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新疆乌鲁木齐八中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积累
1.(2分)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踌躇(chóu) 辟邪(bì) 蹒跚(pán) 惟妙惟肖(xiāo)
B.记载(zǎi) 秀颀(qí) 黝黑(yǒu) 丑陋可憎(zēng)
C.饱涨(zhàng) 倔强(jué) 纤维(qiān) 锐不可当(dāng)
D.藤蔓(màn) 遒劲(jìng) 倾轧(yà) 潜滋暗长(qián)
2.(2分)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交卸 举著 不辍 重峦叠嶂
B.狼藉 推祟 轩榭 油光可鉴
C.嶙峋 题跋 簌簌 春寒料峭
D.荧光 缅怀 泄气 暗然失色
3.(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好的演讲材料不是抄来的,而是演讲者对事实、数据等进行搜集、整理、研究的结果。
B.通过 5G 全新技术的支撑,让未来数据可视化成为新闻生产的关键性技术。
C.教育部门多次再三强调,各个学校要坚决避免学生私自下河游泳,一定要强化学生的安全观念。
D.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必将谱写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新征程。
4.(2分)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他的作品虽称不上完美,但也自出心裁,别有一番风味。
B.云南石林的石头,千姿百态,惟妙惟肖。
C.中国古代名画展上人头攒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前,参观者更是络绎不绝。
D.王小波是当代有影响力的作家,他的杂文对社会时弊的议论更是入木三分。
5.(2分)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
A.《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是一篇新闻评论,新闻评论具有导向正确,就事论理,新闻性强,有的放矢,科学合理,便于传播的特征。
B.《列夫•托尔斯泰》的作者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这是一篇人物传记。
C.《周亚夫军细柳》选自《史记》,作者是西汉司马光,这是一部纪传体史书,文中通过对比衬托等手法表现周亚夫“真将军”形象。
D.《饮酒》是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创作的五言古诗。
二、古诗文默写
6.(8分)古诗文默写。
(1)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2) ,惊起沙禽掠岸飞。(欧阳修《采桑子》)
(3)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朱敦儒《相见欢》)
(4)争渡,争渡, 。(李清照《如梦令》)
(5)《雁门太守行》中从声音和颜色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的战斗场面,渲染沉重、紧张、肃杀氛围的句子是: , 。
(6)李清照《渔家傲》一词中,委婉表达出词人对现实不满之情的诗句是: , 。
三、活动
7.(4分)语文活动课上,李嘉同学分享了一则新闻,请根据相关内容,完成以下综合性学习任务。
ㅤㅤ新华社北京4月2日电 记者2021年4月2日从教育部了解到,为保证中小学生享有充足睡眠时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的通知》,明确了中小学生必要睡眠时间,通知提出了3个重要时间:一是必要睡眠时间,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二是学校作息时间,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00,学校不得要求学生提前到校,有条件的应保障必要午休时间。三是晚上就寝时间,小学生一般不晚于21:20,初中生一般不晚于22:00,高中生一般不晚于23:00。
(1)任务一:请用一句话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
(2)任务二:请简要说明新闻开头“新华社北京4月2日电”的作用。
8.(2分)下列关于《昆虫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它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
B.“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地对待敌人,是螳螂永不改变的情感”,正因为法布尔喜欢赋予昆虫人的情感,《昆虫记》才让读者如此痴迷。
C.作者笔下的小生灵都很可爱,如像个吝啬鬼的小甲虫,为后代无私奉献的杨柳天牛,虽被毒蜘蛛咬伤还愉快进食的小麻雀。
D.法布尔的《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除了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9.(3分)名著阅读。
[片段一]
我和驻扎在这里的交通部的一部分人员吃饭,遇见了十几个屯宿在百家坪的青年。我们吃的有煮熟的小鸡,不发酵的荞麦馒头、白菜、小米和我最爱吃的土豆。可是除了白开水以外,没有其它冷饮。而白开水热得不能进口。因此我口渴得要命。
吃饭时是由两个态度坦然的孩子侍候的,他们穿着大而无当的制服,戴着鸭舌尖式的红帽子。他们最初不愉快的注视着我,可是在几分钟后,我就想法惹起了其中一个孩子友谊的微笑。我胆大起来,其中一个从我身边走过时,我招呼他:“喂,拿点冷水来。”可是他毫不理睬,几分钟后,我又招呼另一个孩子,结果也是一样。
[片段二]
苏区少年先锋队的职责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路上的旅客,看他们有没有通行…彭德怀告诉我,有一次几个少年先锋队队员叫他停步,要他通行证,声言没有通行证就要逮捕他。
“我是彭德怀,”他说,“通行证就是我写的。”
“即使你是朱德司令,我们也不管,”年轻的怀疑者说,“你总得有一张通行证。”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1)【片段一】中,两个孩子为什么对“我”的招呼毫不理睬?
(2)【片段二】中,少年先锋队队员后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才放行彭德怀的?这体现了他们什么形象特点?
10.(2分)古诗欣赏。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自己归田后的生活状况:虽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以“心远”二字回答了“无车马喧”的原因,反映了诗人超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空灵之美。句中“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风格吻合。
D.“此中有真意”中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之“景”和悠然自得之“情”;“真意”与“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都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四、阅读
11.(8分)文言文阅读。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惩山北之塞
惩:惩罚
B.杂然相许
许:赞同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肩负、扛
D.汝心之固
固:顽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②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3)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交代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B.智叟前来阻止移山,智叟的说辞表明了愚公的固执和不懂变通,愚公的反驳表明了愚公移山态度的坚定。
C.“愚”和“智”是一对反义词,作者用一对反义词为两人命名,形成鲜明对比,增加讽刺效果。
D.本文用神话结尾,通过写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12.(2分)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遗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①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②,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③,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④焉。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中华书局)
【注】①悉:悉数,全。②庐舍:房屋,住宅,此指行军帐篷之类。③壁:营垒。④属:归属,服从。
下面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B.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C.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D.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13.(12分)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背影》节选
ㅤㅤ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ㅤㅤ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A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B着上面,两脚再向上C;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①(批注:第一次流泪,是因为看到年迈体胖的父亲为自己买橘子时的艰难,内心非常感动。)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②(批注:_____)
(1)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2)如何理解选文第一段中加点词“聪明”的含义?
(3)给选文第二段中A、B、C三处填写准确的动词,并说说这些动词的作用。
(4)选文第二段中“我”两次流泪,这两次流泪的含意有所不同,请仿照①处的写法,把对第二次流泪的批注写在下面。
14.(9分)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森林为什么是“水库”
朱清科
①农谚说:“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可见,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很早就被人们重视和利用了。实际上,森林的这一功能不仅指拦蓄降水、调节径流、拦洪补枯,还体现于森林各结构层次在产水、净水等方面的具体效应之中。因此,森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水库”。
②森林通过林冠层、林下灌草层、枯枝落叶层、林地土壤层来拦截、吸收、蓄积降水,从而改变降水的分配形式,使其具有涵养水源的生态服务功能。
③那么,这座森林“水库”是如何自上而下调蓄水源的呢?
④首先,林冠层就像一把大伞,能够对垂直降雨进行再分配。一部分降水被林冠截留,直接蒸发到大气中;一部分顺着枝叶、树干流到林地,形成树干径流。据统计,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冠截留率平均值为 11%~34%。
⑤接着,林下灌木与草本也能截留降水,截留量与其覆盖度成正比。树叶等森林枯落物也有拦截雨水的作用,能提高林地土壤的渗透能力。
⑥最后,“主角”林地土壤登场,它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林地土壤多孔疏松,透水性强,能蓄积雨水;也能削减洪峰流量,推迟洪峰到来时间;还能增加枯水期流量,推迟枯水期到来时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⑦森林“水库”不仅能够自上而下调蓄水源,还能提高水分生产力。
⑧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大于无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增加的水分参与森林水分小循环,促进了降水的形成。森林植被的增加还影响到各种降水形态,比如霜、露、雾及雾凇等水平降水,雨、雪等垂直降水。
⑨人们常说,“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事实证明,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发源地。例如,塞罕坝的森林每年为滦河与辽河下游地区蓄积降水、净化水质大约1.37 亿立方米。大量研究表明,增加森林植被可以涵养水源,是治理水土流失、助力防风固沙的有效举措,更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⑩如此看来,森林真的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水库”。
(1)选文③——⑦段介绍了森林水库自上而下调蓄水源的过程,分别是 。(要求:依据选文内容填空,每空不多于10个字)
(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3)结合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据统计,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冠截留率平均值为11%~34%。
五、作文
15.(40分)青春路上,风景无限,留意观察,用心感受,人生旅途处处是课堂——学校里,老师和同学陪你畅游知识的海洋;生活中,家人和朋友伴你感受真情的温暖;自然界,飞鸟和落花带你领略生命的色彩一定有那么一课,让你感受深刻,获益匪浅,在你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请以“我会记住这一课”为题,写下你难忘的经历吧。
要求:(1)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2)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3)不少于600字;
(4)字迹工整,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
1.(2分)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踌躇(chóu) 辟邪(bì) 蹒跚(pán) 惟妙惟肖(xiāo)
B.记载(zǎi) 秀颀(qí) 黝黑(yǒu) 丑陋可憎(zēng)
C.饱涨(zhàng) 倔强(jué) 纤维(qiān) 锐不可当(dāng)
D.藤蔓(màn) 遒劲(jìng) 倾轧(yà) 潜滋暗长(qián)
【分析】本题考查易错的字音。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音是否正确。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解答】A.有误,“惟妙惟肖”的“肖”应读作“xiào”;
B.正确;
C.有误,“纤维”的“纤”应读作“xiān”;
D.有误,“藤蔓”的“蔓”应读作“wàn”。
故选:B。
【点评】要正确地读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在日常的学习阅读中也要注意多积累,丰富自己的字词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读写运用中避免错读错写。
2.(2分)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交卸 举著 不辍 重峦叠嶂
B.狼藉 推祟 轩榭 油光可鉴
C.嶙峋 题跋 簌簌 春寒料峭
D.荧光 缅怀 泄气 暗然失色
【分析】本题考查常见易错字。常见易错字大多是形近字和同音异形字,学生需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就多注意积累整理,不断练习运用,切实打牢字词基础。
【解答】A.有误,“举著”的“著”应改为“箸”;
B.有误,“推祟”的“祟”应改为“崇”;
C.正确;
D.有误,“暗然失色”的“暗”应改为“黯”。
故选:C。
【点评】常见易错字区分方法:词义辨别法、例词区分法、字形比较法、口诀分辨法。
3.(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好的演讲材料不是抄来的,而是演讲者对事实、数据等进行搜集、整理、研究的结果。
B.通过 5G 全新技术的支撑,让未来数据可视化成为新闻生产的关键性技术。
C.教育部门多次再三强调,各个学校要坚决避免学生私自下河游泳,一定要强化学生的安全观念。
D.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必将谱写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新征程。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A.正确;
B.有误,缺主语,可去掉“通过”或“让”;
C.有误,重复赘余,可去掉“多次”或“再三”;
D.有误,搭配不当,可把“征程”改为“篇章”。
故选:A。
【点评】做好本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解句意:选项要表达什么意思,这是我们正确判断的前提和基础。(2)理主干: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利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成分,找到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错误。(3)析关系:要分析句间关系。找到逻辑混乱和语序不当等错误。
4.(2分)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他的作品虽称不上完美,但也自出心裁,别有一番风味。
B.云南石林的石头,千姿百态,惟妙惟肖。
C.中国古代名画展上人头攒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前,参观者更是络绎不绝。
D.王小波是当代有影响力的作家,他的杂文对社会时弊的议论更是入木三分。
【分析】本题考查成语使用正误的辨析。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ACD.正确;
B.有误,“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本句用于形容天然形成的石头,用错对象。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需要我们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5.(2分)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
A.《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是一篇新闻评论,新闻评论具有导向正确,就事论理,新闻性强,有的放矢,科学合理,便于传播的特征。
B.《列夫•托尔斯泰》的作者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这是一篇人物传记。
C.《周亚夫军细柳》选自《史记》,作者是西汉司马光,这是一部纪传体史书,文中通过对比衬托等手法表现周亚夫“真将军”形象。
D.《饮酒》是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创作的五言古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知识的理解辨析能力。结合自己对文学文化常识知识的积累解答即可。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故选:C。
【点评】文学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以及传统节日、敬辞、谦辞等。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二、古诗文默写
6.(8分)古诗文默写。
(1)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2) 微动涟漪 ,惊起沙禽掠岸飞。(欧阳修《采桑子》)
(3)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朱敦儒《相见欢》)
(4)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如梦令》)
(5)《雁门太守行》中从声音和颜色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的战斗场面,渲染沉重、紧张、肃杀氛围的句子是: 角声满天秋色里 , 塞上燕脂凝夜紫 。
(6)李清照《渔家傲》一词中,委婉表达出词人对现实不满之情的诗句是: 我报路长嗟日暮 , 学诗谩有惊人句 。
【分析】本题考查古诗文理解默写。
【解答】答案:
(1)似曾相识燕归来
(2)微动涟漪(注意“涟漪”写法)
(3)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4)惊起一滩鸥鹭(注意“鹭”写法)
(5)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6)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三、活动
7.(4分)语文活动课上,李嘉同学分享了一则新闻,请根据相关内容,完成以下综合性学习任务。
ㅤㅤ新华社北京4月2日电 记者2021年4月2日从教育部了解到,为保证中小学生享有充足睡眠时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的通知》,明确了中小学生必要睡眠时间,通知提出了3个重要时间:一是必要睡眠时间,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二是学校作息时间,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00,学校不得要求学生提前到校,有条件的应保障必要午休时间。三是晚上就寝时间,小学生一般不晚于21:20,初中生一般不晚于22:00,高中生一般不晚于23:00。
(1)任务一:请用一句话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
(2)任务二:请简要说明新闻开头“新华社北京4月2日电”的作用。
【分析】(1)本题考查拟写新闻标题。标题应能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用语需简洁,可从导语中提炼关键信息来拟写。根据“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中小学生必要睡眠时间。通知提出了3个重要时间”“一是必要睡眠时间”“二是学校作息时间”“三是晚上就寝时间”等可拟写标题为:教育部印发通知,明确中小学生必要睡眠时间、上课时间及晚上就寝时间“3大重要时间”。
(2)本题考查新闻“电头”的作用。“新华社”点明了发出这则新闻的通讯社名称。“北京”点明了发电地点。“4月2日”点明了发电时间。电头中详细交代发电单位、地点,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交代发电时间,体现了新闻的即时性。
【解答】答案:
(1)示例:教育部印发通知,明确中小学生必要睡眠时间、上课时间及晚上就寝时间“3大重要时间”。
(2)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和地点,它表明了材料的真实,报道的即时性。
【点评】新闻“电头”的作用:表明新闻稿的发出单位,显示消息的“身份”;以此承担发表新闻作品的责任,接受社会监督;著有发稿时间地点,用来说明新闻的来源时效,借以传达某种信息。
8.(2分)下列关于《昆虫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它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
B.“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地对待敌人,是螳螂永不改变的情感”,正因为法布尔喜欢赋予昆虫人的情感,《昆虫记》才让读者如此痴迷。
C.作者笔下的小生灵都很可爱,如像个吝啬鬼的小甲虫,为后代无私奉献的杨柳天牛,虽被毒蜘蛛咬伤还愉快进食的小麻雀。
D.法布尔的《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除了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分析】本题考查名著情节内容表述正误的判断。平时课外阅读要扎实,要善于做笔记,对名著中的人物、情节、细节、主旨等进行分类归纳,强加记忆。
【解答】ABD.正确;
C.有误,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为后代无私奉献的小甲虫。
故选:C。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9.(3分)名著阅读。
[片段一]
我和驻扎在这里的交通部的一部分人员吃饭,遇见了十几个屯宿在百家坪的青年。我们吃的有煮熟的小鸡,不发酵的荞麦馒头、白菜、小米和我最爱吃的土豆。可是除了白开水以外,没有其它冷饮。而白开水热得不能进口。因此我口渴得要命。
吃饭时是由两个态度坦然的孩子侍候的,他们穿着大而无当的制服,戴着鸭舌尖式的红帽子。他们最初不愉快的注视着我,可是在几分钟后,我就想法惹起了其中一个孩子友谊的微笑。我胆大起来,其中一个从我身边走过时,我招呼他:“喂,拿点冷水来。”可是他毫不理睬,几分钟后,我又招呼另一个孩子,结果也是一样。
[片段二]
苏区少年先锋队的职责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路上的旅客,看他们有没有通行…彭德怀告诉我,有一次几个少年先锋队队员叫他停步,要他通行证,声言没有通行证就要逮捕他。
“我是彭德怀,”他说,“通行证就是我写的。”
“即使你是朱德司令,我们也不管,”年轻的怀疑者说,“你总得有一张通行证。”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1)【片段一】中,两个孩子为什么对“我”的招呼毫不理睬?
(2)【片段二】中,少年先锋队队员后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才放行彭德怀的?这体现了他们什么形象特点?
【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课本推荐名著的掌握程度,结合积累作答。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理解能力。根据选段内容作答,上文“友谊的微笑”见本来是友好的;请他们拿水称呼为“喂”,可见他们不理睬的原因与此有关。
(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对人物特点的分析能力。根据选段内容作答,由选段中“看他们有没有通行证”、“你总得有一张通行证”可见,只有彭德怀写了通行证,自己签字,他们才会放行。表现少年先锋队队员的忠于职守,有很强的原则性。
答案:
(1)因为他们认为“我”不应该喊他们“喂”,而应该称呼“同志”(或“小鬼”“红小鬼”);
(2)彭德怀不得不写了一张通行证,自己签了字,他们才放行。这体现了他们工作中忠于职守、一视同仁的形象特点。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必须对名著中的重要人物、情节进行重点识记。
10.(2分)古诗欣赏。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自己归田后的生活状况:虽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以“心远”二字回答了“无车马喧”的原因,反映了诗人超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空灵之美。句中“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风格吻合。
D.“此中有真意”中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之“景”和悠然自得之“情”;“真意”与“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都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分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解答】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
A.有误,首句表现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并非“孤独与寂寞”。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古诗词鉴赏考查内容主要有: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
四、阅读
11.(8分)文言文阅读。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惩山北之塞
惩:惩罚
B.杂然相许
许:赞同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肩负、扛
D.汝心之固
固:顽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②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3)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文章开头交代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B.智叟前来阻止移山,智叟的说辞表明了愚公的固执和不懂变通,愚公的反驳表明了愚公移山态度的坚定。
C.“愚”和“智”是一对反义词,作者用一对反义词为两人命名,形成鲜明对比,增加讽刺效果。
D.本文用神话结尾,通过写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分析】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A.有误,句意: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惩:苦于。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词:毕力,尽全力;险,险峻的大山。句意: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
②重点词:尾,边上;之,的。句意: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ACD.正确;
B.有误,“智叟的说辞表明了愚公的固执和不懂变通”错误,应该是表明了智叟的固执和不懂变通。
故选:B。
答案:
(1)A
(2)①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
②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3)B
【点评】学习文言文要注重积累,尤其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
12.(2分)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遗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①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②,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③,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④焉。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中华书局)
【注】①悉:悉数,全。②庐舍:房屋,住宅,此指行军帐篷之类。③壁:营垒。④属:归属,服从。
下面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B.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C.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D.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解答】句意:一个个都跪着用膝盖向前走,没有谁敢头仰视。断句为: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故选:A。
【点评】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13.(12分)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背影》节选
ㅤㅤ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ㅤㅤ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A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B着上面,两脚再向上C;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①(批注:第一次流泪,是因为看到年迈体胖的父亲为自己买橘子时的艰难,内心非常感动。)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②(批注:_____)
(1)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2)如何理解选文第一段中加点词“聪明”的含义?
(3)给选文第二段中A、B、C三处填写准确的动词,并说说这些动词的作用。
(4)选文第二段中“我”两次流泪,这两次流泪的含意有所不同,请仿照①处的写法,把对第二次流泪的批注写在下面。
【分析】语段出自朱自清的《背影》,稳扎以“背影”为线索,主要记叙了父亲为“我”送行,艰难为“我”买橘子的事情,表现了父亲对“我”深深的爱。
【解答】(1)本题考查标题分析。全文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组织全篇的。“我”认为父亲的言行过于守旧,有点不大理解父亲。父亲为“我”去买橘子,从父亲的穿着和动作中,“我”感受到了父亲对“我”的爱。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汇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含义的理解。结合上文,“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这是“我“当时对父亲的看法,当时”我“还不能理解父亲这样做的原因,而现,“我”已经能理解父亲的这种爱了,所以现在回头看当时的自己,觉得自己“太聪明”,言外之意就是认为自己太不聪明了,太幼稚了,不能理解父亲,这是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从这个反语的运用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深深的自责和内疚。
(3)本题考查赏析词语。根据课文内容填写相应动词即可。细致的动作描写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这几个动词的缘由是“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传神刻画出父亲过铁道、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艰难情形,让读者看到了一位朴实、慈爱的父亲。
(4)本题考查了对批注的理解和掌握。批注是在阅读文章时对关键的句词的意思、表达效果、作用等作备注,①处的批注都写了每次流泪的原因,结合写法,可以在②处批注“第三次流泪,因为惜别”,答理解、感激、同情、忧虑、忏悔等复杂心绪均可。
答案:
(1)结构上:“背影”是全文的写作线索,又是文章题旨得以集中反映的所在。内容上: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汇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
(2)“聪明”在这里是反语,应为“太幼稚,太不理解父亲”的意思。体现了“我”深深的自责和内疚,悔恨自己的幼稚无知,表明“我”现在才真正理解了父爱,懂得了父爱。
(3)爬 攀 缩
作用运用这些动词,细致描绘出父亲过铁道,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艰难情形,生动展现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形象。
(4)第三次流泪,因为惜别。
【点评】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1.找“要素”。阅读叙事性散文,必须掌握记叙的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演变性质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2.理顺序。叙事散文以叙述和描写为基本表达方式,阅读时,应注意研究记叙的顺序(顺叙、插叙、倒叙),研究文章怎样过渡和照应,如何开头和结尾,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3.抓线索。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的作用在于联系事件和场面,贯串情节。一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是由文章的中心决定的。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4.品情感。抒情散文着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都包含在字里行间。
5.析哲理。就是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散文的抒情,总是在叙事、咏物的基础上进行,常说的见物思情就是这个道理。
14.(9分)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森林为什么是“水库”
朱清科
①农谚说:“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可见,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很早就被人们重视和利用了。实际上,森林的这一功能不仅指拦蓄降水、调节径流、拦洪补枯,还体现于森林各结构层次在产水、净水等方面的具体效应之中。因此,森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水库”。
②森林通过林冠层、林下灌草层、枯枝落叶层、林地土壤层来拦截、吸收、蓄积降水,从而改变降水的分配形式,使其具有涵养水源的生态服务功能。
③那么,这座森林“水库”是如何自上而下调蓄水源的呢?
④首先,林冠层就像一把大伞,能够对垂直降雨进行再分配。一部分降水被林冠截留,直接蒸发到大气中;一部分顺着枝叶、树干流到林地,形成树干径流。据统计,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冠截留率平均值为 11%~34%。
⑤接着,林下灌木与草本也能截留降水,截留量与其覆盖度成正比。树叶等森林枯落物也有拦截雨水的作用,能提高林地土壤的渗透能力。
⑥最后,“主角”林地土壤登场,它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林地土壤多孔疏松,透水性强,能蓄积雨水;也能削减洪峰流量,推迟洪峰到来时间;还能增加枯水期流量,推迟枯水期到来时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⑦森林“水库”不仅能够自上而下调蓄水源,还能提高水分生产力。
⑧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大于无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增加的水分参与森林水分小循环,促进了降水的形成。森林植被的增加还影响到各种降水形态,比如霜、露、雾及雾凇等水平降水,雨、雪等垂直降水。
⑨人们常说,“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事实证明,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发源地。例如,塞罕坝的森林每年为滦河与辽河下游地区蓄积降水、净化水质大约1.37 亿立方米。大量研究表明,增加森林植被可以涵养水源,是治理水土流失、助力防风固沙的有效举措,更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⑩如此看来,森林真的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水库”。
(1)选文③——⑦段介绍了森林水库自上而下调蓄水源的过程,分别是 林冠层能够对垂直降雨进行再分配;林下灌木与草本也能截留降水;林地土壤登场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 。(要求:依据选文内容填空,每空不多于10个字)
(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3)结合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据统计,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冠截留率平均值为11%~34%。
【分析】本文介绍了森林“水库”是如何自上而下调蓄水源的。按总分结构,采用逻辑顺序进行说明,条理清晰,普及科学知识。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首先,林冠层就像一把大伞,能够对垂直降雨进行再分配”,概括为:林冠层能够对垂直降雨进行再分配。结合“接着,林下灌木与草本也能截留降水,截留量与其覆盖度成正比”,概括为:林下灌木与草本也能截留降水。结合“最后,‘主角’林地土壤登场,它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概括为:林地土壤登场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画线句子列举“塞罕坝的森林”的例子,“净化水质大约1.37 亿立方米”运用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发源地。
(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分析。“主要”是重要的意思,起修饰限制作用,这里说明重要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冠截留率平均值为11%~34%,但不是所有的,“主要”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科学的特点。
答案:
(1)林冠层能够对垂直降雨进行再分配;林下灌木与草本也能截留降水;林地土壤登场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
(2)举例子、列数字。说明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发源地。
(3)“主要”是重要的意思,这里说明重要的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冠截留率平均值为11%~34%,不是所有的,“主要”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科学的特点。
【点评】说明文综合阅读,我们要能够正确理解文意,分析内容,掌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并能够分析文章结构,抓住中心句分析概括。深刻体会理解,进行解答。
五、作文
15.(40分)青春路上,风景无限,留意观察,用心感受,人生旅途处处是课堂——学校里,老师和同学陪你畅游知识的海洋;生活中,家人和朋友伴你感受真情的温暖;自然界,飞鸟和落花带你领略生命的色彩一定有那么一课,让你感受深刻,获益匪浅,在你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请以“我会记住这一课”为题,写下你难忘的经历吧。
要求:(1)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2)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3)不少于600字;
(4)字迹工整,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关键词是“记住”“这一课”,学生必须思考和回答三个问题:这是“什么课”?为什么会“记住”?对你有什么影响?然后理解“一课”,可以是课堂上学到的一节课的内容,也可以是在校园里、生活中学到的人生知识和人生道理。一个人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语、每一个小小的动作都有可能让我们学到很多很多。本文可以写从老师、同学身上学到的“这一课”,也可以写其他人,熟悉的人、擦肩而过的陌生人给“我”上的“这一课”。采用以小见大手法,从一件小事写起,强调这件小事带给“我”的教育意义。抓住生活的细节,写出真情实感。
【解答】
我会记住这一课
往事是尘封在记忆里的梦,但是有一件事使我永远记得。
那是在我上二年级的时候,班主任李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非同寻常的课。也就是因为那堂课,在我童稚的心灵里播下了美好的种子,让我懂得了:人要学会理解别人。
李老师在课堂上向我们提出了一个生活中极其平常的问题,她说:“当你们看到了一个自己很喜欢的东西,想让父母买下来,但父母却因为某些原因而不为你们买,你们当时的心情怎样?”让人出乎意料的是全班同学的回答都是埋怨父母,父母不爱自己了,不顾及自己的感受。老师听了对我们微笑着说:“你们看窗户外面,虽然一到秋天,草木枯黄,百花凋零,万物都失去了生命的活力,但如果我们换一种角度,换一种眼光去看秋天,就会发现一到秋天,果实就会挂满了枝头,农民也将得到大丰收。那么,我们用一样的方式去看待刚才那个问题,结果会怎样呢?”
片刻后,李老师凝视着我们:“父母不为你们买那个东西,不是他们不爱你们,也不是他们不顾及你们的感受,也许是因为那个东西的价钱太贵了,也许是因为对你们没有好处。他们每时每刻都在为你们着想。而就在这时,你们被自己的情感所左右了,脑海里全是埋怨,却忘记了他们平时对自己的关心和照料。所以我们要学会欣赏,不能让感情的云雾蒙住自己的眼睛,凡事都要从美的眼光,美的角度出发,这样就会发现周围的事物是多么的美好!”
“铃,铃,铃!”下课的铃声把我们的思绪打断了。但,没有打断我这么多年来对这堂课的回忆。它,令我难忘。事隔那么多年了,每当回忆起李老师给我们上的这一课,我的心中总会涌现出一阵阵的感动,因为它让我理解了父母对自己的良苦用心,并懂得了人要学会理解别人!
【点评】文章以回忆为主,回忆小学二年级时李老师给“我”上的一堂课。一个生活中极其平常的问题,在李老师的分析下,让“我”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要学会理解别人!文章以小见大,紧扣中心,突出主题。文末从回忆中回到现实,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新市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新市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古诗文名句默写, 下列选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请你参与互动,回答问题,7%、,下列加点词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与运用,语言表达,古诗文积累,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与运用,语言表达,古诗文积累,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