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六语下(RJ) 第5单元 14.文言文二则 PPT课件+教案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课件
      14.文言文二则(精华版@配教案).pptx
    • 教案
      14 文言文二则(教案与教学反思).docx
    14.文言文二则(精华版@配教案)第1页
    14.文言文二则(精华版@配教案)第2页
    14.文言文二则(精华版@配教案)第3页
    14.文言文二则(精华版@配教案)第4页
    14.文言文二则(精华版@配教案)第5页
    14.文言文二则(精华版@配教案)第6页
    14.文言文二则(精华版@配教案)第7页
    14.文言文二则(精华版@配教案)第8页
    14 文言文二则(教案与教学反思)第1页
    14 文言文二则(教案与教学反思)第2页
    14 文言文二则(教案与教学反思)第3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六语下(RJ) 第5单元 14.文言文二则 PPT课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六语下(RJ) 第5单元 14.文言文二则 PPT课件+教案,文件包含14文言文二则精华版配教案pptx、14文言文二则教案与教学反思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14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1.会写4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善、之、决”的意思。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4.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语文要素】5.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1.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2.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读写“援、俱、弗”3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学弈》。3.能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内容。(重点)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其实”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上》中的一篇文章--《学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文言文。2.板书课文标题,学生齐读课文标题。3.借助注释,解释题目大意:学习下围棋。4.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的山东邹城东南)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1.自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鸿(hóng)鹄(hú) huì  惟(wéi)  缴(zhuó)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3.再读古文,要有节奏地读,不但要读正确,还要读出停顿,读出节奏,做到声断气连。(学生练读,再指名读)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 学,弗若之矣。为是 /其智弗若与?日:非/然也。4.教师范读,学生齐读。5.书写指导指导书写“”,提醒学生注意笔顺(课件出示:“”字的笔顺分解图)6.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三、反复朗读,疏通大意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由朗读课文。2.讨论交流:《学弈》讲了一件什么事?(1)学生分小组交流,集体讨论。明确:《学弈》讲述的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一个人专心致志,另一个人三心二意,以致于后一个人的棋艺不如前一个人的故事。学 弈人 物做 法结 果 一人    另一人    弈秋的思考  (2)对照《学弈》的注释,阅读原文,完成下面的表格。四、研读课文,领悟道理1.结合注释,理解文意。(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2思考:“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开篇交代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为下文写两个人跟他学下棋作铺垫。(3)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译文: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只听弈秋的教导。)(4)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译文: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鸿鹄将要飞到这里来,想取过弓箭,把它射下来。)(5)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译文: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6)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译文:因为他的智力不如专心致志的那个人吗?回答:不是这样的。)2.聚焦异同,对比态度。(1)思考: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却比不上另一个人,原因是什么?试着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造成二人学习结果不同的原因,在文中批画出来。(3)同桌交流,个别汇报。预设:由“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两句可知,二人学下棋时的表现截然不同。3.情境朗读,揭示道理。1)同桌合作朗读,展现棋盘前两个人截然不同的表现。朗读时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加入适当的表情和动作。◇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2讨论交流:结合大家的表演以及书上的插图,你觉得他们二人当时分别在想什么呢?你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两人不同的学习状态吗?预设:专心致志  一心一意  聚精会神……  三心二意  心不在焉  心猿意马……(3)讨论交流: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学下棋,为什么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教师点拨:因为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三心二意地做事,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4领悟道理:两人截然不同的学习态度和之后产生的截然不同的学习成果,让我们明白了孟子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5)指导背诵:同桌互相合作诵读,一人说句意,一人对原句。在此基础上,自主背诵。五、拓展延伸,随堂演练1.拓展延伸:孟子名句节选○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不以规矩,不成方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写出之”字在下列句子中的意思。弈秋,通国善弈者也。                                                  ②惟弈秋之为听。                                                          ③一人虽听之。                                                            ④思援弓缴而射之。                                                        ⑤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3.练笔:学习了《学弈》这篇课文以后,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给老师、父母、同学听,课后写一篇心得体会 第2课时◆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两小儿辩日》。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决”的意思,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的内容。(重点)3.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难点)一、质疑导入感受新知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子围绕太阳进行辩论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①他们为什么争辩? 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3.相关介绍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思想家,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列子主张清静无为,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学生及再传学生把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1.自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cāng沧凉凉  shú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3.再读古文,要有节奏地读,不但要读正确,还要读出停顿,读出节奏,做到声断气连。(学生练读,再指名读)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日:“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4.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三、反复朗读,疏通大意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由朗读课文。2.讨论交流:《两小儿辩日》讲了一件什么事?(1)学生根据自学方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然后教师请一组展示,其余同学进行补充。(2)同桌之间相互讲一讲课文大意,互相检查是否清楚、完整。教师点拨:《两小儿辩日》写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何时离人远,何时离人近,双方各执一词就连博学的孔子也不能做出正确判断的事。3.结合注释,理解文意。(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孔子到东边游历,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远,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近。”)(2)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大得像车盖,到了正午就像圆盘一样小,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清凉,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一样烫,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3)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孔子无法判断(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三、朗读课文,领悟道理1.合作探究:两小儿为何辩斗?试着从文中提取两小儿的观点、理由,填在下面的表格中。两小儿辩日人物观点依据 一小儿太阳:初升时近,正午时远。远小近大:太阳刚出时像(     )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      )一般小了。 一小儿太阳:初升时(     ),正午时(      )。近(     )远(    ):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      )里一样热。2.读原文,完成下面的表格。两小儿辩日人物观点依据 一小儿太阳:初升时近,正午时远。远小近大:太阳刚出时像(车盖 )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盘盂)一般小了。 一小儿太阳:初升时( ),正午时( )。近( )远( ):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 热汤)里一样热。提示:都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讨论交流:两个小孩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他们既然说的都符合事实,为什么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呢?    汇报交流:(1)根据视觉判断:距离近则物体形状大,远则物体形状小。2)根据感觉推论:靠近热源就感觉热,远离热源就感觉凉。提示:两小儿善于观察,勤于思考。3)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读时结合神态、动作来体现争辩的情景。4.合作探究: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孔子给他们怎样判决的?不能决也;自主表演“问孔子”的情景;孔子实事求是、谦虚谨慎。5.两小儿辩斗正酣,请孔子决断,偏偏“孔子不能决也”,这是为什么?预设1:仅从两小儿所言判断,皆有理有据,孔子不能妄下判断。预设2:受时代所限,当时无法判断两小儿孰是孰非,孔子自然也不可能知道。学生或教师补充与日地距离相关的科学资料,解答“两小儿”的疑惑。6.从这个故事中,我觉得这是两个善于观察、大胆质疑的小孩和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孔子。7.讨论交流:你认为文中的两个小孩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8.领悟道理:从两小儿的辩论中,你能体会出什么?(预设1:要像两个小孩一样有探索精神,而且要学习他们用生活经验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方法,但是不能仅仅从自己的经验来考虑问题。预设2:要像孔子一样,诚实地面对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正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四、课堂小结情境表演1.《两小儿辩日》是一则生动的民间故事,采用“问答式”的对话来表现人物并阐明道理。作者将抽象的自然现象用生动具体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讲述出来,让人感受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精神以及聪明机智、天真可爱的形象,也体会到了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为人处世的态度。2.情表演,深刻理解。(1)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两小儿,读一读两人的对话。2师生交流生活中与人争论时的语气、语速,共同梳理出朗读的要求:读出与人争辩时说话语气比较强硬、语速快、声音高等特点;通过朗读突出表现观点尖锐的关键词;可结合神态、动作读一读。拓展延伸随堂演练1.拓展延伸:孔子名句节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随堂演练:1仿照“沧沧凉凉”写叠词。2)请找出下面比喻句的本体,喻体,喻词。日初出大如车盖。3.课后作业:(1)背诵文言文。(2)搜集关于孔子的名言和故事,和同学交流。[板书设计]14文言文二则   一人专心致志学习          态度不同  一人三心二意弗若之矣      结果不同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两小儿辩日日初出    日中时       理由一小儿观点                     大小形状另一小儿观点                   冷暖温度两小儿善于观察、大胆质疑孔子实事求是、谦虚谨慎 [教学反思]小学生在接触文言文前期,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读”贯穿始终。本课朗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读通,通过学生试读,个人练读等多种形式,将文言文读通;二是读懂,学生对照注释或者工具书能将每一句话读懂,理解全文;三是读好,创设情境,让学生上台表演,激发他们读的兴趣。我在第1课时的教学基本是按照这个思路来设计的,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理解《学弈》的大意及蕴含的道理。在第2课时中,我继续运用以读代讲的方法学习《两小儿辩日》,并且借助表格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两小儿的观点和理由。学生能够很快从文中提取相关信息,然后通过情景表演的方式演绎出来,不但激活了课堂气氛,也有助他们深刻理解文本。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