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文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邢台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 现代文阅读(32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华民族自古以文化为族群认同的纽带,而不是以种族、血缘或地域为认同纽带。这一本质特征远在统一的秦朝形成前就已定型。以文化为族群认同标志的文化基因,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传承具有决定性的建构作用。文化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接受的,以文化作为维系族群的纽带,既为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使“统一”成为华夏族群的本能驱动——自有周一代,“统一”就是中华世界唯一的理想形态,也是最终形态。除了以文化为族群纽带,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形成甚早、延续至今的文化基因,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向心”与延续,那就是建立在儒家话语之上的对“温柔敦厚”的追求。“温柔敦厚”,语出《礼记》,其指的决不仅是人的性格或态度,还是个人对于大道的追求,对民众、家国、集体的深厚感情和悲悯,或者可称为“集体性考量”“整体性思维”等等。在四海升平时,“温柔敦厚”使一个人与邻为善、乐于助人;在天灾人祸时,“温柔敦厚”使一个人为了他人、家国可以慨然赴死。“温柔敦厚”的文化基因依然可追溯到中华文明的源头时期——先秦时期的文献典籍中。华夏传统中一些鲜明的文化特质,如好仁、不武、中庸等等,甚至诗歌的声韵对偶、楷书的端正庄严等艺术倾向,无不生发于“温柔敦厚”。是什么塑造了华夏历史的这种文化基因?我以为,文化的问题,最终还是要从文化中找寻答案。文化是可以被引导和塑造的。中国从汉代起尊崇儒家学说,唐宋时期的政治家又以非凡的政治智慧设立并发展了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的科举制度。科举制使儒家的精神追求、文化倾向与普通大众的人生之间形成了无法脱钩的紧密联结,从科举制开始,儒家文化开始突破社会的上层,渗透至社会的每个阶层。文化具有可引导性、可塑造性,那么,如何讲述历史、讲述历史的源头就是塑造文化的重要手段。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帝王的封禅巡守,以及几乎持续整个封建王朝时期的尊孔祭孔,其实都是维系族群历史记忆、保持文化基因传承的外在形式。西方人“言必称希腊”,不断地讲述希腊文明如何恢宏,也正是欧洲人塑造近代欧洲文明“合法性”的历史叙事。而回顾自身,辉煌多样的文明形式自源头时期就具有的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心态、“温柔敦厚”的价值追求,是我们的文化在伊始时期就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换句话说,中国历史的文化基因从根上来说是健康的、有活力的。但是,历史告诉我们,如不用心维护和引导,基因也可能发生变异。放之于当下,如何讲述历史,如何追溯历史记忆,正是维持文化基因健康持续的关键所在。(摘编自王学典《江山胜迹,我辈登临—谈中国历史传承中的文化基因》)材料二:汤恩比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产生于金石并用时代,历经夏、商、西周的连续发展,到春秋时期进入生产力发展史上的铁器时代。同期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都没有走出青铜时代就消亡了。中国古文明在青铜时代没有为外部力量或内部因素所中断。中华文明在经过春秋、战国之后,继续向比周朝更发达的秦汉时代挺进。过了近600年,到公元四、五世纪,中原地区也发生了民族迁移,还出现过若干少数民族的政权。但这些都属于常见的朝代更迭,没有产生本质变化。中华文明继续前行。公元589年,隋统一中国。中华文明的传统又在隋唐时期得到进一步巩固与丰富。以后虽有元和清两代少数民族成为全国最高统治者,但这些皇朝都在中华文明体系下行政理事。中华文明一直没有中断。从世界历史上看,两河流域与埃及是世界上最早走出野蛮、走进文明的地区。这里的居民创造了人类早期的辉煌,发明了文字,积累了丰富的文献,办教育,兴文化,但就是没有产生史学。古代的印度虽然拥有灿烂的诗篇,也有远古的法典,有宗教,但没有史学。在古代,只有古希腊和中国不但创造了历史,而且创造了与历史有密切关系的史学。但古希腊的史学主要是当代史,古希腊人没有形成数代史家连续按时叙史的传统。古代中国是史学大国,也是史学强国。政治文明的连续性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而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又为中国史学的连续性提供了丰厚的内容。从甲骨卜辞到金器铭刻,从《尚书》《春秋》到由历代史家编撰的文化长城——《二十四史》,都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更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最好见证。中国历史资源之丰富,史事记载之连续,让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感到惊讶。他在《历史哲学》中曾这样写道:“中国人具有最准确的国史……中国凡是有所措施,都预备给历史上登载个仔细明白”,“中国‘历史作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汉字是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也是中华文明所产生的标志性成果。汉字的整个发展过程清晰连贯,没有发生过断裂。圣哲的经典通过汉字滋养一代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华文明延绵发展,始终充满活力。(摘编自杨共乐《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开放性特质—基于中外文明比较的视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基于大一统国家形成的需求,中华民族在秦朝之前便由以种族、血缘或地域为种族认同纽带转为以文化为种族认同纽带。B.作为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文化基因,“温柔敦厚”生发出了中华传统的文化特质,而且还对艺术倾向产生了决定性影响。C.中国历史的文化基因从根上是健康而有活力的,这是因为“温柔敦厚”的价值追求为中华文明的向心与延续提供了保证。D.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一脉相承,绵延至今。而且,从世界范围来看,只有中华文明形成了数代史家连续按时叙史的传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儒家思想中“温柔敦厚”的文化基因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从个人性情到家国情怀,呈现出乐善共荣、献身共济特征。B.从汉代起就被尊祟的儒家学说,随着科举制的建立和发展而与社会各阶层紧密联结,体现了文化的可引导性与可塑造性。C.少数民族掌握最高政权并未造成中华文明中断,表明文化基因可以突破种族、血缘或地域限制,保持文明本质的稳定。D.材料二通过将中华文明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等进行比较,揭示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开放性特质。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温柔敦厚”文化特征的一项是(3分)A.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于谦《咏煤炭》)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C.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D.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4.简要梳理材料一第4段的行文思路。(4分) 5.中华文明传承至今而没有中断的原因有哪些?(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跑警报汪曾祺西南联大有一位历史系的教授,——听说是雷海宗先生,他开的一门课因为讲授多年,已经背得很熟,上课前无需准备;下课了,讲到哪里算哪里,他自己也不记得。每回上课,都要先问学生:“我上次讲到哪里了?”然后就滔滔不绝地接着讲下去。班上有个女同学,笔记记得最详细,一句不落。雷先生有一次问她:“我上一课最后说的是什么?”这位女同学打开笔记夹,看了看,说:“您上次最后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我们下课。’”这个故事说明昆明警报之多。我刚到昆明的头二年,一九三九、一九四O年,三天两头有警报。有时每天都有,甚至一天有两次。昆明那时几乎说不上有空防力量,日本飞机想什么时候来就来。有时竟至在头一天广播:明天将有二十七架飞机来昆明轰炸。日本的空军指挥部还真言而有信,说来准来!一有警报,别无他法,大家就都往郊外跑,叫做“跑警报”。 “跑”和“警报”联在一起,构成一个语词,细想一下,是有些奇特的,因为所跑的并不是警报。这不像“跑马”“跑生意”那样通顺。但是大家就这么叫了,谁都懂,而且觉得很合适。也有叫“逃警报”或“躲警报”的,都不如“跑警报”准确。“躲”,太消极;“逃”又太狼狈。唯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警报有三种。如果在四十多年前向人介绍警报有几种,会被认为有“神经病”,这是谁都知道的。然而对今天的青年,却是一项新的课题。一曰“预行警报”。联大的学生见到预行警报,一般是不跑的,都要等听到空袭警报:汽笛声一短一长,才动身。新校舍北边围墙上有一个后门,出了门,过铁道(这条铁道不知起讫地点,从来也没见有火车通过),就是山野了。要走,完全来得及。——所以雷先生才会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只有预行警报,联大师生一般都是照常上课的。跑警报大都没有准地点,但也有几个比较集中的“点”。古驿道的一侧,靠近语言研究所资料馆不远,有一片马尾松林,就是一个点。这地方除了离学校近,有一片碧绿的马尾松,树下一层厚厚的干了的松毛,很软和,空气好,——马尾松挥发出很重的松脂气味,晒着从松枝间漏下的阳光,或仰面看松树上面的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都极舒适。预行警报大概是表示日本飞机已经起飞。拉空袭警报大概是表示日本飞机进入云南省境了,但是进云南省不一定到昆明来。等到汽笛拉了紧急警报:连续短音,这才可以肯定是朝昆明来的。空袭警报到紧急警报之间,有时要间隔很长时间,所以到了这里的人都不忙下沟,——沟里没有太阳,而且过早地像云冈石佛似的坐在洞里也很无聊,大都先在沟上看书、闲聊、打桥牌。很多人听到紧急警报还不动,因为紧急警报后日本飞机也不定准来,常常是折飞到别处去了。要一直等到看见飞机的影子了,这才一骨碌站起来,下沟,进洞。联大的学生,以及住在昆明的人,对跑警报太有经验了,从来不仓皇失措。跑警报,大都要把一点值钱的东西带在身边。最方便的是金子,——金戒指。有一位哲学系的研究生曾经作了这样的逻辑推理:有人带金子,必有人会丢掉金子,有人丢金子,就会有人捡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捡到金子。因此,他跑警报时,特别是解除警报以后,他每次都很留心地巡视路面。他当真两次捡到过金戒指!逻辑推理有此妙用,大概是教逻辑学的金岳霖先生所未料到的。联大同学也有不跑警报的,据我所知,就有两人。一个是女同学,姓罗。一有警报,她就洗头。别人都走了,锅炉房的热水没人用,她可以敞开来洗,要多少水有多少水!另一个是一位广东同学,姓郑。他爱吃莲子。一有警报,他就用一个大漱口缸到锅炉火口上去煮莲子。警报解除了,他的莲子也烂了。有一次日本飞机炸了联大,昆明北院、南院,都落了炸弹,这位郑老兄听着炸弹乒乒乓乓在不远的地方爆炸,依然在新校舍大图书馆旁的锅炉上神色不动地搅和他的冰糖莲子。抗战期间,昆明有过多少次警报,日本飞机来过多少次,无法统计。自然也死了一些人,毁了一些房屋。就我的记忆,大东门外,有一次日本飞机机枪扫射,田地里死的人较多。大西门外小树林里曾炸死了好几匹驮木柴的马。此外似无较大伤亡。警报、轰炸,并没有使人产生血肉横飞,一片焦土的印象。日本人派飞机来轰炸昆明,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意义,用意不过是吓唬吓唬昆明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为了反映“不在乎”,作《跑警报》。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六日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写西南联大一位教授的上课习惯,自然地引出“跑警报”这一话题,既引起读者的兴趣,又与“跑警报”的主体相关。B.作者将“跑”警报之“跑”与“躲”“逃”进行比较,得出“跑”字更丰富生动、更从容有风度的结论的同时,略带反讽的意味。C.文章从视觉、触觉、嗅觉等不同角度来写马尾松林带给人们的“极舒适”的感觉,与跑警报本应有的紧张形成一种奇妙的反差。D.“不在乎”精神作为“儒道互补”的真髓,既有儒家于困境中积极上进自信的“不在乎”,又有道家于困境中安之若素的“不在乎”。7.西南联大学生跑警报各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8.文中划线部分写了日军空袭的伤亡情况。有人说,前文几乎全是趣事,到这里笔锋一转补写伤亡显得不和谐,应该删去。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6分) 二、课内知识检测(15分)9.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东临碣石 B.对酒当歌 C.乌鹊南飞 D.夜发清溪向三峡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性本爱丘山 性相近,习相远 B.守拙归园田 归雁洛阳边C.桃李罗堂前 罗织罪名 D.开荒南野际 横无际涯11.下列加点的字,词类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云青青兮欲雨 B.栗深林兮惊层巅C.越人语天姥 D.虎鼓瑟兮鸾回车1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渚清沙白鸟飞回 渚:水中小洲(陆地)B.无边落木萧萧下 萧萧:草木摇落的声音C.万里悲秋常作客 万里:指远离故乡D.潦倒新停浊酒杯 潦倒:政治上不得志13.下列对诗句运用的修辞格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弦嘈嘈如急雨(比喻) B.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C.终岁不闻丝竹声(借代) D.铁骑突出刀枪鸣(夸张)三、古代诗文阅读(3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小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①,管仲因而信之,诸候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注①:曹沫之约:祖公五年(前681年),齐国与鲁国在柯邑会盟,会上鲁将曹沫手持匕首劫持齐相公,齐相公当时被迫答应退还鲁国被齐国使占的领士。1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B.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C.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D.公子纠败/吾曲囚受辱/鮑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桓,是齐国国君姜小白的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有地位的人,依生平事迹给予褒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B.霸,指诸侯受周天子任命为“方伯”,后可用周天子名义召集诸侯会盟,维持各国之间既定秩序。齐桓公以霸主身份,多次召集诸侯会盟。C.封邑,古代国君封赐给亲信、贵族、臣属作为世禄的土地,也叫“食邑”。受封之人对封邑中的百姓有征收租税之权,但不可世袭。D.仓廩,泛指仓库。有曰方者为仓,圆者为廪:又有曰盛谷者为仓,盛米者为廪。在古代,遇到饥荒之年可以“发仓廪以贩之”。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还正确的一项是(3分)A.管仲年少有才,但仕途不顺。多次做官都被免职;多次出战又多次战败;因家有老母而逃跑;辅佐了公子纠,也未成功。B.管仲得遇知己,鲍叔牙为国让贤。即使管仲仕途失意落魄,鲍叔牙依然相信管仲的才华,把还是囚徒的管仲推荐给了齐恒公。C.管仲心系国家,用心帝国。他认为物质充裕方能建设道德,推行政令要顺应民心,所以放低自己姿态,使执政主张易于施行。D.管仲善于引导齐桓公,处理好齐国外交事件。桓公攻山戎,管仲趁机督促燕国重施召公之政:桓公想背约,管仲引导他守信。1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4分) (2)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19题。送王适【注】徐州赴举苏辙送别江南春雨淫,北方谁是子知音。性如白玉烧犹冷,文似朱弦叩愈深。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明年榜上看名姓,杨柳春风正似今。【注】王适:苏辙的二女婿。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在江南春雨绵绵的季节里为奔赴徐州参加科举考试的王适送行,写下此诗赠别。B.首联下句写不知北方谁是知音,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相似处。C.在诗人眼中,王适性情如白玉,品德美好;诗文如朱弦,秀雅流畅,越读越有深意。D.王适想起马上要乘船行万里路,山高水长,不禁悲从中来,一饮杯中酒,难舍难分。19.诗歌的尾联写法巧妙,意蕴丰厚,极具神韵,请简要赏析。(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里写梦幻中的天姥山天黑之后,熊龙的吼叫使山林震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商隐的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白居易《琵琶行》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四、语言文字应用(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到井冈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竹子。其形高挺,接天摩日,叶叶交叠,尾尾相衔,连阳光都难泼进来一点,小涧清流,雾气氤氲。这气场,突然令我肃然起敬。在竹林中穿行,我居然未敢触碰一棵竹子,脑海里老装着袁鹰的那段文字:“用它搭过帐篷(a)用它做过水罐(b)用它做过扁担(c)用它蒸过来饭;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我不忍更不敢触碰他们:不忍的是怕这些竹子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化身,就该让他们静静地站在那里,不染尘埃;不敢是怕惊扰了他们早已安静的灵魂。在小井烈士墓绕纪念碑行告别礼时,我看到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块伏卧在地的小石碑,上刻有“曾志之墓”以及生卒年,不了解曾志的人定以为这与小井烈士墓相邻、同巍巍青山作伴的树葬墓的主人是某位过世的乡下老人。实际上,1928年4月来到井冈山的曾志是名副其实的从枪林弹雨、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一位革命老人。21.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C.把这诗篇埋在坝下,到明春准会生根发芽。D.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22.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4分) 23.文中(a)(b)(c)三处,有人认为都用逗号,有人认为都用分号,你同意哪种看法?请结合语段简要分析。(4分) 五、写作(60分)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说:“宽容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它赐福于宽容的人,也赐福于被宽容的人。”宽容他人就是一种与人为善。请以“宽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文体正确;④不得抄袭。
第一次月考参考答案(语文) 1.D【解析】A逻辑关系错误, “由以种族、血缘或地域为种族认同纽带转为以文化为种族认同纽带”于文无据;B以偏概全,言过其实;C不只是“温柔敦厚”,还有“辉煌多样的文明形式”以及“自源头时期就具有的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心态”等原因。2.D【解析】没有揭示“开放性特质”。3.C4. ①首先点明文化是可以被引导和塑造的,②继而阐明引导和塑造文化的重要手段是如何讲述历史及其源头,③进而从指明再健康、再有活力的文化如不用心维护和引导也会发生变异,④最后强调当下讲好历史是维持文化基因健康持续的关键。(每点1分)5. ①以文化为族群认同标志的文化基因,对于中国历史、中华文明的发展传承具有决定性的建构作用;②建立在儒家话语之上的对“温柔敦厚”的追求,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向心力和延续性;③对儒家学说的尊崇、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儒家文化深入人心,渗透到社会每个阶层,有力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传承;④重视修史的优良史学传统,维护、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未断裂的汉字作为重要载体,为中华文明的连续传承提供了保障。(每点2分,答对其中任意三个要点即得满分。)6.B 【解析】“略带反讽的意味”表述错误。作者将“跑”警报之“跑”“躲”“逃”进行比较,得出“跑”字更丰富生动、更从容有风度的结论的同时,未见反讽的意味。7. ①对付警报经验丰富后的从容镇定,在预行警报响时继续上课,空袭警报响起时才开始行动;②颇有读书人学院派风格的学以致用的特点,有哲学系的学生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得出跑警报中可以拾到金子的结论且真的捡到;③置生死于度外的大气无畏与安之若素,有学生在以不跑来对待跑警报,即使危险就在眼前也不动声色。(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满分)8.不同意。①内容上,点出了幽默文风背后“忧患”的社会背景;②结构上,补充交代了此外似无较大伤亡的现实情况,与全文的幽默风趣相互映衬,正因为没有太大的伤亡,所以才幽默得起来;③主题上,彰显我们在深重的民族灾难前仍旧顽强不屈,始终保持一种“不在乎”的积极乐观的心态。(每点2分)9.B 10.C 11.B 12.D 13.D 14.D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中“吾”作“幽囚受辱”的主语,所以之前要断开,排除A、C两项;“耻”,意动用法,以……为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作“耻”的宾语,所以“功名不显于天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画线句的意思是公子纠失败,我被关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鲍叔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不会为小节而羞愧,却会因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感到耻辱。故选D。15.C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受封之人对封邑中的百姓有征收租税之权,但不可世袭”错误,封邑,可世袭,且文中有“封邑者十余世”的表述。故选C。 16.C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C项,“所以放低自己姿态”错误,原文“故论卑而易行”意思是所以指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故“放低自己姿态”说法错误。故选C。17.(1)管仲家里贫穷,经常欺骗鲍叔,但鲍叔始终好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 (1)欺,欺骗、欺诈;终,始终;善,友好地; 遇,对待;“不以为言”,省略句,应为“不以(之)为言”,“之”,代指这件事。(2)鲍叔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以后,把自己的地位置于管仲之下。既,已经;进,推荐;以,把;身,自己;下,低于,位置……在下。【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里贫穷,经常欺骗鲍叔,但鲍叔始终好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为齐桓公以后,公子纠被鲁国杀死了,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以霸主的身份,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一度整顿匡正了天下秩序,这都是靠管仲的智谋。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不认为我贪财,因为他知道我生活贫困。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陷入困境,但鲍叔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我被关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鲍叔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不会为小节而羞愧,却会因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感到耻辱。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鲍叔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以后,把自己的地位置于管仲之下。鲍叔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管仲当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的齐国地处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顺应百姓们的思想愿望、风俗习惯。所以,他在著作中称述说:“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法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要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坏事化为好事,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区分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桓公本来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重新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诸侯国强大。过了百多年后,齐国又出了个晏婴。18.D【解析】 诗的颈联“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意思是 “想起马上要乘船行万里路,山高水长,不禁悲从中来,一饮杯中酒,难舍难分”。既实写与友人以酒饯别,又虚写与友人万里同舟的情景,是诗人的悲吟。这是写诗人的心情,而不是友人王适的写照。19.①表达了作者对王适的美好祝愿与期许,感情真挚;②通过想象,将上联“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中的离别之悲化为明年王适科举高中之乐;③借景抒情,借眼前的“杨柳春风”之景抒发了作者对晚辈的美好期望。(每点2分)【解析】这是苏辙写的一首送别诗,写于送友人王适北上徐州赴举之际,整首诗既有对友人北上无知音的担忧,又有对友人人品和文品的赞美,既有送别之际的痛苦与无奈,又有对友人高中的期望。本诗的尾联“明年榜上看名姓,杨柳春风正似今”是作者想象的情景,想象明年此时,王适金榜高中,这是虚写;同时,作者在此借景抒情,“杨柳春风”正是此时眼前的美景,作者借此来表达对王适的美好祝愿,情真意切,充满长辈对晚辈的期许之情。同时,尾联在情感上有一个明显的转变,化颈联“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中离别的悲切为此联的想象明年王适科举高中的欢乐,作为一首送别诗,虽然有暂时的不舍和难过,但最后却流露出诗人满怀光明的希望,基调并不低沉,因此评价此诗“于悲吟看出希望”。20.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1.C【解析】划线句“泼进来”运用了拟物的手法。A.“低唱”“弹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B.“一江春水”运用了比喻的手法;C.“生根发芽”运用了拟物的手法;D.后一个“李公朴”运用了借代的手法。22.修改为“1928年4月来到井冈山的曾志是一位从枪林弹雨、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名副其实的革命老人”。23.①同意用逗号。前四个分句写竹子在生活方面的功用,第五个分句写竹子在战斗方面的功用,两个功用之间用了分号,内部需要用逗号;②同意用分号。此处写竹子的五个功用,属于并列关系,而第五个功用内部有逗号,引出并列分句之间用分号。(从任何一个方面回答皆可)24.【答案】宽容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融入这个大家庭时,就和身边的人有着丝丝相连的关系,这个关系需要我们珍惜,也同样需要我们用心培育,而宽容就是珍惜和培育的最好方法。记得三年前的春末,我们搬进了新房子。那年的黄霉天特别的漫长,连绵不绝的雨丝扰得人们心都烦透了。好不容易等到了久违的阳光,妈妈连忙把柜子里的呢大衣、羊毛衫拿出来晒。可是刚晒出去不久,住在楼上的老奶奶就开始“人工降雨”了,等到我和妈妈手忙脚乱地把衣服“抢救”进来时,还是发现有几件衣服的肩上湿了一大快,气得妈妈抱起衣服就冲到了楼上,敲开了老奶奶家的门。可这位老奶奶见了我们的湿衣服,却像没事儿似的说:“我有什么办法呢?家里没洗衣机,年纪又大了,手劲差,衣服绞不干,你们只得自己小心点。”“变态。”气疯了的妈妈脱口就骂了过去,幸好这时爸爸回来了,他连说带劝地把气急败坏的妈妈拉回了家。可那以后,“人工降雨”还是时不时地发生着。转眼冬天到了,由于受强冷空气的影响,傍晚时刮起了呼呼的大风。狂风卷着枯枝枯叶漫天飞舞,眼看一场大雨就要降临了。匆匆赶回家的我们一边庆幸自己没淋着雨,一边跑到阳台关窗户。刚到阳台,我们就呆住了,只见一床蓝色的床单,像折了翅膀的蝴蝶钩在窗架上,在寒风中孤独而无助地挣扎着。“是楼上的床单,把它扔下去。”余气未消的妈妈恨恨地说。“对,扔下去!”我也附和着。爸爸一边在风中吃力地取下床单,一边心平气和地说:“楼上的老人年纪大了,这么冷的天,家里又没有洗衣机,洗好床单不知要花多少力气,再说现在床单已经干了,把它扔下去,岂不又要重洗,你们忍心吗?”“那她平时老弄湿我们的衣服就忍心?”我不服气地说。“年纪大的人有时难免糊涂,难道我们年轻人也跟着糊涂吗?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举手之劳,何乐而不为呢?”爸爸说完就准备把床单送到楼上去。刚打开门,就见那位老奶奶涨红着脸,徊徘在我家门口,看到我爸爸手中的床单,连声说着谢谢,接过床单,掉头往楼上“逃”去。从此以后,“人工降雨”再也没有发生过。而爸爸的话却一直影响着我,他让我懂得了宽容是生命里的阳光,它会让我们拥有的每一个日子都变得缤纷多彩,每一历程都变得温暖明亮。【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目是“宽容”,在材料中给出相关的提示“宽容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它赐福于宽容的人,也赐福于被宽容的人。”说的是“宽容”的意义;“宽容他人就是一种与人为善”是宽容的做法,因此可从这两个角度立意,写宽容的作用和具体的做法。从文体要求看是“记叙文”,行文中注意记叙的要素,抓住“赐福于宽容的人,也赐福于被宽容的人”这一重点安排情节,注重心理描写。点睛:高考记叙文写作的四大要领:要领一.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记叙文的本质特点是故事性,情节精彩,故事性强,悬念重重,能引人入胜。有了故事性,才有了记叙文的本质。记叙文写作,成败的关键皆由故事性决定。优秀的记叙文,往往构思精致巧妙,情节引人入胜,高明的作者都在故事情节的完整及构思的巧妙方面下功夫。故事的情节是要靠矛盾的发展去推动的,因而情节的发展要有自然性、合理性和完整性。要领二.塑一个鲜活的人物。写记叙文离不开写人。写人千万不能写成纸人,站立不起来,鲜活不起来。要人物形象鲜活起来,除了对人物与事件进行叙述以外,还必须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等等。要领三.作一番生动的描写。包括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等等。不管是人物描写、景物描写,还是场面描写,都必须注意细节描写。要领四.抒一段动人的情感抒情,简单地说,就是用真挚的语言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在记叙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对所记叙的人和事抒发感情,可以让平白的叙事锦上添花,引起读者的共鸣。抒情的文字有时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作者凭借所描述的人、事、景、物来传情达意,即间接抒情,常见的间接抒情方法有叙事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三种。抒情文字有时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也就是直抒胸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语言文字运用,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支配战士的行动的是信仰,梦想是指路明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