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2023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2022-2023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第1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第2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3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
    12月月考地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年10月8日至12日,下图示意智神星与天狼星“结伴游”。天狼星距离地球约为8.6光年,是夜空中最亮的恒星,智神星则是小行星带中质量第二重的小行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结伴游”的智神星与天狼星(   )
    A.都能自身发光 B.都属于自然天体 C.距日远近相同 D.都属于太阳系
    2.以天狼星为中心天体的天体系统(   )
    A.比太阳系的层级高 B.与智神星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C.是规模最大的天体系统 D.由恒星、行星等基本天体构成

    【答案】1.B    2.D

    【解析】1.智神星是行星,天狼星是恒星,行星不会发光,恒星会发光,都属于自然天体,A错,B正确;天狼星距地球8.6光年,天狼星距太阳的距离更远,C错;银河系直径十万光年,天狼星和智神星都在银河系,但是不在太阳系(直径则是4光年),D错误,故选B。
    2.天狼星是一颗恒星,以天狼星为中心天体的天体系统是恒星系统,与太阳系的层级相同,由恒星、行星等基本天体构成,D正确;智神星是太阳系的行星,会与太阳相互吸引,相互绕转,AB错误;规模最大的天体系统为总星系,C错误;故选D。
    【点睛】运动性表现为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卫星围绕行星运转、行星围绕恒星运转。
    下图为我国成都(平均海拔约500m)和乌鲁木齐(平均海拔约800m)两地太阳总辐射(单位:0.01MJ.m-2)年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能源中能量来自太阳辐射的是(   )
    ①风能②煤炭③潮汐能④核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导致两地7月太阳总辐射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①太阳高度②日照时间③天气状况④海拔高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3.A    4.C

    【解析】3.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和水体运动的主要能量来源,风能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能;煤炭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①②正确。但核能(核燃料主要是一些放射性元素及其同位素,和铁、铝等元素一样都埋在地下)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潮汐能的能量来自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③④错误。故选A。
    4.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乌鲁木齐七月份太阳总辐射较大,而成都七月份太阳总辐射较小,由于乌鲁木齐地处内陆,所以晴天较多太阳辐射较强,并且乌鲁木齐纬度较高,所以日照时间较长,所以乌鲁木齐太阳总辐射较多,导致两地7月太阳总辐射差异的主导因素是天气状况与日照时间,②③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判断出乌鲁木齐与成都的海拔高度相差不大,并且乌鲁木齐和成都太阳高度相差不大,所以太阳高度与海拔高度不是两地7月太阳总辐射差异的主导因素,①④错误,所以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纬度高低;天气状况;海拔高低;日照时间长短。1、纬度高低:纬度越低,太阳辐射越强。2、天气状况:我国东部地区阴天多,太阳辐射少;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多晴天,太阳辐射多。3、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4、日照时间长短: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
    下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主要依据地内温度的变化 B.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主要依据地内压力的变化 C.横波只能穿过固态介质,不能穿过气态和液态 D.横波传播速度快,纵波传播速度慢
    6.③圈层(   )
    A.位于古登堡面以上 B.属于岩石圈的一部分
    C.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D.厚度比④圈层大

    【答案】5.C    6.D

    【解析】5.目前人们主要通过观测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来推测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AB错误。横波只能穿过固态介质,不能穿过气态和液态,C正确。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D错误。故选C。
    6.③圈层是外核,位于古登堡面以下,A错误。外核不属于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以上),B错误。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C错误。③圈层厚度比④圈层大,D正确。故选D。
    【点睛】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常见的沉积岩包括砾岩、砂岩、页岩和石灰岩等。由沉积岩形成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下图为某同学参加化石保护性发掘的实践活动时手绘的地质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最可能发掘出化石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图中含煤地层形成时期,当地(   )
    A.地壳抬升作用为主 B.气候炎热干燥 C.广布大陆冰川 D.植被茂密
    9.若图中的含煤地层形成于侏罗纪,则(   )
    A.该地层属于中生代 B.该含煤地层形成时期蕨类植物茂盛
    C.该含煤地层可能发现三叶虫化石 D.地层③可能形成于前寒武纪

    【答案】7.B    8.D    9.A

    【解析】7.由图文可知,①为花岗岩,②为煤层,③为砂岩,④为安山岩。其中,煤层是由沉积作用形成的,砂岩属于沉积岩,只有具有沉积作用形成的岩中才可能含有化石,②③正确,B正确。故选B。
    8.煤是地球上的森林植被,随着地壳运动及沉积作用掩埋于地下,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形成的,题干中为含煤地层形成时期,说明植被茂密,A错误,D正确。气候炎热干燥与广布大陆冰川,不适合森林植被的生长,无法为煤层提供充足的物质来源,BC错误。故选D。
    9.若图中的含煤地层形成于侏罗纪,应该是中生代,A正确。该含煤地层形成时期裸子植物茂盛;该含煤地层可能发现恐龙化石,三叶虫化石形成于古生代;地层③位于②以上,形成晚于中生代,BCD错误。故选A。
    【点睛】沉积岩是地面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搬运、沉积固结等沉积而成,其主要特征是:层理构造显著;沉积岩中常含古代生物遗迹,经石化作用即成化石;有的具有干裂、孔隙、结核等。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河流剖面示意图,该河流上游基岩裸露,河谷中④地多球状砾石,①③两地形成壮观的二叠瀑布,②地、④地都位于瀑布下游,但②地没有球状砾石堆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该河流上游基岩裸露的主要成因是(   )
    A.流水侵蚀 B.物理风化 C.冰川搬运 D.风力侵蚀
    11.图中二叠瀑布的主要成因是(   )
    A.流水沉积作用 B.流水侧蚀
    C.流水溯源侵蚀 D.流水下切侵蚀
    12.②地、④地都位于瀑布下游,但④地有球状砾石堆积,而②地没有,是因为④地(   )
    A.坡度较陡,河流流速较快 B.坡度较缓,河流流速较慢
    C.河谷较为开阔 D.河流流量较大

    【答案】10.A    11.C    12.B

    【解析】10.由材料可知,该河流位于我国东部地区,我国东部地区受季风影响显著,年降水量大,河流受降水补给,径流量大,读图可知,河流上游地势相对较高,所以受到长时间的流水侵蚀作用会导致基岩裸露。故A正确。物理风化使岩石在原地发生崩解,不是基岩裸露的原因,B错误。冰川搬运主要发生在海拔较高气候寒冷的地方,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地区,C错误。风力侵蚀主要发生在我国干旱少雨的西北地区,D错误。因此本题应选A。
    1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①③两地形成壮观的二叠瀑布。二叠瀑布主要在于①③两处瀑布的高低不一致,这主要是因为内力作用使得地壳阶段性抬升,形成了两个巨大落差,河流在此处形成跌水,受跌水影响,河床不断受到侵蚀后退,落差进一步加大,形成二叠瀑布。因此溯源侵蚀使瀑布不断后退。故C正确。二叠瀑布处落差大,侧蚀作用较弱,溯源侵蚀强烈,泥沙不易沉积形成河漫滩;流水下切侵蚀主要在落差大的上游;流水侧蚀主要在河流弯曲的地方。ABD错误。因此本题选C。
    12.读图可知,②地与④地相比,坡度较大,地势较陡,水流速度较快,容易受到流水侵蚀和搬运作用,不易堆积。④地坡度较缓,河流流速较慢,有球状砾石堆积,故B正确,A错误。河流流量在②地、④地处应相近,河谷情况无法判断,CD错误。因此本题选B。
    【点睛】河流侵蚀地貌主要包括河床侵蚀地貌、侵蚀阶地、谷坡等,河流堆积地貌主要包括河床堆积地貌、河漫滩、堆积阶地、冲积平原、三角洲,以及大多数河口地貌。
    2022年10月3日凌晨,风雨交加,历经6000多年风雨的青岛市旅游地标之一的“石老人”上半部分自然坍塌,石老人的“头部”和“胳膊”损毁严重。下图示意某网友拍摄的石老人坍塌前后的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下列地貌的成因与“石老人”景观相同的是(   )
    A.海蚀崖 B.水下沙坝 C.角峰 D.钙华
    14.造成“石老人”坍塌的主耍地质作用是(   )
    ①地壳运动②流水侵蚀③风化作用④海浪侵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13.A    14.D

    【解析】13.读图可知,“石老人”为屹立在海水中的石柱,属于海蚀柱,是海水侵蚀地貌。海蚀崖是海水侵蚀地貌,A正确;水下沙坝是流水沉积地貌,角峰是冰川侵蚀地貌,钙华是碳酸钙的沉积,属于喀斯特地貌,BCD错误。故选A。
    14.据材料“风雨交加,历经6000多年风雨的青岛市旅游地标之一的“石老人”上半部分自然坍塌”分析,造成“石老人”坍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长期风化作用、海浪侵蚀作用造成的,③④正确;流水侵蚀、地壳运动不是主要原因,①②错误,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海蚀地貌是指海水运动对沿岸陆地侵蚀破坏所形成的地貌,主要有海蚀崖、海蚀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地貌类型。
    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5小时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距离地面约400km的天宫空间站成功对接、发射取得圈满成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与地球蔚蓝色的天空背景相比较,左图的背景一片漆黑,主要是因为(   )
    A.运行至夜半球 B.进入地球背面
    C.周围空气稀薄 D.吸收太阳辐射
    16.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由地面进入图示②层过程中,所经历的大气温度变化情况是(   )
    A.不断升高 B.不断下降 C.先升高后下降 D.先下降后升高
    17.图示大气圈层中(   )
    A.①层大气层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B.②层大气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 C.③层大气存在臭氧层 D.④层中内有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

    【答案】15.C    16.D    17.B

    【解析】15.结合所学可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主要是大气对于蓝紫光的散射作用导致的,而位于高空中的天宫空间站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于太阳辐射的散射效果弱,导致天空是黑色的,C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空间站所处的昼夜半球信息和位置信息,AB排除;高空大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效果差,且吸收太阳辐射也不是导致天空漆黑的原因,D错误。故选C。
    16.读图可知,①为对流层,②为平流层,③④为高层大气。读图分析,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时进入图示②层平流层后,随高度下降温度下降;进入①层对流层后,随高度下降温度升高,D正确。故选D。
    17.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中,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①层为对流层,排除A选项。②层为平流层,其大气水平运动为主,大气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B选项正确。臭氧层位于平流层,②层为平流层,排除C选项。①层为对流层,其大气对流运动显著,常见雨雪等对流天气,D选项错误。故选B。
    【点睛】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三层,各层的气温变化不同。对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米降0.6℃);平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高层大气:气温随海拔的升高先降低后升高。
    在水汽充足、大气稳定的情况下,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深秋、初冬时节是大雾多发期,这其中的原理是(   )
    A.昼夜温差较小,水汽易凝结 B.昼夜温差较小,水汽不易凝结
    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 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
    19.出现浓雾天气时,大气能见度较差,但红、绿色的交通信号灯却很醒目,原因是(   )
    A.红、绿色光不容易被散射 B.红、绿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C.红、绿色光不容易被遮挡 D.红、绿色光不容易被吸收

    【答案】18.D    19.A

    【解析】18.深秋、初冬时节,当天气晴朗时,大气中云层较少,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昼夜温差大,早晨气温降低幅度大,水汽易凝结,D正确,排除ABC。故选D。
    19.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遇到空气分子、尘粒、云滴等质点时,都要发生散射。散射改变辐射方向,使太阳辐射以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播开来。辐射中青蓝色容易被大气散射,而红、绿色相对不容易散射,穿透能力很强,因此浓雾天气时红、绿色的交通信号灯很醒目,故A正确,B错误;与遮挡、吸收没有关系,CD错误。故选A。
    【点睛】太阳直射地球表面,太阳光在穿过大气层时,各种频率的光都要受到空气的散射,其中频率较低的波散射较小,大部分传播到地面上。而频率较高的绿光,蓝光,受到空气散射较强,天空中的蓝色正是这些散射光的颜色,因此天空会呈现蓝色。
    城市雨水收集是利用城市建筑物屋顶及道路、广场等硬化地表汇集的降雨径流,经收集—输入—净水—储存等渠道积蓄,经过处理后,得到符合某种水质指标的水再利用的过程,以达到综合利用雨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目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推广城市雨水收集设施,主要影响城市水循环的(   )
    A.蒸发量 B.降水量 C.水汽输送量 D.地表径流量
    21.通过城市雨水收集设施收集的雨水不能直接用于(   )
    ①餐具洗涤②景观水体③绿地灌溉④饮用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20.D    21.B

    【解析】20.由材料“城市雨水收集是利用城市建筑物屋顶及道路、广场等硬化地表汇集的降雨径流”可知,推广城市雨水收集设施,主要影响城市水循环的地表径流量,D正确。太阳辐射影响蒸发量,A错误。降水量主要和天气状况密切相关,推广城市雨水收集设施,对降水量的影响不大,B错误。水汽输送通过大气运动来实现的,推广城市雨水收集设施,对水汽输送量影响不大,C错误。故选D。
    21.通过城市雨水收集设施收集的雨水达不到餐具洗涤及饮用水的标准,①④正确;但其可以用于景观水体及绿地灌溉,②③错误。故选B。
    【点睛】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在水循环的四个基本环节(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径流输送)中,人类活动主要对径流输送施加影响,进而改变下垫面的特点。
    2014年5月2日,一场暴雨过后,位于阿富汗东北部山区的某村落受破坏力巨大的灾害侵袭,众多房屋被掩埋,造成2700多人死亡。下图为此次灾害发生后无人机在当地拍摄的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该村落遭受的自然灾害为(   )
    A.雪崩 B.泥石流 C.滑坡 D.沙尘暴
    23.应对上述自然灾害,可以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
    A.管理灾情数据 B.引导灾害救援
    C.监测灾害的影响范围 D.储备并运输救灾物资

    【答案】22.C    23.B

    【解析】22.图示村落位于陡坡脚下,暴雨过后,坡体重量加大,极易引发滑坡灾害,C正确,B错误;该灾害发生在5月,且是暴雨引发,不是雪崩,A错误;沙尘暴是大风带来的扬沙天气,D错误。故选C。
    23.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主要是提供定位和导航功能,可引导灾害救援,B正确;管理灾害数据是GIS系统,A错误;监测灾害的影响范围是RS功能,C错误;储备并运输救灾物资是政府职能部门,D错误。故选B。
    【点睛】滑坡发生条件:坡度较陡的坡体或不稳定坡体;坡上植被稀少或物质松软;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尽管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只占土壤总量很小一部分(一般情况耕作层土壤有机质约为5),但它在土壤的形成、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下图示意我国某地森林土壤剖面及其被改造后的有机质含量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图中序号所对应的土层名称正确的是(   )
    A.①—淋溶层 B.②—有机层 C.③—母质层 D.④—淀积层
    25.图中③层颜色较浅,是因为(   )
    A.有机层有机质分解多 B.淋溶层矿物质淋失多
    C.母岩层风化碎屑物多 D.腐殖质层枯枝落叶多
    26.针对该地不同深度土层有机质含量变化特点,农业生产宜采用的技术是(   )
    A.引水灌溉 B.作物轮作 C.深耕土壤 D.铺设砾石

    【答案】24.D    25.B    26.C

    【解析】24.由所学知识可知,图中为①有机层、②为腐殖质层、③为淋溶层、④为淀积层,⑤是母质层,⑥是母岩层。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5.图中④层淋溶层。淋溶层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B正确。有机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A错误。母岩层位于最下部,对淋溶层颜色较浅影响不大,C错误。有机层枯枝落叶多,D错误。故选B。
    26.引水灌溉改善的是水分条件,作物轮作可以改善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铺设砾石可以改变土壤水热条件, ABD错误;读图可知,从地表到土壤深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大致体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丰富,深耕土壤可以有效利用土壤肥力,C正确,故选C。
    【点睛】森林土壤剖面中,自地表向下依次为有机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淋溶层(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淀积层(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坚硬的岩石)。
    纽芬兰渔场曾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盛产鳕鱼。随着捕捞技术提高,1987年鳕鱼捕捞量达到了创纪录的110万吨,但两年后渔民发现几乎无鱼可捕,渔场被迫关闭至今。下图为纽芬兰岛附近海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纽芬兰渔场形成的主要条件是(   )
    A.寒流流经 B.暖流流经
    C.寒暖流交汇 D.有上升流
    28.推测纽芬兰渔场被迫关闭的主要原因是(   )
    A.过度捕捞,渔业资源枯竭
    B.浮游生物大量死亡,鱼类饵料缺乏
    C.海水污染,鱼类生存环境破坏
    D.表层海水营养供给不足,鱼类大量死亡

    【答案】27.C    28.A

    【解析】27.读图可知,纽芬兰渔场形成的主要条件是位于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海水将底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易形成渔场,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8.“随着捕捞技术提高,l987年鳕鱼捕捞量达到了创纪录的110万吨,但两年后渔民发现几乎无鱼可捕,渔场被迫关闭至今”,说明纽芬兰渔场被迫关闭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捕捞。A正确,浮游生物大量死亡,鱼类饵料缺乏、海水污染,鱼类生存环境破坏、表层海水营养供给不足,鱼类大量死亡都不是渔场被迫关闭主要原因,BCD错误。故选A。
    【点睛】秘鲁渔场是因为上升流形成。北海渔场是因为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林兰寒流交汇形成。北海道渔场是因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形成。纽芬兰渔场是因为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形成。
    下左图为“某测站水温垂直分布图”,右图为“某海域表层等温线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左图所示海区、对应可能是右图中的点(   )
    A.① B.② C.③ D.④
    30.右图中虚线表示流经该海区的洋流。由图可知该洋流是(   )
    A.北半球的暖流 B.北半球的寒流 C.南半球的暖流 D.南半球的寒流
    31.若右图中点①与②,③与④分别处于同一纬度,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①与②的盐度大小相同 B.②的密度大于④的密度
    C.④的密度大于③的密度 D.①的盐度大于③的盐度

    【答案】29.C    30.D    31.B

    【解析】29.从图中看,左图所示海区表层水温为10~20℃;右图中③的水温为10~20℃,C正确;①的水温为小于0℃,A错;②的温度为0~10℃,B错;④的水温为20℃,D错。故选C。
    30.图中等温线向南温度减少,说明向南纬度增高,为南半球,A、B错;等温线的凸向即洋流流向,图中洋流由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为寒流,D正确,C错。故选D。
    31.寒流可降温、减湿、降低盐度,因此①比②温度低、盐度低,A错;海水盐度从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递减,根据温度推断,④地更靠近副热带海区,盐度应该比②的盐度大,同时,②温度低于④,纬度较④高,②则盐度低于④,B正确;④温度比③高,密度比③小,C错;海水盐度从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递减,根据温度推断,③地更靠近副热带海区,盐度应该比②①的盐度大,D错误。故选B。
    【点睛】一般而言,海水的温度越高,密度越小,盐度越大;海水的温度越低,密度越大,盐度越小。
    下图为某年某月长江入海口的表层盐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2.一艘货轮从乙到甲航行,货轮的吃水深度(   )
    A.变大 B.变小 C.先变小再变大 D.先变大再变小
    33.图中长江入海口附近等盐度线向东弯曲凸起明显,其直接影响因素是(   )
    A.洋流性质 B.淡水汇入 C.结冰融冰 D.蒸发
    34.正常年份,甲点(28‰等值线上的最东点)在一年中距离大陆较近,最可能是该年的(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答案】32.A    33.B    34.A

    【解析】32.海水的盐度越大,密度越大,浮力越大,货轮的吃水深度就越浅。读图中的等盐度线可知,乙地到甲地,盐度逐渐变小,货轮的吃水深度变大。所以A正确,选项B、C、D错误。故选A。
    33.长江的入海口附近等盐度线向东弯曲,即向盐度较高的部分弯曲,根据等值线的基本技巧“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可以判定长江入海口处盐度较南、北部低,是因为长江淡水的汇入,对海水有稀释的作用,所以B表述正确。本区洋流多沿岸流,对本区各点的影响是一致的,A表述错误;C结冰融冰会影响海水的盐度,但题意中强调的是空间差异,不存在时间或季节差异,C错误;本区域为小尺度空间,天气气候差异小,蒸发差异小,D错误。所以正确答案为B。
    34.甲点(28‰等值线上的最东点)在一年中距离大陆较近,说明此时长江入海口处的盐度在一年中较高,即长江对海水的稀释作用较弱,可得此时长江的入海水量较小,应该是流域内降水较少的季节。长江流域主要位于我国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较多,冬季降水较少,故冬季流量较小,选项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包括:与水温呈正相关,与蒸发量呈正相关,与降水量呈负相关。近岸海水盐度还受到入海径流、海域封闭程度的影响。同时,海水结冰,会使得本区海水盐度升高,融冰会稀释海水盐度。
    黄河以高输沙量著称,但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1999年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黄河入海沙量显著降低。2002年后黄河实施调水调沙,通过人造洪峰的形式冲刷下游河道,减轻河道淤积,同时将小浪底水库前期淤积的泥沙排出。图示意1999~2017年黄河入海口附近实测水沙通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5.据图判断,以下年份未实施调水调沙的是(   )
    A.2003年 B.2009年 C.2013年 D.2016年
    36.调水调沙对黄河下游带来的影响是(   )
    A.下游河道淤积严重 B.陆上三角洲面积萎缩
    C.下游河道变深 D.陆上三角洲向陆淤进

    【答案】35.D    36.C

    【解析】35.由材料“特别是1999年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黄河入海沙量显著降低。2002年后黄河实施调水调沙,通过人造洪峰的形式冲刷下游河道,减轻河道淤积,同时将小浪底水库前期淤积的泥沙排出。”分析可知,1999年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黄河入海沙量显著降低,而调水调沙为通过人造洪峰的形式冲刷下游河道,将水库的泥沙和河床的淤沙送入大海,冲刷的同时河流入海口输沙量会变大,读图可知2016年基本没有输沙,推断未实施调水调沙,D正确。故选D。
    36.调水调沙是利用工程设施和调度手段,通过水流的冲击,将水库的泥沙和河床的淤沙送入大海,从而能够减少泥沙在下游河床的沉积,从而使下游河床降低,河道变深,C正确,A错误。淤沙送入大海,陆上三角洲面积增加,陆上三角洲向海洋淤进,BD错误。故选C
    【点睛】“调水调沙”就是利用水库的调节库容,人为制造“洪水”冲刷河道,以减少下游河道淤积甚至达到冲淤平衡,阻止河床上涨。非汛期排放的清水携带泥沙入海和人为的洪峰冲淤,可进一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
    图为大西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随纬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7.①②③分别表示大西洋表层海水的(   )
    A.盐度、密度、温度 B.盐度、温度、密度
    C.温度、密度、盐度 D.密度、温度、盐度
    38.乙处表层海水(   )
    A.温度约为10℃ B.纬度约为5°S C.密度约为1023kg/m3 D.盐度约为3.6%
    39.①曲线在甲处达到最高值的原因是(   )
    A.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B.受藻类植物影响
    C.受地表径流影响 D.降水少,蒸发旺盛

    【答案】37.B    38.C    39.D

    【解析】37.结合所学知识,海水密度从低纬海区向两极海区递增,因此③是海水密度。纬度越低,热量越多,海水的水温越高,因此②是海水年平均温度。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是从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海区递减,呈现双驼峰状,因此①表示海水盐度。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8.乙处表层海水温度约为26℃;纬度约为5°N;密度约为1023kg/m3;盐度约为3.45%。C正确。故选C。
    39.曲线①表示海水平均盐度,甲处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因此盐度高,可知主要原因是降水少,蒸发旺盛,D正确;与气候相比,洋流、植物、地表径流对盐度所起作用较小,因而不是主要因素,ABC错误。故选D。
    【点睛】海水盐度因海域所处纬度位置不同而有差异,主要受纬度、河流、入海径流、洋流等的影响。在外海或大洋,影响盐度的因素主要有降水,蒸发等;在近岸地区,盐度则主要受河川径流的影响。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蒸发量和降水量之差。蒸发量使海水浓缩,降水使海水稀释。有河流注入的海区,海水盐度一般比较低。
    海冰一般是由于气温降低而导致海面结冰的现象。渤海一般每年12月到次年3月会产生结冰现象,其中辽东湾是冰情最严重的海域。图为冬季渤海及黄海北部海冰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0.冬季辽东湾冰情比莱州湾严重,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纬度高 B.海水浅 C.海水盐度低 D.海水密度小
    41.辽东半岛东侧冬季海冰面积较西侧小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较高 B.洋流影响小 C.风浪更大 D.盐度较低

    【答案】40.A    41.C

    【解析】40.由图可以看出,辽东湾较莱州湾位置偏北,纬度高,获得太阳辐射少,冬季温度较低,结冰时间长,这是冬季辽东湾冰情比莱州湾严重的最主要的原因,A正确;海水浅、海水盐度低、密度小不是冰倩严重的最主要原因,BCD错误。故选A。
    41.辽东半岛东侧和西侧纬度相当,A错误;辽东半岛东侧与西侧受洋流的影响都较小,B错误;辽东半岛东侧与西侧相比,海域较开放,风浪更大,海水随风浪运动,不容易形成海冰,C正确;辽东半岛西侧受陆地径流汇入、海域封闭等影响,海水盐度较低,海冰面积应较大,D错误。故选C。
    【点睛】渤海结冰的主要因素:渤海纬度较高,易遭到冷空气的持续影响,气温持续走低,致使海水封冻;西部淡水河流的注入,使海水盐度偏低,海水更易结冰;受渤海海底地形的影响,渤海海水较浅易冻;水域较为封闭,流动性差,容易结冰。
    下图为北大西洋局部洋流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2.①洋流促使沿岸地区(   )
    A.气候冷湿 B.气候干热 C.荒漠广布 D.森林茂密
    43.若一艘油轮在①处泄露,则(   )
    A.①处污染物向东北方向扩散 B.②处最先受到污染
    C.会造成③处渔场增产 D.④处海水更新周期变短
    44.最容易出现海雾的海区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答案】42.D    43.A    44.C

    【解析】42.①洋流是暖流,促使沿岸地区增温增湿,森林茂密;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3.若一艘油轮在①处泄露,①处污染物向东北方向扩散,A正确。③处最先受到污染;会造成③处渔场减产。④处海水更新周期变化不大,BCD错误。故选A。
    44.最容易出现海雾的海区是寒暖流交汇处及中低纬度寒流经过的地区、中高纬度暖流经过地区,最容易出现海雾的海区是②③⑤,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低纬度由于太阳辐射较强,海水蒸发较为旺盛,大气湿度较大。寒流流经的时候,会导致近洋面的气温下降,随着气温下降,空气中水汽就会凝结,形成海雾,所以区多雾。
    隆河冰川是阿尔卑斯山最古老的冰川,也是广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然而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在过去十年中,隆河冰川正在迅速萎缩。迄今为止,隆河冰川已有大约40m的冰层消失。为了防止冰川融化,瑞士环境部想出了一个奇招——给冰川盖上白色防水油布,(如下左图)。而瑞士科学家提出先将流入峡谷的冰川水收集起来,再将这些冰川水制成人造雪,覆盖在冰川上。下列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5.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因为右图中(   )
    A.③增大 B.④增大 C.⑤增大 D.⑦增大
    46.为防止冰川融化而给冰川盖上白色防水油布,类似的原理如右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47.冰川铺上巨型白色防水油布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是(   )
    A.降水量增加 B.蒸发量减少
    C.地表径流量增多 D.地下径流量增大

    【答案】45.A    46.A    47.B

    【解析】45.读图可知,图中①是大气反射的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③是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⑤是地面辐射,⑥是大气辐射,⑦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因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以大量吸收地面辐射,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还给地面,故③增大,④增大,⑤、⑦不变,但④增大的前提是③增大,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6.为防止冰川融化而给冰川盖上白色防水油布,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减少了冰川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图中①表示反射作用,A正确;②是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③是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与题干描述不符,BCD错误。故选A。
    47.冰川铺上巨型白色防水油布,对降水量没有影响,A错误;巨型白色防水油布能够减少油布下面的水分散失到油布之上的空气中,使蒸发量减少,B正确;巨型白色防水油布会增加反射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降低冰川的温度,使冰川融化减少,地表径流量、地下径流量减少,CD错误。故选B。
    【点睛】大气受热过程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吸收、反射、散射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通过大气逆辐射实现的。
    那夜的雨,也没能留住你;山谷的风,它陪着我哭泣。…(《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歌词节选),以上歌词选段中的“可可托海”和“那拉提”是养蜂人“追花酿蜜”的理想之地,但两地气候条件差异明显。下图示意可可托海和那拉提的地理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8.与可可托海相比,那拉提适合“追花酿蜜”的时期(   )
    A.出现较早,时间较长 B.出现较迟,时间较短
    C.出现较早,时间较短 D.出现较迟,时间较长
    49.可可托海多深沟峡谷,谷坡与谷底间存在小范围的热力环流。下图中能反映“那夜的雨,也没能留住你;山谷的风,它陪着我哭泣”的是(   )
    A. B. C. D.

    【答案】48.A    49.B

    【解析】48.读图分析,与可可托海相比,那拉提纬度较低,气温较高,因此植物开花时间较早,而且花期持续的时间较长,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9.山谷风热力环流的形成是由于山谷和山坡受热的差异;夜晚山坡降温快,气温低,形成下沉气流;山谷降温较慢,气温高,形成上升气流;近地面风从山坡吹向山谷,形成山风;因山谷夜晚常形成上升气流,水汽易凝结而形成降水,因此多夜雨,B正确;选项A是白天的风,A错误;选项CD不符合热力环流,CD错误。故选B。
    【点睛】热力环流原理,受热空气上升,冷却空气下沉。空气上升,在顶部辐散开,在底部辐合;空气下沉,在顶部辐合,在底部向四周辐散。
    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中有数百个碧蓝澄澈的湖泊。夏季晴朗的午后,湖边常会刮起一种被当地居民称为“太阳风”的风。如图示意某日陆面和湖面气温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0.该地的“太阳风”(   )
    A.从湖泊吹向陆地,性质较湿润 B.从湖泊吹向陆地,性质较干燥
    C.从陆地吹向湖泊,性质较湿润 D.从陆地吹向湖泊,性质较干燥
    51.上图示意某日陆面和湖面气温日变化。该日,“太阳风”消失的时间大致是(   )
    A.7时前后 B.12时前后 C.18时前后 D.21时前后

    【答案】50.A    51.D

    【解析】50.考查热力环流原理的分析,由于湖泊与陆地性质的差异,白天陆地增温快于湖泊,湖泊气温低于陆地,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陆地形成低压,湖泊形成高压,吹湖风;夜晚吹陆风,据此分析,夏季晴朗的午后,由于陆地气温高于湖泊,因此材料中提到的“太阳风”为湖风,且风由湖泊吹向陆地的过程中带来水汽,风较为湿润,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1.结合上题分析湖陆风转换取决于湖面与陆面的气温变化,当陆面气温高于湖面气温时吹湖风,反之为陆风,据图分析11点至21点期间陆面气温高于湖面,该时段吹湖风(即太阳风),21点至次日11点期间,陆面气温低于湖面气温,吹陆风,因此该日,“太阳风”消失的时间大致是为21时前后,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简单的形式,主要有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三种类型。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同一时间城区气温普遍高于周围郊区气温的现象,其气温差值反映热岛效应的强度。兰州市地处黄河上游谷地,周围山地环绕,下图为兰州市某日热岛强度统计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2.图示时段内(   )
    A.傍晚城区与郊区长波辐射差值最小 B.上午城市热岛强度变化快 C.城区昼夜温差比郊区昼夜温差更大 D.正午城市热岛环流最明显
    53.该日正午前后出现城区气温低于郊区气温的“冷岛”现象,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正午前后郊区(   )
    A.与城市热力环流减弱 B.人为热源减少
    C.大气逆辐射增强 D.空气受下沉气流影响增温

    【答案】52.B    53.D

    【解析】52.根据材料可知,热岛效应强度=城区气温-郊区气温。由辐射定律可知,物体的温度越高,其辐射能力越强。读图可知,晚上22点左右城市热岛效应强度达到最大值,即城区与郊区的温差最大,故此时城区与郊区的长波辐射差值应最大,傍晚城区与郊区长波辐射差值不是最小,12点附近最小,A错误;上午城市热岛强度变化快,B正确。正午前后,热岛强度为负值,即城区气温低于郊区,其他时段,城市热岛强度较大,即城区气温远高于郊区,因此可得出城区昼夜温差比郊区小,C错误;正午热岛强度小,即城郊温差小,因此城市热岛环流不明显,D错误。故选B。
    53.正午前后,太阳辐射最强烈,城区地表和建筑物大量吸收太阳辐射能,空气对流、湍流作用增强,利于散热;城市与郊区热力环流加强,城区和郊区大气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混合作用增强,城郊温差减小;城市盛行上升气流,利于散热,而郊区盛行下沉气流,利于增温,不利于散热,因而引起城区气温低于郊区气温的“冷岛”效应;正午前后城区人为热源不会明显减少,且郊区空气受下沉气流影响增温,而非大气逆辐射增强。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城市热岛效应的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下沉距离以外,利于保护城市大气环境。
    气象学上规定,某地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在10~22℃之间,首日即为入秋日。一热心驴友将“追寻金秋”的四条路线图晒到网上,图中标注的数据为各地入秋时间。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4.我国各地入秋时间的序列是(   )
    A.从南往北演进 B.从北往南演进 C.从东南往西北演进 D.从东往西演进
    55.影响路线③入秋时间序列的因素主要是(   )
    A.纬度与大气环流 B.纬度与地形 C.地形与洋流 D.海陆位置
    56.该驴友沿着路线②“追寻金秋”,途中能看到最壮观“金秋”的植被类型是(   )
    A.甲地——亚寒带针叶林 B.乙地——落叶阔叶林
    C.丙地——常绿阔叶林 D.丁地——热带季雨林

    【答案】54.B    55.B    56.B

    【解析】54.气象学上规定,某地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在10~22℃之间,首日即为入秋日。我国各地入秋时间,一般是纬度高,海拔高,气温相对较低,入秋时间早,反之入秋时间晚。我国北方纬度较高,降温较早,入秋时间较早,故各地入秋时间的序列是从北往南演进,我国青藏高原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入秋较早,也会从西向东演进,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5.路线③从青藏高原到塔里木盆地,再到天山最后到准噶尔盆地,受纬度与地形影响,入秋时间等值线呈环形,B正确;都位于我国西部,受大气环流、洋流和海陆位置的影响较小,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6.乙地位于我国华北附近,为落叶阔叶林,在秋季叶子有变黄的过程,故可看到“金秋”,B正确;亚寒带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都不能体现出金秋植被的特点,ACD错误。故选B。
    【点睛】由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地形和洋流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条件又形成了不同的植被类型。可以先根据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判读出该区域的气候类型,自然带类型即可判断。
    岩石的风化强度与速度一般与温度、降水有关。下图为不同气候环境作用下的地表风化壳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7.甲地的植被景观是(   )
    A. B.
    C. D.
    58.乙地比甲地风化壳薄的主要原因是乙地(   )
    A.气候湿热 B.气候冷湿 C.蒸发量大 D.基岩深度小
    59.与乙相比,甲地发育的土壤(   )
    A.淋溶作用强 B.化学风化弱 C.生物风化弱 D.有机质含量高

    【答案】57.D    58.B    59.A

    【解析】57.读图可知,甲地对应的年均温在20℃以上,降水量在3000mm左右,为热带雨林气候,对应热带雨林景观。A为荒漠景观,A错误;B为热带稀疏草原景观,B错误;C为针叶林景观,C错误;D为热带雨林景观,D正确。故选D。
    58.与甲地相比,乙地气温较低,降水较少,气候冷湿,蒸发量小,B正确,AC错误;图中显示甲乙两处基岩深度差不多,D错误。故选B。
    59.与乙地相比,甲地气温高,降水丰富,土壤的淋溶作用强,A正确;生物茂盛,生物的新陈代谢和尸体分解过程产生的大量有机酸,具有较强的腐蚀能力,故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都十分强烈,不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有机质含量低,BCD错误。故选A。
    【点睛】气候潮湿炎热地区,降水量大,生物繁茂,生物的新陈代谢和尸体分解过程产生的大量有机酸,具有较强的腐蚀能力,故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都十分强烈,形成大量粘土,在有利的条件下可形成残积矿床。可形成较厚的土壤层。
    下图为吉林公主岭和湖南祁阳甲、乙两地土壤的基本数据。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地点性质
    有机(g/kg)
    氮(g/kg)
    磷(g/kg)
    钾(g/kg)
    pH值
    甲(公主岭)
    22.8
    1.40
    1.39
    22.1
    7.6
    乙(祁阳)
    13.6
    1.07
    1.07
    22.1
    5.7

    60.与乙地相比,甲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主要原因是(   )A.气温低,微生物分解速度慢 B.成土母质中矿物质含量丰富
    C.以常绿阔叶林为主,枯枝落叶多 D.降水多,土壤化学风化和淋溶作用强
    61.两地进行土壤改良和养护的正确做法是(   )
    A.甲—减少粮食种植面积,退耕还草 B.甲—补充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C.乙—土壤中掺入沙子,增加透气性 D.乙—引淡水灌溉,抑制蒸发返盐

    【答案】60.A    61.C

    【解析】60.据材料可知,甲为吉林公主岭,纬度高,气温低,生物循环慢,微生物分解速度慢,有机质含量多,A正确;甲地土壤矿物质含量比乙地丰富,但矿物质含量多少与有机质含量无关,B错误;甲地是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枯枝落叶多,C错误;甲地降水少,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弱,D错误。故选A。
    61.甲地位于东北,减少粮食种植面积,退耕还草,不属于土壤改良和养护的方法,A错误;甲地土壤呈碱性,不宜补充熟石灰,B错误;乙地位于湖南,属于红壤,土质黏重,掺入沙子,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C正确;盐碱地的改良方法是引淡水灌溉,抑制蒸发返盐,乙地是酸性土壤,不适宜,D错误。故选C。
    【点睛】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等组成。
    在河流中下游,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不断扩大,在枯水期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在发育演变过程中,新的裸露、湿润土地的形成,为树木生长创造了条件。河漫滩上不同树龄树木的分布隐含着河道演变的许多信息。科研人员调查了美国小密苏里河河漫滩上树木的分布情况,并绘制出“树龄等值线分布与河道演变图(图1)”。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2.图2示意河谷横剖面结构,表示河漫滩的是(   )
    A.1 B.2 C.3 D.4
    63.图1中有两个废弃的曲流,推断下游曲流废弃的时间是(   )
    A.5年前 B.12年前 C.20年前 D.50年前

    【答案】62.B    63.B

    【解析】62.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堆积体,堆积体在洪水期被淹没,枯水时出露,形成河漫滩。从图中可以看出,表示河漫滩的是2,B正确;1是河道,3是河流阶地,4是河谷坡地,ACD错误。故选B。
    63.结合图中的年代范围,可以看出上游废弃的曲流年代范围为10-20年,下游废弃的曲流年代范围为0-12年,由此可以推测出下游曲流废弃的时间为12年前,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河漫滩是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它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
    雅丹地貌,是指降水较少干旱地区的一种风力侵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下图为两种常见的雅丹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4.左图为平顶山状雅丹,推测该地貌顶部平坦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力堆积形成 B.风力侵蚀残留 C.地壳运动产生地形抬升 D.流水沉积作用
    65.右图为鲸背状雅丹,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分析两侧坡度差异的成因是(   )
    A.陡坡是背风坡,因堆积而成 B.陡坡是背风坡,因侵蚀而成 C.缓坡是背风坡,因堆积而成 D.缓坡是背风坡,因侵蚀而成

    【答案】64.D    65.D

    【解析】64.据材料可知,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在干旱地区河湖干涸,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平顶山状雅丹,其顶部平坦应该是早期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D正确;风力堆积、风力侵蚀不会形成顶部平坦的地貌,AB错误;地壳运动形成的地形抬升一般面积较大,属内力作用,而雅丹地貌是外力作用形成的,C错误。故选D。
    65.据图和题干可知,鲸背状雅丹地貌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由于高速大风的长期吹蚀,导致迎风坡的岩石侵蚀比较严重,逐渐形成了陡峭的地形,另一侧由于位于背风坡,侵蚀作用较弱,地势较缓。故鲸背状雅丹地貌陡坡是迎风坡,因侵蚀强烈而成,AB错误;缓坡是背风坡,因侵蚀弱,坡度较缓,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雅丹地貌的形成原因:1.岩性条件:是雅丹形成发育的基础,雅丹形成发育可以在不同硬度和不同时代的岩石上。2. 环境条件:现发现的绝大多数雅丹分布在极端干旱区,年降水量小于50毫米,植被稀少的平原地区,风蚀作用强烈;或较为湿润的洼地,盐类风化作用、地下水作用强烈的地区。3. 动力条件:是雅丹地貌形成的关键因素,包括风力和水力等。

    相关试卷

    2021-2022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选做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