是指随兴而写的诗,“四时田园杂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随兴写下的诗。 师:《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隐居家乡后写的一组田园诗,共60首。本课选的是其中的第二十五首。这首诗的作者是范成大,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出示课前预学单第1题部分,指生汇报并相机指导。) 1.你能查找三位作者的相关资料,简要介绍他们吗? 姓名:范成大 号: 石湖居士 朝代: 宋 成就: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 中兴四大家 ”
板块二 初读感知,想象画面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圈出诗中要求会写的字。(出示课前预学单第2题中的 “杂、蜓”)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两个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写“杂”的时候,注意下面不是“木”,是“朩”。“蜓”右边的“廷”需注意先内后外的笔顺,其中“壬”的中间一横略长。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你是从哪些地方知道的,完成第1课时课中导学单的活动一。 活动一:提取信息,了解古诗描写的季节。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你是从哪些地方知道的? 依据 (梅子金黄)(杏子肥) ( 夏 )季 (麦花雪白)(菜花稀) 师:谁来说一说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你是从哪些地方知道的? 生:我认为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季的田园风光。我是从“梅子金黄杏子肥”感受到的,因为梅子和杏子都快成熟了。 生:我也认为是夏天。我是从“麦花雪白菜花稀”感受到的。麦子都开花了,菜花都凋谢、结籽了,所以是夏天。 师:你们说得真好!金黄的梅子、个大饱满的杏子、雪白的麦花,还有结了油菜籽的稀稀疏疏的油菜花……诗人范成大给我们描绘的画面多美呀!(师板书:景美)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课件出示本诗“4/3”节奏划分,生齐读。)
板块三 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师:同学们从一年级开始,已经学过不少的古诗,你们还记得学习古诗有哪些方法吗? 生:借助注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意思。 生:看插图,想象画面,这一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弄懂诗的意思。 生:我们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古诗。 师:你们知道的方法可真多。现在,我们用学过的方法自学《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完成第1课时课中导学单的活动二。 活动二:抓关键句,想象画面。 1.读了“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这两句诗,你的眼前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C ) A.百花盛开 B.瓜果飘香 C.万物蓬勃生长 2.“日长篱落无人过”从侧面表现出了( B )。 A.天气很热 B.农事的繁忙 C.乡村生活的闲适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金黄的梅子、果肉肥厚的杏子挂满枝头。(师相机出示梅子、杏子挂满枝头的图片) 生:读着“麦花雪白菜花稀”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初夏的田野中金灿灿的油菜花已经落去大半,只剩下稀稀落落的残花;一眼望去,全是雪白的麦花。(师相机出示麦花、菜花的图片) 生:我看到了白天篱笆旁没有行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在飞来飞去。 师:同学们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生:“菜花稀”是怎样的情景呢? 师:在江南,油菜花一般在每年三四月间开放,花开时,漫山遍野都是金灿灿的油菜花,形成金黄色的花海,一望无际,令人叹为观止。到了初夏时节,油菜花凋落了,油菜结出许多油菜籽,油菜花就变得稀稀落落的。这就是诗句中“菜花稀”的意思。(课件出示“菜花稀”图片) 生:“日长”是什么意思呢? 师:“日长”就是白天变长了。夏天到了,白日慢慢变长,黑夜慢慢变短,这就是“日长”。初夏,白天变长了,篱笆旁却没有人经过,人都到哪里去了呢?谁能抓住“无人过”,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说一说人在哪里?在干什么? 生:初夏的时候,农民们要把成熟的梅子、杏子摘下来,去麦地除草,去油菜地施肥。他们早出晚归,在地里忙着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师:诗人为什么不直接写农民们在田地里热火朝天地干农活,却要写“无人过”呢? 师:(指生汇报并相机指导)这就是侧面描写,表面上写“无人过”,其实是在写“人忙”。(师板书:人忙) 师:诗人只用了3个字就让我们想象到农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到果园里摘金黄的梅子、果肉肥厚的杏子,不辞劳苦地去麦地除草,去油菜地施肥的情景,婉转含蓄,化繁为简。这就是古诗的魅力啊!我们抓住诗歌的空白处发挥想象,可以让画面更加丰富。谁来读一读这首诗,读出画面美?(生读) 师:难怪说,纯朴的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幅和谐的画卷。(课件出示“人文主题”)读着读着,一幅幅画面出现在我们眼前——美丽的乡村风光,勤劳忙碌的人们,富有生活气息的画卷!让我们再读古诗,读出这乡村风光的独特之美吧。(全班齐读古诗) 师:读了这首诗,你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诗人描绘了初夏江南的田园风光,表现了乡村生活的恬静安详,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师板书:恬静 安详 热爱) 师:经过反反复复地吟诵,相信范成大的这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已牢牢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了。谁能背给大家听听?(生背诵) 师:诗人范成大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通过诗歌传递给了世人。我国古代还有很多描写田园生活的脍炙人口的诗句,同学们在课后可以找来读一读,完成第1课时的课后拓学单,增强自身的文学底蕴。 范成大的田园诗比较集中地描绘了农村风光和农民生活的全景,意趣清新,口吻亲切,用语典雅。在教学时,我主要把握以下两点:1.以“读”贯之,逐层深入。朗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第一法。通过逐层深入的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画面感,读懂意思,学生从中可以感受到古诗词悦耳顺畅的声韵美和节奏美。2.授之以“法”,有迹可循。作为本课的第一首古诗,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方法的指导。特别是在“学习诗文,探究诗意”这一环节,我设计了梳理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运用方法自学,然后我重点指导学生抓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激发情感,感悟情境。这些方法的指导和习得,为学好第二首诗作准备,也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打下基础。 |
设计意图 古诗教学重在读,设计有层次的读的活动,让学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感受韵律之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 先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后导,是基于学情的教,更有针对性。本环节充分体现这一理念,针对学生较难理解的词语进行必要的讲解,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 |||
第2课时 宿新市徐公店 | ||||
课型:新授 | 执行时间: 月 日 | 执教: | ||
1.会认“徐、疏”2个生字,会写“宿、徐”等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宿新市徐公店》,背诵、默写这首诗。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想象画面,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生活的怡然闲适。 板块一 导入新课,理解诗题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宋代诗人范成大所作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了充满自然美的初夏田园生活!今天我们又将跟随杨万里的脚步,去欣赏春日的乡村景色。(师板书:宿新市徐公店) 师:谁来读一读诗的题目?(指名读) 师:“宿”读平舌音sù,书写“宿”时注意它是上下结构,上面的“宀”要包住下面的“亻”和“百”,下半部分的“亻”窄一些。请大家拿出课前预学单,同桌相互检查“宿”字写得是否规范,不规范的地方自己订正。(出示课前预学单第2题部分) 师:你们在哪里见过“宿、徐”这两个字?你们知道这两个字的意思吗? 生:我在路边的招牌上见过“宿”,它是“住、过夜”的意思。 生:我们班的同学中就有姓“徐”的。 师:那么“徐公”是什么意思? 生:一位姓徐的人家。“公”是对人的敬称。 师:谁能说说诗题的意思? 生: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 师:说得很好,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意思读出诗题的正确节奏。(指名读,相机出示朗读指导:宿/新市/徐公店。)
板块二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诗的前两句,完成第2课时课中导学单的活动一。 活动一:抓关键词,理解诗意。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这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有 篱落 、 一径 、 树头新绿 ,它们的特点分别是 疏疏 、 深 、 未成阴 。这两句诗写了 春 (季)南方乡村特有的田园风光。读着这两句诗,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 稀稀疏疏的篱笆旁,一条乡间小路伸向远方,客店旁的树还未形成浓密的绿荫,树枝上绽出嫩绿的新叶,迎着春光生长 。 师:读完这两句诗,你们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课件出示画有篱笆旁的小径伸向远方的图片) 生:读到“树头新绿未成阴”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客店旁的树还没有形成浓密的绿荫,树枝上只有刚长出来的嫩叶。(课件出示春天树叶发芽的图片) 师:同学们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生:“径”指的是什么? 师:从杜牧的“远上寒山石径斜”中,我们知道“径”就是“小路”。在这首诗中,“一径”就是一条小路的意思。 生:“新绿”是指什么呢? 师:(课件再次出示春天树叶发芽的图片)树叶虽碧绿,可稀稀疏疏的,还没有形成树荫,这就是“新绿”。请同学们诵读前两句诗,读出春景之美吧!(生读) 师:读着读着,我们仿佛跟随诗人杨万里看到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幽深的小路,客店旁的树上刚刚长出来的叶子还没有形成树荫。这真是一幅美丽、幽静的乡村春景图!接下来诗人让幽静的画面动了起来。是哪些词语让这春天的画面动了起来呢?请同学们读一读后两句诗,边读边想象画面。(生读) 生:我认为是“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让画面动了起来。 生:我认为是儿童追黄蝶这件事让画面动了起来。 师:(师板书:儿童 追 黄蝶 飞入 菜花)同学们说得很好。在这个画面里,最吸引诗人目光的是谁?是谁让整个画面生动起来? 生:儿童。因为儿童在跑着追黄蝶。这一“动”就使整个画面生动起来了。 师:直接说儿童追黄蝶,不够有趣。如果能抓住一些细节,想象儿童的表情、动作,如他嘴里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让这幅图画动起来,就有趣了。请大家品味语言,想象画面,完成第2课时课中导学单的活动二。 活动二:品味语言,想象画面。 读到“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两句诗时,我仿佛看到了 几个孩童追捕两三只翩飞的黄蝴蝶,却见蝴蝶飞进金灿灿的菜花丛中,怎么也找不到了 ;我仿佛听到了 孩童的嬉笑声和纷乱的脚步声,还有好奇的惊呼声 。我从中感受到诗人 闲适 的心情。 师:谁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孩子是怎么追捕蝴蝶的? 生:一个小孩从小路上跑过来,看见前边飞着一只黄色的蝴蝶。蝴蝶一会儿停在路边的篱笆上,一会儿飞起来。小孩向前一扑,蝴蝶就扇着翅膀飞走了。就这样,小孩边追边抓,一直没有抓到蝴蝶。一转眼,蝴蝶飞进油菜花丛中,这一大片油菜花,金黄金黄的,小孩怎么也看不到蝴蝶了。只听孩子在小路上懊恼地跺着脚:“哎——”我还听见小鸟的叫声,仿佛在笑他呢。 师:你想象了儿童的动作、表情,补充了许多细节,把儿童天真活泼、自由自在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这样整个画面都生动起来了。(师板书:趣) 师:“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在杨万里笔下,乡村的美,美在小路的悠远宁静。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的前两句?(指名读) 师:“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在杨万里笔下,乡村的美,美在儿童的天真可爱、无拘无束。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的后两句?(指名读) 师:诗人看着这宁静、美丽的乡村风光,看着这天真可爱、无拘无束的乡野儿童,内心有说不出的喜悦,请同学们随着音乐诵读古诗,读出自己的感受。(课件播放古筝曲,生诵读古诗。)
板块三 对比阅读,体会情感 师:学完了《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和《宿新市徐公店》,下面让我们深入思考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出示第2课时课末固学单) 生:它们都是描写乡村田园风光的诗。但两首诗刻画的景物不同,描写的季节也不同。 生:这两首诗描绘的画面不同。《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侧重写人们很忙,都在田里劳作;《宿新市徐公店》侧重写孩子天真可爱、无拘无束地玩耍。 师:是呀,在这两首诗中,诗人抒发的情感也不同。《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表达了诗人对辛勤劳动的农民的赞美;《宿新市徐公店》表达了诗人对天真的孩童的喜爱,也体现了诗人闲适的心境。 师:同学们,诗人范成大、杨万里都是田园诗的代表人物,这两首诗都抓住了景物特点和人物活动写出了乡村纯朴、独特的美,以后,我们可以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去读更多的田园诗。 1.“以诗解诗”,自主学习,找到学习的起点。《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和《宿新市徐公店》都是田园诗,在诗歌内容、意境上有很多相似点。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上节课中掌握的方法来学习《宿新市徐公店》,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理解古诗的内容,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尝到更多的“诗味”。 2.重点突破,教学相长,想象补白,形成共鸣。在教学中,我抓住“儿童”,引导学生想象孩子的动作、表情,以及他嘴里发出的声音,让整个画面动起来,从而让他们与古诗形成共鸣,深入诗境,体会诗情。 3.横向关联,赏读辨析,提高诗歌鉴赏能力。诗歌的学习不止限于一首诗,而是帮助学生形成“类”,在同一类的诗歌学习中锤炼成长。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比较阅读,体会情感”这一环节,通过对这两首诗的比较阅读,习得方法,发展思维,初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
设计意图 让学生将诗题中会写字的学习与生活经验相联系,能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树立识字意识,同时也可以降低诗题的理解难度。
设计意图 入意境、悟诗情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在交流中强调情感的激发,让学生与诗人的情、诗句的境形成共鸣。
设计意图 从课内迁移到课外,一方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鲁滨逊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
设计意图 诗句的学习并不只是了解一首诗的内容,而是借助诗歌的语言,深化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初步形成诗歌鉴赏能力。
| |||
第3课时 清平乐·村居 | ||||
课型:新授 | 执行时间: 月 日 | 执教: | ||
1.会认“锄、剥”2个生字,会写“茅、檐”等6个字。 2.初步了解词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清平乐·村居》,并会背诵。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想象这首词描绘的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板块一 初识宋词,了解作者 师: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一首词,也和乡村生活有关。(师板书:清平乐·村居) 师:“乐”是多音字,在词题中读yuè。“清平乐”是词牌名。那么什么是词牌名呢?词牌名是词的一种制式曲调的名称,唐宋时期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有固定的格式与声律,决定着词的节奏与音律。(师板书:词牌名) 师:那么“村居”是什么呢?“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乡村生活。(师板书:词题)书写词牌名和词的题目时,中间用间隔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生齐读“清平乐·村居”) 师:这首词的作者是辛弃疾,谁能介绍一下他呢?(出示课前预学单第1题部分,指生汇报。)
板块二 自主朗读,检查预习 师:请大家拿起课本,用洪亮的声音来读读这首词,圈出词中的生字,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词读正确,读流利。(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 生:“锄”读chú;“翁”的韵母是enɡ,朗读时要读准后鼻音。 生: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本课生字:茅=艹+矛;翁=公+羽;锄=钅+助。 师:(课件出示“檐、赖、剥”的书写视频)我们在书写“檐”时要注意它的书写笔顺,书写“赖”时注意左右部分笔画的避让,书写“剥”时要注意它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观察你们在课前预学单中写的“檐、赖、剥”,如果没有写好,再写一写吧。(出示课前预学单第2题部分,生自查订正。) 师:现在谁能把这首词连起来准确地读一读?(指名读) 师:读通、读顺这首词并不难,但是,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些,如果能稍加停顿,就能读出节奏,读出味道。如,读“茅檐/低小”时,要注意“檐”字的声音稍微延长,读诗词就要这样读得停而不断。谁再来试试?(指名读) 师:读完这首词,你们知道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哪些不同之处吗? 生:词的句子的字数不固定,有的长,有的短。 生:“白发谁家翁媪”和“大儿锄豆溪东”之间有空格。 师:“白发谁家翁媪”和“大儿锄豆溪东”之间有空格,说明词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叫上阕,后一部分叫下阕,朗读时两阕之间的停顿要长一些。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又叫“长短句”。 师:现在老师来检查同学们的朗读情况,请大家一起看课前预学单第3题。(师指生汇报,并相机指导。) 3.下面的句子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是( D ) A.儿童急走/追黄蝶 B.日长篱落/无人过 C.大儿/锄豆溪东 D.最/喜/小儿/亡赖 师:让我们一起合作读一读这首词吧!女生读上阕,男生读下阕。(课件出示带节奏划分的全词,男女生合作读。)
板块三 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师:俗话说“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着读着,你们的眼前浮现出了哪些画面?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一对白发夫妻正在用吴音亲密地聊天,大儿子在溪东的豆田间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他们最喜欢的淘气、可爱的小儿子,正在溪边剥莲蓬。 师:让我们把自己的这种感受放到词中,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大家先在小组内练习朗读,然后老师再请人读给大家听。(生小组内读,展示读,师点评。) 师: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是,这还不够。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品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所以,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 师:读着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句),你们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 生:我看到小溪边青草茂密,不远处有一户人家。 生:我看到那户人家有着低矮的茅草屋,是一户普通的农家。 师:“青草”是绿色的小草,多加一个“青”字,让你看到了什么样的草?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片绿油油的草地。 师:叠词让词句更有韵味。谁来读读第一句?(指名读,师评价。) 师:你们还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 生:小溪静静地流淌着,在阳光的映衬下溪水显得格外清澈。 (师板书:茅檐 低小 溪上 青青草) 师: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溪水、青青的草构成的美景令人心生向往。村居的景是美的,村居中的人更美。(师板书:乡村之美 人情之美)这首词描绘了哪些人呢?(出示第3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一,指名汇报。) 活动一:提炼信息,体会情感。 根据提示分析词中三个孩子的特点,填一填。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从“ 锄豆 ”一词可以看出大儿 勤劳 ;从“ 织鸡笼 ”一词可以看出二儿手巧;从“卧”字可以看出小儿 天真可爱 。从“ 最喜 ”可以看出词人对小儿的 欣赏 之情。 师:这首词描绘的人物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或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呢? 生:我喜欢天真可爱的小儿,他卧在溪边剥莲蓬。(课件出示小儿卧剥莲蓬图和相关文字,师相机板书:小儿。) 师:什么是“亡赖”? 生:我看注释知道,“亡赖”在这里是顽皮、淘气的意思。 师:同学们大胆想象一下,这个顽皮的小儿剥莲蓬时还会有哪些姿势? 生:他一会儿趴着,一会儿躺着。 师: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小儿时而仰卧,时而俯卧,时而打滚等有趣的画面。 师:还有哪个同学来说一说你喜欢谁? 生:我喜欢勤劳懂事的大儿、二儿。(师板书:大儿、二儿) 师:请你读一读描写他们的词句。(生读,师相机出示这句词。) 师:读着这句词,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生:大儿子拿着锄头在溪边豆田间锄草,二儿子在屋前坐着编织鸡笼。 师:大儿子是那么勤劳,二儿子是那么懂事、心灵手巧,他们一起点缀着这幅美丽的田园风景图。你们喜欢这幅图吗?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首诗,读出你们的喜爱之情吧!(生齐读) 师:还有哪个同学来说一说你喜欢谁? 生:我很喜欢这对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他们在一起的画面让我觉得很美。(课件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师相机板书:翁媪。) 师:为什么老两口儿在一起的画面让你觉得很美?你看他们都满头白发了,也许牙齿都掉光了,他们还美吗?美在何处? 生:虽然老爷爷、老奶奶年纪都这么大了,但他们还互相逗趣、说笑,他们相亲相爱的画面让人感到美。 师:老两口儿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画面十分动人。老两口儿在一起的氛围是怎样的?请同学们一起读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句。(生读) 生:用书中的词语来形容就是——“相媚好”。 师:这里的“醉”仅仅是指老两口儿喝醉了吗? 生:“醉”不仅仅指老两口儿喝醉了,还指陶醉。 师:是啊,老两口儿陶醉其中。我们再来联系上下文,品味词中深意。从词的上阕中那句“茅檐低小”,你读出了什么? 生:他们家生活条件并不好,很贫困。 师:生活并不富裕,可为什么老两口儿还那么乐呵呵地陶醉其中呢?老两口儿到底“醉”在哪儿?请把你们的想法简要地写在第3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二的横线上。(师指生汇报,相机出示答案并指导。) 活动二:深入情境,想象补白。 乡下的生活并不富裕,可为什么老两口儿还那么乐呵呵地陶醉其中呢?老两口儿到底“醉”在哪儿?请把你的想法简要地写在横线上。 令老两口儿陶醉的不仅有这美妙的田园景色,还有家庭的温馨和谐与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 生活贫困不算什么,重要的是人们内心的快乐、幸福。心里有多美,日子就有多美,怪不得老两口儿都陶醉了。陶醉的除了老爷爷、老奶奶一家人,还有谁? 生:陶醉的还有作者。 师:是啊,词人辛弃疾也深深地陶醉了。读这首词的时候,还有谁陶醉了? 生:我们也陶醉了。 师:让我们齐声朗读整首词,一起陶醉在这首词所描绘的美景中吧。(师配乐,全班朗读整首词。) 师:读到这里,你们觉得作者想赞美一种什么样的村居生活? 生:作者想赞美一种幸福和谐、安居乐业的乡村生活。 板块四 拓展背景,体会情感 师:同学们,幸福和谐、安居乐业的乡村生活为什么让词人那么向往、那么沉醉呢?(师板书:心醉田园)他在陶醉之余又会想些什么呢?相信读了下面这段文字之后,你们会深有感悟。 辛弃疾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却屡受打击,曾短 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恨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师:联系这段资料,回想这首词的画面,词人的心中还有什么深深的渴望呢?这一份心系天下百姓幸福的情怀,就是他在这首词中蕴含的情。这样的村居生活是辛弃疾一辈子的梦。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再次朗读并背诵整首词。(生自主朗读背诵) 师:这节课我们从“青青草”“相媚好”“卧剥”中感受到了辛弃疾笔下乡村生活的安宁幸福,我们也从辛弃疾的人生经历中初步了解了他的情怀,希望大家可以用本节课所学的方法,去阅读更多的诗词。课后请同学们读一读第3课时课后拓学单中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我从词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了解诗词的不同,然后抓住“亡赖”“相媚好”等关键词进行交流和体会,从而深入理解词意,感受词的意境美。同时,我抓住“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特点,把词与画结合起来,借助插图,利用多媒体,创设多层次的诵读活动,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使词中之境成为学生心中之境、口中之言。三首诗词的教学侧重点各不相同,但我准确落实,避免了教学中雷同的模式,体现了教学的针对性。 |
设计意图 本板块引导学生对词的基本知识进行了解,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 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诗比词多,这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二首词,因此通过比较,帮助学生感知词与诗的不同,激发学生对词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 从课内迁移到课外,一方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鲁滨逊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
设计意图 此板块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采用“以图画为先导,以语言描绘作引子”的方法,让学生在想象中朗读,在朗读中想象,使词中之境成为学生心中之境、口中之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