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含答案)
展开1、 端午时节 “粽”是情
刘平
①那年六月,中考的大幕即将拉开,端午的粽子也开始飘香,不过,这粽香飘不到我们这里。九年级的学生成天埋头在书山题海里,忙得早已忘了季节的变换,哪里还记得端五、端六?
②那天中午,下课铃声刚响,我就跑向食堂,挤在喧闹的人流中,打到了饭菜:四两米饭,一小份土豆丝。我端着饭盒,小心翼翼地穿过汹涌人潮,低头走出饭堂。没料在门口竟被一串粽子撞了个满怀!
③我惊讶地抬起头,见到了粽子的主人——常青哥。他笑眯眯地看着我,递给我一个清香扑鼻的大粽子。
④我疑惑地看着他,支支吾吾地说:“这……怎么可以……”
⑤“拿着!”常青哥眨了眨眼镜片后面的小眼晴,又冲我一笑,转身离开。
⑥常青哥姓陈,是我们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那年,他不到四十岁,中等个,偏瘦,为人随和。因为常年穿一身青色衣服,我们戏称他为“常青哥”。
⑦常青哥上课很滑稽,讲课语速不急不缓。不过有时讲到得意处,他的眼睛会闪光,语调提高八度,语速加快,并且双腿会有节奏地抖动,带动上半身也跟着上下起伏,整个人如同跳跃的琴键。
⑧虽然常青哥跟同学们很亲近,但我怎能随便要老师的粽子?虽说常青哥月月有工资,但是他家境一般,爱人在家务农。有一次放假回家,我亲眼见过他挑一担禾草行走在田间路上。
⑨呆立片刻,我终于回过神来,看到许多老师从饭堂里走出来,每个人手上也拎着几串粽子。哦,端午节到了,是学校给老师们发粽子。也许常青哥已经吃饱了,就随意送给他所见到的某一个同学。
⑩我不再纠结,意外的收获让我兴奋不已。我快步走进教室。教室里已经坐下了七八个同学,奇怪,他们怎么也是人手一个大粽子?
⑪因急于要吃美食,我也懒得打听。坐下来,便开始拆粽子。“咦?这是什么?”一张极细的纸条从缠粽子的线头下露了出来。我疑惑地打开纸条,上面有几个用蓝色墨水写的字:“一举高粽!”这字体,行云流水,是常青哥写的!
⑫“快看,我的粽子!”一个同学大喊起来,“定粽头名!”
⑬“粽情粽意!”“负粽前行!”“粽任在肩!”惊喜的喊声此起彼落,原本安静的教室热闹起来了。这事儿,有点儿意思。
⑭“你们的粽子是哪儿来的?”我疑惑地问。“常青哥给的,刚刚碰到他。”大家含笑回答。
⑮原来常青哥不只送了我一个人,还送给了大家。他不光送给大家粽子,还悄悄地在粽子里塞进了他的祝愿。
⑯教室里安静下来了,那一刻,我们拿着粽子的手竟有点儿发抖。在这个遇上端午节的中考前夕,我们的心被 常青哥 ,不,被 陈老师 的粽子砸中了,甜甜的,酸酸的,暖暖的 ……
⑰那年中考,也许是陈老师的粽子祝福得好,我们班大获全胜!三年后我如愿考上了师范大学,最终也成为了一名教师。
⑱今年的端午节,我也拎着一大包粽子,站在毕业班教室门口,我的学生们也将吃到附带着字条的香甜粽子。此时此刻,我很想跟陈老师说一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选自 2022 年 5 月 26 日《南国今报》,有改动)
17 .本文所写的两个故事都发生在端午节,请你分别概括其内容。
( 1 )那年端午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今年端午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常青哥写在细纸条上的那些词语妙在何处?传达出他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19 .请关注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两个称谓,为什么会从 “ 常青哥 ” 变成了 “ 陈老师 ” ?
我们的心被 常青哥 ,不,被 陈老师 的粽子砸中了。
20 .文章第 ⑦ 段文字是否可以删去?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21 .品味文末 “ 我 ” 的内心独白 “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 ,你有怎样的感悟?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具体谈一谈。
2、
季节
①久住城市,越来越觉得城市只有阴晴冷暖,没有季节变换。童年在故乡,四季是各有各的美丽的。看见的,听到的,闻到的,都有春夏秋冬鲜明的景象和浓郁的气息。
②大年初一响到十五的大鼓声刚刚停止,村前的藕塘已露出荷叶的尖尖角,光秃的苦楝树枝头也有了一丛丛青翠,小溪旁的草地不知什么时候换了一片新绿。[甲] 园边不时传来柚子花和柠檬花的清香,这份清香不会令人沉醉,而是使人兴奋又安神 。闻着这不凡的芬芳,什么郁闷都会烟消云散的。
③“三月三,人拜山。”村人叫扫墓为拜山。上山扫墓,行经一处处大树的浓阴。[乙] 阵阵初起的热闹的蝉声就像草木一样蓬蓬勃勃 。那些用来泡水浸米煮黑米饭的嫩枫叶,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草木,散发着种种不同的芳香。晚上,走在田中借火光寻捉夜游的黄鳝,也是春天令人着迷的事。夜的田野,火光朵朵,和风习习,蛙声阵阵。离开故乡,我再没有享受过这样的春夜了。
④转眼间,梅子熟了。再酸也要吃几颗的,这亦使人有春去夏至之感。阳光变得火辣辣的,田野荡漾着绿波,蒸发的水汽在烈日照耀下,有如透明的火焰在跃动。[丙] 时有三三两两的白鹤,在透明的火焰上悠悠飞翔,然后优雅地降落绿波中 。
⑤“六月六,摸芋督(督,底部)。”早春种的芋头长大了,可以挖起来吃了。种在田里的藕也长大了,刚挖起的嫩藕,多么可口,仍记得有两句山歌:“挖得嫩姜共藕炒,云队(我们)连情甜又香。”夏收夏种的日子,忙碌而紧张。家家户户,上午把早稻收割挑回村旁的禾堂,下午把稻穗铺成圈饼状,用牛拉着石磙一圈一圈来回滚着脱粒,叫“蹬禾”。接着,家家户户又在刚收割的田中,牛拉着“碌碡”,人站在“碌碡”前后的踏板上,来回滚田。黄昏的田野,四处“嗒嗒嗒”的“碌碡”响声,有夏种不待人的繁忙气氛,也有夏收的欢乐的情调。
⑥“九月九,黄蜂返饮酒。”九月初九前后一两天,总有黄蜂成群结队飞来村里,在屋边瓦檐绕来绕去。捉黄蜂吃糖,也是儿时的趣事。黄蜂返饮酒,也给日子带来了清秋的情调。深秋的山林,依然苍绿,虽间有一树两树的鲜黄或殷红,但并没有什么“悲秋”之感,只觉得山河的壮美和大自然永不止息的生命力。
⑦北风吹了,天气冷了。冬夜,一家人围在灶炉前生火取暖,暖和又愉快。火堆烧得旺旺的,烤火烧的多是桃军娘的树根,这些树根很耐烧。但我觉得桃军娘很可爱,春天漫山遍野的桃军娘花,一片绯红,多么美丽;夏日上山去摘成熟甜蜜的桃军娘果,多么欢快。我极不情愿烧我喜欢的小树。长大后我知道它的传说 —— 桃军娘是古代为拯救义军而牺牲自己的一位姑娘的化身 —— 我更感到儿时喜欢的小树可爱也更可敬。
⑧打陀螺也是欢乐的活动,这是冬天才有的景象,北风再冷,气氛总是热烈的。
⑨人们准备过年的种种活动,也使人感到隆冬的情味,但这是迎春了。山野和村边,一些急于迎春的树木,已长出许多叶芽,甚至伸展了几片最初的嫩叶,或青翠,或紫红,或灰绿。诗人雪莱曾经问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⑩是的,不会远了,而在我的故乡 —— 冬天未去,春天已经来了。
(作者:韦其麟,选自《重返故乡》,有删改)
18 .【季节 · 时序】谚语传递着千百年米的民间智慧,或揭示事物现象规律,或总结生产生活经验,或描述民风习俗。本文多处引用谚语融入四季故事的讲述,任取一例,理解其内容及引用的目的。
19 .【季节 · 故事】本文是对故乡四季生活的回忆,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 我再没有享受过这样的春夜了 ” , “ 这样的春夜 ” 特指散发草木芳香的春夜。
B .写夏收复种的繁忙景象,紧张又有序,真切而生动,有形兼有声,极具画面感。
C .写秋,写与 “ 悲秋 ” 不同的感受,凸显故乡山河的壮美及大自然无穷的生命力。
D .写冬,借传说强调对冬夜里给一家人带来温暖和愉快的桃军娘的喜爱与崇敬。
20 .【季节 · 语言】 “ 看见的,听到的,闻到的,都有春夏秋冬鲜明的景象和浓郁的气息。 ” 故乡四季的景象与气息在作者的笔下敏感而清晰。请在文章的画线句中,选取一句,并从感官运用的角度对句子进行品析。
21 .【季节 · 情感】时间本有序,冬去春来。但是,文末作者为何说故乡 “ 冬天未去,春天已经来了 ” ?
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桂湖中
肖复兴
①桂湖在成都之北,湖面开阔,号称 “ 川西第一湖 ” 。
②桂湖,相传是杨升庵年轻时在湖边遍植桂花树而得名,又有说桂湖是杨升庵的读书处,也有人说是他的故居。当然,这样的传说,本不必较真。当年,湖是官湖,并不是杨家的私家花园,杨升庵中第入仕之前,怎么可以有权跑进湖中遍植桂花树?他家那时候在城里的状元巷(这个名字也是因为杨升庵中了状元后改的),离着湖还有段距离,他可以跑到湖边来玩,也可以到这里读书,怎么可以绕湖沿堤种植一圈桂花树?
③其实,任何传说都表达着百姓心中对历史对人物的评判尺度,是人们代代口口相传中渗透进来的感情。杨升庵是四川是成都更是新都人的骄傲。在明代,四川仅出过他一个状元。自然,杨升庵值得人们为之骄傲。杨升庵不仅成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还曾经在京为官时刚正不阿,因直言犯谏,而遭受贬黜,乃至发配充军,最后客死他乡,如此颠沛流离的命运,自然更会博得人们的同情和敬重。这样两重原因,成都人让桂湖归属于杨升庵名下,并让他植桂花树于满园之中,便可以理解了。
④事实上,桂湖中最重要的建筑升庵祠,是清代道光十九年一个叫张韦书的县官到新都上任后,敬重杨升庵而修建的。至于澄心阁、绿漪亭等亭台楼阁,更是后建的。
⑤桂湖,最值得看的,其实不是湖,而是春天里大门口的紫藤和秋天里满园的桂花。
⑥那两架紫藤,左拥右地,纵横交错。春天的时候,绿叶如盖,紫藤花如蝶飞舞,更似紫瀑倾泻,或似一条紫龙腾空,是园中最为触目惊心的景象。在全国所有园林中,我从未见过这样巨大的古藤。同为明期的古藤,与杨升庵、解缙并称 “ 明代三才子 ” 的徐渭绍兴老宅里,他亲手种植的那架古藤,也难与之比抵。不要说徐渭没有杨升庵那样的骨气,投降在严嵩严党门下当走狗,而后又翻云覆雨,甚至连自己的妻子都杀了,就是古藤本身也难敌桂湖的这样铺天盖地的壮观。或许,花品里有人品,便忍不住想起美国生物学家迈克尔 ·波伦的话,他称郁金香、百合、兰花是植物界里的莎士比亚、密尔顿和托尔斯泰。那么,桂湖里的紫藤就应该是植物界里的泽畔长吟的屈原,起码也是和杨升庵命运相似的苏东坡,或是路谪八千的韩愈吧?
⑦十多年前的秋天,我第一次来桂湖,正赶上桂花盛放,仿佛赶上了一场新嫁娘隆重的婚礼。花香馥郁,水流一样,弥散到园子里的四面八方。举目之处,身临之处,向往之处,处处都是桂花之香。 金桂、银桂和四季桂,仿佛小姑娘、少妇和老夫人,齐齐地都跑进园中看新娘,个个裙袂叮当,衣襟带香 。我从来没有闻过这样浓郁的花香,几近醉人。同为花香,桂花香味浓郁,要香就搅得周天香透,绝不遮遮掩掩,不屑于扭扭捏捏的小家子气和故作姿态的含蓄状,是花中的烈性子,迸发如潮,按捺不住,如烈酒。这一点,暗合了杨升庵的心性与品性。
⑧想想,桂湖这样一座园林,实属难得。
(节选自《成都三潮》,有删改)
[ 注 ]① 题目为编者所加。
19 .文末说 “ 桂湖这样一座园林,实属难得 ” ,桂湖 “ 难得 ” 之处有哪些?请联系全文,分条概括。
20 .文章第二段在谈及桂湖的传说后,连用了两个反向句,目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21 .文章第七段中画线句有哪些妙处?请简要赏析。
金桂、银桂和四季桂,仿佛小姑娘、少妇和老夫人,齐齐地都跑进园中看新娘,个个裙袂叮当,衣襟带香。
22 .如果要将这篇文章编入一本文集,请从下面四本文集中选出最合适的项,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
A .《故事成都》 B .《古迹成都》 C .《风骨成都》 D .《文化成都》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余光中的诗和他的文学批评
①余光中是汉语文学非常重要的诗人,他一生共发表过一千四五百首诗,多元的题材很难妥善分类,勉强划分为:爱情亲情,如《等你,在雨中》《母难日》;小我大我,如《乡愁》《欢呼哈雷》;文学艺术,如《白玉苦瓜》《向日葵》;山川自然,如《垦丁十九首》《问海》;政治社会,如《慰一位落选人》《石器时代》;植物动物,如《太阳点名》《火金姑》;环境保护,如《控诉一支烟囱》《贝壳砂》等等。
②余光中的诗感应时代与人生,他有信有望有爱,生命体会有哀愁有欢乐,对国家民族的感情有忧有喜,对社会世事有针砭有讽刺有鼓舞有颂扬,合起来大体上映照出积极丰盛惜福感恩的人生。诗人的一生和国家民族分不开,《乡愁》脍炙人口自不用说,就是写每七十六年“来临”地球一次的哈雷彗星,余光中也会联想到国家,昂扬表示“民族的意志永远向前/向着热腾腾的太阳,跟你一样”,充满自信与豪气。面对空气污染,余光中诅咒工厂的大烟囱,是“毒瘾深重的大烟客……把整个城市/当作你私有的一只烟灰碟”。
③余光中的诗婉约处如宋词,阳刚处近史诗,明朗而不浅陋,耐读而不晦涩,有篇兼且有句,推崇者多,各地的读者和批评家讲之不尽。情诗如写莲花池畔小情人,“步雨后的红莲……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走来”,其典雅情调迷倒了多少年轻读者。作家流沙河也极爱他的诗,曾开课讲授,称其诗可读可解更可讲——可讲的意思是可让批评家细细讲出其精彩高妙的艺术。
④余光中熟悉中英两个文学传统,知道诗是形象的思维,写诗有章法有技艺;知道怎样继承与创新;余光中新诗的形式,有格律体,但以自由体为主。他的自由体甚有节制,创出了一种“半自由半格律”的新诗体,有人以为其创体的成就有如唐代杜甫之确立律诗体式。
⑤梁实秋曾评价说,余光中“ 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其实余光中既是伟大的诗人和散文家,也是杰出的评论家。他既评论中西古今文学,也评论音乐、绘画、书法。他的文学评论,涉及的文类也多: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⑥散文理论方面,余光中有“速度、密度、弹性”说和“炼丹”说,强调词汇和句法灵活多变。他又提出散文语言“白以为常,文以应变,俚以传真,西以求新”的多元融合主张。太阳之下少新事,余光中这方面的理论,也非完全簇新:孔子早就认为言辞应有文采,《文心雕龙》强调情与采不能偏废,杜甫主张“转益多师”。余光中的“白文俚西”以说是兼采众长而已。
⑦余光中精通中英文,中译英、英译中,成果丰硕。中文和英文语法多有不同,余光中深感中文写作亦步亦趋英文句法的流弊,认为国人可择英文句法之善者而从之,对“恶性西化”的夹缠冗长则必须避而远之。他撰文批评五四以来多个名家的作品,诗与文都有,包括批评其文字的“恶性西化”。余光中论“中文西化”诸文,1960年代起陆续发表,一片苦口婆心,产生了广泛影响。
(摘编自《南方周末》)
16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余光中由哈雷彗星联想到国家,赞颂民族意志 “ 永远向前 ” ,流露出炽热的爱国情怀。
B .散文语言应 “ 白文俚西 ” 多元融合,这并非余光中的独创,中国古代文论早有论述。
C .余光中精通中英文并且熟悉中英文文学传统,对中文写作学习英文句法持辩证态度。
D . “ 知道怎样继承与创新 ” 既体现在余光中的诗歌创作中,也体现在其文学理论研究中。
17 .第 ⑤ 段画线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18 .文章为什么说余光中是 “ 汉语文学非常重要的诗人 ”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稻田重逢
谢枚琼
①儿时记忆里,散布在村子里的每一块稻田,都像家里的孩子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村里人的心思似乎都扑在稻田里,唤起孩子的名字,一贯粗嗓门,而说到稻田呢,开口闭口则是“俺家的长丰大丘”“屋门口的三湾丘”……完全是一副温柔的声调。
②老家地处丘陵地带,村民往往按其形状和所在地或其他缘故,给一丘丘稻田命名。三角形的就叫三角丘,长方形的就叫长条丘,荷叶状的叫荷叶丘。在昌蒲洼的田就叫昌蒲丘,在尖子山脚的就是尖子丘。从荒地上挥汗如雨地拓出来的,那就叫新开丘好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③每一丘稻田即是每一家的孩子,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比喻。稻田像个碗,装着村子绵长的日子。
④站在老屋门槛外,一抬眼就能看到长丰大丘。长方形,显得规整,足有五亩三分。大丘的上面就是椿树塘,只要塘里有水,这田里的收成就不愁了,所以叫它“长丰”还真不是没来由的。一脚踩进 黑油油 的泥里,一股 爽溜溜痒滋滋 的感觉从足底直抵心里头。长丰大丘以前可是谁家都想耕作的一块田。分田到户时,爷爷靠运气抓阄分得了长丰大丘,高兴得不亚于中了头彩,一天里少不了要去田边转上几趟。邻居槐三爷见了,半是调侃半是妒忌地讲:转什么转呢,别人又搬不走你的田。
⑤田是好田,种田的亦是好手。爷爷在长丰大丘干得风生水起,一年两季里,稻子穗穗金黄饱满。
⑥后来,村里对田地进行调整,长丰大丘被槐三爷家的后辈新初分去了,爷爷为此郁闷了好一阵子。当时爷爷已八十高龄,可他还是喜欢到田边去转悠转悠,有次新初随口说了一句:“老伯你就莫操长丰大丘的闲心喽!现在种田也有新法子了呢!”给爷爷呛得半天不吭声。自此,他的心思便转移到了自家屋后的菜地里。
⑦自上世纪90年代起,外面的世界越来越精彩,村子里的年轻人如新初,大都加入打工的行列南下北上。一片热闹声中, 稻田的名字逐渐变得暗淡 。起始,两季稻改成一季,后来有的田连一季也不种了,任其杂草丛生。那时的爷爷经常搬把竹椅子倚门而坐,望着长丰大丘叹着气。椿树塘多年不曾清淤,塘堤也日渐破旧。
⑧爷爷奶奶过世后,父母随我住到了县城,一年到头已难得回老家一趟。长丰大丘,以及那些曾经被村里人视为命根子的稻田,在我的脑海里渐渐淡去。只是父母还会在家里,不时提及一丘丘稻田的名字。我理解和田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父母对于田地的那份情感。他们骨子里和爷爷一样,把自己的一生与田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父母的语气里自有一份难以排遣的无奈。母亲自言自语道: 有什么法子呢?又没有哪个愿意来种。
⑨阳春三月的一天,正是水桐花开的时节,母亲意外接到了新初打来的电话。原来新初回到了村里老家,他不想再南下打工了,打算回来好好种田,问母亲闲置在村里的田能不能让给他种。新初许诺,下次给家里送新米来。父亲在一旁搭话:“一粒米都不要你送,只管种好。”新初抑制不住高兴的心情,话也多了起来。他告诉母亲,现在种田可轻松多了,他已经添置了崭新的农机农具,什么耕整机、插秧机、施肥机,都配了好几种了,政府给补贴了上万元,自己花不了几个钱。特别是乡里专门派了督导组下到村子里,帮着把基本水利建设搞好了。椿树塘的塘堤都抹上了水泥,再也不用担心会垮塌了。
⑩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驾车陪父母回家。父母望着车窗外的乡野田畴,满目的青色让他们的话匣子再也关不住了。他们指点着视野里那一丘丘稻田,大湾丘、四方丘、枫叶丘……像久别后的重逢,如数家珍。
⑪他们最关心的当然还是长丰大丘。站在老屋前的地坪中,一眼就能看见长丰大丘里浮起的那一层盈盈新绿,着实让人一番惊喜。稻田的名字再度在小村叫响, 一阵微风从田野上吹过来,我仿佛嗅到了稻花香的清新,让人陶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12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稻田的名字并不是随意取的,长丰大丘、荷叶丘的名字来自其形状,尖子丘、昌蒲丘的名字则来自其所在地。
B .第 ⑧ 段画线句生动地体现了母亲挂念稻田而又迫不得已远离的无奈,又引出下文新初打电话要求种田的事情。
C .新初添置农机农具得到政府补贴,椿树塘在乡政府督导组帮助下得到整修,这些都透露出乡村振兴的新气象。
D .第 ⑪ 段画线句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出 “ 我 ” 对稻田禾苗长势良好的欣喜,也暗含 “ 我 ” 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13 .简要赏析第 ④ 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4 .作者在第 ⑦ 段为什么说 “ 稻田的名字逐渐变得暗淡 ” ?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回答。
15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题目 “ 与稻田重逢 ” 的妙处。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
本题考查文段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理解。
从容上看,第 ⑦ 段文字是在主要事件之外的临时插入,用陈老师日常上课的情景,刻画了他上课生动滑稽、倾注深情的特点。这既能让读者明白我们为什么叫他 “ 常青哥 ” 又向我们展现了师生间融洽和谐的关系;
从结构上看,这一段塑的随和、可亲可近的陈老师形象,这就为下文他送粽写字、祝福学生的情节做了必要的铺垫,让情节更加合理,意蕴更加丰富。同时也与上文 “ 被一串粽子撞了个满怀 ” 的奇遇、 “ 为人随和 ”“ 戏称 ” 等内容相照应,更能突出老师的性格和创意,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以上两点可作为不能删去的理由。
但这段写老师平时上课情景的内容,与下文老师送粽写字、祝福学生的等文章主要内容联系来看,两者并无直接联系,删除后不影响内容表达,反使前后文衔接更加紧凑严密,不旁生枝节。从这个角度上看可以删去。
再从结构上看,文章除了此段,第 ⑧ 段、第 ⑮ 段也都运用了插叙,这使得插叙段落较多,内容略显繁杂,而第 ⑧ 段、第 ⑮ 段都与前后文有关联,而本段却与前后文关联最不紧密,与文章中心联系不大,从这个角度上看也可以删去。
据上分析,选择与自己想法最为接近的一个内容作答即可。
21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 也就是告诉陈老师,自己现在也成为当年的陈老师,不仅职业上相同、敬业爱生的品质精神也是一致的。这既有对陈老师当年老师通过粽子关爱学生行为的恩情的感恩与回报之心,也体现了当年陈老师对我 “ 言传身教 ” 之功,是他当年关爱学生、以粽传情,给 “ 我 ” 树立了榜样,所以多年以后 “ 我 ” 就成了陈老师的接班人。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生活体验说出自己的感悟即可。
示例:这句话让我明白了老师是世界上最艰苦的人,同时也是对人的成长影响最大的人。遇上一个好的老师,是你一生最大的幸福。教师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教师就像一把钥匙,打开知识的大门;教师又好像一支粉笔,默默牺牲自我,浇灌祖国未来的花朵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教师很累,很辛苦,教师也不仅仅是一个职位,那里面蕴藏着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和精神,她们是值得让人们崇敬、尊敬的。
2、
示例一: “ 三月三,人拜山。 ” 意思是到了三月初三,是人们该上山扫墓的时候了。一个 “ 拜 ” 写出了人们对扫墓(祖先)的敬重,运用这条谚语,准确说明了三月三拜山已是当地人的传统风俗,已植根于历史和人们的记忆。
示例二: “ 九月九,黄蜂返饮酒。 ” 意思是说到了九月初九前后,黄蜂会成群结队飞来村里,人们会在这时候饮酒,家乡的秋天因此也凭添了几分情调。文章运用这一谚语,准确地说明了家乡 “ 九月九黄蜂返饮酒 ” 这一习俗的盛况及影响,深刻表现了 “ 我 ” 对故乡的热爱。 19 . A 20 .示例一: [ 甲 ] 句从嗅觉的角度,生动地写出了花的清香给人的最直观的感受与作用,表现了 “ 我 ” 对故乡深深的热爱之情。
示例二: [ 乙 ] 句,从听觉的角度,生动地写出了蝉声的热闹以及蕴含其间的蓬勃向上的力量,形象地表现了故乡的山上充满着无限的生机。
示例三: [ 丙 ] 从视觉的角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故乡夏天的天空中热气蒸腾、白鹤飞舞的美妙场景。 21 .文末说故乡 “ 冬天未去,春天已经来了 ” ,一是实写:故乡的春天来得早,一些树木早早伸展出了嫩叶﹔二是表达人们对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暗含着 “ 我 ” 对故乡的无限热爱之情。
【解析】 18 .本题考查引用的谚语内容及作用分析。
文中引用的谚语有第 ③ 段中 “ 三月三,人拜山 ” ,第 ⑤ 段 “ 六月六,摸芋督 ” ,第 ⑥ 段 “ 九月九,黄蜂返饮酒 ” 。从中选择你理解最深的一处,结合文章分析其内容及作用。
如: “ 六月六,摸芋督。 ” 意思是,到了六月六,早春种的芋头长大了,可以挖起来吃了。一个 “ 摸 ” 字,形象地写出了人们收获时把芋头从底部连根拔出的情景,蕴含着丰收的喜悦。此时,正是夏收夏种忙碌而紧张的日子。运用这条谚语,准确地说明了家乡夏种夏收既忙碌又欢乐的情调。
19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分析。
A. 第 ③ 段中,原文为 “ 夜的田野,火光朵朵,和风习习,蛙声阵阵。离开故乡,我再没有享受过这样的春夜了 ” ,可知 “ 这样的春夜 ” 指 “ 火光朵朵,和风习习,蛙声阵阵的夜的田野 ” ,并非特指散发草木芳香的春夜。因此本项分析错误;
故选 A 。
20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要求选择文中画线句之一,从感官运用的角度进行品析。
[甲] “ 园边不时传来柚子花和柠檬花的清香,这份清香不会令人沉醉,而是使人兴奋又安神 ” ,从嗅觉的角度,写出了柚子花和柠檬花的清香给的兴奋又安神的感受,表现了 “ 我 ” 对故乡春节时芬芳气味的热爱与思恋之情。
[ 乙 ]“ 阵阵初起的热闹的蝉声就像草木一样蓬蓬勃勃 ” ,描写热闹的蝉声,从听觉的角度入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蝉声的热闹,蝉声中包含的蓬蓬勃勃的无限生机,表现了故乡的春天山林中蕴含的生机勃勃的生命的力量。
[ 丙 ]“ 时有三三两两的白鹤,在透明的火焰上悠悠飞翔,然后优雅地降落绿波中 ” ,是看到的景象,从视觉的角度来写。 “ 透明的火焰 ” ,根据前一句 “ 蒸发的水汽在烈日照耀下,有如透明的火焰在跃动 ” 可知为天空中蒸腾的热气。这个句子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故乡夏日天空中白鹤在蒸腾的热气中悠然飞翔、优雅地降落的景象,表达了 “ 我 ” 对故乡夏日热烈景象的思念之情。
21 .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
文章的结尾段, “ 是的,不会远了,而在我的故乡 —— 冬天未去,春天已经来了 ” ,这是实景与人的心情的结合。
根据第 ② 段中 “ 大年初一响到十五的大鼓声刚刚停止,村前的藕塘已露出荷叶的尖尖角,光秃的苦楝树枝头也有了一丛丛青翠,小溪旁的草地不知什么时候换了一片新绿 ” ,第 ⑨ 段中 “ 山野和村边,一些急于迎春的树木,已长出许多叶芽,甚至伸展了几片最初的嫩叶,或青翠,或紫红,或灰绿 ” ,可知故乡冬季短暂,春天来得早,一些树木在 “ 冬末 ” 就伸展开了嫩叶,这是实写;
结合第 ② 段中 “ 闻着这不凡的芬芳,什么郁闷都会烟消云散的 ” ,第 “ 人们准备过年的种种活动,也使人感到隆冬的情味,但这是迎春了 ” ,可知 “ 冬天未去,春天已经来了 ” 写出了人们急切盼望春天到来的心情,表达了 “ 我 ” 对故事季节交替变换,每个季节都有鲜明景象和浓郁气息的热爱赞美之情。
3、
① 桂湖关联着令成都人敬重并感到骄傲的有骨气的文学家杨升庵; ② 桂湖有开花时极其壮观、花品高的巨大紫藤; ③ 桂湖有花香极其浓郁、暗合杨升庵刚正品性的满园桂花。 20 .两个反问句分别表明杨升庵既无权,也不可能做到在桂湖遍植桂花树,连用两个反向句来强调他在湖边种桂树的传说不可信; ② 将它们放在传说之后引人思考,引出下文对传说产生原因的分析。 21 . ① 将不同品种的桂花比作不同年龄的女性,写出了它们开放的不同样子; ② 写她们都跑来看新娘的热闹情形,生动地表现出桂花的盛与香; ③ 表达出 “ 我 ” 对桂湖桂花的喜爱,能与前文 “ 婚礼 ” 的比喻形成呼应。 22 .选 C 。 ① 文章重点写的与成都桂湖有关的人与物都展现出 “ 风骨 ” :杨升庵为官刚正不阿;紫藤的花品如同屈原等人的人品,桂花是花中的烈性子。 ② 文章表达出对这些人与物 “ 风骨 ” 的赞美,以及对 “ 风骨 ” 的推崇。
【解析】 19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 ② 段 “ 桂湖,相传是杨升庵年轻时在湖边遍植桂花树而得名,又有说桂湖是杨升庵的读书处,也有人说是他的故居 ” ,第 ③ 段 “ 任何传说都表达着百姓心中对历史对人物的评判尺度,是人们代代口口相传中渗透进来的感情 …… 杨升庵值得人们为之骄傲 …… 还曾经在京为官时刚正不阿,因直言犯谏,而遭受贬黜,乃至发配充军,最后客死他乡,如此颠沛流离的命运,自然更会博得人们的同情和敬重 ” 等语句可概括为:桂湖关联着令成都人敬重并感到骄傲的有骨气的文学家杨升庵;
根据第 ⑤ 段 “ 桂湖,最值得看的,其实不是湖,而是春天里大门口的紫藤和秋天里满园的桂花 ” ,第 ⑥ 段 “ 那两架紫藤,左拥右地,纵横交错。春天的时候,绿叶如盖,紫藤花如蝶飞舞,更似紫瀑倾泻,或似一条紫龙腾空,是园中最为触目惊心的景象。在全国所有园林中,我从未见过这样巨大的古藤 ” 等语句可概括为:桂湖有开花时极其壮观、花品高的巨大紫藤;
根据第 ⑦ 段 “ 花香馥郁,水流一样,弥散到园子里的四面八方。举目之处,身临之处,向往之处,处处都是桂花之香 ”“ 同为花香,桂花香味浓郁,要香就搅得周天香透,绝不遮遮掩掩,不屑于扭扭捏捏的小家子气和故作姿态的含蓄状,是花中的烈性子,迸发如潮,按捺不住,如烈酒。这一点,暗合了杨升庵的心性与品性 ” 等语句可概括为:桂湖有花香极其浓郁、暗合杨升庵刚正品性的满园桂花。
20 .本题考查反问的作用。
第 ② 段 “ 当年,湖是官湖,并不是杨家的私家花园,杨升庵中第入仕之前,怎么可以有权跑进湖中遍植桂花树? ” ,写当年的湖是官湖,杨升庵既没有权利进入湖中,更不可能在桂湖遍植桂花树; “ 他家那时候在城里的状元巷(这个名字也是因为杨升庵中了状元后改的),离着湖还有段距离,他可以跑到湖边来玩,也可以到这里读书,怎么可以绕湖沿堤种植一圈桂花树 ” ,写杨升庵离湖有段距离,杨升庵来此种树的可能性极低,用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连用两个反向句来强调他在湖边种桂树的传说不可信;
联系第 ② 段 “ 桂湖,相传是杨升庵年轻时在湖边遍植桂花树而得名,又有说桂湖是杨升庵的读书处,也有人说是他的故居。当然,这样的传说,本不必较真 ” 可知,将两个反问句放到传说之后引人思考;联系第 ③ 段 “ 其实,任何传说都表达着百姓心中对历史对人物的评判尺度,是人们代代口口相传中渗透进来的感情 …… 杨升庵值得人们为之骄傲。杨升庵不仅成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还曾经在京为官时刚正不阿,因直言犯谏,而遭受贬黜,乃至发配充军,最后客死他乡,如此颠沛流离的命运,自然更会博得人们的同情和敬重 ” 可知,为下文引出对传说产生原因分析做铺垫。
21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 金桂、银桂和四季桂,仿佛小姑娘、少妇和老夫人 ” 中将 “ 不同品种的桂花 ” 比作 “ 不同年龄的女性 ”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根据语句中 “ 齐齐地都跑进园中 看新娘 ,个个裙袂叮当,衣襟带香 ” ,联系第 ⑦ 段 “ 十多年前的秋天,我第一次来桂湖,正赶上桂花盛放,仿佛赶上了一场新嫁娘隆重的 婚礼 。花香馥郁,水流一样,弥散到园子里的四面八方。举目之处,身临之处,向往之处,处处都是桂花之香 ” 等语句可知,此句写出不同的桂花开放的不同样子,展现出她们都跑来看 “ 新娘 ” 的热闹,体现了桂花的盛与香,与前文 “ 婚礼 ” 的比喻形成呼应,表达出 “ 我 ” 对桂湖桂花的喜爱。
22 .本题考查主题。
根据第 ③ 段 “ 任何传说都表达着百姓心中对历史对人物的评判尺度,是人们代代口口相传中渗透进来的感情。杨升庵是四川是成都更是新都人的骄傲。在明代,四川仅出过他一个状元。自然,杨升庵值得人们为之骄傲。杨升庵不仅成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还曾经在京为官时刚正不阿,因直言犯谏,而遭受贬黜,乃至发配充军,最后客死他乡,如此颠沛流离的命运,自然更会博得人们的同情和敬重 ” 可知,文章重点写的与成都桂湖关联着令成都人敬重并感到骄傲的有骨气的文学家杨升庵,他直言犯谏,刚正不阿;
第 ⑥ 段 “ 那两架紫藤,左拥右地,纵横交错。春天的时候,绿叶如盖,紫藤花如蝶飞舞,更似紫瀑倾泻,或似一条紫龙腾空,是园中最为触目惊心的景象 ”“ 花品里有人品 ”“ 桂湖里的紫藤就应该是植物界里的泽畔长吟的屈原,起码也是和杨升庵命运相似的苏东坡,或是路谪八千的韩愈吧 ” ,第 ⑦ 段 “ 我从来没有闻过这样浓郁的花香,几近醉人。同为花香,桂花香味浓郁,要香就搅得周天香透,绝不遮遮掩掩,不屑于扭扭捏捏的小家子气和故作姿态的含蓄状,是花中的烈性子,迸发如潮,按捺不住,如烈酒。这一点,暗合了杨升庵的心性与品性 ” ,写紫藤的花品如同屈原等人的人品,桂花是花中的烈性子,体现的亦是 “ 风骨 ” ;文章借桂湖表达出对这些人与物 “ 风骨 ” 的赞美,以及对 “ 风骨 ” 的推崇;故选 C 更恰当。
A. 《故事成都》,强调的是 “ 故事 ” ,中心不明确;
B. 《古迹成都》,强调的是 “ 古迹桂湖 ” ,而文章是借桂湖表达出对 “ 风骨 ” 的推崇与赞美,不能提现文章的主题;
D. 《文化成都》,强调的是 “ 文化 ” ,本文侧重 “ 精神 ” ;
故选 C 。
4、
16 . B 17 . ① 承接上文对余光中诗歌创作的评述。 ② 侧面突出余光中诗歌与散文创作的成就。 ③ 引用名家评语,增强文章说服力。(意思对即可) 18 .创作上 ① 数量丰富,艺术高妙:发表诗近 1500 首,题材广泛;风格灵活,明朗耐读。 ② 创新新诗体式:创出了一种 “ 半自由半格律 ” 的新诗体。影响上 ③ 影响广泛:得到了普通读者和学者的普遍推崇。
(意思对即可)
【解析】 16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的理解。
B. 有误,由第 ⑥ 段 “ 他又提出散文语言 ‘ 白以为常,文以应变,俚以传真,西以求新 ’ 的多元融合主张。太阳之下少新事,余光中这方面的理论,也非完全簇新:孔子早就认为言辞应有文采,《文心雕龙》强调情与采不能偏废,杜甫主张 ‘ 转益多师 ’ 。余光中的 ‘ 白文俚西 ’ 以说是兼采众长而已 ” 可知,余光中的理论来自于多方观念的结合,并非 “ 中国古代文论早有论述 ” 这样的片面表述,他是综合了古代的一些说法,所以选项错误。
故选 B 。
17 .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
由第 ④ 段 “ 他的自由体甚有节制,创出了一种 ‘ 半自由半格律 ’ 的新诗体,有人以为其创体的成就有如唐代杜甫之确立律诗体式 ” 可知这是余光中的创作的经历,所以题干中这句话是为了承接上文;由 ⑤ 段后文 “ 其实余光中既是伟大的诗人和散文家,也是杰出的评论家 ” 内容,可知这是引起后文,所以就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由内容上说写出了 “ 余光中在诗文上的成就很高 ” ;当然这也是梁实秋评价余光中的话,这是名家的话,能够跟有说服力,能够帮助我们相信创作是可以二者进行,并且造诣很高。
18 .本题考查文章人物形象的分析。
由 “ 汉语文学非常重要的诗人 ” 可知,这是在第 ① 段。由第 ① 段 “ 他一生共发表过一千四五百首诗 ” 可知,这是可以概括好这是因为 “ 余光中的创作十分丰富 ” ;由第 ② 段 “ 余光中的诗感应时代与人生,他有信有望有爱,生命体会有哀愁有欢乐,对国家民族的感情有忧有喜,对社会世事有针砭有讽刺有鼓舞有颂扬 ” 可知,原因有 “ 余光中的个人高尚品质 ” ;由第 ④ 段 “ 他的自由体甚有节制,创出了一种 ‘ 半自由半格律 ’ 的新诗体,有人以为其创体的成就有如唐代杜甫之确立律诗体式 ” 可知,原因有 “ 余光中创立了新的诗歌体裁 ” ;由 ⑦ 段 “1960 年代起陆续发表,一片苦口婆心,产生了广泛影响 ” 可知理由有 “ 余光中的影响巨大 ” ;所以我们根据以上内容进行整合即可。
5、
12 . A 13 . ① 三词均为叠词,使得文句生动活泼,富有音韵节奏之美,读来朗朗上口。 ②“ 黑油油 ” 从视觉角度突出长丰大丘田的肥沃。 ③“ 爽溜溜 ”“ 痒滋滋 ” 从触觉角度突出长丰大丘田泥土的细腻柔软。 ④ 表达了作者对长丰大丘田的喜爱。(意思对即可) 14 . ① 在打工潮的冲击下,稻田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逐渐下降。 ② 暗示稻田渐渐被荒废、被远离、被遗忘。 ③ 寄托 “ 我 ” 对稻田这种境况的伤感。(意思对即可) 15 . ① 暗示文章内容: “ 我 ” 一家在住进县城远离稻田之后回乡再见稻田,新初不再南下打工而返乡种地。 ② 暗寓人物情感:用拟人手法,把稻田当成朋友来写,生动地写出对稻田的眷念以及再见稻田的欣喜。 ③ 暗含文章主题:时代发展让人们远离稻田又再次亲近稻田,寄托着 “ 我 ” 对乡村振兴的美好期待。(意思对即可)
【解析】 12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A.“ 长丰大丘、荷叶丘的名字来自其形状 ” 有误。联系第 ④ 段中 “ 大丘的上面就是樁树塘,只要塘里有水,这田里的收成就不愁了,所以叫它 ‘ 长丰 ’ 还真不是没来由的 ” 可知,长丰大丘是根据收成来命名的;
故选 A 。
13 .考查句子赏析。
联系 “ 一脚踩进黑油油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痒滋滋的感觉从足底直抵心里头。长丰大丘以前可是谁家都想耕作的一块田 ” 的内容可知, “ 黑油油 ”“ 爽溜溜 ”“ 痒滋滋 ” 都是叠词,使文章语句更加生动活泼,富有音韵美,读来朗朗上口;
联系第 ① 段中 “ 儿时记忆里,散布在村子里的每一块稻田,都像家里的孩子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村里人的心思似乎都扑在稻田里 ” 和第 ④ 段中 “ 长丰大丘以前可是谁家都想耕作的一块田。分田到户时,爷爷靠运气抓阄分得了长丰大丘,高兴得不亚于中了头彩,一天里少不了要去田边转上几趟 ” 的内容可知,这是爷爷一代人对良田天生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走在田间,那种喜爱就不由自主地充满全身。 “ 黑油油 ”“ 爽溜溜 ”“ 痒滋滋 ” 写出了老一代人对面积较大、又肥沃,人人艳羡的长丰大丘的喜爱之情。
14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联系第 ⑦ 段中 “ 自上世纪 90 年代起,外面的世界越来越精彩,村子里的年轻人如新初,大都加入打工的行列南下北上 ” 的内容可知,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无人再耕种农田,稻田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逐渐下降;
联系第 ⑦ 段中 “ 后来有的田连一季也不种了,任其杂草丛生 ” 的内容可知,说明稻田渐渐被荒废、被远离、被遗忘;
联系第 ⑧ 段中 “ 长丰大丘,以及那些曾经被村里人视为命根子的稻田,在我的脑海里渐渐淡去。只是父母还会在家里,不时提及一丘丘稻田的名字。我理解和田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父母对于田地的那份情感。他们骨子里和爷爷一样,把自己的一生与田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父母的语气里自有一份难以排遣的无奈 ” 的内容可知, “ 稻田的名字逐渐变得暗淡 ”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因稻田荒芜,无人耕种的伤感。
15 .考查标题作用分析。
( 1 )联系第 ① 段中 “ 儿时记忆里,散布在村子里的每一块稻田,都像家里的孩子一样,有自己的名字 ” 的内容可知,题目 “ 与稻田重逢 ” 首先暗示本文的主体内容是与 “ 稻田 ” 相关的,是写农村生活题材的作品;
( 2 ) “ 与 …… 重逢 ” 包含 “ 相逢 ” 和 “ 再相逢 ” 的两层含义,这样就会引发读者思考 “ 相逢 ” 是何意? “ 再相逢 ” 又是何意?题目引发读者思考,激发了阅读兴趣;
( 3 )联系第 ⑨ 段中 “ 新初回到了村里老家,他不想再南下打工了,打算回来好好种田,问母亲闲置在村里的田能不能让给他种 …… 他告诉母亲,现在种田可轻松多了,他已经添置了崭新的农机农具,什么耕整机、插秧机、施肥机,都配了好几种了,政府给补贴了上万元 ” 的内容可知,文章重点落在 “ 再相逢 ” 上,从文章写作重点上也是在此,歌颂了新时代农村的新的惠农政策,找回了农村稻香满乡村的景象,让农民回归田间,让农业发展走上快车道,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歌颂了新农村、新农业,新社会,揭示了文章主旨。
( 4 )文章题目 “ 与稻田重逢 ”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稻田拟人化,当成朋友来写;联系第 ⑩ 段中 “ 他们指点着视野里那一丘丘稻田,大湾丘、四方丘、枫叶丘 …… 像久别后的重逢,如数家珍 ” 的内容可知,生动地写出 “ 我 ” 对稻田的眷念和再见稻田的激动欣喜之情。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五(含答案):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五(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②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三(含答案):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三(含答案),共16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含答案):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第一段,下列与原文表述不符的一项是,78万平方米,示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