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教科版三年级下册课件+教案(2023春新版)
教科版 (2017)三年级下册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多媒体教学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三年级下册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多媒体教学课件ppt,文件包含5比较相同距离内物体运动的快慢docx、5比较相同距离内物体运动的快慢pptx、在两条轨道上小球滚动mp4、在同一条轨道上小球滚动mp4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教科版 三年级下册 《物体的运动》单元 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物体的运动》课题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课时1核心概念3.物体的运动与相互作用学习内容及要求3.1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3~4年级 ②知道测量距离和时间的常用方法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科学思维人们通常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三年级的学生虽然没有学习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但基于体育活动的参与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面对限定相同距离或者相同时间条件下的具体情境时,绝大多数学生能准确判断谁快谁慢。本课需要我们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进行测量,指导学生思考更全面、表述更严谨。探究实践应用“相同距离比时间”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利用秒表测量物体的运动时间态度责任1.感受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乐趣。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应用“相同距离比时间”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利用秒表测量物体的运动时间教学准备教师:1.爱牛课件优化, 2.学生实验材料一套,学生:直线跑道(长于两米为宜)、小球(运动速度不同)、秒表、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思路教学备注上课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探索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1.出示汽车、自行车、行人在一座大桥上行进的图片 二、聚焦明确问题 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提出问题:不同的物体运动有快有慢,怎么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呢?(预设1:相同距离内比较运动的快慢;预设2:相同时间内比较运动的快慢) 三、探索 探索:判断运动的快慢(预设30分钟)1.探索活动1:(1)出示动物王国的100米跑步竞赛成绩的图片。(2)学生根据图表,将动物按照快慢排列名次。(3)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提醒按从快到慢的顺序填写动物的编号和奔跑100米所需的时间)。(4)全班交流排序结果和排序方法。(5)小结:六种动物都奔跑100米(相同距离),所需时间短的运动的快;所需时间长的运动的慢。2.探索活动2:(1)出示两个不同的小球、两条相同的轨道(具有一定的坡度)的实物或图片。(2)提问:在两条一样长的轨道上,怎样比较这两个小球的运动快慢?(3)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4)完善比较方法:以轨道的最高处为起点,以轨道的最低处为终点,拿着两个小球摆放在起点处同时轻轻松手,让它们自由滚落,观察哪个小球运动到终点。(5)小组合作探究,比较小球运动的结果。(6)小结:运动相同的距离,同时开始运动,先到终点的,运动所需的时间短,运动的快;后到终点的,运动所需的时间长,运动的慢。3.探索活动3:(1)出示两个不同的小球、一条轨道(具有一定的坡度)的实物或图片。(2)提问:在一条轨道上,怎么比较不同小球的运动快慢?(3)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4)全班不断补充完善:借助秒表,小组同学分工合作,重复测量两个小球分别自由滚完这条轨道所用的时间,记录下数据,再进行比较。(5)学生分组实验(6)学生交流,得出实验结论。 四、研讨拓展研讨:总结归纳(预设2分钟)1.提问:通过今天学习,你能回答怎样在相同距离内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吗?2.引导学生归纳: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圆柱形滚动......)2.物体的形状与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关系吗?(预设:有关系......)拓展(预设6分钟)1.测量得到了不同的数据,应该选择哪一个数据呢?2.实验数据的选择有取众数(选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取中位数(选按大小排位居中的数)、取平均数(所有数据相加后,除以个数)等三种方法。3.在三年级阶段,最适合学生的方法是取中位数,即先让学生将3个数据按大小排列,选择排位中间的数。 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到家后,妈妈说她从小区门口跑到家门口和小明一样也用了70秒,那么( )。A.妈妈和小明一样快 B.无法判断谁比较快C.妈妈跑的比小明快D. 妈妈跑的比小明慢2.动物王国举行100米跑步比赛,兔子用了9秒,猎豹用了6秒,斑马用了8秒,跑的最快的是( )。A.兔子 B.猎豹 C.斑马 D.无法判断快慢3.在某次实验中,如果测量了3次,得到了不同的数据,你认为选择( )数据比较合理。A.最大的数据 B.最小的数据 C.平均数 D.无法测量4.小明和小强在端午节赛龙舟,要比赛谁的速度更快,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不管起点是否相同,只要谁先到达终点,谁的速度就更快B.相同时间,谁运动的距离远,谁的速度就更快C.相同距离,谁用的时间少,谁的速度就更快D.相同时间,谁用的时间少,谁的速度就更慢5.如果同样的实验测量了3次,得到了不同的数据,我们应该( )。A.取最大的数据 B.取最小的数据 C.取中位数或平均值D. 无法判断二、判断题6.利用不同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能比较出它们的运动速度。( )7.体育考试中,甲、乙两名同学跑完1000米所用的时间分别是3分30秒和3分50秒,甲同学跑得快。( )8.100米赛跑,用时最少的跑得最快。( )9.猎豹奔跑100米用5秒,兔子奔跑100米用9秒,那么兔子比猎豹运动的快。( )10.过山车运动到回环顶部不会掉下来,是因为过山车运动速度足够快。( )参考答案:1.A 2.B 3.C 4.A 5.C6.√ 7.√ 8.√ 9.× 10.× 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用时短 运动快用时长 运动慢 八、课堂反思 一、教材分析人们通常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3年级学生虽然没有学习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但基于对体育活动的参与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多数学生知道相同距离,用时短的运动得快;相同时间,距离远的运动得快。本课主要引导学生使用轨道、秒表等工具,比较相同距离内物体运动的快慢。主要有以下活动:1.根据动物的赛跑成绩比较运动快慢2.两条相同轨道,比较不同小球运动快慢3.同一条轨道,比较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 二、课堂反思1.本课有3个活动,时间还是比较紧张。我就开门见山引入课堂,为后面的活动留出更多时间。2.在探究活动2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再一起完善活动方案。交流时发现学生大多能想到比赛的公平性:距离相同,起点也要相同,还要同时放手,考虑的很周全,更让我惊喜的是他们能考虑到要搭建一个斜坡,让小球自由滚落。3.活动中,小球容易滚落到地面,避免学生到处找球,可以让各小组安排一个同学在轨道的终点,既能观察哪个小球最先到达终点,又可以挡住小球继续滚动。4.记录时,学生通常只会写上“蓝色球比白色球运动的快”,建议强调一下“在相同的距离中,蓝色球用的时间短,所以运动得快;白色球用的时间长,运动得慢”这样的句子来描述我的发现,会更加具体。5.三年级学生第一次使用计时器,他们对计时器的使用方法和读数都还比较陌生,需要老师引导。大多学生知道分、秒,但不知道毫秒,他们会把毫秒说成分秒,需要提醒一下。6.活动三比活动二多了一个计时员,更需要合理分工。虽然活动前强调了分工明确,但巡视时发现还是有的孩子不仅要计时,还要负责挡住小球,这样活动结果误差会很大。为了减少测量误差,后面的班级就反复强调发令员、计时员、操作员、记录员的工作。 7.活动记录中“选择的数据”这一栏该如何填写?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取中位数是最适合的方法,在教学中我就直接渗透了这种方法,学生记录时大多是选择的取中位数,取众数和平均数放到了拓展中。8.活动二和活动三都要用到2颗小球,为了保证实际测量之前的不确定性,保持学生强烈的探索欲,2个活动不能用完全相同的2颗小球,活动2我用了蓝色球和泡沫球,活动三用了蓝色球和空心球。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小学教科版 (2017)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一等奖课件ppt,文件包含1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课件pptx、1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教案doc、动物奔跑100米需要的时间和名次记录表doc、动物运动会鸵鸟豹子和羚羊百米赛跑谁最快mp4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获奖ppt课件,文件包含1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课件教科版三下科学pptx、1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教案教科版三下科学docx、1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练习含答案教科版三下科学docx、动物跑步大赛mp4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三年级下册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精品课件ppt,文件包含1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课件pptx、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教案doc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